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2如何玩1为什么玩着玩着系统就会莫名其妙说...

无数文章都有这样的定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那么问题就来了,阿基米德怎么知道“地球”这个词汇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赵复垣: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人类正确认识宇宙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辛勤劳动——细致的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密切不可分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同时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1584年,意大利人布鲁诺明确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太阳只是无数个恒星中的普通一员。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指出,银河和所有观测到的恒星构成一个巨大的扁平状天体系统,由于太阳连同地球位于这一系统的内部,从不同方向观测才看到了银河和离散分布的点点繁星。1785年,英籍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建立了第一个银河系模型。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从而纠正了赫歇耳银河系模型的错误。    
  双面碑  作者:流沙河    
书桌抽屉深处,翻出一枚海贝,一九八七年一月游麦哲伦海滩拾得的。这枚海  贝形色皆差,不美也不值钱,深藏之只为了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是他,葡萄  牙人裴迪南·麦哲伦,十六世纪西班牙派遣的一位船长,在人类的航海史上,扬帆  首次环航地球一圈,从而证实了大地是圆球,此後才有“地球”一词,拓张人类眼  界,功莫大焉。不过,一圈之说欠妥。准确说,麦哲伦他本人只转了地球大半圈,  中途登陆菲律宾的马克坦岛,不幸死於土人蛮刀之下。多亏他麾下的船员们继续扬  帆,穿越南太平洋,西渡印度洋,绕南非好望角而北上,返回西班牙,才完成他末  竟之业。他死难所在的那段海滩就在马克坦岛,後人凭吊,叫做麦哲伦海滩。考证  起来,马克坦(Mactan)其实是麦哲伦(Magellan)的读音讹误。马克坦岛就是麦哲伦  岛。    
这是个小岛,今有路桥连接菲律宾的第二大城市宿务,遂成半岛。我随菲国作  家从宿务乘小车去岛上,竟无渡海登岛之感。车到终点,下来一看,我好迷惑。眼  前一尊铜像,正立高台,举盾捉刀,昂头猛进。这半裸的勇士难道是麦哲伦?观其  面目,蟹脸高颧,鼻不凸梁,眼不凹窝,肤色深棕油亮,哪里像“红毛国”的船长,  明明是菲律宾土著的泰加罗人。“哦!对了,是他蛮刀一砍,杀了麦哲伦呀!”我  这才憬悟了,觉得莫名其妙。原先说的是来凭吊麦哲伦遗踪的啊。    
铜像一侧,有条亭焉。入亭读碑,知道这位提刀勇士名叫拉浦拉浦,或译那不  那不,乃土著酋长也。碑面黑石白字,书以英文,题曰《拉浦拉浦》。我将碑文恭  译如下,以飨读者:    
时维公元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拉浦拉浦率其丁众,於此击渍西班牙侵略  者,殪其帅魁斐迪南·麦哲伦。    
菲律宾人抵抗欧洲人之入侵,拉浦拉浦乃首倡其义者,以此故也。    
看见我崇拜的航海家麦哲伦被人家立碑记罪,用洋话说便是“钉在耻辱柱上”,  鄙人心头非常不是滋昧,就像左脸挨了一掴。抬头又见亭壁有画,画的正是当年海  滩之战横幅全景。近百人的两两拼刀,杀声可闻,双方战士水中乱砍,你死我活。  战阵中心,仔细辨认,总算瞻仰到了英雄酋长拉浦拉浦同志,见他半裸,双手高举  蛮刀,即将猛砍下去。在他刀下,一个全副戎装老贼,狗头豹眼,一瞥便知是大坏  蛋。老贼此时手忙脚乱,进退两难,正欲抽刀出鞘。抽你妈个鸟刀,老贼,你这侵  略头子,一刹那就要你狗头开花了!    
天哟我的天,那老贼居然是麦哲伦!    
能这样丑化吗?鄙人心头火冒三寸,蠢蠢想同不在场的菲国画家争辩,奈何另  一个我悄悄提醒:“注意立场!”於是自我消防灭火,赶快与拉同志保持一致,免  得又犯错误。    
菲国作家笑笑说:“请看石碑背面。”    
原来这是双面碑。碑阴也是黑石白字,同样书以英文,题曰:《裴迪南·麦哲  伦之死》。我将碑文恭译如下,以飨自己(这是站在反面看呀):    
时维公元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斐迪南·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浦拉浦  麾下丁众交锋,身受重戕,殒於此焉。其後,麦哲伦之船队有维多利亚号一艘,胡  安·定巴斯蒂安·埃尔卡诺率领之,是年五月一日航离宿务,翌年九月六日泊归巴  拉米达之圣罗卡港,遂首次完成地球之环航。    
这篇碑文《斐迪南·麦哲伦之死》比那篇碑文《拉浦拉浦》长些,文内不再说  侵略了,而且写明首次环航地球,伟大意义不言自喻。一碑两文,菲国政府这样处  理,既维护了国家体面,又尊重了历史公道,颇具匠心。当然,如果是西班牙政府  为麦哲伦记功,碑文恐怕不会这样写吧。侵略(invade)一词是不会用的,至多用用  殖民(colonize)一词,正如日本教科书以“进入”偷换“入侵”。麦哲伦也不会被  画成狗头豹眼,肯定画成光辉形象,而且是“被土人杀害”的。至於拉浦拉浦,那  不那不,算个什麽,那不必写。历史小姑娘嘛,怎样打扮她都不闹。    
读毕双面碑,且去看海滩。时值午潮,但见白波一线,一线踵跟一线,迎面推  来,不肯罢休,似诉说航海家的追恨。不,不应有恨了。南半地球有麦哲伦海峡,  南半天球有麦哲伦星云,他与天地同在,够辉煌了,够永恒了。杀他的酋长也沾他  的光,得以法相庄严,铜身巍峨,流芳百世。设想当年蛮刀一砍,脑袋开花的是名  不见经传的张三李四,或是碌碌如我,或是碌碌如你,谁还记得有个土著酋长名叫  拉浦拉浦的呢!所以,想要出名,最好去揪住大人物打官司,或是拿枪射总统。怕  犯险,提棍子打文豪,也行。如果还怕,就脱裤子趴在地,骂他的娘,让他来打。    
我是几年前去凭吊麦哲伦海滩的,那时菲律宾社会尚未全安定,海滩游客很少。  现在想必旅游业兴盛了,麦哲伦一定会给拉浦拉浦的子孙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如益。  当年蛮刀一砍,英明万分,乃是最省钱最赚钱的投资啊。
  &地球&这个词汇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阿基米德那个著名言论到底是哪里传出来的?
