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尽天下藏家心事,收藏至理名言个性签名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您的位置: >
许獬种子全集
 发表时间: 人气:
| 下一篇:
许獬  [明](约公元一六一六年前后在世)字子逊,同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o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人气岸嶙峋,不谐俗,好读书。海内传诵其文,呼曰许同安。獬著有《许钟斗集》五卷,《八经类集》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许獬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家境一直比较清贫。他的父亲许振之,对许獬寄予巨大的期望,并给他起名行周,意在让他效仿唐代著名文学家欧阳行周。因此,从小时候起,许獬就受到良好教育。小许獬天资聪颖且学习勤奋刻苦,很早就显示了非凡的天赋。尤其是对经史的熟悉程度和对复杂政治事件独特的判断力,更非常人可比。  原名“行周”的许獬,后来改名为“獬”,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异兽,有分辨是非曲直的特殊能力。獬见到有人相互争斗,就会用角触碰无理的一方,以示公正。传说许獬曾梦见自己金榜题名,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想想现实黑暗,官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风气,让他觉得真正的事业或许在于“正道直行”,做一个正直的人,所以许獬决定改名为獬。  许獬有一句名言:“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干天下第一等事业,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许獬力求做第一等人品,首先表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在学术争议上,他一定要用学术辨个清楚,从不因权威、权势的影响捣糨糊,打哈哈,人称“生无媚骨,学有别肠”。许獬曾写《孟义》一文,因和主流观念不同,被当时学使弃之不用。而在下任学使到任后,他又将原文呈上,表现一种求实的精神。  许獬官至修编,然而为官清廉。许獬后来生病请假回乡,囊中仅十数金。许獬权力不大,但敢于直言。一次,明朝廷国库空虚,皇帝派太监前往全国各地征税,有大臣建议皇帝“分刮山海之利”,即加重沿海居民的税负。许獬深知其弊,积极上书,最终制止了这一政策。  在个人生活上,许獬也恪守道德准则。他早年定聘颜氏为妻。后来,妻子得病双目失明,许獬的岳父让他休妻另娶,但许獬始终不离不弃。这在当时官场中,是极为罕见的。  文品一流  许獬在学术上,是一位高产的学者。作品涉及儒学经典阐释考据、政论时评、诗歌散文等多个门类,作品集有《许钟斗集》、《八经类集》、《丛青轩集》、《四书阐旨合喙鸣》《四书崇熹注解》等。  许獬长于思辨,文笔流畅灵动,但构思严谨。他理学方面的著作,进一步发展了明末理学思潮,并且能有所突破。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文章经常达到精微入细的境界,给人强烈共鸣。被人们熟悉的《古砚说》就是这样一篇佳作。这篇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品,被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评价为“署尽天下藏家心事,收藏至理”。要知道,许獬并不算是个收藏家,可见其文学创作的造诣  2007年安徽高考 《古砚说》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谬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谬辱:羞辱,侮辱。 ②哓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附:翻译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 “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 下一篇: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假画市场暗访
(原作者:吴树)“那些被抢购的老纸几乎无一例外地用于制作假画。由于老纸具有难于模仿的特质和时代特征,所以对于纸张的鉴定和测试,往往是认定古代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老纸理所当然就成为制作假画者的抢手货了。”
吴树,在继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之一《谁在收藏中国》、之二《谁在拍卖中国》之后, “中国文物黑皮书”之三《谁在忽悠中国》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他公布了自己六年来对中国文物市场的调查发现。
有一条成语叫“洛阳纸贵”,说的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了一部名篇——《三都赋》,当时在京城洛阳受到文人们的空前追捧。由于竞相传抄的人太多,几日之内使得洛阳城里的纸张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一月后竟倾销一空……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洛阳纸贵”的典故只能永远成为中国文坛上一段怀古佳话。商业化时代的不期而遇,使得国人难逃金属魅力的诱惑,从“洛阳纸贵”到“洛阳铜贵”,一字之差,折射出中原文化的质变乃至于国人在传统意识上的沦落与丧失。然而,就在古都洛阳因仿古青铜业的繁荣而出现废铜价格高涨的同时,在另外一些城市却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纸荒。
2010年10月,在保利公司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打乾隆三十年的撒金发笺纸以10.64万的高价成交;同年12月,香港佳士得拍卖行7幅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宣纸上拍,以11.82万元成交。其实在此之前,北京和天津等地的老纸交易已经活跃多年,记者在京津两地书画市场调查时发现,就连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生产的发霉宣纸都卖到了两三万块钱一刀,比较当年市价涨了近100倍之多。那些清代存留下来的纸张更是身价千万倍,在一家店里,记者看中一张60见方的乾隆冰纹笺纸,店主开价竟然高达10万元!
