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隆发表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法与感想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练习
  (一)《大自然的语言》   1、字词: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1)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9)悬殊:相差很远。   (11)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3、通读初知:   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②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③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④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⑤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⑥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⑦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第二部分:   ①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②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②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③“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④“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⑤“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第四部分:   ①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②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③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5、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二)《奇妙的克隆》   1、字词: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gī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2、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   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3、问题探究: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和引资料。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引资料: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4)克隆技术的弊端: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4、语言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匍匐(pú) 繁衍(yǎn)蟾蜍(chán)茎(jìng) 忌讳(huì)   B、胚胎(pěi) 鲫鱼(jì) 雌性(cí)癌(ái)蓑衣(suō)   C、草莓(méi)两栖(qī) 哺乳(pǔ)肾(shèn) 销声匿迹(xiāo)   D、濒临(bīn)低估(gū) 潜能(qián) 腺(xiàn) 悄然无声(qiǎo)   2、找出并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分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胁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   (2)一切准备就序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   (3)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溶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4)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极的进行曲。()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高原, 。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 ,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高原的风雪不仅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塑造了她的个性和品格。 A、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   B、见到最多的是杨树 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   C、见到最多的是杨树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   D、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2)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3)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4)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5)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A、(2)(1)(3)(4)(5) B、(2)(1)(4)(3)(5)   C、(2)(5)(1)(3)(4) D、(2)(5)(1)(4)(3)   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C、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D、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   (二)综合实践:   1、猜一猜: 至理名言   有个财主在集市上买了一箱细瓷器,他喊道:“哪位给我背回家去,我就教给他三句‘至理名言’。”   打短工的人都不愿理他,阿凡提却动了心,他想:钱在哪儿都挣得到,可“至理名言”却是不容易听到的。于是阿凡提背起财主的箱子跟他走了。   走着,走着,阿凡提请财主教他“至理名言”。财主说:“好,你听着!要是有人对你说:肚子饿着比饱好。你可千万别相信呀!”   “妙,妙极了!”阿凡提说,“那么,第二句呢?”   “要是有人对你说:徒步走路比骑马强。你可绝对别相信呀!”   “对,再对没有了!”阿凡提说,“多么不容易听到的‘至理名言’呀!那第三句呢?”   “你听着,”财主说,“要是有人对你说:世界上还有比你傻的短工,你可怎么也别相信呀!”   阿凡提听完,猛地……,并对财主说:“我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奉送:……!”财主登时目瞪口呆。   你能猜到阿凡提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并对财主回敬了一句什么至理名言吗?   2、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三)阅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_______(A. 清醒B. 苏醒;C. 醒悟;D. 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 次第;B. 连续;C. 陆续;D. 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 纷纷;B. 刷刷;C. 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 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变化。   4.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文段,按文后要求作答。(16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侯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侯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拿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跳在这里。   1.第1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2分)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4分)   3.第2自然段对物侯知识、物候学的介绍顺序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2分)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2分)   5.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2分)   6.地球是人类的家国.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来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徒、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白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4分)   阅读《动物奇特的语言》,按文后要求作答。(16分)   ①人类信息的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②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的白色“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国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雄孔雀在求偶时,会翩翩起舞,来表达对雌孔雀的“爱慕”。一只猩猩经过人的训练,能掌握几百个用手势表达的“单词”与人进行简单的“交谈”。   ③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信息激素,这是一类挥发性的有独特气味的化学物质。尾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都是在一定的气味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仅能分泌0.1微克的性外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角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接收到这种信号。可见,雄蛾的嗅觉十分灵敏,几乎只要一个气味分子作用于雄蛾的触角,就足以引导雄蛾与雌蛾“约会”。