  好问题,同待……
  传说终结者:实验否定阿基米德“火烧战船”    日 15:21:45  
提到大名鼎鼎的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跟他有关的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通过检验国王的金冠发现浮力定律,制造滑轮将大船搬下水……当然还有一句满怀自信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但关于阿基米德的传说都是真的吗?美国“发现”频道的“传说终结者”节目日前联合美国的一批科学家,对阿基米德火烧罗马战船的故事做了一次“再现”,可惜结果仍然让人们将信将疑。    
“战船”没能燃大火    
“发现”频道为了当上阿基米德传奇的“终结者”,出钱赞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州大学等一些名校的学者模拟了当时的场景,并且找来一艘已经有80年历史的木船当作古罗马的战舰。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用300平方英尺的黄铜和玻璃制成了一面巨大的凹面镜,然后在150英尺之外把强烈的光线聚焦到这艘老木船上。但令人失望的是,虽然这艘老木船被烤得冒烟,但始终没有燃起火苗。随后,觉得也许是距离太远的科学家们又把这面凹面镜移到了距木船75英尺的地方,这回火苗倒是按预期的燃起来了,但火苗小得可怜,并且一会就自动熄灭了。而亚利桑那州大学的迈克·布什罗则用了一个形状像花瓣的凹面镜,结果是既没有火苗,也没有让船冒烟。    
保留阿基米德的传奇    
参与实验的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大卫·瓦雷斯说,尽管实验没有取得传说中的效果,但从理论上说,利用聚光点燃物体是绝对可能的,那么谁又能肯定阿基米德没有用凹面镜来攻击罗马战船呢?他表示:“我们不能因为实验的结果而低估他的智慧和能力。”(韩曙)
  普卢塔克(约45—120),《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道德论丛》.    阿基米德的故事,应当是这个人写的,那么这个人一定知道“地球”这个词汇。这个人是一个希腊的史学家,也就是说古希腊已经使用“地球”这个词汇了。
  之后的事情我就纳了闷了,这本书流传了一千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且就在这一千多年里,阿基米德定律熠熠生辉,人们竟然没有地球的概念。更有趣的是阿基米德向某国王要另一个地球时,竟然没让那个国王把他送到月球上,很显然,他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
  普卢塔克(约45—120),他生活的这段时期,希腊好象灭亡乐……
  当时当然有地球概念    1 月食时地球影子总是弧形    2 远处的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3 各地在同一时间 太阳角度不同    
   一、提出“地球”概念的第一人一柏拉图       “地球”这一概念究竟是谁先提出采的?有人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但真正最早确定这一概念的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早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认为: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是球形,因而人类所居住的大地应该具备完美的形式,大地只有球形才能适应“宇宙和谐性”的要求。当时柏拉图参加了古希腊的一个学术组织,该组织将他的研究成果视为组织内部所有,对外严格保密。因此,柏拉图的“地球”观长期得不到传播。后采,他的弟子亚里主多德接受了老师的观点,并在观察了月食等大量自然现象的基础上,予以发表出采。直到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才有力地证明地球是球形形状。       二、测算地球大小的第一人——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240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数学家、被后人誉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在埃及旅行时发现:夏至日正午时分,太阳光总能直射进地处北回归线的阿斯旺地区的深井中,而相距正北800干米处的亚历山大却无此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埃拉托色尼想,如果地球 真是方形,那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一定是地面弯曲,才使亚历山大偏离了太阳直射。他进一步推想,假 如用几何学去计算,知道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又知道太阳光线与铅垂线之间的角度,岂不可以测算出地 球的大小吗?于是,埃拉托色尼制作了一个半圆形的茶盘,在盘底的中心垂直固定一根长度为茶盘半径的轴杆,并将半圆的盘缘等分为180份,即180度,以垂直的轴杆为0度,左、右百分为90度埃拉托色尼利用自制的简单仪器,在夏至日正午6时分,利用亚历山大城内高高的尖塔,测得太阳光线照射亚历山大城的倾斜角为7.2度。于是,他运用几何学原理:将在射阿斯旺井底的阳光延长至地心,将亚历山大尖塔中心线向地心作垂直延长,得其两线间夹角也正好为7.2度。由此也得出,亚历山大与阿斯旺的纬度相差7.2度,而其所对地面长度为800千米(当时两城有驮运路相连),埃拉托尼色得出如下比例式:800:7.2=X:360(其中:x为地球周长,360为整圆底数),贝地球局长x=(800 X 360)/ 7.2=40 000干米);而地球半径约为 6400干米。这比1971年第十五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采用的地球半径数据只差29千米,周长误差也仅有75千米。   
  普卢塔克(约46~119)  Plutach    
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伦理学家。生于希腊中部喀罗尼亚的贵族家庭。公元66年在雅典学习哲学,后去亚历山大城进修。还学习过修辞学、物理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曾多次访问罗马,很受罗马皇帝的赏识。到过埃及、意大利和希腊的许多地方,但大部分时间在本乡度过。他结识许多名人,在家乡担任行政长官,并当过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普卢塔克博览群书,著述丰富。据其子为其著作所辑之目录,篇名有227项之多。现存传世之作包括50篇希腊、罗马著名人物传记的《传记集》和由60余篇杂文组成的《道德论集》。他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伦理思想。他不重视史料的考订,因此其著作的史料价值常常取决于所选用的文献的价值。但由于著作中保留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作家的记述,仍不失为治史者必读之书。《道德论集》主要形式为对话或讽刺文章,涉及题材十分广泛。他写作的目的在于利用古代名人的言行进行道德劝善,文笔朴素生动,被视为传记文学的典范。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约公元前287年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古拉,公元前212年卒于同地。...    看看
在阿基米德的年代 连地球大小都计算出来了    当然,后来的欧洲人又自己否定了这个正确的数字
  好问题。。。  我们常常关注的是:能否翘起地球的结论及翘起地球的哪个动作或想象。  问了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表像,其实。。。。。。。
  马前卒你不要乱说,连罗马帝国的一个传记作家,都知道地球这个概念,那么那个做保密工作的柏拉图,也就太失败了吧?!
  &公元前240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数学家、被后人誉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在埃及旅行时发现:夏至日正午时分,太阳光总能直射进地处北回归线的阿斯旺地区的深井中,而相距正北800干米处的亚历山大却无此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埃拉托色尼想,如果地球 真是方形,那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一定是地面弯曲,才使亚历山大偏离了太阳直射。&    ————只要时间足够
科学是无法保密的 客观事实在那里 不能总以为别人都是傻子
  还有一个问题,埃拉托色尼怎么知道800公里以外的同一时刻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我猜他至少需要一块手表。如果没有手表的话,那就有发报机。
  只要时间足够 科学是无法保密的 客观事实在那里 不能总以为别人都是傻子  ---------------------------------  我也希望罗马帝国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也特别想知道,以后地球怎么变方了。  其实吧,地是什么形状的,对古人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
  800公里对古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至少要好几天的路程呢!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3:32:04 
    还有一个问题,埃拉托色尼怎么知道800公里以外的同一时刻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人类有历法
在真实的历史中 埃拉托色尼是在第二年的同一天正午去量太阳角度的。    另外 中世纪的西方人也认为世界是球形 但他们不承认埃拉托色尼的正确数据
他们以为亚洲东端离欧洲西端不远呢    所以哥伦布才敢开那么小的船去找中国
如果他知道真实大小 就不会去了    
  这段距离是通过什么方法精确测量出来的?同一条子午线,相距800公里,太牛了。
  所谓地心说
第一个要求是地球是球形    才能在外面安置天体球壳     对于航海来说
即便是在地中海航海     知道大地是平的还是弯的也很有用
因为球面两点之间最短距离是大圆线
平面上的直线未必和大圆线 重合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4:30:24 
    这段距离是通过什么方法精确测量出来的?同一条子午线,相距800公里,太牛了。    在埃及沙漠里行走的商队 如果离尼罗河不远的话(可以时刻派几个人去河边取水)
绝对是走直线的
尼罗河基本上是南北流向
商队没测量过 但他们的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反复测量得到
  恰好两个被测点在一条经线上    第一张西藏地形图就是通过测量员步行测量做出来的
那是19世纪末
英国雇的南亚测量员装扮成喇嘛
用念珠计步数
做的地形图也很精确
  直到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才有力地证明地球是球形形状。       ==============  对  之前是推测  到麦哲伦是确证    
  地球是圆还是方,这个问题还需讨论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为什么不往这句话的深处想想呢,生活中如果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支点,没有我们做不了的事.
