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所有人(所有人包括所有原始人和所世界上还有猿人吗)都不是杂食动物吗?

在从南方古猿进化成人类的道路上,科学家们已经找出了足够多的证据来证明人类确实是南方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是其中依然有一个非常大问题,考古学家没有找到7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任何关于人类的化石。这种现象和恐龙灭绝的现象是非常的相似,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了大灭绝事件,按理来说这个期间应该有很多的恐龙化石存在,但事实是这期间的恐龙化石是非常罕见的,难道人类也遭遇类似的情况吗?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却发现在20万到7万年之间的13万年之间却存在一个断层,这个时间这么长,却查不到任何历史遗迹!这段人类进化历史就像消失了一样,无论是化石还是遗址都找不到任何踪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要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我们并不确定,因为从一个物种进化到另一个物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个断层的13万年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宇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其他高级生命,这个断层的13万年,很可能有外星高级生命,来到了地球,改造了一部分猿猴的基因,使他们飞速的进化,这一批被基因改造的猿就和原始猿开始分化,最终形成了人!这个基因改造的时间完全可能就是在缺失的这个断层,而人类也有确实是猿进化而来,只不过是被基因改造的猿类,而不是地球原始的猿,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猿一直到了现代,都没有被毁灭,远古时期的大部分种族其实都消失了,唯独猿还存在。比如关于人类历史中的大断层,如果完全依靠进化论去推敲就很容易走进死胡同,所以在看待很多历史谜团时不能简单的依靠某些传统理论去分析,在萌迷看来,地球生命的变迁是一个周期性的系统,其中很多奥秘并非来自我们本身,其根源很可能是来自宇宙。也就是说地球上所发生过的事、正在发生的事,也许在宇宙中的某个区域也在同时发生,这些知识必须要等到人类掌握更高维度的智慧才能理解,而那些在进化历史中消失的空白记忆则很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地球生态正在被重塑,新物种等待降临之前的一种安排罢了。=============================说到人类的进化,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猿类,但是!为什么现在世上的猿类没有跟着人类一起进化过来?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猿猴就是猿猴!就算在给他们几百万年他们也无法进化到今天人类的这种模样!那么问题来了!人类祖先得到初步进化时,为什么会脱离同类群体(猿类)而选择独自进化?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进化为什么他们会突然开始进化?突然进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是受环境影响!其他动物或猿类却一点进化都没有?这些谜题《进化论》解释不了,科学至今也无法认证!而这不得不让人去大胆的设想:人类的祖先,是不是受到某些外部因素?从人类脱离猿类极速进化开始,下地行走、退去皮毛、制造武器、取火狩猎只用了100万年时间(约250万年前——150万年前),这时候人类的智力就已经是猿类的两倍!恐龙!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存了一亿六千万年还在吃草捕猎!这就大有不同了!可以说人类的进化过程,在地球历史里是接近瞬间完成的事情!按照这个趋势来看,从人类诞生到统治地球就像是被下达的一道即时任务!换句话说,就像是被安排好的一样,安排好人类来统治地球?甚至,对正在探测的宇宙也是安排之中的事情?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引导着人类让人类极速成长!然后,去解开浩瀚的宇宙之谜?================================人类是大自然独特的产物,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动物。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类,我们的人属祖先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不断的适应环境到如今的改变环境的过程。现代人无疑是伟大的,但也是孤单的。跟其它动物不同,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物种与人同属一属,与现代人最接近的就是同是一族的黑猩猩和同是一科的大猩猩了。人科动物图可是,在几万到几百万年前的人类祖先生存的时代,并不是这样的。当时人属里也是一个大家族。目前我们已经找到化石并确定存在的人属就有接近20种之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就是非洲的能人(脑容量500cm)和壮硕人(脑容量700cm)。他们都诞生于250万到200万年前,由南方古猿进化而来。根据脑容量的大小而分类,这时候的人属已经能够简单的使用石器和木质工具。随后他们被170万到30万年前崛起的直立人(脑容量1000cm)所替代,替代的方式有可能是自然淘汰也可能是被直立人屠杀和捕食。在直立人统治的年代里,人属第一次走出非洲,到达亚洲和欧洲,并进化出各自不同的人种,如海德堡人。人属人种直立人对地球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到25万年前,随后又一新的人种脱颖而出,这就是早期智人(脑容量1350cm)。早期智人包括欧洲尼安德特人,中国的丁村人,马坝人,非洲的罗德西亚人等。他们多数起源于非洲并开始了人类的第二次探索,由于有智力上的优势,他们更团结并且有更先进的武器,所到之处,很快就在与各地早期人类的竞争中胜出。各种早期人人属但进化是残酷的,早期智人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另外一个在非洲崛起的现代人类真正的祖先晚期智人(脑容量1500cm)的屠杀而在约三万年前全部消失。晚期智人包括克罗马农人等,是现在世界上所有人类的祖先。他们精通打猎和艺术,在早期人类的竞争中把较为原始的人种挤出了历史的舞台,并且开始出走世界各地,在每个大陆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文化。在经历从南方古猿开始的近800万年的进化之后,现代人类终于完全统治了地球。但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其它物种也开始大规模的灭绝,这也许就是自然为人类进化所付出的代价=============================很抱歉,那个头盖骨失踪的“北京人”,真不是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是我们其中一部分人。 教课书里说得是70年代前的说法,已经不对了。 北京猿人只是生活人亚洲的一支早期类人猿分支,而且已经灭绝了。 现代人类全都起源于非洲,分两次走出非洲,第一次是10-6万年,第二次是6万年之后。山顶洞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并来到中国。魏敦瑞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该观点认为,中国的古人类就是连续进化的,并且进化出共同的特征。比如北京猿人与现代中国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出现在头骨正中央的矢状隆起、下颌圆枕、铲形门齿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多年来一直认为北京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直到近年来分子研究技术的出现,才改变这个观点。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现代人约于20—1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出现。并且至少在6万年前,他们才进入东亚。这一观点刚出现时,当时任职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科学家金力也并不同意。于是,他联合了我国的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在此之前,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遗传研究关注女性线粒体。这一次,他们则着重研究男性的Y染色体。比如他们重点研究了染色体态形M168。结果是所有从现代中国人身上采集到的基因样本,都有人类在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型M168。所以,金力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基因证据并不支持现代中国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绘制人族进化史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loca.fudan.edu.cn/lh/他们认为,在10万年前至4万年前之间的东亚地区,很可能存在一个化石“断档”期。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人类遗址非常少见。6万到4万年前源于非洲的现代人到达我国的南部,逐渐取代了当时生活在那里的直立人种。有古生物学家认为,以北京人为代表的亚洲直立人只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旁支,没有留下后代。------------------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有一段长达13万年之久的历史空白,有科学家说消失的13万年的历史断层,可能是当时地球的生态正在被重塑。然而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地球的生态正在发生大变化。而从这段空白走出来的人类(晚期智人),像是发生了什么质变,他们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这不得不让我们猜想,那段空白的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人类进化的关键是否就在这段历史中,毕竟拥有现代这样高度的文明,人类仅仅只用了数千年。所以说,那段消失的13万年的历史,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里面恐怕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在距今20万年到距今8000年这段时间里,地球上同时存在两种人种:直立人和智人。可以说,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的诞生史,就是一部智人和直立人的博弈史。而智人到底是怎么出现的,科学界到现在都没有给出一个十分完美的解释。但可以确定的是,智人并不是由直立人自然演化而来的,而是在距今20多万年前,突然在非洲大陆上出现的。而这个人种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远远超过当时地球上存在的直立人、能人等人种的体魄、智慧和素质,智人相对当时的所有人种而言更加聪明、更加强壮、有更好的抵御来自自然风险的能力,有更好的创造力。于是,智人开始走出非洲,占领全球。漫长的人类进化史,其实更多的时间表现出来的状态,不是缓慢的我们所理解的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而是真刀真枪的你死我活、血与火的战争。======================================蒙古人种下面的某些种群,正在逐步的退化,被淘汰,科学已经证实了现代人类还在加速进化中,艾滋病、癌症的发生就是证明。有的人群,就可以天然对艾滋病、癌症具有免疫力。同样,科学创新力量,可以加速人的智力发育水准。当然,朝鲜人民生活过于幸福,安稳,自然不需要所谓的创新,自然也就停止了进化。======================人属-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在人类祖先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对于称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非洲单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起源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2、非洲起源说 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是,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华
