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主义的开始原因 封建主义的发展 封建主义的结束 求请求别人帮忙的话!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政府之间关系演变过程和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政府之间关系演变过程和原因
演变过程和原因
由对抗到勾结,在到对抗的一个过程,
开始的对抗是鸦片战争期间,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冲击,想把中国变为他的殖民地和原材料市场,把中国变为他的附庸,但中国政府不同意,于是对抗,比较代表性的是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国内太平天国的爆发,清朝政府已经无力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于是借师围剿太平天国。
外国资本主义想扩大在华利益,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于是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划战争。
其他回答 (1)
外国在华资本主义经济
(1)兴衰过程
①鸦片战争前,主要是鸦片贸易和少量商品输出。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呀原料为主。
③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在经济侵略方式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具体表现为政治贷款,抢修铁路,争夺矿权,建立工厂等。通过这些方式,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内政外交,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日本乘机扩大侵略和投资,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⑤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一方面依据不平等条约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金融和财政。
⑦抗战时期,沦陷区在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日本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加紧经济扩张。
⑧抗战胜利后,美国利用经济霸主地位及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2)评价:自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外国在华经济势力呈不断增长在趋势,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才被肃清。外国在华资本主义经济,对于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和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又摧残和破坏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贫瘠和落后,而且这种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3、洋务经济
(1)兴衰过程:
①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②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③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2)评价:清政府企图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上发展先进生产力,维护统治。结果,没能改变清王朝在命运,更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它使自然经济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且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兴衰过程:
①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在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引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②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
③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出现与“民主共和”思想并行的“实业救国”浪潮。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在春天。
A背景:a主观:辛亥革命扫除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群众反帝斗争推动。
b客观: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代表: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C表现:a新建厂矿60余家,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b新增资本1.3亿元。
D特征:a体系:轻工业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独立之体系
b力量:十分薄弱
c地位: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时间:短暂,仅一战期间
E后果:无产阶级壮大:表现:一战后,产业工人达200多万。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F衰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日渐萎缩。
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新的经济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促成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其缺少资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也不尽合理,且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有限。其发展前提应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兴衰过程
①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值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②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内实现统制经济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官僚资本主义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反动的经济,不足以代表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向。它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经济即相互矛盾,有相互依赖,严重阻碍、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根本不可能使中国富强。
6、新民主主义经济
(1)发展过程
①萌生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②发展时期: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壮大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地进行土地改革,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同时,积极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建国后全国性土改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准备里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当时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组成部分,如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反对私人垄断国民经济、发展国营经济等,特殊环境下有利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实现。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分布于农村,不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后逐步增强,它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二、中国现代经济
(1)发展过程
①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共领导人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对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最终恢复发展了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达到鼎盛。
②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共从国情出发,通过“赎买”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过度,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也通过合作社方式,把私营个体经济改造为集体公有制经济,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
③年,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共八大提出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但其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经济建设上不懂得遵循客观规律,急躁冒进。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总路线时,片面强调“多”“快”,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挫。而且,这种局面一再恶化,政治上“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群众运动冲淡了经济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八字方针”提出和七千人大会后,1962年起,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④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十年内乱造成了5千亿的损失。1973年周恩来主持工作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实行整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⑤“文革”结束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果使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规模是改革开放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个因素。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曾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等,忽视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虽在经济恢复和改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影响了社会主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同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革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必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重点问题辨析]
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
①近代前期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近代后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A.1949年~1956年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
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1956年~1966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C.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
该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D.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该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掠夺
①列强千方百计夺取中国海关的管理权。
②列强以走私鸦片、倾销产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出口的大多是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由于外商操纵市场,压低价格,中国出口的商品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70年代前,列强开始以办银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等形式对中国进行早期资本输出。
④列强经济势力的入侵,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西方殖民者便收买地痞流氓去诱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3、19世纪40~9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仍占相当的比重。
②五口通商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上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成长艰难,并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这样,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就由单一的封建经济,演变为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种社会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4、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诸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起了原动力的作用。
①19世纪60年代以前,经第一次工业革命装备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清政府,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原料以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过程也摧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促使小农经济破产,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道,变成了服从于资本主义列强经济发展的附庸;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凭借着雄厚的科技优势和“过剩资本”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修铁路等,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劳动力,就地生产、销售,获取高额利润,其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再加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获取侵华特权,使中国民族工业无法与之竞争,发展举步维艰。
③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斗争的加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大力扩军备战,忙于军工生产。这就使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5、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经历了哪三次转变?简要指出每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据此,你认为制定工业经济政策应吸取哪些教训?
