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超越亲传师傅有什么好处的想法正常吗

《信息教研周刊》第11期“特别关注”约稿
&&&&&&&&&&&&&&&&&&&&&&&&&&&&&&&&&&&&&&&&&&& 【十年 经典】小组活动的指导
案例呈现:“拉绳实验”的启示
法国工程师格曼曾经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这个结果对于如何挖掘人的潜力,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很有研究价值。
“拉绳实验”中出现“1+12”的情况,明摆着是有人没有竭尽全力。这说明人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单枪匹马地独立操作,就竭尽全力;到了一个集体,则把责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并概括为“社会浪费”
人的潜力极限需要刺激,而最长效、最管用的刺激手段,莫过于建立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激励机制。责任越具体,人的潜力发挥得越充分,耍滑头的人越少,用真劲的人发展的空间越大。这样,既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挖潜节能,又可让“南郭先生”无法滥竽充数混日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浪费”。[2]
案例呈现教师手记两则[3]
教师手记1:我就打破了他们原来的小组划分,强调了按研究选题和自由组合方式进行分组,小组内分工角色一定要轮换,成员分工被记录在案,下次原则上不再承担同一任务。举例来说,研究绰号的同学坐在一起,人数比较多,再自由组合成几个研究小组,小组分工: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记时员等,下次活动中不再担任这次已经承担过的任务。这样做一来让有共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成为合作伙伴,避免了选定研究主题之争;二来合作伙伴是自己选定的,活动中的矛盾自己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不再干预。
教师手记2:有个小组都是些别的组不要的人集合在一起的,活动中,他们有的四处闲逛,有的忙着聊天。当别的组上来汇报时,他们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小组中有的成员就开始抱怨别人不合作。整个活动中我都很关注他们,我也不断提醒他们,但是此时我并不忙着批评他们,汇报时的茫然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教育,他们需要反省自己活动中的表现。
案例呈现:我要和大家在一起[4]
在我任教的四年级(5)班,有一个特有个性的小男生。记得我第一次和他们见面,让大家为真实的自己写几句介绍词的时候,他在下面张口就嚷嚷:“为什么要把最真实的自己说出来啊,老师,这可是有关个人隐私的重要问题啊!老师是不能随便问这个的,我爸爸是律师,他告诉我的,不信你去问他。”这个小家伙,在我走进这个班的10分钟里,就立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给这个小家伙保留隐私,就称他小齐吧。
在我们研究 “石头宝贝”的时候,小齐的个性充分张扬在我的眼前了。定了主题,分了课题,大家热火朝天地填着活动计划表,这个小家伙却一个人溜到走廊上扒着栏杆看风景。我把他拉进教室:“你没有参加课题小组吗?”
“哼!”小齐的鼻子朝天,挣脱我的手扭头冲回教室,“我才不跟他们一起呢,我要自己独立研究,到时候给他们好好看看我的本事!”
“好,好。”我无可奈何看着小齐,心里想,如果他真的努力,说不准还真能做出个课题成果来,搞不好真是个奇才,就多给他一点自由好了。
计划定完了,小齐的桌子上还是光光的,可是他不担心,依旧目光炯炯地对我大声说:“到时候,我会拿出让你们意想不到的成果的,到时候就可以看出我的才能了,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可惜,除了我,好像没有多少人去理会他的豪言壮语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实践研究全面开展了,一个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谈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疑问和初步的成果,可小齐依旧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桌子上依旧空空的,只是这回他嚷嚷的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给同学挑刺了,意见批评一大堆。终于有人忍不住,站起来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有什么资格在那里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你什么都不做,哪个组都不参加,整天就会在说什么天大的成果,你吹了个天大的牛还差不多!”全班哄堂大笑。我吓了一跳,心想完了,这个小少爷一向心比天高,被人这样说,非炸了不可。可是,这回他却意外地安静,“哼”了一声,扭头观察后面的黑板报去了。
下课后,我又抓住了小齐:“你到底有没有想研究的课题,大家都在研究课题,你动手了没有?实在不行,周老师和你一起研究一个课题好不好?”小齐却愤愤地对我喊:“大家都不理我,我要去参加别的小组,他们都不要我,都在看我的笑话!”班主任王老师走过来也关心地问他到底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研究,他也是一样的口气:“都是你,不让我参加,现在好了,没有人愿意和我合作,都是你弄的!”王老师简直是苦笑不得,事后我解释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家庭环境特别好,所以有一种优越感,典型眼高手低的孩子。我们俩决定让他这回吃点亏得个教训。
过了几天,班上的综合实践的课代表洋洋得意跑来找我:“周老师,你知不知道,那个小齐现在可怜得不得了,到处求小组长让他参加,四年了从来没有看过他那个可怜的样子,哈哈。”没想到这么快他就翘不起尾巴了,我也觉得有趣,不过,小齐的忙我还是得帮的。费了好大的劲,我们课代表同志勉强接受了这个小刺猬加入自己一组。
接下来的一周要准备一节研究课,班上的孩子都很来劲,交流的时候惟恐给自己组的时间不够。尤其是小齐,为了自己的组多一点发言展示的时间,红着脸在那里着急:“周老师,该我们组发言了,他们发言都超过5分钟了。”
下课后,他照旧揪住我的衣服要和我聊天。我指指他手上的石头:“你怎么把同学的石头抢过来了?”“才不是呢,我们是一组的,当然要互相分工合作,我是要拿他的石头回去查找资料,看看这几块石头到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的。我们家的书特别多,都是大部头,要查东西,当然还是我来。”他得意得不行。“有组织的感觉怎么样?”我问。他知道我是故意这么问的,歪着脑袋:“周老师,我知道你又要教育我,我觉得和大家一起研究也很好玩,还发觉我其实很有组织才能的,现在都成了副组长了。”他握握我的手,“谢谢周老师的帮助,其实和大家在一起蛮好的。以前一个人觉得40分钟太长,现在觉得综合课太短了。”
案例呈现:越景小组研究实践活动总结[5]
我们越景小组由周莉、黄慧、张巧丹、任苏杭、黄彪、楼双剑、虞宣清、丁强、陈亮等9位同学组成。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绍兴的人文景观”。为什么取名越景呢?因为“越”是绍兴的古称,也包含有超越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比景色还要美丽的小组,不错吧?
