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局从来不邮局五一放假吗

查看: 1016|回复: 0
   巨野一中 校史   前言
  蚩尤陵标志着巨野的悠久
   巨野一中 校史
  前言& & & &
  蚩尤陵标志着巨野的悠久;会盟台彰显着巨野的文明;麟州、济州代表着巨野的尊贵;文庙、梵塔体现着巨野的风雅;屏盗碑记录着巨野的政德;彭越、李典印证着巨野的尚武;王禹偁、晁补之书写着巨野的崇文,巨野一中则传承着巨野人的风骨和精神。
   1952年,建国甫定,百废待兴。巨野县政府看准了形势的发展,预测着巨野的未来,满足了人民的渴望,传承巨野文明的殿堂——平原省巨野中学诞生了,诞生在祖国改天换地的热潮中,诞生在人民翻身解放的欢乐中,诞生在钟灵毓秀的大野沃土上。
  和各种新生事物一样,巨野一中的成长过程既艰难曲折又蒸蒸日上。她经历了白手起家平地扎根——稳步成长初显成效——饥馑年代 共克时艰——朝气蓬勃群英荟萃——激情年代非常教育——复苏崛起健壮腾飞——规模扩大&&跨越发展诸阶段。她和全国各中等学校一样,在教育方针、办学宗旨、教学思想、治学理念各个环节都历经反复、颠倒重合、对立统一、矛盾融合。尽管如此,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自然灾害如何暴虐,无论社会压力如何巨大,无论生存条件如何艰苦,巨野一中有一种潜质始终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巨野人民培养子女,向上级输送人才,给数万学子传道授业解惑。苍天为证,一中无愧古泽人民,无愧巨野文明。
  岁月一甲子,弦歌六十年。巨野一中在奋斗了五万多个自强不息、竭诚尽智、呕心沥血、耕云布雨的日日夜夜之后,戴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高中教学示范学校的桂冠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华诞。
  重温六秩历史,寻访陈年旧事,回味峥嵘岁月,眷顾雨露恩泽,盘点是非功过,汲取营养成训,笔录成卷。以飨世人解读一中;以俟后继者铭于斯、鉴于斯,用更神奇的彩笔,续写一中的华章。
   第一章&&白手起家,平地扎根
  (1952年3月----1953年7月)
  第一节&&筹建
  1952年3月,巨野县政府决定创办县立中学。县长刘昭臣兼学校校长。
  由李景春任科长的县教育科,从全县各公立小学校中选调了邵同周、黄先庚、曹前之三人成立筹备小组。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先是选择校址。他们先察看了原县政府前面的一个苇塘,认为面积太小,又在城北看到一块空地,认为是块良田沃土,盖房子太可惜。最后到城西南马庄和南关杨两村中间的一片荫柳岗,虽然低洼盐碱,凹凸不平,但面积很大,可任意选择地块。汇报政府后,确定在此建校。
  紧接着是选配老师。当时正值春季,还不是学校毕业分配的时候。就是赶在分配期间,也没有这么多毕业生供使用。教育科派他们三人从全县各公立小学中选拔优秀教师到县城培训。三人提供名单,教育科审查批准。先选调了教师商天禄、姚玉莲、宋传荣、黄先才,加上筹备组的三人共7名教师,职员有于允海、刘继绍、吕福臻、孔庆玺、孙天昭、滕敬宇、王少三、王玉东、林修长等九人,合计16人。
  再就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编造建校经费预算书和开班教学经费预算书。
  1952年6月,县教育科借用设在姚家祠堂的县机关业余学校培训教师。同时,县教育科委派巨野县立师范学校代替招生。由各区公所把招生通知下达至各完全小学,让有报考资格的学生自主报名,县师范在天主教堂组织考试,然后阅卷,最后,按分数择优录取150名学生在师范院内张榜公布。
  为了能及时开学上课,在新校舍未建成之前,决定修补离县城二十五里的田桥区赵庄比干庙寺院作为临时校舍。1952年8月,由孔庆玺、邵同周、黄先庚会同泥瓦工前往赵庄修理寺院。由于当地干群积极支持,两个月顺利完工。
  1952年9月,教育科决定把师训班全套设备,包括业余学校的课桌凳、办公桌椅、办公用品,全部拨给县中学,搬运到比干庙赵庄。
  第二节&&开学
  1952年10月,平原省巨野县立初级中学在比干庙赵庄村正式开学。16名教职工,150名学生带着行李铺盖、锅碗瓢勺驻进了田桥区比干庙赵庄。
  先安顿食宿。教职工在破庙的大殿里既当办公室又当男教师集体宿舍。女教师和女生住在破庙的简陋便房。男同学则住到离庙院一里多的赵庄没收的地主的仓房和借用的乡亲们的东屋牛棚。寺院内有两间便房当伙房,没有饭场没有餐厅。
  再整理校舍。初入校,仅三个班,先在三座破廊坊里放上课桌凳,再架起黑板,就可以上课了。
  课本已经购齐,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已事先排好,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早已配备,开学第二天就上课了。
  他们一边上课,一边继续整顿和完善环境。
   作息时间非常严格,学生们遵规守纪,起床、上操、吃饭井然有序,上课、课外活动、晚自习、熄灯就寝有条不紊。上课时,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没有操场,体育课在街道上跑。课外活动全部是整理环境,打扫卫生,由教室而校院,而饭场,而宿舍,甚至包括比干庙赵庄的大街小巷。生活费是每生每月6块钱,根据当时的物价,生活质量相当不错,主食粗细搭配,汤菜新鲜可口。生活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充实,心情舒畅。
  日,随着平原省的撤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巨野县立初级中学,根据上级指示和全县群众的要求,在县城和大义两处又招进了三个班150名学生,同时又调入了11名教职工。教师有姚自钰、孔庆忠、曹金镛、曹丕贞、李勉修、张素贞、于玉欣、朱敬华、郭琳,共9人。两名主任一个是宋述孔,由专署文工团调入,主持教学工作;另一个是李念纯,原县教育科副科长,前几个月曾监办新校建设,现正式调进学校任教导主任,仍负责建校工作,1953年春节后,接替宋述孔主持全校各项工作。
  新班进校后,学校人员倍增,平添了活力,也增加了困难。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步入正轨。
  第三节&&建校
  1952年6月,县教育科根据邵同周、黄先庚、曹前之三人选定的校址和绘制的平面图,由教育科副科长李念纯(后留在学校任教导主任)负责,带着王少山征地34亩,破土动工。
  砖瓦由县内临近各窑厂提供,木材主要从南方购置。从县内挑选了较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泥瓦匠,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建成二纵五排90间教室和宿舍,其中教室30间,宿舍60间,另外还有总务处、传达室和大小伙房24间,共计114间。全是青砖红瓦白灰勾缝,杉木苇栅盖顶,非常美观实用。以后用了四十年丝纹未动。
   第二章& &稳步成长,初显成效
  (1953年7月----1957年7月)
  第四节&&迁校
   1953年5月,学校由比干庙迁入新校址(即现在老校址)。
  当时比干庙赵庄群众非常热爱学校,把老师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听说学校要搬走,非常留恋,舍不得让走。李念纯主任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工作,才勉强把他们说服。赵庄村的许多群众多年来每次进城,都要到学校看望一番。
  初中一级学生300人,加上教职员工驻进了全新的学校,人人兴高采烈,欢笑不已。喜庆之余,更繁重的工作等待着他们。
  教室、宿舍是新的,地面坑坑洼洼,连条甬道也没有,当然更没有操场,所有这些都得师生们用双手去整治。他们没日没夜的搬砖、挖土,肩挑人抬,手碰破了,肩压肿了,没有一个叫苦的。女同学累得暗自落泪,可在众人面前什么也不说,都能挺得住。迁校后的一个多月是集中整治时间,以后连续一年多,几乎每天的课外活动都是干这个。整整一个冬天,学生为修甬道,跑遍县城的每个角落,捡拾石子砖块,女同学用书包背,用床单包,一次往返远至十里地。据粗略统计,除平整校院外,光填平操场就用土6300多立方米,从马庄村北拆除清理两个破砖窑的砖,全部运到学校垫操场和甬道,修建甬道180米。
  1954年,学校又扩建教室6间,宿舍18间,所用砖瓦也全是师生搬运的。
第五节&&中毒
  日星期天,下午晚饭时间,由于是星期天,活动不统一,开饭时间拖得较长,早吃的已经离开饭场,教室里、宿舍里、校院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多数学生还在饭场。约在5点半,陆陆续续有人呕吐,有的蹲着,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往厕所跑。不大会儿,各处躺满叫苦不迭的学生。饭场最多,已躺了一大片。据不完全统计,全校456名学生,约有400人食物中毒。医务人员已支撑不住。
  县长兼校长刘昭臣刚从柳林区检查工作回来,闻讯后马上赶到学校,与县委书记颜景泉、副县长刘政,以及盛部长、张部长亲临一线组织抢救。先后调来了师范学校师生、县直机关特别是县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各区医务人员,护理病号,调配药品,运送开水,忙得不可开交。县委领导及时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夜里10点多,地委领导及郓城、菏泽等周围各县救护队都赶来了,送来了药品器械。
  忙了整整一个晚上,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好转,只有姜洪英、孙桂兰等八名同学昏迷不醒。当时,每一个学生宿舍都固定有一名教师两名医生负专责。伙房由县委刘锡点和检察院刘宪义亲临坐阵。上级调来大批食品,学生吃一等白面三天,别处还吃了调配来的鸡蛋360斤,豆汁22担,白糖60斤,以及冰糖、代乳粉、牛奶、蛋糕等。