莱士和威尔逊,他们在1987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祖先可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夏娃”的后裔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至于其他各洲的原始人,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也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全被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关于夏娃的后裔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5-6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在2005年3月7日《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成为进一步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非洲走出”说衍生出来的两个重要问题之一是迁徙的路线。传统学说推测,现代人类祖先可能是先移居到中东和中亚地区,然后向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等地迁徙。但研究小组通过对人类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可能沿着印度洋海岸线“走出非洲”,进而移居到全世界,而且其迁徙速度远超出人们早先的估计。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从非洲走出的时间。一开始,科学家分析推断的时间大约在10万年前,但经过科学家新一轮的分析研究确定,时间是19.5万年,比人们以前推测的还要早6.5万年。遗传学研究曾推测,智人(即现代人)应起源于大约20万年以前,而这项新的研究结果恰好与遗传学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时间上的重新修订,让支持非洲起源说的科学家们更有理由相信,早期现代人有更充足的时间发展他们的文化属性,使他们从非洲大陆分散到亚欧各地。 ==============================多地起源说 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在欧洲被普遍接受,但是仍然有不少科学家持不同的观点,尤其以东亚及中国学者的反驳声音最为响亮。他们提出“多地区进化说”,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州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它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来演化的。另外,有学者在游离在两种观点之间,他们认为,他们认为在人类从非洲走出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当地原始人那么简单,而是和本地人的在杂交融合中演化进行。但是,非洲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这实际上仍然在支持 “非洲走出说”。
观点相持的局面在国际学术界不可能短时间内消除,谁能找到关键的证据谁将占据上风。在中国,很多专家都在寻找各种证据用以反驳非洲起源说。他们的观点是,中国现代人是由本地的直系祖先传下来。
中国专家最主要的证据是,在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时间跨度从200万年到1万多年的化石证据都没有间断过,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以此证明,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与“非洲人”无关。 注解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没有确认是属于古猿还是人科物种。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山顶洞人,都不是中国人的直系祖先。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也不是中国人的直系祖先,田园洞人的直系后裔在南美洲亚马孙流域。华南长江流域龙骨洞遗址作为一处古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共存的遗址,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考古学信息。同时,也为我们探讨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结合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我们倾向于认为最早迁徙到东亚的古人类可能是掌握奥杜威技术的能人。他们较为广泛的分布和活动范围,表明了最早占据欧亚大陆的古人类已经具备成功的适应策略,,时间距今200万年左右。---------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7-01-22在对3枚牙齿化石进行科学鉴定后,课题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郑绍华以及邱占祥、陈铁梅等专家一致认定:“建始人”的生活时代距今约为215万至195万年,属于人类的早期成员。同时,考古专家们还在遗址的文化地层内发现了部分骨制器化石,化石上留有人工打击痕迹。这证明了200万年前,生活在巨猿洞中的是人而不是猿。但是,“建始人化石只是几颗牙齿化石,没有发现人属的头骨化石,判定“建始人属于直立人的科学依据,完全不充分。至于【考古专家们还在遗址的文化地层内发现了部分骨制器化石,化石上留有人工打击痕迹。】,更是无法科学证实,只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人属-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所知最早的人属-人类祖先
2009年,《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成功将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零碎原始人化石拼出一副女性原始人骨骼。科学家表示,名为“阿尔法”的猿人约生活在四百四十年万前,比早先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另一副女性原始人骨骼“露茜”还要早一百万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原始人骨骼。
“阿尔法”是拉密达猿人(Ardipithecus ramidus)的缩写,又名“始祖地猿”。其化石最早是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经过17年的时间,才评估出它的重大意义。科学家认为这个重要发现将有助于了解人属最早阶段的进化过程。“露茜”生活在非洲大草原,而“阿尔法”在森林里迈出了她的第一步。通过研究“露茜”的骨骼,科学家推断人属和其他类人猿最后的共同祖先同黑猩猩相像;不过“阿尔法”并不具备这些特征。
评审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佛罗里达大学进化人类学家迪恩-福尔克说:“这具有里程碑意义。人类起源研究领域将为之疯狂。”迪恩-福尔克的看法得到了全球许多古生物学家的赞同。自从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畔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未知原始人类骨骼化石后,全世界许多人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科学家揭开这具原始人骨骼化石所蕴藏的人类起源奥秘。
国际研究小组在埃塞俄比亚中阿瓦什河地区共发现了35只始祖地猿身上留下的化石,其中有年幼的,有雄性也有雌性,其中“阿尔法”的骨骼部分完整,发现的“阿尔法”主要骨骼包括带牙齿的头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阿尔法”身高一米二左右,体重约五十公斤,小脸,大脑尺寸与现代黑猩猩相似,约为现代人的五分之一。
研究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之前科学家认为人属的共同祖先非常像黑猩猩,像“阿尔迪”这样的早期人属应仍保留着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特征。尽管她也能像黑猩猩一样爬树,但不够灵巧,“阿尔迪”却并不像现代黑猩猩那样擅长在树枝之间攀爬和跳跃,或者像黑猩猩通过脚趾关节着地行走。这表明黑猩猩和大猩猩是在与人类进化产生重要分歧之后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说明早期人属进化是沿循着一个不同的进化方向。肯特州立大学的欧文-洛夫乔伊在科学杂志的文章中写道,“人属进化的黑猩猩中心模式的一个后果是,人们趋向于把南方古猿看成是类猿祖先和早期人属的过渡物种。但是拉密达猿人推翻了这些假设。没有哪一种猿类展示了一丝一毫同拉密达猿人相似的进化特征。” 科学家还指出,“阿尔迪”在直立行走时可以携带东西,熟练控制物体的能力超过黑猩猩。“阿尔迪”的脚非常僵硬,完全使她有时能够直立行走,但因平足不能远行。但她仍保留着攀爬树木的大脚趾。她有较长的手臂,但是手掌却很短,手指非常柔软,使她能够通过手掌支撑自己的体重。她的上颌齿要比现代人类更短更粗,比黑猩猩的更锋利。科学家对她的牙釉分析显示,阿迪平时主要吃水果、坚果和树叶。
根据遗传学研究推测,人属的祖先大约在500万年前开始与源于共同祖先的黑猩猩分支而独自发展。而早在约6500万年前,灵长动物便同其它的哺乳动物实现了分支。因此,在灵长动物的演化历程中,人属的发源可以说是最近的事情。
拉密达猿人的化石有许多类人猿的特征。拉密达猿人和其它类人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用两脚直立行走。后来,东非不断干燥化,森林变成草原。它们的子孙在森林里充分完成两脚直立行走的准备之后,也适应了下一个新环境。所以,拉密达猿人所迈出的一步却与现今的文明息息相关[2]。
人属-人类祖先进化路线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属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前200万-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 智人阶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中国人的DNA都带有非洲的遗传痕迹 金力他们从中国各地找了近1万例男性随机样本做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只具有M168仅有的三种突变。也就是说,这9988例样本中,M89、M130和YAP这3个最古老的遗传分子只发生了三种突变:一种突变成了M89T、M130C和YAP-,发生这种突变类型的个体最多,有9329例,占93.4%;一种突变为M89C、M130T和YAP-,这种类型的比例占3.7%,有370例;最后一种突变为M89C、M130C和YAP+,有290例,占2.9%。除了这三种突变外,没有其他新的突变种类出现。 这个结果和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的,就是说M168在非洲之外的地区没有出现新的突变,也都是只出现了这三种突变,只有有新的突变样本出现才能说明中国人不一定都是起源于非洲。 所以,金力他们检测的这近1万名中国男性的样品全都携带有来自非洲的“遗传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又支持了非洲起源学说。=============================通过DNA如何得知祖先的迁徙路线金力他们除了想找到是否存在中国独立起源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考察这3个古老的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频率,来研究中国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结构、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周边地区人群的遗传关系。通过这些遗传分子如何能知道人类的分布和变迁情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民族的遗传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共性。在金力他们的研究中,他们通过M89、M130和YAP发生的三种突变类型,就可以推断出中国各民族人群的分布和迁徙过程,比如突变成M89T、M130C和YAP-这种类型的人在汉族人群中 出现的几率最大,样本中汉族人数也最多,达到93.4%。而其他两种突变型在少数民族人群中 出现几率大。根据现有民族的分布特点,大致就可以推断出人类的迁徙和发展情况。 李辉曾经以自己的DNA分子做研究,来推断自己的祖先大概来自哪里。他从自己的Y染色体上看到,他的Y染色体是O1型,根是在北部湾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发现能追溯到两万多年前,大概到了一万多年前的时候,就扩散到了广东、台湾、福建这些地方。到了8000年前的时候开始到了今天的江浙沿海一带。O1型的Y染色体大约是七八千年前到达江浙沿海的这一批人的类型,是这里的原住民类型,所以他推断自己祖先的历史是一万多年前在广东,到了八千年前到了浙江、上海。 同理,科学家也能推断出非洲人是如何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包括中国。但非洲人是如何克服沿途遇到的各种障碍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比如他们是如何翻越高山、走过大河,又如何克服地区间不同的气候条件而生存下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李士林老师说,人类的祖先在迁徙过程中没有什么目的性,主要看哪里的环境适合生存,就会往哪里走。 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来看,非洲人应该会沿着海岸线往世界各地分散,因为海岸线上可以同时获取陆地和海洋中的食物,方便他们生存发展,队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延伸到全世界,包括中国。 ========================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是纯正的非洲人 但即便古代非洲人克服了自然环境阻碍,来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而为何独独非洲人成了我们的祖先,而当时生活在本土的人类群体他们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遗传科学家能这么肯定地说现代人都是非洲人的后代呢?而不是本土人的后代或者说是本土人和非洲人杂交的后代呢? 对于这个问题,金力他们是这样解释的,他们在做实验之初,也是带着对非洲起源说的疑问来做的,他们也考虑过本土人类遗留下来的可能。毕竟,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出土了很多本土古人类的化石,并且这些古人类化石在时间和形态上都呈现出良好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为何最终现代人都成了非洲迁徙过来的人的后代了呢?是否有可能存在本土人类的遗传? 所以金力他们才从中国取了这么多样本来实验,试图找到和过去发现的样本有不同的地方,即M168这个突变型有了新的突变,但是结果依然没有。所以金力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跟之前的结论一样,中国人也是来自非洲的。=========================本土人属--人类是怎样消失的呢 而本土古人属--人类都去了哪里,金力他们仔细研究中国出土的化石证据后发现,在古人人属--人类和现代人之间存在着断层,所有属于古人属--人类的化石都有10万年以上的历史,而现代人类的化石都不到4万年(大多数在1万~3万年间),也就是说至今没有发现5万~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这一直接证据来支持多地区起源假说。金力他们分析后认为,这种化石上出现断层也并非偶然,因为,东亚大陆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的生物物种都已经灭绝了。5万~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断层与第四纪冰川期在该地区存在的时间大致相符,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以及其他地区绝大多数生物种类难以存活,包括本土人类。而非洲,因为靠近赤道,温度相对较高,那里的古人得以繁衍存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的孔兴功老师告诉记者,在冰川期,赤道地区的温度平均也就比现在下降1-2℃左右,而越往两极,温度就下降得更多。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这部分非洲人生存了下来,而其他大多数地区的古人都消失了。被誉为欧洲人起源的尼安特人就被推断是在2万年前左右灭绝的,因为这时候正是冰川期的最盛期。 而非洲人正是在冰川期结束后,也就是大约6万年前由非洲开始往东南亚由南至北进入了中国大陆,从而取代了中国大陆上的冰川期前的古人类,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从金力教授的观点来看,似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是铁定的事了。但人们对此还是有很多疑问,最大的疑问就在于,仅从几个遗传分子就能看出整个人类迁徙发展的过程了吗?所以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DNA遗传分子的说法不能完全排除本土人类也有遗留下来并繁衍后代的可能。=======================虽然距今4万年前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但他并不是现代东亚人--中国人的直接祖先,他的直系后裔在亚马逊流域的印第安种群中。田园洞人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因为一些田园洞人基因组中的古老基因,在现代东亚人基因组却没有发现。因此,东亚人的祖先另有其人,现代东亚人并非田园洞人这一支系繁衍至今。这些发现为人们研究欧洲人和亚洲人复杂的遗传历史提供了证据。田园洞人与其他人群关系示意图北京田园洞人或与美洲亚马逊人起源有关根据人们目前的认知,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他们跨越地理障碍,迁移扩散到高加索、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等地,最后经白令海峡,到达美洲。他们的遗骸、DNA和遗留的石器,成为人们追溯先人演化过程的线索。田园洞人基因组的测序,对美洲土著人群的演化研究也提供了新的启示。付巧妹表示,如果美洲土著人群的祖先只有一个,如果当时迁移到美洲就是只有田园洞人支系,那么,现代美洲土著的各个人群,和田园洞人应该有着相似的遗传关系,因为他们的同一祖先是在田园洞人时间之后分化的。但令人意外的是,基因组数据比对显示,在美洲土著各个人群中,只有亚马逊人与田园洞人的遗传关系最近。付巧妹表示,这意味着,亚马逊人的美洲土著人群或繁衍自未知的古人类支系,这些支系与田园洞人相关的人群有关。---------田园洞人是生活在距今4万年前的古人类,因其化石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田园林场内而命名。。2013年1月,由中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田园洞人只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更多表现的是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同时最终确定为生存于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从4万年前生活在田园洞的一个人类个体上成功提取到核DNA和线粒体DNA,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DNA测试进一步表明,田园洞人与许多现代亚洲人以及美洲原住民间存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但已与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分离。通过比较田园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遗传成分的欧洲人的基因组数据,确定了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确已呈现亚洲人遗传特征。虽然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但他并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暗示了四万年前亚洲人群的多样性。在获得该基因组数据后,研究人员将其与世界上公共数据库中包含各个地区高质量的现代人基因组数据(世界100多个群体)进行了比对,还包括与其他国家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当与古欧洲人的各个支系比对时,只有来自比利时的古欧洲人“跳了出来”。这意味着,他们二者存在一定的遗传关系,这35000年前的比利时古人GoyetQ116-1的父系单倍群为 C1a2,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 [1]2007年在对田园洞人骨骼化石进行放射性碳定年法分析后表明,田园洞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4.2万年至3.85万年,比发现地点相近的山顶洞人早1万多年,是至今为止欧亚大陆东部最早的现代人类遗骸。此次对田园洞人的DNA分析样品取自一块腿骨。样品前处理和DNA提取、扩增工作在中国进行,测序和分析工作在德国完成。=================================许家窑人的身份东亚古人类颞骨内耳迷路(吴秀杰供图)(从左到右依次为蓝田直立人、和县直立人、许家窑早期智人和柳江晚期智人)内耳迷路是埋藏在颞骨岩部内面的结构,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尼安德特人的内耳迷路在半规管的大小、比例及其角度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其他人属成员的特殊形态,几乎所有的尼安德特人都具有较小的前半规管、较大的外半规管,和相对于外半规管位置靠下的后半规管,这种类型的内耳迷路模式在其他更新世古人类及全新世人群中极其罕见,因而被学术界命名为“尼人内耳迷路模式”。相对于尼人内耳迷路模式,其他更新世及全新世人类相似的内耳迷路类型被称为“祖先内耳迷路模式”。许家窑人是否是一种新的人族物种?还是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与某些早期古人类的杂交后裔群体?他们是不是现今中国人的祖先?这一切问题的答案恐怕就像Matthias Meyer讲的一样,要做古DNA分析才能有定论,而不能单单凭形态学证据。过去人们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欧洲人的祖先,后来DNA证实他们与现代人差异甚大,不是直系祖先,而是已经灭绝的一种人族动物。后来随着古DNA技术的日益进步,目前的认识是今天非洲以外的现代人有约2%的基因来自于尼安德特人,其中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尼安德特人DNA比欧洲人多20%。这令人困惑,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在中国境内发现尼安德特人化石。但也许这种困惑就是因为相对于欧洲,中国还很少进行古DNA分析。就是靠古DNA分析而不是形态学分析,Svante Paabo才确定在中国边境俄国阿尔泰山脉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分别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由于几万年的化学物理变化造成古人类化石灭失,损毁或变形,形态学分析的说服力往往不如DNA分析。而且DNA信息是数字的,而形态学证据是模拟的,在生前形成形状过程中受到后天营养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表现成统计分布,有一定范围。数字信息的传递也更保真。更重要的是,由于趋同进化等原因,不同的人类群体可能和其它动物的例子一样发展出相同的形状。历史上生物分类学的旧分类每每被新的DNA证据推翻而重新分类屡见不鲜。但DNA分子也存在在数万年的漫长时间内灭失损毁的问题。种种谜团期待未来更多的证据来解答。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邢松,吴秀杰和刘武和外国科学家合作,对许家窑人的头骨和牙齿进行研究,发现许家窑人与其他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化石相差甚大,成果在去年分别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的论文中,科学家们发现许家窑人的牙齿不像现代中国人的。它们有的特征像早期东亚的直立人,有的更像尼安德特人的牙齿特征。但由于证据缺乏,科学家们不愿做出关于族属的论断。作者之一西班牙科学家María Martinón-Torres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未知群体。它不是智人,也不是尼安德特人。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新物种,因为我们需要做进一步比对才能确定。它甚至可能是丹尼索瓦人。”她进一步说,许家窑人和丹尼索瓦人类似,有不同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但混合的特征。 但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赞成她的看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Darren Curnoe说,虽然样本很小,但它强烈指向了一个新物种的存在。他说牙齿表面特征就足够把许家窑人列为一个新物种。而英国肯特大学的Matthew Skinner则认为样本太小,不足以下定结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Fred Spoor猜想它是现代人与丹尼索瓦人的杂交后代。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研究所的Matthias Meyer认为只有古DNA证据才能一锤定音。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论文中,3位中国科学家与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了几种东亚更新世古人类的内耳迷路。他们利用高分辨率的工业CT技术,复原了蓝田人,和县人,许家窑人和柳江人的三维内耳迷路,发现与其它三种古人类群体不同,许家窑人的内耳迷路类似尼安德特人。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尼安德特人的内耳迷路模式是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尼安德特人的形态学上最重要标志性特征。 华北泥河湾盆地以富含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被誉为“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和“东方奥杜威”,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年代学、旧石器考古学和早期人类演化的一个重点研究地区。