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网上通缉犯名单徐朝朝有没有被通缉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志书检索
按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
  张赓(生卒年不详)
    字重华,河南固始县人,五代闽国尚书右仆射梁国公张睦的第三子。事闽王王审知,官御史中丞。审知死,次子王磷杀兄自立为闽王,任薛文杰为国计使,派人暗查民间有积蓄的,以各种罪名诬陷,抄没其家产,入充国用。铸造铜火斗等刑具胁制进谏,举国噤若寒蝉。惟张赓敢于犯颜直谏,遇事力争。文杰十分忌恨,阴谋中伤。然而张赓严于律己,办事公正,文杰终于奈何不得。
  张赓次兄张膺时任殿前都指挥,有人对张膺说:薛公深受闽王宠爱,亲信很多,重华(张膺字)屡与为难,恐将大祸临头。张膺说;舍弟如为进尽忠言而死,是其份内。文杰祸国,满朝不敢说话,舍弟知道说不得而偏要说,即使招来杀身之祸也是光荣,我为什么要劝阻呢?
  闽永隆元年(939年)之后,闽事日非,战乱连绵,张赓知国事不可为,就和张膺商议:当此乱世,不是做官时候,先人庐墓已有长兄守护,你我当遁迹深山,从此不问政事。于是相与辞官,携眷从福州沿大樟溪而上,定居本县月洲乡(今嵩口镇月洲村),为永泰县张姓始祖。
  张赓有四个儿子。长子可义,为宋大中大夫,江西右参政;次子可雍,授员外郎;三子可迁,授朝散郎;四子可严,授礼部郎中。
  黄龟年()
    字德邵,麟峰(今白云乡)人,家住县城北门虹井街。宋崇宁五年(1106年)蔡□榜进士。任持菟纠聿尉⒑颖蔽髀诽峋伲氤翁2┦俊>缚凳笔诶舨吭蓖饫桑群蟮魅渭嗖煊贰⑸惺樽笏驹蓖饫伞⒅惺槊畔录煺罘抗拢湫拚旨焯止伲钪惺逃贰
  绍兴元年(1131年)秦桧为右相。满朝尚未识破其奸,太常博士胡安国也以秦桧为贤,加以举荐。只有黄龟年看出秦桧言行很象王莽、董卓,必将祸国殃民。
  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他独自上疏弹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刑赏私用,爵禄私授,合党缔交,相与比周,荧惑主听”。先后三次弹劾,高宗罢秦桧官并废其生祠。黄龟年还弹劾桧党王\、王唤、王守道等人,皇帝也罢了他们的官。高宗任龟年为太常少卿,不久又升为中书舍人,起居舍人兼给事中。
  秦桧罢相后,黄龟年又上书,请求将秦桧罪状公布天下,以绝后患,可惜未被采纳。绍兴六年,龟年奉诏征苗,为平定诸苗,龟年与苗王之女吴月洁联姻,平定了边疆。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昏庸无能的高宗再度拜秦桧为右相。十月左相赵鼎被其陷害罢相,秦桧独揽相权,深恨被劾往事,右司谏詹大方秉承秦桧意旨,诬陷黄龟年“附丽匪人、缙绅不齿”。朝廷不察,终被罢职。隐居于湖南靖州渠阳。孝宗皇帝就位,制《五伦书》,将黄龟年弹劾秦桧奏章片断载入“臣道篇”以风励天下。并封龟年为兴国侯。淳熙三年卒于渠阳,祀乡贤祠。
  黄龟年未中进士时,永福县主簿李朝旌认为他是奇才,把女儿许嫁给他。登第后,李主簿已死,家甚贫。有人劝龟年停婚另娶,他正色道:“我已许婚,其父死而负约,何以自立?”仍娶李女为妻。当时任官皆可荐子任职,他不荐子而荐其侄,受到人们赞扬。
  张元()
    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本县嵩口乡月洲村人。
  张元为张睦九世孙。张睦生三子庑、膺、赓。庑居侯官(今福州),膺、赓迁月洲乡。元是张膺第八世后裔。
  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v五年进士,官至朝奉郎,歙州通判。父张安道(族谱为几道),进士出身,曾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为官。张元干早年丧母,十四五岁随父在任,每逢宾客酬唱,必专心倾听,有时随口应和,辞藻可观,满座惊叹。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元20岁,到江西南昌求教于东湖先生徐师川,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潘子真、吕本中、汪藻、向子N(张的舅父)等人诗社活动,从而受江西诗派影响。
  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元随父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入太学,为太学上舍生。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渡过黄河,围攻汴京。徽宗内禅,钦宗即位,任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元时年36岁,被召为行营属官,积极支持李纲抗金。击退金兵以后,钦宗竟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免李纲。元因态度鲜明站在李纲一边,主张抗金,同时获罪。他悲愤地离京南下。同年冬,元在淮上听到汴京沦陷,写下了《感事四首》,表现极度哀伤悲愤之情。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号建炎,起用李纲为宰相,元先后被任朝议大夫、将作少监、抚谕使。但李纲为相70多天就被罢免,元深感愤慨。建炎三年(1129年)他避乱湖州,作《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一词“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抒发其矢志恢复中原的豪迈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绍兴元年(1131年),元因不愿与奸佞同朝,飘然挂冠归里,寓居三山(今福州),仍以民族安危为念,怀着“小隐故山今去好,中原遗恨几时休”的心情,以诗词发泄胸中抑郁。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屈辱地与金议和,李纲上书反对,罢居福州,元愤然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上书反对和议,建议斩秦桧、孙近、王伦三人之首,受到秦桧爪牙诬陷,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一时士大夫畏罪钳舌,莫敢与立谈”,亲友“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元激于义愤,不顾个人安危,为胡铨送行,并填《贺新郎?送胡邦衡赴新州》一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有人告发此事,因张挂冠已久,秦桧只好“以他事追赴大理寺狱”。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死,才出狱。
  此后,他漫游吴越一带。绍兴廿七年(1157年),元拄杖登上吴兴垂虹桥,感慨万千,写下《水调歌头》“……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痛饮读离骚。”著有《芦川归来集》传世。他把词作为政治斗争武器,多抒发悲愤之情,成为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先驱。张元有三子:靖、竦、f,均有功名。f子益臣,孙张贡,迁居西区辅弼岚口,为同安乡张氏始祖。
  萧国梁(生卒年不详)
    字挺之,岭路乡陈山(古名峰)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殿试擢进士第一(即状元),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知漳州。
  该科状元本是皇族赵汝愚,按当时制度,开科取士是为选拔民间人才,凡已列官籍,挂了仕版的就应回避。因此升国梁为榜首。所以他在殿试时有“名传玉陛星辰晓,泽沛金芝雨露春”之句,在谢恩奏章中说:“豫龙飞之选,淮安序次已当先;无汗马之劳,A侯何功而居上”。以汉初韩信功高屈次,萧何擢居首功的典故,表明自己原属第二名榜眼而忝居状元,用典恰当,对仗工整,流传至今。他有文集十一种行世,惜已不传。死后祀乡贤祠。
  郑侨(生卒年不详)
    字惠叔,赤锡乡电岭(今双桂)村人。宋乾道五年(1169年)殿试,礼部执考官奏请郑侨为殿试第二名。孝宗皇帝阅卷后,认为立论奇特,十分赞赏,御笔改为第一。授官著作郎兼国子实录院属官,吏部司封。后调镇南军节度判官,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淳熙八年(1181年),淮浙一带饥荒,侨转任淮浙常平官。上殿奏事,劝孝宗责已求言,了解人民的疾苦;并请求拨米四万石,救济灾民。
  后又调入京都,任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为东宫太子进讲《左氏春秋》,尤其恳切讲述君臣、父子及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绍熙三年,请求补外官,乃拜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他以公俸为贫困属县缴纳夏粮,又大力为赋役负担过重的县分请求减免。移知福州府时,又减轻重税县古田县的赋税。后奉旨充金国贺正使,至金国金主病,命他从东上阁门进书。郑侨捧国书说:“东上阁门为贵国臣子集中表章之地,我持大宋皇帝国书来,岂能在此门投进?”从早上争论到中午,声色俱厉,毫不退让。金主无奈,只好传命让他回国。由于他维护国家尊严,受到光宗赞许。
