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嘉绒地区民族得书

嘉绒藏族史志3
&&&&&&&&&&&&&&&&&&&&&&&&&&&&&&&&&&&&&&&&&&&&嘉绒藏族史志
第二章 嘉绒地区历史沿革
第二章嘉绒地区历史沿革
第一节族名沿革
一、"嘉绒"称谓由来
在今嘉绒藏区,历史上本民族从来未单独以"嘉绒"二字称谓过自己民族。都是以"嘉莫察瓦绒"或"嘉绒康参"、':嘉莫绒"、"查可"、"甲莫峨溪"等地名或地区片名联称称谓来同异地他乡人进行交往和对话时,则使用过自称其故里之名。
"嘉绒"二字的称谓,藏文记载却很早,今广法寺前的明代碑刻中即有西藏地区简称"嘉莫察瓦绒"区为"嘉绒"之名,而汉文史籍和报刊首次出现"嘉绒"之称,始自民国年间学者庄学本,是他首次以汉字写用"嘉绒"名称。相继出现有马长寿、林跃华等对嘉绒地区的考察报告和著书《钵教源流》、《川康北界的嘉绒土司》、《嘉绒民族社会史》等。由于方言、口语译称和汉字书写都随之出现了对"嘉绒"一名的多种称谓和解释,其称名遂有"呷弄"、"甲戎"、"甲阳"、"嘉良夷"、"呷卡"、"垄巴"、"甲冗"、"呷卡布"、"甲摩绒"、"象雄"、"察瓦绒"、"达摩绒"、"嘉莫察瓦绒"、"哥邻"、冉驼"、"仡日"、"革勒"、"壤绒"、"嘉绒娃"等等,各有解释和附会上一番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大有所在。象著名民族学教授任乃强先生在《四川省十六区民族之分布》中对嘉绒的解释:"......'嘉绒'.原是'大河谷区的意思。近人缘此称称此一带土人为'嘉绒',信为是羌、蕃以外的戎族。我考'戎'是古人用于'西夷'之通称,并非专指一族。藏语河谷为'绒'亦不得借用为民族之义"。同文中又记述说:"那时西康的部落,有数十部,附国与嘉良为最著名。附国在今甘孜、德格一带,嘉良即今天的金川。(唐时仍称嘉绒,变作嘉良,有东西二部,详见《唐书》)附国与嘉良及其他十余部落,都是奉巫教的戎族。隋炀帝之世,他们不服吐蕃压迫,屡派使臣及王子;遂无附国之名了。足见附国在当时已被吐蕃征服,亦可想见其人当有一部逃避到嘉良来,因为羌人是善于流徙的。而唐代的嘉良,常在唐王朝的保护之下(曾设为羁縻州,隶雅安州都督府),可以避得吐蕃。""综而言之,嘉绒是嘉良遗裔,后在明代势力最大,其军力与移民东至岷江西,屡扰杂谷地方。西至雅垄江岸,与明正及朵甘土司争地。迄今阿坝州境的理县境内与西康道孚县境内,尚有其人。但他们并未建立统一国家,只同族部落相结而已。"除任教授此解释外,对"嘉绒"一名还有数种解释,但都认为是藏语称谓之名。例如:一说是靠近汉区的农人;二说是靠向东方河谷地带的汉人;三说"嘉绒"之词其实就是指藏语音称的"汉人";四说是所41指隋唐时代指代称谓蜀(四川l)"西山八国"之"嘉良夷"部落的后裔(即同任先生之说相合);五说是指古川西北岷江大渡河上游,与今甘肃省境内部分地区内,古代所形成的冉与驼两部落后来的联盟体一冉驼的音译误称;六说是吐蕃时代划分蕃地区域时,命称其地为"嘉尔木?察瓦绒"政区的简缩书写;七说是因其地群山环抱,江河汇流、风景别致,宗教界把其境内"墨尔多"山捧为群山之主,其山名全称叫"嘉莫?墨尔多",故将其山名变译和称谓,即出现"嘉莫绒"或"嘉尔木戎巴"的。为此"嘉绒"便是这些称谓的缩写或简称而已。除此还有不少猎奇古怪的种种说解,在此不一一详作介绍。由于数说不一,争论骤生,纷纷著书立说,各持己'见,各持己说,因受地域环境所限,其地民族历史上受各方面文化渗透影响极大,形成了种种独特个性和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之清高宗年问,所谓十大战功之举,其两大战功则是指征剿嘉绒地区的大小两金川。国家所耗军需超过另八大战功之合。这不仅是当时为国内外影响极大,乃至今天也仍是国际清史研究中的大事件和热门话题。就当时战息所扣押的嘉绒藏民人质,被安置于、