许家窑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唯一既蕴含大量旧石器(图1)和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又出土了20件古人类化石(被称为许家窑人或侯家窑人,图2)的重要遗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许家窑人化石遗址以来,其年代一直是东亚古人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由于该遗址剖面缺乏适合进行同位素精确定年的材料,致使其年代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通过哺乳动物牙齿的铀系定年揭示出的年代约为距今10万年,而后来的磁性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的综合结果指示其年代上溯到了距今50万年。由于动物牙齿通常存在铀的迁移问题,这使得其铀系定年的结果通常要比真实年代年轻。而磁性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的定年结果容易受到沉积间断和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自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敖红带领国内外专家多次前往许家窑遗址考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磁性地层学和高分辨率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相结合来解决许家窑人年代问题的新思路。通过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茹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Andrew P. Roberts历时8年的合作研究,利用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学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综合研究揭示出许家窑遗址的年代为26–37万年许家窑人是生活在我国中更新世晚期的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呈现出晚更新世东亚现代人、中更新世中期欧洲尼安德特人和中更新世早期东亚直立人的混合特征。这与最近李占扬和吴秀杰等在Science报道的河南省许昌人类似,许家窑人和许昌人都不是早期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也不是直立人。尤其是许家窑人比许昌人(10.5–12.5万年)要早二十多万年。最新研究表明,中亚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存在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即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丹尼索瓦人,被称为“中亚的尼安德特人”,其既具有尼安德特人的特征,也具有中亚早期现代人的特征。丹尼索瓦人在约40万年开始与尼安德特人分异演化,主要表现为向西以欧洲尼安德特人为代表的古老型人类,向东则以中亚的丹尼索瓦人为代表。在这些最近进展的基础上,并且发现许家窑人和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具有相似的牙齿特征,因此敖红领导的课题组大胆推测许家窑人可能是生活在中更新世欧亚大陆中部和东部的早期丹尼索瓦人。近年来,敖红所在的课题组在我国古人类和哺乳动物遗址年代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该课题组厘定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和哺乳动物演化的年代序列和泥河湾古湖形成时代;确定了三门峡阿舍利石器的年代,为阿舍利文化在早更新世期间就在我国北方传播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建立了兰州盆地中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年代序列,提出了剑齿象起源兰州盆地的新观点。 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的资助,这项许家窑人年代学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人类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推断许家窑人或是早期丹尼索瓦人本报讯(记者张行勇)日前,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敖红课题组发现许家窑人和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具有相似的牙齿特征,因此推断许家窑人可能是生活在中更新世欧亚大陆中部和东部的早期丹尼索瓦人。相关论文已发表在《人类进化杂志》上。许家窑人是生活在我国中更新世晚期的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呈现出晚更新世东亚现代人、中更新世中期欧洲尼安德特人和中更新世早期东亚直立人的混合特征。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许家窑人化石遗址以来,其年代一直是东亚古人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由于该遗址剖面缺乏适合进行同位素精确定年的材料,致使其年代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据研究文献,中亚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存在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即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丹尼索瓦人,被称为“中亚的尼安德特人”,其既具有尼安德特人的特征,也具有中亚早期现代人的特征。丹尼索瓦人在约40万年前开始与尼安德特人分异演化,主要表现为向西以欧洲尼安德特人为代表的古老型人类,向东则以中亚的丹尼索瓦人为代表。在学界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敖红等人发现许家窑人和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具有相似的牙齿特征,因而推断许家窑人可能是生活在中更新世欧亚大陆中部和东部的早期丹尼索瓦人。《中国科学报》 (2017-04-20 第4版 综合)-------------------------对马坝人的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2018-03-21
来源:
浏览:马坝头骨CT扫描虚拟复原的头骨(a1-d1)和颅内模(a2-d2),顶面观(a1-a2),前面观(b1-b2),左侧面观(c1-c2),右侧面观(d1-d2) (吴秀杰供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马坝人脑大小和形状位于欧洲中更新古人类、尼安德人和现代人变异范围之间(吴秀杰供图)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体质人类学》(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与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Emiliano Brunner教授合作完成的“马坝人头骨内部解剖结构”论文,他们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马坝的额窦、眼窝、颅内模进行了3D复原和研究,对马坝人的演化研究取得了新进展。马坝人头骨化石发现于1958年,马坝人的生存年代为距今30-13万年前。与马坝人头骨伴生的,还发现了一些灭绝的和现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如:鬣狗、剑齿象、大熊猫、犀牛、猕猴、金丝猴、猩猩、黑熊、华南虎、野牛、野猪等。马坝人头骨化石自发现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头骨的外表面有动物啃咬的痕迹。右侧额骨表面有一半圆型凹陷的痕迹,痕迹周边可见有明显的伤后愈合迹象, 符合局部受到钝性物体打击的表现, 很可能是当时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结果。马坝人圆形的眼眶和隆起的鼻骨被认为是继承了东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反映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证据。吴秀杰等采用CT技术, 对马坝的额窦和脑表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复原, 研究分析表明马坝人的颅容量为1300 cc左右, 位于现代人, 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的变异范围之间。马坝人脑的额叶较窄,顶叶短而扁平,这一特点与欧洲的海德堡人和直立人相似。然而,马坝人额叶相对眼眶的位置,额窦的形态及额鳞的曲度,却类似于尼安德特人及现代人。马坝人呈现出古老的脑的形态特征及特殊的衍生的面部特征,这种混合特征与欧洲的古人类 (例如Sima de los Huesos)非常相似。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马坝人面部与尼安德特人接近,其原因可能与人属成员的平行进化相关,也有可能反映了亚洲古人类的变异情况。========================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许昌人头盖骨化石研究成果 2017-03-03 15:06记者刚刚从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3月3日(美国东部时间3月2日下午2点),Science期刊发表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关于河南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距今10.5-12.5万年的许昌人头骨呈现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反映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既具有地区连续性又有人群间交流的特点。这项研究以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关键证据,标志着我国学者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图1 Science论文截图李占扬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二级岗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该项国际前沿学术课题现代人起源研究项目负责人和论文的第一作者。2005-2016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的灵井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 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另外,北京大学周力平教授等用光释光方法测定人类化石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0.5-12.5万年。图2 许昌人发现者、本论文第一作者李占扬研究员许昌人头骨化石出土时已经破裂成碎片, 共计45块。经过鉴定,确认这些头骨碎片代表5个个体,其中1号和2号个体相对较为完整:许昌1号由26块游离的头骨碎片组成,复原后的头骨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少量底部, 代表一个年轻的男性个体;许昌2号头骨由16块游离的碎片拼接而成, 复原后的头骨保存有脑颅的后部,为一年轻的成年个体。图3 许昌人1号头骨3D虚拟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论文通讯作者吴秀杰 认为,“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西方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人类扩散过程中古人类区域内的连续性及区域间的流动性。这一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不是中国现代人,中国现代人属于晚期的智人。====================人属-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类还在演化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病毒与人体蛋白质的交互作用,促进人类的适应性进化发展。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体内DNA出现基因突变,虽然这些突变是随机性的,但却能使物种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适应性突变”。在过去十年里,科学家发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适应性突变,事实上,普遍存在的适应性突变仍然充满许多谜团,例如:哪一种类型环境压力可能产生基因组的适应性变化?目前,科学家应用大数据分析发现病毒对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进化的深远影响,结果表明受病毒作用影响,人类和黑猩猩存在30%蛋白质进化适应差异性。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eLife》杂志上。