在筹备过程中,大家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9位同学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具体分工如下:
统筹:周莉
演讲:黄慧
记录:张巧丹
展板制作:任苏杭、张巧丹、黄慧、周莉
电脑制作:楼双剑
快板表演:黄彪
辅助人员:虞宣清、丁强、陈亮
一、研究过程。接到任务以后,我组的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我特意去新华书店,买了关于鲁迅、绍兴的图书,回家以后,亲自做了摘录,把语言组织成一篇流利的发言稿。演讲同学黄慧接到稿件后迅速打印出来,并开始了背诵。楼双剑同学也在电脑上展开:“游击战”,花了三个晚上做好了课件。10月12日下午,任苏杭、张巧丹等同学回到学校制作展板。她们又剪又粘,又画又刻,忙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做好了展板。我组的快板词在老师的修改下已完成,表演者黄彪同学也在背词了。与此同时,记录员张巧丹也在做着记录。其他三位同学也没闲着,纷纷拿起笔,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章。为了使我们组的研究性活动锦上添花,我组有三位同学,还去了绍兴实地调查探访,拍摄了许多照片,得到了许多资料,为小组的研究性活动和展板的版面设计丰富了内容。整个过程井井有条,非常成功。
二、遇到的困难。起初,一切进展都有十分顺利,可是就在第三天发现了问题。我组陈亮同学开始不知道小组的课题,于是乎盲目做课件,结果毫无用处。可是轮到真正做时,电脑出现了病毒,好不容易才把课件制作出来。又如,10月12日做展板时,材料没买齐,于是大家七拼八凑,凑出钱来去买了材料。可是跑了两片店,都没买着。大家不怕辛苦,边走边问,终于买到了材料。这真应了那句许“皇天不负有心人”哪!
三、活动感受。这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培养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更增进了大家友谊,这类活动真棒,希望以后能多多组织。
越景小组执笔:周莉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FONT-FAMILY: 楷体_GB.10.20
文章来源:&
如连云港大庆路小学围绕主题“家乡文化知多少”建构的主题框架就是很好的范例:
家乡特产文化
家乡风味小吃——“风鹅”
走进“醋”文化
家乡特产——紫菜
家乡古代遗址文化
走进风凰城
海州古建筑探访
家乡旅游文化
旅游景点——海滨浴场
旅游景点——孔望山
旅游景点——花果山
家乡风俗文化
家乡节日风俗
家乡婚丧嫁娶风俗
家乡生日寿辰风俗
你是搞教育的?
&&& 不,我只是个老师!
&&& 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不,我只是个老师!
&&& 你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不,我只是个老师!
&&& 你是辛勤的园丁,你是吐丝的春蚕,你是化泪的蜡炬?
&&& 不,我只是个老师!
&&& 我有我的无奈,我承认有些学生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他有天生的智慧,我只是点拨了一下;有些学生的失败不是我所能左右,我用尽了全力,可还是一无所获。有些家长放弃了,学生自己放弃了,只剩下老师还在努力想改变点什么的时候,这些老师们显得多么无助,真不知道那点成绩的提高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 忽然想到一句话:教育不是无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我只是个老师。
&&&&&&& 综合实践活动课:准备篇
&&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的现状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新课程中的亮点,更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其理论的精粹和现实操作经验的缺乏,给学校、教师管理该门课程造成从未有的压力和困难。
一个完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即活动准备阶段(问题的产生、计划方案的制定等)、活动实施阶段、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作为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具有对主题活动总结、反思、交流、评价、提升等的目的要求,那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其价值,也即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与评价课该怎么上呢?
1、汇报课侧重于实践活动成果的汇报。课一开始,各个小组就选择的子课题轮流上台汇报活动的成果,你方唱罢我登台,尽管汇报的形式各小组有所变化,但汇报大都是些活动的“结果”。甚至有些成果并非“真成果”,无须亲历实践、调查、访问、观察,无须参与一个完整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只要在汇报课前上网查一下资料、写一份倡议书、编一段舞蹈、排一份小报、唱一首歌。这样的汇报课注重有形结果的汇报,忽视学生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良好个性品质这些无形结果的交流,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体现。
2、汇报侧重于表演式、展览式的汇报。用诗、歌、舞、小品、倡议书进行汇报,这类的汇报形式也融入学生的劳动智慧,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艺术地表达某些活动的成果,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喜闻乐见。表演、展览一幕接着一幕,表演结束也就意味着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结束。这种纯表演、展览式的成果汇报缺少对问题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面貌是单向、唯一,缺少双边互动,使课堂不具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什么,重新得到哪些认识、问题解决的方法,获得哪些感悟体验则不得而知。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新课堂追求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学习交流方式不相吻合,更与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使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所感悟、进行反思,重新体验活动方法、提升总结、发展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
汇报课中教师的指导地位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制。教师在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现实课堂中,习惯于“讲授”的教师往往难于胜任“导师”角色。对于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职责常常没有目标性和策略性,感到无所适从,要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就象溜到马路的西瓜,溜到哪就算到哪,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要么从学生的汇报内容到汇报形式都由教师统一规定安排,硬性导演汇报程序和内容,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如何改变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呢?
首先,教师应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的教学目标与其在整个活动中的地位、意义。现实中教师往往单纯地将成果展示汇报理解为学生本次活动主题所得到的结果汇报。孰不知,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果展示汇报课正是对学生这些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手段、方法的整合再现以及提高。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吸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应展开对本次活动效果的评价,使课堂真正动起来。由于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的感受、认识、体验、结果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尽相同的。有喜,有忧,有花,有果,因而我们的汇报也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获取的体验、成果展示给其他人并进而评价他人的活动,促进再次提高。
其次,摆正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的作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过程、探究方法、结果呈现方式等都起到引领、导向作用。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不做学生的“靠墙”、“守护神”。应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在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提升,有所感触,真正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但是也不能因为其自主性而放任自流。教师应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支持者,迷失方向时的导航人;在学生遭遇困难、受到挫折,山穷水尽、不知所措时及时给予指出光明道路,现出“锦囊妙计”。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结合起来,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正确地位。
