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会议时间,对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育龙网中国第一教育门户【咨询电话:010-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对外影响问题
&&& &&&&&&&&&
育龙网核心提示:
关键字:投资外资日本国家竞争市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摘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位置,但是并没
关键字:投资外资日本国家竞争市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摘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位置,但是并没有挤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排除外国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能偏高的误差后,可以说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中国成功地利用了海外华人的投资,以及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的日益多样化。中国的开放和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是这些成功的基础。优惠政策帮助中国实现了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但是,假如考虑中国的潜力,笔者认为仍然有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的巨大空间。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对外影响;发展中国家新近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达到了527亿美元,位居全球之首。尽管发达国家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对此深表担忧。对于像印度、马来西亚、韩国,甚至墨西哥、巴西、捷克共和国、波兰和匈牙利这样的国家来说,中国是他们在吸引更多外资中的一个难以战胜的竞争对手。虽然这些国家极少有政府官员公开抱怨中国的竞争,但是那些熟谙外资研究或政策制定的圈内人士都知道,坊间有一种共识,即中国一直在挤占其邻国甚至拉丁美洲和中东欧国家的外资。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不证自明的:中国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0.1%迅速上升到1990年的1.7%,到2002年更是上升到了8.2%.的确,中国在全球外资流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它所获得的成就是不是以其他国家为代价的呢?一、中国挤占了其他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吗?也许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第一个事实是,考察中国和那些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在外资来源地和行业结构方面的情况。令上述共识大跌眼镜的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是以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代价来获得其地位的。中国吸引外资的地理优势来自如下事实,中国在成功地利用华人资本的同时日益实现了外资来源国的多元化。中国充分地利用海外华人的资源,但是近年来,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依靠已经有所下降。90年代初,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约占中国外资流入的2/3.最近几年中,来自这三个地区的外资所占份额已经下降到了40%―45%.就源自香港的外资而言,多年来的一个现象是迂回投资,也就是说某些中国企业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然后再转投到大陆,以获得外资企业享有的优惠待遇。据估计,迂回投资的资本达到了引进外资总额的25%―40%,下文将对此作进一步分析。香港回归大陆后,大陆在其资本输出中的份额已在这两年升至75%左右,但这基本是一国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结果。其中也包括了大陆个人或公司在香港设立公司然后再投资于大陆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之一是海外华人,甚至是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本身。大陆在港澳台的外资输出中的份额在多年间也相当稳定。也就是说,就这部分外资而言,我们不能认为中国阻碍了其他国家外资流入。那么,来自日本、美国、欧盟或其他非海外华人经济体的外资比例又如何呢?事实依然是中国从这些国家获得的外资份额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持续显著上升。让我们先看一看日本,因为日本是亚洲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资本来源国。据日本大藏省数据,年间,中国在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是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自此以后开始稳步下降。在年期间,日本流向中国的外资在其总外资流出中仅占3%,在2002年会升至4.5%.从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来看,中国在其中所占的位置大体也是如此。年,中国在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中约占1/3,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到了年,中国的份额下降到了17%.虽然日本对外投资中中国的份额在过去3年里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2年升幅显著。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在过去的13年中,中国一直挤占了日本对其他亚洲经济的投资。实际上,在90年代后期,吸引日资最多的亚洲国家轮流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就日本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而言,情况稍许复杂。自90年代后期,流向巴拿马、智利和开曼群岛的日本直接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流向墨西哥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却急剧下降。日本在阿根廷的直接投资仍然微不足道。假如说拉美地区在吸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竞争的话,主要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本地区内的经济体,而不是中国。