今北京西郊香山地方的人们,至今尚存后裔。为此,自\清以来对"嘉绒"地区极为重视,国内外研究甚热。加。之地处通往卫藏之咽候门户和历代军事要塞之地。历来
兵家和统治集团视其地为治藏安藏之要害之地。嘉绒地区的稳定往往关联和象征整个藏区的稳定。
对于"嘉绒"之称,尽管数说不一,其立论依据各夷,但有一共同之点,那就是都指"嘉绒"一名之称是与其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分不开,并与之称其名的民族语言和语音称译是息息相关的。这就与地名同族名产生了渊源和相连之关系。
二、地名与族名的关系
"嘉绒"一词作为族称或族居之地名的汉字书写出现始自民国年间。在此之前就整个藏区都称用晓知的是藏语称写的"嘉莫绒"或"嘉莫绒巴"、"察柯"等称谓所指的地域和人们之居住地。过去嘉绒地区各寺院的和尚人藏求学,在西藏各大寺院入册登记时,都注册上"嘉绒"或"嘉莫绒巴"、"察柯"等籍贯地名。人藏的嘉绒僧人也自称其以上称谓地名地区人,至于对族称二般自称叫"仡日"或叫"白日"。经嘉绒地区老人们译释说"仡"为自我尊称"族"义,(据考释有指意为古代"地"或"域"的意思),"日"为"人"或"族姓"。因为嘉绒人称汉民族为"仡白"和"白E"的叫称,是称叫"汉族"或"汉人"之意。因民族语多有倒装称谓和比较区别之用词称法,所以其"仡地"之外人,或"仡族"之外人均可,但关键在其"白"字音称上,限于语言和文字等关系,约定成俗,当地人一听则明解词义,历史已上千年。
对于"嘉绒"一词之称,历史上在西藏各大寺院中还设有"嘉绒康参",即指嘉绒地区的宫宇或办事处之类含义,是寺院中的外地区所建办事机构单位、房屋和机构的总称。嘉绒地区僧人人藏时,必向"嘉绒康参"处去报到,并受其领导和保护,对此历史,现金川广法寺门前藏、汉、满三文镌刻的古寺碑上,详细刻记着在西藏有哪些寺院设有和共设置了多少"嘉绒康参"的记载。据上述史实,"嘉绒"一词并非新生和无历史来历,只是过去当地民族和藏区未象民国年间学者那样将其"嘉绒"一词从连称词组中解脱出来,进行单独称谓这一.
地区的专有名词而已。所以,从民国年问起众多文献著述,乃至解放后(直至一九五三年前)都将其地民族称之为"嘉绒族"。解放初中央民族学院还专设了嘉绒族研究班,创制了嘉绒民族拼音文字,将其该地民间故事,用该文字拼音写记,在马尔康、理县、金川一带嘉绒人中去念读,反映很好,比藏文译音准确易懂,该文字课本和昔日的译稿,今理县籍当年中央民院学生薛良忠同志还保存有。一九五四年才正式将"嘉绒族"识别归人为。藏族中,列为一支系至今,所以才有了"嘉绒藏族"之称谓的由来。
"嘉绒"究竟属何名?正确地回答这一提问应该说是"地名"。为什么说是地名呢?在此不得不将《墨尔多神山的传说》故事作一个介绍:
大渡河主源支流的大、小金l
流域,纵横千里之地,是一片山峦叠障,峰峦谷峡的山岳地带。在其两金11河44还设有"嘉绒康参",即指嘉绒地区的宫宇或办事处之类含义,是寺院中的外地区所建办事机构单位、房屋和机构的总称。嘉绒地区僧人入藏时,必向"嘉绒康参"处去报到,并受其领导和保护,对此历史,现金川广法寺门前藏、汉、满三文镌刻的古寺碑上,详细刻记着在西藏有哪些寺院设有和共设置了多少"嘉绒康参"的记载。据上述史实,"嘉绒"一词并非新生和无历史来历,只是过去当地民族和藏区未象民国年问学者那样将其"嘉绒"一词从连称词组中解脱出来,进行单独称谓这一.