再次,让课堂成为课外延伸的主阵地。“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力的发展与品质的形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把情感放在重要位置,引领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反思;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激起学生再次参与活动、参与探索的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发其实践欲望、探索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向课外延伸的主阵地,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 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丧失的仅仅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那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人本身的关注,丧失了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丧失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的向往,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让回归“常识”
冯友兰语)吧。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小雪花》杂志每期版面底栏现面向社会各界发出征稿邀请:凡是在校小学生,无论地域,无论年纪,只要是有想说的话,真心的话,想和人分享的话都可以和《小雪花》杂志联系。我们将在版底注明来稿学生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只要语言健康真挚,只要是学生想说的,就可以无其他附加条件刊登。具体内容如下:
&&&& 本栏分成以下四个小话题:
【我喜欢的格言】:小读者欣赏、喜欢的名人励志的警句、名人智慧的箴言、民间的谚语等,通过共享的方式,让孩子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
【心愿卡】:把最希望实现的、或最真实的、或最天真的愿望说出来。印成铅字,永久珍藏,让所有读者共同来见证与祝福。
【异想天开】:想像是创新的开始,是发明的起点,是灵感的源泉。小读者可以将自己奇妙、夸张、虚幻等等高于生活的想像尽情表达出来,以展现和提高自己丰富的想像力。
【我想说……】:对老师说、对同学说、对亲友说、对自己说、对《小雪花》杂志说……沟通、励志、祝福、批评、建议等等真情实感的表达,为读者提供一个传递情感,记载心绪的平台。针对以上四条,想挑选一条来说,或者四条全都有话说,通通欢迎投给《小雪花》。老师们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多多参与!友情提示:1.以上四个小话题都是由一、两句话组成,不是作文哦!同学们不要长篇大论!&&&&&&&&&&&&& 2.投稿时一定要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否则说得再好,也刊发不了滴!!&&&& 投稿邮箱: 或者:加本人QQ:(加好友时请注明是投稿滴~~),或者写信到: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304号恒运大厦,B座4楼《小雪花》编辑部 收。邮编:150001还等什么,请各位老师们快点发动学生参与吧!!!有超越师傅的想法正常吗_百度知道
有超越师傅的想法正常吗
青于蓝胜于蓝江浪推前浪江山代才连超越师傅想都没师傅真悲伟师傅希望自徒弟能够接受自衣钵代替自继续行走于恶毒师傅嫉妒自徒弟希望能辉煌带进棺材
觉论哪种师傅都超越师傅想呢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坚持做一个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好老师——从女儿的经典诵读说起
编者按:2013年12月,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颜继红应李润良校长之邀,在曾国藩实验学校作了题为&坚持做一个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好老师&的专题讲座,现根据现场录音将讲座内容整理刊发于此,供学习交流。
今天我和大家讲的题目是&坚持做一个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好老师&。
为什么提出要&勇于探索、不断超越&?因为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如果安于现状,没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你们可能就会满足于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很难有新的超越。探索是为了超越。我认为超越很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能不断超越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没有意思,尤其是当老师。一般来说,当老师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一辈子每天就是用老教案、老方法,搞过来搞过去的话,我估计你不会超过五年,肯定就会很厌倦,很难从工作里感受到快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享受在超越的过程中带来的新鲜感和充实感,你才会更加热爱你的工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般的女性都喜欢买衣服,为什么喜欢买衣服?因为每天穿新衣服,对女性来说,每天就是一种变化,一种超越。这里男同志不多,我劝男同志们尽量把钱省下来,多给自己的老婆或女朋友买衣服,让她每天都穿新衣服,每天不断地超越自己,她一定会很开心,她一开心的话家里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为什么在标题的前面还加了一个&坚持&?因为,做一位好老师,做一年容易,做两年容易,做五年容易,做一辈子就不容易了。任何人,在任何单位,做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你可能还有激情,还觉得很有味,但是超过五年,如果没有什么变化的话,可能就会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我觉得&勇于探索、不断超越&必须长期坚持,而要长期坚持,就必须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一、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几点困惑
虽然我不是老师,但也和你们一样,经常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本来读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是厌恶,这是第一个问题。
前段时间,我听说我们机关有个干部要举行婚礼,本来是中午要举行婚宴了,但他上午还在上班,别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还在上班呢?&他回答:&这没关系,到时候我去出席一下就行了。&无独有偶,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也是这样的,他父母在家里帮他办结婚酒席,准备得热热闹闹,他在先天晚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明天12点钟之前,我们一定赶回来参加。&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并不喜欢大摆酒席,因为来的人大都是因为他父母的关系,他自己甚至认都不认识,来吃酒的人也不那么关心新郎新娘的事情,他们大都只关心什么时候开餐,早点吃完走人,跟新郎新娘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既然这样,新郎新娘自然就会觉得好像婚礼跟自己关系不大。有个学生,今年高考完了以后,他妈妈问他考得怎么样。他说,我反正都帮你做了一下,都做完了,至于成绩怎么样,那不是我的事了。现在我们很多小孩读书,也是这样,都不是帮自己读,都不是自己要读。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是自己想做的,就不会用心、不会投入。那两个结婚的,觉得婚宴是父母要办,那个学生觉得高考是帮父母考,他们怎么会有兴趣、有激情?
第二个问题,语文本来是最有味的一门课程,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到高中,学了十二年语文,我们的语文却过不了关?甚至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后写不出一手像样的文章。像我,大学中文读了四年,我认为我的语文是不过关的。我一直在想,我中学小学读了十二年,大学读了四年,我的中文还是不过关。如果是我不发狠,是我一个人过不了关的话,那是我的问题,但是,比较起来,我还算个学得好的,毕竟我读的是中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肯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肯定是语文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以前读私塾的时候,读个三年最多五年,就了不得了。现在读十二年,我读十六年,还是没过关,所以我觉得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语文教育出了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学起来没有劲,老师教起来也没有劲。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教师的待遇普遍是偏低,其实机关干部普遍收入也不高,但是如果你觉得你做的这个事很有意义,很充实,很有价值,很投入的话,你不能说你不在乎钱的多少,但至少也会苦中求乐、苦中有乐。
二、经典诵读对当前教育的有益启示
我虽然不是老师,也不分管教育,但我对教育确实情有独钟,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事。正因为我思考过,所以我在小孩的培养问题上,确实走了一条和别人不同的路。
其实在三年以前,你们(国藩学校)李校长就和我说过,要我到学校来和老师交流一次(他的小孩也读过经典)。当时我回答他,我是纪委书记的身份,不适合到你那里来讲课,等我离开双峰后,我一定来和老师交流一次,其实我最主要的理由是不想讲我小孩的成长经历。因为如果把自己的孩子讲得太好了吧,别人觉得你是在炫耀,讲她不好吧,那又有什么参考的价值呢?再说她今年才22岁,还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而我们现在大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在我和她妈妈眼里,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很满意,但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无非是考了个大学,现在下一步怎么走还不知道,这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值得好讲的呢?更主要的是怕别人误会我是在炫耀我的小孩。但要讲的话,我又必须讲我的小孩,因为她所走过的路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并且确实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至少是能给我们启发的。