京津两地纸荒开始于2007年以后,老纸的行情突起与中国书画市场的跑火休戚相关。业内人士坦言:那些被抢购的老纸几乎无一例外地用于制作假画。由于老纸具有难于模仿的特质和时代特征,所以对于纸张的鉴定和测试,往往是认定古代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老纸理所当然就成为制作假画者的抢手货了。
“画一千刀宣纸,不如挣一刀人民币!……如其砸钱去办展览、买评论,我还不如直接出卖灵魂来得爽快,你要的这种画,我三天画两张!
一位行家朋友告诉我:现在大部分掏钱买老纸的人,都是为了制作高价位高仿国画,那些人在圈内被戏称“国手”。为了一睹这些“国手”的庐山真面目,记者在朋友处要了一张生产于清代末期的宣纸,让琉璃厂熟悉的画贩带我找到一位天津画家。此人的身份是大学美术专业教师,专长研究清代绘画。听我说要复制一张乾隆年间的名画,他笑道:“如果我没看错,您买的应该是道光年间的宣纸,画乾隆是不是……”
我也觉得唐突,买纸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挑便宜点的买。
“要不,画一张吴昌硕的?乾隆的画用道光的纸那是明摆着造假,但后人用前人的纸张倒是可以的!”画家给我出主意。
我答应了。接着,我顺势了解了一下仿古画的价格,那位年轻画家倒是个大方人,几乎是有问必答。
5天后,我单独去天津取画。当画家将画在台子上展开时,我不禁一阵心跳——那是一幅吴昌硕的《玉兰图》,几树梅花凌空出枝,水墨拙重、大美不雕,配上两体题字,上为狂草、下为大篆,笔力老辣、纵横恣肆。
“这画是您画的?”我不得不明知故问。
他笑而未答,略显尴尬。
“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我实在忍不住。
“随便问吧,没什么……”年轻人扫视了我一眼,眼神散淡、心不在焉。
“这幅画看上去跟原作简直一模一样,您的画工这么好,为什么不去画原创呢?”其实我上次来就留意到墙上挂着几幅他自己的画作,无论从构图还是写意都足以打动我。
他像是一怔,定定神看着我:“这样问话的就您一个……其实道理很简单,您来我这里,一定不是奔着我自己的名字、我自创的作品来的,对吗?”
“对此,您……悲哀吗?”
“早就麻木了,哀大莫如心死!”年轻人顺手抄起一把紫砂壶凑近唇边,我闻出来那里面装的不是茶,是酒。我黯然失声,后悔自己不应该触动年轻人的心事,正打算起身告辞,他却激动地向我倾诉起来:
“我也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可是有什么用?若不是这两年干这种见不得人的脏活儿,别说买房子,我连老婆都讨不起!是啊,我比很多人都画得好,在美院读书的时候,我的作品就获过奖、受到教授们的一致好评。可这一切管什么用?这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时代、艺术时代!‘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们艺术家的价值只能由那些狗屁不懂的投资人砸钱认定。没看见那些玩弄政治概念、文化噱头的人,可以因为几张类似于伤痕文学的标语口号式的肖像漫画,赚取西方人的喝彩,从而受到类似尤仑斯那种投资机构的炒作,最后在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连带西方人的政治观念一起实现出口转内销,天价卖给那些杀他三遍也找不出一个艺术细胞的中国富豪!别说这个,就连那些附庸风雅的贪官污吏,为人题写几个破字也比我的画值钱多了!