  不错 麦哲伦做了最后验证
    此前西方科学家只能说地球在它们这一部分应该是球状曲面
其他部分未曾探察
估计也可能是曲面
后来基督教也接受了地球的观点
那就和科学无关了    即便麦哲伦转圈回来了 也不能说完全得到了验证
因为地球完全可能是个大鸭梨
是个大鸡蛋
总之是一个变化平缓的闭合曲面就好    真正的科学验证要等到18世纪后的全球三角——天文测量成果
  丈量地球的周长      关于地球圆周的计算是《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的精华部分。在埃拉托色尼之前,也曾有不少人试图进行测量估算,如攸多克索等。但是,他们大多缺乏理论基础,计算结果很不精确。埃拉托色尼天才地将天文学与测地学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设想在夏至日那天,分别在两地同时观察太阳的位置,并根据地物阴影的长度之差异,加以研究分析,从而总结出计算地球圆周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比自攸多克索以来习惯采用的单纯依靠天文学观测来推算的方法要完善和精确得多,因为单纯天文学方法受仪器精度和天文折射率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埃拉托色尼选择同一子午线上的两地西恩纳(Syene,今天的阿斯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夏至日那天进行太阳位置观察的比较。在西恩纳附近,尼罗河的一个河心岛洲上,有一口深井,夏至日那天太阳光可直射井底。这一现象闻名已久,吸引着许多旅行家前来观赏奇景。它表明太阳在夏至日正好位于天顶。与此同时,他在亚历山大里亚选择一个很高的方尖塔作为日文,并测量了夏至日那天塔的阴影长度,这样他就可以量出直立的方尖塔和太阳光射线之间的角度。获得了这些数据之后,他运用了泰勒斯的数学定律,即一条射线穿过两条平行线时,它们的对角相等。埃拉托色尼通过观测得到了这一角度为7˚12′,即相当于圆周角 360˚的l/50。由此表明,这一角度对应的弧长,即从西恩纳到亚历山大里亚的距离,应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50。下一步埃拉托色尼借助于皇家测量员的测地资料,测量得到这两个城市的距离是5000希腊里。一旦得到这个结果,地球周长只要乘以50即可,结果为25万希腊里。为了符合传统的圆周为60等分制,埃拉托色尼将这一数值提高到252 000希腊里,以便可被60除尽。埃及的希腊里约为157.5米,可换算为现代的公制,地球圆周长约为39375公里,经埃拉托色尼修订后为39360公里,与地球实际周长引人注目地相近。由此可见,埃拉托色尼巧妙地将天文学与测地学结合起来,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周长的精确数值。这一测量结果出现在2 000多年前,的确是了不起的,是载入地理学史册的重大成果。      此外,《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还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等等。这些研究代表了当时地理学发展的高水平。    
  呵呵,转了一圈,又得到了一组数据,收获真不小。那是一个估算值,也就是说,埃拉托色尼认为那两地在同一子午线上。至于两地的距离,埃拉托色尼有自己的估算方法,大致是去除实际测量值的1/15。
  两地在不在一条子午线不难确定
有简单的三角知识就可以了    倒是距离比较难测
  如此看来,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是个圆球了,事实摆在那里,埃拉托色尼以前已经很多人尝试过测量地球了。文献也摆在那里,罗马人也知道地球这个东西。估计大西国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没有通过丝绸之路给中国人透露一丝消息。
  倒是距离比较难测   ---------------  这个我也没料到,埃拉托色尼本行就是搞测绘的。
  本身就是个不完善的推测么 传播不传播也没什么意思 没有根据的事情无法说服别人      当时说地球是圆的    理由无非是“我这里是个接近球面的曲面,或许这个曲面延伸到整个世界”    在没有全球三角测量网以前
这种设想都是推测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古希腊天文、地理、地图、数学家 。    公元127年,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托勒密在地理学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整个地球,主要研究其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投影的方法等。他制造了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浑天仪的仪器(星盘)和后来驰名欧洲的角距测量仪。托勒密有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他的多数地点位置好象都是根据他的本初子午线和用弧度来表现的平纬圈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因为他的经度没有一个是从天文学上测定的,只有少数纬度是这样测定的。托勒密采用了波昔东尼斯测定的地球周长的较小数值,这就使得他所有用弧度表现的陆向距离都夸大了,因为他把每一弧度的距离定为五百希腊里,而不是六百希腊里。这样一来,从欧洲到亚洲横贯大西洋的洋面距离,看上去就比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值小得多,这项计算最后还导致了哥伦布从西面驶往亚洲的企图。
  再推出这个人,地心说最著名的人物,从介绍来看,他不但认为地球是圆的,他干脆就使用自己的计算值,代替测量值来标注地理位置了。虽然不清楚他怎么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特别是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但毫无疑问,此时人们已经公认地球是球体这个事实乐。
  马前卒别在意,这个就是科技进步,他用完美的理论,征服了民众。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6:28:00 
    再推出这个人,地心说最著名的人物,从介绍来看,他不但认为地球是圆的,他干脆就使用自己的计算值,代替测量值来标注地理位置了。虽然不清楚他怎么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特别是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但毫无疑问,此时人们已经公认地球是球体这个事实乐。  ================  从静止的角度观天象,得出星体运行轨迹本来就不难。  公认地球是球体至少也是麦哲伦之后吧?
  再来一段插曲 麦哲伦生平      麦哲伦 (约)      
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1517年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弃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1518年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 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  
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张衡不是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了吗
    从静止的角度观天象,得出星体运行轨迹本来就不难。    公认地球是球体至少也是麦哲伦之后吧?  ---------------------------------  恒星容易,行星有时会走的不规则。  托勒密是受到教会推崇的人,他的理论就是把地球当球体的。麦哲伦多此一举,歪打正着。
  张衡不是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了吗  ----------------------  我也正在找是谁把地球给说成方的呢!