  宁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庆元元年拜参知政事,二年进知枢密院事。当时,伪学禁废,侨上表请留用朱熹,朝廷没有采纳。过数月,侨以年老体弱,请求辞职,宁宗在他辞呈上批道:“卿忠诚重厚,朕所倚毗。累丐退闲,殊蚓煲狻薄R钅暾拢偈璐俏唬俗家怨畚牡畲笱肯瓮诵荨K篮笤Γü种一荩胂缦挽簦嵊谖嗤┫缥髁执濉
  郑侨为人持重正直,不市恩,不沽名钓誉,不结党营私。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一直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善行草书,著有《书衡》三篇。
  黄定()
    字泰之,本县一都龙屿村(1958年划属福清县)人。为黄龟年之堂侄孙。
  黄定少年乡居,苦学经史文章,廿八岁考取“补太学生”,入京都临安国子监进修。乾道七年(1171年)考取“预荐”(准予次年参加春闱考试)。次年(1172年)会试春官中式。廷试对策,他针对金兵压境,南宋偏安危局,提出应“以大有为之时,为改过之日月”。“虽有无我之量而累于自喜,虽有知人之明而累于自是。何不因群情之所共违,而察一已之所独向”。言词切直,受到孝宗赵Y的赏识,亲自擢为殿试第一名。授广东潮州知府。
  他在潮州任上,关心民间疾苦,尽力铲除弊政,复苏民困,还拨官田为学田,以赡养寒士贫儒,深受潮州人民的爱戴,离职后潮民把他配祀于州祠中。
  后来,直显谟阁任广东提举,主管广东路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不久,升为国子监祭酒。
  黄定工于填词,作品有《二集》二卷、《凤城词》一卷行世,惜已失传。只《龙屿协济庙记》因载县志中得以流传。《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他的传略。死后祀乡贤祠,葬于故乡下倪山。
  林泉生(生卒年不详)
    字清源,塘前乡大樟人。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中王文煜榜进士,为元朝本县唯一的进士。官授福清州同知,有将帅之才。福清州有巨寇劫掠山海,他用计歼灭。转任泉州路经历,发现当地不少贫民因私自酿酒拖欠酒税被关押,他按法律规定令舶商(从事海外贸易的有钱商人)私酿的为他们代纳酒税,使他们得以释放。他转任温州路永嘉县尹时,查出该县隐瞒不报土地200多亩分给农民。升任福清州知州后,发现福清某些奸民喜欢诉讼,甚至杀害自己孤老幼童而诬陷别人,借以敲索钱财。泉生颁布《连逮亲邻法》,使他们互相制约不敢再犯。后来升任福建行省郎中,又升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与修国史。死后谥文敏。他学问渊博,初治易,后转研究《春秋》。著有《春秋论断》。有《觉是集》行世。他平生好游名胜,本县方广岩等处留有其题字石刻。
  王翰()
    字用文,号时斋,仕名那木罕,安徽庐州(今合肥市)人,晚年定居本县塘前乡官烈村。
  翰五岁丧母,赖庶母孙夫人抚育,勉以立节建功立业。16岁袭职千户长,守庐州,后又升为庐州路治中。
  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四月,翰随福建行省平章燕只不华镇守闽疆,任福州路治中。此时三巨寇之乱起,因地势险阻,难以用兵,翰亲到寇营劝谕,迫其投降,以功升福州路同知,又升理问官,总理永福(今永泰)、罗源二县。
  泉州柳莽(柳伯祥,兴化地方头领)联络各郡,图谋不轨,翰遣使致书柳莽:“彼此王民,各有所属,慎勿犯我尺寸之地,吾有以待汝矣。”柳知有备,遂退兵。翰又升为福建、江西行省郎中(五品),平章陈有定留为幕府,参赞诸事。至正廿五年(1365年)升为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朝列大夫。在潮州任上,缓徭赋,简刑罚,兴学校,礼儒士,教化百姓善善恶恶,政声卓著。至正廿九年(1369年)升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品),代领州事。时明军入闽,元大势已去,翰即隐居晋江县沙堤碧山。元室灭亡后,偕刘夫人与三子王移居永福县观猎山(今永泰塘前乡官烈村),自号友石山人。
  明洪武十年(1377年),府县上书荐王翰之贤,翰决心不事二主,即治棺木,卧病不肯服药。有司强迫其上路,翰留诗引刃自杀,卒年四十六岁。翰自诀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年辟书亲到门,有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后人慕翰忠烈,改所居观猎村为官烈村。
  翰秉性刚直,精敏有胆,遇事明断果决,生活刻苦节俭,居官廉洁爱民,仕宦廿载,家无余积。平生好读书史,能诗善画,好山水游,与石为友,永泰方广、方壶岩等处均有其题字石刻。
    字孟扬,又号密斋,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之子,塘前乡官烈村人。父死时,方7岁,母刘氏手书先人遗墨及古今英雄豪杰传略教之。年稍长,随父友吴海读书,继与名士董江、陈从范等交游,学识益进。
  洪武廿三年(1390年)王中举人,次年赴京参加会试落第,被选送进京都国子监读书。不久,上表陈情,乞归永福官烈养母。母死居丧,守庐墓六年。
  永乐初(1403年)被引荐至京,授翰林检讨。成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等主持编修《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王任副总裁。学问渊博,文章雄伟,解缙十分推重,视为知交。最工诗,他与闽中林鸿等人开创“晋安诗派”(即闽派),是闽中十才子之一。撰《虚舟集》五卷,诗学李白。《竹窗杂录》(载《闽中十子诗》,郭柏苍校刊,光绪丙戊镌本)评其诗:“歌行律绝如幽涧流泉,清而有韵。”解缙为《虚舟集》作序:“永乐初,敕修金匮石室之书,继是复有大典之命,内外儒臣……,集阙下者数干人。求其博洽幽明,洞贯古今,学博而思深,如吾太史三山王君孟扬者,不一再见。……余窃第其人品,当在苏长公之列,文之奇伟浩瀚亦类。至于诗,则凌驾汉唐,眉山见之,未必不击节叹赏,思避灶而炀。……孟扬在翰林,越三年,不欲示其长于人,然一遇知己,与论古今成败,治道升降,则目如曙光,辩如悬河,直若起千古而立于独者。孟扬固不欲专以文名,越石父有言:‘士绌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余其可有负于孟扬哉!”
  永乐五年(1407年),英国公张辅远征交趾(今越南),召请王为随军幕府,在军多有策划。交趾定而复叛,谪交州为官。
  永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王受株连下狱,不久瘐死狱中。终年46岁。
  黄文焕()
    字维章,号坤五,白云乡人。
  天启五年(1625年)登进士第,授广东番禺县令,后调潮州知海阳县,兴学重文,为世所称道。
  崇祯间,任陕西山阳县令,积谷备荒,疏理漕运屡有成效。应召进京御试,选拔为翰林院编修。
  黄道周因论杨嗣昌、陈新甲获罪,词连文焕,遂与道周同入狱。在狱笺注《楚词听直》8卷,《陶诗析义》2卷。年余获释。
  经此挫折,文焕无意仕途,乃乞身归里。临别,赠道周诗道:“自闻钩党独行忧,痛哭批鳞泪未休。欲格君心甘溅血,不教汉祚付清流。雷霆息怒天回笑,生死移时我掉头。今日全躯同去国,莫将厨俊傲林丘”。
  离京后,卜居于南京钟山麓,筑草屋数间,纵情山林。晚年回乡,畅游姬岩,名山室等名胜,留下不少墨迹。著作甚多,有《四书诗经□》、《易释》、《书绎》、《诗经考》、《毛诗笺》等。
  清康熙六年(1667年)卒于乡,终年69岁。
  周焕(生卒年不详)
    浙江金华人。岁贡生,历任县学教谕,明嘉靖中任永福知县。嘉靖卅八年(1559年)五月十二日,倭寇千余人经福清县侵入永福(永泰)汰口(今台口),进逼县城。周率领300名浦城兵与城内壮丁登城据守,激战五昼夜,毙伤倭寇百余人。因寡不敌众,县城陷,周仍率军民全力巷战,终因势单力薄在城内新安巷以身殉职。
  为纪念周焕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县民特在县城西关兴建周公祠,每年春秋祭祀。
  唐学仁(生卒年不详)
    广西兴安县人。明万历卅八年(1610年)举人,任本县知县。他留心吏治,办事廉明,三年后政通人和。他深感永泰建县900年,其人文地理、文物掌故尚无县志可考,于是延请长乐县名儒谢肇J(原广西布政使)、侯官县陈鸣鹤、徐□三人纂修《永福县志》。他们遍历本县东、西、南、北名山胜景,访问遗老故旧,搜求笔记诗词,终于编成本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
  黄任()
    为黄文焕曾孙,字于莘,号莘田,又号“十砚翁”,“十砚斋老人”(因收藏十方古端砚自号),白云乡人。
  黄自幼聪颖过人,廿岁乡试中式举人,后屡试春官不第,往返京闽,流寓吴、越,学诗于新城王渔洋,与顾侠君、汤西涯、姜西溟等酬和应答,诗益精进。性好宾客,谈笑诙谐,口若悬河。曾任广东四会县令,因与上官不合拂袖归里。晚年筑陋室三楹于福州城内文儒坊,曰:“香草斋”。他最工诗,一生作诗达几千首,先后著《秋江集》六卷、《香草笺》及《消夏录》诗话二卷。
  他的诗委婉,奇丽,造诣甚深。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他“诗有音节,清脆如雪竹、冰丝,非人间凡响,皆有天性使然,非关学问,在唐则青莲一人,而温飞卿继之,宋有杨诚斋,元有萨天锡,明有高青邱,本朝继之者,其惟黄莘田乎”!