“这就是现实!对吧?残酷的现实!‘你画一千刀宣纸,不如为我们娘俩挣一刀人民币!’——我老婆的至理名言!如其砸钱去办展览、买评论,我还不如直接出卖灵魂来得爽快,你要的这种画,我三天画两张!”此人尽管已然失去艺术家的灵魂,但却保留了艺术家的个性。三言两语,就把当下书画市场的那点事儿披露、点评得淋漓尽致。
临走,按照事前约定,我付给画家4000元辛苦费。连同事先买纸、事后装裱,买这幅吴昌硕的“名画”我一共花了不到两万块钱。此外我还花了3000元钱买了一幅画家自己的作品:《闹市》——那是一段只见人影不见人群的街市,构图和色彩极富现代感,主题富于哲理性,笔道干练,像是画家在酒后的即兴之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大信息量的优秀作品由于画家缺乏市场炒作能力而不得不将其挂在自家的客厅里孤芳自赏,原创者不得不依靠复制别人的书画赚钱养活妻儿老小——这,也许正是当代许多本可以名垂青史的艺术家的共同宿命!(原作者:吴树)有趣的是,我买回的那幅吴昌硕的“名画”,竟然得到不少圈内人的盛赞,古玩城一位画商用一只宋代磁州窑梅瓶与我交换。半年后,我发现这幅画竟然在外地一家拍卖公司亮相,并以80多万元不尴不尬的价格成交。
店主闻声笑笑:“现在我们做的高仿,只要您有门路,都可以拿去上拍!高仿画还要分三种档次,价格不一样!……不管是哪一种画,都可以提供您所需要的鉴定证书或者原作的真实著录,不过得根据情况另加成本费!”
为了进一步求证书画市场的乱象是否普遍存在,记者结束了对京津两地的暗访后,接着又亲临陕西进行考察。
西安“书院门”是陕西省最大的书画交易市场,记者刚到这里,就有几个当地画贩蜂拥而来,七嘴八舌向我推销手里的假画:“范曾800块钱、刘文西600块钱、石鲁1000块钱、贾平凹400……”
甩开那拨人后,我选定了一家专卖国画的门店,向店主索购“鬼手”制作的名画。
店主说:“我店里有很多货真价实的二三线画家的作品,都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您为什么去买假画呢?”接着,他向我推荐了墙上挂着的当地名家画作,看上去那些都是原创作品,我熟悉的名字只有作家贾平凹和西安美协的一位主席。
我给店主递过名片,那是我做暗访时常用的身份——北京某文化公司艺术品经纪人。店主看后考虑了一下,问我:“您要谁的画?”
“石鲁。”对此我早有准备。一是因为石鲁长期居住西安,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有地方特色。二是几年前一起“石鲁假画案”弄得沸沸扬扬,无形中提升了石鲁画作的知名度。
“石鲁的画多,您要哪种样式的?”看起来店主已经解除了对我这个外来人的戒备。
“我要可以拿去上拍的那种!”我说。
店主闻声笑笑:“现在我们做的高仿,只要您有门路,都可以拿去上拍!高仿画还要分几种档次,价格不一样!第一种是旧装潢贴新画,就是南方人常说的‘真棺材假死佬’;第二种是‘两张皮’,将原画芯一分为二剖作两张,上面一张是底下的两倍价格;第三种是老纸新画,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不管是哪一种画,都可以提供您所需要的鉴定证书或者原作的真实著录,不过得根据情况另加成本费!”
出于价格考虑,我最终选定了第三种做法。
随即,店主拿出一本石鲁的画册供我挑选,我选取了一张《红柿图》和一张上世纪的宣纸,提出要亲眼看着他画,免得给我调换了纸张。店主倒是痛快地答应了,然后把我带到离此不远的一处画坊,里面有几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正在绘画。
“我帮您挑一位功底最扎实的美院研究生!”看来这个画坊也是店主的领地,他从里屋找出一位30几岁的小伙子:“你先把这张石鲁的《红柿图》拿去做喷绘!”
小伙子走后,店主对我说:“这张宣纸您自己带上,等喷绘做好后拿来交给他描图,渲色我会交给另外一位画家去做,他我跟我干了3年,画的东西还没露过怯!”
