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599:我们如何理解爱人哲学学思想理论中的露珠效应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2020-03-29 05:00
来源:
新网师
【网师《第56号教室》课程】打卡作业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
——对教师之爱的理解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的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用爱造句》
朱永新老师说,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现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门对人性理解的艺术。刘丽赏老师第一次授课中告诉我们,每一个词都没那么简单……第一,爱是要讲方法的;第二,爱也是一种能力。
我懂爱吗?所谓的我对学生的爱只是自我的一种模糊认识,自我陶醉的一厢情愿罢了。想起我在作业中还大言不惭地大谈对学生的爱,真是一种幼稚,倍感赧颜。经过近一周的查找资料与深入思考,我对刘老师的这番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什么是教育之爱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之爱应该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应该是充满智慧的爱。……没有民主的爱是专制的爱;没有智慧的爱,是愚蠢的爱。唯有民主和智慧的爱,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之爱。由此可见,爱不是简单的口头表达,需要我们的智慧探讨。
1.爱是无条件的。
爱不是挂在嘴边的,它是需要真心付出,且不求回报。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对学生的爱,却是多少有让学生感恩的意思。我资助困难学生,我想着他的感谢;帮助优生是为了以后他腾达了别忘了我;帮助学困生,就盼着期末能考个好成绩,提高平均分……如果我们对学生所谓的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我们,让学生给我们考出好成绩,这就给爱设定了条件,使它变得庸俗不堪。要知道得到学生的喜欢与考出好成绩都是附属品。自私的爱是不会获得学生认同的。
2.爱的前提是尊重。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的语言认同、肯定、赞美中,来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对于任何一个孩子,他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种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的强烈愿望。这个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他们身上平时难以觉察出的潜能就会被奇迹般的激发出来。
可怎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呢?这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
2
爱是有方法的
对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我秉持的是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打是亲骂是爱,严是亲,松是害!我对他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否定,甚至是多重否定。模式是这样的:“课文没背过吧”“作业没写完”“这个事你错了”等,这是一重否定。“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成了双重否定;“你错了,你还不承认,你给我滚出去反省”,三重否定,“错了还不承认,反省还不明白,真是个笨蛋”,这就是五重否定了。当然还会有更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重又一重的否定,抹杀自尊。那真是一种自我麻木与自我伤害和害人的借口,而且冠冕堂皇!在与孩子的对抗中,我神经紧张,晚上睡不着,脑子里想着孩子怎么管,不听话怎么办,差点抑郁了。爱有多么深,痛就有多么彻。
现代手中打人的棍棒不适应了,可精神棍棒,精神树条,精神皮带和精神脖儿拐,以及对创伤的精神刺激和往创伤上撒精神盐面儿等更不容小视。有人告诉我,当你眼盯着缺点,看到的满眼都是毛病;当你眼中有人,看到的都是笑脸。
那么爱用什么方式出现才能不伤人,才能产生最大效果呢?
1.民主公平的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对师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老师爱学生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既不优待学优生,也不另眼学困生。像布置作业难易程度交作业对错程度等都一视同仁。后来我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公平”。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平是以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因此,真正公平的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了解学生感情需要,合理关爱学生。只有让他们在爱中领略被爱,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热爱大自然的青年。
2.距离产生美,爱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工作多年来,我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发生系列错误的做法。参加工作最初几年认为大棒就是爱,“严师出高徒”呀。当然也由于自己是年轻教师,需要立威的。我与学生之间泾渭分明,整天一副凶面孔,在我面前,学生服服帖帖。我从后门偷看偷听,大力培养告密者,发现错误者严肃处理。轻则怒斥,重则棍棒,甚至有学生说我有暴力倾向。但我认为这就是爱,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爱,眼里不揉半点沙子。横亘在我与学生之间的是恐惧而不是信任。
碰过几次钉子之后,我又与学生走得过近,嬉笑怒骂。记得有一次课间,一个学生竟然对我屁股拍一巴掌,哈哈笑中我尴尬极了。像这样师生之间没有了空间,双方觉得隐私遭到窥探,反而更拉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这本书有一句话,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有效的空间距离,会产生喜欢或提高喜欢的程度,距离太近或是太远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青少年心理学也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相当躁动与诡秘的时期。他们并不希望将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家长和教师,而是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天地,自由自在生活不受干扰。看来师生之间必须保持恰好的距离才行。
我想起豪猪取暖的故事。豪猪身上有尖利的刺,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之间只有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既取暖又不被对方的刺扎到。师生之间也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使各自的心理都有个私人空间。
3.爱要有度,还要不断翻新。
(1)爱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哪怕只是找到一丁点儿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给予赏识和激励。只有用实践把学生的赏识激励转化为自己真切的体验与感悟,才能清晰地发现自我、正视自我,有效的调控自我,才能使内驱力稳定发展。
(2)注意教育学中的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有篇著名的寓言《杰米扬的汤》。来客人了,杰米扬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又劝朋友喝下第二碗乃至第三碗。朋友终于忍不住了,拂袖而去。好东西太多了,也受不了!