(一)小孩的经典诵读求学经历。
首先讲我小孩的求学经历。我小孩5岁半到学校读书,一直到三年级,那时我是不管小孩的,我觉得她妈妈管就足够了,但是没想到,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她几乎到了跟班不上的地步,这时我们开始着急了,和她妈妈商量,决定停学一年。为什么停,是因为她5岁半读书,她属于那种发育比较慢的,读得太早了,又经常感冒,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只能停学了。但没想到,停学后碰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把小孩送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贺益德老师那里接受国学经典教育。贺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就职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一位很有自己独立思考、做事又很执着的一位老师,因为对学校教育存疑,自己又有过很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通过反复考察,包括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北京圣陶学校读了一年之后,他觉得都不是理想的模式,于是他就决定把小孩停学,自己来带(基本脱产),他的小孩成绩好,随便到哪里读都是一名。《娄底日报》有个记者也对学校教学不太认同,也把小孩停学放到贺老师那里。我那时想得很简单,我的孩子停学了,正好没地方去,就放到那里学古文,觉得蛮好的,准备停一年就返回学校,根本也没有想过要停几年。
在贺老师那里,第一年主要就是背《论语》,四个月背完《论语》,两个月复习,之后花了八个月背完《孟子》。背了一年之后我觉得蛮好,当时我想如果接下来就放到学校去的话,那背的东西可能就白背了,就决定再停一年。那时候,别人都以为我们神经有问题,停一年还可以理解,停两年就难以理解了。两年之后我觉得还是不行,就决定停三年。我本来是很尊重我父亲的,一般什么事情都尊重他的意见,不和他顶嘴。但这件事他看法比较大,包括家里其他人,而我又看准了,所以到后来我也不敢和他说了,他虽然也有意回避,但内心的担忧不言而喻,其实我们也很担心,毕竟别人也没这样试过。但我和她妈妈都是学中文的,坚信把古文学好没有害处,就这样学了三年。背完《论语》之后,阅读时间大大增加了,最开始看的书是《东周列国志》,那时是9岁。我们也推荐一些层次比较高的,她看得进的书给她看,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郑渊洁的童话、《上下五千年》、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那个时候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她选书,她读起来很轻松。
在学校她学习很吃力,但是到贺老师那去以后,只背书,不要考试的,又不比谁背得快些,所有人都一样,每篇文章背80遍或者100遍,所以看不出谁厉害些,本来贺老师的女儿很厉害的,但也要读80遍,我女儿不厉害些也要读80遍,所以她觉得和贺老师的女儿是一样的,和那个男孩子也是一样的。没有哪个聪明,哪个不聪明了,好像都很聪明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小孩的话,看她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在学校读的时候发现她的眼神没有光彩了,这么一读的话她的眼神又有光彩了,自信就从骨子里透出来了,不自卑了,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折磨了。在学校,他们学完一个单元马上考试,70分,再教一个单元考试,60分,还教一个单元考试,50分,考试一次告诉你不行,再考试一次,你更加不行了,最后还考试一次,你完全不行了,那这个书就不要读了。而在背书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一种轻松一种快乐。
我们觉得背诵是世界上最枯燥无味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背诵有个年龄问题,如果现在让我们去背的话那是太痛苦了,但是6&13岁孩子记忆最好,背诵也是他感兴趣的事情。开始我也不相信,但坚持下来发现是对的。谢老师(孩子她妈,本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任教,编辑学报,今年暑假开始选择在双峰县永丰镇的横塘小学带班上课,致力于在学校教育中推行传统经典教学)带的那个班,只有17个人,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不背,觉得很难,原来的老师每天都是教课文,怎么现在就只背书,家长也有想法,甚至觉得如果课文都不上就只背经典的话就要转学了。所以中途谢老师也有点动摇,是不是考虑经典背诵和课文学习相结合。我说那你就结合吧,结合之后发现不行。现在主要的内容就是背,很短的时间学生就觉得背诵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是很轻松的事情,并且喜欢背。老师还没要求背,他已经开始背诵了。元旦他们班举行篝火晚会时我去晚了,听说背书背得特别好。背书对小孩来说其实很轻松,不要动脑筋,也不要理解什么意思,你说要背他背完就行了。对于背我开始也很担心,通过实践才发现跟自己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我之所以敢让谢老师去这个学校试,是因为我已经拿自己的小孩试过了的。如果我没有拿自己的小孩试过,我绝对不敢去耽误别人的小孩。我们坚定地相信,只要按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话,绝对比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好。
三年以后,按年龄,我女儿也是读小学六年级了。我想至少要拿个小学毕业证,就直接到学校去读小学六年级。去读六年级肯定要补课,在家的时候是不允许看教材的,语文书包括作文指导都坚决不看的,我说要看这些书的话就不要到家里读。把五年的数学全部补一遍,花了51天。我的小孩是看上去并不特别聪明的那种,为什么小学五年数学只花51天就解决问题,不是她聪明,而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她学以前的东西感觉到容易了。现在我们有些老师觉得考试题目越难就越好,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该出什么题目就出什么题目,特别在你小学阶段题目绝对不要难了,难的话除了打击他的自信心一点作用都没有。数学辅导51天后就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了,送的那个班是以英语见长的,是娄底外国语学校,我女儿没有学过英语,只背诵过两个月的经典英语,像《莎士比亚》《圣经》,也是不知道意思的,也只是背,到学校后,完全摸风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请了个老师利用周六周日给他补了大约十多节课,然后英语就赶上去了。现在英语成绩很好。我认为背诵英语经典是初学英语的最好方法,书也不要,就放磁带就行了,也不要担心英语口语不纯正。现在我小孩的英语口语很地道,因为她一开始没有接触不良的发音。到学校去以后,语文也是慢慢适应的,写了第一篇作文交上去后,老师把她的撕了,原因是基本是错别字。因为她背了这么多东西,但是没有怎么去写过字,我们也没作要求。因为小孩子什么时候适合背,什么时候适合写都是有阶段性的,不在那个阶段不要强制去要求做,强调写字的话至少是五六年级。因为没有系统练习过,她写的错别字,我们根本不敢相信,想象不出来,她怎么可以把一个字写成那个样子的,但是她就是写得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这些东西都是些工具性的东西,都是很容易的,通过短时间训练马上就适应了。与此同时,她写的作文很清新,很有特色,是其他小朋友所不能比的。她所拥有的别人没有,别人拥有的她很快就可以达到。
这样一来,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经典学习的信心。读了一年马上又停学了,因为要复习背过的东西,另一个是增加阅读的时间,真正开始看书,有针对性的看书。先是重点看《三国演义》,老师规定看10遍,我不相信她可以看下去,但是她很有兴趣,看了6遍后,老师不要求他们看了,但他们确实看得下去,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我们也不要求她认识每一个字,只要把意思看懂了就行了。初中开始看《资治通鉴》,当时她看的时候我也不相信,还笑她&是看给我们看的吧?&后来发现她看的很入迷,《资治通鉴》注释本全册有10多本,很厚一本,她看了7本。当时正好播《汉武帝》,这个片子是根据《资治通鉴》拍的,真实性比较强,我叫她来看电视,说电视很好看的,正好可以学习历史,可她看了三个晚上就不看了,她说看三个晚上的电视当不得看一个小时的书。大家对小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很头痛,我们很容易就解决了。不是我的小孩天生对电视不感兴趣,而是她觉得背东西和看书比看电视有趣的多,电视里找不到她要的快乐。
所以又停了一年半,之后,到学校去直接读初中二年二期,娄底一中当时不收她。他们说我小孩没读过初中,读经典那东西他们不相信。后来找了个熟人说情,我还表了个态,说如果小孩跟班不上我自己让她退学,保证不拉班级后腿。话虽如此,但还是有点担心。用了两个月时间补习初中一到三册数学,用八天时间补习一个学期的物理,而英语没有补课,她小学英语比较好,在家又看了《新概念英语》,我们不担心。语文不要补,课文从来不准看。去学校我们也不无担心,但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期中考试,班级60多人,我给小孩定了个指标:只要达到二十至四十名的水平,证明你跟得上班了就不讲你了。她考完后跟我开玩笑说:&如果是考个第二到四名怎么办呢?&我说那不可能。事实上考试成绩一出来,她真的是班上第二名,并且把附加题得分算上去的话她是第一名。当时我根本没高兴,我就想这个班的成绩也太差了吧。后来比较了十个班的成绩,都差不多。期末考试成绩就更加稳定了,还是第二名,但在全校已是前十名,我就基本放心了。读到初三的时候,小孩子说她不读了,说学校的东西老是翻来翻去的,一点意思都没有,是耽误时间。我很着急,说你不读了怎么考高中啊,总得要个初中毕业证吧,和她做工作,小孩比较听话,算是帮我们读书了,又读了一年,中考成绩很好。
既然成绩好的话,又停学了。为什么又停呢?因为我想她以后一定是读文科,高中的数理化太难学了,是浪费时间,如果是读理科就没办法。读文科的话,学那么多数理化干什么呢?除了耽误时间,除了反复告诉你不行之外一点意义都没有。停了一年,我意思是去读高二,可女儿说不读高二要读高三,要早点考出去,我想既然你想读高三就去读吧,就补了几个月数学,其他都没补。读了一年,现在高中的学习基本上是模式化的,高三基本上是以考试为主,而她却好像从山上放下来的,套路合不上。尤其是写作文的时候,连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分不清,我们也从来没有教过她,有时写记叙文夹杂着很多议论,写议论文又有很多记叙。所以第一年参加高考时只上了二本。她当时想去读,我也支持,但她后来没选到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就再读高三。读高三是很痛苦的,但不管怎样也要去大学打个转,第二年高考超过一本线30多分,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我已经心满意足。
这是我小孩的学习经历。
(二)读经典的收获。
读经典有什么收获呢?