我问店主来这里订货的人多不多。他回答说:“这两年越来越多,大部分是买去送礼办事用,真正拿去拍卖公司上拍的很少,去年有一单,用的是‘头层皮’带著录!”
“有没有拍出去?”我问。
“不知道,这些事人家不会告诉我们。但是前不久那位买主又来我这里新订了两张画……”店主不无得意地说。
由于囊中羞涩,我回酒店后马上给那位店主打电话,告知有紧急事务回京,买画的事以后再联系。这种伎俩都记不清使过多少遍了,开始心里还有些亏欠感,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好在店主们对各种顾客的各式鬼花样司空见惯:“生意不成情意在嘛!”
北京书画市场上的赝品最多、品种最全、价格最便宜;天津假画作坊最多;苏州制作假画历史最早、技法最老;西安制作假画的“鬼手”最多。
通观近几年中国的假画市场,依托不同地域的各种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市场风格:
北京书画市场上的赝品最多、品种最全、价格最便宜。北京的书画赝品交易以琉璃厂一带为主,此外还有潘家园片区、报国寺和大钟寺等旧货市场。销售方式分为公开、半公开、不公开三种。所谓公开,即是将那些历代名人字画的复制品挂在招牌店里以原作的名义公开销售;半公开则是标签上只写上作品名称,而不标明是否原作,有人问起含糊其辞作答、待价而沽;不公开指的是那些不需商铺的书画游商,他们多半来自外地,租住在市场附近的民房里,平日里背着几卷假画在市场上游逛,瞧见目标蜂拥而上,或直销所背之物,或掏出几本画册让人挑选,如果家中有成品便带着客人进门交易,假若没有成品,可以按照客人的意愿订做所需要的名人字画。同时,也接揽客人提供的图册,收取少量定金,然后限定时间代客复制。北京市场上的假画价格偏低,我在琉璃厂做暗访时详细打听过,韩美林、史国良等当代名人的假画较多,价格分高中低三等,高仿品几万元、中仿品几千元、低仿品一般只在三五百块钱上下。
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订做假画最方便,古今中外的那些书画名人,无论是唐伯虎还是毕加索,他们的“画作”都能廉价搞定。
此外,北京琉璃厂书画市场还有一样特别吸引人的招数——承诺回收代卖本店出售的书画作品。据记者了解,这样做给一些以书画送人或行贿的“办事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些不敢直接受人钞票的贪官,拿了书画后随带画店开具的发票将东西送回原处变卖,实现金钱回笼。最后“三赢”——店主赚了钱、贪官拿了钱、发票明码标价使得送礼者更容易得到价码相当的回报。
天津假画作坊最多。在华北书画市场中,天津依托其雄厚的人才资源和较早形成的市场优势,撑起了中国假画半边天。不少画坊设备齐全、技术先进、工薪丰厚,吸引了一大批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来津发展的艺技成熟但没名气的外地画家,还有一些民间艺人纷纷加盟。那里的假画制作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生产线,从选画、喷绘、描图、渲染,到题跋、落款、装裱、著录、做旧,分别都有专业人员流水线作业,所有程序不出一条街。顾客交完定金后即进入生产流程,一般四五天能够完工,一些糙品两天之内就可以取货。一位熟悉内幕的天津美术界朋友告诉我:这里生产的假画,除开批发到港澳台地区和京、沪、粤、鲁、闽等书画市场之外,还远销至东南亚各国和部分欧美国家的华人圈。(原作者:吴树)天津的一位书画商人向我披露:有一些制假画坊将产品定位于拍卖公司等高端交易市场,每年只精心制作三五件高仿名画,作品完成后,还要通过现有的科学检测仪器和权威鉴定专家共同严格把关,最后为其出具鉴定证明,有的甚至可以天衣无缝地伪造作品的传世档案,致使一些假画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国内外拍场,当之无愧地享受天价盛誉。
那位朋友一口气向我列举了五六件拍卖成交的假画案例,成交价都在百万以上。他还告诉我:张大千、齐白石、郎世宁、郑板桥、徐悲鸿等高价位画家的作品,都是天津画坊热衷复制的对象。
苏州制作假画历史最早、技法最老。《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一书介绍:“明清时代造假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在明万历到清代中期的苏州。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假画为业,他们所造的假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时至今日,上述过往的“旧仿”已然成为书画商人的抢手货,价格与真品相差无几。