蜜蜂分群时,蜂王离开原来的蜂巢到另一个地方,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使失散的蜜蜂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能很快组成一个新的蜂群。蚂蚁外出寻物时,能利用它分泌的追踪激素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寻找食物的所在地。蚜虫发现七星瓢虫等天敌前来袭击时,马上分泌告警激素,警告其他蚜虫不要前来,以免被吃。   ④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据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的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在模仿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海豚是一种很聪明的哺乳动物,其大脑的体积和表面积远大于其他灵长动物,科学工作者正试图破译海豚的语言,使人与海豚进行“对话”。   15.文章②、③、④段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从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动物奇特的语言。除分类别的方法外,请再从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7分)   16.选文第③段中写到“昆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都是在一定的气味控制下进行的”,联系本段的四个例子,说说能否将“纷飞”、“聚集”、“追踪”、“避敌”四个词语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为什么?(3分)   17.以下是初中课文中描写动物奇特语言的两个例子,如果把它们补入文中,应分别补入哪一段呢?请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①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斑羚飞渡》)(应补入_________段)②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长长的颈子。(《白色鸟》)(应补入_________段)   18.聪明的你请开动脑筋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破译了动物的语言,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4分)   阅读《塑料袋:“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完成11―15题。(16分)   ①100多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多少塑料袋?消费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这无疑是个很难统计的天文数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式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使用可降解塑料。   ⑤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关法律以减少塑料袋的污染。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1.文中说塑料袋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原因是现在用来生产塑料袋的材料大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12.③段划横线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这样说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第⑤段中有一句话可作为“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的理由,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第④段的两个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即采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4分)   15.请你就减少使用塑料袋来减少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提出一个建议。(3分)   阅读《氢动力汽车》一文,完成9―12题。(14分)   ①如果未来有一天,汽车不再燃烧油料,你也许会以为这是科学幻想。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巨大市场利润的刺激,这种工业神话正在成为现实。   ②谁都知道汽车是燃烧汽油、柴油等燃料的,由于人类一百多年的疯狂使用,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威胁,终有一天,汽车会无油可用。同时,它们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每天都在制造着污染,并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找到既环保又可再生的替代性能源。   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目前认定的可替代性的能源是氢。该公司已经研制出“氢动力燃料车”,称作“氢动力概念车”。该车造价极高,但物有所值,它实现了零污染。负责“氢动力概念车”项目的总工程师对这种车做了这样的判断:“我们正在进入汽车时代的一个新纪元,氢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是人类在未来最合乎逻辑的选择。”   ④氢能源的开发技术是氢动力汽车最终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氢能源不像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只要简单开采,再经过提炼就可使用。虽然氢无处不在,比如,水就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构成的,但是把氢提取出来制成液态,并安全地存储和使用,成本是非常高的。要想大规模获取液态氢,目前的开发成本是以“亿美元”为计算单位的。然而它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一旦攻克了大规模获取液态氢的难题,人类在21世纪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汽车时代。   9、第②段中“要想改变这种困难,唯一的出路在于找到既环保又可再生的替代性能源。”一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请说明理由。(3分)   10、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氢动力汽车可以实现“零污染”的原因。(2分)   11、在第③段中,负责“氢动力概念车”项目的总工程师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汽车时代的一个新纪元,氢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是人类在未来最合乎逻辑的选择。”他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回答。(4分)   12、第④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本段将石油和氢能源进行比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有删改),完成1l一15题(14分)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咸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④―⑥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粮仓”中的哪三类食物?(3分)   13、指出划线句子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3分)   14、结合本文内容,请就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15、请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任选一道完成)(2分)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 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1)胁――协 (2)序――续 (3)溶――融 (4)极――集   3、zhǎo 爪牙 zhuǎ 爪子;lǜ 频率 shuài 率领;qiē 切线 qiè 切实可行;chù 牲畜 xù 畜牧   4、(1)逐渐增多或增广。 (2)相处没有冲突。 (3)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5、A 6、C 7、B 8、C   9、(1)威武不能屈 (2)天下谁人不识君 (3)千树万树梨花开 (4)行成于思毁于随 (5)由俭入奢易 (6)无限江山泪 (7)江山代有才人出   (二)综合实践:   1、把手里的箱子摔在地上 要是有人对你说,箱子里的细瓷器没有摔碎,你可真不能相信呀。   2、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三)阅读:   文段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参考答案】1.2002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1.“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举例子作比较3.古代近代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5.如“月晕午时风”、“石润而雨”、“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6.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且表达清楚的即可得满分。2.2003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15.动作气味声音作诠释如:所谓动物“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举例子如: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列数字如:猪有23种声音信号。作比较如:海豚的大脑体积和表面积远大于其他灵长动物。引用法如: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16.不能,因为下面的四个例子是按照昆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这个顺序来安排的。若答“能,只需将下面与该词相对应的例子同时进行调换”,也视为正确。17.第④第②18.从正面或负面的某一方面来谈,正面如:人类可与动物进行“自由”交谈,利用动物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造福人类;人类还可与动物结为朋友,与之和谐相处,等。负面如:人类将控制动物界,将动物当作满足人类私欲的工具,从而破坏大自然原有的平衡,等。3.2004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11.具有不可降解和再生的特点。12.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废弃塑料袋数量之多;②写出废弃塑料袋对世界环境的严重污染。