  说成方的不难
其实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 说是平的比较保险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7:16:38 
    张衡不是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了吗    ----------------------    我也正在找是谁把地球给说成方的呢!    天圆地方    我估计与汉语讲究对偶有关系
  利玛窦和徐光启曾经一同声明过,天圆地方的“方”,不是指地球的形状。这是十六世纪初的事情。
  人类一直在探索地球的形状,地球说肯定很早。  让我们产生误会的是布鲁诺事件,让只看教科书的国人以为在那个时代之前的欧洲人都认为地球是个大烙饼    
  事实是这样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系。
  一厢情愿的“人类一直在探索地球的形状”,估计发生在五四运动以后。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9:30:42 
    利玛窦和徐光启曾经一同声明过,天圆地方的“方”,不是指地球的形状。这是十六世纪初的事情。    那是指的什么呢?
  著名的郑大太监航海,也不知道用什么法子定的航向,现代科学家们知道得法子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估计他们一定掌握不了,也发现不了。
  如果天圆而地方,那么天地相接的地方就不能无缝 ,那就很不合理想了
  不指形状指什么呢  ---------------------------------------------------------------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汉代出现了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争论。在秦汉之前,盖天说比较盛行。自古以来,人们看见苍天笼罩着大地,产生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而春秋时的曾参就曾提出疑问:“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后来盖天说又认为天不与地相接,而像圆顶凉亭那样由八根柱子支撑着。诗人屈原曾问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中提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的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中间相距八万里,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近见远不见,形成了昼夜四季变化。%*Fuc  汉代,另一种学说浑天说兴起,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以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派提出天是一个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时着不见是因为它们随天球转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绕轴转一圈就是一昼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见天上的星星转了一周天。这种看法成功地解释了昼夜的交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其他许多问题。同浑天说一致的浑仪又能很准确地测定天体位置,浑象能演示天象的变化,这一切对历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浑天说得到很快的发展并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成为我国天文学思想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体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体系进入我国才开始改变。-
  作者:鱼之乐也 回复日期: 12:39:23 
    如果天圆而地方,那么天地相接的地方就不能无缝 ,那就很不合理想了     不指形状指什么呢    ---------------------------------------------------------------  或者四个角都跑到天外去了  
  如果大家对中国的“方”还不了解的话,请费点时间去查一下“康熙字典”,这里引一段“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需要标点符号的请自己往里加。
  抄一段网上的文章    我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世界的理解远远超出中国及其附近地域。并且,有的古代学者明确提出地球的概念。《晋书》、《隋书》和《宋书》都有关于天如蛋白、地如蛋黄的记载。注5南宋人志磐在其于咸淳五年(1269)撰写的《佛祖统纪》一书中对世俗社会狭隘的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并且指出地为圆球形。根据《元史·天文志》中记载,元朝时中国已有人制造出地球仪,该地球仪上“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了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广义,道里之远近”。曾有国内学者撰文对郑和船队先于欧洲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观点进行猛烈抨击,这位学者在文章中称中国人不可能先于欧洲人完成环球航行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人固有的“天道圆,地道方”的观念。我国古代对“天圆地方”一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之后,最终弄清楚了中国学者如何解释“天圆地方”的观念。他在《坤舆万国全图》序中写道,所谓“地为方”实际上是指地稳定不动的本性,而非指地的形态。
  扯得稍微有点远了,在这里再点一下主题,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从目前来看,是出自古罗马的一个不太注重史实的传记作家之口。    不过,看到大家有兴趣,咱就接着“跑题”。
  嘿嘿,我查出了几个数据,相信大家都感兴趣。  我查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和阿斯旺的经纬度,当然这是现代科技的成果。    亚历山大:  
北纬31.22度,东经29.95度,海拔7米左右  阿斯旺:  
北纬24.08度,东经32.92度,海拔170米左右  (城市肯定不是一个点,那个坐标只代表市中心的坐标)  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是846公里左右,并且不在一条子午线上,那两条子午线之间的距离大致在300公里左右。
  这样,下面这个故事可就意味深长了    测算地球大小的第一人——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240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数学家、被后人誉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在埃及旅行时发现:夏至日正午时分,太阳光总能直射进地处北回归线的阿斯旺地区的深井中,而相距正北800干米处的亚历山大却无此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埃拉托色尼想,如果地球真是方形,那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一定是地面弯曲,才使亚历山大偏离了太阳直射。他进一步推想,假如用几何学去计算,知道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又知道太阳光线与铅垂线之间的角度,岂不可以测算出地球的大小吗?于是,埃拉托色尼制作了一个半圆形的茶盘,在盘底的中心垂直固定一根长度为茶盘半径的轴杆,并将半圆的盘缘等分为180份,即180度,以垂直的轴杆为0度,左、右百分为90度埃拉托色尼利用自制的简单仪器,在夏至日正午6时分,利用亚历山大城内高高的尖塔,测得太阳光线照射亚历山大城的倾斜角为7.2度。于是,他运用几何学原理:将在射阿斯旺井底的阳光延长至地心,将亚历山大尖塔中心线向地心作垂直延长,得其两线间夹角也正好为7.2度。由此也得出,亚历山大与阿斯旺的纬度相差7.2度,而其所对地面长度为800千米(当时两城有驮运路相连),埃拉托尼色得出如下比例式:800:7.2= X:360(其中:x为地球周长,360为整圆底数),贝地球局长x=(800 X 360)/ 7.2=40 000干米);而地球半径约为6400干米。这比1971年第十五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采用的地球半径数据只差29千米,周长误差也仅有75千米。
  淮南子是不是从大戴礼记抄的呢    本来单居离问的是形而下的问题,曾子一下子跑到形而上去了,我估计单居离准被蒙得晕头转向,觉得还是老师懂得多啊!    天道曰圆 ,地道曰方
,方曰幽,而圆曰明    古人的句子很难理解,天道当然不是天了
地道也不是地了
方怎么就曰幽了
圆怎么就曰明了    大概天文训的作者也不懂,就稍做改动    方者主幽 圆者主明  (幽要依附于方的东西 明要依附于圆的东西??)    要按这样来改,那么前面的就可以改为
天道(者?)主圆,地道(者)主方  ---------------------------------------------------------------  曾子天圆第五十八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  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  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  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  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  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由兴作也。  
  楼主是学文科的吧? 用现在的汉语说法去质疑古洋人,你给出来的论据太弱了.  下面这个,是从牛津字典上看到的出处:  Give me but one firm spot on which to stand, and I will move the earth. ---on the action of a lever  Pappus, Synagoge Bk. 8, proposition 10, sect. 11  这个是英文的,原文在网上可以找得到,不知道楼主可否考证过原出处原意是什么?  &地球&是不是圆的,真得很重要吗?   换句话说,当地球这个词出来之前,中国古人是不是就不知道脚下的东东是什么了?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4:35:47   
    扯得稍微有点远了,在这里再点一下主题,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从目前来看,是出自古罗马的一个不太注重史实的传记作家之口。        不过,看到大家有兴趣,咱就接着“跑题”。  -------------------------------------------------------------  作者:bigghost 提交日期: 10:43:00     无数文章都有这样的定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那么问题就来了,阿基米德怎么知道“地球”这个词汇呢?