一是收获了自信。学校教育让人不自信,学校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有味,反正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他们的自信心没有影响,其他至少80%的学生自信心都会受到打击。现在我们实施的都是大班教育,都是七八十个人一个班,老师不是神仙,要老师关爱到每个人,那是不可能的。有什么快乐有什么痛苦,老师都不知道,让他自生自灭,坚强就成长。还有,我们的教材太难了,与美国、德国的教材比要难很多,尤其是小学数学要快两年,初中高中快得更多。我们有意地加大了自然科学的难度,好像越难对学生越好,实际上恰恰相反,越难的话对他们的打击越大,就越难成长起来。还有,考试太频繁,几乎天天考,每次还排名,如果每次排在最后,人怎么会有自信。而经典阅读既不要考试,又不要排名,每天有每天的收获,自信心自然就上来了。中间我一直有点怀疑,她的自信心是不是发自骨子里的,是不是内在的。通过两次高考后,我发现,每次高考其实她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她这种教育是我们的一种探索,她生怕辜负了我们的期望,但两次发挥都很正常,这说明她的心态确实不错,她的自信心确实是一种内心表现。
二是激发了兴趣。在孩子该背的年龄就让她背,看的又都是她喜欢看的书,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其实没有一个小孩不喜欢语文,没有一个小孩不喜欢看书,尤其是没有一个小孩不喜欢看课外书,只是不喜欢学课文。语文课本发下来,两天就可以看完,却要翻来翻去地读一个学期,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好比女同志穿衣服,一件衣服哪怕档次再高、价格再贵、再好看,如果每天都穿着,就不好看了,道理都是一样的。小孩通过对经典的背诵以后,他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会比学校教育强很多。小孩读一年经典就可以看《三国演义》,初中就看《资治通鉴》,按照我们现在学校教育这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他们来讲是顺利成章的事情,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做到的,比我的小孩还会厉害些,而且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是打开了古代经典阅读的大门。中华古代文化,有着特殊的生命力。我认为,而且固执地认为,中文要过关,古文必须过关。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像孔子,其实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正统,是一个很有灵气的人,有点像顽童一样的,尤其善良。善有智善、愚善,孔子是智善。孔子的时代,是一个大师辈出,百花齐放的时代。最开始我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把古文学好,因为我认为中文要过关的话,首先要学好古文。我认为自己学了十六年,中文没学好,就是因为古文基础不好,老是半桶水,老是不满意。要学好古文到大学已经迟了,我读大学很认真,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就到图书馆看书,背东西背个不停,但大学毕业几乎全部忘记。我小孩当时可能逐字逐句解释没有我们好,但对文章的感觉很好,看《资治通鉴》并不是每个字每个词都知道,但她看得下去,我们看不下去。所以我极力推崇经典教育,是认为把古文学好了,就把中文学好了。
四是净化了孩子的心灵,平和了孩子的心态。小孩子一定要静得下来,如果小孩基本不跟外界接触,以后是不是会变的很迂腐,是不是不会与外界打交道呢?开始我有担心,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担心。但事实也证明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有个观点希望大家都引起重视,小孩不要过早地和社会接触,因为小孩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社会大环境又不好,过早推向社会,他分不清对错,哪些是该学的,哪些是不该学的,他不清楚,他会通通学过来。把小孩放在一个纯净的环境里读一段时间的书,等有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再推出去,那时他就已经能分清对错。现在我们有很多小孩子静不下来,社会又那么浮躁,看到的东西又乱七八糟,他怎么能静下来呢?大家都注意到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其实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钢琴是最知名的教授教出来的,在微信上看到他写的字,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是个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教出来的。按道理讲,这样的人是要成才的,但是,李天一就这样毁了。就是在他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被大环境污染了,而他父母又没有意识到教他怎样做人的重要性,这是很可惜的。我们对富二代、官二代痛恨的不得了,但小孩子是无辜的。所以小孩子一定要静得下来,而读经典可以让孩子静下来。另外就是担心小孩会不会与人相处。我可以告诉你,一点问题都没有,在这个环境里讲的是将心比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只要理解别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的话,没有什么不好跟人打交道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小孩子不会和别人打交道,就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就影响了和别人的交流。
(三)经典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今天我和大家来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呢?国藩学校对经典教育一向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你们也不可能按我小孩的这个培养模式去培养,也没有这个条件,但我希望我讲的总要对大家有点帮助,我觉得我小孩的培养路子有些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思考的。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呢?
一是特别强调专一。就是专攻一项,不及其余,就是反复背诵,再加阅读。我当时也跟贺老师说要学点英语,学点数学,练练字,他基本上都不听。因为他的理念是要做什么事就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我小孩补课时都是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补上去,一是年龄大了,二是在那段时间里她集中学数学,每天想的就是数学,沉静在数学的环境里面,所以补起来就很容易。读经典强调专一,是个特色。后来英语的背诵取消了就是怕分散精力。培养小孩专心的能力是项很重要的能力,做事专一就能够成事,现在很多小孩子就是专不下来静不下来。
二是特别强调读最好的书。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习规律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我们都是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习。自然学科我们现在学的就是数理化,规律应该是从易到难,而人文学科必须从难到易。但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也是采取自然学科的学法。在一些场合我讲过,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完全失败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理论依据就在这里。以前我们只要读三五年私塾就不得了了,都是从最难的东西开始学习。人文学科的学习,其实都是相通的,学艺术也是一样。学音乐的话,首先绝对不是学唱流行歌曲,首先肯定是听世界名曲,听钢琴曲,听贝多芬。学语文也是从最难的开始,大家可能会说那不懂,不懂没关系,只要背就可以了。背熟以后,那个感觉就上来了,在你该懂的年龄,再适当看点注解,自然就会慢慢懂了。从最难的开始,看书也是看档次最高的,我给小孩推荐的书都是《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等世界名著,还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郑渊洁童话。看这些书之后就对低俗的书不感兴趣,觉得太浅显了。像我们大学毕业之后看到哲学、国外的教育家写的书头就大了,但我小孩都能看下去,因为她觉得最难的书是古文都能看,看这些是很轻松的。
三是特别强调反思。方式是经常开班会,反思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我倒觉得也可以讲哪些做得好,因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的自信。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由自己想出来或别人指出来就知道怎么做。强调自我反思也是很重要的,在现在的教育中可以推广。
四是强调自悟为主,点拨为辅。自悟就是自我感悟。背的东西,不急于解释,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自然就懂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语文其实最简单,孩子识字以后告诉他们看书就可以了,什么都不要管,就是这么简单,管的越多越麻烦。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就等于四两拨千斤了。
三、怎样才能坚持勇于探索、不断超越
作为老师,怎么才能坚持勇于探索、不断超越?
