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与城市】阅读材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题(17)分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徽州处“吴头...”,相似的试题还有: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简明宋史》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材料四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冯梦龙《醒世恒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3)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4分)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材料三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百度百科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三 、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4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4分)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材料四&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冯梦龙《醒世恒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3)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属什么性质?其产品用途是什么?(4分)(4)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4分)(1)①行使主权国家的管辖权,坚定地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及海洋权益利益。采取有效措加强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管辖,坚决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定地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及海洋权益。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⑤总之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它国家的正当权益。(只要答4点即可满分。每点3分)(2)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有人看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以及对中国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符合两点论的道理,是合理的。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虽有矛盾、磨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的论点,没有看到这个主流,是一点论和均衡论的体现,是不合理的。(8分)(如果用矛盾的普遍性分析可适当给分)(3)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中国人民的利益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矛盾的普遍性。(2分)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都有各自的具体利益,同时又存在共同利益。(2分)③矛盾的特殊性亦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反过来亦有利于实现中国人民的具体利益。(2分)&&&&&&&&&&&&&&&&&&&&&&&&&&&&&&&&&&&&&&&&&&&&&&&&&&&&&&&&&&&(1)本题限定的答题的具体范围是“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当代国际社会这一角度包括哪些知识点;其次是带着这些知识点去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及设问的要求,从材料和设问中提取信息及有用的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材料中主要谈及中美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2)本题限定的答题的具体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有关知识指的就是矛盾的观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的观点只看到了中美之间、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而未看到交流与合作,属于片面的看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矛盾的普遍性、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学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评析题中观点。(3)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既包括二者相互区别;也包括二者相互联系。而后要用材料把二者的详细关系表述清楚。只要基础知识扎实,这道题同学们应该能比较容易的得出答案来。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钓鱼岛极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国参议院近期在2013财年的“国防授权法案”中附加一项条款,明确规定《日美安保条约》的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中国政府对美国参议院此举表示坚决反对。这表明: ①主权国家不应干涉他国内政&&&&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③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④我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2012年7月,累计向联合国23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万余人次,积极参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已派出12批31艘次舰艇,为中外船舶提供了安全保护。这表明①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②中国贯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宗旨&③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④中国积极巩固与其他国家的战略联盟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这表明中国①坚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绝不拿原则做交易&&&&&&&&&&&&&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③努力同周边国家开展对话和广泛合作&&&&&④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近年来,面对美国加大重返亚太的“攻势”、日本在钓鱼岛以及菲律宾在南海的“无理”,我国政府既要捍卫海洋权益,又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表明①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②处理好与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习近平主席在2013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强调,“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习主席的话旨在强调①主权国家的平等权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②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需要加强国家间友好合作③我国倡导促进世界和平,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④国家间的真诚交往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经网民推荐、专家评审、网络票选等环节的“汉语盘点2012”活动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钓鱼岛”击败“正能量”、“幸福”等词当选年度国内词。从政治角度分析,这说明 A.国民政治参与性有所提升,积极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B.公民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的政治热情和意识有所加强C.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维护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是正当正义的D.