地区的专有名词而已。所以,从民国年间起众多文献著述,乃至解放后(直至一九五三年前)都将其地民族称之为"嘉绒族"。解放初中央民族学院还专设了嘉绒族研究班,创制了嘉绒民族拼音文字,将其该地民间故事,用该文字拼音写记,在马尔康、理县、金li一带嘉绒人中去念读,反映很好.,比藏文译音准确易懂,该文字课本和昔日的译稿,今理县籍当年中央民院学生薛良忠同志\.还保存有。一九五四年才正式将"嘉绒族"识别归人为、:藏族中,列为一支系至今,所以才有了"嘉绒藏族"之称谓的由来。i"嘉绒"究竟属何名?正确地回答这一提问应该说是\"地名"。为什么说是地名呢?在此不得不将《墨尔多神\山的传说》故事作一个介绍:
大渡河主源支流的大、小金l
l流域,纵横千里之地,是一片山峦叠障,峰峦谷峡的山岳地带。在其两金川河44汇合处,才始称大渡河。其地有一座山峰巍峨耸矗、尤如鹤立群首的云母砂金岩大山峰,名叫"嘉尔莫墨尔多山",简称、"墨尔多山",藏语意"地母神"或"土地神",藏文字面有写成"秃顶光亮"含义的,因其云母砂金岩质的原故,其山峰在阳光照射下总是以闪光发亮的山头显耀在万山群峰之中,古来誉称为藏区四大神山之一,驰名国内外。藏传佛教古籍,原始钵教经典著作和民间都有其神奇美妙的传说。
墨尔多山的南坡,因大自然的天斧神功,从四千多米之高峰断然垂直如刀切斧削,形成一处壁立千仞,好似一面塔形的绝壁岩境,突兀耸立在金川江北岸,给南岸的丹巴县城,好像立了一面石镜。绝壁之底是深不可测的峡谷深渊,金"I江水如一条莽龙飞腾,奔腾呼啸其间,震声应彻山谷,使神山显得格外的壮严肃穆和神奇莫测。'
传说很古很古以前,藏区的各大神山,为统一归向和安排获取辖地的领导权问题,曾发起过一次召开天下群神的集会,目的是排列座次、分划隶属关系。原则上以藏王室所在地的喜玛拉雅山为中心,向四面分东、西、南、北,每方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大神山,都要选一定数量的代表出席会议,去商讨归向和群神众山的封立。会议决定以佛祖经典为据,通过讲经说法,比武获胜,夺魁者确立为群山首领。真是:"千年道法各显神通,各方来神藏意心中",都想把领导权和归属权抓在自己所在的地方。
集会开始了,各方山神都去集会并坐在指定席位上,会场上方有一把龙头扶手的玉石雕花椅子是空着的,参加会议的山神们心底明白,那是通过比试选出的领袖的法座。
喜玛拉雅山神是会议的主持者和发起者,他看群神聚齐,会场中座无虚席,当即宣布会议开始。突然,从东方飞来一位山神,他昂首走进会场,见场中除上方有一空席外,别无座处。他向四周低声询问,见无人理睬他,于是自个直登首席座位,顿时场中哗然,群起而攻责他。他不慌不忙地说:"讲经说法排座次,比武强弱分高低,佛言佛语为依据,何方获胜归何方,是本次群神聚会的宗旨,为何场中我无座席?想必是大家推我登坐此位吧。"说着他恭手作谢,向四方群神再三致谢。群神气极,纷纷愤怒不服,便提出要与他辩经说法,谁知这位山神佛法造诣极深,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讲经答辩,终于把群神一个个击败,夺取了第一战役的胜利。紧接着第二战役比武开始了,双方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激战,还是他获胜了。这下子群神不得不服,只好让他登座首席为头。当他登位摘帽向众神致意时,大家发现他是秃顶,而且闪闪发光,群神不约而同地惊呼出"墨尔多!墨尔多!"为什么大家知道他叫墨尔多呢?原来是佛祖释迦牟尼曾在世界屋脊之顶察看天下时,发现东方有一处天地一片金光闪射,佛祖定睛一看,那里山河秀丽、物产丰46富,人们勤劳善良,勇敢忠厚。佛就预言说将来的佛法会在那里得以传播和发场光大。所以墨尔多既被称为"地母土地神山",又在藏梵文中写成"秃顶闪光"之含义。今天见墨尔多就在会场中,群神从内心折服,并投给他尊敬的目光。传说佛之预言后,才有唐代释迦佛的真佛金像从印度迎到了东方的大唐中国,唐蕃和亲时又才由文成公主带往西藏。至今供奉在大昭寺中。
墨尔多山神夺魁归来时,一位从西方赶会来迟的山神"夺尔基"(其意是金刚神),他不服,跟踪追至墨尔多山前,提出要比武争高低。墨尔多同意了,并让他先动手。夺尔基挥动神剑砍向墨尔多,每砍一刀,墨尔多总是微笑地往空中腾跳一下,脚下岩壁被砍留下一道深深的刀印,就这样地一连进攻了一百零八刀,墨尔多就向山头跃了一百零八步,从山脚朝山顶留下了一百零八道刀砍印梯,至今从山脚朝山顶的墨尔多庙前,共有一百零八层阶梯留在绝壁险陡处,供人们登攀。当对方砍了一百零八剑时,墨尔多已来到山顶,无处可让退了。他仍就微笑着说:"现在该我还击了吧?"说时迟,那时快,他取下肩垮的弓箭,张弓搭箭,尤如电光闪射,一箭射出去,还没等夺尔基回过神,已将他头上的毡帽射落飞抛在一边,吓得他惊出浑身冷汗,不敢交战了,立即跪拜在墨尔多大神面前认输折服。至今在墨尔多神山的西北面有一雄峰,状如向墨尔多山躬身哈腰拜nE颐,从似的,它就叫夺尔基神山。在它的左背面,有,山峰,状如一顶毡帽,当地藏语称"染",其意是毡帽,这次比武后,四周群山山神中原不服墨尔多的也从此臣服于墨尔多了。他便将周围的神山统统册封排位,如今的四姑娘山即是当时被册封的"斯古拉柔达"的汉字谐音,藏语意为"保驾山神"。
