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年降水量2023年平均降雨量是多少毫米?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7月29日以来,京津冀地区遭遇强降雨袭击。据中央气象台实况监测显示,7月29日20时至8月1日9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61.8毫米,城区平均为235.8毫米,房山区平均为418.5毫米,门头沟区平均为471.7毫米,而北京年平均降雨量则为511.1毫米。一小时内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北京丰台千灵山,7月31日10~11时,千灵山承受了111.8毫米的降雨。而最大累计降雨量出现在河北邢台临城赵庄梁家庄,至8月1日9时,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赵庄梁家庄站累计降水量达1003毫米,对于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的邢台,相当于在三天里下了大概两年的雨量。强降雨造成北京、河北多地出现山洪、塌方、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直面多次暴风雨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坦言此次强降水“极端”“罕见”: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累计雨量大、局地降水超极值、地形分布特征明显。马学款介绍,在华北主汛期,通常以过程性的降水为主,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天,即使是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持续时间为20小时,2016年“7·20”强降水持续时间为55小时。而此次华北地区强降水从7月29日陆续开始,直至8月1日,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除了持续时间久以外,此次强降水横扫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大范围地区,太行山、燕山沿山地区,更成为降水集中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京津冀这轮强降雨如此极端?“这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充沛的水汽和太行山山前动力抬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首先是多种渠道的水汽条件,本次降雨过程中,除了今年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还有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的本体水汽、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从东南方向输送的水汽在华北一带汇集,为极端强降雨的出现提供了非常强盛的水汽条件。其次从环流形势来看,在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的同时,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一个高压坝并长时间维持,从东侧和北侧挡住了“杜苏芮”环流的前进路线,使得“杜苏芮”环流本体的水汽和西南、东南方向的水汽不断汇集,犹如“大坝”不断蓄水。地形影响也是此次强降水的重要因素。马学款介绍,北上的丰沛水汽,遇到了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海拔为1000米至1500米,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燕山山脉海拔为500米至1500米。与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相比,这两个山脉或许都不算高,但它们面对的广阔华北平原,高差却并不小。当携带水汽的东风和东南风被太行山山脉阻隔,发生了激烈交锋,太行山脉与东风急流正交,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集中在沿山和山前地区形成极端强降水。河北临城和北京门头沟、房山等,都处于沿山地带,才会遭受狂暴降水。除此之外,在降雨最为核心的时段,京津冀山区局地形成了“列车效应”,强降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影响相对较大。胡啸解释,所谓“列车效应”就是一连串的对流云团,先后影响同一地方,就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铁轨一样,导致强降雨长时间不下线。8月1日,华北极端强降雨开始减弱,局地仍有中到大雨乃至暴雨。但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北京市气象台降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风险仍较大,城市低洼地区容易出现积水;河北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海河流域大陆泽、宁晋泊、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东淀等地区先后启用滞洪;天津市启动市防洪一级应急响应。“未来几天,整个华北北部,包括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这一带,阵雨、雷阵雨天气较多,且局地对流较强,可能还会出现局地暴雨。”马学款提醒,虽然降水总体在减弱,但受前期强降水影响,次生灾害具有滞后效应,未来一段时间仍需高度警惕。强降水正在发生时,雨水顺着土壤孔隙或石缝向下渗透,土石结构不再紧密,且长时间的浸泡使土体饱和、软化,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各类次生灾害风险同时存在;当降水减弱甚至停止后,突发性的泥石流、山洪风险会减弱,但雨后阳光照射将蒸发大量土石中的水分,使得土石层松动,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此外,雨后山区道路沿线易发生落石,大家请避免在陡峭石壁或凸石下停留,当灾害发生时要迅速向崩塌体两侧逃生;房前屋后土体突然鼓胀,局部出现滑塌或裂缝,并有水流渗出时,要警惕滑坡灾害,快速向滑动方向两侧逃离;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地形下凹或地表水快速渗漏,建筑物出现倾斜开裂时,要迅速远离沉陷地带。作者:杨娜编辑:杨娜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从7月29日开始,京津冀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的袭击,三天内连发七次暴雨红色预警,降雨时间或持续70小时。部分区域最大累计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根据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卫星影像显示,北京城区部分地区较以往新增大面积水体。除此之外,河北多地灾情极为严重,其中河北涿州境内多条河流流量显著增大,新增水体面积估算达20余平方公里。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7月29日20时至7月31日17时30分,北京地区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04.1毫米,其中房山区平均363.1毫米,门头沟326.1毫米。7月3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也达到了“7·21”降雨的水平,特别是房山区平均的降雨量和门头沟区平均降雨量都超过了400毫米,远高于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事件。《环球时报》记者8月1日从绵阳市涪城区获悉,由“涪城一号”卫星2023年7月31日晚拍摄的北京市房山区大石河流域卫星影像显示,该流域水体面积较此前明显增大,大片农田被淹,道路也被洪水阻断。“涪城一号”卫星2023年7月31日晚拍摄的北京市房山区大石河流域卫星影像截至8月1日17时,北京市门头沟区已经由暴雨橙色预警状态,降级为暴雨黄色预警。至此,北京市各区目前均处于暴雨黄色预警状态。根据北京气象的预测,8月1日夜间降雨趋势总体减弱,雨量分布不均,伴有雷电活动。在北京遭受洪灾侵袭的同时,河北部分受灾情况也极为严重。河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日发布消息称,受冷暖空气和台风“杜苏芮”共同影响,自7月27日,河北省大部出现强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漳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水系3日来水量4亿多立方米,特别是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承接大量北京来水。主要河道共出现142站次涨水过程。为有效应对此次台风暴雨洪水,截至目前,河北省陆续启用7处蓄滞洪区,分别为宁晋泊、大陆泽、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东淀、献县泛区、永定河泛区,完成转移群众84.74万人,发挥了显著的分洪滞洪作用,大大减轻了北京、天津的防洪压力。8月1日,河北涿州汛情引发网络强烈关注。涿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日发布消息称,截至8月1日10时,涿州全市受灾人数133913人,受灾面积225.38平方公里。截至7月31日17时,已统计农业受灾面积9726亩。而由“涪城一号”卫星7月31日21时54分成像的卫星影像结合灾前卫星影像显示,涿州市的历史水体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截至7月31日晚,该地区灾中新增水体面积约21.55平方公里,受灾耕地面积约为8.45平方公里。“涪城一号”卫星7月31日晚拍摄的涿州市卫星影像 “涪城一号”卫星7月31日晚拍摄的涿州市卫星影像“涪城一号”卫星涿州市洪水应急监测图 20230731卫星影像表明,受上游洪水过境影响,涿州市河道行洪和城市内涝风险加剧,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境内北拒马河、小清河、白沟河等多条河流流量增大。而另一张网上流传的由我国高分三号卫星于8月1日早上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随着上游降雨形成的洪水持续下泄,涿州市区三面已被洪水包围。另据涿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目前,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蓄滞洪区已相继启动。(原标题:卫星图像显示河北涿州地区灾情严重)来源:环球时报流程编辑:tf027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 年降水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