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体内DNA出现基因突变,虽然这些突变是随机性的,但却能使物种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适应性突变”。由于人类和哺乳动物进化历程中始终存在着病毒,科学家认为病毒与适应性突变具有密切联系,甚至改变或者交互影响数千个蛋白质。研究报告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大卫-恩纳德(David Enard)博士说:“当人类在进化历程某一时期出现流行性疾病或者传染病时,人体要么适应这种病毒,要么根除它们。”之前对病毒和蛋白质之间的交互性研究,发现个别蛋白质直接涉及到免疫响应。这是首次全面分析这种类型的蛋白质,研究小组首次识别了与病毒发生物理交互作用的所有蛋白质,通过评估数万个科学数据报告,他们挑选了1256个感兴趣的蛋白质。科学家指出,我们识别发现1256个蛋白质,它们与24种哺乳动物直系同源基因组中9861个蛋白质中存在的病毒发生物理交互反应。我们计划下一步建立大数据算法,清理基因数据库,并且对比病毒交互蛋白质和其它蛋白质的进化过程。该结果表明,病毒交互蛋白质的进化适应性是其它蛋白质的3倍。======================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进化的进程将加速进行网易探索12月12日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物竞天择的速度已经明显的加快了,人类再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糖尿病和疟疾这样的疾病产生抗体。研究还发现,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与之相反,不同人种的进化方向实际上是不同的。美国犹他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亨利·汉普丁博士主要负责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来自世界各地270个人的DNA来寻找人类进化速度的线索。研究发现自1万年前冰河时代以来的人口爆炸加快了人类基因变异的速度。“我们与1千或2千年前的人类不同”,亨利·汉普丁博士表示,“人们通常以为人种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所致,但实际上人类的任何性情特点都受到了基因强有力的影响。”“人类的进化并不相同。欧洲、亚洲和非洲人的基因进化得很快,但他们几乎都具有出生地域的独特性。”亨利·汉普丁博士认为,“我们进化得越来越不同,人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种。”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北欧人、中国人、日本人和非洲约鲁巴人的DNA寻找过去的8万年人类的遗传线索。结果发现如果DNA的基因变异对人类有利,那么很快就会通过物竞天择迅速传播。4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开始移民全世界,那时的进化速度就加快了,而在1万2千年前随着农业的开发,人类的基因进化得更为迅速。由于基因变异,欧洲人出现了白皮肤,因为要适应日照的相对减少,而成人则可以饮用牛奶而不致生病。目前,这样的基因在欧洲很普遍,但是在非洲人和中国人中间却十分的罕见。尽管这一研究发现人种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过去一百年里大量的移民使得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种生活在了一起。亨利·汉普丁博士强调人种之间的差异“不能被用于证明种族歧视的正当性”,亨利·汉普丁博士表示:“无论是什么人种,人人都应该拥有权利和机会。”另一位研究者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胡克斯博士,他表示人类正在进化对疾病产生抵抗力。约翰·胡克斯博士称:“我们发现人类出现了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研究还发现人类出现了几十种与抵御疟疾相关的基因变异,包括一种全新的血型——达菲血型。另外一个最近发现的基因是CCR5,CCR5来源于4千年前,目前欧洲人口中约十分之一的人都有这一基因。CCR5基因的存在使人能够抵御艾滋病毒,约翰·胡克斯博士表示,CCR5基因最初的作用是阻碍了天花的传播。(古道)------------------盘点在自然选择中发生基因突变而适应复杂环境的民族盘点在自然选择中发生基因突变而适应复杂环境的民族盘点在自然选择中发生基因突变而适应复杂环境的民族富拉尼人富拉尼人巴瑶族人巴瑶族人(神秘的地球http://uux.cn报道)气候条件和觅食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基因突变会在人类种群中固定下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为您盘点在自然选择中发生基因突变而适应了复杂环境的一些民族。西藏和安第斯山脉山地部族人体本不适应山地生活,但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脉的部族却适应了高原环境,但各有不同。安第斯山脉居民生活在4500米高的地方,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要比平原人口高。青藏高原居民则相反,血红蛋白浓度偏低,但由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高,血流速度和流量增加了近一倍。非洲富拉尼人大多数哺乳动物只有喝母乳的幼崽才能消化乳糖,我们遥远的祖先从三至五岁开始同样无法再消化乳糖。而大约9000年前,生活在现在的欧洲地区的人们发生基因突变,适应了生奶。但其他地区的人没有发生这种基因突变,因此亚非成年人乳糖不耐受比率高达90%。尼日利亚北部历来以养牛为生的富拉尼人却是例外。有趣的是,尽管发生突变的都是MCM6基因,但富拉尼人的基因突变却与欧洲不同民族不同。海上吉普赛人东南亚巴瑶族人,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可裸潜70米,并长时间在水下停留。专家发现,巴瑶族人之所以拥有如此逆天神技,是因为发生多处基因突变,导致脾脏偏大。脾脏对血液过滤有重要作用。潜水时,脾脏收缩并释放血红细胞,使得血氧含量提高,让屏息时间更长。纳瓦霍人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基因突变有时也会产生副作用。例如生活在现在的墨西哥和拉美地区的纳瓦霍部落的印第安人,他们从自己的祖先那里继承了一种可以诱发2型糖尿病的罕见突变。然而,这一突变也会阻止冠心病的发展,可能因为这个缘故,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这一突变得以保留下来。俾格米人俾格米人生活在非洲赤道密林中,身材矮小,寿命很短。他们性发育一成熟便停止成长,这也让他们有了繁衍后代的时间。宾夕法尼亚大学专家发现,CISH 基因中核苷酸序列非常独特,这既和身高有关,也和免疫系统活性有关。据推测,身材矮小的人抗感染能力更强。然而,平均寿命不超过20岁的小个子俾格米人却大多死于湿热气候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人类祖先大脑体积增大与严苛环境有关 人脑体积的增长或由200万年前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一项新研究指出,人脑之所以这么大,主要与生态挑战有关,(神秘的地球http://uux.cn报道)据新浪科技(叶子):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人脑体积增大主要与对付严苛环境、而非应对社会挑战有关。觅食、生活等“生态”挑战均有力促进了人类祖先的思考能力。科学家指出,这一发现也许能解决数十年来关于人类智力和社会关系起源的争端。人类大脑的白质体积多达我们的祖先、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的三倍。关于这一变化究竟是由社会、生态还是食物因素引发,科学家一直争论不休。其中“生态-智力”假说认为这一变化与环境挑战有关。“社会-智力”假说则认为其与同类间的竞争与合作挑战有关。此外还有“昂贵器官假说”,认为食肉虽然使人类失去了部分肠道功能,但大脑却得以更好地发育。在这项新研究中,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数学软件模拟了大脑数百万年来的进化过程。该模拟计算了大脑发育和养护所需的能耗,以及大脑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的能力。结果显示,古人类在生活环境较为险恶时,逐渐发育出了接近现代人类的大脑与体型。因为此类环境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也会引发一定的冲突。但与目前的主流理论不同,该研究显示,艰难的环境对脑容量的扩增影响尤其突出。此前的研究显示,人类祖先迁出赤道地区后遭遇了一系列环境变化,如食物和资源减少等。他们必须对这些变化加以适应,而这也许便是人脑体积如此之大的关键原因。参与此次新研究的科学家指出,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人类脑容量不断扩大,从而能够在年轻时不断提升技能。这种持续性的技能改进过程或许也有文化的参与,人们可以从前辈那里学习经验,而不必事事自己钻研。研究人员认为,环境与文化因素共同促进了人脑体积的增长。另外,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其实是大脑体积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圣安德鲁斯大学生物学院的毛里奇奥·贡萨雷斯·佛雷罗博士(Mauricio Gonzalez-Forero)表示:“这一发现非常有趣,它说明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像是大脑容量增加的结果、而非原因,人脑体积增加与解决生态问题和群居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合作和竞争并不会使大脑体积增加,反而会使其减小。因为有了合作之后,人们就可以依赖其他人来动脑,自己则通过较小的大脑节省能量。进化生物学家通常认为,人类进化的方式与其它地球生物相差无几。基因变异有时可使下一代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人类进化出越来越大的大脑,其实就类似于更长的象牙和更长的鹿角。但人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大得实在异乎寻常,竟比相同体型的哺乳动物应有的大脑大了六倍。贡萨雷斯·佛雷罗博士指出,该模型显示“种内竞争对人脑体积的增长无关紧要。”“我们的模型说明,智人大脑体积的增长主要由生态挑战、而非社会挑战驱动,且文化或许也发挥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人类的基因突变能变成超人吗? 这4个例子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人类进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基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使得人类各不相同。当然基因突变并不是总是向好的方向突变,也有可能向坏的方向突变,例如癌症、白血病这些疾病其实都与基因突变有关,基因突变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基因突变虽然毫无规律,但自然环境却选择了向适应环境突变的基因,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对于基因突变的选择性结果。基因突变可以赋予人类更加适应自然的能力,有人说基因突变能让人类变得像一个超人吗?其实这一切都是由可能的,基因突变的案例有很多,我们看看下面这四个。基因突变—狼人综合征狼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由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返祖现象,狼人除了全身长有毛发之外,外貌也有点狼的特征。这种人放在现在社会肯定是竞争力弱,但要是在原始社会,这种人类的适应能力就非常强,这种基因突变告诉我们,基因突变可以造成一种动物和人类合体的产物。基因突变—美人鱼综合征美人鱼综合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6万~10万人中才有1例,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 这类人群因为基因突变原因导致他们天生缺少肾脏等器官,两只脚也完全长在一块,这看起来就是美人鱼,这种病症目前只有美国有两位幸存者,这种基因突变告诉我们美人鱼不一定不存在。基因突变—抵抗寒冷正常人是无法适应长期在寒冷条件下的生活,当然现代人有了各种取暖工具。但在世界上有一种人却在严寒的环境中能倒头就睡,而且睡得非常好,他们就是因纽特人,因纽特人这种抵抗严寒的能力就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少量睡眠正常人一天睡眠的时间至少要在8小时左右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进行工作,而携带有DEC2基因的人群一天只需要睡眠6个小时已经足够,这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不够用,这类人群将占有更大的优势,未来人类可能只需要很短的睡眠时间甚至不需要睡眠,这就非常接近超人了。基因突变没有任何规律,但也给人类带来无穷希望,未来的人类能进化成什么模样,谁也不清楚!==========================黑猩猩基因进化更全面 较人类适应环境美国科学家比较黑猩猩及人类的基因后,发现黑猩猩拥有较多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的基因。这显示出自从人类和黑猩猩在七百万年前从共同祖先分头进化后,黑猩猩的进化较人类更能适应环境。  据东森新闻网消息,密西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自从与人类在进化道路上分道扬镳之后,猩猩的进化比人类更为全面;因为比较两者的基因组后得知,猩猩的基因更符合进化的选择。  