在墨尔多神山周围纵横千里之地,历史上居住的部族被称做"嘉姆察哇绒",简称为近代的"嘉绒藏族"。清朝康熙年间,边境犯乱,王朝出兵尼泊尔时,专派了这一地区的嘉绒藏兵应征,激战中,敌人把他们团团围困,眼看就有灭顶之灾时,他们便向天地神灵祈祷,均不见凑效。最后,他们想起了家乡的土地神,全军将士齐向东方跪地祷告求助。突然天空一声霹雳,祥云端头墨尔多山神骑着白马,手中神旗挥动,指石成兵,击退了敌军。藏兵乘胜追击,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境。传说这批嘉绒藏兵在尼泊尔边境用兵器搭架起一座雄伟高大的岗棚楼阁,'警告敌人说,如若再犯,我们有墨尔多山神保佑,会把你们消灭得干干净净的。从此,边境安宁无患。墨尔多山神的威灵震撼传扬在东西各国。
传说虽不为信史,但它是民族和人们意愿的存储,乃至历史的折影和显现。从这个传说来看,充满了民族自尊和中华民族历史凝聚力的所在关系,真可谓是历史透视给我们了古时民族交往、团结、友爱的特殊、可贵和难得的史影,而且说明了"墨尔多"神山,即"嘉莫?墨尔多"在嘉绒地区地名中的历史地位。据有关历史文48献和《阿坝州地名录》、《阿坝宗教概况》等史料证实;唐代,吐蕃从西藏阿里地区派来的夏尔巴士兵,驻扎在今四川省阿坝州茂、松地区(岷江上游一带)。后来,他们定居其地,至今这里藏民内部都自称为是"夏尔巴人"。又由西藏四大氏族之一的"扎"姓族中招募而来的士兵,是由一位名叫"柯盘(潘)"的将军率领指挥,驻守在今大渡河及其上游各支流一带。那片地方被称叫为"嘉尔木?察瓦绒",简称叫"察柯"或"察绒"。据毛尔盖。桑木旦格西曾论证,当时藏主室行文颁令给柯盘将军时,文头称谓都是由"嘉尔木?察瓦绒--柯盘",到后来的简缩书写为"察绒"或"察柯"等写法演变的。
吐蕃移民中,在今大渡河上游地区驻扎的是今西藏阿里地区桑嗄部族人,士兵也多以桑嗄部族中指派调遣,至今这一带地方的藏族都自称为是桑嗄人,或"阿里人"的。i
唐代,吐蕃驻军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防守,以大渡河源头的云母砂金岩大山为中心,称其四周农区为"察瓦绒"、"察柯"、或"察绒"。后来,以这座大岩山(因大、小金川,西河,革什杂河等诸河潆汇于其山脚下,形成数河汇总为一,始称大渡河)推崇为是这一地区群山之魁,命名称谓为"墨尔多"神山。墨尔多即是藏语称"土地神",由于其山为云母砂金岩(丹巴云母矿生产区在此山体中),秃顶峰早晚在阳光辉映下,闪闪发射出奇光异彩。古时人类未开,不能对此自然现象作出科学49的解释,只好领会其为神灵显化,附会上宗教的神秘色彩来宣传。"墨尔多"在藏文写记中有"猫都"之称写,意为"秃顶发光"字义,并将它周围方园千里之内的崇山峻岭划封为"严青"、"够拉"等一类"护驾山神"、"保驾臣子"、"法物配饰"等和"群臣百姓"之称,有许多神奇虚幻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对山下群河潆绕围抱山体,称之为"嘉尔木俄溪"。对整个墨尔多山周围地区称叫为"嘉尔木?察瓦绒"已一千多年了,是指称"墨尔多神山周围的农区"之义。"嘉尔木"是指墨尔多神山的简缩,"察瓦"是指一区域或居民区之意,"绒"则指"低湿温暖的农区"了。这本是一条地区片名的联称,近代却把首尾字给保留,将其简称为"嘉绒"来泛指这一。地区,加之原宗教界中早已简缩联称,并已在西藏设有"嘉绒康参"之类寺院僧舍或办事处、接待站之类机构的书写中称用了,所以后来出现单独"嘉绒"词称之地名时,藏地不难理解,一说便知是指的何地方。
综上所述,得出"嘉绒"一词是地名,原本并非族名或人名。但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以地名指称演变成族人或族名之先例,是多有不奇的事情。象我国的赫哲、朝鲜、珞巴、俄罗斯、高山、阿昌、保安、东乡、独龙、布朗、蒙古等都是以地名称谓演变成族称和族名的。如"蒙古"族名,是来自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此处有座大山,其名叫"高山",山的附近有条河流叫"蒙河","蒙"字在蒙语中有"大"的含义;"古"呢?即是"古五n勒",其意为蒙语对河流的专词称谓,合起来日寸,去了
"勒,字,简称为"古",最后得以简称为"蒙古",即是,指?蒙河",也就是指大河的意思;后被指称谓其地的民
