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问题666:如何理解爱人宏观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思想理论中的有机性与自然性的区别?

★总论(概述性问题)★唯物论(世界的本原,从根上来看世界是从哪来的)★★唯物辩证法(怎么样去看待世界)★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整个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的)马哲总体框架【1】总论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恩格斯提出的。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简单、 原始、直观的状态,即肉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实物。例:水是万物的始基,水是万物的本源。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金木水火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家发现物质分解到最小的单位是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原子。一般会考查其缺陷:(1)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承认世界是运动的,但把运动理解机械运动。如身体没动,但体内的血液正在流动以及正常的新陈代谢。因而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3)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历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如果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他会回答是由某个英雄人物所造就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个人决定社会的发展。因为不彻底性,又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 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思维中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2)历史唯物主义指唯物史观,研究的是社会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都是科学、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最科学的。考试时看到关于马哲的表述是最彻底、最科学知道正确的,不要认为表述过于绝对。(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如: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即被感知、2.客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这种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 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总论导图【2】唯物论一、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单选)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简单的空间位移)、物理运动(声光电)、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生物的体内代谢)和社会运动(整个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直在运动的)。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1)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等于不动(×),如相对于电脑静止的,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三、意识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源于自然界。意识的发展过程遵循整个自然进化的结果。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如狼孩在生长过程中,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因为他没有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没有思维和意识。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会积累经验,如砍柴需要按照纹理去砍,这些经验就意味着意识产生。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猩猩是没有意识的,原因:意识人类社会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只有人脑才有意识。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4.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能动性,积极主动去做事情。体现在以下方面: (1)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如想考公职,就会积极报考,每天刷题。 (2)意识具有创造性:如龙这一形象,客观世界不存在,是人创造出来的。 (3)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不是想怎样发挥就怎样发挥。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论导图1唯物论导图2【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统一形成一个整体,没有孤立的事物。如蝴蝶效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客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把8和 “发财”联系起来,是人为设定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3)条件性:事物联系需要中介。如老师和同学相遇,学校起到了中介作用。 (4)多样性:形式方面。如老师和同学1是师生关系,同学1和同学2是同学关系。(二)系统 1.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导图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 关键词如“大局”“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强调关键部分的重要性。如木桶效应(短板效应),最短的木板就是关键部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强调关键部分的重要作用。 (3)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如钟表中有分针、时针、秒针,当这些零件没有组装到一起的时候,没有计时功能,但当把零件组装起来后,钟表就有了计时功能。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判断这句话对错需要分情况,当部分有序的、合理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个部分无序的、不合理的组成整体时,如钟表机芯没有安装好,整体功能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 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等于运动(×),原因:展是好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运动可能有后退的、下降的运动,只有好的方面的运动才是发展。(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三、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考试常考三可三不可。规律是可知的、可利用的、可尊重的。如我们可以认识到太阳是发光发热的。三不可:规律不可消灭、不可创造、不可改变。如人的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但古代皇帝想长生不老,是企图改变规律的表现。唯物辩证法导图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以单选题考查,如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规律是哪个规律?” 口诀:“一力”、“变态”、“定向”。(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单选)。哲学中矛盾指的就是对立统一。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多选)(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不平衡性)指多个矛盾以及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两点论(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具有多种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考点:给出例子,区分体现主次矛盾还是矛盾的主次方面。找关键词法: ①抓主要矛盾: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
②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读语境法:
①抓主要矛盾:办事情,解决问题。
②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看问题,对某事的看法。例: 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强调抓主要矛盾。 ②网络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看问题,强调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牵牛要牵牛鼻子:办事情,强调抓主要矛盾。(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如反腐时强调,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但是重拳出击打老虎。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判断:体现内因 or 外因(1)出淤泥而不染:内因(2)打铁必须自身硬:内因(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事物整体处在量变过程中,但是当中小的部分已经先发生了质变。如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整个国家由穷到富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发生了质变,但国家整体还处在量的积累过程中。3.方法论意义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例:麦粒、麦苗和麦穗的例子。 (1)最开始是麦粒,存在就是一种肯定,将麦粒种到土壤里,由麦粒变成了麦苗,此时没有麦粒的形式,经历了第一次否定,麦苗否定了麦粒。麦苗需要继续生长,最终结成了麦穗,麦苗的形式不存在了,即否定,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再次否定,称为否定之否定。 (2)形式曲折:两次否定体现曲折。麦穗最终也会结成麦粒,从开始的一粒麦粒长成一簇麦穗,数量上实现了上升,虽然发展的过程很曲折,但是结果是前进的、上升的,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的思考,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循环论。三大规律导图【4】认识论 认识论导图认识论:探究人的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 (1)实践:包括实践的概念、特点、形式等。(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两个阶段,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区分。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何转化。 (4)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认识的两个特点。 (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高频考点。 (6)真理: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联系。一、实践 1.含义:认识不是凭空产生,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的主体是人,不能是动物。 (2)客观物质活动:指所改造的对象一定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如躺在床上想着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不属于实践,因为没有和世界发生实实在在的关系,没有真的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2.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1)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各个要素都是客观的,例如甲扛着锄头去耕地属于实践活动,甲是客观的主体,他改造的土地是客观物质。(2)主观能动性: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水平上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如愚公移山,所处的年代没有挖掘机,只能徒手挖,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通过实践人类可以把原本只存在于脑海中的观念变成现实。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社会实践; 3.科学实验。 (1)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实践活动。(2)社会实践: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大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小到警察抓小偷、老师给学生上课等,都属于社会实践。(3)科学实验:科学家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例如探索宇宙、月球、火星等。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眼、 耳、鼻、舌、身)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1)感觉:个别,例如通过肉眼观察,感觉他很白很美,这是对他肤色属性的认识,属于感觉;然后通过用手触摸,感觉肉很软,也属于感觉。(2)知觉:综合,即对事物综合属性的认识。感觉强调个别属性,将多个个别属性综合到一起就是知觉。(3)表象:回忆再现。如提起某人,仍然能在脑海中回忆再现出他的形象,这种认识就是表象。(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可以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强调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概括,如各不相同的鱼,可以根据共同点归纳出“鱼”的概念:鱼是身体被鳞片所覆盖、用鳃呼吸的水生脊椎动物。