  前后共有38名医生参与抢救,其中专署医生3人,单县1人,本县34人,抢救了5天时间。从济宁、济南购买了大量药物。把姜洪英同学送到省立三院治疗。救治费合计300余万元。
  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最及时地调动一切人力物力积极抢救,所有中毒人员,在短短两周内,全部康复上课,无一人死亡。
  地委行署派来了包括行署教育科长夏杰同志在内的调查人员配合县公安机关进驻学校调查此事,调查了十几天,只查出是砒霜投毒,而对投毒犯罪嫌疑人排查却最终无果。
  中毒事件后,主持工作的教导主任李念纯因受惊吓,得了重病,不能工作。行署教育科长夏杰便在调查结束后留校任教导主任,主持工作。
  1954年,县委调来宣传部长张衍怀接任校长,刘昭臣不再兼任。
& & & & 第六节&&招生
  1953年7月,学校和巨野师范联合招生,统一录取,一分为二,本校分列三个新生班,162人,是为初中2级。
  1954年7月学校仍然与巨野师范联合招生,与1953年不同的是本次招生考生根据自愿任意选报其中的一个,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各自录取。当年报考本校的考生1563人,录取210人,分为四个班,是为初中3级。至此,学校共有学生13个班,672人,教职工54人。
  1955年7月,学校单独招生,录取260人,分成4个班,是为初中4级。当年,初中一级6个班毕业。学校规模是11个班,632人。
  1956年7月,学校单独招生,报考1319人,录取224人,分成4个班,是为初中5级。初中2级3个班毕业。学校规模是12个班694人。
  1957年,招生期间发大水,校园水深1米以上,已赶来的考生转移到师范考试,没赶来的考生一个月后二次考试,前后两次共录取224人,分为四个班,是为初中6级。
第七节&&教学
  从1953年到1957年,教职工队伍已经由26人增加到55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小学教师提上来的,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教师都知道自己根基浅,底子薄,一个个都努力自修,边学边干,苦心钻研业务,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备课。每个人都有“三泡”精神:夜里泡在宿舍自修,课余泡在办公室备课,课间泡在学生中切磋。他们虽然多半是本县人(不少是县城里人),但是他们星期天也不回家,自觉在学校自修,每人都有自修计划,有几个干脆在学校近临马庄租了房子,把家属搬来,以便腾出更多时间进修业务。
  当时,尚无教学大纲,但各科都有行之有效的进度计划,有详细完备的教学笔记。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全盘接受凯洛夫教学法,掌握应用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步教学法,贯彻执行了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量力性、巩固性五个教学原则。
  学校认真组织教师举行观摩教学,外出听课,坚持每周两次雷打不动的教学活动。
  1954年2月,李念纯主任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厅召开的中学教学会议,主要精神是改进教育方法,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成绩考核评定实行五级评分制。李主任回校后,大力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在全校推进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领导具体分工负责,深入教研组,和教师们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张衍怀校长深入到语文组,和老师们集体备课,查看教学笔记,及时交谈商讨,深入课堂听课。张校长熟知每位老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夏杰主任深入到数理生化组,李主任深入到史地政治艺体组,及时掌握教学现状,制定改进措施。吴天霭被提拔为教导处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
  语文组逐步废除了灌输式的讲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老师的语文分析采取启发式,组织学生自读,善问,多想,讨论,求解,总结。数学组组织老师到郓城一中参观学习,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配合作图和教具演示,化抽象为直观,加快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并通过作业,落实应用。理化组进行了综合技术教育,大量制作教具,强化相互间听课、观摩、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生机勃勃。艺体组注意了配合社会活动选取教材,在社会上大搞互助合作运动时,就组织排演了“互助合作有奔头”的文艺体育节目。
  当时的师生关系特别亲密,是名符其实的师生如父子。课堂上师道尊严,课下亲密无间。饭前饭后,或办公室,或教师宿舍,或校园某角落,教师身在哪里,哪里就围满了学生。学生有了头疼脑热,老师关怀备至,视如亲生子女;老师如果身体不适,学生端茶送水,贴身守护。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师生间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第八节&&肃反
  1955年8月,菏泽地区各中等学校的教职员工全部集中到菏泽一中开展肃反运动。
  本校教职工41人参加了运动。会议听取了党委负责人的报告,了解了运动的宗旨、意义和各地进展情况,明确了运动的方针政策。
  会议第五天,姚玉莲畏罪自杀未遂。经过四十多天激烈的斗争,本校清查批斗了有各种问题的曹前之、孙鸿杰、解如肃、于玉欣、姚玉莲、黄先才六人。黄先才自杀死亡。
第九节&&成绩
  从1952年到1957年,建校5年,平地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相当完备的初级中学。在校学生708人,教职工54人,校院58.5亩,南园菜地43.5亩,共102亩,校舍183间。图书馆藏书800余册,价值2453.18元。
  1956年,巨野县在章缝创建了第二中学,所以巨野县中学更名为巨野县第一中学。
  短短的五年,巨野一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1955年、1956年、1957年,学校连续送走了初中1级2级3级共12个初中毕业班。其中1级70%、2级95%、3级75%的升入高一级学校(单县师范,菏泽一中,郓城一中,巨野师范,还有省财校、商校、卫校、农校和银行学校等)深造,连续三年,升学率均在全区名列前茅。少数学生还应征入伍。还有近百人直接当了小学教师。约有5%回乡务农。1级3班的李明武(郓城刘官屯人)毕业前就主动申请回乡务农。回乡后,在当地党和政府领导下,认真学习耕作技术和生产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生产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生产劳动之余又帮助本村党支部创办业余学校和扫盲班,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曾连续三年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荣获团中央的金质奖章。本校曾多次邀请他返回母校作报告。
  二、教师的水平迅速提高。1956年工资改革时,本校教师按学历没有一个能进入中教六级以上的,由于本校升学率特高,在全区出了名,行署教育科特批了六个名额,让本校六名优秀教师升为六级中学教师。一年后,邵同周又晋升为五级教师。
  三、积极动手,制作教具,成果显著。从1955年开始,本校教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动脑筋,反复钻研,积极动手,大胆制作教具,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由静到动,制作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教具。
  语文组绘制了大批表格和图片;数学组制做了大批三角板,量角器,水平仪,立体圆柱、圆锥、正方体、球体等;理化组制作了大批物理试验模型仪器和化学反应操作模具;生物组制作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史地组制作了大批地理平面模具和历史挂图。物理教师制作的一架日食月食演示仪器能非常逼真准确地演示日食月食发生情况。
  1957年“五一”劳动节,本校举办了教具制作展览,共展出了1100余件比较精致的颇具实用价值的教具,并向获奖者颁发了奖状、锦旗、奖品和奖金。
  四、名声大震,生源丰茂。由于连续三年中考成绩不菲,本校名声大震,在全县人民心目中成了让孩子成就功名的殿堂,特别是在高小毕业生的心目中,考上一中是最值得骄傲的事。于是每年招生时,报考一中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事,连续几年的录取率只有15%。这说明当时考上巨野一中初中,比考上大学还难。
   第三章 饥馑年代,共克时艰
  (1957年8月-1961年7月)
  第十节 水灾
  1957年暑假,金乡、成武、单县、巨野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大水灾。学校内外一片汪洋。平地积水一米多深,学校院内可以行船。宿舍里,床都被水淹没了,图书室里的图书,仪器室里的仪器和药品,办公室里的书报,总务仓库和伙房存放室里的各种物品全部泡在水里。幸亏是假期,学生的物品大部分被带走,凡是没带走的,全部被水浸泡。