这项发现挑战了智人是天然进化道路上获利者的传统智慧,也令科学家惊讶不已。学界长久以来就认定,许多人类特殊的特征,像是庞大的大脑、独特的走路姿态,一定是人类权衡其所面临的进化压力所产生的结果,也因此使人类与其它的灵长类有别。  密西根大学的研究发现,其实猩猩可能真的在进化的道路上,更贴近当时它们环境的需求。科学家强调,进化不是有个特定的进步目标,假定某些更有智慧的生物是“更进化”并不正确。  领导该研究的张柬之(译音)说:“我们的研究显示,人类体内因为进化所正面选择的基因数目比猩猩少了许多。这些观察驳斥了达尔文人类起源进化论中,根本蕴含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  这项研究可能也意味,猩猩有更进化适应上的不同,而科学家并没有观察到。张博士说,“相对于一般的看法,猩猩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有着比人类更多的适应性的基因改变。”  猩猩是人类最接近的亲戚,两个物种其具有功能的基因相似度将近99%,两者是在约7百万年前从共同祖先分化而来。  在这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1.4万个猩猩与人类基因,以探究两者在分道扬镳之后,演化对各自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研究人员特别专注在“正面选择”,也就是为了适应环境所需而快速进化的基因之上;至于那些进化缓慢,流于随机变异的基因选择则非研究重点。  研究人员最后发现,在人类中,因正面选择脱颖而出的基因共有154个,相较之下,猩猩则高达233个。  张博士说,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出的正面选择基因数比例较少,显示基因突变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占有比一般认知还高的角色。他说,这可能显示智人的年纪尚轻,因为现代智人的起源约在15万年前,而且当初智人的数量并不多。  基因突变会对小群族群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因为只有少数几千人突破瓶颈,其影响力又相对增大。研究人认为,另一个可能是人类基因组可能带有更多因正面选择而产生出的基因,但因这些基因的出现太晚,以至于无法在这次研究中找到。==============================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长达400万年的历史,在史前几百万年中,发生了人类的形成和农业的产生这两件大事。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
——克莱德·克拉克洪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一、从类人猿到人类1. 将生物看做由非生物自然进化而来。
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某一类构成了生物。2.生物由等级由高到低进化。
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与旁系的某些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3亿年前)→爬行动物→鸟类与哺乳动物(6000万年前)。
解剖学家发现,从总体来看人类与其他高级动物在骨骼、肌肉和器官构造方面有不少基本相似处。胚胎学家注意到,人类的胚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显示出某些低等生物的特征,如一个月时有半圆形的鳃,两个月时出现发育不全的尾巴。人类学家指出,对人类化石的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普通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3.人类的演化时期
人类的演化发生在第六到第七次大冰期和第五到第六次间冰期的更新时代,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动物必须能不断地适应和再适应新的环境,这就取决于智力的成长,也是人类进化至首要地位的秘密。人类靠自己的大脑而非身体,就可以适应任何环境。4.南方古猿
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是从一系列人类的祖先即近似人形的原人进化而来的,原人中有一部分已能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和武器。最早出现的原人是南方古猿。一般认为,它们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距今400多万年。这种灵长类动物的骨盆和腿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但其脑容量只有人类的三分之一,几乎还不及现存的类人猿的脑容量大。因此,这种与人相像的两足动物(原人不再用四肢行走)的运动系统是与猿脑般的大脑结合在一起的。
对处于这种发展水平的灵长类动物来说,非洲大草原是很理想的环境。那里气候温和,即使缺衣少穿,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而且,辽阔的大草原与茂密的森林和荒凉的沙漠不同,那里有水源,也有可供食用的动物。5.生物发展进程中的两大转折A.生物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B.人类出现
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人类很快就能够既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改变自己的基因,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即将来临。6.技术变革与基因变革的时间差
虽然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正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二、食物采集者的生活1.“石刀技术”与“皮衣”
他们用压制法从石核上取下长而锋利的薄片,即石刀,制作各种新型的工具以及制作工具用的工具。
有些新型工具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如以兽骨、兽角或燧石为尖端的长矛和装有骨制或木制把柄、石制刃口的刮削器。这时还有了抛射物结构的新发明,如用于捕牛的一端系有重球的绳索、投石器、投矛器和弓箭。这些新发明物刚开始使用时效率比较低,但随着不断改进,终于成为近代火器发明之前最令人生畏的武器。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中,还有其他一些发明,如用骨头和象牙制的锥子、带眼的骨针、作腰带用的扣件,甚至还有纽扣—所有这些表明,马格德林时期的猿人已穿上了裤子和袖子都合体的缝制皮衣。工具:刀具、斧头、刨子、锤子、锥子、针。武器:矛、投枪、棍棒、盾牌、盔甲、吹箭筒、弓箭。发明:独木舟、雪做的房子、带梁和桁的独木舟、下毒的技巧。毒药:薯粉中分离氢氰酸、箭毒、蛇毒、毒芹、硷毒等。2.旧石器时代的团体
旧石器晚期比旧石器早期晚100万年。
食物采集者组成20-50人的自治团体,在食物来源丰富的地区,如马格德林时期盛产鲑鱼的美洲西北部、大驯鹿成群的法国南部多尔多涅山谷,也曾出现过人数更多的狩猎团体。
旧石器时代,团体首领的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那时还不存在由制度确立、为大家公认的强制性权力。
熟悉宗教仪式的老人被大家推举为司仪,而狩猎本领出众的年轻人则当选为狩猎团体的首领。但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首领都不是运用权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制度规定有谁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3.社会组织为家庭,家庭成员分工
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庭,由父亲、母亲和他们尚未成年和未完婚的子女组成。一夫多妻通常是被允许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家庭极少。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水果、蔬菜、昆虫、蜥蜴、蛇类、啮齿类动物、贝类等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到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
作为食物采集者的女性不但生育和抚养了小孩,而且还提供了大部分食品。所以,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内,并没有今日通常与“弱者”女性联系在一起的依从和卑下的地位。
1633年,居住在加拿大东部拉布拉多半岛的蒙塔格奈-纳斯卡皮印第安人( Montagnais- Naskapi Indian)的一个部落里,“女性享有极大的权力,她们从决定计划、决断事情、确定旅程,到储备冬季物资,几乎每件事情都由家庭主妇决定。”
:“美妙的是能看到集体责任感……和安乐自治感,数世纪以来根据性别和地位对恭顺举止的教化未曾拖累这一点。”
在食物采集部落中不但男女平等,而且部落成员之间也都有着很亲密的血族关系。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4.食物粪化石:花粉、植物结晶体、羽毛、骨头、毛发、蛋壳。现存采集者:食物供应充足,且有保障。
南非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中的亢人(!Kung),记忆力好,能用近500种不同类型的动植物作食物、药品、化妆品、毒药等。
昆虫中,他们吃甲虫幼虫、毛虫、蜜蜂蛹、白蚁、蚂蚁、蝉。
亢人和其他食物采集者的食物供应不但是充裕的,而且于健康有益。这些食品都只含有少量的盐分、饱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富含多价非饱和脂肪、粗纤维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采集者长年享用这些健康食品,再加上他们作为游牧部落民过着充满运动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少患上诸如高血压、肥胖症、静脉曲张、溃疡、大肠炎之类工业社会常见病。另一方面,许多亢人又因缺医少药、得不到疗治而死于意外伤害。因此,科学家们发现,活过60岁的亢人约占其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与卫生设施一应俱全的工业国家的比例大致相等。
储存食物和做菜:泥质灶、石板烧烤、冷冻风干食物、用牛油或兽脂密封食物。5.信仰
原始人对自己和社会基本上不是抱历史的、发展的态度,所以没有变化的观念,不存在任何批评或干预现有制度和习俗的想法。
各狩猎民族的创世神话,包括神话中半神式的英雄,都惊人地相似——创造环境、安排供狩猎的动物、繁殖人类、教给人类各种技艺和风俗习惯。7.知识
代代以口相传。其中大部分知识只是现在才得到承认和利用。
例如,几百万年以来,印度楝树在古代文献和村落文化中始终占有显著地位。它的树皮、树叶、花朵种子和果实,被用来治疗从糖尿病、各种溃疡到便秘的种种疾病;它的树枝被制成有杀菌作用的牙膏;它的油汁现在被用来制作牙膏和肥皂;它的萃取物则是一种很好的杀虫剂,对于杀死包括蝗虫、幼蚊和棉铃虫在内的两百多种昆虫具有特效。
尽管早期人类对于自然有着大量的第一手知识,但是,他们对自然界的情况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往往不能从自然界本身给予说明。他们不知道怎样用自然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大自然,结果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8.宗教仪式
他们施展巫术,花费大量时间试图祈求或哄骗大自然提供更丰富的产物。原始人相信:通过把每一种有用的动物或植物作为本团体的图腾,通过树立种种偶像、象征和跳起模仿性的舞蹈,可使各种动物大量繁衍、食物来源丰盛;只要严格遵守有关图腾的种种规定,他们的团体就能壮大,食物的来源就能确保。
在旧石器末期出现了尚未完全脱离生产活动的巫师或巫医。职责是施弄巫术,为大家祈福。原始人认为,在他们生活的天地里,食物最重要;食物的来源能否充裕,他们能否无病无灾,交上好运,全受某些神力的支配;而巫医或巫师则与这些神力有着特殊的联系。
在南非的游牧民族布希曼人中,在因纽特人和澳大利亚土人中,仍可见到巫师。法国三友洞里的“巫师”岩画,是描绘巫师的最早的画。这幅画现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可怕的杰作”。画上画的是一个男子,身披鹿皮,头顶一对牡鹿的角,脸像猫头鹰,长着两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还拖着一条马尾巴。9.艺术
杰出的代表作是非凡的洞穴壁画,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壁画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西北部。洞穴壁画通常以大猎物如野牛、熊、马、毛茸茸的犀牛、猛犸和野猪等为题材。画面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原始人一般居住在山洞的前端,洞口附近,但这些画却都绘制在山洞深处,最黑暗、最危险的地方。而且这些画往往相互重叠,显然画家们在绘制它们时,并没有想到要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所以,洞穴壁画的创作显然是为了一种信念:他们有此可以获得控制猎物的某种魔力。10.疾病
他们懂得利用夹板来进行断肢再续,懂得使用止血带,懂得敷用药膏和绑系绷带,懂得将放血作为一种疗法,还懂得灌肠疗法—南美的印第安人甚至使用橡胶注射器来进行灌肠。这些尚未使用文字的民族也懂得天体方面的知识,他们能分辨出不同的星座并给它们命名。