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论述题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事例一: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黄岩岛争端,台海两岸关系无不有着美国的身影与“关照”。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反对干涉,寸土不让。事例二:6月7-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就管控两国分歧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事例三: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宪法修订。现在日本安倍政府积极寻求突破现行宪法,致使奥巴马政府非常妨碍,貌合神离的美日关系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1)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上述事例反映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4分)(2)事例一与事例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内容?(6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随着_________舰载机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起落,不仅_________火了,连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的手势也火了,这个被网友戏称为“航母style”的动作瞬间“秒杀”韩国“江南style”里的“鸟叔”骑马舞,受到了网友热情追捧和模仿,业已成为“全民必摆姿势”。模仿的背后是国人对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欣喜,体现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 A.T--50   B.歼--15    C.F--22   D.F--35解:(1)习主席访问的三个国家均位于美国以南.人们通常将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称为拉丁美洲,这里人种复杂,主要以混血人种为主;(2)习近平访问墨西哥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墨西哥将向中国出口原油,其石油运输路线墨西哥→墨西哥湾→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中国;(3)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是:本土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热量丰富,中央大平原,地势低平,耕地多,密西西比河等河流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4)美国总统府白宫位于华盛顿,联合国总部位于纽约;(5)此次“庄园会晤”,中、美两国领导人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故答案为:(1)拉丁美;混血;(2)墨西哥;巴拿马;太平;(3)北温;大平原;密西西比;专门;(4)华盛顿;纽约;(5)南北对话.分析: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临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实现了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机械化水平高,效率高,产量大.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相关知识点,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有效.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日~27日对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新任国务院总理的首次外交之旅.材料二:日巴基斯坦将瓜达尔港的经营管理权正式转交给中国.(1)A是半岛,属于亚欧大陆向洋突出的部分.图中的8844米是峰的海拔.(2)B是河,它是(国家)重要的灌溉水源.(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一年可分为三季,李总理访问印度时,正值季.巴基斯坦西接西亚,以教为国教.(4)我国进口的石油多来自西亚的湾及其沿岸地区,瓜达尔港南临海,石油如果运到瓜达尔港再由陆路输往中国,可以不必经过东南亚的重要航道海峡,路程可大大缩短.(5)瑞士、德国位于洲西部地区.下列景观在瑞士可以欣赏到的是(填字母).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经济商业研究中心2011年底公布的年度世界经济排名显示,第一大经济体仍是美国,之后依次为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巴西.(1)六大经济体中,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国家是.(2)中国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位,劳动力丰富,制造业发达,有“世界工厂”之称.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洋和海沿岸的狭长地带.(3)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旧金山东南的“”,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巴西被誉为“世界原料基地”,热带农产品中,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有(任写一种);矿产资源中,(矿)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4)法国、德国国际旅游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①下列景观在法国能观赏到的是(选填字母)②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每年9月份的最后一周到10月份的第一周举行的节,气氛热烈,吸引众多游客.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于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于6月7日~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此行将有助于提升中美战略互信,并为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关系注入新动力.(1)习主席访问的三个国家均位于美国以南.人们通常将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称为洲,这里人种复杂,主要以人种为主.(2)习近平访问墨西哥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墨西哥将向中国出口原油,请填写石油运输路线:→湾→运河→洋→中国.(3)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是:①本土大部分位于带(五带),热量丰富.②中央(地形区),地势低平,耕地多.③河等河流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地区生产化.(4)美国总统府白宫位于(城市),联合国总部位于(城市).(5)此次“庄园会晤”,中、美两国领导人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商谈,叫做“”.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日本仙台港以东太平洋附近海域(约北纬38.1°,东经142.6°)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材料二:温家宝总理日至22日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三国领导人就中日韩合作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及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1)我国与日本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南南合作).(2)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国家:①、②、③;海洋:④海.(3)仙台港位于r日本的岛,日本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4)从A到B,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与亚洲同纬度地区相比,日本气候的(大陆、海洋)性特征明显.(5)图中⑤是(山脉),山脉东侧是平原.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韩国首尔“世界核安全峰会”后,前往印度新德里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随后胡锦涛主席还对柬埔寨进行了国事访问.材料二:南海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日菲律宾海军士兵持枪登上在黄岩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引发了中菲南海对峙事件.(1)胡主席从北京乘专机飞抵首尔,参加会议后再朝方向飞抵印度首都.(2)图1中A是半岛.根据图2判断:胡主席访问印度期间,正值当地一年三季中的(凉、热、雨)季.(3)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近年来,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办公室”.(4)黄岩岛位于海,经度约为118°E、纬度约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3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于日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3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于日[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3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于日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04:40:39阅读:所属专栏:
(3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于日至29日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举行。“澳网”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每年最先登场的,也堪称最“热”的大满贯。(“法网”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于巴黎西部蒙特高地举行;“温网”通常于6月或7月的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举行;“美网”于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在美国纽约的国立网球中心举行。)材料二:墨尔本气候资料(年)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20.520.819.116.213.310.810.111.313.015.016.918.9降水量(mm)47.145.843.552.767.842.548.857.453.065.256.958.1日照时数(小时)8.98.17.35.54.03.53.94.55.96.57.47.5伦敦气候资料(年)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3.53.85.78.011.314.416.516.113.810.76.44.5降水量(mm)78.051.061.054.055.057.045.056.068.073.077.079.0日照时数(小时)1.72.53.75.16.66.86.66.34.93.62.31.5材料三: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图10)(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澳网与温网举办城市的气候特征差异及成因。(14分)(2)2012年澳网比赛期间,图中A地盛行风向及成因。(4分)(3)写出图中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该地区是澳大利亚荒漠化发展很快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原因。(8分)(4)B东部海域有一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观,请写出该景点名称及欣赏该景点的最佳方式。(4分)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1)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气温墨尔本均比伦敦高,年平均温度墨尔本更高,年温差更小(2分)原因:墨尔本所处纬度更低(2分),日照时数更多,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2分)年降水量伦敦多于墨尔本,(1分),原因:伦敦纬度高,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湿作用,使伦敦降水更丰沛。(4分)日照时数墨尔本多于伦敦(1分)。原因:伦敦雨天多于墨尔本,降水日数更多,晴天少;(2分)(2)西北风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或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受到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4分)(3)混合农业(或小麦和牧羊混合农业)(2分),原因: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降水的变率大;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为粗放牧业区,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等。(任三点得6分)(4)大堡礁潜水(各2分)根据表中数字,可以看出,墨尔本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气温均比伦敦高,年平均温度墨尔本更高,年温差更小,降水量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墨尔本所处纬度更低,降水较少,日照时数更多,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伦敦纬度高,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湿作用,使伦敦降水更丰沛。2012年澳网比赛期间为1月,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形成西北季风,因此A处此时盛行西北风。甲地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混合农业区。由于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降水的变率大;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为粗放牧业区,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等原因导致荒漠化严重。B东部海域的大堡礁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位于海中,因此需潜水观看。考点:考点名称: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区域的划分: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如通常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又可采用综合指标,如可以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一般来说,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又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区域的特点:区域的特点与区域的性质、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有关。(1)层次性,即区域之间是有等级差异的,图示如下:(2)差异性,指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区域内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3)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图示如下:(4)可变性,即区域范围、区域界线具有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①界线的模糊性: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②区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地表空间。③区划的角度、指标、目的不同,同一地表空间,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考点名称:中国的三大经济带中国三大经济带:1、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划分结果(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注:两海:上海、海南;两江:江苏、浙江两广:广东、广西;两湖:湖北、湖南。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考点名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的作用:河流中上游、坡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平原农田周围――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荒漠地区――防风固沙 园林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道路两旁――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2、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森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题例:热带雨林为什么又称赤道雨林?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其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热充足很适合雨林生长。 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答:它为当地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如果亚马逊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因为热带雨林有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作用,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则会导致全球变暖等后果。