  他以75岁高龄受聘纂修《福州府志》,后又主修《鼓山志》。79岁时又应泉州知府怀荫布邀请,纂修《泉州府志》,未成因丁内艰归里,由曾任贵州知府郭赓武续成。
  李昭北(生卒年不详)
    清乾隆时本县口乡人。他膂力过人,精于拳术,是“永福虎尊”拳术创始人李元珠的二个得意门徒之一,得师传“虎爪”绝招;另一门徒郑登光,得其师“虎腿”技艺。故民间至今流传“登光腿,昭北手”。
  一天,他路过溪口湾,一头牛发狂飞奔,行人束手无策,惊惶万分。他伸出一手扼住牛项,另一手掣紧牛腹,估计人们已走很远才放手,不料此牛已被扼死。宰牛时,发现牛项、牛腹均有很深的指痕。
  另一天,他到福州买布,店主见其乡下佬土气,故意挑起争端,酿成角斗。他屡斗屡胜,未逢敌手,因此名扬三山。后被挽留在福州设馆授拳,门徒甚多。昭北曾一度投军,任百总、千总,因事与上司不合,罢职而归。晚年在本县城关和西山一带授徒,对永泰虎尊拳术的发展与提高,贡献很大。1984年,虎尊拳被列为本省七大拳种之一。
  江景阳()
    号心葵,字以通,塘前乡莒口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乡试中式举人,三试春官不第,捧缴大挑,为云南候补知县,先后代理临安分府剑州、昆阳、新兴、陆凉等州知州,出任宜良知县。所到州县,政声很好。昆阳诸生激变,县官袒护下属人员。他到任后,分别审理,开释无辜诸生。剑州田园苦旱,为疏通沟渠引水,他捐献薪俸,招集民工,筑堤坝,种柳堤上,老百姓赖以灌溉,名此堤为“江公堤”。
  宜良县有堤坝,年久失修淤塞不通。南北屯群众因争堤坝而械斗,死伤多人。他到任后,毁掉新坝,以缓解北屯百姓的困难;修复故道,以安定南屯群众的情绪。他任官20多年,兴利除弊,筑堤防洪,德惠于民,循吏声名鹊起,有口皆碑。他先后两次充任同考官,所选取多博学通达,如张庶(字常诚)、徐民(字部青)等,都是其中佼佼者。江东名士李复赞叹说:“君文章政事,卓绝可传。”同县人张馨赠诗云:“果然循吏由循儒,慎勤廉正群欢呼。江公堤上穹碑立,兴利不特昆阳湖”。林则徐也题句相赠:“常持清节居官俭,共赏奇文说士甘。”江将此题句,亲书于莒口龙山堂壁上。
  余潜士()
    字时缵,号u,辅弼(今同安乡)人。7岁丧父,由母黄氏抚育成人。嘉庆五年(1800年),奉伯父之命到福州读书,受业三年。嘉庆八年(1803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独身在大洋乡高盖山旁苦学三年,自称高盖山人。道光六年(1820年)乡试中式举人,并赴京参加会试。畅游吴越齐鲁赵山川形胜,作《北行杂录》一卷。落第归后,又就读于鳌峰书院。潜士平生潜心研读小学(文字训诂学)和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学,特别推崇朱熹学说,曾参加林敬庐、陈惕园等的“讲学会”活动,长期在福州魏氏寿泉精舍课徒。
  在鳌峰书院教书时,制军特赠唐伯虎画一幅,让他转送某京官,可得高官,他不屑以钻营求取功名,将该画藏于家中。
  他在榕讲学时,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独生儿子7岁在家病死,乡人赶到福州告诉他“家有急事,速归”。他匆忙赶路,到本县爱竹口时,乡人实告他儿子已死。他听后却说:“儿子既死,不能回生,我还是回书院教书要紧。”说完掉头又回福州。
  他从事教学卅多年,不仅专心培育人才,而且著作甚丰,“自检平日杂作诗文稿无可留而姑留之者”为《u姑留稿》六卷。这是他几十年间所写的序、记、论说等文章汇编。二次赴京会试著《北行草》《北行杂咏》一卷,《北行续咏》一卷,又著《居官臆测》一卷,《困学迩言》一卷,《自鸣集》一卷。
  包干臣(生卒年间不详)
    安徽泾县人。道光十年(1884)任永福知县,下车伊始,查阅县志,了解本县宋代人文鼎盛概况,看到县学孔庙破损不堪,为集资修建孔庙和“三元祠”,祀南宋连科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带头捐白银1000两,全县商学各界纷纷解囊赞助,集银23000多两。在他主持下,动工建成孔庙和“三元祠”。又将剩余资金和石料,建成一座青石结构的七层石塔,取名“联奎塔”。期望本县士子能学习三状元,奋发图强,题名雁塔。此后,本县各式私塾大增,道光末、咸丰、同治间,全县参加岁试的学童多达1000多人。文风大盛。
  力钧()
    字轩举,号医隐,又名捷三,本县白云乡凤T人,著名中医。幼年跟刘善曾读书,刘好文通医,著有《热病论》,并以《说文》论证《内经》。在刘的影响下,力钧幼年即对医学发生浓厚的兴趣。11岁跟陈崇□读书,陈是世医,课余教以《三家本草法》,继授《伤寒论》。13岁时,跟张熙皋读书,张研究“六书”,力钧以《内经》、《伤寒》中难字询张,张一一解答。是年秋,他患疟疾,医生误诊为瘟病,给服“白虎汤”,寒热更甚。有个乞丐名朱若春给他诊治服药三剂,吐痰数升病愈,朱指点他如何区别疟疾和瘟病,使他见识大增。
  光绪三年(1877年),力钧跟朱良仙医师学习《王氏准绳》等医书。24岁考中秀才,从此以教书为业,东家金氏70岁,饭后冒雨行路得病,世医郭永魇褂谩熬7腊芏旧保浼胰擞梦幕鸺灏胩欤扌В涣挠寐榉刑栏宸韵》固溃钩霾∮9庑髌吣(1881),他与郭永骱现渡撕畚蚀稹罚钟畲逡绞ρА度炔⌒侣邸贰9庑魇迥(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他的试卷中关于“经”、“策论”两篇文章都刊载在《乡试录》,向上呈报。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赴京会试不第,在北京琉璃厂买到明版医书十多种,途经天津、上海,又买新版医书回闽。他已出嫁的妹妹病重,渴不思饮,便秘腹胀,力钧用“真武汤”疗治,吐冷痰数碗,病人汗如雨注,回阳而愈。从此,亲朋登门求医者甚多。著有《庚寅医案》、《内经难经今释》和《骨学》、《辛卯医案》。
  光绪十七年(1891年),力钧出国到吉隆、庇能、苏门答拉等地游览,写了《槟榔屿志略》、《南游杂录》等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又辑《难经今释补》一书。庇能西医给他几种西药,有止痛祛风、杀虫解痒、生肌化毒等作用,经过试验,疗效甚好。从此,他开始兼用西药,于是求医者络绎不绝,每日车马塞户。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重游新加坡,计划在庇能开设中西医药研究社。光绪廿年(1894年),他再度上京参加会试,常为达官显贵医病,医声卓著,许多人留他在京行医,他以母病辞归。到福州,适遇鼠疫流行,他用“大青汤”治愈数百人,著有《释温》、《释瘟》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编辑《历代医籍存佚考》,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伤寒论》完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任商部主事,移家北京,亦官亦医,皇室贵族争趋延诊。西太后病,庆亲王奕匡推荐力钧,召见于乐寿堂诊脉开方,甚合太后意,颁赏很多。不久光绪帝手敕召诊涵元殿,服钧药,病有好转。西太后不满,说他“力能回天”。钧惧祸,托病在家,内监来视其病真假,他预放血于痰盂中,才得瞒过。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东渡日本考察,著有《日本医学调查记》等。回国后创办东方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他随公使赴英国祝贺英皇加冕典礼,经历德、法、瑞士、奥、意、俄等国,所到城市,必先参观医院、医校,回国时购买了大量医学图书。辛亥革命,他避居天津,儿子嘉禾、树□,先后学医。他训诫道:要多进行临床实践,中医理论缺乏系统化,欧美学者都想努力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理,你们要中西医兼求并进,不可偏执一方。还嘱嘉禾要把中医书译成外文,供西方学者研究。
  力钧首倡中西医结合,注重临床实践,颇有远见,决非一般庸医可望其项背。力钧在文字改革和教育方面也有贡献,著有《闽腔快学》,创办玉屏女塾等。民国14年(1925年)卒于北京,享年70岁。
  张定远(生卒年不详)
    号子廉,城关登高山人。光绪间岁贡生,在福州授徒讲学20年,深受名儒谢枚如器重。生平研究宋儒理学,见义勇为。当时本县往福州,须途经侯官县阳岐,其地土豪向过路人索取买路钱已成常例。他率县人向巡抚岑公起诉,革此陋规。县人感德不已。张见本县女子做工少,积极倡议开设织布局,招收女工,聘请福州织布师传授技术。不几年机声轧轧,永福布驰名于当时。晚年回县,在三元祠授徒讲学,写《三元祠记》。著作有《倚松庐诗存》六卷,《杂存》二卷,《治身治家格言》若干卷,多散佚不传。
  王绍沂()
    字肖曾,号梅丞,丹云乡赤岸村人。光绪廿八年(1902年),慈禧70“万寿”开恩科,绍沂中第一百二十八名举人。他在《乡捷闻报》诗中说:“君恩倘不开双榜,仍落孙山第一人”(旧制本省举人名额为127名,恩科加额)。旋即参加河工考勤,取得存记知事修用资历。
  他终身执教,先后达30余年,在本村文山下左屋,横楼厝,寨仑,后山垄等处设窝梅第一、二、三、四斋,县城水门兜设窝梅第六斋,台口桥头设窝梅第七斋,葛岭花厅侯氏厝设余不及斋,还在福州潭尾街永福会馆办过启蒙学塾,在县城设补蕉山馆和呻虫书室、雏声学舍、格致国文补习所。县内许多名人学者多出其门下。