  两个问题:  1、the earth——在英语中有没有圆球的意思?  2、阿基米德的原话肯定不是英语,那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直接翻译成汉语该是什么?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搞不懂,接下的问题就很可能是伪命题。
  啊~~~  头大  大家的考证欲望好强啊!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亚历山大城到北回归线的距离,恰恰就是800公里左右,如此精确之巧合是绝对令人目瞪口呆的。  Eratosthenes的资料嘛,网上都千篇一律,都是标准化过的,成文的时间,顶多在20年前,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下面的地图据说是仿制Eratosthenes的,真假无法考证。据我观察,他的地球是方的(有棱有角,还有一条通往亚洲的笔直的山脉),像诺亚方舟。    http://www./MAPS/Ancientimages/112.jpg
  回荞麦皮皮  你不用找英文的出处了,那已经加上了无数的西洋先驱的个人意志了。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他已经准备好了超长杠杆。就只缺支点了。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在做预算时对领导说的话。    领导一激动,就会给他加一笔买支点的钱。    丫就发财了。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就业于联军时,也表达过类似的心情:“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是一个得到了预算的人,为自己仍没能撬动地球而申辩。    就像玩宗教的政客一样,他们也是在打预算,根据的都是“如果——就——”。。。    如果你不给他“如果”,他就不能。    所以,我们认为,从“给个支点,就撬地球”,到“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再到“如果全信了,就好了”。。。。这一系列观点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都是以委婉的方式,要求增加预算。
    两个问题:    1、the earth——在英语中有没有圆球的意思?    2、阿基米德的原话肯定不是英语,那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直接翻译成汉语该是什么?    呵呵,我们一直在讨论古希腊的事情,那个古希腊是英国人描述的古希腊。  阿基米德也差不多是英国籍的阿基米德。
  这里最有价值的是这些东西      我查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和阿斯旺的经纬度,当然这是现代科技的成果。        亚历山大:     北纬31.22度,东经29.95度,海拔7米左右    阿斯旺:     北纬24.08度,东经32.92度,海拔170米左右    (城市肯定不是一个点,那个坐标只代表市中心的坐标)    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是846公里左右,并且不在一条子午线上,那两条子午线之间的距离大致在300公里左右。  
    这样,下面这个故事可就意味深长了        测算地球大小的第一人——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240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数学家、被后人誉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在埃及旅行时发现:夏至日正午时分,太阳光总能直射进地处北回归线的阿斯旺地区的深井中,而相距正北800干米处的亚历山大却无此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埃拉托色尼想,如果地球真是方形,那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一定是地面弯曲,才使亚历山大偏离了太阳直射。他进一步推想,假如用几何学去计算,知道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又知道太阳光线与铅垂线之间的角度,岂不可以测算出地球的大小吗?于是,埃拉托色尼制作了一个半圆形的茶盘,在盘底的中心垂直固定一根长度为茶盘半径的轴杆,并将半圆的盘缘等分为180份,即180度,以垂直的轴杆为0度,左、右百分为90度埃拉托色尼利用自制的简单仪器,在夏至日正午6时分,利用亚历山大城内高高的尖塔,测得太阳光线照射亚历山大城的倾斜角为7.2度。于是,他运用几何学原理:将在射阿斯旺井底的阳光延长至地心,将亚历山大尖塔中心线向地心作垂直延长,得其两线间夹角也正好为7.2度。由此也得出,亚历山大与阿斯旺的纬度相差7.2度,而其所对地面长度为800千米(当时两城有驮运路相连),埃拉托尼色得出如下比例式:800:7.2= X:360(其中:x为地球周长,360为整圆底数),贝地球局长x=(800 X 360)/ 7.2=40000干米);而地球半径约为6400干米。这比1971年第十五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采用的地球半径数据只差29千米,周长误差也仅有75千米。  
  再插一句话    亚历山大位于阿斯旺以北偏西20度的方位上,能够精确定位北回归线,却找不到南北的科学家,正是被后人誉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就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了。  中国人的大脑,不比外国人差到哪里去。  中国为什么经济落后和技术落后?主要原因是意识落后!意识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环境造成的。  为了考证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做个实验。  什么实验?当然是科学上一贯采取的手段了,叫取样分析。  君不见,地质学家为了分析某种岩石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就在这个大岩石上用锤子敲掉一小块石头,作为标本,回到实验室中进行化验和评定。通过分析结果和评定结果,来确定这个岩石的全体内容。  这个办法是有一定的参考性的,但是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在这个大岩石上,个别部位可能镶嵌着一小块玛瑙,那个取样标本未必能包括了它,但是,这不影响对整个岩石的定性。  我下面的论述,虽然不是绝对符合中国人的全部事实,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分析,反映出中国人的部分通性特征。  今天我也取个样,分析一下中国的国情,说错了的话,多有得罪!  中央电视台我所喜欢看的频道莫过于百家讲坛了,但是,这个讲坛好象不是百家,只有几家嘛。  如果做个统计的话,把它所播送的节目计算一下,基本上是讲解中国历史,比如清朝12皇帝了,三国曹操了,刘罗锅了,项羽了,纪晓岚了,红楼梦了,汉朝唐朝等等,近代历史就回避了,再就是礼仪说教了,外国的著名将军了,著名战役了等等。  总之,一句话,回头看!  电视是个教育平台,总是教导人们回头看,让中国人躺到祖宗的身上激动,这是最大的孝道。  为了聪明才吸取历史教训,但是,学习历史并不等于就能聪明!  在这些历史回顾中人们学会了什么?学会了事后诸葛亮!对历史事件中如何评论学会了许多办法。但是,并不等于你现在就能够处理好你所在时代的任何选择!  诸葛亮的聪明是在事件中间发挥的,不是到事后才聪明的!  再说,历史事件中有多少历史是真实的呢?有多少后代人不被历史所欺骗?历史上真正能正确完整地评论一个人物或者事件的有多少?有多少历史不是靠编造历史者所愚弄?  我们的祖宗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是辉煌的,这些辉煌是他们在同时代干出来的,不是在后来评论出来的。  中国的文化是灿烂的,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有很高的价值的,但是,我们不能躺到这些灿烂的成绩上去欣赏,我们要发展和创新它们。  当然,在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是要了解他们,可是,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已经进行了,还有大量的资料提供给大家阅读。  如何培养人的发展和创新呢?来点当代的实际例子讲解一下,可以吗?  中国人经常的口号是发扬光荣传统,靠,这简直是句废话!  传统的东西还用发扬吗?有用的东西,你扔都扔不掉!没用的东西,你保存也保存不了!  