早在史前时期,波利尼西亚人就掌握了航海技术,他们那时就已经在夏威夷到塔希提之间长达2350英里的航线上作定期航行。11.农业革命的影响
只有少数食物采集者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养活自己。因而,当农业革命席卷而来时,他们很轻易地就被食物生产者即农民们推到了一边,因为农业革命使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养活更多的农民成为可能,从而使农民们不可阻挡地拓展到人烟稀少的狩猎区。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农业革命一旦开始进行,食物采集团体便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只有为数极少的食物采集团体能残存在出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开展农业活动的偏远地区。三、种族的出现1.人口爆炸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旧石器初12.5万人——末532万人,人口增长42倍以上。2.文化支配定律
……能有效地开发一定环境中的能源的文化体制,常常会牺牲开发效率较低的体制,以求得自己在该环境中的扩大……高级体制的特点就在于能比低级体制更有效地开发各种不同的资源,因而在大多数环境中,它们比后者更有效,其活动范围也更广阔。3.人类迁移
智人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因而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不仅能向南进入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而且能朝北跨入西伯利亚的冻土地带。人类拥有的高超技术也部分地表现在建造不同类型的渡水设备方面。这些设备的建造取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类型:皮划艇、树皮船、浮筏和独木舟。有了这些不同的船只,早期人类就能够横渡河流、湖泊,甚至还能够穿越从非洲到欧洲、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从西伯利亚到北美的广阔水域。这一迁移活动在冰河期进展得更为顺利,因为在冰河期,大量海水结成了冰盖,海平面降低了诸大陆之间形成了陆地桥。在这些境况下,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和与人类形影不离的狗一起,成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动物。4.种族差别
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由于人类的各个地域集团适应了各自不同的环境,而且彼此较为隔绝,从而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种族。
人种差别出现在智人之后,现代各个种族都源于同一祖先。所以可以通婚、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区别。5.人种分布
到距今约1万年即最后一次冰河期的末期,各种族在全球的分布已和现在大致一样。高加索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亚;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那时的水源比现在充足)和沙漠以南一带,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则与他们后来的情况不同,分布在非洲的其余地方;还有一部分俾格米人即小黑人生活在印度和东南亚的森林地带,而印度、东南亚的其余的辽阔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为澳大利亚种人所占据;最后,分布在东亚和美洲的是蒙古种人。
到公元1000年时,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逐渐消失,美洲大部分地区的美洲印第安人也越来越少,真实原因就在于他们发展速度赶不上技术革命。1万年前,白种人与布希曼人的人口数差不多,而今天,布希曼人仅占白种人的十万分之一。6.身高各种族成员的身材都在日益增高。4英尺6英寸→5英尺10英寸。
人们认为这一增高应归功于两点:一是人类获得了丰富而稳定的食物供应,尤其是充足的动物蛋白的供应;二是现在的小孩都接受免疫,这就抑制了妨碍生长的疾病的侵袭。目前人类的身材还在继续增高,像中世纪骑士的盔甲,现在的成年男子大多穿不下。第二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一、农业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打制法→磨制法狩猎或采集食物→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磨制法:犁、轮子,使石斧更光滑锋利。
有关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早在农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前就已为人类所知,但人们缺乏付诸实践的动力。他们从来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所许可的范围,所以不会忍饥挨饿;他们经常处在迁徙过程中,因此也就不能形成人丁兴旺的大家庭;由于没有畜养的动物来提供牛奶母亲只能用自己的乳汁来哺育每一个孩子。因而,狩猎社会能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下舒舒服服地过上数千年而未生长出一种要求根本变革的推动力。2.控制人口
由于母亲无法同时为两个孩子哺乳,也不能同时带着他们从一个营地转移到另一个营地,所以当一个小孩出生后不久很快又诞生一个小孩时,母亲一般会让后出生的那个小孩死掉。3.丰富的食物品种
虽然南非的布希曼人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沙漠中,但他们的食物依然包括85种可食用植物和223种动物。因此,他们的日常食物比起农民的日常食物,其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要多得多,因为农民依靠的只是自己种植的少数几种谷物和块茎。
而且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所需的劳作时间也更短,布希曼人当中的成年人平均每周仅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4.可栽培的植物与可驯养的动物
人类推迟很久才转向农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为数较少。有史以来,人类所能驯化的正好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特性的植物只有几百种,动物只有几十种。
适于栽培的植物必须具有高产的可能性,最好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在20万种开花植物中,约3000种某种程度上被用作食物,不超过30种是主要作物。它们包括4种禾本科植物(小麦、水稻、玉米和甘蔗)、淀粉为主要成分的植物(土豆、番薯、树薯粉和香蕉)以及被称为“穷人的肉类”的豆科植物(扁豆、豌豆、大巢菜、豆角、花生和黄豆)。
适于驯养的动物必须能失去一见人就逃之夭夭的天性,能在人类的饲养下繁殖,乐意吃人类提供的食物。欧、亚、非三洲的各个民族非常幸运,他们找到了能够提供肉类、牛奶、羊毛,并可作驮畜的各种动物。而美洲印第安人则没有获得类似的动物,所以,他们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他们只好与无峰驼、羊驼和驼马这类产于安第斯山脉、属于偶蹄目骆驼科的半驯化动物打交道。
如果不发生某种变化来破坏使狩猎社会得以安逸舒适地存在下去的平衡,农业的发生是不可设想的;而且,即使当这种变化到来时,农业也只能发生在那些能找到适于栽培的植物的地区。5.人口压力
人口缓慢但不断的增长,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不得不以自己种植的食物来补充采集食物的不足。,他们并不喜欢待在一个地方种庄稼或者养牲畜,但农业每平方英里所能养活的人口远远超过了食物采集。二、农业的传播1.起源地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墨西哥、秘鲁、地中海以东海岸地区、东南亚、西非等地区。2.“原始农业”阶段过渡中东地区: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7500年墨西哥特瓦坎山: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500年(玉米与其他植物杂交)3.原因
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8年、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农业的这种粗放性,使得被放弃(即休耕)的土地与正在种植的土地的比例在任何时候总是处于5:1至10:1之间。这一点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就需要不断进入新的区域以扩大耕地面积。而这样一来也就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其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没有农业。非洲、美洲部分地区、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缺乏。中欧与西欧:由于森林,农业推迟到了铁器时代。
当铁斧取代石斧时,清理森林的工作变得更有成效,从而使植物栽培的疆域大大扩展了,农业从地中海沿海地区扩展到欧洲内地;从印度河流域扩展到恒河流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从非洲的大草原扩展到热带雨林地区。4.农作物起源地
中国在公元前4300年进行栽培,包括南部地区的水稻、茶叶;北部的栗、高粱、大豆;还有桑树,它的叶子可以养蚕;漆树,可以生产清漆和漆器;公元前1300年从中东引进了大麦和小麦。
非洲农业是公元前5000年前后在尼日尔河上游附近与公元前4000年前后在尼罗河流域独立发展起来的。公元初,铁器从中东传入非洲,芭蕉属植物和亚洲薯蓣属植物从东南亚传入非洲,这两种植物在雨林地区也能茂盛地生长。目前,非洲拥有种类更多的原生作物——非洲稻谷、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的埃塞俄比亚薯、高粱。
美洲农业独立起源于墨西哥和秘鲁。在墨西哥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人工栽培南瓜;公元前5000-3000年开始人工栽培蚕豆;公元前1500年,人们将古代玉米与野生蜀黍杂交,培育出现代玉米。在秘鲁山区,公元前5600年开始人工栽培番茄、花生、利马豆、土豆;公元前4300-2000年培育了玉米。公元750年,美洲人对玉米品种进行改良,玉米栽培才变得比食物采集更有成效。三、农业的种类1.三大谷类植物区稻米区:东亚、东南亚。玉米区:美洲。小麦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中欧:裸麦;北欧:燕麦;地中海沿岸:橄榄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黍和稻;伊朗高原和印度西北部:中东结籽植物;印度以东:薯蓣、芋头、香蕉、稻;北美:玉米、蚕豆、南瓜;南美:玉米、“爱尔兰”木薯和马铃薯。2.刀耕火种
围着树干削一圈,中断树汁输送,让树木死去,干枯的树木容易点燃,燃烧后变成很好的肥料,农民们在这片开辟出的空地上播种、浇水、除草,并建起篱笆防止动物闯进。3.梯田农业
在山区,为了防止下大雨导致洪水将庄稼冲走,农民在山坡上筑起石头墙,并收集泥土,垒在墙后。当泥土多到足够积满梯田时,农民就可以放心地在这些小块的平整田地上耕种作物。4.块状根植物的种植
在热带地区种植的块状根植物,如芋头、薯蓣,树薯等,它们的活的根茎有一部分埋在潮湿的地下,并形成体积很大的隆起的块茎。这些块茎被采出来后,可以通过烤、煮、焙等烹调手法,制成菜汤、面条或蛋糕。这些纤维类的粮食作物搭配起来种植,可以一年到头不间断地提供食品。5.培高田地农业技术(raised field agriculture)
公元前3000年出现在秘鲁山区,培高的田地宽为13-33英尺、长达33-330英尺、高约3英尺,它们由渠道间隔成大小基本均等的几块泥质平台,作物就种在这些泥质平台上。这些泥质平台的泥土实际上取自开挖渠道时所挖取的泥土。优点:①渠水的温度可以保护作物免遭安第斯山区寒夜里经常出现的霜冻的侵袭。②渠道可以及时地将多余的水排出,从而保护作物免遭洪水袭击。③由于毛细作用,渠水可以被吸入田地,而农民也可以通过手工很轻易地从渠道中取水灌溉,使作物免遭干早侵袭。④作物可以从培高田地的泥土里所含的有机肥中吸取营养。这些富含有机肥的泥土取自旁边的渠道,含有绿藻、家畜排泄物和腐化的植物枝叶,其营养程度要优于化肥。⑤渠道中养的鱼提供的蛋白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的膳食。6.畜牧业
人们最先驯化的是狗,最先杀狗取肉吃,后来发现狗的叫声可以驱赶野兽,狗的嗅觉可以寻找猎物。
在雨量较少的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及以南的大草原和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与沙漠地区,人们过起游牧生活。直到公元前1500-1000年,马和骆驼被驯化,交通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畜牧业才得以发展。阿拉伯半岛:骆驼;非洲东部和南部:牛;中亚: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四、食物生产者的生活1.村庄出现
采集狩猎生活的居民也可能因为当地动植物食物来源异常丰富而选择定居于村庄。在叙利亚北部的阿布·哈热耶地区,野生谷物和豆类长得非常稠密,产量极高;太平洋东北部沿海地区,常年盛产鱼类;太平洋南部秘鲁海岸一线,秘鲁洋流蕴涵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