最近几年,随着书画市场的行情不断看涨,新的“苏州片”应景而生,而且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现在的伪作除了摹、临、仿、造以外,还利用一些老的“苏州片”,以改、添、拆配、割裂等多种手法,挖去小名款、印,改添大名家款、印和题跋,甚至采取拆旧配新、以伪配真等手法,将一幅老旧“苏州片”做成若干张“老画”。
新“苏州片”主要仿制的对象多半是唐宋及明清的名家书画,主要题材多为《汉宫春晓》《上巳修禊图》及《清明上河图》等青绿山水人物画。其署款都是古代名气最大的画家,如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宋代赵伯驹,元代柯九思、赵孟、倪瓒,明代文徵明、仇英等人;有部分画廊专门仿制工笔设色花鸟画,多半是黄荃、徐熙、赵昌、王渊等大名家作品;仿白描人物画的多半署李公麟的款;苏州书画市场常见的书法作品有唐寅、王宠、祝允明、陈淳等人的作品。有的还配上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邓文原、祝允明、沈周、文徵明、王宠、吴宽、董其昌等人的假印章或假题跋,以为赝品制造假证。
西安制作假画的“鬼手”最多。记者在陕西采访时常听当地的朋友如此形容:“西安画假画的人比卖假画的人还要多!”此语虽不无夸张,但却真实地描述了当地书画市场上的一大奇观。在记者调查过的书画市场当中,若以制造假画的人数衡量,西安的“鬼手”堪居全国之首。记者到过的华清池、北院门、三学街、八仙庵、大小雁塔、城墙上下、古玩城内外,那里制造销售假画者多如牛毛,他们都告诉我,自己有专门的画家可作依托,而且那些“鬼手”很多本来就是美术专业的“国手”,出于经济诉求过高而匿名参入假画制作。当地文化界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他的一位美院毕业的远房亲戚,是西安最早一批制作假画的画家之一,现在制作假画的水平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人见画画画,只要有好画过目,不出几天便可信手画出另一幅与原画署名相同、但内容不完全相同的画作,而且笔法逼真、风格依旧。他仿制的名画无论从画技还是神韵上辨别均与真品如出一辙,可谓是鬼斧神工!朋友的这位亲戚现在如愿以偿、富甲一方,靠卖假画盖大别墅、开宝马车……
那位朋友还告诉我:像亲戚那样的画家在西安绝非一两个,而是有一群人,这个群体甚至还形成各自的风格,经常被业界冠以“仿XX派”。在画家圈内,绘制假画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不出名的专业画家公开接活,已经有了些小名气的画家也会偶然为之,以补充自家的钱袋子。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各地假画制作者都有着非常强的市场应对能力,可以随时根据行情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比方说,近些年拍卖市场比较看重书画的著录,将其作为书画拍品“流传有序”的依据,一些造假者便立即根据这一需求针对著录造假。比方说有些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曾在某著录的文字中被提及,但现在已经寻无踪迹。这种情况最受造假者欢迎,仿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依据著录制作假画后,还根据书里面所描绘的内容刻出假印章,再加盖在假画上,力求与著录的原文完全对上号。这样的赝品很难被人识破,因为原作既无踪影,鉴定者也只能依据著录的文字去体会原作的面貌与风格。
另一种情况是历史著录里有原作的图片,这种情况的好处是造假者省心,依葫芦画瓢,拿去拍卖会上鱼目混珠,在图录上用的是真品图片,底下注明真品的历代著录。对此,一些普通买家出于对著录的迷信,做梦都想不到掉进制假者的圈套;但是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一是假,如果画家的功力稍逊,还是有可能被行家们发现拍品与原作的细微差别,从而导致拒收或流拍。二是一幅原作可能被卖出若干幅赝品。碰上这种情况,一般的买画者都有一样共同的心态,那就是认为自己买的是真迹,别人买到的都是假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点评: 那个很有些艺术才华的美院青年教师发出的嘶喊,听来令人撕心裂肺,百感丛生。“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那是屈原的仰天长啸,为什么今天听来仍然觉得贴切?出卖灵魂是常人打死也不会承认的天下大不韪,为什么从画家口中说出竟有几分坦然?在其他行业被视作潜规则的东西,在文物、艺术品行业则是明规则,毒化氛围的弥漫被人们熟视无睹。
链接& & /&&记者对话
小鲁是西安美院的毕业生,被南方一家艺术公司签约,专门从事模仿长安画派的作品,20幅作品的报酬管了他一年的生活支出。
记者:你毕业后都为签约公司做哪些工作?
