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得怎么样 实验探究型科学教案高兴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实用的科学教案汇编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l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l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l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l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  (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  (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  (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  (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8)看书27页学习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  (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图上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哪里?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伙伴、朋友)  (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9)提问:它们之间为什么成为了敌对关系?是什么原因?  (10)讨论: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些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  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栖息地  生存、生长、繁殖等条件  教后记: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l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  l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l 认识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l 认识并描述动植物在外形、习性等方面是如何适应生长环境的。  l 知道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l 知道不同动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l 知道一些典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体会到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奇特有趣。  l 想知道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容,爱提出与此相关联的问题。  l 重视证据。  l 意识到要爱护生命,要为生物的生存创设合适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生物为了在各自的家园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呢?(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对环境的适应。  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xx种仙人掌和仙人球。  (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  (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6)看书上得30页实验: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  (9)小结仙人掌的本领。  (10)谈话: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动物――骆驼来说,你知道它有哪些是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  (11)出示骆驼图或视频资料。  (1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骆驼本领。  (1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4)讲述:其实除了仙人掌和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进沙漠,仔细搜索一番,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很多动植物都住在这片严重缺水的地方。  (15)认识一些适宜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生物。  (16)谈话:课前有些同学也查找了些资料,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植物生活在沙漠环境中?  (17)学生介绍。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图上是什么动物?  (2)提问: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  (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  (5)交流活动结果。  (6)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这样靠体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  (7)学生交流。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斑马的条纹的作用蹲在草丛中观察斑马得出另一种结论,你猜猜另一种结论可能是什么?  (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  (7)播放有关斑马的录像。  (8)教师小结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讨论给动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项。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讨论: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们居住的地区,要注意什么问题?  3.提问:仙人掌能搬家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南极的企鹅能搬到我们这儿吗?见过吗?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给生物搬家需要了解这种生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并给它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它生存下去。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外形  适应环境  习性  教后记: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l 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l 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l 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l 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l 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l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l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l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在同一区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之间会存在两种生存关系:伙伴关系或敌对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这些不同的生物联系起来?(食物)  2.动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出示植物、老鼠、猫头鹰三种生物图片:这个地区的几种生物之间是种什么生存关系?  (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  (4)讲述:你们看看生物之间像这样以“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  (5)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食物链的看法。  (6)谈话:请学生在自然界中举几个生物的例子。师边板书在黑板上。  (7)提问:你们说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没有食物链的关系?  (8)学生讨论、写食物链。  (9)汇报结果: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有的同学箭头向左,有的却向右,那到底哪种画法才是规范的呢?  (10)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  (11)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过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其实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食物联系,你能根据这句成语的意思把图画完整吗?  (12)学生画图P34页。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3)学生讨论分析35页图上各种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多不多?  (2)看书P36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不管有多少条,从图上看这些食物联系已经形成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比如图中的狐狸在食物链中处在什么级别?它只是一条食物链中的角色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6页下图:这片庄稼地中如果农民在这里喷洒农药,那么这个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你能将这幅图中的动植物包括人画出一条食物链吗?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 有趣的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植物) (动物)  教后记: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l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l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l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l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l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l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5.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4.生态平衡  教后记: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  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⑵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  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2. 细读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⑶齐读课文。⑷小结段意三、作业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教学小结:  第一次上科学课,学生们非常的喜欢,通过讲述,观察和实验,使他们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我的五个好帮手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难点: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教法:操作法课前准备:  1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活动二:  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小结:  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板书:  1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二、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现状 原因 对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教学后记:科学教案 篇10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科学教案】相关文章: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科学教案12-17科学教案02-22[经典]科学教案07-20(精选)科学教案07-27科学教案【经典】07-25科学教案12-16科学教案(精选)07-30科学教案【精选】07-31科学教案[经典]08-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奋产生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