(2)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识别。如鲸不是鱼,因为鱼是用鳃呼吸的水生脊椎动物,而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3)推理:类似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出现的一类题目,A、B、C、D 各有各的说法,但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的。从已知推出未知,就是推理。(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可以结合质量互变规律,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来理解,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一个红苹果,“红色”是对苹果颜色属性的感性认识,“红”本身是一个概念,概念属于理性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条件: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认识到实践。获得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更重要。四、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检验标准。 判断: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原因:途径即获得认识的方法,哲学中获得认识的方法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去做获得的认识,例如通过亲自爬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它的高度;间接经验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认识,例如从地理课本上查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从书上获得的认识也是别人通过实践得到的,所以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避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六、真理 1.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3.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认识论导图【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导图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 (1)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要想生存,必须具备的物质生活条件。(2)要素:①地理环境:人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水等。②人口因素:社会要想存在,必须有人。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被称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例如风俗习惯、法律思想、道德思想、艺术、哲学等都属于社会意识。(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1)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我国特有的。(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处理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的能力。(2)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生产力要素分类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例如同一块土地,张三扛着锄头去种,李四也扛着锄头去耕种,这就产生了竞争,在竞争中双方形成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静态构成: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例如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地主所有,所以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土地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单选题),因为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②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要想生存,必须依附与地主,这导致了农民和地主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农民在土地上收获的粮食如何分配,由地主说了算,因为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动态构成: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国的生产关系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等,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即公有制,所以我国的经济基础就是公有制。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分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即人的肉身,它无法区分人和动物。社会属性可以区分人和动物,因为只有人经历过社会生活的洗礼。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单选题)。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2)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导图1历史唯物主义导图2历史唯物主义导图3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摘 要] 恩格斯的自然观实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由恩格斯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不应被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甚至也不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是在批判地扬弃旧的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其突出特点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方法论依托。恩格斯的自然观集中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人类的起源亦即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指出劳动就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其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认为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在于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即劳动。再次,恩格斯还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他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必须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既要克服那种对于自己支配和统治自然的行为后果的短视,也要从根本上变革那种妨碍人们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社会机制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的自然观、特别是其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的阐述,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促进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恩格斯;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马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曾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了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阐发。一百多年来,虽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周围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恩格斯的自然观亦即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益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魅力。恩格斯在自然观上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考察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各种全球问题、探寻当代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恩格斯曾经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1]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将自觉的辩证法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呢?或者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恩格斯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自然观?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这一问题存在着重大的误解,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或者至少是把自然辩证法理论视为恩格斯自然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有的人甚至还由此出发对恩格斯的自然观大加责难,指责恩格斯的自然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要正确地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对哲学自然观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特征作些必要的分析。什么是哲学的自然观?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那就是认为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的总和,亦即哲学的“自然图景”。这一观点也恰好构成了上述那种把恩格斯的自然观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看法的基本前提。然而,这一前提却是很成问题的。众所周知,自然观历来就是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而哲学作为世界观不过是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反思。与此相应,自然观决不是什么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而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诚然,为了深入地探析和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的自然观也必须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本身作出某种统一的理解和把握。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图景也确是哲学自然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是,自然图景并不就是哲学自然观,甚至也不构成哲学自然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是从属和服务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的。或者说,哲学自然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说明自然界本身,而在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理解和阐释,以便为人们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某种范导。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岩崎允胤等人在其《科学认识论》一书中曾说:“什么是自然观呢?现在我们把世界图景和自然图景大体看作是同义的,所以首先最好是把自然观同世界观联系起来理解。当然,世界观比自然观更广阔。而自然观不过是涉及‘人--自然界[客观实在]关系的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一个构成部分,从‘人--自然界[客观实在]’的观点出发,可以仅仅与如何来理解自然界(同社会区别的自然界,人化的并是人类基础的自然界)这一点发生关系。这样,我们大体可以把自然观同自然图景区分开来。”[2] 他们认为,自然观与自然图景也是相互过渡、相互渗透的,不能在两者之间划定明确的界限,所以最好还是把作为世界观的一个方面的自然观看作是狭义的自然观,而把同时也包含着自然图景的自然观看作是广义的自然观。应该说,岩崎允胤等人关于“狭义的自然观”与“广义的自然观”的区分是很有道理的。这一区分表明,在广义的自然观中,自然图景是服务于狭义的自然观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哲学自然观关注的共同主题。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自然观虽然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都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黑格尔的自然观可谓是旧的哲学自然观发展的最高成就,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了过去那种静态的自然观的缺陷,而且还汲取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把劳动视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立足于劳动活动来说明人的生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可见,黑格尔的自然观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然而,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建立在把人与自然界精神化、神秘化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在他那里,作为主体的人变成了自我意识,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变成了自我意识的对象即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自我意识与意识的关系。