  学校院墙全部倒塌,所植青桐全部淹死,古槐树、榕花树也所剩无几。
  据不完全统计,院墙倒塌损失5590元;树木花草损失2500元;理化仪器和图书物品损失近万元;冲走建筑材料和毁坏其他物品损失近万元。
  假期留守师生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搏斗。
  他们扎成竹筏,从各处室搬运可以抢救的物品,冒着大雨,趟着大水,日夜不停,一趟又一趟地往师范搬运。
  灾后,学校损失惨重,全县人民的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困难,经济贫困的学生上学难以为继。
  学校和全县人民一起,掀起了互助救灾的热潮。
  夏校长捐人民币30元,王树华捐20元外加单衣夹衣3件;邵同周捐棉被一床。全校共捐衣物300多件,人民币181元,买公债11620元,捐图书80册。
  学校组织师生在星期日和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到田间采摘可以食用的野菜,接济口粮的不足。共采摘5万多斤。
  第十一节&&反右
  1957年冬天至1958年春天,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整风反右运动。反右的扩大化,给本校造成了极大冲击。运动中,郭琳、逯耀君、李勉修、张素贞、祁琰、于玉欣、张诒朋、朱敬华、张勤学、刘恩东共十人被打成右派分子。语文组的八个教师,六人被打成右派。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后来的整风补课,又有孙传伟被逮捕。
  在运动后期的处理中,朱敬华、张诒朋、祁琰、张勤学被降薪留用,李勉修、张素贞、逯耀君、郭琳被劳动改造,于玉欣、刘恩东被逮捕判刑。
  第十二节&&会战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本校新增加了两股新鲜血液:
  一是增建36间教室,48间宿舍,招了四个高中班,生源优秀,95%是本校初中4级学生和巨野师范两个初中班的学生,是为本校高中一级。从此,巨野一中成了名符其实的完全中学。
  二是新分配来首批大学生。从北京大学分配戴汉生(镇江人),从哈尔滨外语学院分配许学义(黑龙江人),从上海师范学院分配杨志翔(上海人),从山东师范学院分配张洪润、张鸿仁、刘德永、马洪元、李骅,从曲阜师范学院分配王洪建、刘家善,又从巨野师范调入侯立行,从小学调入张荣平、靳方策、闫秀珍。
  学校兵强马壮,本该大战一场,可是大跃进大会战的浪潮冲击得本校多半个学期几乎没上成课。
  师生作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人马被分配到会战最激烈的劳动战场上去——龙堌大洼、董官屯大洼、章缝大洼、于官屯大洼、佃户屯大洼,他们被编成班、排、连、营,没日没夜地南征北战,深翻土地,挖沟修路,拉犁子拉耙。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生活水平差,每个人都被累得浑身酸痛。只是在劳动间隙或在下雨天,在窝棚里,老师拿着书本讲上几句。
  直到寒冬,各种大会战才逐渐停了下来,但是接下来又是大炼钢铁,县城西关支起了几个炼钢炉,把从各处收集起来的铁锅、铁索链、铁锹、铁抓钩、耙钉、犁铧头等熔化后,铸成大铁块。师生们日夜苦干,拉风箱搬铁块,运煤碳。直至无铁可炼。师生们得以返校上课。1957年至1958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上课时间不足两个月。
  第十三节&&饥荒
  1958年大跃进中普通存在的虚报浮夸,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还造成了经济困难。大会战中对粮食的糟蹋,加上1957年水灾的影响,更严重的是苏联的讨债,在国内造成了连续三年的生活困难。1959年春天最为严重。
  本校师生也不例外。大会战结束后,饥荒接踵而至。师生的口粮是国家供应,最少时是每人每月24斤原粮。这和广大群众相比,是非常幸运的。师生在半饥半饱中生活,每顿饭后两小时就腹中空空了。鸭蛋大小的地瓜粉面团,早饭一个,午饭两个,晚饭一个。面团有了定数,早晚两顿汤因为没有定数便成了争抢的焦点了。其实汤中无物,称为“四个眼的汤”,两只眼向碗底看去,里面还有两只眼。
  由于营养难以保证,学校一度不上早操、课间操,停止了一切体育活动。
  从1959年到1961年,因生活困难许多学生被迫退学,流失学生人数近30%。
  三年间,学校组织师生到田间地头挖野菜,搞复收,共捡黄豆5700斤,小麦近万斤,萝卜干、萝卜缨、地瓜干、地瓜叶其其它青菜干6万多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活困境。
   第四章 朝气蓬勃 群英荟萃
  (1961年8月-1966年7月)
  第十四节&&旗开得胜
  高中一级1958年入校,1961年毕业,虽然遭受大会战、大饥荒的冲击,但高考升学却旗开得胜,这真是来之不易。
  先看师资力量。任高中课的老师,虽然多数是大学生,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这一届是他们走出大学校门踏上中学讲台的第一步,知识的功底还行,教学经验是零。另外,还有几位老师是从小学教师提上来的,虽有教学经验,但知识功底就不行了。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送高中毕业班都是第一次。
  再看生存条件。大会战夺去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消耗了他们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大饥荒让他们常常饿着肚子上课。
  就在这种情况下,从校长张衍怀到每位任课教师以及每位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却只有一个念头,咬紧牙关,坚决挺住,熬个出头之日。
  领导和老师都心中明白,这是巨野一中高考的第一仗,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如果考不好,将会一蹶不振,今后难有翻身出头之日。所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方百计,拼尽全力。张校长、夏主任、吴主任整天泡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交谈,与老师切磋。老师们绞尽脑汁,钻研教材,探寻方法,精修教案,节假日、星期天全都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拼命苦干。学生们忍饥耐寒、苦学苦练、修定坐功、吞噬课本、破解难题、不辨昼夜。
  寒冬腊月深夜,张衍怀校长几乎每天都披着厚厚的棉袍,拿着小板凳蹲在教学区中心甬道上,监督师生,不到熄灯就寝时间,任何人不准离开教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高考,巨野一中高中一级升学率高达70%,在菏泽专区是第一名。文史班只有15名学生,光山东大学就考上5名。
  1961年秋季开学后,菏泽专区教育局在巨野一中召开全区教学工作会议,地区教研室组织了观摩教学。初中语文教师邵同周讲了《英雄列车》,高中语文教师杨志翔讲了《党员登记表》,高中数学教师刘德永讲了《二次方程》,效果特好,深受好评。
  1962年高中二级高考升学率62%,二级一班杨巨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年高中四级,1965年高中五级高考成绩均在全区名列前茅。1963年高中三级一班王广进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
  1965年高中五级四班吕建钦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第十五节&&群英荟萃
  这几年,优秀的本专科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进了巨野一中。
  1959年有吴康益、田素义、郑洪瑞、付鹏年,1960年有许士昌、闫振寅、王继瑞、康华伦、张贵岭,1961年有韩清海、王兆秀、丛树松、刘玉来、张同峰、刘延芳、张同夫、白淑荣、王志杰、付道兴、魏清华、胡绍品,1962年有赵瓒、李希堂、吴兆祥、马登峪、武德生、朱法山、刘好信、荆瑞明、谢云昆、赵廷琛、李方玉,光1963年就进了吴学显、杨时英、庞钦文、蔡馥仙、曹先钧、叶锦东、单成坤、杨文广8个本科生。
  一中的师资力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在巨野一中大显身手,很快就在各自的岗位上崭露头角,表现不俗。
  李骅(山师大)、杨志翔(上海师院)的语文,或流光溢彩、或春雨润物;刘德永、马洪元的数学,或丝丝入扣,或笑语满堂;徐学义(哈尔滨外语学院)的外语雍容丰厚;孙昌厚的政治娴熟宽博;戴汉生(北大)的地理江河纬地;郑洪润(华东师大)的历史天马行空;韩清海的教案精妙绝伦;张诒鹏的书法潇洒华美;侯立行的化学一支粉笔一块板擦勾住了学生的魂,马登峪的历史、张洪润的生物、许士昌的平面几何、吴康益的立体几何、张鸿仁的三角函数、王兆秀、朱法山的物理都让数届学生终生难忘。
  第十六节&&红杏出墙
  当时的巨野一中,响遍了全县,红遍了全区。
  三吴(吴天霭、吴春泉、吴学显)的体育名震鲁西南;以朱敬华、吴天霭、邱天、赵瓒、刘延芳为主的一中篮球队打遍城内少对手。
  吴康益、杨志翔的乒乓球垄断全县乒坛冠亚军数年;
  1962年,戴汉生在全校作《中印边界冲突形势报告》深受好评,后来多次被校外邀请。
  1963年,由戴汉生、杨志翔导演,单成坤、蔡馥仙、朱法山、李惠珍、叶锦东、张永祥等师生出演的话剧《年轻一代》在县人民剧院公演,连演数场,场场爆满。