  民国6年(1917年)5月,应县知事聘请,纂修《永泰县志》。时南北军阀混战,三移修志场所,持之以恒,三年而成。民国10年与校订黄廷弼同获段棋瑞政府颁给的二等嘉禾勋章各一面及奖状各一张。著有《呻虫瘵血》诗集五卷、《梅岩胜景写照》、《中医临诊辩证概要》等书,并续修《方广岩志》等。
  民国23年(1934年)6月21日,因事赴县,在距乡5里的帮崎岭,遭匪徒狙击身亡,时年69岁。噩耗传来,前永泰县长黄承潮及在榕生徒于福州潭尾街永福会馆举行追悼会,绅士周蝶园、何兆馨、黄廷弼及其在永生徒于县城举行追悼会。乡人感其修志与施教之功,于遇害路旁镌刻“永泰县志总修纂王绍沂在此遇害”石碑,并建“冤沂亭”以资纪念。1980年重修亭墙,省政协副主席魏金水撰写碑文,亭中还残存前省长萨镇冰挽章笔迹。亭下有其子燧耕刻“击剑愤涂”四字。
  黄展云()
    字鲁贻,白云乡人。同治十二年(1986年)廪生,向往政治维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与堂兄黄翼云等创办启蒙学堂于福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国掀起拒俄运动,他组织“海滨公会”,并率进步师生加入反清秘密组织“共和山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他与郑权、郑祖萌、林斯琛等组织反清革命组织――汉族独立会,抨击清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清政府以“图谋不轨”,欲加拘捕,被迫离开福州,考入公费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系深造。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共进会”在东京成立,他被推举为福建支部负责人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秋,毕业返榕,主持“益闻阅报社”(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机关秘设于此)并在法政学堂任教,鼓吹民族民主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发生,他与许汝为率同盟会员百余人,冒着炮火与清福州将军朴寿激战于于山麓,清统制孙道仁响应起义,八闽光复。12月,福建军政府成立,黄出任福建都督府教育部长,创办《福建民报》。民国二年(1913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二次革命”,他在榕策划响应,事泄被军阀追捕,乃乔装从陆路潜行到上海再次赴日本避难。
  民国3年(1914年)6月,他在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任孙中山秘书。次年夏奉命与廖仲恺、许崇智到南洋各国视察党务,劝募“革命公债”。民国8年(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派他为国民党福建支部长,返闽创办《福建新报》,亲自主笔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支持“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策划驱逐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李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名将其拘捕。民国10年(1921年)夏获释,孙中山仍令他主持福建党务。
  民国11年(1922年),任福建各路自治军总指挥,赶走李厚基,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深得孙中山的赞杨。民国14年(1925年)4月12日,在福州南公园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上作报告,动员青年继承中山先生遗志,散发驱逐军阀周荫人传单,因而又被捕入狱,备受折磨,直到民国15年(1926年)12月,东路北伐军入闽才出狱,声望倍增。出狱后即着手筹组国民党福州市党部,其中组织、工人、农民、青年等部均由共产党员负责,使其成为国共合作较好的一个机关。黄任省教育厅长,创办独青小学于仓前山,组织“三五社”于城内,以研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民国16年(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在福州召开“各界拥护党权大会”和“拥蒋护党大会”,黄认为“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共产主义不合中国国情”,想利用国民党内地方青年派的力量来清除土匪流氓,官僚政客,贪官污吏等。赞成“拥蒋护党”,处理“跨党分子”(即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以强化国民党。4月7日出任福建党部代主任,但清党大权操于蒋系第一军军长谭曙卿等“十人团”,及“黄埔同学会”等军人之手。4月20日福建成立处理共产党分子特别委员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不同意右派狂捕滥杀的行径;曾救出中共福州特委组织部长陈应中等人。8月,出任省政府农工厅长,遵循孙中山“地方自治制”方针,到乡村去直接和民众接近,试验推行“扶植农工”的各项政策;企图走出一条改良政治,巩固民国道路。他以长乐县营前乡为试点,拟订《营前模范村暂行草案》,兼营前村长。
  然而,他的改良政治试验,为国民党政府所不容。半年后,他即被通缉,被迫逃沪匿居一年。面对“民国仅存名义,民革等于草芥”的局面,他痛心疾首,决心继续试验其改良政治方案。1929年返闽后,又至营前成立营前乡自治筹备委员会,清丈土地,测绘地图,实行“清葬”,改善村落,修建自新工艺所,美化环境,提倡男女平等,重视教育。1930年5月手著《营前模范农村概况》出版。可是由于独裁政府反对,模范村终于失败。
  民国22年(1933年),任全国侨务委员,寄居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武汉。民国27年(1938年)7月16日在汉口逝世,终年64岁。民国37年(1948年)8月29日国民党中央在南京为黄举行公葬。
  连大妹()
    女,本县一都后溪董斜村(1958年划归福清县)人。她从小劳动,长大成家后,丈夫多病,负起全家9口生活的重担,靠租田耕种、挖野菜糊口,生活极度困难,先后把5个儿子卖给人家,只留下两个。
  民国23年(1934年),共产党员黄孝敏领导罗汉里起义,带领穷人闹革命。她与儿子郭永星先后投身革命,担任过闽中特委和闽浙赣省委机关通讯员。1940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民国24年有一天,游击队领导人雷光熙、王铁城要到岭利村接头,由于敌人岗哨林立,外地人易被发现。她把两人隐蔽在安全地方,自己绕过重重岗哨翻山越岭往返30多里,把上级指示及时送到接头地点,使游击队和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
  民国25年秋,闽中特委刘突军率领的60多名游击队被围困在笕头山,粮、水断绝。她挑着两大桶煮熟的番薯,穿草丛绕小路,避过敌人岗哨,安全送达七八里外的笕头山上。游击队突围后留一个班战士保卫特委,她千方百计买粮、借粮供给部队达两年之久,而自己却求乞度日。
  有一次,闽中特委刘突军等在她家开会,会后要去各地传达,沿途要过几道封锁线。她自告奋勇在前头带路,岔路插草为记,机智地绕过敌人的岗哨,走70多里路,安全到达岭路旗插安。
  同年冬,闽中特委又在她家开会,会后几位领导宿在后山,不幸泄密。省保安团100余人包围该村,抓去村里郭荣吓当众严刑逼供。她怕郭经不起酷刑,便给郭使眼色,故意说:“荣吓,我们种田人,不懂的事不能乱讲,讲错了,缺德造孽大!”在她提醒下,郭忍痛不讲,保住了特委的安全。
  抗战开始,闽中特委和在闽北的闽浙赣省委联系文件,多由她传送。她化装乞丐,跋涉千里,历尽困难险阻,多次完成任务,受到省委的表扬。
  民国31年,她被县警察局抓捕。严刑审讯。她滴水不漏,反问说:“我儿子参加新四军打日本,你们有本事也去打日本,抓我老太婆算什么本领?”敌人把她打得遍体鳞伤,得不到一字一句的招供,只好通知她找熟人保释,放长线钓大鱼。她识破敌人诡计,说:“我没有罪,也没有熟人,就死在狱里算了。”敌人无计可施只好赶她出狱。
  同年,党组织派她到福州取回枪支。她化装成乞丐到省城,把四支卜克枪绑在身上,再穿上破棉袄乘汽船回塘前,登岸时发现敌人逐个搜身,她假装晕船呕吐,把整件破棉袄弄得又脏又臭,使敌人不敢近身,马上把她赶走,顺利地把武器送到后溪闽中特委。
  民国33年,她送急件到长乐南阳给陈亨源副司令员,通过重重封锁线,到福清五龙乡后山村,突遇“围剿”的保安队,上膛的步枪对准她胸口,用普通话来威胁。她佯装伤心地用方言说:“你们说什么,我都听不懂,我丈夫刚死,儿子在外地做棕衣,我去找他回来收埋。”说完就号啕大哭。终于混过了关卡,完成了任务。
  建国后,她不居功骄傲,教育儿子安心务农,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从未向国家伸手要东西。1967年因病逝世,终年82岁。
  杨名声()