族为''蒙古族"了。这类以自然地理环境命名的族称,对藏族来讲也不例外和陌生。就以藏族的得名来追根溯源,也正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历史上,藏王松赞干布,把他最先管辖的全境分划为四个区域部分,分别叫伍茹(中部),腰茹(左部)、叶茹(右部)和藏茹(博部);最早的"吐蕃"之"蕃",即由此而来的。它是指现今后藏地区的日喀则以北和它北部南木林一带,藏族把这里至今都称叫为"博"或"蕃",也就是当初的"藏茹"地方。到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官方文告中出现把这里第一次称为"西藏"的称号。"西"则是指祖国西部,"藏"即指唐蕃时的藏王所划政区区域"藏茹"之简称缩写。在此之前还出现过有写为:"乌斯藏"或"乌思藏"之称的历史叫称,后有"卫藏"之称写"乌"和"卫",藏语及藏文献指称以拉萨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之义,"藏"是指日格则为代表的后藏地区。西藏一名是藏汉语的混称,即去掉"卫"字用方位字"西"字来准确称指它在国家版图上的方位,是汉语称,而"藏"字是藏语之称谓名的称呼。"藏"字作为指代成民族称谓名正式出现,那还是在一九一一年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时才开始的。自此始有"藏族"的族称名出现。
唐蕃合盟之始,今嘉绒地区属吐蕃辖地,划分区域并对其称谓时,以其地"嘉尔木?墨尔多"山为专称指代这一地区代称名,又因其地低湿暖和,日照充沛,宜农耕定牧,便称其地为"绒"(农区),后来简称为其"嘉绒",实属一地区片名的称名。
对于"嘉绒"一词称名还有数种说法,尤其有一说是来自藏族原始宗教一本波教。认为本教祖师辛饶弥倭出生地"象雄",本应是在今嘉绒地区。其理由是在今四川丹巴县巴底乡的"琼布林"地区的地名、地形均与文献所载之"魏摩隆仁"地区特点相符,从邛山脚下民间传说和对邛山之"邛",疑有可能是"琼布"之"琼",提出了疑问和推测,并对该地现存有大石标记,古今朝拜崇信人不断,人们称之其为"壤狨",疑其称谓音与"象雄"打混,实为"嘉绒"一名由来之源。其说是以地名学概念中的"形、音、义、位"几要素,进行别开生面地对本教源起考证而推论说,虽有不可排除之疑,尚缺史据和说服力,因本教的源起虽有多说,但无一定论之说,现尚待考证。
不管出现何种说法,其核心点都回避不了有个"地名"的存在来决定其"嘉绒"一名演变称代历史。为此,可以得出"嘉绒"一名是由地名演变称谓而来的。至于作为族称或族名,即是借用地名作冠戴指称,便于区分不同方位或地区的同一民族这一称,这在一个民族中是常有出现和常常遇到的事。以其地域划称"嘉绒"地区5≯的藏民族居民叫"嘉绒藏族"是准确合理的称谓,并非影响藏民族的历史形成和团结安定,就以藏地而言,还分"安多藏族"、"康巴藏族"、"拉萨藏族"等等,这更有利于从分地区藏民族的大同小异的语言、礼仪、风俗中研究藏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与中华各民族的关系和自身民族形成的成分。更有利于进行对中华民族形成研究史中,对民族多元一体或一体多元的综合研究。那种反对以地区地名冠戴分别族称,认为这是什么"分裂"说者,纯为无知和形而上学观点的错误观点。
第二节嘉绒藏族源流
关于嘉绒藏族的源流,今人多说是古代嘉良人夷一哥邻羌之后裔。然而其究竟系何古部族所出?至今无人作出正确的回答。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和民族历史调查,民族学研究的深入,这类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现分述如下。
一、嘉绒藏族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主要分布于岷江上游的理县薛城以东、汶川县绵魇地区以北至羌地茂县土门以西、较场以南。时代为从西周至西汉。该文化的鼎盛时期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以后便开始衰落,至西汉末期,该文化的居民便大部从岷江上游消失。据53考古发掘和调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居民生存居住在片石砌成的碉房~邛笼里,过着定居农业生活,并学会了冶铜、冶铁,以铜、铁制造兵器,用牛皮铠甲,铁制臂钏,他们身着牛、羊毛毪衫为衣。据羌族史记载和羌民族中传说这些"石棺葬"居民叫"戈人",有称为"戈基人",传说体矮纵目,善登山奔跑,强悍好斗。他们居住的中心地区为"日补坝"。此"H补坝",今为茂县县城所在地的凤仪大坝的古称,在《史记》、《后汉书》等文献中记为"冉驼","H祉","冉驼"同音同指。这些"石棺葬"居民,因居于"冉驼"地,而被称为"冉驼夷"的习惯,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其王侯颇知文书,而法严重。......土气多寒,在盛夏冰犹不释,故夷人冬则避寒,入蜀为佣,夏则违暑,返其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此是误说,邛笼并非为碉楼一著者注)。又土地刚卤,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麦为资。"死后,则以石板若干众块镶成长方梯形的无底石棺,棺底有时铺一层柏枝烧的灰,棺盖亦以不规则石板从脚至头,层层迭压为盖,随葬品多置棺内尸体的头部或足部。后来随着羌人在岷江上游地区定居,在军事上逐渐胜利和立住脚根,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民族一"戈人"从岷江上游退却西迁,在今理县薛城以西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即今之嘉绒主居地区定居下来,并同大渡河上游的原众多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为今嘉绒藏族远古的主要先民。