  第十七节&&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习上。当年的教材,既没有深度又没有广度。作业量不大,饭前饭后再加一节晚自习就能完成。考试很少,期中偶有考试,多数只有一次期末考试。星期天从来不开课,也不限定上自习。学生很少有加班加点的。晚自习许多学生读小说杂志,有的还读长篇小说。学生们轻松愉快,没有厌学情绪,没有压力,没有负担。但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很少有不及格的。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操场由1955年前的26亩扩大到46亩。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搞得热火朝天。黑板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年的“元旦专刊”、“五四专刊”应征稿件堆满案头,选用文稿百里挑一,典雅精美。谁投的稿件能被选中是件十分光彩的事。
  学校校院南部的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无人随便采摘。各班都有自己的菜园,四季收获的新鲜蔬菜卖给伙房,是一笔很可观的班费收入。课程表上每周都有一节劳动课,到学校南园菜地劳动,43.5亩的菜地有固定人员负责管理,学生充当翻地、灌水、播种、收获的体力劳动。虽然出了力流了汗,但人人却乐而忘返。菜园的收益很好,师生们吃不了还常常到市场去卖。1963年收获小麦14000斤。
  1961年,学校建设实验室,所用砖瓦全靠师生从十五里开外的丁官屯砖瓦场肩挑人抬。就连十五、六岁的女生一趟也能搬好几块砖,那是真够累的,但没有一个叫苦的,更没有一个偷懒的。
  1958年在校院外马庄村南面征地46亩建操场,挖土填沟,铲除荫柳,掩埋砖瓦块、运土垫平,师生们干了半年。62年、63年、64年学校每年秋季都组织学生拔青草,晒干后出售。1963年收获干草七、八万斤,垛了两大垛,卖掉后,购置了一套马车。剩余的钱款用来解决学生晚自习的灯油费。
  这几年的伙食虽然仍不太好,但远远好于头两年饥荒的时侯了。
  那时的校园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外加温馨舒畅。
  1963年,张衍怀校长调去曹县,对调王曰睦来巨野一中,任巨野一中校长。
  附:& &一九六六年巨野一中教职员名单(田素钦供)
校长:王曰睦&&副校长:夏杰&&团委书记:&&王志杰&&人事秘书:张体智&&教务主任:吴天霭&&总务主任:仝玉湘&&欧士彬& &教务:耿万里&&张以中&&总务:孔庆玺&&陈连英&&靳方策&&于华川&&实验室:胡少品&&文印:邱洪玲
校医:彭焕珍
语文组:杨志翔&&吴兆祥&&戴春祥&&田素义&&韩清海&&孔庆忠&&陈兴让&&邵同周&&李希堂&&赵廷琛
数学组:吴康益&&刘德勇&&武德生&&赵&&瓒&&朱敬华&&黄先庚&&许士昌&&马洪元&&张鸿仁
理化组:朱法山&&杨时英&&王兆秀&&刘家善&&侯立行&&荆瑞鸣&&宿星臣&&田素钦&&王碧疏&&蔡馥仙
& && &&&刘好信
社会组:李凤鸣&&单成坤&&王永瑞&&郑洪瑞&&张杰华&&张勤学&&刘金玉&&傅&&青&&李效文&&商天禄
& && &&&刘玉来&&马登峪&&高承学&&邱&&天&&吴学显&&
   第五章 激情年代非常教育
  (1966年7月——1976年7月)
  第十八节&&文革前期,一度停课
  “文革”已成为历史,但尚不够久远。“文革”错综复杂,难以尽言。“文革”的教育,是特殊年代的教育。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巨野一中没有招生。
  1966年的高三(6级)初三(12级)没能升学考试。这一年高一(8级)、高二(7级),初一(14级)、初二(13级)中的,不少学生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批判等活动,所以也没能很正常地上课,多数同学一度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闲着。校园一时空荡荡地没了生气。墙壁上一时贴满了大字报和标语。老师们则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政治学习、讨论、汇报、斗私批修,写大字报、学毛主席著作和最新指示、写读书学习笔记,提高思想觉悟,进行自我教育。当时学校有兵团、一中公社、五四纵队等若干师生参加的群众派别。
  第十九节&&调整师资,改变归属
  自建校以来,学校的财政和人事一直归地区教育局管理,党组织归县委。到了1968年,学校改为城关公社管辖,名称由“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改为“巨野县城关公社中学”,先后有工人宣传队和贫下中农宣传队管理。工宣队成员有丛建筑、陈福海、李爱兰、惠得和,农宣队成员有李念斋、许守文、王效岭、郭传振、魏洪武、郭兆民等。
  根据家庭状况,包括吴天霭主任以及刘艳芳、王兆秀、李凤鸣等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被调配到各公社中学,同时,又从城关各联办中学补充调入了一批教师。
  实际上的巨野一中不复存在。“文革”后期教育地位略有上升,1975年学校由城关公社所辖升格为县办,原校名恢复,沿用至今。
  第二十节&&特殊年代的特殊教育
  一、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
  当时的学校招生有几年主要采用推荐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高中9级、10级、11级、14级入校没进行统一考试。1971年元月前后,学校面向城关公社招生,报名500余人,根据成绩择优录取196人,编为4个班,即高中十班。
  二、1969年,一度实行军事化编班组织。学校由年级制改为实行班排连营制。全校所有班级为一个营,高中9级共招收200名学生,为一连,下设4个排(班),每排6个班(组);初中15级招收216人,为二连,下设4个排(班),每排6个班(组),同时初中16级招收216名学生,为三连,下设4个排(班),每排6个班(组)。校长为营长,班主任为排长。初中15级和16级同时进校,程度自然就很不齐,15级还可以,16级则基础较弱。到高中10级则逐渐恢复为年级制管理。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学原则
  文革中的中小学课本里都有这样的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以学为主,但课堂学习内容较为基础,且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课堂之外,则是学农、学工、学军,到西关种水稻,到李楼帮群众拾棉花,组织勤工俭学或养鸡养羊养猪养兔养蚕,到南园割麦、挖地、拔草种菜,到校办工厂劳动,到化肥厂参观,搞编织,刺绣,学缝纫,到操场学开拖拉机,搞军事训练,学校有真枪实弹的射击队,有技术一流颇具影响的篮球队……当然,文革之初曾经一度没有课本,而学习学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和毛主席诗词选。也有一段时期的课本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合编成“自然科学”,把政治、历史、地理合编成“社会课本”,知识要求较为简略,且一度没有作业,没有考试。1974年由吴天霭主任负责筹建了学校的印刷厂和塑料厂。学农就勤工俭学。
四、这几年的招生情况
年,高初中均由三年制改称二年制。
  1970年秋,高中没招生,初中17级前4个班,220人。
  1971年春,招高中10级6个班290人,招初中17级后4个班,210人。
  1972年春,招高中11级6班300人,招初中18级2个班120人。
  1973年,招高中12级4个班196人,招初中19级4个班216人。
  1974年,招高中13级4个班208人,招初中20级4个班224人。
  1975年,招高中14级4个班208人,招初中21级4个班224人。
  附:& & 1974年全校教职工名单(共60人,张玉芹供)
校长:王曰睦&&副校长:仝玉湘&&主任:苏建民&&吴天霭&&欧士彬&&团委书记:王智杰&&团委副书记:
刘兰钦&&事务管理员:薛垂福&&会计:孔庆玺&&伙管员:杨以彬&&司务长:李玉增&&校医:张西贞
打字员:邱洪苓&&教务员:单士厂&&仪器管理员:胡少品&&印刷厂:田素钦&&徐浩然&&水泥工:陈连英
语文组:韩清海&&于际臣&&郭应生&&邵同周&&杨志翔&&董清洁&&张长河&&张广训&&马翠祥&&张玉芹
& && &&&常桂月
数学组:许世昌&&李凤云&&吴康益&&郭传海&&岳义华&&张洪仁&&赵&&瓒&&朱敬华&&姚加力
物理组:张宇仁 王西朋 张守臣 张秦云   化学组:田素钦&&陶宗珍 于凤娥 陆洪珍 
政治组:单成坤 刘景先 侯爱云  外语组:张杰华&&孟现茂&&刘金玉&&王金菊 历史组:马登峪 王永瑞
体育组:吴学显 刘长俊  音乐组:蔡可美 傅道增  美术:商天禄  农知:刘好信  
农机:王碧疏
   第六章 复苏崛起&&健壮腾飞
  (1976年9月——1998年7月)
  第二十一节&&文革结束&&平稳过度
  1976年,文革结束。巨野一中调整配齐领导班子。王曰睦任校长和总支书记,李自增、王玉成任副校长。教导处主任是苏建民、吴天霭,总务处主任是欧士斌和张宇仁。团委书记是岳义华,副书记刘兰欣。
  同时调整了教师队伍。先后把前几年被调往乡下的骨干教师调回了一中,又新接纳了一批从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新生力量。对原来在校的教师进行了优化组合。各处室各学科配齐了力量,指定了负责人。
  接着整修教室、宿舍、办公室,配齐了办公桌椅、课桌凳,修补了门窗玻璃和床铺,完善了输电线路、灯具和膳食用具。
  1976年起,学校的招生情况为:
  1976年,高中部招15级5个班208人,初中部招22级4个班224人。
  1977年,高中部招16级4个班200人,招初部招23级4个班224人。
  1978年,高中部招17级6个班378人,初中部招24级2个班112人。
  1979年,高中部招18级6个班416人,初中部招25级4个班224人。
  1977年冬,恢复高考,学校无在校生参加。高中15级参加了1978年高考。一中老三届和九级到19级的不少人参加了年的高考,并面涌现出一批各行业的优秀人才。