    字嘉可,英文名为Corumsyang,本县城关人。父母早丧,由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伊芳廷资助,就学于私立永泰格致初级中学,后升入福州格致书院,毕业后考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民国9年(1920年),因参与“学潮”,被迫转入燕京大学,二年后毕业,取得燕京大学文学士学位,继而转攻神学。民国13年又取得燕京大学神学士学位,回县任基督教牧师。
  民国15年后,他先后在上海教会教育处、福建省财政厅会计室、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总务处等单位任职。民国21年他在协和大学任职时,曾师事美籍昆虫学教授MVKELOK。在这位美籍专家指导下,他对昆虫世界进行了5年的刻苦研究。至民国26年,先后发现了17种新昆虫,由英国皇家博物馆鉴定通过后,引起了世界昆虫学界的重视。当年,他回县任私立永泰同仁初级中学校长,任职期间重视师资的选聘和严格校风的建树,以提高教育质量,深得社会各界赞誉。同时他还致力园艺学的研究,曾自筹资金购买山地搞果树上山实验,由美国空运回“刘金刚六月橙苗”,在自购园地上试种。他还成立明星种子公司发售优质蔬菜种子,这个公司在县内外一直享有盛誉。民国37年夏,他辞去同仁中学校长,翌年初在福建农学院任昆虫学教授。1975年10月,在福州病逝。
  徐健()
    号为雄,闽侯县琼水徐厝村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科举,兴学校,他考进公立福建体育学校。时值辛亥革命,他踊跃参加夺取设在福州于山的满清政府炮台。体校毕业后任福建学院附中教员,深受校长黄翼云器重,被选派南京大学专科学习。两年后回原校任教。当时校长堂弟黄展云是省同盟会领导人,介绍他入同盟会,领导闽侯县琼水区革命运动。他和家乡几位同学创办一所小学,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北伐时期,他发动群众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军阀对他恨之入骨,几次派爪牙到他家附近侦缉。民国14年(1925年)春,军阀周荫人在省城大肆搜捕革命人,他被捕入狱,与黄展云、黄琬(中共党员)等革命者成为铁窗难友。民国15年秋,北伐军兵临福州城下,才把他们释放出来。北伐东路军进入福州,国共合作的福建省政府成立,黄展云任省政府常务委员兼教育厅长,推荐他为永泰县长。
  他到永泰视事不久,看到吏役、劣绅狼狈为奸,包揽诉讼,欺压良民,决心革除弊政肃清吏治。于是,贴出告示,晓喻百姓,凡有冤抑,如不识字,不须具呈,可到县衙,亲见县长面陈。同时他经常独自出巡各区乡,查察民情。有次他到城郊,同几位农民坐在田埂上聊天。他告诉农民,如受人坑害,可到县衙控告,没有文化,用粗纸写几字也可;即使是上县挑粪,把粪桶放在县衙门口进去告状也是允许的。他对赌博、吸鸦片、溺女婴等社会恶习深恶痛绝,明令严厉禁绝。同时他号召各乡创建小学,兴办各种公益事业。
  鉴于过去宰猪等捐税皆由城关豪绅承包,多被克扣中饱,使县府公库亏损严重。他决定成立捐税征收处,专职税收。一些豪绅企图继续包揽捐税,向他行贿,悉被拒绝。
  葛岭雇农侯建建到龙村吴家为佣工,因索取工钱争执被雇主用烟枪打死。侯姓族人,到县衙口头告状,徐亲自前往验尸。凶手潜逃,即命标封家财限令地保缉捕归案,凶手托富翁何某携巨款到县活动,不但行贿被拒,何某反受严厉斥责。
  民国16年春,他通过与黄展云的密切关系,想方设法营救了一些福州地区被捕的共产党员。
  是年,农历七月初四日,赴省公干返县,行期被匪徒获悉,预伏在台口石塍探花府后。翌日上午九点许,他坐轿到该处,被一伙冒充某民团的匪徒,拦截下轿,枪杀于庙后。时年36岁。
  黄琬()
    字址丞,又名黄源,白云乡人。宣统二年(1910年)进福州西峰小学读书,后考入福州二中。“五四”运动后,他在进步师生影响下,投入革命洪流。
  民国14年(1925年)春,福州学生开展抵制美国渔产品在华倾销运动。他深入工厂、商店、市场,发动群众声援,实行全市性反帝罢工、罢课。当年4月1日,他与方尔灏、翁良毓等10人加入C、Y(共青团)组织,是我省第一批团员。民国1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到马尾海军学校学军事,协助王荷波开展党的统战工作,配合北伐军入闽。
  民国16年3月,国民党右派开始反共。他在中共福州市委领导下,发动省市40多个团体万余人,于3月10日举行游行示威,高呼革命口号,要求惩办反动分子。4月3日,国民党开始在福州清党,聚众在南较场召开“拥蒋护党大会”,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左派人士,他撤离到北门外马鞍乡隐蔽。民国17年1月,他担任中共福州市委执委,通过其伯父黄展云,在省农工厅任科员,到长乐营前村任民团主任,秘密建立玉田、桃园农民武装。当年夏玉田党支部发动农民对地主实行“二五减租”,土豪反对,他动用模范村警备队镇压了带头滋事的土豪,并准备武装暴动。
  民国19年4月,省委调他到厦门参加劫狱活动,他深入监狱,内外配合,救出关押的共产党人48人。
  8月,省委派他到莆田,把山区、沿海两支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他任团长,团部设在莆田澳柄宫,包围了驻澳柄岭收路税的国民党军关卡,缴枪30余支。后又从海上到江口,利用演戏迎神机会缴了驻扎李家祠的盐兵步枪24支,充实了红军装备。
  由于土豪陈西安告密,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一个营半夜包围207团。他自率6名战士掩护部队突围,用调虎离山计牵着敌人鼻子走出村外。黄琬受伤被俘,6名战士壮烈牺牲。
  敌人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承认是共产党纠集暴徒武装起义,逼他画押,遭他严词拒绝。每日二次放风,他总是低声自语:“廿年又是一世”,面对死神泰然自若。充分表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
  民国19年9月英勇就义于莆田南门外浙江庙前。临刑时他高呼“共产党万岁”,高唱《国际歌》,时年仅28岁。
  张以章()
    城关人。少年勤奋学习医术,21岁开始行医,悉心研究,医术日进。到中晚年他益自奋发,医术精益求精,声振遐迩。
  他操医术五十年如一日,以热诚为大众治病为第一宗旨,就医者不论干部或群众一视同仁,故深受敬仰。
  他退休后,身体不佳,但仍坚持为人医病,百里内外慕名就医者络绎不绝,日日门庭若市。同时他还认真总结平生行医经验,写成医案,留下十分宝贵的医学遗产,县医药界视为珍宝,组织力量加以整理,以资发扬光大。
  他医术高明而能虚怀若谷,遇到疑难症状,辄请诸西医和同业诸同志会诊,从不自视不凡,其崇高的医德,人人称道。
  他当选为县历届人民代表,中医研究会成员及台属代表。他渴望在台湾的长子能早日回乡服务。
  他于1983年7月不幸因胃癌逝世,享年78岁。县各界为之举行隆重追悼会,参加吊唁的达数百人。
  黄端()
    霞拔乡下园村人。16岁毕业于文辅(今同安乡)中心小学,后升入福州二中读书。他沉厚寡言,刻苦好学,生活朴素。时值军阀混战,北伐军兴,他决心报国,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入南京大学深造。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任南京下关要塞炮台台长。民国26年底,日寇攻陷南京,他跳入长江辗转逃至重庆,仍在军界服务。民国34年日本投降,他回南京任中校炮台台长原职。1949年他痛心时弊向往革命,遂与共产党人秘密联络,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时,他下令不放一炮,迎接解放军。解放后被选送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结业后分配至长沙十五冶金机械厂为技术员,翌年调湖北黄石任工程师。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回乡探亲,把政府归还他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没收的财产,捐献给南坑小学。1982年病逝,享年72岁。
  任铁锋()
    名任达,又名任佑村,本县城关人。幼丧双亲,由其叔父抚养,初中毕业后因家贫失学。民国15年(1926年)投奔马来西亚亲戚处,半工半读到高中毕业。他当过海员、电车工人。民国16年加入马来西亚共青团。翌年因参加海员及电车工人罢工被当地政府驱逐回闽,在福建学院读书。民国18年,经黄孝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冬,中共福州市委派他回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民国19年3月,他主持成立了中共永泰县委。同时,组建本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太原小学支部委员会。同年,他离开学院,在中共福州市委兵委负责学生、工人工作。民国20年,市委派他到闽东负责军事领导工作,当年冬在福安与马立峰等发动农民暴动未成,不幸被捕坐牢11个月,后经组织营救获释。民国22年1月调连江县,解决李德标事件。3月建立中国工农连罗游击第十三支队,任为队长,杨而昌为政委,民国2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成立,任铁锋任团长,叶飞为政委,使连罗地区武装斗争重新活跃起来。同年5月,带病率部两次围攻霞浦县城等地。