一般来说,游牧生活是食物采集的自然结果;定居生活是食物生产的自然结果。2.村落生活
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由于人们对土壤、种子、肥料和农作物轮植诸方面知识的掌握是极其缓慢而又费力的,所以生产率很低;有时久雨成涝,有时滴雨不下,有时瘟疫横行,故饥荒是常客;粪便和垃圾的处置是棘手问题,虽然狗可以清洁环境,人出于传统的害羞心理,跑到离住处较远处解手,但是这些并不足以防止因病菌由口而入所致的各种疾病;由于食物来源不足,通常的饮食很不全面,营养不良乃最为常见的事。高出生率和食物供求之间的平衡总是通过饥荒、传染病或移民来得到恢复。3.技术进步
新石器时代的村庄生活使得技术飞快发展,因为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过流浪生活的狩猎者,由于随身可携带的物品有限,其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却可以尽情地享用坚固的住房、舒适的家具、生活用具、工具和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村民学会了用生黏土制作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近东的居民们开始建造窑或炉。窑和炉烧火时温度较高,因而能用于给陶器上釉。上过釉的表面可以密封陶器,防止液体渗漏或蒸发。这样,农人们就有了不仅能用来贮存谷物,而且能用来烹调食物、存放油和啤酒等液体的各种器皿。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已能把荒山野岭中的绵羊、山羊、狗或其他动物身上的毛捻纺成粗线,再把粗线织成带子、束发带甚至粗毛毯。新石器时代的人利用刚刚培育成功的亚麻、棉花和大麻等植物纤维,在逐渐得到发展的锭子和织机上进行纺织。
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学会了建造比较坚固、宽敞的住房。造房子用的材料因地而异。纽约州北部的易洛魁人住在能够容纳十多户人家的大房子里,被称为“长房子人”,这种房子是用树皮和木头建造的。在中东,住房的墙是用土坯做的;而在欧洲,最常用的建房材料是劈开的幼树,上面厚厚地涂盖一层黏土和牲畜的粪便;房顶可能一般都是用茅草盖的。这些住房内部设有固定的床,床上可能还覆盖一层用布做成的床罩。住房内还有现代式样的、里面至少有两层隔板的橱柜和各式各样的壁橱。房间的中央通常都会生起一堆火,供照明和取暖用。房子没有烟囱,只是在屋顶上开个洞或在屋檐下留条缝,用来排烟。4.部落形成
部落由一个地区若干个村庄的居民组成。每个部落都有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把它们区别开来。有些部落经历原始,发展不充分,没有定型;有些则已经有强有力的首领,原始贵族和平民,不过他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5.新石器时代村社的基本单位
由若干对夫妻及他们的孩子组成的大家庭。这种大家庭适宜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困难互相帮助;也可以完成较大的工程;通过分工,有效地利用大面积的土地。6.社会特征
经济平等、社会地位相同。每个家庭都拥有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技能和工具;每个家庭都有权利使用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既没有土地的拥有者,也没有无地的耕种者)缺点是没有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由于工作时间少,同时都是在为亲属生产,所以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
在土地的使用上男女是平等的。在婆罗洲中部种植水稻的相人(Siang),寡妇可以继续种植丈夫遗留下的田地,其他村里人还会赠予她稻谷和野猪;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熟练地使用斧子。
公元前7000年小亚细亚的凯特尔·哈玉克(Catal Huyuk)文明的绘画雕塑、房屋装修以及墓葬遗址都显示出当时家庭等级的最顶层是母亲,其次是女儿,再次是儿子,而父亲则位于最下层。7.宗教
农夫们开始设想了种种能照管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了对土地女神即丰产女神——大地之母的崇拜。他们认为农作物丰收、家畜兴旺、妇女们多生儿女、生命与健康,每年的生死循环皆归功于丰产女神。现今发现的许多故意夸大女性特点(乳房悬垂、大腿粗壮)的黏土雕像便可证实这一点。五、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1.人口增长
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年,人口由532万增长至1.33亿,增加了25倍之多,这是由于农业革命导致的人口激增。最先转向农业的民族,人口增长的最快。2.原因
食物采集者的妇女只能喂养一两个孩子,并且在哺乳的数年之内不会怀孕,但农业革命后,人们利用牛奶、羊奶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奶水,无需长期哺乳后,妇女怀孕的机会大大增加了。3.农业的迁移与传播
公元前8000年时组成全体人类的狩猎者,到公元前1500年时,减少到几乎只占人口的1%。职业的转变转而又导致种族的变动。1万年以前,高加索种人、蒙古种人、黑种人、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这六个种族之间的分布地域大致是平衡的。但到公元1000年时,这一平衡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这一变动有利于从事农业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而不利于仍过渔猎采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
澳大利亚种人之所以能维持原状,只是由于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还没有被任何从事农业的人发现。这些岛屿直到18世纪才被欧洲的探险者发现。当这一发现迟迟地但终于来临时,岛屿上不幸的土著居民便遭到了更加悲慘的结局。
从整体上综观全球,农业革命对种族的影响是,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的优势。第三章 总结——人性的本质
1971年全世界都因发现了塔萨代人而感到惊奇和兴奋。塔萨代人是一个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上一直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的食物采集者部落,共有27人。在至少6个世纪的时间里,塔萨代人的先祖过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这个小群体的最为明显和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完全没有侵略性。他们根本就没有“武器”“敌对”“愤怒”或者“战争”这样的词语。自从与外人有了接触后,他们急不可耐地采用了波罗刀,即菲律宾人用的一种长刀,因为这种刀优于他们采集食物、砍斫树木和劈开树丛用的石制工具。但是,他们拒绝使用矛和弓箭,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这些武器来采集食物。他们仔细而平等地在群体所有成员中分配自己采集来的所有食物(番薯、水果、浆果、鲜花鱼类、螃蟹和青蛙)。
对塔萨代人的这种生活状况的真实性,有人表示怀疑,有人提供辩护。不过,由于世界各地已发现具有类似社会特征的其他一些小群体,人类学家们承认塔萨代人作为史前人类的一种共同类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塔萨代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是食物采集者,就和农业革命前(即占人类历史80%的时间中)的所有人类一样。如果在这数万年中,所有地方的人都像塔萨代人那样爱好和平,那么我们就不能接受那种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侵略性的共同看法。
不幸的是,就在世人知道塔萨代人的同时,人们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另一个有30人的小群体,即芬图人( Fenton)。这个部落的人都是凶暴的武士,他们不断地用弓箭进行战斗。历史上,类似的矛盾现象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间出现过:科曼奇人( Comanches)和阿帕奇人( Apaches)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战士,但霍皮人( Hopis)和祖尼人( Zunis)却培养他们的孩子过和平的生活,而且至今仍这样培养。
那么上述这些情况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历史记载表明,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都拉( Albert Bandura)就专门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他得出结论说,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会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人性问题对我们大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变得更加致命,同时也更加频繁。在包括人类历史大部分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战争并不多见,因为小型的食物采集者群体只能占用那么大的地盘,占领相邻部落的地盘对他们来说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他们很可能会在战争中失去一切,因为那时全球的人类少得可怜,血腥的战争极可能毁灭整个人类。小猴子只需完全依赖父母一年就可以独立生活,猩猩需要依赖3年至4年,而人类需要依赖的时间则长达6年至8年。族群内的合作体系能给小孩提供必要的食物和保护,从而更好地保证他们在漫长的依赖期中的生存。简言之,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乐意合作的血亲社会之所以能占上风,就因为它们十分适合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所有这一切都起了变化。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不断增加,村庄拓展成城镇,城镇又扩张成拥有巨大的宫殿和庙宇以及聚敛来的财富的帝国。由于此时可以争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也愈来愈具有毁灭性。虽然手持短剑的古罗马士兵或披挂盔甲的中世纪士兵杀死的人并不多,但到近代时,大屠杀却已变得很普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850万军事人员和1000万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军事人员和平民分别增加到1690万人和3430万人。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伤亡人员肯定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增加。由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于1985年9月报告称,核武器攻击造成的冲击波和辐射效应会直接夺走几亿人的生命,但是全世界50亿人中,有10亿到40亿人将死于饥荒。这种饥荒起因于“核冬天”;在“核冬天”,核爆炸产生的黑色蘑菇云形成的巨大云层会遮盖地球,使全球的作物得不到热量和阳光。
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也可以由人重新构建。以下是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 Ashley Montagu)就入性问题得出的结论要点:“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成为奴隶,而成为命运的主宰。”
“修 成 正 果”长久以来,西里龙科的成员就像一个分类垃圾桶塞进了不少分类存疑的物种。作为曾经与恐龙总目关系最近的一类恐龙形类(Dinosauriformes)动物,由于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成员缺乏肱骨延长三角嵴、颈椎骨垢等一系列典型的恐龙发育特征而被排除在真正意义上的“恐龙”之外。但与此同时由于西里龙科的成员又普遍具备以下几个恐龙才有的独特洐征,如:坐骨有延长的柄部、股骨粗隆部明显缩小、一个明显较小的股骨粗隆部、距骨呈上突发育并与胫骨相契合、腓骨接触跟骨的末端部分有近侧凹处结构等…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最终为西里龙类正名,将它们归类到最基干型基础鸟臀目恐龙中,或是基础鸟臀目恐龙最近的共有祖先,这不仅意味着西里龙科的成员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恐龙”,更是把恐龙的起源演化时间提前。而这个科中最古老的成员阿希利龙的化石发现于东非,这说明整个恐龙总目最早应该是从非洲辐射演化而来的。图1.Gabriel N.U推特原文翻译图2-5.西里龙科的成员包括有著名的西里龙和阿希利龙,它们的形态差异都不大基本都是一群小型的兼具两足/四足步态的动物,这说明恐龙最早的形态就是西里龙这样的小型、杂食性的动物。■图源:Twitter@Gabriel N.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是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