  1979年春节后,全县高中实行大集中,县南部四个公社的高中毕业生全部集中到章缝巨野二中,北部八个公社的高中毕业生全部集中到巨野一中,本校16级毕业时增加到十个班。任课教师随学生一块集中。至此学校拥有学生1152人,教职工142人。校园爆满,师生人数创了历史记录,各种管理制度也随之严明正规起来。教学上,抓生源抓质量,抓课堂抓作业,抓成绩,抓高考升学率。学生刻苦学习,教师热心辅导。姚加力、张守臣、郭伯力、孔凡歧等老师自动义务公开讲座的场面令人难忘。
  第二十二节&&崛起
& & 经过短时间的复苏,巨野一中开始崛起,先说学校建设。
  1979年,学校原有的43.5亩南园菜地被分割成三块:一块21亩被新开辟的新华路和原教育局占用;一块9亩建成校办工厂和其它;其余的23.5亩并入校院。这样,校院82亩,操场46亩,校办工厂9亩,共137亩。
  学校从1963年至1976年没有增加房舍,共有教室,宿舍,办公室,伙房,仓库等264间。
  1979年增建教室、宿舍32间,综合房舍9间。
  1980年建实验室一处,简易宿舍9间。
  1981年建成本校第一栋两层12个教室两间小办公室的教学楼。
  1982年建成第一栋三层学生宿舍楼,2000m2。
  1983年建成第一栋三层18套的教职工宿舍楼,1340m2。
  1987年建成第二栋教学楼,五层,32个教室,两个联合教室,4个大办公室,24个小办公室。
  1988年建成新伙房1800平方米。
  1992年建成学生餐厅。
  1992年扩建第一栋教职工宿舍楼,体积增倍。
  1994年建成实验楼。
  1995年建成第二栋教职工宿舍楼,三层18套。
  1996年建成初中教学楼。
  1997年相继建成办公楼、图书楼、学术报告厅和第三栋教职工宿舍楼。修建了文化长廊、花坛、草坪。
  1998年建成第二栋学生宿舍楼和第四第五栋教职工宿舍楼。
  1980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6个班。
  1981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6个班。
  1982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6个班。
  1983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6个班。
  1984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85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86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87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88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89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90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91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92年,初中招2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93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8个班。
  1994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10个班。
  1995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10个班。
  1996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11个班。
  1997年,初中招6个班,高中招11个班。
  1998年,初中招4个班,高中招12个班。
  外加大班额高三复读班多个。
  从1985年起,招生幅度大幅攀升。学校经上级批准,开始招收计划外学生(又叫议价生或高价生,以后又叫择校生),即正榜外按分数录取一定量的副榜生,按分数高低增收培养费。1985年第一次只收200元,以后逐年增加。
  每年的高中复读生收取一定的复读费。复读费和计划外培养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上面提到的学校扩建,除有部分财政拨款外,有相当数量是学校自酬。
  硬件的攀升离不开软件的无形助推。学校从90年代开始引入量化管理机制并逐年调整完善。开初重在出勤检查,后来细化到德、能、勤、绩各方面,逐点积分,定期考核,总数相加,评定等次。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的高考奖励制度,充分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1988年,学校开始职称评定。
  学校从1989年开始实行分年级管理,设年级主任和教导员,并引入评教评学机制,定期让学生评定老师教学辅导情况。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责任意识、成效意识、反馈意识,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每位老师都能时时回顾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调度自我、优化自我,不断地把自己做大做强。
  由于管理到位,教学质量大幅攀升,巨野一中的名声大振,在县内逐渐恢复了文革前的声望,在全地区也节节上升。1977年获地区统考优胜奖;1978年被菏泽地区定为地区级重点中学;1979年被评为山东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被定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训练点)。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实验室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1989年被评为菏泽地区党组织先进单位。
  第二十三节&&腾飞
  这里借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教育社五十年》纪念册第66页配有三幅照片的一段文字,题目是《育德铸魂树新人——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
  “巨野一中创建于1952年,1958年设高中部,是菏泽地区重点中学之一。现有高初中在校学生2894人,教职员工234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70人;省地县级教学能手39人,地区中心教研组成员9人。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改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育德铸魂,注重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稳步提高。年,高考成绩在全区10所重点中学中稳居前3名,其中文科一直名列全区第一。据菏泽地区教研室统计,在1994年高考文理科8门学科中,该校有5门学科名列第一。9年来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类著名学院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到国外深造,成为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当年,巨野一中只是地区级重点中学,在她上面还有三个大县的曹县一中、菏泽一中、郓城一中省级重点中学。在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历史积淀上远远超过巨野一中。以前各年,全区的高考冠亚军都是他们轮流坐桩。可是,就在这段时间,巨野一中曾连续八年每年超过两个省重点,居全区第二名。当年主管文教的副县长王显才曾戏说;“我们是‘八连亚’。”1994年的第二名仅比第一名郓城一中少了一个本科生。
  名牌学校的录取情况更显辉煌,“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不算,单说“清华”“北大”:1983年,19级3班朱涛考入北京大学,6班孔凡利考入清华大学;1984年,20级3班张洪飞考入清华大学;1985年,21级2班杨孔雨考入清华大学,5班李效民考入北京大学;1986年,22级2班解德荆考入清华大学,5班张飒考入北京大学;1987年,23级1班高红梅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24级2班王得英考入清华大学,4班祝海燕、周建存,7班高峰考入北京大学;1989年,25级5班袁冬霞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26级5班范海生考入北京大学;1991年,27级2班杨殿阁考入清华大学。这一年6班的李昭旭以超过北京大学录取线10分的优异成绩作为全省师范类考生的状元,被他坚持填报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1994年全区文科重点本科共11名,巨野一中占居了7名;1996年,32级5班靳文峰考入清华大学。
  这骄人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
  既靠领导人的身先士卒严正廉明,又靠老师们的呕心沥血拼命苦干,也靠学生们的日夜研读刻苦认真,还靠科学的管理套路。