  民国24年他因脚病,特委批准到港澳就医。愈后因闽东游击区多为敌占区,福州市委受破坏,他只好到上海找党组织。民国25年,他先在民族武装自卫会搞学生、工人工作。当年秋与北方局肖明接上关系。民国26年春,肖明把他的组织关系介绍给上海市特委书记张爱萍。他奉命任国共合作的上海抗日别动队第三大队副大队长,上任后识破国民党企图借刀杀人把红色三大队置于日军炮火之下的阴谋,拒绝执行命令,将队伍疏散,保存革命力量,此事反被博古以“不服从国民党指挥,破坏统战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擅自撤散队伍,怕死逃跑”等罪名,开除党籍。
  民国27年经董必武介绍,随魏文伯到大别山搞抗日统战工作,后被国民党通缉。翌年,经曾山指点,由魏文伯帮助找到新四军,被派往白区开展工作。
  民国29年后,他辗转江西和福建仙游等地,以经商为名,联络闽东失散同志,准备再次打游击。民国35年初,他接上中共闽浙赣区党委社会部长陈炬关系,奉命做策反和武装斗争工作。民国38年初,他在霞浦、福安沿海一带发动老区群众抗缴征粮迎接解放军南下。4月因躲避国民党通缉,举家迁上海奉贤县。5月随军南下,分配省公安厅情报处任对台工作组组长。1950年被派往东南亚做情报工作,他创办华新轮船公司任经理,在香港设办事处,以商务工作为名为党搜集情报。当年被捕审查,以“反革命”罪判5年徒刑。1956年被释放,恢复干部职务,在省公安厅劳改局建新建筑公司任生产管理干部。1968年又被隔离审查3年。他身处逆境仍为陶铸、叶飞等写了实事求是的历史证明。1969年10月获得“解放”,1976年下放沙县林业汽车保修厂当统计员。1976年因年老体弱退休,定居上海。1981年,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原判错误,应予撤销,宣告任达无罪。1984年初恢复他从1929年以来的党龄,增补为福建省五届政协委员。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奔波闽东老区,为当地人民排忧解难,为一些同志的平反,也为各地党史提供大量珍贵资料。日,病逝于上海家中,终年78岁。
  管长墉()
    湖南省湘潭人,民国21年,任长乐县县长。
  民国23年(1934年),随驻日大使馆武官赴日任武官随员,在东京,入明治大学高等专科班学习,与同学章振乾、傅家麟、陈伯流等组织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列主义。
  民国26年5月,他毕业回国,参加南京中央政治学校留学生训练班。训练结束后,参加汉口战地文化服务处工作。该处撤销后转入以郭沫若为厅长的政治部第三厅任宣慰工作,民国30年转任廿五集团军总司令部机要室主任。
  民国33年9月,被福建省省长刘建绪聘为省政府顾问,后又再任长乐县县长,复任省府参事,并协助驻在永泰的省第一区专员公署工作,抗战胜利后回福州。
  民国35年1月,任永泰县长,在整理财政,修筑公路,兴办教育和禁止抓丁等方面,卓有成绩。
  他比较关心农民生活,努力推行“二五减租”。同时,尊师重教,按月发放教师工资,从不拖欠。亲自到各乡村学校视察,不仅听汇报,还亲自进教室检查学习质量。民国35年6月,县立初中大洋分校主任鄢庆弦患鼠疫死在福州,他在县城召开追悼会表示哀悼。
  他亲自动员民工,修筑永塘福湾公路,群众踊跃出工。同时,拨粮支持青年建筑工程师余通勘测大洋乡水电站。
  他居官廉洁自持,两袖清风,发现属员有贪污嫌疑,就亲自清查,证据确凿的严惩不贷。
  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居官不带家眷,粗饭淡菜。当时本县无公路,他下乡从不坐轿,穿着草鞋登山越岭,深入山区,沿途访贫问苦。
  民国36年3月,经刘朝缙、陈矩孙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地下组织,4月,调任林森县(今闽侯县)任县长。
  民国37年10月,由省研究院长黄觉民,社会科学研究所长章振乾介绍任该所副研究员。1950年7月该所并入厦大,他以厦大政治系副教授身份被派往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一期学习班学习。1951年3月回闽,派往福建师范学院(时名福州大学)任副教授兼总务长。1964年调任民革常委兼组织处长。“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特务”于1969年11月,被迫害致死,终年59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并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饶刚生()
    岭路乡凤落村人,幼年丧母,由祖母扶养长大。
  民国26年(1937年),在考湖教私塾时,经地下共产党员方子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中共凤落党支部成立,为支委。
  同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按党的指示,他首先争取当泉山乡联保主任,后竞选为泉山乡乡长。民国29年7月至翌年9月,国民党对他有怀疑,撤其乡长职务,但仍续任凤落保保长。此时,他利用职便动员泉山乡大部分保长与我党建立统战关系。为抵制抓壮丁,他以保长身份一方面筹款雇残废人充数,另方面帮助群众逃跑抵制。同时他又与饶云山等组建凤落农会和治安会,办起盐仔店,解决群众吃盐问题,并通过与乡长邱培生的私人关系,撤销了岭路坑仔里的岗哨,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安全交通线。同时发展党组织,壮大革命队伍。
  民国30年4月,日军侵入福州和长乐、连江各县,闽中特委转移长乐。当时,永泰县长悬赏千元(银圆)通缉他,他带30多人到长乐,协助特委出版《抗敌三日刊》,组织师生张贴标语、绘制抗日宣传画。为掩护特委机关工作,他化名陈庆瑞任长乐县罗联乡秘书兼民政干事,和警卫队长郭永星共负保卫特委电台和修械所任务。日军撤出长乐后,他化名陈俊逸,任长乐县鹤上乡文书。
  民国32年,省委转移到本县梧桐青溪,他任省委机关管理科长,在白叶、芹菜湖等乡村宣传党的政策,启发、提高群众觉悟,为省委在青溪开展革命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民国33年任省委联络科长,走遍本县及尤溪、德化、福清、莆田、仙游、长乐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站、联络点,保证省委机关多次安全转移。
  民国34年底,调至福州市,化名林先生(即济群),在体育场搭木棚以贩卖柴炭为名,筹建地下联络站。掩护过往同志。
  民国37年,奉命开辟地下航线,于闽侯兰圃成立中共闽江下游运输党支部,利用驾驶粪船的有利条件,沟通联络站与闽东特委联系。同年底,他负责运送枪支等到南平,机智地甩开特务跟踪、检查,胜利地完成任务。
  1949年夏,福建面临解放,他负责了解国民党胡琏军和八十师的人数和装备情报。为向敌人开展攻心战,他派人到仓山地下印刷厂,把他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闽浙赣人民游击队行动纲领》、《警告蒋党特务书》等印刷成册,分别邮寄给特务头子林君扬、何思远和轮船公司科长以上人员,命其保护国家财产,争取立功赎罪。
  建国后,他不居功自傲,从来不伸手向党要官要钱。由于积劳成疾,在本县城关长期休养。曾担任永泰一中名誉校长,并到校给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日,因病住福州市康复医院,治疗无效逝世,享年54岁。
  檀积蒲()
    同安乡荷洋村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少时读过3年私塾,后务农。23岁离家到嵩口乡月洲山兜开荒种番薯。29岁又回到本乡下坂开荒。
  1951年任乡农会干部,1952年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带头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担任爱国农业合作社社长。1955年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担任副社长。同年,他带领20多名社员组成耕山队,到离乡30多里外的荒无人烟的白岩山开荒,经过几年艰苦奋斗,白岩山变成田园连片,果树成林,禽畜成群的“万宝山”。因而连年受到县、地区、省和华东区的表彰,被誉为永泰的“新愚公”。1960年其事迹在《福建日报》、《人民日报》发表后,陆续为《工人日报》、《大众日报》和《吉林日报》等10多种报刊转载。文艺界也把他的事迹编成剧本、连环画,拍摄成新闻记录片广为宣传,国外匈牙利画报也加以刊载。
  由于檀积蒲带领群众艰苦创业,1954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继之又被评为地区、省劳模。1957年被评为华东区劳动模范,并出席表彰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冲击,他被迫离开白岩山回到本大队果林场工作。1981年调到公社林场任护林员。1985年退休。日病逝,享年72岁。