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自然生态优势:生产力高 (1)原因: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 (2)表现: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答:说明热带雨林环境的脆弱性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答: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将迅速被径流带走,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 2、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开发――开发雨林是当地人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协调――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保护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体计划与措施三保二设一结合 三保:加强环保教育;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设:设立国际基金;加强缓冲区建设 一结合: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考点名称: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喀什经济特区:一、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概况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或邻近,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边境线长888公里。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11县。截至2009年底,全区总人口387.28万,有维吾尔族、汉族等31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全国两会期间,新疆代表正式提交关于“设立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提案,并建议国务院把进一步扩大新疆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以大开放促进喀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10年4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正式启动,19省决定千亿元资金帮助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给新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喀什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一)政策优势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批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6年12月,《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把西部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其中,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在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等战略规划下,中央和各地政府已经或即将出台帮助喀什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2009年,中央批准《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计划年间对喀什地区等地投资500亿元,建成大中小型项目1.3万个。2010年,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计划投资3亿多元,对新疆喀什地区实施21个援建项目。未来五年,广东(含深圳)将安排资金96亿元对口援建喀什地区。喀什地区颁布《喀什市鼓励投资优惠办法》等。(二)区位优势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喀什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与8国接壤或邻近,边境线长达888公里,现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喀什国际航空港等5个一类口岸和1个二类口岸(新怡发)对外开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喀什与周边国家许多城市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喀什是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亚的桥头堡和辐射中心,可以“东联西出、西进东销”,对促进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作物资源。食用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还有水稻、大麦、高梁、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药用作物有甘草、党参、麻黄、雪莲等数十种。瓜果作物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甜瓜、西瓜等。二是矿产资源。喀什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目前已发现矿产67种、矿产地22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石油、天然气、水泥石灰岩、熔剂灰岩、饰面大理石、花岗岩、磁铁矿、硫铁矿、玉石储量丰富。三是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加舒尔布鲁木山、布洛阿特峰、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喀拉库勒湖风景区等。民族风情方面有艾提尕尔民俗文化旅游区、西山民族风情园等。历史文化方面有艾提尕尔清真寺、莫尔佛塔、叶尔羌汗国王陵、玉素甫?哈吉?哈吉甫墓、香妃墓、唐王城、托库孜萨来遗址、喀什噶里石头城遗址等。 2.生产要素充足。一是土地。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约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1/2。全区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园地3.3万公顷、牧草地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1.48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土地资源充足。二是劳动力。截至2009年底,全地区总人口387.28万人,全地区就业人员116.76万人,劳动力充足。三是资本。年,喀什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49.07亿、284.24亿,增长14.12%。资金基础扎实。 (四)产业基础优势农业方面,粮食、小麦、棉花、林果业、畜牧业等是其传统特色产业。工业方面,己形成钢铁、煤炭、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电力、建材、造纸、塑料等一定规模门类。服务业方面,旅游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迅速。年,喀什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分别为103.58亿元、115.3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分别为42.92亿元、48.8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02.57亿元、120.0'7亿元。第一产业增长11.33%,第二产业增长13.84%,第三产业增长17.06%。因此,喀什地区已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部门和较快的发展速度,拥有一定产业基础。 三、推进喀什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一)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喀什经济特区应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开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开和完善,吸引投资、人才、技术等资源,为特区发展注入活力。具体措施有:一是确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缩减审批程序,节省时间和成本;二是放宽土地审批,减免土地租金,延长土地使用年限;三是建立开发基金,为投资方提供资金配套、低息贷款;四是免除或降低相关方面税收,纳税额达到标准的返还部分缴纳税款;五是为引进或开发高新技术的项目及企业提供补助及相关优惠;六是改善人才待遇,对来支持特区发展的人才给予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等。