  从1984年起,连续的几任校长杨志翔、许士昌、韩清海,都是当着校长兼着课。当年杨志翔校长连个办公室都没有,一直担着毕业班的课,在语文组和老师们一块办公。每年的评优选模,他们都有资格参与,可是他们总是把自己排除在外,把名额全部放到教学一线的老师身上。
  业务副校长李钦信,整天揣着个小本子,记录着,计算着,对各年级的学生成绩实行跟踪管理,仔细统计着每次考试的分数,各学科的优劣,学生老师们的点滴变化。大家都称他为“数字校长”。
  每届毕业班都有出奇制胜的法宝,许多老教师积历年之经验,教学中宝刀不老。年轻教师拜师学艺,成长迅速。年轻的物理教师姚献祥在我校最早提出实行了“集体备课,立标示范”的复习教学模式:集体备课商定教学重点、难点和争取目标,然后轮流执教,下水试验,接下来集体讨论,找出长短,修改完善,以此作为标杆共同遵循。该模式行之有效,全校推广使用。
  这段时间,学校获市级以上奖励情况如下:
  1978年12月,获“全区统考优胜奖”。
  1986年,23级2班孙晓兰获“华东六省一市竞赛”一等奖。
  1988年1月,获“全省实验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
  1989年7月,获“全区党组织先进单位”。
  1991年中宣部、国家教委等七单位联办“情系祖国”作文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一人被收录《中华少儿英杰》大辞典,学校获特别组织奖。
  1992年10月,获“全区重点中学篮球比赛第一名”。
  1993年9月,获“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1995年9月,获“全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1996年—1998年,连续三年获“全区高中教学先进单位”。
  1997年5月,获“全省教育财会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4月,获“全区青少年读书活动电视大奖赛”一等奖。
  1998年11月,获“菏泽地区高中教学工作先进教研组”。
  这段时间教师个人获市级以上奖励情况如下:
  吴天霭,1980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冯晖,1985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和菏泽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王宗英,1982年被评为菏泽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被评为菏泽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李钦信,1982年获菏泽地区优秀教师称号。
  邢运玉,1983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
  夏乾勋,1985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裁判员。
  吴学显,1987年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
  马翠东,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
  张巨和,199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
  张善才,1995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
  张爱荣, 1998年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
  李敬岚,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申彦华,1994年省级优质课。
  王备勇,1997年获市级优秀教师。
  曲庆珍,1997年获市级先进工作者。
   第七章 规模扩大&&跨越发展
  (1998年7月至今)
  第二十四节&&规模扩大
  国家在世纪之交,政治经济大变革、大发展。人们的意识和心态也随之大转变。
  教育这项既关乎国家大政又涉及千家万户的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办学校似乎在一个早晨突然破土而出并遍地开花。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尽皆如此。高校的迅猛扩展要靠中学输送生源,民办高中也迅猛扩展。
  2000年原校办工厂被推倒,由一中自筹资金快速建成了一幢六层大楼,取名为“麟州中学”。以民办学校的名义,由一中管理,归一中所有,是运行多年的全国各地均普遍存在的校中校模式。这幢大楼,有三十个普通教室,七个大教室,五个中型办公室,五间小办公室,可同时开办37个教学班。
  巨野一中在1998年之后,进入了招生扩张规模的时期。高校的扩招,让更多家庭有了让子女考大学的强烈愿望,一中的扩招正好顺应了家长们的愿望。即便这样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全县学生上高中的需求。于是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办新校,很快便酝酿而成并付诸实施。
  2002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县城大西北,征地330亩,学校自筹资金8000万元建成了15000平方米可容纳90个班的教学楼三栋,22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五栋,120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一座,包括伙房,是全市区标准最高的学校餐厅,另外还有2000平方米的理、化、生实验室。
  巨野一中西校区(新校)一期工程2003年暑假竣工,秋季开学,招生进校。新老校区都安装了校园网,每位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装备了高标准微机室、闭路监控教学系统、影像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课件室。新校区75个教室安装了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系统。
  学校大建设的同时,大扩招也逐步推行。
  1998年,老校区招高中37级近800人,分成12个班。
  1999年,老校区招高中38级近800人,分成12个班。
  2000年,老校区招高中39级近1000人,分成16个班。
  2001年,老校区招高中40级1858人,分成20个班。
  2002年,老校区招高中41级2494人,分成27个班。
  2003年起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老校区招高中42级2518人,分成32个班。同时,高三(40级)理科班从老校区迁入新校区学习。
  2004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3级2848人,分成40个班。同时,高中44级46个班,高三(41级)28个班迁入新校学习。
  2005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4级3256人,分成46个班。其中老校区11个班,包括艺体3个班;新校区35个班,这是在新校区学习三年的第一届学生。
  2006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5级2450人,分成33个班。
  2007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6级2468人,分成34个班。
  2008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7级2665人,分成39个班。
  2009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8级2736人,分成39个班。
  2010年,新老校区招高中49级2759人,分成40个班。
  2011年,新老校区招高中50级2525人,分成42个班。
  每年在招收高中的同时还招收初中生和高三复读生。按2005年的统计,招收初一、高一和高三复读生6000多人,比起80年代的不足500人,膨胀了12倍还多。
第二十五节& &管理与时俱进
  学校扩建扩招后相应的师资需求出现匮缺,学校开始多种渠道扩充教师队伍。2003年到2006年学校每年录用教师都在50人以上,其中仅2003年就招进教师91名,其中83人为专科毕业生,现在他们已成为教学的骨干。2001年学校教职工总数是320人,现在增加到634人。教学班也从2001年的55个扩充到现在的120多个班。学校现有任课教师481人,其中高级教师12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山东省特级教师2人。94人获得了研究生学历结业证书,34位教师获硕士学位,学历达标率100%。
  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凝聚着一中人的奉献和心血,与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办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规程,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创新。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学校管理”这篇文章上,学校一班人既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又绞尽脑汁精雕细刻,既挖掘本校历届有效经验,又引进外地先进举措,既从现状需求入手,又从未来前景着想,不断进行着可贵而有益的探索。