小鲁:毕业了以后,南方的一些艺术公司过来签我,主要做一些模仿名家的画,我们就是根据不同画家的画,不同的尺寸,这里面分类比较细,有专门画山水的,专门画人物的,也有专门画一些写意性的东西,反正是根据每个画家所给我们的报酬都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目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温饱问题。
记者:据你了解,这种情况其他地区有吗?
小鲁:南方也有,西安也有,有些老板就是专门雇佣美院刚毕业的研究生啊,本科生啊,他们暂时没找到工作,就雇佣过来以后每天在临摹名画,临摹是流水作业,到最后专门找写书法的来写款,印章是用高仿印章,就是现代印刷技术做的那个,所以印章是一模一样,做这个假的。(原作者:吴树)记者:在这种活动中,你们都承担些什么工作呢?
小鲁:每个人只是造假的一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是一种团队作战模式。
记者:你们一般都仿哪些人的作品?
小鲁:主要是国画,西安的一线画家,包括已经去世的那批名画家,包括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
链接& & /&&业界访谈
●不能因为问题而动摇走艺术品市场化的决心
卓鹤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画家发现有自己的假画流传,这样的事情在当下应该说非常常见。因为画的真假是一个感性的衡量过程,并不像其他事物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因此无论是拍卖行的鉴定还是画家自己的认定应该都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所以,很多画家对于这样的假画被当成真画拍卖,也是十分无奈的。艺术品市场化暴露出类似的尖锐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动摇走艺术品市场化这条路的决心,因为这是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行业的诚信道德建设,规范拍卖行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尽量去杜绝类似的事情,保护画家的合法权益。
●拍卖公司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何水法:(全国政协委员、花鸟画家):
现在不光艺术品交易市场混乱,假拍也是很厉害。这种事情很多,我都没有去告。有个拍卖公司曾经拍过我的一张假画,我在报纸上看到两个版面才知道,我拨通了报纸上留的一个公司的电话,结果他们老总不在。之后给我回了个电话,问何老师,什么事情?我把原委跟他说了。后来他说他撤拍了。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原作,画得简直一塌糊涂,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了。
当然也有个别画家把真的说是假的,这个是作者的道德水平。
我的看法是,拍卖条例上要加以规范,没有的要增加,对假画要负责任。既然要赚钱,就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拍卖公司要尽量做到拍真品,因为买家中有些懂、有些不懂。偶尔有假画也是难免,很认真地去对待这个事情就好,但故意造假、拍假,性质就不同了。
●不保真是一个霸王条例
陈玉峰(福建省美协原主席):
拍场买了我的作品,拍下后拿来给我看,大多都是照着我的画册去临摹,是假画。我看到画廊里有在卖我的假画,只能告诉店主,这张画是假的,店主可能会笑笑,一时把画收回去,等我走了可能又挂出来。拍卖公司对拍品的真伪不负责,我觉得这是一个霸王条例。某些拍卖公司为了经济利益,明知道拍品是赝品,还是不撤拍,我们也没有办法。国家对这种条例应该有一定的修改,如果像这样下去,拍假画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根本无法杜绝。作为画家,要集中精力搞创作,也不会整天有时间到处去看,去盯着、去打假,这是防不胜防的。我听说启功先生一次到荣宝斋去,隔壁就有一家专门卖启功赝品的店,有人就问启功先生怎么看,启功先生笑笑说:“他写得比我好。”所以,艺术家面对这些,其实有时也挺无奈的。另外,既然拍卖行的这种条例是国际惯例,那么买家在买艺术品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识别和眼力,否则买到假画就是活该。
●拍卖公司要让藏家买得放心
梁时民(四川美术馆馆长):
现在不少假画在市面上流传。谁的画值钱,就做谁的假画,我也看到过自己的假画。这肯定是不好的,但也无可避免。一个画家有他自己习惯的用笔、用墨、用色,在创作之前有他的思维、思想、理念,所以他下笔肯定是很有“精、气、神”的,作假注重描摹,很别扭的,达不到艺术家真正的创作效果。