第一、我认为是永葆激情,永不放弃追求自身价值。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身价值的追求的话,做事就没有动力。要怎样才能永葆激情,永不放弃呢?
一是要平和心态。老师的待遇与实际工作量及地位价值现在确实还是不很相符。但是我在县委办的时候曾强调过八个字:用心工作,快乐工作。老师的工作面对的是人,活生生的人,教书育人,有成就感,可以提升自身价值(谢老师主动要求到横塘小学去当老师,就是为了做点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了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现在我们生活的是一个非常浮躁的大环境,作为老师,作为有知识的人,在平和心态方面要做好榜样,起好带头作用。平和心态有什么好处呢?要这样想,想不清是一天,想得清也是一天,那我们为什么不想清呢?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那你为什么不快乐呢?不快乐也是这么多钱一月,不快乐也要去教书,那为什么要不快乐呢?我快乐学生就快乐,何乐而不为呢?在你没有准备改行的情况下,在没有更好的出路的情况下,你就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我实在不喜欢教书,有机会了,我再换岗位吧。如果心态不好,再换岗位待遇再好也没用。
二是要倾注爱心。老师要有爱心,是最起码的、最重要的职业要求,没有爱心就不要当老师。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小孩是最需要温暖的,没有爱心,怎么传递温暖?那小孩到哪里去寻找温暖?谢老师带自己的小孩时并不是特别会带,现在带学生,17个孩子围着她转,家里冰箱里的东西成了公有的,原来她不喜欢零食,现在只要有她就要,并且全部带到学校里来了。对学生不仅有关爱之心,还很宽容。一天我在她那里吃饭,谢老师叫学生来喝鸡汤。我发现有两个小孩的脸都没怎么洗干净,我就要谢老师跟他们父母说,如果有时间的话尽量要把孩子弄干净一点。结果谢老师说:&这个要讲干什么呢,以后长大了他们自然就知道了。这些小节的东西不要去多说他们,尽量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要是老师这也要讲那也要讲,他就不到你这儿来了。&以前辅导自己孩子,特别气的时候还难免想动手,我说绝对不能打,这是一条纪律。现在她脾气好得很,基本上不责骂孩子,哪怕是孩子吃饭时端着碗到她的卧室去也不说。有了爱心,对小孩子有了感情之后,就自然很宽容,她觉得这都不是问题。现在我们在小孩子培养方面,不管是老师、家长都有点苛求,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小孩。有几个小孩子,别人问他:当你有钱了之后,你想干什么?一个孩子说:我有钱了要建一栋很大很大的房子,做一扇很小很小的门,让父母进不去;另一个小孩说我要发明以一种药,让我父母喝了之后只讲我好话不讲坏话,只能表扬我,不能批评我;还有一个小孩想象更丰富些,说要买一张床放到树上,我睡到树上不回家,我爸妈找不到我。我们在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小孩,我们以爱的名义关心他们,但这种爱实际上束缚了他们,使他们没有生长的空间,没有活动的空间,这样的爱不要还好些。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父母不懂得怎样教育小孩的话,你除了以身作则,告诉他怎样做人,就可以不用管他,只要在做人的原则问题上没事的话就不要管他,最容易毁掉的小孩子就是父母不会管又拼命管,严重的甚至导致小孩跳楼、自杀、杀死父母,这如果不是压抑到一定程度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对小孩倾注爱心的话要理解他们,知道他想要什么,特别注意不要苛求。有时反思,我自己对小孩在有些方面也是比较苛求的。要有爱心,有宽容,才会站在小孩的立场去关心他们。
三是要赏识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尤其是老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细微进步。如果孩子的进步能让你感到快乐的话,我相信你每天都是很开心的。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和很多家长都对小孩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小孩前一次考试打了35分,这次得了41分,那你要表扬,进步了6分。不要老是和别人比,不要质问孩子,别人打100分,你怎么打41分呢,别人打90分,你为什么打41分呢,那孩子就想反正赶不上我就不学了。看小孩的成绩和进步要因人而异,如果他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得60分,那么他得了40、50分就要放肆表扬,得60分的孩子说不定比打100分的孩子还有出息。如果孩子日后有了出息,他会记得我那时候的老师一点都不嫌弃他,还表扬他,他肯定一辈子都记得。老师也高兴,学生也高兴。这样,学生真的会有进步。谢老师班我经常看她的微信问情况,有几个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叫张展宇,上课的时候喜欢在地上打滚,一会儿滚到这,一会儿滚到那,影响别人,老师叫他站起来,他就是不站。我说要拿出点威信出来,硬是不听的话要他转学。后来谢老师想了个办法,让他当体育委员,本来就有一个体育委员,又增加一个。有些学生就不服,他这么不听话怎么可以当体育委员。谢老师对他说:&你要听话啊,不听话你讲话没人听。&这个学生现在蛮好了。这种小孩本来很聪明的,他的进步是老师的快乐。
四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有目的,有动力。我和谢老师的讲座对大家不一定有很多的帮助,但我们在小孩培养上的勇于探索,还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大家探索的步子不可能有我们大,但你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课上得更好。没有谁能说自己课已经上得最好,只有上得更好。如果每天都想要改进自己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就会多想办法,就会不断学习,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第二、尊重规律,努力把自己从急功近利中解脱出来。
我讲的规律是教学规律。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有点急功近利,给老师的压力也很大。说不要成绩不要分数,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老师。但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我们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天我愿意来讲课,一是觉得你们李校长对教学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探索,二是横塘学校的经典教育已经起步,县教育局对横塘学校的经典教育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支持,已经决定把横塘学校作为学校特区来办,给了比较特殊的政策,原则上实施新课改的班级可以不参加全校全县的教学测评。
&有了这个空间就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做探索的话至少要尊重三个规律:
一要把握小孩成长发育的规律。这是最基本的。对小孩进行教育,如果不知道小孩每个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又怎么去教育呢?小孩三岁以前是学语言、模仿的重要时期,三到六岁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丰富的,这个阶段可以延续到十三岁,如果没有去压制,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一辈子就保留下来了,如果压制了可能就会影响他一辈子。老师可能会说,我怎么会去压制呢?有时是不知不觉的。我们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办法就是让他们尽早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从幼儿园就教他们算数、认字、背书、学英语,从小学开始就是奥数、作文强化培训等等。实际上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在这个阶段都是限制孩子创造力的。在小孩十三岁前要少灌输,绝对不要强行灌输他们知识性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如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转的,1+1等于几等等。在小孩的眼里,地球怎样转他可能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可能是太阳怎么升起来又落下去了,是不是掉到海里去了,是不是晚上睡觉去了,第二天又起来了。而大人会告诉他地球是绕着太阳转,他好像也记住了,你可能觉得增加了他的知识,却把他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抑制住了。像电脑的空间一样,你在里面输入的东西越多,他的被挤占空间就越大。你知识性的东西灌输得越多,他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小。