如果老师持续重复对一个孩子进行表扬,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缺乏诚意,而且许多是有意拔高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明褒实贬。
(3)教育是复杂的,爱要有分寸。教育环境复杂,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学生难免会听到十句相反的意思。要想在你的教育生活中运用,就得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老师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就达不到既定目的。对学生,我们只有寻找新的闪光点才是保鲜的重要手段。否则不知变通,死守以前的招数,只能适得其反。
台湾著名媒体人林文虎说,爱其实很容易点燃,只要用心找到火苗。“找火苗”的过程就需要一种专业能力。
3
爱是一种专业能力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授课中刘老师展开一系列的追问: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心理学到底读了多少?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一年级什么特点,青春期的孩子什么特点,他的诉求是什么?
刘老师提到我们读书读心理学的能力,运用心理学解决孩子们诉求的能力。这些都涉及到我们的能力。李镇西老师对教师的爱有过专业的论述,他说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一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魏智渊老师编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一章解读中这样写道:“爱心型、励志型、赏识型、转移型,都未抵达核心,只是将专业型中的某些要素加以突出强调而已……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爱心教育、赏识教育、励志教育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专业化普遍缺失,企图寻找捷径所致。这种捷径常常会形成一种‘表面的发展’,从而遮蔽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
那么真正的教师的这种“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是怎样的呢?名师沈丽新在《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中给出答案。
1. 秉持专业的教育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显著的双专业性,即学科知识素养专业化和教育素养专业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还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2.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它是教育真正产生的前提,是有效教育的保障。教育的根源问题就在于在师生关系。专业的师生关系不是刻板严肃,也不是亲昵放肆的。专业的师生关系师生不必成为朋友,因为朋友是交心的人,而师生之间达不到这种程度;学生喜欢不是目的,不妨在学生面前做个目的明确的人。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耐心地掌握种种专业态度、专业策略和专业技巧的过程。
然而目前我的现状堪忧,心理学的书籍一本也没有正式读过,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算了解,孩子们的诉求也不清楚。做事全凭自己的所谓经验以及不成熟的想法,只是在迷糊中迷糊着。
经过近期在网师中的学习,我逐渐对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阶段进行了部分探究,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深入思考,认识到前阶段对学生所谓的爱是盲目的,没有科学依据的一厢情愿。我又接触到童喜喜老师的“人是一个同心圆”的对应发展区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分为五个阶段,尤其是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成长,建立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指导我先了解自己,明确了哲学三问中的“我是谁”。同时也逐渐知晓学生不同时期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这样以后再对学生施教,就有针对性了。
理论研究是我的一个短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还没有正式开始,期待这种更好的开端。
教师爱学生,最终目的是以爱育爱。正如作家毕淑敏所写,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响。苏霍姆林斯基说:“但愿您成为一个慈爱的人。”也但愿我们的慈爱让学生看见并能感知到。
行走在教育的春天里我们用爱造句,期待着会有加倍的丰收。
刘玉军,德州太阳城中学一枚教师。其座右铭:为教育鞠躬尽瘁,教学生献一片爱心。学的是地理教育,教的是语文学科,获得的却是思想品德优质课:历年来,一直跑偏。2015年8月24日-2016年12月30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由于贡献突出,被评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记功。多年来获得过荣誉、主持过课题、发表过教育叙事、参编过《齐鲁巾帼在兵团》《德州市中考作文精品选析》。加入新网师半年多的时间,认真成长在教育的春天里。
编辑:杨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