  中国人创造的文字和语言,你不用鼓励和号召我去发扬,我只会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让我写外国字和说外国话我还没那本事呢!  中国的教育失败,在于失败在指导思想上。  总是鼓励我们牢记历史,展望未来。事情都过去了,简单了解一下,吸取历史教训就可以了,为的是现在的聪明,还牢记它干什么?展望未来?未来望一下就可以了吗?能不能展开?展字上可以拿出牢记的劲头吗?  如果说,地球是圆的,这个说法是中国人提出来的,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个提出者必然会受到老鼠过街的待遇!  “你是个疯子,神经病”!  “你有什么证据?你做实验了吗?”  “你建立了数学模型了吗?你有数学表达公式和数学推导吗”?  “你这空洞的理论没有什么作用!你用地球是圆的理论能解决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工艺吗?。。。。。。。。。。。。。。”  如果这些东西和证据都没有解决,你还是不要乱说,否则就是误导大家!  中国人实在,中国的意识也实在。一旦你出现一个新生事物,先要你来个经济效益,否则,你少说话!  这就是中国的发展环境,这就是落后的根源!  而外国人呢?特别是西方人,鼓励人们创新,鼓励打破传统,鼓励大家幻想!  中国一个新理论或者新技术的发现者,在没有推广的开始阶段,总是如同一个罪犯,如同一个过街老鼠,上世后主要是防护,防止被在幼苗时候扼杀。  中国人从骨子眼里就喜欢打击新生事物,等新生事物成功后,从骨子眼里顺从它。  中国人喜欢平等,这个平等引申到思想意识中来了,确切点说是叫做随大溜,能力上也要大家一样,地位上也要一样,当然经济上更要一样了,如果哪个椽子露了头,靠!死吧你!  我们要的不是回头看,我们要的是朝前走!  我们要的不是展望未来,而是思考未来,创造未来!  你有造假的技术,足足可以发明一个新技术了,为什么还在模仿别人的已有技术?  你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以及平等或者说中国人的窝里斗奋斗了一生,你为什么不能为观察、思考、改变大自然奋斗一生?你为中国人的互相残杀贡献了生命,你为什么不能为创造新技术和新理论而献身?  你总想拿个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想着为外国人来个奖励基金呢?  袁隆平不关心包皮男和口爆女,他只关心这个水稻跟另外水稻的良家妇女如何通奸!  我们不能只研究易经是如何的科学?不能只研究老子发现了哪些客观规律?我们需要的是未来的世界是如何变化的?我们需要是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  你那个百家讲坛,一定要百家,不要就那么几家!  政府早就号召鼓励人们创新了,你却在那里反对所谓的伪科学!  你有什么理由说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你有什么理由说新生事物都是错误的?  究竟谁在误导?究竟谁在守旧?究竟谁在鼓励回头看?究竟谁在打击前进的思维?  央视,你该洗洗睡了!  
    象楼主这样的高手根本不需要搞懂类似这样的问题.    对楼主来说,最直接的说法是这样的:  阿基米德从来就没有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懂汉语并有能力说出如此的中文.    作者:幽默未遂 回复日期: 16:22:52   
    两个问题:    1、the earth——在英语中有没有圆球的意思?    2、阿基米德的原话肯定不是英语,那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直接翻译成汉语该是什么?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搞不懂,接下的问题就很可能是伪命题。
  它的价值在于可以转移话题,掩盖楼主的弱智.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7:47:43   
    这里最有价值的是这些东西    ……
  取样失败,杨神经同志的大脑敲都敲不动.    作者:中国杨神经 回复日期: 18:31:39   ……    什么实验?当然是科学上一贯采取的手段了,叫取样分析。    君不见,地质学家为了分析某种岩石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就在这个大岩石上用锤子敲掉一小块石头,作为标本,回到实验室中进行化验和评定。通过分析结果和评定结果,来确定这个岩石的全体内容。  ……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亚历山大城到北回归线的距离,恰恰就是800公里左右,如此精确之巧合是绝对令人目瞪口呆的。     Eratosthenes的资料嘛,网上都千篇一律,都是标准化过的,成文的时间,顶多在20年前,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下面的地图据说是仿制 Eratosthenes的,真假无法考证。据我观察,他的地球是方的(有棱有角,还有一条通往亚洲的笔直的山脉),像诺亚方舟。        http://www./MAPS/Ancientimages/112.jpg
  转悠了大半天,本来清晰的结论,不幸又站不住脚了,一个能将南北给整偏差20度的希腊人的学说(据说他是为埃及工作的),应该不会普及到每个希腊公民的心坎里的。
  了解了不少知识
  回鱼之乐也  天道、地道、人道,古人论述很多,好像没有涉及到地球。
   这一段怎么解释呢    我估计“天圆地方”是古代一种朴素的看法,孔子已经知道不能自圆其说了,可是难道说古人错了吗
孔夫子是好古的,于是他就说,古人并不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是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他可干过类似的事 比如说
夔一足, 他就说,古人说的并不是夔是个一只腿的怪物,而是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  相比之下
屈原就比较诚实     方 表 稳定性的含义
还不是从方形引申过来的吗?  ----------------------------------------------------------------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    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    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知道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吧?:)    我记得四库全书里有记载着有人测量日地距离的文章,反正不准确。
  说文解字里“方”是并船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好像不是说方块吧?)
  中国古代的书籍,绝大部分是讲人的。常用的还有“头圆足方”,这也是一个常识。我还听说过“外圆内方”之说。
  原则、方法、方术、方向。
  东西方文化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格物致知与科学探索的精神也没什么矛盾的地方。倒是一些四处立科学牌坊的家伙,很不幸地露出了原形。
  阿基米德的原话是(打不出希腊字母,就用拉丁字母):  dos moi pou sto,kan kineso ten gen  ten gen是ge的宾格,古希腊语中是土壤大地的意思,通常英语翻译为earth----这个词同样有土壤大地的意思。估计是我国学者没见过古希腊原文,是从英语间接翻译过来的,看到earth就结合上下文就翻译成了地球。  至于Eratosthenes的那件事情非常简单,各类科普书籍中都有提到过,他的算法理论上完全正确,但是在实际勘测中,他犯了两个错误,其中一个就是楼主提到的假设两地经度相同。但是巧合的是,这两个错误所导致的计算误差正好相互抵消,这样,他就用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数据算出了正确的结果。
  其实地球并非平面这个事实很容易观察到------至少对于古代大一统帝国的居民来说是如此,因为不同地点在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角不同这个事实非常明显------我也就一直奇怪,你说古代中国跨越了那么多的纬度,汉朝还设有日南郡,从名称上即可以看出他已经远在北回归线之难,可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对于这样明显的东西就是察觉不到呢?
