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太空授课。思考:在视频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的现象?

||||||||||||||||
您的位置:&&&&&&& 正文
太空授课全记录:天上一堂神奇课人间无数好奇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天上一堂神奇课&人间无数好奇心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全记录
  本报北京6月20日讯(记者&张东)“铃铃铃……”上午10点04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拉开序幕。 &
  今天,中国首次将中学物理课的讲台搬上了太空,形成天宫一号与教学课堂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宇航员“老师”与全国学生的实验互动,让茁壮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了解太空的奥秘。 
  航天员“高难度”表演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上午10时11分,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的画面信号传进地面课堂,全场师生的掌声热烈响起,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老师”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的指令长聂海胜、航天员张晓光向全国师生挥手问好。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王亚平邀请聂海胜客串表演高难度动作。聂海胜盘腿坐起,给同学们展示“悬空打坐”。随后,王亚平伸出食指,用她的“大力神功”使聂海胜颠倒翻转。顿时,笑声和掌声充斥着天地课堂。 
  地面上测物体质量的方法在太空中还好用吗? 
  有趣的失重表演后,王亚平向同学们抛出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们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 
  现场学生将手臂高高举起,都希望与航天员“老师”交流自己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自己的体重。如果要测大物体的时候,可以用‘曹冲称象’这种办法。” 
  听到“曹冲称象”4个字时,王亚平认真的表情化成了笑容,对同学们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回答也频频点头。 
  这时,王亚平又问同学们:“在地面上的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在太空中还好用吗?” 
  聂海胜将装有两根弹簧的物理实验教具交给了王亚平,“摄像师”张晓光将镜头慢慢推近教具。与此同时,地面课堂教师也展示着同样的教具。 
  对比之下,王亚平的教具中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却停留在统一水平线,无法显示出两个物体质量的差别。 
  “那么在太空中,我们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个物理对比小实验,王亚平开始向同学们介绍太空中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质量测量仪(图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清楚质量测量仪的工作原理,指令长聂海胜亲自演示了这个装置测量体重的全过程。 
  关于质量测量仪的原理,王亚平也做出了解释:“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物理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如果我们想办法测出力和加速度,就可以算出物体的质量了。” 
  对太空舱装置的演示和讲解,让同学们恍然大悟:物理课本上的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这么应用。 
  物体在太空中如何运动? 
  单摆的小球在太空中如何运动?王亚平为学生们展示另一个太空实验。 
  她的手指轻轻松开,小球却飘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王亚平说:“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 
  “如果推小球一下,它会怎么运动呢?”又一个问题被王亚平提出。 
  学生们一边思考,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观察王亚平的操作。被轻轻一推,小球绕着摆轴神奇地转动了起来,不停地进行圆周运动(图二)。 
  正在学生们思考原因的时候,王亚平开始解释:“这是因为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它需要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实现。” 
  “你在太空飘浮的过程中,是否能感知到上和下的方位感呢?”两个实验环节结束后,现场的学生向太空中的“老师”提出了自己好奇的问题。 
  这时,王亚平用“杂技”表演进行解释。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王亚平的身体在空中两次翻转90度,并告诉大家她的方位感――总是头顶为上,脚底为下。 
  “我们在太空中是感觉不到上和下的。”王亚平说,“但是在‘天宫’中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我们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将朝地球的一面设为下方,铺设了地板。” 
  陀螺的定轴性原理为中学生熟知,也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设备中,利用陀螺组合定向。王亚平说:“我们居住的‘天宫’就安装了很多利用定轴性原理制作的仪器,用于测量航天器的姿态。”旋转的陀螺在空中飘浮运动,即使受到作用力,轴向也不改变(图三)。 
  水滴在太空中是什么形状? 
  “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王亚平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太空中使用的饮水袋,“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水不会自己流出。” 
  随着王亚平轻轻挤压饮水袋,水滴停留在空中,并越变越大,晶莹剔透,静静地停留在她的指尖上。 
  接下来,王亚平将圆形的金属圈伸进水袋,当金属圈抽出时,在它内部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图四)。她轻轻晃动,金属圈上的水膜也不会破裂。 
  “这在地面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有重力的影响,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王亚平说,“但太空中水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能大显神威。” 
  “我们在失重状态下,见到了很多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同学们想看吗?”王亚平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这时,王亚平往水膜上慢慢加水,水膜将空中的水珠一滴一滴吸收进去,不断变大,最终形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图五)。 
  她将水球放在自己的正前方。看到“老师”的头像倒影出现在水球表面,现场的学生不断鼓掌,连连惊叹。 
  在水球中注入气体,两个大气泡在水球中独立飘浮;在水球中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散开,将透明的水球变成红色。 
  在学生们的掌声中,王亚平说:“太空中有许多奇特的物理现象,利用太空的独特资源,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为应用服务。通过对比太空中的差异,改变地面的生产工艺。” 
  太空中的奥秘还有多少? 
  “太空中的水是从地面带上去的吗?还是再生的?以后还会被回收起来再利用吗?”在提问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其中一位同学问及当前大家最关心的水资源问题。 
  “我们在‘天宫’使用的水都是从地面带来的。”聂海胜说,在太空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这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我国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在天宫一号里,我们也进行了关键技术的相关实验,将努力把空间站建设成高效、节约的空间站。 
  热爱航天的同学平时对太空垃圾有些了解。在太空授课现场,有一名同学问到这个问题:“看到太空垃圾了吗?天宫一号是否有防护措施呢?” 