54首先,从民族称谓上来看,嘉绒自称"格汝",译作"格鲁"、"革勒"或"仡日",尤以自称"仡El"之称谓较通广大嘉绒地区的方言语称,隋唐文献中译作"哥邻",经有学者考究认为几者实属同音异写,"仡E"的"日"在嘉绒语中有着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们共同体或说是指具有这种关系的人们共同群体之意,可简译为"某种人"。"格汝"即'"格人","仡"、"哥"、"戈"同音;"格汝"、"哥邻"也就是古岷江上游"石棺葬"之"戈人"。从居住区域的地名上来看,"戈人"居"日补坝"一汉文文献记为"冉驼",在嘉绒藏族聚居区的马尔康有"日布乡",金川县周山原绰斯甲土司官寨右下方有"日旁"大山,昔日民歌中有"E旁梁子通西藏,周山地区多和尚。"意指其地同西藏有从文化和民族多方面历史关系。同时使我们看到了"日布"、"日旁?'实为"日补"地名称谓之音,是随其民族迁徙形成的"冉珑"地名的西移。冉从习俗上来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民族居碉房,从事农业,与今嘉绒藏族全同。考古发现的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民族的习俗及《后汉书》所载"冉驼"习俗,在隋唐嘉良夷,现代嘉绒藏族中,皆有反映。《隋书?附国传》谓"嘉良夷,政令系之酋帅。漆皮为铠甲,弓长六尺,以竹为弦。妻及群母及嫂。儿、凝死,父兄亦2纳其妻,好歌舞,鼓簧、吹长笛。......其俗以皮为帽,形园如钵,或带幂离,衣多毛歇皮裘,全肃牛足皮为靴。项系铁锁,手贯秩钏,王与酋帅,金为手饰,......土宜小55麦、青稞,......用皮为舟而济。"清同治《理番厅志》卷四载杂谷,梭磨等土司境的嘉绒藏族习俗云:"各番衣服之制男子首毡帽或皮帽或以布缠头,蓄毡子褂子(原注:毡子以牛羊毛织成似褐而粗)。......酋长承袭即妻其所承之妻,纳后母娶嫂,不以为非。......争讼各就决于土司。负轻则为官负薪水,重则籍田产,最者并其子女卖之或加以投河、附崖、剔目诸刑。俗严盗贼而不重人命,或杂人令出牛羊布匹于死者之家......隔河渡用皮船。......(土司兵)弓,腰皮盾,身漆甲。......杂(谷)梭(磨)诸番男妇冬进口赴蜀西各县雇工,谓之下坝做活路,乐独威、茂熟番然也。凡掘堰淘井,造屋筑墙诸色皆善力作。"再从考古发现来看,西汉晚期以后"戈人"的"石棺葬"在岷江上游逐渐消失,而在今大小金川、马尔康等地却大量出现。一九八0年马尔康县草登乡一农家修猪圈时,发现十余窖藏青铜臂钏,时代从西汉至两晋,其形制,风格与岷江上游西汉"石棺葬"所出一致。一九八三年,马尔康镇,今阿坝州政协驻地背后半坡上,有人取土时偶然毁掉一座古代嘉绒藏族墓(其地原为嘉绒藏族墓地)。该墓为土坑火葬墓(嘉绒藏族因受佛教影响,按死亡原因及季节而定分土葬或火葬),墓中陶器均残破,其中一件复原为一侈唇敞口鼓腹平底单耳杯,形制与岷江上游西汉"石棺葬"中所出此种杯相同。在壤塘县又发现一件巴蜀式青铜戈,该戈为长胡四穿,戈援作鸡状,但戈本部两面所铸龙纹和虎纹又与西部,尤其是56
同四川l西北地区铸造并使用巴蜀式青铜器的只有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故此,该戈应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民族西迂后,于东汉晚期所铸造。有关墓葬形制结构都相同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墓,在今大、小金川、马尔康和壤塘县的东南部都有大量的发现。从金川发现的"石棺葬"而言,在大金11河西岸的沙尔乡丹扎木村所发掘出的"石棺葬"中,发现有西汉一字格铁剑、西汉晚期五铢钱,还有在岷江上游"石棺葬"墓中常见的陶喇叭钮圈足豆、碗等。在隔河的东岸(咯尔乡)青家梁子发掘的"石棺葬"墓中还有岷江上游"石棺葬"墓中常见的菱形Fl双耳罐,园口广肩鼓腹平底罐。在沿河而下的河西乡的乃党村发掘的"石棺葬"墓,经鉴定为最晚的,直至明清时代的,在明清"石棺葬"墓中所出土的陶器则为典型的嘉绒藏族古代使用的小Fl圈子足园扁壶、单耳鼓腹圈子足壶等陶器,而且这些形制的陶器一直盛行到解放时期。这些地区在清代乾隆年间举国规模的用兵大小金川前,其地皆为嘉绒藏族聚居区,"大小金川之役"后,才逐渐为内地迁移前来的汉族占居(因改土设屯,全国各省"征金