  终于搞定希腊语输入了,上一贴略有失误。原文应该是:  δος μοι που στω,και κινω την γην  此句的拉丁字母对写应该是:  dos moi pou sto, kai kino ten gen .  这里“την γην”(ten gen )的意思就是土壤,大地。
  阿基米德原话的直译应该是:  给我一个站的地方,那么我就能移动大地。
  楼上,你能说说你那句话的出处吗?这是我关心的,还有是谁把他的话记载下来的。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08:22:29 
    说文解字里“方”是并船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好像不是说方块吧?)  ------------------------------------------------------------  
“方舟子”不就是取的这层意思吗
他要科学与人文兼修    但是“定而不移”不是直接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吧?由方正引申出“定而不移”是很自然的事,比由并船引申到方形还自然(这一句可为左证:先王之立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  《淮南子
圜道》)    还有呢,据甲骨文 ,方 并不是象两个并到一起的船头    “甲骨文、金文各有方、旁二字,……方原指土地。至于四方八面的方,甲金文皆用旁字。……上部★ 是义符,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八面之边界,下部从方,是声符。后来只用声符之方。XV”    关于方的本义还有一些很随意的说法
  偶没有搜索到很具体的东西
这个问题暂且阁下    我们要分清两个的陈述的不同    1天圆地方    2天道曰圆 ,地道曰方    这两个句子中天和地的所指是不同的,圆和方的含义也不同    利玛窦的解释[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其()  ()也]与曾参一样排斥把地说成是方形的,但曾子通过引入一个“道”使地和方的含义都含糊了,这里的地不能再理解为大地之地,  这里只借用了大地的表象,而剥离了其所指。利玛窦在这里误解了,我估计 他不太懂中国人的思维,他仍然把地理解为大地。大地定而不移的确很符合人们的直觉。但是这样一个陈述也因为太一般,而失去了哲学意味。大地定而不移,这只是古代人的一个常识,大陆居民的一种迷信,甚至比“大地是四方的”这个陈述都缺少科学价值      顺便我也考察了一下圆这个概念 ,很有收获,哈哈    根据说文,则圆 、圜、
*(口+娟的右半部)三字有别。圜是一个专有名词,只用于天体,天体屈而不全 ,只是近似的圆,由循环不已的精气构成。圆则是上下四方均一的东西,现实中不存在(宇宙初始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是指平面的圆,用规矩画出的圆。  --------------------------------------------------------------  圜,天体也。圜,环也。《吕氏春秋》曰: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 [高曰:杂,犹匝也],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按:天体不浑圜如丸,故大戴礼云,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卢云:道曰方圆耳,非形也,淮南子曰:天之圆不中规,地之方不中矩。白虎通曰,天,镇也,其道曰圆,地,谛也,其道曰方。许言天体亦谓其体一气循环,无终无始,非谓其形浑圜也。下文云,圆、圜,全也。斯为浑圜。许书圆、圜、*
三字不同,今多作方圆、方员、方圜,而 * 字废矣。依许,则言天当作圜,言平
。言浑圆当作圆。    圆,圜全也。……圜者,天体。天屈西北而不全。圜而全,则上下四方旁如一,是为浑圜之物。……    -----------------------------------------------------------  我要感谢楼主, 也许哪天我把它写成一篇论文    论文这东西 我还真没有正经写过 哈哈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8:31:18 
    楼上,你能说说你那句话的出处吗?这是我关心的,还有是谁把他的话记载下来的。  ===========  古罗马帝国时期用希腊语写作的历史学家,都记载了。当然他们的著作已经失传,但是普鲁塔克在写他的希腊罗马人物列传时候引用过,所以这条史料被保存了下来。  阿基米德自己有很多著作,不用别人记载。当然,这些著作现在也已经散佚了,不过,同样是通过他人的引用,我们今天能够知道这些史料
  我一直认为,天圆地方就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的简略说法。  看《吕氏春秋》真费劲,还是盼望您的大作早日现身。
    古罗马帝国时期用希腊语写作的历史学家,都记载了。当然他们的著作已经失传,但是普鲁塔克在写他的希腊罗马人物列传时候引用过,所以这条史料被保存了下来。    阿基米德自己有很多著作,不用别人记载。当然,这些著作现在也已经散佚了,不过,同样是通过他人的引用,我们今天能够知道这些史料  ------------------------------------------------------------    跟我猜测的结果差不多,像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一样,不停地发扬光大,永无止境。
  对不起,上贴有误,阿基米德有不少著作并未亡佚,不过那句话确实是普鲁塔克在平行列传中记载下来的。普鲁塔克写的希腊罗马人物列传中的马塞卢斯的传记中保存了这条史料。马塞卢斯是攻克叙拉古的罗马将军,阿基米德当时在叙拉古城内,死于城破后罗马军队的屠城。据说他临死时还在研究几何,并且对杀死他的罗马士兵说不要弄乱我的东西。  非常遗憾,普鲁塔克的马塞卢斯的传记的古希腊文原文我在网上无法找到,只能给你英文译文的链接:  http://www.math.nyu.edu/~crorres/Archimedes/Siege/Plutarch.html  该网页上的文章第三段引用如下:    ======“Archimedes, however, in writing to King Hiero, whose friend and near relation he was, had stated that given the force, any given weight might be moved, and even boasted, we are told, relying on the strength of demonstration, that if there were another earth, by going into it he could remove this.”  中文译文:阿基米德,在给他的亲戚(也是好朋友)国王西耶罗写的信中说道,只要力足够大,多么重的物体也可以被移动。并且他还以此推论到,如果有另一个地球,他到了那个地球和就可以移动这个地球。
  上贴没发完整,继续把译文发完:  多么重的物体也可以被移动,并且他还以此推论到,如果有另一个地球,那么他只要到了那个地球,就能移动这个。
  我猜测的结果差不多,像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一样,不停地发扬光大,永无止境  =============  普鲁塔克是古罗马帝国早期时候的人,他离希腊化时期并不远,所记载的阿基米德的事情完全可信--------当然,你可以有异议,不过那样你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论据来论证为什么普鲁塔克记载的这条关于阿基米德的史料不可信。
  普卢塔克(约45—120),《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道德论丛》.        阿基米德的故事,应当是这个人写的,那么这个人一定知道“地球”这个词汇。这个人是一个希腊的史学家,也就是说古希腊已经使用“地球”这个词汇了。    普卢塔克(约45—120),他生活的这段时期,希腊好象灭亡乐……  ==============  普鲁塔克是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人,他的全部著作都是用古希腊语写成的。所谓地球他用的就是γη这个词。
  普鲁塔克的名声,跟庄周有一拼,故事真真假假,个人主张却旗帜鲜明。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23:11:42 
    普鲁塔克的名声,跟庄周有一拼,故事真真假假,个人主张却旗帜鲜明。  =======  他的希腊罗马人物列传是研究西方古典历史的重要资料,你不同意,就拿出自己的论据来,不要光说论点却不说论据。  另外,本贴的主题就是阁下质问古希腊人是否有地球的概念,现在资料我全拿出来了,很明显,就算阿基米德本人没有这个概念,那么罗马帝国早期的普鲁塔克也有这个概念,而且普鲁塔克,或者说至少罗马帝国早期的欧洲人,就已经精准地掌握了杠杆原理。
  你质疑这条史料的真实性,就拿出自己的论据来,不要在那里说空话。请注意,普鲁塔克距离希腊化时期非常近,如果你认为他的记载不可靠,就说出理由来。
  (这一句可为左证:先王之立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    《淮南子 圜道》)    订正:《吕氏春秋
季春纪第三
圜道 》  
  不得不把这个贴子再重发一遍    普卢塔克(约46~119)  Plutach    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伦理学家。生于希腊中部喀罗尼亚的贵族家庭。公元66年在雅典学习哲学,后去亚历山大城进修。还学习过修辞学、物理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曾多次访问罗马,很受罗马皇帝的赏识。到过埃及、意大利和希腊的许多地方,但大部分时间在本乡度过。他结识许多名人,在家乡担任行政长官,并当过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普卢塔克博览群书,著述丰富。据其子为其著作所辑之目录,篇名有227项之多。现存传世之作包括50篇希腊、罗马著名人物传记的《传记集》和由60余篇杂文组成的《道德论集》。他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伦理思想。他不重视史料的考订,因此其著作的史料价值常常取决于所选用的文献的价值。但由于著作中保留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作家的记述,仍不失为治史者必读之书。《道德论集》主要形式为对话或讽刺文章,涉及题材十分广泛。他写作的目的在于利用古代名人的言行进行道德劝善,文笔朴素生动,被视为传记文学的典范。  
  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张三传给李四,李四传给王五,王五传给贾六,贾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祖先永远具备现代人的智慧。
  请注意,上面提到的“价值”是现代人特有的价值。
  作者:鱼之乐也 回复日期: 08:03:01   
    (这一句可为左证:先王之立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      《淮南子 圜道》)        订正:《吕氏春秋 季春纪第三 圜道 》  -------------------------------------  什么意思? 官和高官?