他们来问我,我会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这画是假画,但最后假画在市场上还是拍出去了。对于藏家,他有个心理,觉得挺便宜,但真正的名画家不可能有一个很低的价位,藏家自己应该很清楚。所以,买家要自己长眼,不要轻易下手。如果说要去起诉人家,我也不会做这些事情。这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拍卖法》没有保真一说,关键还是藏家要慎重买,要多看、多学。
●艺术品跟文化的关系太远 跟金钱的关系太近
李鸿照(西安美院美术教育系教授):
假画会影响画家的,与画家的利益有关系。我想,如果整个社会对艺术品的理解认识能深一点、到位一点,这种事情就会不那么频繁。现在许多人对艺术品的认识还是比较浅薄,出于较低阶段,主要目的还是在经济方面,要它升值,真正对绘画的热爱远远达不到应有的状态。现在艺术品跟文化的关系太远,跟金钱的关系太近,所以它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怪现象。
●市场把握画家画风的变化难度大
张伟平(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
类似这样的事的确很多,但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多去培养一些鉴定人才,另外在法制上也应该进行完善,使得这些造假卖假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很多人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明知道是假的还去卖。还有一些鉴定者,明知道是假的却鉴定成真的,因为反正也没有什么惩罚。所以,完全靠诚信道德去约束,是约束不住的,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做。我们目前的规范和制度无法跟上发展速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现在画家真的发现在拍假去纠正,拍卖行也不认,所以真的很无奈。
因为当代画家的艺术品是分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画家的画风也是不断变化,有新的追求。面对这些变化,画家本身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是要让市场去把握它,难度还是比较大。相对来说,古代的绘画就比较容易把握,路径比较少;但是当代的不同,有中西结合等多种路径,所以把握起来较难。
●关键是完善拍场制度
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我写过一篇文章,拍卖公司在中国依据一个法律:拍卖公司可以不负责作品的真假,鉴定作品的真假是由买者自己负责任,这也是中国在适用西方法律时候出现的变异、异化的现象。在西方法律里,没有拍卖公司要负责真伪这一条,中国的拍卖公司借鉴了西方的拍卖法律,所以造成了假画的拍卖没有法律的约束,这是一个司法界及有关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的《拍卖法》或者相关法律是不是应该加上“拍卖公司应当对拍卖品的真伪要负责”这样一条,这样也许能杜绝拍假画的情况。(原作者:吴树)目前来说,法律并不制约拍卖公司拍假画。拍卖公司坚持要拍假,再好的艺术品鉴定专家队伍鉴定画是假的也没用。所以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完善中国的拍卖市场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拍假画的现象。
●藏家买画更多的是想转手套利
羿承(国际艺术授权基金秘书长):
作假画自古以来都有,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从10多年的市场经验来看,是把艺术品当成投机品这一情况而延伸出来的问题。购买者在买画不见得是想要收藏,而是想要转手套利,在这种心态下,类似的事件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大环境下的个别事件。我们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帮更多的艺术家去做艺术授权,这也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一种想法,他们想把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不见得是想把自己的作品卖很多钱。我觉得要从大环境的心态来看,以及做艺术到底是为什么的角度去看问题。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临摹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学习之后再把它作假,这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但还是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做法。这与社会上的功利主义是相联系的,在利益的驱使下才会去做这件事。
链接& & /&&假画洗白的六个步骤