  王亚平微笑着回答说:“这几天我们还没有看到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是确实存在的。虽然它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很小,但是数量却不少。而且,一旦与航天器相撞后果将不堪设想。”她还告诉同学们,神舟十号在发射前,已经对太空垃圾进行了预警分析,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失重环境对身体健康不利。一位男同学关切地问航天员“老师”,在太空中有哪些应对措施?“失重,会造成心血管失常、骨质疏松等问题。”聂海胜说,“我们利用体育锻炼、药物和体液重新分布等方法进行防护。”他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带到太空中的运动设备。 
  同学们对太空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问题也多种多样。“你们看到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在一个同学提问下,王亚平为大家描述着从太空中看到的景象,“我们能看到美丽的地球,能看到星辰,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UFO。” 
  王亚平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大气层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星星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航天员愿同学们为中国梦添彩 
  渐渐接近11点,太空授课进入尾声,但同学们与航天员们的互动还意犹未尽。这时,3位航天员又一次共同在镜头前出现。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依次为全国学生送上寄语,“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科学梦,中国梦。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让全国的中小学生接近太空、感知科学魅力,也帮助同学们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平时我对物理就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投身科研。”授课结束后,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试验班高一学生宋欣珂激动地说,“航天员展示的失重状态下的水球实验非常精彩,我打算去查阅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的相关资料。同时,航天员们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很令我敬佩,要向他们学习。”&
  □师生心声 
播撒下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物理教师宓奇:“同学们见到这些现象的时候非常兴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这次课堂的内容也可以进入到我们以后的课堂中,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基础物理原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初一(1)班学生张凝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球实验,场面真好看啊,但好多原理我还没想明白。我觉得太空挺神奇的,地球上做不到的在那里都能实现。我的梦想就是去太空看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垣小学五年级学生郭龙舟:“太空里的事情都太奇妙了,宇航员们在失重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做到很多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动作,他们还能空翻呢,等我长大也要上去体验一下。” 
  贵州贵阳市实验二中校长余红:“这堂‘太空课’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对太空的好奇和遐想,却展现了天地间的神奇,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引领他们不断追寻无限的‘科学梦’。” 
  西藏拉萨中学教师薛军利:“此次太空授课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和实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等方面的兴趣。不少学生通过太空授课产生了探索太空的梦想,但也认识到只有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结合起来,才更容易梦想成真。” 
  甘肃兰州市水车园小学副校长张莹:“以前听说美国也进行过太空授课,但是今天,我们亲眼看到中国也完成了太空授课的难题,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我希望学生们以后好好学科学,将来也到太空去做探索。” 
  四川省雅安市田家炳中学校长万松均:“在芦山地震后,我们举办了地震知识讲座,让同学们了解地震,了解地球。而这次太空授课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对浩瀚的宇宙来一次小小的探秘,让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星球上。” 
  海南师范大学附中党委副书记李海文:“今天我们全校3000多名师生收看了太空授课后,个个心情都非常激动!我们为日益强大的伟大祖国而深感自豪与骄傲。这堂史无前例的课,不仅让学生的视野大开,而且还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广西南宁市滨湖小学教师赵美莎:“通过这样直观的授课方式,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课,孩子们通过观看太空授课提高了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报综合新华社6月20日电&
  《中国教育报》日第4版
】【】【】【】【】【】
{编辑:刘继源}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中国进行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来源:光明网科技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题: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侧记
  作者 宗兆盾
  这是中国最高的讲台——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这是中国最大的课堂——从首都北京到祖国四面八方,8万多所中学、数千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6月20日上午,中新网记者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与300余名中小学生一起,现场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
  序曲:来自太空的问候
  10时许,北京市101中学物理教师史艺和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登上讲台。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两位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尽管同学们早已从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到失重环境的奇妙,可是从大屏幕上看到神舟十号航天员像鱼儿一样自由游弋,仍不时发出阵阵低语和清脆的笑声。
  10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已建立与航天员的双向通信链路。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他们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面带微笑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挥手致意:“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航天员王亚平轻点脚尖,向天宫一号舱内摄像机镜头缓缓飞来。为了备好课,这位“主讲”可没少下功夫,不仅精心准备了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还对个人形象进行了精心设计——扎起了秀气的马尾辫。只不过,在失重环境下,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惹得同学们笑作一团。
  “大家好!我是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指令长屈尊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的飞行器,航天员们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进行,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大家好!我是张晓光,本次太空授课任务,我担任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保持自身平衡并不容易。张晓光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责任编辑:战钊]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我国成功进行首次太空授课
这是拼版图片:左上为航天员王亚平的倒像映在水球中;右上为航天员王亚平演示太空陀螺运动。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左下为航天员聂海胜在悬空打坐;右下为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太空授课地面课堂,同学们举手向航天员王亚平提问。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白瑞雪、赵薇、任珂)来自教育家孔子家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里成功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里,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堂物理课。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实验太有趣了。”人大附中高一学生王义铎说,“物理原理我们都学过,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今天看了亚平老师的演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既然太空是失重环境,航天员咽下的食物会不会悬浮在胃里?没能为困扰自己很久的疑惑争取到提问机会,王义铎很遗憾。由于视力问题,这位16岁少年并不认为自己将来可能成为航天员,但他期望有一天能坐上神舟飞船,去看一看宇宙是否像电影里那样浩瀚美丽。
  “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认为,航天活动可以为青少年树立这样一种理念:爱科学、学科学并勇于面对科学风险,美好的科学目标才能实现。
  尽管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的尝试,但半个多世纪里,航天事业一直是激发民众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43年前从头顶飞过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周建平的科学梦想。今天,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成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
  科普教育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曾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
  接到芭芭拉的问候后,王亚平回信说:“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第三颗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至此,神十航天员已在轨飞行接近9天。他们将继续在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