了解拉美的外资结构的人都清楚,拉美国家主要吸收的外资在服务业,非凡是在金融业和电信业。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开放还刚刚起步,在过去的10多年挤占拉美的外资也就无从谈起。尽管中东欧国家并不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是该地区自9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从日本的跨国公司中吸引了更多的直接投资。日本的主要汽车公司和电器公司在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或波兰都已开展业务。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在吸引更多的日本投资方面非凡成功。俄罗斯在引进日本投资方面仍然有巨大的障碍,因此日本的投资非常小。那么,中国是不是这些国家的竞争对手呢?答案是否定的。日本在中东欧国家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这些国家的成本优势以服务于欧盟市场,一些国家将加入欧盟更是提供了制度与关税方面的吸引力。中国在帮助日本公司扩展欧盟市场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也就无所谓与中东欧国家争夺日本在该地区的投资。接下来我们考察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扮演非凡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1995年以来,在美国的全球直接投资流出中,中国所占的份额稳定在1%左右。像日本一样,大多数的美国投资都直接流向工业化国家,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个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在吸引美国的直接投资方面排在第六或第七位。在过去的10年中,墨西哥、巴西、百慕大、新加坡、中国香港非凡行政区和韩国平均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都高于中国。1999年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实际上在稳步下降。2002年,投入中国的资本还不到10亿美元,在中国实际利用的527亿美元的外资中,只占很小的份额。这与中方54亿美元的数据相差甚远。下文将要对此进一步分析。基于这些事实,很难认为中国是牺牲其亚洲邻国或拉丁美洲国家来获得自己的利益的。自90年代中期,中东欧国家吸引的美国投资者有所增加,因此,说中国对这些国家吸引外资构成了威胁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由于欧盟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外资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欧盟的情况,以便说明其对中国的资本流动是否也像前面表明的那样。由于没有关于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的统一统计数据,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和欧盟主要的直接投资输出国的数据。90年代期间,在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欧盟的比重有所上升。1999年,在中国的外资流入中,有11%来自欧盟成员国。而在1990年,这一比例仅为4%.在过去10年中,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上升了。但是,90年代后期,欧盟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经历了更为显著的扩张。到2000年,中东欧国家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70%左右,其中保加利亚68%、捷克共和国80%、爱沙尼亚80%、匈牙利73%、立陶宛70%、波兰95%、马其顿84%.欧盟在俄罗斯的投资的约占47%,因为俄罗斯从其他地区吸收了较多的外资,尤其是美国和伊朗。在最近几年中,由于欧盟的东扩,中东欧国家吸收的欧盟对外直接投资上升了。自2000年达到高峰后,2001年欧盟在中国外资流入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9%.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7%,这是因为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在中国的投资萎缩了。虽然中国这两年在德国的对外投资重的比重上升了,其在英美两国的对外资本输出中占据了越来越小的份额,在荷兰的外资输出中也表现平平。这些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在其对外投资的比重在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这一过程也反映在欧盟在启动扩张的过程中日益加大对中东欧的投资。例如,尽管在过去两年中欧盟外流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但是中东欧国家仍然是欧盟在非工业化国家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因此,中国并没有从中东欧国家抢走了大份额的欧盟投资。东盟国家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欧盟对外投资中的比重一直下降,但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跨国公司移师北美、中东欧甚至拉美―加勒比海地区。除了上述基本原因外,前文提及的中外外资统计方面的差异也揭示中方的数据可能高估了中国实际吸引的外资的数量。下述数据可以表明统计差异的规模:关于2002年中国引进的外资的规模,中方的资本输入数据与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资本输出的数据的差异分别为45亿美元、25亿美元和18亿美元。这三项加起来近100亿美元。中方的数据普遍高于资本来源国的数据。根据中方的资本输入数据和外方的对外投资总数,重新估算中国在各国对外投资中的份额,可以发现,中国的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情形下都高于根据外方数据进行的估算。有些年份中国的比重高达100%.统计口径的差异会导致数据的差别,但是为什么差距是如此之大仍然是个谜。我们需要时间等待中方的相关部门与他们的外方同事探究出其中根源。与此同时,由于中方数据如此一致,显著地高于外方数据,人们有理由相信:假如一些通用的外资统计标准应用于中国,中国现行的引进外资数据大体上可能是高估了。对高估的规模作出判定还为时过早,但这一现象本身也可减轻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假如中国实际上并没有挤占了其他国家的外资流入,为什么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重的份额日渐上升呢?有两个因素可以说明中国的成功:第一,中国一直保持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因此大约有一半的外资流入是相当稳定的。虽然相比于年的高峰时期相比,近年来中国从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香港非凡行政区吸收的外资有所下跌。但是在年的全球对外投资萧条期间,从香港、台湾和澳门这三个地区流入的外资仍然超过200亿美元。第二,中国的外资来源已经逐步多元化。这在世界外资流动衰退的时期尤其重要。