5比95——这是圈内人对中国古画市场真假作品的比例判断。如此大批量的赝品在市场中充斥、流通,它们从何而来?哪些人和机构参与了制假?谁是其中的受益者?资深艺术品经纪人、炎黄艺术馆副馆长伍劲揭开了赝品从制作到流通的种种工序。
一个成功的假画洗白过程,一定是将学术专家、出版社、美术馆体系、市场、拍卖行等捆绑在一起,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利,方能做成。假画进入拍卖行只是诸多造假环节中的最后一步,是将之前的投入翻倍收回的过程。而对大名头、经典作品造假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集团在支撑。如果首战告捷,接下来还会有更大批的“名家名作”面世。这也是市面上时有大批名家“精品”突现的原因。
那么,制假者是如何操作的呢?其背后的链条是:
第一步:圈定一个画家,大多是已故名家,找一些仿其画作的高手,如该画家的学生或其他专业画家等,然后确定所要仿造的作品(有时甚至是创造作品)。可将这些作品交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按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后,制假者付与具体仿画者以较低费用。由于之前已有价格等方面的具体协定,且属违法行为,因此参与者并不敢相互告发。
第二步:找学术专家为赝品写文章。这时制假者通常会扮演成有钱的收藏家,通过各种途径找大学或艺术研究院的知名学者,以极高的酬金诱惑他们。有些专家会因为制假者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有些则明知是赝品而装作不知。总之,钱是强大的驱动力。
第三步:出版。随着制假者与专家交往的一步步深入,制假者会提出请专家帮忙联系出版事宜。因为当事画家已不在世,要想将赝品的链条延伸下去实现真正交易,作品的来源及出版情况是证明其“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制假者这时会编造一些故事,如:自己如何喜欢艺术品、如何和艺术家的后人或其作品的重要藏家邂逅、如何说服藏家拿到了该作品等。由于专家一般和出版社较熟,且出版社经常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花钱买一个刊号,自费出版,再交一些管理费即大功告成。
第四步:办展览。这一步很容易实现,只要出钱,且不提是对方主办,多数美术馆的场地均是使用多久都行。由此,专家文章、出版物、展览全部工序都具备了,上拍便顺理成章。
第五步:调低估价。调低估价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刺激买家们的举牌冲动。尤其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本来买家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惜买”心理,但同时又心存侥幸地盼望着卖家“割肉”,自己能抄底“捡漏”的好事儿。所以,此时的估价就会格外敏感,如果市场上此时一旦抛出一个远远低于之前市场价格的重量级拍品,立刻就会成为焦点。
第六步:继续推出更多的同类作品。造假也需投入大量的成本,如果首次运作告捷,造假集团就会趁热打铁,类似的赝品在各地将陆续面世,鱼龙混杂般被更多藏家“捡”走。
链接& & /&&对付假画&&专家支招
编个故事“挑逗”你。只要是假画,就必定有一个合理的外流接口,一个或者多个以假乱真的故事,很多人都因此心动不已。其中,假画贩子最常用的是“官员效应”和“名人效应”。比如,某某大官因为贪污被捕,其情妇拿出受赠的名画低价出手;某某“阔少”,因为赌钱输了,偷家里收藏出来还钱;这是某位名人直接去该画家家里,现场看其画的……
专家支招:最直接的破解招数就是,找到画家本人,进行鉴定。如果画家已经不在世,寻找权威学术机构、专家鉴定。
在新型作伪手段中,普通人最容易上当的就是 “画册为证”。因为发表过的作品价格远高于未发表的。“画册”作伪,有整本画册都是假的的情况,也有在真的画册中,夹入某一页作假,让人无法分辨。
专家支招: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物,尤其是重要的美术著作,一定可以在国家公开的相关出版资料库,以及相关出版社的资料库,甚至图书馆、美术院校资料室查到。
为了让假画变真画,很多制假者会通过欺骗或者金钱的手段,让一些名家、鉴赏家在作品上签字、题跋。至于画家和作品的合照,更是一大重要手段。
专家支招:始终不要轻易相信签字、题跋和照片。最直接的手段是从画家手里收藏。一旦从中间人手里收,也要充分了解画家的防伪方式,几乎每个名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防伪手段,比如特型纸的使用,指纹密码编排,印泥成分等等。, , , , (www.niubb.net)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站链接地址。
内容举报、版权申诉请联系邮箱bianji爱特niubb.net
||苏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至理名言励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