黑格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唯心主义歪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费尔巴哈的批判,后者力图以其自然主义的一元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自然观的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丢掉了黑格尔自然观中所包含的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丢掉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因而看不到人通过劳动活动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及其引起的自然界的巨大变化。在他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是两个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亦即自然界同自身的关系。因此,费尔巴哈仅仅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与费尔巴哈完全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的,实践的观点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说马克思和他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唯一的人。应该说,早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些基本思想。然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集中而系统的阐发却是在写作于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劳动》)一文中完成的。这其中的原因,恩格斯本人曾作过说明,那就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3]。也正是基于这一需要,70年代以后,恩格斯先后用了8年时间力图“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次彻底的”“脱毛”[4],并在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辩证法作了艰苦的探索。《劳动》一文就是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和自然界的辩证法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之后写成的,也就是说,恩格斯在《劳动》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发是建立在他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反对把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不重要,而是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确立而言,对自然辩证法的探索本身并不是恩格斯的目的,他的这一探索乃是要为系统地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提供正确的方法论基础。正如恩格斯本人所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5] 因此,没有对于自然辩证法的深入研究,没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依托,也不可能有恩格斯在《劳动》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刻阐发。明确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有利于廓清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种种歪曲和误解。二被编入《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劳动》一文,原是恩格斯为他计划中的另一部著作《奴役的三种基本形式》所写的导言。后来,恩格斯曾把该文的标题改为《对工人的奴役。导言》。由于该著作没有完成,恩格斯最后给他已经写成的这篇导言加上了现在这个标题,并把它放进了《自然辩证法》一书手稿的第二束材料中,该束材料的标题为《自然研究和辩证法》。有意思的是,单独地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手稿第二束材料的标题《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还是这篇论文的标题《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都不足以充分地反映该文的内容,但如果将这两个标题联系起来并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下,那么该文的主题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要立足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来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换句话说,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所系统地阐发的就是一种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方法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首先,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人类的起源亦即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人是怎样产生的?《旧约全书·创世纪》上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6]在人类的起源问题上,西方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这种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创造说。与此不同,黑格尔曾以哲学的方式来看待人类的起源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他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类是通过劳动而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这样一个卓越的思想。虽然由于其唯心主义的哲学前提、特别是由于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自我意识与意识的关系,黑格尔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类的起源问题,但他的上述思想却为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汲取了黑格尔的上述合理思想,并充分地利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提供的材料,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恩格斯指出,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从高等动物即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而劳动就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他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由于劳动,猿类不发达的手逐渐变成了人手,并且愈来愈自由,愈来愈灵巧,愈来愈完善。而“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8],于是产生了语言。“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而“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同脑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同步发育起来”[9]。“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10]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其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问题也就是人的本质特征问题。应该说,这一问题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时候就已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不过,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需要结合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方面加以具体阐发,因为人的本质正是通过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的本质问题的,就是说,他是从与自然的关系上来分析和说明人的本质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他所讲的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即人和动物在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本质区别。恩格斯指出,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动物也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的能力。“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12]“如果说动物对周围环境发生持久的影响,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13]“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14]在这里,恩格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并在与动物的比较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是对马克思这一论断的具体化,因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15]再次,恩格斯还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来。对此,恩格斯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并从哲学自然观的高度作了分析。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从自然界中分化独立出来,而且也确实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6]针对当时在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地方出现的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现象,恩格斯严重地警告道:“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7]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必须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指出,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克服那种对于自己支配和统治自然的行为后果的短视,尤其是要克服那种“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高度的发展”的、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18]。“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19],并愈来愈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因而也学会并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我们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20]这是因为,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仅有属于人类认识不完善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属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不合理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21]“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22]。因此,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3]。综上所述,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分别从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作了系统的阐发。其中,如果说在前两个方面恩格斯主要是着眼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过去和现在的实然状态的正确揭示和描述的话,那么,在后一方面,恩格斯的分析更带有面向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发展和应然状态的规范意味。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一规范性分析,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学说是高度一致的。三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发,是建立在19世纪以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一理论本身却具有普适性。特别是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性分析,亦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的阐述,在今天更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在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虽然伴随着近代工业技术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引起了自然界的报复,但总的来说,那时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尚未充分地展露出来,也还没有引起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展开全部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人宏观哲学思想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