来自某些来源地的外资有可能减少,但是假如一国能够从大多数的外资来源地吸收足够多的投资,那么外资总流入就会相当可观。与那些严重依靠于少数个来源地的国家相比,事实表明,外资来源的多样化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综上所述,外资来源的区域考察表明,中国已经确立起吸引外资的优势,但基本上没有阻碍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但是,人们也许会指出,总量数据有可能掩盖中国在某些特定产业中给其他国家带来的竞争,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考虑到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确实拥有比较优势,这一论点似乎有其合理性。因此,有必要考察主要外资流出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单个产业部门的国别构成。不幸的是,结合产业和国别构成的数据有限。初步分析表明:中国在个别产业与某些国家构成竞争关系,但并不改变总量分析的基本结论。二、仍然存在的问题中国在逐渐演变成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其损害了其他国家,但是跨国公司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从而使中国处于争夺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沿。既然中国通常被认为缺乏法治、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什么跨国公司还是如此热中于抢滩中国?除了快速增长的GDP和日益致富的人口外,中国政府是否细致地设计了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以向外国投资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激励措施?或者中国之所以成为淘金热的新目的地是因为还有其他非凡的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中国成功地成为外商的投资热土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和GDP增长率是外资流动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国家间差异多半可归因于GDP水平的差异。全球资本流动的趋势跟随世界GDP的增长率趋势,但是要滞后一年到一年半。GDP增长率高而稳定的国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因此,各国首先应该在促进国内增长上下工夫。其次,中国积极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其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这并没有使中国迥然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大国,但是它为中国发挥其潜能,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铺平了道路。90年代中期,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常账户的开放,外国公司进出口产品和服务已经没有大的障碍。中国答应外国投资者进入绝大多数制造业和某些第一产业。大约有七成的外国直接投资投入了制造业。在服务业方面,中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放开了建筑、批发、房地产和商业服务。随着2001年加入WTO,中国开始分阶段取消金融、电信、农业和零售业的进入壁垒。由于中国的服务来还相当落后,因此中国的举措使外国投资者基于战略考虑大举将资本投入那些即将开放的市场。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8059家外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经营服务业方面的业务,比2001年增长了26%,约占当年全部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1/4.随着服务业进入壁垒的撤消,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服务业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而且步伐也会加快。除了发展国内经济的努力和加入WTO外,中国还签署了不少双边或区域协议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到2002年,中国已经签署了104个双边投资条约,名列世界各国前茅。中国还签署了72个双向税收条约,名列发展中国家之首,全球排名第12位。尽管有关双边投资条约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的证据并不一目了然,但是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条件下,假如签约国认真履行协议,双边投资条约通常有助于确保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双向税收条约被证实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非常重要,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都是一样的。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积极参与APEC有关贸易和投资的动议。它和东盟携手共进,在扩大亚洲自由贸易区,东盟投资区和东盟有关服务业的框架协议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加强合作。东盟和中国之间的安排包括了有关促进投资自由化、透明度和便利化的条款。随着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和跨国公司在亚洲建立起生产网络,无论是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都会深化,从而在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在未来10年,中国和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双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总额有可能翻番,增长三倍也不是什么让人非凡吃惊的事。推进国内经济增长,开放市场准入以及加强国际合作都是通行的政策走向,中国显然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但除此之外,中国是否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过多的优惠待遇,因此阻碍了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其他国家?中国确实向外国提供了许多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国内公司和外国公司之间巨大的待遇差异,尤其是在税收和关税减让、土地使用和外贸自由度方面更是如此。但是,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优惠待遇是许多国家的共同政策,在这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非凡不同之处,实际上中国至今优然保留了许多行业的进入限制,并规定了重要的经营要求。