  陈继文()
    山东省苍山县人,出身农民,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于1938年6月参加山东临郯青年救国团,在县团部警卫班当警卫员、战士。1940年因病回乡,种田做小生意。1943年6月参军,曾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副政委、武装部长等职。参加过与冯治安33军的战斗、鲁南阻击战、滨海突围战、迷龙汪反包围战和淮海战役。1947年立二等功一次,1949年立四等功一次。同年2月南下福建,在31军278团警卫连任政治指导员,10月调福建闽侯军分区永泰县大队一中队任政治指导员。1950年1月提为副政治教导员。1951年6月任闽侯军分区独立七营副政委。
  永泰刚解放时,匪特活动猖獗,他亲自到白云、雁门、凤T、丹叶、嵩口、东洋等乡指挥所属部队剿匪。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对匪帮进行政策攻心,深入匪巢,宣传党的政策;一边派出侦察小组,布防设哨,明查暗访,掌握顽匪动向,及时组织围捕。他在本县先后组织30多次剿匪反霸斗争,镇压了反革命,保卫了新生人民政权。
  1952年任闽侯军分区永泰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54年由人民武装部部长改任县兵役局局长。1962年夏,紧急战备时期,他带领现役干部分头深入各社队发动民兵,做好支前和参战工作,在防空降工作中获得上级嘉奖。日,实行军衔制,被授予中校军衔(正团级)。1965年10月转业地方,任永泰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分管政法、民兵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办事廉洁奉公,生活不搞特殊,艰苦朴素,经常深入农村检查工作,了解情况。所到之处,深受干群欢迎。1981年12月逝世,终年62岁。
  吴盛端()
    别名开享,红星乡古洋寨人,少时家贫理发为生。1942年春,他在岭路一带理发,经中共地下党员饶刚生介绍加入闽中游击队,任省委机关交通员。1943年,省委派他开辟从闽北、古田经闽清到永泰的地下交通线。经上级批准,他在闽清六都洪安黄炳顺家建立第一个地下交通站。次年正月,他同地下党员刘捷生一起到黄家,拜黄母为义母,开展地下交通活动。随后,他在饶云山、张翼的指导下,继续开辟了池埔、上莪垄、溪前、梅头、五雷、麟洞、马场、兰兜、地洋垄、藜加、七都、梅城以及尤溪后坪等十几个红点户或交通站,先后掩护了省委、特委领导干部左丰美、黄禹、王一平等来往和住宿的安全,特委副书记林汝楠在战斗中负伤,由他掩护到麟洞交通站养伤治疗。
  1947年初,任闽(清)永(泰)游击队队长,6月开赴闽清七都一带进行游击斗争。1949年1月由林汝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闽永游击队控制了闽清五、七、八、九、十、十一等都的大部份村政权,前后十多次截击国民党96军流窜到闽清的残兵,缴获了200多支轻重武器。是年8月15日游击队配合解放军解放闽清县城,他担任闽清县支前办事处主任并代理县长职务。
  闽清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任闽清县县大队队长。后因其下属原由国民党军投降过来的许事董在十一都叛变,以致于1950年春,受开除党籍处分,并调永泰工作。先后担任本县总工会主席、交通局长、民间交通运输联社主任等职,积极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1982年起,因积劳成疾,患病不起,于日治疗无效逝世。在临终前数小时,经中共莆田地委批复正式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49年算起,行政职务为永泰县经委主任。
  洪定洲()
    晋江磁灶人。幼年家贫如洗,父母借居别人破漏的柴草房栖身。依靠种1亩坡地和8株龙眼,肩挑贩卖虾米过活。13岁时,跟随乡亲出国谋生,在马来西亚王玉洋经营的茂兴橡胶兼杂货店为学徒,3年后当了分店的记帐员。
  1937年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同盟会,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因旷工被老板解雇。1939年到新加坡他姐夫经营的永泰进出口商店帮管仓库,并就地继续进行抗日活动。1941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并进夜校义务成人班学习,成为校长的助手。在校开展学生运动,团结男女青年300多人,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主席。时日军侵占马来西亚,他参加马共领导的义勇军,开展地下对敌斗争。日不幸被捕,遭受严刑拷打,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出狱。
  1949年6月,他和马共女党员施素华(后改姓甘)结婚,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双双回国,后编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任第七队队长。同年11月到福州,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班学习;1950年初分配在省农会工作,9月调连江县任一区凤尾乡土改组长。1951年2月调任永泰县第三区赤水乡土改队长。土改结束,被评为模范干部,任县人民政府财粮科主办会计,后任国营永泰电厂经理,县建设科长,县农业局长。1956年6月县召开三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副县长,以后又在县人大四、五、六三届连选连任副县长。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当选为中共永泰县委候补委员。1979年调往福州华侨塑料厂任党委副书记。日在福州病逝,终年60岁。
  他任本县副县长20多年,分管工交工作。1958年,省公路局派第七工程队来县修建永嵩公路,他任修建委员会主任,坚决贯彻民办公助方针,对民工采取完成施工定额付给报酬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仅10个月,建成永嵩路干线53.8公里,为国家节约资金30万元。
  同时,他提出“社社通车,公路连七县”的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一支公路测量队,对全县主要公路路线进行测量和设计,并绘出城关街道建设远景蓝图。先后勘测塘前到一都、梧桐到仙游、城关至大洋、梧村至莲峰、城关至白云等130多公里线路。每当新公路工程上马前,他都亲自参加勘测和设计。永(泰)大(洋)公路选线时,他率技术人员,不辞辛劳,登通天隔,进田头七T,上芭蕉岭,翻越山头岭顶,经反复比较,最后确定路线31.6公里。
  他利用永嵩公路节余资金和人力、物力,把永泰至塘前31公里公路改建成标准化路面;新建了2.7公里的城关环城公路,提前修通了城关至鸭姆濑12公里公路。
  1959年,国家投资建设长185米的嵩口大桥,他向省公路局第七工程队队长提议,把嵩口大桥工程改为民办公助,用节省的资金、人力、物力再建一座永泰大桥(长230米)。经上级批准,两座大桥同时上马,仅用11个月时间,横跨大樟溪上的两座大桥相继落成。当年,县交通局被评为省交通基建先进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坚持修通公路17条,计140.7公里。1979年他调往福州,本县群众一直对他念念不忘。1983年在榕病逝,有几百名干部专程赴福州参加追悼会。
  程国良()
    原名守塘,岭路乡洋斜村人。出身贫苦,少时曾读私塾4年。1940年11月参加革命。次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任闽中游击队的勤务员、警卫、通讯员、通讯班长和特委机关的管理员、事务长,以及莆(田)仙(游)永(泰)游击队长,永泰独立大队队长等职。1942年受中共闽中特委派遣,打入南竿塘的汪(精卫)伪和平救国军内部,从事分化瓦解敌军争取抗日同盟力量工作。曾两次被捕,均能巧妙地蒙蔽敌人,保守党的机密,保护了潜伏在敌伪军内的党组织和同志。对此,1956年中共海军航空兵二师党委,在对他肃反审查的结论中认定:程“确无脱党泄密情况,经艰苦环境考验,对党表现忠诚,入伍后思想平稳,工作积极,一般表现较好。”
  1949年,任中共永泰工委书记,深入群众,发动“二五”减租、抗税、抗捐、反霸、筹粮活动。5月,他在洋斜村主持召开驻永泰县的游击队领导会议,部署扩大游击队队伍,做好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樟的各项准备工作。8月11日,他率领游击队进入县城与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实现了他参加革命时“不达到解放,不回家”的誓言。