所以我坚决反对中小学生动不动就补课,就是这个依据,补课补得越多对学生的压制越大。当然也不是说就不能教孩子知识了,而是要记住,在这个阶段,保护好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比纯知识性的灌输要重要得多,切不能舍本逐末。小孩到六岁以后十三岁以前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记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经典教育强调在这个时候背诵,不能解释,背得多了,年龄大了,书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感觉了,就能看得懂了。如果这个时候强行解释就又是在注入知识性的东西了。所以我们不提倡背那些浅显易懂的东西,因为他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可能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对想象力创造力的挤压。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也不喜欢听解释,他们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并不愿意按照大人的思维去动脑筋,思考能力比较差。思考能力慢慢增强是在十三岁以后,所以学生要在十三岁以后才能真正开始学数学,开始写作文,一般情况下不要提前,不要霸蛮。如果要补课,要加压,要到读大学以后,十八岁,成年以后他的理解能力、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都能够适应了。我们现在恰好相反,幼儿园小学中学拼命读,到大学最应该读书的时候就不读了,读什么都没有兴趣了。我们没有按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来教学,来教育。德国宪
法规定,学前教育不能灌输知识性东西,小学教育也是严格循序渐进的,理由就是小孩的智力不能过早过度开发,过早过度开发会害了小孩,主要是破坏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我们有些家长是,如果小孩会读书就不得了,恨不得跳几级。民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教授本身就是个数学家,他的小孩读小学的时候比读初中的学生还厉害,这个教授没让孩子跳级而是停学,他认为孩子的年龄还不适合学更难的知识,停学主要学语文学艺术,因为他知道人文科学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走长远。我们喜欢拔苗助长,现在的少年大学班不是办不下去了吗?也没有出什么特殊的人物。作为老师家长,首先一定要了解学生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教学。
二是要把握人文学科是各学科教育基础的规律。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习规律是相反的,人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小孩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就是觉得语文难学,作文难写,学起来没味。对语文不感兴趣,对整个学习就很难提起兴趣了。不管学文科学理科,都要把语文学好。现在高考对语文分数大幅度增加,这是对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放肆地学英语,结果英语没学好,中文也没学好,典型的舍本求末。
正因为人文学科这么重要,对学好语文我有一个&两减两加&的建议:
&两减&,一是要尽量减少对课文的过度讲解。我们一上语文,首先就是字词解释,并且要求强记,不管是生僻字词还是常用字词,然后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法结构、病句修改等等,把一篇本来很优美的文章,一篇很完美的文章,通过这么一讲,可能就支离破碎了,学生可能就只记得要写几个生字怎样造句了,对课文就不感兴趣了。老师一句一句讲得很辛苦,哪句话是对应哪句话的,很详细,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却硬是被老师这么深刻地分析出来了。我看过一个短信,说鲁迅讲了两个字&晚安!&,老师是这样分析的:晚&&表示时间,天色已晚,表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安&&指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这样黑暗他们居然还感到很安;惊叹号表示鲁迅对麻木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我们对很多的课文就是这样解释的,一个&晚安&有这么多意思有这么复杂吗?没有水平不可能这样解读,但这样有水平的解读又是对语文的摧残。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首先是好好地读一遍,把最主要的感受讲出来就行了,或让学生讲他的感受,什么感受都要尽量尊重,不能强求一律,课文理解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以前,我有个语文老师他很骄傲地宣布说,我们班划分主谓宾定状补正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所以经常训练,让我在很长时间里以为会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就是把语文学好了,但实际上不会划分又有什么关系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可能就不会划分,因为他小学都没有毕业,他没学过这些东西。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要把课文这样讲,有些不怎么样的课文根本就不要讲,不仅耽误时间,关键还扼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记得有一篇课文,好像是《人民大会堂》,是篇说明文,就是写人民大会堂的结构如何的,学完之后我还是不知道它的结构怎样,因为我没有去看过。但是花了几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到现在都有恐惧感,因为不愿去看它,但又生怕老师考。过分的讲解最大的后果还养成了学生不思考的习惯,反正老师都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了,答案是按老师的来,所以就不要想了,想得越多可能考试的时候还错得越多。
二是要尽量减少作文的速成训练。很多家长和老师特别相信作文速成班,一个星期包解决问题,不会写作文的一个星期就会了。这也有可能,但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模式化的,是没有创意的。《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讲,有个班布置一篇作文《记一件好事》,结果班上70%的人都是捡了一个钱包,老师把钱包里的钱加一下,37万。我想,这个班肯定不是农村的,是大城市的,是农村的一般可能只能捡到几块钱。作文最忌讳的就是模式化,告诉他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我小孩从读小学开始到高考写的作文不超过100篇,所以第一次读高三时,还分不清记叙文和议论文。她在家里没写过作文,在学校也没有进行过规范训练,但到第二年高考的时候她的作文应该得分是比较高的。高考的前一天她没事做,对我说要写一篇作文。我很奇怪,明天要考试,你今天还这么辛苦干嘛?但她说不好玩要写,我说要写就写吧,只要你觉得好玩。写完后给我看,我完全不相信这篇作文是她写的,之前我知道她有进步,但是也不抱希望,因为反正马上就要高考了。但我看完这篇作文后,我心里就有底了,我说明天就按这个样子写,不管是什么题目。第二天考完她说今天的作文就是按昨天晚上的作文写的。到大学以后别人都叫她才女,她写的东西最大的特点是有新意,不落俗套。我有个外甥非常会读书,初中毕业考上师大附中,是当年娄底三中唯一的一个。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作文就写得非常好了,一是书看得多,二是老师教得好,三是练习的多。但是到初中以后就不是特别喜欢写作文了,到高考前,我姐姐要我去长沙,说我外甥现在不会写作文了,我说不可能,就去了长沙,看了他的作文,真是作不得声。过几天就要高考,我如果讲他的作文写的不好,会影响他高考,如果讲他的作文写的好的话又是假话,当时我只是说了要稍微注意下哪些地方。其实像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我后来还碰到过好几例。小学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每个星期写一篇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天都是背着书包上学,背着书包放学,读寄宿的学生还没回去,他们有什么东西写。写作文本身就是写生活、写经历、写思想,既没有生活又没有经历还没有看课外书,又怎么写得出呢?小学还有点新鲜感,看点课外书还能写出来,初中课外书也不看了,生活又那么单调,怎么写的出,只能编,所以写一件好事有70%的人就捡钱包了。创作需要动力,写作文没有激情是写不出来的。到高中基本就不写了,除非是月考作文,所以到最后就变成那样子了。所以我非常反对看作文辅导书,老师也不要订那些东西。我就
是那样模仿过来的,我的模仿能力还不错,作文也还好,我模仿得最多的就是杨朔的《荔枝蜜》,结尾就是做了一个梦,梦见什么什么的。本来是很有创意的,大家都模仿,就一点新意都没有了。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多看高档次的课外书,不看课外书靠一味模仿的话,作文是不可能好的。