吸引外资的传统因素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税收优惠和其他激励,低廉的劳动成本,像补贴、低息贷款和政府资助的培训或者出口区这样的投资激励以及进口激励被排在了最后。这些领域往往是政府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中心,而且曾经被认为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已经逐渐将注重力转向了市场准入和市场支持型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而不是由当地政府提供的外部激励。这些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我们也因而难以将中国吸引外资的成功归结为其推行了什么非凡的优惠政策。总之,中国成功地从更多的国家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这主要是因为它愈加开放和快速增长的国内经济。国内和国际层面的投资促进政策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在追求效率型的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推行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并没有巨大的差别,认为中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三、下一个亮点问题?中国与其邻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至今基本上不构成竞争关系。这是否意味着将来就不会有竞争呢?假如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资源的份额又会怎样呢?假如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竞争又会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评估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可能演变路径。直到现在,有两类因素推动中国不遗余力地吸引外资:一类因素是标准的,也就是所谓的引进先进技术、学习治理技能和扩大出口市场;另一类因素是中国特有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很难按市场原则运作,因此成立合资企业就成了兼获优惠待遇和经济自由的途径。这两类因素将向不同的方向演进,并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中国的特征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类因素仍将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是实现的方式会有变化。近年来,中国逐渐加快了原先对外资封闭的产业的开放。同时,中国竭力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流向那些中国希望的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出口导向型产业和有利于环境的产业。但是,入世承诺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中国必须遵守国民待遇原则。各种经营要求,例如本地化比例、技术转让和出口比例都需要取消。换句话说,投资体制将进一步自由化,这不仅是市场准入意义上的自由化,而且也包括整个投资政策的自由化。撤消进入壁垒将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服务业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而其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这不会给其他经济主体造成压力,因为开拓市场型外国直接投资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假如有更多更开放的可赢利市场,流向这些市场的全球资本可以同时增加。引入国民待遇和取消经营要求将降低在中国投资的成本,从而促进追求效率型外资的进入。这有可能部分地导致跨国公司从那些有更严格的经营要求的国家转投向中国。GATS和TRIMs这样的多边体系旨在为所有成员国创建一个类似的市场环境,但是也给各国政府制定基于自身国情的政策留下了空间。其实际的结果将取决于中国如何在履行其入关承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些政策。而这又与第二类因素和中国的国内改革日程表紧密相关。第二类因素将发生变化并大大改变外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市场环境。在那些外资可以进入的行业中,许多假如不是绝大部分最好的中国国有企业都已经与外国投资者设立了合资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继续下降,中国将放宽国内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跨国公司将倾向于建立自己的独资公司而不是寻求中国国内的合作伙伴。而就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的合作伙伴来看,私营企业的比例将增加。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将面临来自中国国内私营企业的更多竞争。所有这些最终都将成为中国市场吸引外资的优势而不是劣势。尽管有诸多的积极效应,上述事实也显示外国直接投资带来了一些扭曲。绝大多数国内资本效率低下。在许多制造业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无法与外商投资企业竞争。随着服务业进入壁垒的进一步撤消,外商投资企业将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处于支配的地位。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一样创造收入、税收和工作岗位,但是一国长期的竞争力取决于本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必须逐渐减少给予外国企业的优惠待遇。一个有远见的“外资退出战略”,即逐步消除外资的扭曲效应,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靠是必要的。与此相配套的是积极的“内资推进战略”,即有效地扩大国内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并改善其经营环境以鼓励国内企业家的迅速成长。假如多年来中国一直企图通过外资引进技术,改善治理和开拓市场,那么一个直观的衡量该目标最终成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外企员工建立起可与外资公司抗衡的企业并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在外资利用方面,中国应该争取成为日本而不是博茨瓦纳。前者引进外资并加以创新,但并没有为外资所困。后者同样成功地利用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外资最终支配了该国经济,带来严重的社会与政治后果。