zl"之兵留守其地不少),而今当地汉族均言其地的"石棺葬"为乾隆皇帝打川之前就为当地的"民族墓"(即嘉绒藏族的墓)。从发掘的考古资料证明,在今阿坝、甘孜两州和雅安地区的古嘉绒地区,"石棺葬"的历史极悠久,特别是近年来在金川县的独脚沟发现的石斧和勒乌乡、河东乡57照壁山村等处发现在"石棺葬"墓中出土的石钊、石斧、石凿等原始社会的用具,有力的证明了大渡河流域的大、小金川嘉绒本部区,一万多年前便有人类在此一带活动。以金川县勒乌乡河侧发现的石斧石凿为例:石斧,呈汉白玉色,刃部锋利,尾部有一小孔,长约15公分,刃部宽6公分,尾部宽4公分许。石凿,均系祖母绿色,长30公分,刃部5公分,刃El部约5公分,锋利,手握部减细,物面有四层石锈,据有关专家鉴定属新石器时期之物。自1978年以来,在大渡河沿岸嘉绒地区陆续发现大批"石棺墓"群,其时代为"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绝太部分都是古代人类的"石棺葬"和"石板盖大坑墓"。一九八七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发现了大批"石棺葬"墓属和文化层代遗址,经发掘,该遗址达数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六七米厚,从已发掘的120多平方米面积中发现大量为古代少数民族特色的石、骨、陶器及上古先民居住的房屋基址......等。据专家学者考证介绍,与西安半坡、长岛等处遗址的房屋居住面相似,"该遗址的下限年代,经碳十四测定为三千五百年至三千七百年之遗址遗迹,即中原地区汉文化发展的商代早期......"。这是新近在嘉绒藏区发现的最大古墓群,它充分证明嘉绒藏区原始先民的历史是古老悠久的。而且从成群的"石棺葬"墓的葬式看,都是把墓头朝向"嘉莫?墨尔多"神山主峰方向的,难怪嘉绒藏区至今都无比地崇拜和敬仰这座大神山,而以其山体及四周区域5R地区地名,冠戴称谓为族名。由上述可见,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与嘉绒藏族有着直接的血缘联系。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的"石棺葬"民族,是形成现代嘉绒藏族的主要来源。然而,岷江、大渡河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又系何出呢?这首先还得从蜀文化的起源谈起据《世本》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无考,相承云,黄帝后。"又《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又《史记?三代世表?正义》引《普记》:"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堂,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黄帝部落活动于"轩辕之丘",即今甘青高原。"蜀山氏"即后来的"蚕丛氏"之先祖,其居岷江上游,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岷江,明以前自古便成为是长江正源,亦即江水。《史记》言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却"降居若水(含雅砻江)"而青阳"降居江水",考其地望,疑今文有倒置,本应为"昌意降居江水"而"青阳降居若水"才与"昌意娶蜀山氏女"相符,意即昌意降居岷江上游而娶当地土著蜀山氏女为妻。这一古史传说反映的应是昌意代表的甘青地区的一种古文化到达岷江上游并同当地蜀山氏所代表的土著文化相融合。而且按照古史传说,二者融合的后裔,一支后来建立了川西蜀国,即前文《普记》所云昌意与蜀59
山氏生帝堂而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又即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云:"蜀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之第一代"蚕丛"。古史传说昌意与蜀山氏之后除到Il西平原建立了蜀国的一支外,还有留居岷江上游的一支,即蜀后蚕丛氏部落。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之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家也"。相传此蚕丛死后葬于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北面的叠溪海边一座山上,故该山亦名蚕陵山,汉代于山下置蚕陵县,今在叠溪海边(地震湖)一大石上仍保存有古人所镌刻"蚕陵重镇"四个大字。从岷江上游发现有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石器,以形体扁薄的小型石锛和石斧、圭形石凿为代表,而陶器陶胎夹页岩、石英料,器形以小平底为主的新石器文化(当即为土著的蜀山氏文化以及该种文化同源出甘(肃)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融合后的文化,特别是融合后的文化遗址遍布岷江上游的理县东部、汶川、茂县、黑水县境内。典型遗址可以选理县境内箭山寨遗址为代表。该遗址文化包含物既有形体扁薄的小形石斧、石锛及圭形石凿、石环、石镞,一般陶器器形多为小平底而陶胎夹页岩、石英料,亦有齐家文化风格的由平行线、弧线组成图案的红衣黑绘橙红胎的彩陶片。可视为古史传说之"昌意降居江水,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考古学证据,而在岷江岷山东麓的1160