(二)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喀什与周边国家风俗习惯相似之处甚多,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我国东部及西部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要完善并扩大现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是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一是推动完善铁路网与公路网建设,实现重要地区的直通;二是改造扩大原有机场,建设新机场,增加热点地区航班和航线,提高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提高空中运输能力等。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发展商贸物流业。区位和交通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关键,区位越近、交通越完善,商贸物流就越方便快捷、成本就越低。要加强与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的合作,赋予“东联西出,西进东销”更丰富的内涵,力争建设成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开拓国际市场的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据点。 (三)重点发展农业、采掘业、原材料业、旅游业、纺织业 1.发展农业。尤其要注重对诸如瓜果及棉花种植业、牛羊畜牧业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态化。一是增加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补贴和奖励农业机械购买者,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大幅度推动农业生产设备机械化。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以专业化的规模经营为标准改造小规模经营,形成健全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立品牌保护机制,促进品牌发展,增加品牌附加值。再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善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支持生产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丰富的农产品,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农业。2.发展采掘业。一方面改造传统矿产利用状况,提高石油、天然气、金属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采选冶采用新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非金属则着力发展环保建材,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清洁能源矿产。 海西经济区: 2007年1月,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纲要中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两个先行区: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四个基本: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布局,即:基本构想,就是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基本思路,就是“四个三”、“四个二”、“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基本格局,就是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四个推进: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思想,即: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关键:福建新一轮发展的工作要求,即: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四谋发展:是海西建设的实践主题,是在海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四个重在:福建建设的实践要领,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四求先行: ――解放思想求先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8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什么时候解放思想,什么时候就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创造辉煌。我们讲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展开,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法。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成果、福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成果、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建设两个先行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要求,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仍然需要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气魄、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仍然需要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激发解放思想的活力、凝聚解放思想的合力、推进解放思想的实践。――以人为本求先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突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跃升。以人为本求先行,就是始终要明确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以人为本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第一要义辩证统一,完整表述了发展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我们讲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用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成果的共享,以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民心的凝聚;我们讲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依靠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方面,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民心的凝聚来推动发展的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好字当头、好字优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和本质要求。好字当头求先行就是在推动发展中强化好的意识、好的观念、好的要求、好的标准。好的基础是发展,好字要在发展中来体现,质量、效应、层次要在发展中提升,结构调整要在发展中来进行;好的方法是统筹,要统筹发展、统筹兼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我们要更多地关心质量、效应、生态,更多地关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更多地关心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运作好、体现好。――持续运作求先行。持续运作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经验。持续,就是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这是先行的保障,是先行的基础;运作,体现贯彻落实,体现能力水平,更多的是研究怎么去做,怎么来落实。我们讲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最后都要落实在持续运作上。持续运作是实践要领,也是领导方法;是工作要求,也是作风能力;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目标。我们要围绕全局持续运作、准确站位持续运作、依法依规持续运作、注重实效持续运作,以持续运作的实效来保证先行。四个意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四个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五缘六求:福建用来定义闽台关系的特定词语。“五缘”指闽台之间历史上存在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亲密关系,它们都是割不断的;“六求”指闽台之间今后进一步拓展关系、推进交流合作的六个方面,即经贸、交通、旅游、农业、文化交流和载体建设。