(两个要点只要与其中某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13.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意思对即可给分)14.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或“可降解”)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15.只要与减少废弃塑料袋有关,言之成理即可。4.2005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9、(3分)言之有理即给满分。10、(2分)意对即可。因为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所以可以实现零污染。11、(4分)只要求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每点2分。根据是:①石油能源正面临枯竭的威胁(汽车终有一天会无油可用);②氢动力汽车环保(燃油汽车有污染);③氢能源是可再生能源;④市场利润的推动。12、(3分)中心句是:氢能源的开发技术是氢动力汽车最终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2分)意对即给满分。说明了氢能源的开发利用比石油困难(氢能源的开发成本很高)。5.2005年宁德市(省级课改试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11、(2分)说明海洋是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未写“原因”只得1分)12、(3分。每空1分)藻类浮游生物鱼虾13、(3分。方法1分,作用2分)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或“作比较”) (作用)“说明远洋、深海还有可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或“说明远洋、深海渔业有巨大挖掘潜力”(“说明磷虾产量高、资源丰富”亦可)14、(4分)要点:点明海洋资源丰富(1分),说明海洋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意义(1分),强调保护海洋的重要性(1分)。(语意简明连贯1分)15、(2分。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或相对)示例:①茫茫人海觅知音②南极是地球最后净土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案例剖析五案例剖析【考题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帷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3分)   (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_____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关系。(2分)   (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登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分)   (5)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2分)   (6)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人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字,即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人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考题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物入侵者梅涛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食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佑量的经济损失。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城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⑤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贾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贫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莱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绳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⑥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归咎:②束手无策: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品读后,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什么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分)   (3)文中通过介绍“生物人侵”的现象,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不良后果。请写出这些不良后果。(2分)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2分)   (5)请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①: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   材料②:2003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1. 5亿亩森林受害。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   答案:1(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丫幅画的效果”。点拨:此题意在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园林的共同点,从文中筛选找出;贯穿全篇的二字应是作者着重说明的内容,应把握说明共同特征的中心语来作答。(2)逻辑顺序总分关系点拨:此题考查说明顺序.选文第一段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二段则就园林建筑中的一方面进行分说,所以此说明顺序为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3)“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点拨:此题意在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前一个空应孤住题干中“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从文中筛选、提取出答案信息;后一个空“这”所指代的内容应在“这”的前面,从前文中找出所代指的词或句子即可。(4)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第二段的第一句只表明了该段说明的对象,归纳中心内容时应将假山和池沼的特点一并说出。(5)举例子举游览者赞赏的例子,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点拨:此题意在考查说明方法和作用。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用游览者的赞赏来证明,让人感到真实可信。(6 )C 点拨:此题意在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语言风格上看,说明的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选文的语言较生动。总结提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被语文版、人教版、苏教版等多版本选编的说明文。试题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既考查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概括、信息筛选的能力,符合新课标的命题理念。答题时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针对题干,捕捉信息,提炼要点,注意语言的表达要完整。   答案:2 (1)①归罪。②比喻没有办法。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去理解,切忌孤立地去解释。(2)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点拨,此题意在考查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题干中限定了要筛选的信息的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早期”,根据此提示,从相关段落中找出生态系统不会失衡的原因。第②段中“因此”一词,表明前面的内容即为要作答的内容,找出要点加以概括即可。(3)造成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点拨:此题意在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从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筛选出相关的段落为第③、④段,而第④段的首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了生物人侵的不良后果。(4)“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点拨一: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驾驭能力。命题者避开了让大家简单判断的形式,而让我们对要说明的名词进行概括。解答时要抓住“生物入侵”的本质属性,用判断的句式进行概括。(5)说明的语言特点:①生动形象②准确举例: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本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了生物入侵的现象,属生动说明。男外准确性也是说明文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6)示例:生物物种的迁移虽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但对有害的生物人侵必须采取措施,因为它破坏了那里的生物物种,造成了经济损失。点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总结提示:本试题涉及的知识有词语含义的理解,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特点,筛选并概括信息等,题型均为主观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重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敢于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xvvn11qcwi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自己的看法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