  逐步形成了为全校上下普遍认同的管理理念:
  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张扬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年级部管理原则:严格措施,精细管理,强化落实,提高效能。
  学校中长期办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办国家级高中示范校。
  学校课程建设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根本,彰显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启发式为途径,以基础训练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在年级管理上学校从2000年实行分级管理。把全校各年级共分成十几个级部,各级部全部工作由级部主任负责。2012年又新配备一名副主任,侧重抓学生管理。级部主任对分管校长负责。分管校长统领几个级部,对几个级部的全部工作负总责,向上对校长负责。校长统领全盘。校级领导包年级,年级领导包班级。这是块块。校长把全校各职能部门交由分管校长负责,各分管校长分管若干个处室,各处室又把具体工作分解到各级部,这是条条。无论条条块块,下级都要定时向上级汇报请示,上级不时对下级传达布署,责任明确,各负其责。
  在此基础上,从2005年起学校在教职工管理上全面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行双向选择,领导协调定岗。每年秋季开学前,各级部各处室发布用人信息,拟定上岗条件和岗位数目,全校职工根据上述信息填报个人的上岗选择,再交由各级部和各处室选择,最后由分管领导协调确定。教职工管理既做到科学规范,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年级在学校统一要求下,对教师实行“三层四段”考评模式。每学年对老师的工作进行四次考核,具体制定各自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奖励惩罚制度等等。每学期两个模块,每学年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结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评的内容有模块考试分数的高低,学生对老师测评的等级,教案和作业批改的好坏以及本学段获得奖励的情况(教学能手、优质课、发表文章、各种优模奖)。各类分数相加,得出总分,这就是“四段”。根据总分,按3:5:2分成一等、二等、三等三个层次,记入档案并对兑奖金,这就是“三层”。这种考核制度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下面是几项成功的课程改革的管理经验: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学校建立了课程组织和相应的课程制度,开好必修课,开足选修课,开拓校本课,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空间,搭建发展平台,从而在新课程框架中实施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
  为了强化技术、艺术、体育、健康与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非高考学习领域的教学,学校成立综合教学处,统筹指导。并且,还全面更新了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了较先进的理、化、生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音体美也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开设了九个工作室:歌唱、舞蹈、器乐、戏剧、表演、书法、国画、民间工艺、DIY艺术、健美操,真正满足了教与学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组织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学生成长记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等操作文本,督促教师全员参与,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王禹偁及作品研究》、《巨野方言研究》、《金庸与&射雕&研究》、《钥匙——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等文章的出笼和发表就是高一、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的可喜收获。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花冠酒厂、县书画院、武警中队,深入永丰社区开展社区服务,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学校还在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手册》指导下,开发出“生活中的化学”、“中学生健美操”、“书法艺术”、“中华武术”、“麒麟文化”、“自然与环保”等特色课程资源。
  二、以模块教学和选课走班为突破口,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选择性,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选择课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方针,而学生个性化的课程是学生形成个性、全面发展的载体。因此,学校在开足开齐课程、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坚决实施模块教学和选课走班制。学校成立选课领导小组,规划年级课程,指导学生选课。
  印制了包括《选课与走班教学实施方案》、《行政班与模块班管理细则》、《学生管理办法》等内容的《巨野一中选课走班制度汇编》,是学校对选课走班教学的具体指导。为方便走班,在班内为每个学生配备了小厨子,为加强管理,实行模块班与行政班并行的管理模式。选课走班通过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特长、个性在选课中得到了发挥和张扬。
  三、以学分认定为杠杆,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虽然以目前的现实看,高中阶段学生的一个发展报告还很难真正影响高考的录取,但作为高中教育还应当以此为根据,为杠杆,有效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考评,与结果相比应该更注重过程。学校统一编印学生人手一册的《学生必读》,每个年级根据不同学段制订具体量化考评细则,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细化到每个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考评,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让学生明白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和获得学分的途径,模块考试和学分的获取都是及时公开的。获得奖励受到表扬记录在发展报告中,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批评处分也在与当事人见面后记录在发展报告中,学校还有通过努力可以解除处分的规定。做好成长记录,关注生命状态,真正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发展报告促进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和班风学风的优化。前不久,清华、北大高校学生组成的“雁行中国志愿者”来本校做报告,对本校学生的热情有礼积极主动的良好表现给予充分认可。
  四、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抓教学质量,关键是抓好课堂教学。
  学校备课求“严”,上课求“实”,作业求“精”,辅导求“全”。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以教研为支撑,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作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定点联系学校,在“构建‘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究”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听、说、评、思、验”五步教学法。
  1、说,就是说课。说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学情、教法、学法、程序、板书设计等。
  2、听,就是听课。观察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观察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如何。
  3、评,就是评课。评教学思想,评教材处理,评教法运用,评学法指导,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效果。