西平原北部的广汉县三星堆蜀文化考发掘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蜀文化第二至三期的石器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亦是以体形扁薄的小型石斧、石锛、圭形凿等为代表,甚至连石材的选料、器形大小都同于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如汶11增坡所出一批新石器时代窖藏石器与三星堆所出土一IIl式斧、I、Ⅱ、Vl式锛相11二.N坡石器仅磨制较差(多只磨刃及边部,个别通体磨光,但亦磨制不精),不如三星堆出土石器磨制之精,其余形制、大小厚薄皆相同,而增坡还出有一种三角形首的小石锛在广汉三星堆真武宫遗址(当三星堆第三期)亦出有,当然真武宫所出磨制之精是增坡所出远不能比的。三星堆蜀文化陶器中最大特点是以小平底器为主,而且发现有齐家文化风格的翻领罐、带把杯等,这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以小平底陶器为主并有齐家文化风格陶器是一致的。并从石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来看显然是很精致的。但从石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来看显然三星堆蜀文化又略晚于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一即古史传说所谓"蜀之先"的"昌意娶蜀山氏女"传下的"先蜀文化",三星堆蜀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即此"先蜀文化"。此"先蜀文化"的一支由岷山山区下到岷山东麓创立了蜀国,亦即古史传说之"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堂。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而此"先蜀文化"留居岷江上游的一支一"死作石棺"的"纵目人"蚕丛氏,蜀文化即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的在今茂县别立6村的商、周至汉代文化遗址,其下文化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层,文化面貌系直接继承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先蜀文化而来,而上层文化一属战国至汉代"石棺葬"文化,显然又系继承其下层文化而来,充分说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系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墓中常出土齐家文化风格的双大耳罐等。同时,也正因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与广汉三星堆蜀文化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先蜀文化上有着共源关系,所以在茂县撮箕山考古发掘的西周至春秋"石棺葬"墓中发现陶器不仅主要器形为小平底罐,而且有的罐、浅盘豆在器形上与广汉三星堆所出一致,"石棺葬"文化亦大量铸用蜀式青铜兵器,蜀式铜、铁质炊器、蜀式陶器等。在"石棺葬"墓分布密集的汶川县龙溪乡,不仅出有齐家文化的彩陶罐(现存西南师范大学),亦出土了西周中期具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青铜纹垒,甚至在理县佳山"石棺葬"考古发掘中发掘的一座西汉早期祭祀坑,坑中的器物亦广汉三星堆商代一号祭祀坑中器物在坑前先将器物打烂,然后从坑的一侧陆续填入,而且二者皆在坑内置有一块形状相同的略呈梯形的自然石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绒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