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九大支撑: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城乡支撑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优势独特的闽台交流合作支撑体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支撑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区港联动:是指进一步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实现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营运联动,拓展和提升保税区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保税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2004年国家批准我省厦门的象屿保税区与东渡港区实行“区港联动”试点,2006年3月正式封关运作。循环农业:是指按照循环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经济有机融为一体、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农业经济和生产形式。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三个共同特征: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水、土地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再利用,提高服务农业的生产资料产品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三是资源化,农业产品和废弃物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西三角经济圈在由城市节点、城市群带动国家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指导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我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已浮出水面,这三大城市群,就是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辐射效应十分明显。但这三个增长极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梯度推进,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需要也必然会形成一个与之相应的增长极,那么,第四增长极在哪里? 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标志着“西三角”从学者讨论的范畴正在变成政府行为,并有可能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西三角”的战略意义何在,其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相对于其他潜在竞争对手,“西三角”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需要进行从理论到实证的分析。一、方向确定格局:“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入新世纪,随着发展重心从东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推进,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均衡,东(上海浦东)西(成渝)南(粤港澳)北(天津滨海)中(武汉和长株潭)兼顾的国家改革试点版图初步建立,博弈中的各方也展开合纵连横,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极核作用不断强化,各方都期望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经过近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已经产生了“双核共振”的效果。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已形成的增长极来说,仅靠成渝联手还难以形成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载体,成渝还需要寻找另外的经济伙伴,共同构筑西部地区稳固的战略支撑极点。从地理分布上看,第一个“西三角”实质是“中西三角”,因为湖北宜昌地区为中部,第二个“西三角”则为“西南三角”,第三个“西三角”则是贯穿南北、涵盖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区的“大西三角”。 从战略上来看,3个“三角”都有一定的战略指向,而“大西三角”的战略高度最高、格局最大:“西南三角”是成渝经济带的扩展,有利于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梯度推进;“中南三角”立足三峡库区发展,使长江中上游逐步联成一片;“大西三角”则将整个西部最具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区域联在一起,以此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从地理距离和受益地区看,“西南三角”直接受益地区是重庆和贵州,四川受益相对较小;“中南三角”直接受益地区涵盖重庆东北部和湖北西部的使长江中上游地区,四川受益相对较小;“大西三角”横跨西北和西南,直接受益地区包括川东、川北、陕南、渝东北等地区。由此可见,“大西三角”使各方都能够在其中收益,受益面较广,能够产生更强的经济激励。从经济增量上看,“西南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带所产生的人口增幅最大,但所产生的资本累加效应(包括: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和总量扩大效应(包括:GDP、人均GDP等)并不明显,相反,人均GDP反而下降10%,因而,“成渝+贵州”并不是第三“极点”的最佳选择;相比之下,“中西三角”经济圈所能带来的财富效应和总量效应则相对优于“西南三角”,人均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项指标均高于“西南三角”;不过,无论“西南三角”经济圈还是“中西三角”经济圈,在经济总量的提升、财富效应的扩大、人才资源的聚集等方面,都远逊于渝川陕组成的纵跨整个西部“西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带与关中经济带加起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和财富效应足以与任何潜在的“第四极”竞争者抗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西三角经济圈在经济总量(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方面略逊于大东北经济圈和大中南经济圈,但总体上三个“准第四极”在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等指标上差距不大,可以说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都有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综上所述,重庆、成都、西安组成的“西三角”在战略上突破了秦岭屏障,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联合起来进行经济的整合和提升,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使整个西部地区有了战略上的最佳支撑。二、实力决定地位:“西三角”成为经济“第四极”的实证比较 “经济圈”概念起源于1957年法国经济学家戈特曼(Cottman)提出的“大城市群”学说,他认为经济圈是指在具备特定条件地区出现的、沿着特定轴线发展的巨大的核心城市系统,其本质特征是高度密集性。“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在著名论文《略论增长极概念》中写道:“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经济圈都能成为经济“增长极”,也不是经济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是看该区域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程度,即:核心区域的辐射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协调、具备凝聚和扩散效应的区域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一)极点的辐射强度。极点即辐射源,是指在区域经济中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极点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溢出”效应,一方面是当极点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一部分产业和技术就会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极点的经济规模越大,其对周边地区的产品的吸纳消化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极点经济规模越大辐射强度也越强,带动周边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也越强。通过对比,重庆-成都-西安形成的西三角经济“极点”,在12项评价指标中,“极点”经济总量排第一的有7项(人口数、客运量、货运量、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而在“占本经济圈比重”中,有10项排名第一,这充分表明重庆―成都―西安在整个西三角经济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相对于其他经济圈“极点”的比较优势。(二)极点间的紧密程度。