第一次是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是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济转变。
第一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急于实现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工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6、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①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②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③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7、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土改、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以及工矿企业改造等措施,改革了旧的生产关系,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新中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年的三大改造,把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五计划”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特别突出了社会生产力仍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全党的力量去发展社会生产力。但以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过分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左”倾错误的泛滥 ,既没有建立适应生产力实际水平的生产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计划经济开始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四大”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功探索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是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的四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许多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82年,基本实现了历史性转折,1985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致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中共“十四大”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 ,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09-08-07 & 发布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外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有北洋政府的统治,而北洋政府是一个封建的军事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这样的社会当中,所有出现了一批为帝国主义卖命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就是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也叫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社会性质决定革命敌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这道题 就会答了!不要死记硬背,理解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是高中历史老师,相信 ,祝 成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三座大山,是剥削、压迫人民的,不革他们的命,人民就不会解放。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外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有北洋政府的统治,而北洋政府是一个封建的军事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这样的社会当中,所有出现了一批为帝国主义卖命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就是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也叫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革命对象有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目的并不是反对资产阶级,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包括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注意:之所以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旧式富农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就是说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其实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劳苦大众翻身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和人格的解放,,我们不能忘记毛主席和共产党因为我们的先烈们都是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喝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忘记先烈的浴血奋战的历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描绘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了阶级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以西欧发达社会为蓝本得出的结论。晚年的马克思把目光投向东方,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1](P431)恩格斯也认为,对于东方落后国家来说,只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俄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就是准备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但在实践中遇到了挫折。列宁看到了直接过渡的不可能,转而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革命的退却,同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他指出:“我们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而俄国的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那些特点在大多数国家内是没有的。”[2](P46)而且,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期就愈长。列宁的探索明确了两点:一是由于俄国国情的特殊,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二是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列宁并没有说明过渡时期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有独立主权的俄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3] (P1060)是一个主权不完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因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更为复杂。毛泽东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阶级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在他的心目中,新民主主义社会显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政治上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始终是这个政权的主导部分,这是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后的当然结果,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需的政权保证。经济上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实质上就是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产主义的内容,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同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4](P675)它的前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存在就是要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来补上发展生产力的一课,从而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即如毛泽东所说:“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5](P1476)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显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未有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描述过的。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得出的理论创造。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中介,毛泽东为象中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即如马克思所说,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果。反之,“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3](P1060)从马恩的直接过渡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再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毛泽东构想的系统而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这一探索的丰硕成果。它既坚持了马恩提出的吸收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肯定成果的原则,又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出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毕其功于一役”,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固然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存在过“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试图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次完成或把二者截然分开,也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党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左”、右两种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毛泽东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进行,但两步决不是民主革命结束后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连续进行的两步,也不是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互无关连的两步,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联系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准备条件。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除了民主革命造成的政权条件外,还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造成的社会生产力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则正好解决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即如何两步走的问题。这就不仅指明了中国革命将来的方向,更指明了近期革命应努力实现的目标。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马恩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同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俄国革命后创造了苏维埃政权这种形式,它“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所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6](P362)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就已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后来又有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口号,但是革命胜利后到底要建立的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并不明确具体,直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出现才有了一个清楚的建国目标。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类型,它是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对立物,在推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以后出现的。它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那种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旧式共和国早已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产。它又与苏联式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3](P1055)“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4](P675)这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独特性表现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存,并且还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度发展。但是政治上它是一种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础部分,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毛泽东后来又进一步把它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更能体现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实质。同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3](P1062)任何政党、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不采取敌对态度,共产党就要与它们合作,也就是要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很显然,这种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不仅与资产阶级一阶级专政、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天差地别,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3](P1062)这样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在当时世界上存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共和国、大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外,也不属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国家类型。毛泽东扬弃了旧民主主义的国家学说,也不教条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类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对世界历史潮流、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正确分析的结果,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在实际中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其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首先,它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描述,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建国大纲,这些内容写进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指导着新中国的建立。其次,它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携手共建新中国提供了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虽然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中国共产党截然不同,他们主张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尽管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使他们的幻想彻底破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使他们明白共产党掌权是大势所趋,但真正使他们靠近共产党并最终和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筹建新中国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政治上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席之地,经济上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实践,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建国初期,由于继续在政治上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经济上联合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秩序迅速稳定,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发展,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如何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从历史进程到理论本身,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前后相续的继承关系和发展关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二者一脉相承的共同立足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虚上,而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必须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利用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的历史阶段。这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实践曾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后来由于毛泽东放弃了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过于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和人的积极性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加上国内外其他种种复杂原因,致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过早中断,迈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过急过快。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也未得到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二十年的曲折历程,带来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正是从这一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指出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状态。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7]正是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使我国从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不再遥远”回到了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在中国真正要建立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认识的结果,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显然,这两大理论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石之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政治纲领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些正是最初作为新民主主义国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并在其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实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经济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比较,虽然它们各自的经济成分在性质、地位、相互关系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有两个关键的相似之处,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地位没变,二是灵活地利用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没变,很显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提供了模式的参考和实践的经验;从文化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有”与“三个面向”是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则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中提出并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是正确的文化方针,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渊源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延伸,它不等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吸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是对现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不同历史时期得到的理论成果。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关键在于:从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没有改变,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没有改变。立足于同样的国情,要解决同样的历史主题,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者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在的延续性。可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源头,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又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主义腐朽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