  4、思,就是反思。反思如何学会教学,如何学会学习。
  5、验、就是检验。通过说、听、评、思,检验教学理念落实的情况,形成共识,形成模块。
  五、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实现学校有序健康发展
  校领导带班,中层领导参与,以政教处为主导,以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全方位全时段的三级督查管理。
  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个学生有对应的导师,每个导师负责若干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班教导会制度。以班主任为主体形成管理团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学习中的障碍,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学情会商制度。学校、年级、班级、学科组定期举行学情会商,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形成整改意见,并有专人负责督促落实。
  & &成立家长委员会。各年级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发挥家长的育人功能。
  第二十六节&&绩效锦上添花
  巨野一中在快速发展中成果丰硕。
  新校区在2011年又投资1.2亿元,已基本建成2000万元的10249平方米的图书馆、2000万元的15000平方米的三栋教学楼、1800万元的女生公寓,投资7500万元的4500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已露出地面,综合实验楼、办公楼、标准化操场、塑胶跑道正在建设中,一个可容纳120个教学班,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美观、宏伟、新颖、气派,集花园、体育馆、读书、博览、科技、研讨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将屹立于麟州大地。
  近年高考,连创佳绩,广受好评:
  2007年,本科录取821人,在全市排名第三。
  2008年到2011年,每年本科录取1000多人,均列全市各重点高中第三位。高中45级学生赵卉(女)以688分的成绩作为当年菏泽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11年,高中47级应届本科录取率居全市第一。
  由于学校各项工作成绩突出,2011年秋季,山东省教育厅在本校召开省级现场会。对本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是六十年来的最高荣誉。
  这段时间学校获省级以上表彰情况如下:
  2000年12月&&山东省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2001年10月&&省级文体明星单位
  2003年6月& &省级规范化学校
  2003年9月&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山东赛区优胜学校
  2003年12月&&省级绿色学校
  2004年3月& &山东省“学校杯”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4年12月&&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5年12月&&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省级示范学校
  2006年9月& &山东省心理健康体育先进学校
  2007年9月& &山东省空军招飞工作成绩突出奖
  2007年9月& &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2008年10月&&山东省普通高中课改省级定点联系学校
  2008年11月&&山东省首批普通高中生物科教改省级联系学校
  2008年12月 《浪淘沙》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最佳校刊二等奖
  2009年4月& &第二批省级高中教学示范学校
  2009年9月& &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10月&&2009年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12月&&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学校
  2010年3月& &山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单位
  2010年10月&&2010年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会员单位
  2011年& &山东省书法教育基地
  这段时间本校教师个人获省级以上奖励情况如下:
  吕高秋:1999年省级优秀教师;2003年省级骨干教师;2004年国家级优秀教师
  于凤芝:1999年省级骨干教师
  于高航:2007年省级优秀教师
  杨继波:2001年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
  杨凯:&&2001国家骨干教师
  闫翠兰:2001年省级骨干教师
  李敬岚:2001年国家级骨干教师;2002年山东省特级教师;2004年7月山东省十佳师德标兵;2004年9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肖存谦:2002年国家级骨干教师
  康延亮:2002年省级骨干教师
  李文全:2002年省级骨干教师;2007年省级优秀教师
  刘从振;2002年省级优质课
  李春英:2002年省级优质课
  逯雪云:2002年省级电化优质课
  张晓梅:2003年省级骨干教师
  孟祥峰:2003年省级课件比赛二等奖
  田秀萍:2005年省级课件评比二等奖
  高娟:&&2005年山东省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刘淑建:2006年山东省体、卫、艺工作先进个人
  杨焕斌:2006年山东省特级教师
  艾冰:&&2006年省级优质课,2011年山东省教学能手
  邹开勇:2008年省级优质课
  任艳芹:2009年省级优质课
  梁劲松:2010年省级优质课
  牛凤敏:2010年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带着诸多遗憾,《巨野一中校史》面世了。
  该书起始于2011年10月。学校领导决定筹备六十周年校庆,组建校史编写组,责成编写人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广征博采,披沙淘金,周密考证,实事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快尽善的写出校史。
  历经60年,时间久,跨度大,原始档案奇缺,中途几经动荡和浩劫,原始踪影几乎无处可寻。幸而尚有几个耄耋之年的当事人健在,给我们闪出了几线希望。我们无数次向他们登门拜访,请他们回忆、面谈或书写。我们的足迹遍布校内家属区的庭庭院院和县城内的大街小巷。我们还无数次的奔赴县境内的无数乡镇和县境外的无数市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长李敬岚、副校长张海滨亲自带我们拜访了60年前的学校筹建者、巨野一中的建校元老,年近九旬体态龙钟但眼不花耳不聋的邵同周先生和96岁高龄仍然眼不花耳不聋体格健壮精神矍铄的黄先庚先生。学校专门召开了全校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小型座谈会更是不计其数。学校向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学友发电子邮件和信函,或打电话查访。我们还翻阅了大量书籍和档案资料。许多老教师老校友热情地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他们有的虽然体弱多病,还为我们奔走窜访,收集整理资料;有的自己设宴邀请知情人回忆往事,有的把珍贵的文字、书刊和照片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送上门来。
 在浩瀚的资料中,我们几经筛选,反复取舍,精心构思,运笔勾连,于2012年3月底打印出初稿,分送有关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审阅增删,再经现任领导集体审阅,校长李敬岚亲自动笔修改,7月中旬复审定稿。
  这是新老一中人集体记忆的缩影,在此特向支持帮助我们的学校新老领导、新老教职员工、新老校友和有关社会贤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尽管我们做了最大努力,但是,这本书仍然缺憾多多。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编写者经验不足等因素,肯定多有遗漏、残缺、赘余、颠倒、重复,甚至荒谬之处。在此,特恳请贤人名士、修史方家、师长同仁,批评指正。
  & && && && && && && && && && && && && &&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校史》编写组
 & && && && && && && && && && && && && &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德国土城建和水利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