经济圈的范围大小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极点”间的亲密程度,这包括:一是极点间的交通距离:极点间建立起发达的公路、铁路网,可以尽可能地缩小极点与周边地区的距离,减少辐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辐射效率;二是极点间彼此的协作程度:极点间的向心力和彼此协作有力于增强整个经济圈的产业聚集和经济合作。从极点间的地理距离看,三个经济圈极点间的距离都在“8小时经济圈”以内;按照航空上的经济半径计算,三个经济圈极点间都在1小时半径内。可以说,三个经济圈都具备成为大的经济增长极的交通条件,相比之下,西三角相对薄弱,建立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使成渝到西安的铁路3小时通达是当务之急。 从极点间的向心力来看,三个经济圈内中心城市间的向心力差别很大:(1)东北经济圈:同室操戈。虽然均为老工业基地,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远没有那么密切,仅辽宁就形成了两个经济中心,一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6个城市组成;二是以大连为龙头,丹东和营口为两翼的辽南沿海经济区。(2)西南经济圈:离心离德。除武汉外,另外2座城市的目光已经被其他经济圈所吸引,南昌向着长三角经济圈,而长沙向着珠三角经济圈,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比之1980年代的武汉经济协作圈,大圈的认同感已是大打折扣”,武汉成为中国的第四极,眼下我们还看不出任何曙光。(3)西三角经济圈:渐行渐近。成渝经济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的互补性强,但成渝与西安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相对薄弱,加强成渝与西安的合作成为“西三角”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三)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相似系数是衡量地区间产业联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征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定量测度表明:大东北经济圈内,辽宁与吉林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互补性,而辽宁与黑龙江、黑龙江与吉林之间产业联系并不密切,产业整合整体上任重而道远;大中南经济圈之间的产业联系过于密切,甚至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使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因而大西南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同样存在大规模整合的必要;相比之下,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相似系数较为合理,西安、成都和重庆均是我国三线军工企业较集中地区,产业之间有着历史性地紧密联系,例如飞机制造业、机械制造等等产业实力雄厚,建成“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链即进行新的产业整合与分工已具备了基础条件。宝成、西康和襄渝铁路承接了作为西南两大中心――成都和重庆与西北经济重心西安间的经济联系,三大城市的融合,不仅聚集了西部经济最优质的资源和优势,而且,可以成为引领西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不过,西三角三大“极点”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重合(表7)。当前在重庆、成都和西安的发展战略中,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此外有电子信息、金融和商贸等重要产业,著名企业有重钢集团、特钢集团和西南铝厂等;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以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酒业、中药业等;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以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和化工等为产业支柱。三地许多支柱或重要产业是重合的,这其实是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如化工和电子被三地同时列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为此三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互不相同的支柱产业以错位发展。(四)圈层结构和经济纵深。以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极需要有梯度渐次推进的圈层结构和广阔的战略纵深。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图2),大东北经济圈的第一圈层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西部,第二圈层为中俄边境、中朝边境等东北亚地区;大中南经济圈的第一圈层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第二圈层为安徽、河南;西三角经济圈第一圈层为重庆、四川、陕西三省,第二圈层为整个西部12省,第三圈层有可能向南亚、东南亚、中亚地区适当延伸。相比之下,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纵深最为广阔。综上所述,在三个“准第四极”中,“西三角经济圈”的总体优势和相对劣势并存。在“极点”的经济辐射强度、向心力、产业联系等方面,“西三角”相对于其它经济圈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最具备成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同时,“西三角”在区域经济总量方面、成渝与西安的交通和经济联系、区域内产业整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整合创造未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圈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西三角经济圈”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必然要赋予它改革发展的新内涵,进行整合、统筹、协调与创新。 (一)整合:加强跨行政区整合力度,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合力整合,包括政策整合、基础设施整合、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和市场整合。整合是西三角能量聚合、优势互补、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源泉所在,也是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建立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平台,绘就区域一体化时间表。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政府间政策上的整合与行动上的协同。实施“西三角”经济圈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区域动力新机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成为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成为引领西部经济稳定、高速、持续发展的领头羊。从政府层面的整合功能来看,关键是要构建整个经济圈层面的合作、协调与整合平台,如:可以设立“西三角经济圈政府协调中心”,使其不仅具有论坛、沟通功能,还必须赋予其规划和执行功能。其成员可考虑包括经济圈内的省级、市级成员,地点可以设置在经济圈的首位中心城市重庆,在职能定位上具有都市经济圈公共权力协调机构的性质,对于涉及共同利益的一些地方重大决策具有协调、建议和否决权。在此基础上,逐步创新一般城市各级政府公共管理协调制度。一般城市各级政府在分立的行政区基础上,随着一体化的进程,及时地、相应地逐步创建起适应一体化进程要求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内在机制,通过公共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定出适合都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最终实现经济圈组织体系内的超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管理。第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南北联动、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网络。“西三角”经济圈的崛起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它是在一个相对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的起点上开始经济一体化的,它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群的基础相对薄弱,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理性障碍。同时,“西三角”经济圈要作为经济“增长极”必然要承担辐射带动的功能,即: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城市为“极点”,以渝、川、陕三省份为腹地,而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区,其首先辐射的是甘肃、贵州、湖北和湖南,其次辐射的是云南、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和西藏,要发挥这些作用,必须借助于交通建设。