对于许多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国投资者来说,优惠待遇并不是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培养本国的通用公司、IBM、麦当劳或者高盛公司,就需要创造一个对所有公司,既包括国内公司也包括外国公司,都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努力建设一个尊重政策透明度、保护知识产权、坚持公平竞争的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中国将提升自己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优势。外国直接投资结构会因中国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工具的出现而变化,迂回投资也将减少并最终消失,外国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有可能下降。虽然下降的规模在短期内难以估算,但是这种下降本身也可以缓解其他国家的担心。除了上述因素外,亚洲生产一体化的加深将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的外国投资结构。假如一国与另一国竞相吸引同类外国直接投资,那么相互挤占外国直接投资就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假如中国大陆和印度都力争从香港吸引服装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那么他们将构成相互竞争的关系。竞争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它能促使各国改善投资环境。但是过度竞争,尤其是在提供优惠待遇方面的过度竞争有可能给双方带来消极影响,因为它会扭曲国内经济。亚洲地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约有2/3是制造业,因此亚洲国家相互竞争的危险正在加大。为了抑制恶性竞争并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的益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应继续鼓励相互之间的劳动与产业分工和合作。“东盟投资框架”敦促日本公司建立区域生产网络,单个成员国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可以提高规模经济,创造区域竞争优势。亚洲各国应该积极推动类似的倡议。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亚洲各国可以集中培育特定优势,并鼓励双边投资。例如,香港、新加坡以及上海可以争取与东京一起可以成为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服装、纺织和玩具的生产基地可以分布在中国和印度,也是如此。电子元件可以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生产。电子装配和电信设备主要设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不同汽车型号可以在泰国、韩国和中国生产。在加强零部件与最终产品的区域布局的同时,该地区内的国家可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业已发生的生产与投资方面合作将有助于贸易和汇率的稳定,从而促进该地区的整合。假如东盟与中国、印度和韩国形成单一市场,那么其将包含最多的人口和全球第三的GDP.四、结论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位置,但是并没有挤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排除外国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能偏高的误差后,可以说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中国成功地利用了海外华人的投资,以及其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的日益多样化。中国的开放和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是这些成功的基础。优惠政策帮助中国实现了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但是,假如考虑中国的潜力,笔者认为它仍然有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的巨大空间。虽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也许推动了外商投资的高效率及其对中国经济的超常贡献,但是它们也会压制国内的创新精神。随着中国致力于建设基于法治和入世承诺的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外国直接投资的性质和结构都会改善。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兴起,追求战略性资产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将兴起。反映了国内市场扭曲的迂回外国直接投资将减少并逐渐消失。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危险仍将是有限的。地区一体化能够造福亚洲国家,中国将会加强与其亚洲邻国再生产与投资方面的合作。未来真正的竞争不是优惠政策方面的竞争,而是国内经济的总体健康状况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使之服务于本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参考文献:【泰】素帕猜?巴尼巴滴,【美】马克?L克利福德。WTO总干事解读入世【M】.刘崇献,王红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贸易走向未来―――世界贸易组织概要【M】.张江波,索必成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查尔斯?亚当斯,唐纳德?J马西森,加利?斯基纳西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主要政策问题【M】.朱隽,陈劲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4】刘明康。国际金融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龙永图。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6】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侵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钱也不能任性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钱也不能任性
08:01:55 中国青年报
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的年化增长率达到40%,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078.4亿美元,输出量也已经全球第三。那么,什么样的投资才是中国在海外的优质投资?
  北京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到,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财政部原副部长金立群对这个数字格外敏感,&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将增资3倍&。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投资才是中国在海外的优质投资?