  还是画了N个方块?
  作者:bigghost 回复日期: 19:01:50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亚历山大城到北回归线的距离,恰恰就是800公里左右,如此精确之巧合是绝对令人目瞪口呆的。       Eratosthenes的资料嘛,网上都千篇一律,都是标准化过的,成文的时间,顶多在20年前,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下面的地图据说是仿制 Eratosthenes的,真假无法考证。据我观察,他的地球是方的(有棱有角,还有一条通往亚洲的笔直的山脉),像诺亚方舟。            http://www./MAPS/Ancientimages/112.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看了这幅地图,是否会认为现代人也以为地球是方的?  .cn/UploadThumbs/8681.jpg  那看了这幅地图呢?  http://www.tucool.net/images/uploads/30144.jpg
  无法建立到 .cn 服务器的连接。    第二个有趣,是希腊的吗?
  回lvtom  你有什么法子,让现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吗?    我们都有能力让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哈哈哈。
  bigghost:  你非要认为普鲁塔克的记载不可靠,那也随便你。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使阿基米德不懂得杠杆原理,那么普鲁塔克以及同时代的欧洲人也已经精确地掌握了这一点,这个事实你无法反驳吧?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方'撬动& 又如何?    楼主实际上关心的问题是:汉语中&地球&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至于楼主后来为了给自己的弱智立牌坊,把话题转到测地球大小上面 (那个测量结果是否可靠和认为地球是否是圆的是什么关系?),楼主是不会去考虑记载可不可靠的.    作者:caelinimbus 回复日期: 14:21:34   
    bigghost:    你非要认为普鲁塔克的记载不可靠,那也随便你。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使阿基米德不懂得杠杆原理,那么普鲁塔克以及同时代的欧洲人也已经精确地掌握了这一点,这个事实你无法反驳吧?
  楼上两位,我不知道谁说过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我也不相信张三传给李四,李四传给王五,王五传给贾六,贾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能把语言准确无误地传下来。caelinimbus也提供了证据,阿基米德分别用英语、希腊语和中文,说了不同的话。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使阿基米德不懂得杠杆原理,那么普鲁塔克以及同时代的欧洲人也已经精确地掌握了这一点,这个事实你无法反驳吧?  ------------------------------------------------------------------  我只能肯定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精确地掌握了那些东西。之前的事情嘛,呵呵,千多年的战乱,语言的变迁,还有教会的指引……
  再转一贴,与caelinimbus分享(我好像看到了古希腊的复活,导致本人一度认为普鲁塔克是古希腊人)    公元元年 ~ 公元1000年      公元50~100年,继西汉张苍、耿寿昌删补校订之后,东汉时纂编成《九章算术》,这是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收集了246个问题的解法。      公元75年,古希腊的海伦研究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开方法,提出海伦公式。      一世纪左右,古希腊的梅内劳发表《球学》,其中包括球的几何学,并附有球面三角形的讨论。      古希腊的希隆写了关于几何学的、计算的和力学科目的百科全书。在其中的《度量论》中,以几何形式推算出三角形面积的“希隆公式”。      100年左右,古希腊的尼寇马克写了《算术引论》一书,此后算术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150年左右,古希腊的托勒密著《数学汇编》,求出圆周率为3.14166,并提出透视投影法与球面上经纬度的讨论,这是古代坐标的示例。      三世纪时,古希腊的丢番都写成代数著作《算术》共十三卷,其中六卷保留至今,解出了许多定和不定方程式。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中国的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中列出了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命题共21条。      中国的刘徽发明“割圆术”,并算得圆周率为3.1416;著《海岛算经》,论述了有关测量和计算海岛的距离、高度的方法。      四世纪时,古希腊帕普斯的几何学著作《数学集成》问世,这是古希腊数学研究的手册。      约463年,中国的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到第七位小数,这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466年~485年,中国三国时期的《张邱建算经》成书。      五世纪,印度的阿耶波多著书研究数学和天文学,其中讨论了一次不定方程式的解法、度量术和三角学等,并作正弦表。      550年,中国南北朝的甄鸾撰《五草算经》、《五经算经》、《算术记遗》。      六世纪,中国六朝时,中国的祖(日恒)提出祖氏定律:若二立体等高处的截面积相等,则二者体积相等。西方直到十七世纪才发现同一定律,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隋代《皇极历法》内,已用“内插法”来计算日、月的正确位置(中国 刘焯)。      620年,中国唐朝的王孝通著《辑古算经》,解决了大规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问题。      628年,印度的婆罗摩笈多研究了定方程和不定方程、四边形、圆周率、梯形和序列。给出了方程ax+by=c(a,b,c是整数)的第一个一般解。      656年,中国唐代李淳风等奉旨著《“十部算经”注释》,作为国子监算学馆的课本。“十部算经”指:《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等。      727年,中国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编成《大衍历》,建立了不等距的内插公式。      820年,阿拉伯的阿尔·花刺子模发表了《印度计数算法》,使西欧熟悉了十进位制。      850年,印度的摩珂毗罗提出岭的运算法则。      约920年,阿拉伯的阿尔·巴塔尼提出正切和余切概念,造出从0&到90&的余切表,用sine标记正弦,证明了正弦定理。
  帖子出自这里(应该算作牌坊了)  /maths/maths_history/maths_topic.htm
  给我一部A片,我就可以变成杠杆!
  作者:解开裤裆任风吹 回复日期: 09:17:58 
    给我一部A片,我就可以变成杠杆!  ---------------------------------------------------------  靠!当代嫪毐!
  嘿嘿,当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大鬼压小鬼的时代了。
  看来他只是说能撬动当时所认知最大的东西:地。
  文艺复兴时期,假借、托名之类的事情多了,哪里像现在这样,个人名利首当其冲,赤裸裸地竖立科学贞妇牌坊?  说穿了,不过是中国的长舌科学“贞妇”,为自己营造的“科学化妆品”而已。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 =========================无论这句话是谁说的,它都经不起推敲,根本就没有逻辑而且非常的滑稽与可笑,从另一个方面讲,这句话是典型的基督教上帝万能论的翻版。  既然都有可以将地球撬动的能力,怎么还会不知道其支点呢?怎么还需要别人向其提供支点呢?这就好比已经读到博士了,但却不会加减乘除一样,可能吗?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上帝是万能的吗?既然上帝是万能的,请问:上帝可以制造一个上帝自己搬不动的大石头吗?  
  给我一A片,棍子就准备好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塞2如何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