为此,在对经济圈基础设施系统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市政设施系统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目标,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立相互衔接并服务于各方的管理体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首先,建立3个“极点”之间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城际铁路网络;其次,建立江海联动、横贯东西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将西安地处欧亚大陆桥节点的铁路优势与重庆居于长江上游的水运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形成通过重庆沿长江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互动,向东南方与“泛珠三角”互动,通过西安向东北延伸实现与环渤海经济圈互动的交通体系。再次,建设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第三座欧亚大陆桥,实现东西部的高效连接。第三,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产业整合,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各个城市间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协调,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重组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第四,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2个到3个的核心城市;二是要有一系列与核心城市相联系的次核心城市;三是中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企业、产业和市场的密切联系。为此,要根据“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结合成都、重庆和西安产业发展特点,一方面使其内部三大都市之间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辅助产业转化基础。另一方面三大都市与次级城市之间经济功能定位要相互补充,尤其是城市产业间产业链整体的有效配置,使生产、科研和销售在区域形成最佳的配置。如次级城市中重庆的万州、江津、长寿,四川的绵阳、德阳、南充,陕西的宝鸡、杨凌、汉中等各城市间形成向重庆、成都和西安核心城市研发创新服务的试验推广基地和生产服务基地,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生产、研究开发和销售良性体系。(二)创新:构建内生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增长极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创新是西三角培育活力、动力和衍生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前提。西三角地区“三线”企业比重较高,体制和行政壁垒较多,市场化程度偏低,尽管这一地区聚集着厚重的优质资源,但能量远没有充分释放,经济运行和某些社会经济活动还主要靠政府动员,要素配置及流动性较弱。要实现西三角经济的全面腾飞,必须构建内生性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启动和释放民间和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地区制度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西三角的崛起首先要启动民营经济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沿海经济圈相比,西三角的经济总量、增长幅度、涉足领域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探索一条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支持区域创新的新路子,充分利用西三角优质资源和产业组织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创新能力整合启动内生性的创新之路。第二,创新区域内部的城乡统筹模式,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西三角”经济圈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贫困面大、城市化水平低、整体环境闭塞等方面的因素,使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日益增大。2007年6月,重庆、成都共同被命名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任务就是推进以“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步伐”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管理制度改革”。“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就是要以市场化为先导,大力发展工业化,从而推动城市化,多方面、多渠道分流过剩劳动力,使丧失了自己过去的生存空间的人们(退耕还林后的剩余农民、裁军后的军转干部、国企下岗职工、库区移民)重新找到出路。目前,重庆为解决此问题,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定位为“第一经济”,并推出了“一圈两翼”战略,要求“两翼”每年转移30~40万青壮年农民到“一圈”中去工作,未来5年将实施200万农村人口的转移,而留下来的少数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有望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待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将“小马拉大车”转化为“大马拉大车”的方式值得川陕借鉴。第三,进行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经济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更要有适合本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机制。长三角经济圈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珠三角经济圈是以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环渤海经济圈则是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特点。在经济增长的源泉上,长三角经济圈属投资拉动型,珠三角经济圈是出口拉动型,环渤海经济圈则属内需拉动型。在动力机制方面,长三角经济圈显示了民资主导型,珠三角经济圈以外资推动型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则是国资主导型。“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产业选择应以机械制造为重点,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突破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圈产业新型结构。在能源、资源产业中,重点是煤、气、电、油产业的系列深度开发和产业链的延长以及绿色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在机械产业中,充分发挥“西三角”机械产业基础好,军工产业实力强优势,形成“西三角”经济圈机械产业集群。在新材料产业中重点发展钒钛、稀土等资源和新功能材料的开发利用,着力培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而在增长源泉和动力机制方面,“西三角”经济圈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以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为主导,以出口拉动为突破口。在动力机制上则要将民资、外资和国资推动型相结合。第四,进行科技和产业创新,打造西部地区“创新极”。西三角区域内云集了众多国家和部属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是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力量最集中地区。若能将三大都市的科技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高效协作,其科技力量并不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之下,从而为区域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军工出身使西三角拥有深厚的制造传统和制造能力,产业创新应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西安、重庆、成都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速创建复合创新集群,进行产业组织再造,培育新兴产业。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试卷分析热点试卷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