  金立群的新身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这家银行是2014年10月由中国发起的、未来致力于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开发的机构。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中国已经从资本的流入地成为输出地,今年9月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的年化增长率达到40%,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078.4亿美元,输出量也已经全球第三。同年,中国接受的外商对华投资流量为1239亿美元。如果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去年的增长速度,那么今年,中国有可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在日前举行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金立群说,过去当中国&引进外资&时,有人非议说,中国是个黑洞,把全世界的资金都吸引过来;现在当中国输出资本时,有人又指责说,中国是不是要把全世界买下来?似乎中国怎么做都不对。这些非议也迫使中国的企业和资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重塑形象。
  低质量的海外投资不利于国内经济转型
  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并购资源、能源;第二、收购国际市场;第三、收购国际品牌;第四、获得先进技术,研发和管理能力。其中又以资源类的投资为最大。
  据统计,41.3%的海外投资项目都集中在自然资源上,占了所有投资金额的51.3%。在金立群看来,这样的投资方式跟我国的经济结构、企业的竞争力和需求密切相关。
  金立群回忆,从本世纪初到金融危机以前,新兴市场、尤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全球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在这个过程中,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些中国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的涨势过于乐观,高价收购了很多的海外企业或者矿山。
  当时,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经常提到的一个目的是,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和矿产供应,甚至还把这个问题和国家的安全联系在一起。金立群认为,这种思维是不正确的,最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滑,资源、能源投资在这种形势下的风险和矛盾明显爆发出来了。他甚至认为,过度投资能源、资源类行业,可以说是一种低质量的海外投资。
  在金立群看来,长期大规模、低质量的海外资源投资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制度的调整。因为这种对外的投资并购,会强化国内现有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如果要把中国的经济结构调过来,那么,可能单纯为获得资源而实行的并购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了。
  单靠&砸钱&的企业是走不远的
  德国《世界报》的一位记者曾经问金立群:&你们中国真的要把世界都买下来吗?&金立群说,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一些国家对中国向外投资步伐加快忐忑不安的心态,但也从另一个层面提醒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多做功课,以良好的形象融入当地。
  他举例说,企业在对外投资前要做好尽职调查,还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要提高对海外市场和社会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能力;要遵纪守法,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否则会遇到一些麻烦。
  金立群的建议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要特别处理好对外的关系。中国企业只有在深刻了解投资接受国的基础上,与它们保持一个非常好的关系,才有可能成功。最怕的是对当地的文化、宗教、民俗这些东西不了解,也不关心当地社区的诉求,如果那样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他希望告诫企业的是,中国企业现行发展状况与国际一流企业存在的差距,单靠&砸钱&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需要练内功,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用世界一流企业通行的话语体系和别人对话。
  从一家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到目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的制造商,三一集团无愧被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表率。
  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贺东东回忆说,三一重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曾遭遇挑战与困惑。在&走出去&的初期,三一集团面临了产品和服务、品牌以及文化认知的挑战,而这些也往往是所有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三一重工通过调整战略、激励员工认可核心价值观,不仅适应了国外的&水土&,更是打败了当时的业内泰斗&普茨迈斯特&并将其成功收购。
  金立群在一些国际机构工作过,即便在财政部做副部长也是负责国际合作方面的事务,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他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不要指望通过收购国外的企业来获得先进的技术。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收购了一个企业之后,就会发现企业的高级人才纷纷离开,所以并不一定能拿到核心技术。
  此外,他还建议,海外投资也面临一些歧视性的待遇,尽量不要涉足所在国特别敏感的行业。也要防止非金融企业盲目从事金融衍生品投资,这种投资超出了实际需求,往往投机心理严重,风险意识也比较薄弱,风险管理的能力也不够,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走出去更需要有创新思维
  飞利浦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产品大概要算是剃须刀,可在2013年,飞利浦在中国卖得最好的不是剃须刀,而是空气净化器。
  作为一家多年来植根于中国的企业,飞利浦全球副总裁缪宏认为,飞利浦之所以还能一直在中国坚守,是因为公司早就在中国市场抛掉了自己是一家外企的思维,完全按照中国本地客户需求出发进行研发创新,完全为中国服务。
  缪宏说,2013年,净化器在中国的销量翻了很多很多倍。他的这个逻辑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走到哪里的市场,就应该按那里的需求来进行创新。
  金立群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不一定非得&走出去&才叫&走出去&。如果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国际化,即使在本土,也已经&走出去&。
  金立群举例说,波音公司推出了波音787飞机,这个系列的飞机有1/4是日本生产的。日本企业不用出去,在自己家里就已经&走出去&了。所以不是人或者公司一定要&走出去&,而是产品、技术、服务能&走出去&。当然,前提是,要有大思路、要创新、要有走得出去的东西。
  金立群还认为,走出去,光靠企业努力是不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政策的支持要完善,法规建设也不能滞后。政府是希望企业&走出去&,也想了各种办法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具体问题上限制还是比较多,特别是多头管理。现在政府管很多事,有的时候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责任不清,管理不明。这一轮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政府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注我们:
Android客户端
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Iphone客户端
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新闻热搜词
你可能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关于海外投资,有钱任性,经济转型,创新思维更多新闻
超级富豪的投资经验
农行蒙山县支行助力
活用创业贷款
女强人报名快女 2
------ ----- ------
 -  -  -  -  - 
版权所有 © 2000 - 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ec会议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