这是&两减&,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加&。一是要尽量增加阅读。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谁不喜欢看课外书,关键看老师能不能把学生引上路。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开阔思维;阅读可以陶冶性情。我提倡语文老师多带学生看课外书,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看世界名著不感兴趣,可采取朗读的办法,慢慢引导,从此就打开了阅读的大门。谢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效果蛮好。一定要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课本上的内容不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我向大家推荐看自传,那些英雄人物,包括小孩子喜欢的励志的人物自传都可以,年纪小点的可以看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比较好看比较健康。年纪大点就尽量早看名著,推荐给学生看的书,老师自己一定要看,才知道学生看了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二是要尽量增加背诵。横塘学校搞经典试点,背诵可能会好一些,可以专门安排更多的时间来诵读。国藩学校李校长决心很大,决定下个学期加大力度,这个你们是完全可以做的,不要有任何顾虑,因为我已经用自己的小孩做个试验了,这是受益终生的事情。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效果的,而且效果非常明显。通过&两减两加&可以达到的目的是,语文要通过教而达到不教,如果语文的教学达到可以不教的状态了,你这个老师语文教学的水平就可以毕业了。双峰&教育大讲堂&的讲座我听过几场,我和魏书生老师也进行过交流,他要到处作报告,也没什么时间管学生,但是学生语文成绩却比其他班还好,听上去好像神乎其神,其实很简单,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多读课外书。他很少给学生讲课,但效果却比每天讲的还好。我们可以回忆一下,班上真正语文成绩好的,可能是上课不怎么听课,喜欢读课外书的那些同学。语文没有什么法,识字之后放肆看课外书就行了。做到了从教到不教的无为之治,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就达到了,语文教育探索和改革就成功了。我们要改变观念,不要以为教的越辛苦效果就越好。
三是要把握&过程比结果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的规律。我们现在急功近利,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潜力。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比结果重要的多。前几天我小孩给妈妈打电话,说谈的那个男朋友不是很合适,没谈了。她妈妈很急,我给小孩打电话的时候觉得她没有她妈妈讲的那么不开心,可能是她妈妈和她沟通了做了工作。我跟她说不谈了没什么的,并表明了我的观点:一是谈恋爱的过程是个享受的过程。一个年轻人要是不谈恋爱的话简直就是太亏了。谈恋爱的时候要认真,要投入,但要是实在觉得不合适就果断放弃,就这么简单,这个过程以后要值得回忆。我还告诉她,我和你妈妈是同班同学,谈一次恋爱就结婚了,弄得你妈妈现在还说一点都不浪漫。我还是想得通,至少我四年大学还是谈了,我们班还有很多谈都没谈的。二是谈恋爱的过程是个选择的过程。不谈恋爱怎么选择?觉得行就谈,不行就不谈,这很正常。三是谈恋爱的过程就是个成长的过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不谈恋爱长不大。恋爱和结婚都是很折磨人的,看似如胶似漆,但有时吵起来也是惊天动地。开始可能比较谦让,一旦关系确定了,该吵就吵,该争就争,如果不经历这些烦恼的话怎能成长。女儿听了我讲的三个观点哈哈大笑。当然我说这些也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我觉得读书也是个享受的过程,选择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可是现在我们却把读书弄得这么累,这么苦不堪言。读经典开始可能觉得有点单调,但很快就感觉快乐了,实际是很享受的过程。也是个选择的过程,通过读书,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特长在哪里。而我们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老师和家长都已经安排好了。没有选择,又怎么成长?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成长比成才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如果我们抛开过程一味地追求结果,可能结果也难如人意,即使结果不错,也可能难有快乐可言。我们其实都非常清楚,考上一所好大学,我们就一定快乐吗?找一个好工作单位我们就一定幸福吗?答案肯定不是这么简单。
第三、我们要永远记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保护好孩子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放在首位。
我们只要把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好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自觉性培养好了,学生就会读得好了。就算成绩不好,他也会一辈子感谢你的。保护自信我有几个想法:
一是尽量少给孩子布置作业,不要补课。我认为小学生尽量不要布置作业,如果家长不满意不放心的话就让他去背点东西吧。背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吧。尤其是小学不要补课,不要让作业去压学生。
二是不要期望过高。尽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想想自己是怎样长大了,不要整天批评小孩,要看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别人的100分来比自己的小孩。要是我拿我的小孩和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比,那我就无脸见人了,更不用说还坐在台上专门给说你们自己的小孩。但是我很满意,因为凭我小孩的资质,凭她的条件和成长模式,已经达到最好的了,我不和别人比,我更看重一些内在的东西。老师也不要老拿成绩差的孩子和成绩好的孩子比,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一定要扬长避短。
三是尽量减少考试。考试对很多学生来说实际上是很打击自信心的,很多家长平时怎样他不管,但通知书、考试卷上的分数他看得懂,不考给学生的压力就会少些。
激发学生兴趣就是我前面讲的,关键是要尊重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尤其是要把语文教好。我觉得一个学生只要对语文有兴趣了,把语文学好了,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对学习有兴趣了。多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很重要,成绩差点最多读不了大学,还有很多成才的路,但要是人格扭曲了,那人可能就要毁了,有可能犯罪,有可能自杀,有可能干出伤天害地的事,危害性太大。我向大家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了解、理解孩子。家长并不一定了解孩子,但老师要下功夫了解学生。我觉得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很重要,因为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尤其是青春期,孩子虽然很叛逆,但心理其实还很脆弱,很敏感,需要家长尊重。要保护好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谢老师班上有个叫李珊的女孩,老师一表扬就很兴奋,表现就特别好,没表扬了就懒懒洋洋的,开始谢老师以为这孩子虚荣心太强,和她妈妈交流后才知道,她有两姊妹,她弟弟生了病,父母把精力都放在弟弟身上,对她的关注很少,所以她特别希望别人关注她,尤其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老师就消除误会给她更多关爱。老师对班上学生都要尽量做家访,没条件的话就电话多沟通。
二是要赏识孩子(前面已经详细说了,这里不再重复)。
三是要规范孩子。理解孩子、赏识孩子并不是说什么都不管,还是要跟他们讲规矩,如安全规矩、社会公德、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如不能使用暴力、公共场所不要大喊大叫等等,有问题就要指出来,但不要说&真笨&、&你怎么这么蠢呢&,有事说事,就事论事,不戴帽子,少讲概念化的东西,不伤孩子自尊心。
好了,时间不早了,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录音整理:王琼锋)
(责任编辑:宋锦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批零件 张师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