  建国后,他历任本县二区区委书记、县农会主席、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52年调浙江宁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任海空二师营管科副科长、科长(准团级)。1957年7月转业地方任中共永泰县委副书记,大洋公社党委书记。一年后调任福建省劳动局计划处副处长,闽侯专区劳动局局长。1961年后任中共永泰县委副书记兼副县长,曾分管政法、财贸、工交、文教等工作。
  他工作任劳任怨,处理问题大胆果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1958年,他分管政法时,堂弟因民事纠纷,触犯法律,他秉公执法,依法判其二年有期徒刑。
  他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他唯一的男孩初中毕业,户口迁回农村当农民,媳妇也是农业户口。他的弟侄等诸亲属没有一个是依靠他的背景而提拔的。他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平常衣着朴素,食宿简单,工作作风深入朴实,经常下乡检查指导工作。对同志的缺点,从不姑息迁就,总是直言不讳,耐心教育,热情帮助。为建设新永泰,做了大量工作。
  1977年6月,他在“左”的路线迫害下,含冤逝世,终年56岁。中共永泰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3月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召开千余机关干部职工参加的追悼大会,高度地赞扬他艰苦奋斗,无私无畏,鞠躬尽瘁的一生。
  林宜耕()
    又名学岭,大洋尤村人。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8月,初中毕业后到永泰县委宣传部工作。1970年调到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工作。1973年12月经县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为永泰县总工会副主席。1975年9月调任嵩口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80年9月,经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为永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并为中共永泰县委常委。1984年11月,经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连任副县长。
  林善于学习,积极工作,富有开创精神。1959年春被团县委评为“红色青年”;参加工作后,1960年被评为“四夏红旗手”,1963年评为“五好档案员”,1965年在社教中被评为“五好工作人员”。他在嵩口公社任职时,不顾自己的安危,坚守岗位,与同事们一道制止乱砍森林,有效地保护了嵩口地区的森林资源。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了发展生产力,他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抓杂优良种,使嵩口地区的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他还组织群众开垦三峰坂良田,完成大喜水库续建工程,创办福斗隔万亩林场和大培采育场。为了发展果树生产,他坚持改革,首先提出果树联产承包的做法,为嵩口李果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担任副县长后,在分管工业工作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落实,想方设法帮助制药厂、柴油机厂、轴承厂和造纸厂等搞好经营管理,尽快地扭亏为盈;在分管农业工作时,按照县委和人大通过的大办基地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抓发展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落实粮食、林业、李果、柑桔、青梅等基地,为发展山区经济作出贡献。
  日,参加省在邵武市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时,突然发生重度脑溢血,经邵武市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46岁。
  吴大昂()
    雁门乡(今红星)文岭人,读过二年私塾,是清末民国初的匪首。他生性凶残,20岁开始为匪,51岁被击毙。
  吴大昂20岁在白云乡做工。当时白云有股土匪,他和叔父常到匪巢做木桶,与匪徒很熟悉。有一天,他用计抢了六支步枪扛回雁门,聚众为匪,拦途截劫,打家劫舍,掳人勒赎,弄得各乡人心惶惶。
  他用绑架、勒赎、抢劫的钱到福州等地买枪支子弹运回雁门,同时雇了几个洪山桥兵工厂的闲散工人在荷峰寨办枪厂,制造七九步枪,扩展匪徒200多人。所劫掠财物,除部分发饷外,余下的金银首饰令其亲信在山下挖坑埋藏,然后再把那个亲信杀死灭口。
  民国19年(1930年),尤溪县地方武装头目卢兴邦绑架省府许显时等6名委员,本省治安十分混乱。吴认为升官发财机会已到,想投靠卢部,带匪众到盘谷乡。当时国民党军五十六师刘和鼎部来闽讨伐卢兴邦,以一个团来永泰剿吴匪,经过激战,吴率部逃到闽侯源口(今鸿尾),在闽江边截劫来往船只,船不靠岸,就开枪打死船夫,弄得民怨沸腾,商旅畏惧不前。后来他又退回雁门老巢,向乡民派粮派饷,乡人吴鹿官等一时交不出粮饷,房屋被烧光。
  民国21年2月,闽清民军黄炳武在本县城关打败谭曙卿部,吴通过表弟黄懿兰改编为黄部一个营,进驻辅弼(今同安乡)。但他匪性难改,见群众不来欢迎就扶梯爬墙入同安寨进行抢劫,连妇女随身带的金银首饰和小学教师的行李也劫掠一空。
  是年6月,吴为报复在盘谷乡受到刘和鼎部袭击的耻辱,率匪徒进攻盘谷,打死刘礼丹、方炳灼等青年农民,割头示众,同时烧毁民房43座数百间,使几百户农民无家可归。在群众不断控告下,当年7月,省防军教导团陈齐]部到盘谷剿匪,十九路军也派一山炮连助剿。吴据雁门古洋寨负隅顽抗,双方坚持两个月,省海军还派飞机到雁门上空盘旋侦察,散发传单劝他缴械投降。民国23年11月,他被迫放弃雁门老巢率徒众逃到闽清五都塔庄,沿途打家劫舍,掳人勒赎。十九路军派梁杰苏营在闽清县保安队配合下与吴匪激战,终于吴大昂被十九路一士兵用钢刀杀死于五都岭,尸首被放在塔庄乡沙滩示众,从此多年为患闽永边境的吴大昂匪部被全歼。
  徐国材()
    徐国材,又名王飞仙,乳名双双,雁门(今红星)乡礼炳人,是本县著名的匪首。
  徐20岁时带四人到塘前官烈山烧炭,用卖炭钱买回4支步枪占山为匪。当年秋,他纠集匪徒在闽侯南通上洋造船厂附近抢劫一艘小汽船,劫得800块银元和一批衣物,又到福清海口买回步枪7支,扩充匪部,自封首领,流窜永(泰)闽(侯)福(清)边境,打家劫舍,拦途抢掠。不久,队伍发展到60多人,以官烈兔耳山为匪巢。由于群众不断告发,省长陈仪令省保安六团围剿,六团派一个营星夜赶到兔耳山,团团围住。徐得到消息,率匪众从后山羊肠小道冲出包围圈,奔向河边夺船渡江到闽侯浦口,抄山路回永泰。路经三十六湾T上村时,遭到当地许海波为首的民团截击,打死二个匪徒,因此,他对T上村民怀恨在心。
  回乡后隐蔽在闽清、永泰、闽侯交界的后门坪,强占民妻,残害百姓,雇工制造枪支弹药,先后又拉进白云吴草孟匪部20多人及苏朝朝匪部30多人,成为盘据永泰北区的大匪首。
  民国26年(1937年)秋,徐亲率百余匪徒,进驻T上村边的三香炉山上,向T上、白岩、溪狮、下院等村派饷摊粮,乡人不堪其扰,集资购枪,公推与他作战过的许海波为自卫队长,集中百余人进剿。徐凭借有利地形打死民团2人,攻进T上,许海波儿子许鸟肯被徐活捉砍头示众。村民被迫退入土堡继续抵抗,暗中派人赶往闽侯浦口求援,双方激战一昼夜,徐匪抢劫该村耕牛37头,猪40头,羊12头,300多担粮食及金银财物,杀死6位农民,纵火烧毁全村100余间房屋。并把十几床棉被浇上煤油,焚烧土堡大门。正当危急关头,浦口村援兵到达,匪徒才从山路逃走。过了三日,他们又洗劫白岩村,烧毁房屋82间。
  徐于1934年向县府自新,后被任为县保安队副队长,后任侦缉队长。民国34年秋,日本投降,又被任为县特务队长。翌年7月的一夜,他把关押在县城大圣庙的共产党员黄和龙等7人押至孤老湾活埋。其他“通共”嫌疑犯,也被他捆绑吊打折磨得死去活来,勒索银元取赎。
  他对政治犯多施以酷刑,如:金鸡背翅,指甲刺针,椒汤灌鼻,吊绑悬空,棍桶肛门,画眉上架,蚊香焚背,大石压腿等。曾把许多“嫌疑犯”秘密押到外县活埋。
  1949年4月,徐带60多人到白云樟江,借搜查嫌疑犯挨户洗劫,据守土堡农民忍无可忍开了一枪,他愤而纵火烧堡,烧死3人,烧毁房屋37间,打伤村民6人,抓走7人,并强令该村赔偿谷200担,猪20头,羊10头作为“慰问费”。
  解放后,徐不甘灭亡,率匪100余人上山,坚决与人民为敌。1949年农历7月20日,在白云北山摊派粮草时遭革鞘湾农民抵制,徐即率部攻打该村,打死农民谢开学等5人,焚烧房屋数百间,摔死刚出生的婴儿。
  当年9月,徐匪带领300多人,分6股流窜白云、杉洋、溪南、仙峰、丹洋等乡村抢劫勒索。12月19日被剿匪部队生擒。日县人民政府在城关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将徐匪枪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安网上通缉犯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