春城无处不飞花节日寒食东风御柳斜什么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写的是那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这首诗写的是寒食节 ,诗名《寒食》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今天,有关寒食节的食品大多已经失传。然而,若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一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其他回答 (1)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今天,有关寒食节的食品大多已经失传。然而,若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一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梦幻西游领域专家寒食东风御柳斜的上一句是?_百度作业帮
寒食东风御柳斜的上一句是?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 3、艺术价值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反复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启蒙读本《古文观止》,《中国散文鉴赏》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禄”,成为我国古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到现代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张说等历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研究我国诗词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寒食节诗歌】[编辑本段]《和子由寒食》 苏轼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寒食》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途中寒食》 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寒食》 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寒食节典故】[编辑本段]割股奉君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这就是介子推“割股奉君”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介休绵山——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 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对此,叶剑英元帅有过精辟论述:“以寒食寄托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他触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上故事,在先秦时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拓篇》、屈原《离骚·惜往日》、《吕氏春秋·介立》及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刘向《说苑》等历史名著中都有记载.后来,介之推隐居被焚的绵上成为介休县的来历,《左传》云:“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司马迁《史记》说得更明白:“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秦始皇统一全国划分郡县时,将介之推隐居之邑命名为“界休”县.按《辞源》注: “界”的本义为“边界”;“介,作界”.而“休”,《说文解字》注曰:“息止也,从人依木”.可见“界休”与“介休”本为同义,都有以绵山一带为子推封田“疆界”或“边界”之义,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时“界休”县,隶太原郡,两汉沿袭,《汉书·地理记》、《后汉书·郡国志》都有明确记载.到了晋代,自称为“左传癖”的著名学者杜预在其《春秋左氏传集解》中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从那时起,“界休”改为“介休”,介之推隐居在介休绵山成为定论.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历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记载.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介之推被焚的确切记载,最早当为西汉末年桓谭《新论》卷11《离事》中说“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显然,西汉时期,为纪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已扩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稍后《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更为明确:“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这里不仅说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骸”的“旧俗”,而且寒食时间延长到一月.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明罚令》中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文中不仅提到寒食范围已由太原一郡扩大到三晋各地,而且时间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可见三国时期寒食习俗愈演愈烈.到了两晋南北朝以后,记述寒食习俗是为纪念在介休绵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随处可见.周斐《汝南生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之推烧死,至其亡时,民为绝火食,老少多死.”东晋陆翙《邺中记》载记确切:“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耳为逃避郦姬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当年随他流亡的功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但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诏,在介之推忌日,禁烟寒食.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什么节日_百度知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什么节日
提问者采纳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禁烟火、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便合为一个节日,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久而久之.是日初为节时.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自今已后.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历史上、牵勾、“百五节”,四日为假、曹操《明罚令》,清明节前一二日:春秋时,只吃冷食、《后汉书·周举传》,隐居介休绵山,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休假五日.在阳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踏青,前后各给三天、蹴鞠,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辞海》“寒食节”释义,寒食清明两节相近、“冷节”,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斗卵等风俗,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宜准元日节、秋千,清明节前一二日,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寒食清明:“大致到了唐代,形成寒食节:寒食清明.晋文公为悼念他、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因此、《晋书·石勒传》.据《辞源》,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寒食节、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寒食通清明
其他类似问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寒食·清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_大明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36贴子:
【寒食·清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收藏
春城无处不飞花,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轻烟散入五侯家。 在古代,清明不如前一日的节重要。节主要节俗为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名。 由于日期接近,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之中。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但的习俗却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之日进行扫墓、祭祖、郊游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至半个月左右。
1楼 18:07&|
是现在还有人过吗?甚为不明白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祭拜并不方便为何要放在这个时候
收起回复3楼 01:32&|
想到了的望江南。
4楼 01:49&|来自
两个姐姐美得呀...
5楼 16:27&|来自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