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人类产生厌恶会感到幸福?


作者:彭凯平
来源: 美中科教(ID: ACSEF111)
鲁稚的阳台 编辑
彭凯平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任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联合主席。
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光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特别是疫情冲击之下,孩子、老师以及社会,都出现了很多次生性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愤怒……
我们曾经动用各种方法去改善、去治疗,效果甚微,逐渐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最后演变成“躺平”。
但其实,我们一直忽视了人类天生的,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的积极天性。
人被困住,感到消沉的时候,如果发现有灯在闪,就会好奇地去摸灯,一旦发现有扇门可以打开,就能从绝望悲观的感觉中脱离出来,这正是因为我们有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
我们听到好消息,走路会虎虎生风,握手会坚定有力,甚至情不自禁想跳起来。心态积极的人,思路是发散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源源不断,也更愿意锻炼身体、和人交往,维护团队的团结;充满希望的人,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也比较主动积极,愿意畅想未来、谈论未来。
人一旦变得积极,不仅可以建构生理资源,还可以拓展心理资源,甚至会产生大量社会资源。很多所谓的能力问题,大多也是心理、情绪产生了问题,因为所有心智活动,都要涉及到大脑前额叶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人一定是在积极的时候,能力才会提升。
当我们调节出这种内在的力量,就可以把以前没有的各种资源都创造出来,让我们从绝望悲观的感觉中脱离出来,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出这种天性的力量并不困难,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积极蓬勃的人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激发积极力量需要什么。
01
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的幸福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皮特森曾做过一个研究,在全世界38个工业化国家(包括中国),询问老百姓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你心中,什么是美好生活的需要(What's good life in your mind)?
他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回答各不相同,且具有民族特色。比如,中国人认为“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是美好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认为这样的“天伦之乐”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基督教文化里,孩子就是上帝的,是父母的过客,培养之后他就走了,是否回到自己身边不重要。
不过, 克里斯托夫发现,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有4个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普适的——也就是人类的积极心理需要。
第一个是爱的需要。
人一定要活出爱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空的,不是虚的,它会使我们大量分泌催产素,产生一种温馨、温暖的感觉。
其中,爱情的需要是最大的需要,有一句话叫“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但这个爱不是单纯的男女之间的爱,爱祖国、爱民族、爱文化、爱亲人,都是爱。
除了活出爱的感受之外,还需要活出什么样的感受呢?
要活出有用的感觉,心理学家称为自我效能感。
它让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也有很多研究发现,男人结婚之后,寿命可以提高7.5年,因为已婚男人的服务感和成就感很高,自我效能感在发挥作用,最愁婚姻的也往往是男性。
同时,美好生活还需要快乐的感觉。
快乐让我们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最后,需要活出有意义的感觉。
以前我们一说意义,就喜欢把它放在哲学、神学、政治的高度,其实,很多时候它就是我们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一个人走到水边,能够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就是意义感,我们把它叫做禅意。
那么,我们怎么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把积极的心态挖掘出来,呵护出来,再传递出去呢?其实有一些科学方法。
我们现在发现,有三个条件特别重要:
第一个,就是要学会控制杏仁核的活动,不让负面情绪产生过长、过度、过强烈的反应,产生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但光是抑制杏仁核还不够,还必须产生积极的体验,第二个,就是要有人性的觉醒,产生意义感,第三个是意义感的升华。
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02
如何调整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根据杏仁核的运作原理调整负面情绪,对此,我总结了8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1.吸气
直接的物理刺激,就是一个好方法。杏仁核处于鼻子后端,吸进凉气,杏仁核的温度就会直接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清晨把窗打开,清凉的风吹进来,我们会感到舒服;在闷热的房间里,我们会觉得难受。
孩子心情不好,往往有一个典型反应:气鼓鼓的。有经验的父母和老师通常就会教育孩子,别着急,慢慢吸气,给自己三分钟的喘息时间,对心情调节有很大益处。
2.闻香
嗅觉对我们的情绪调节作用是最快的。因为气味经过杏仁核,立马就会产生情绪反应,然后才是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反应。也就是说,嗅觉让我们先有情绪反应后有认知评价,而其他的感知觉一定是先有评价才有情绪反应。
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叫“君子配香”,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的君子,一定要配香。我们很早就发现,人心情不好时闻闻香气就立马神清气爽。我曾经去中南海瞻仰毛主席的故居也发现,毛主席的卧室里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他也是通过花草香、书香让自己心情好受一些。
所以家里可以备一些香精、香油,让其充满清香的味道;孩子心情不好,可以闻一闻喜欢的香味,心情也容易好转。
3.抚摸身体
我们心情不好经常说“堵得慌”,胸口处的膻中穴,有抚慰心灵的作用,如果我们抚摸胸口,是会有帮助的;摸肚子也是一个方法,肠胃有丰富的与情绪相通的神经元;还有鼓掌,古代军队打仗前,战士们跺脚、碰肩,缓解上战场的紧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和朋友握手拍拍肩,不仅增进感情,也让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
4.培养幽默感
幽默来自于英文单词humor,林语堂先生翻译为幽默,就是建议我们要 幽幽地想,默默地笑。粗俗的笑话一看就笑,我们要想一想再笑,可以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段子,有助于调节情绪。
比如去年知乎上的一个段子:一个小朋友历史考试交了白卷,老师很诧异:历史考试都交白卷?你随便写几句我都不给你打0分的。没想到这位小朋友特别诚恳地说:我怕篡改历史。
5.倾诉
心情不好时,找人聊一聊。但注意,一定要找信得过的朋友,也不能三言两语,要进行深度的交流。时长以30分钟为妙,不到30分钟,很难产生心扉敞开的感觉。如果你有一个好朋友能够听你闲聊30分钟,祝贺你,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咨询师。
6.行动
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和压力之间,不需要斗和逃,但是需要行动,行动才能够化解压力激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做自己做得好的事情。
每个人的舒适区不一样,一定要找到自己化解的方法,跑跑步、唱唱歌、跳跳舞、洗洗衣服、做做家务,只要是自己爱做、想做、愿意做,就有意义,都会对情绪有很好的帮助。这就是让我们心情好转的“一招鲜,吃遍天”。
7.正念
正念就是“意守一处”:把我们的思绪、观念“守”在一个地方,什么地方不重要,只要守住就行。
举个例子,你开车上班,有一个人突然插队,你肯定很恼火很生气,如果这时候你不控制自己,就会产生追尾,产生冲突,甚至产生车毁人亡的悲剧。那么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愤怒的情绪?其实可以把自己的思绪集中在一点,比如手和方向盘,或者守住自己的身体和椅子的贴身之处。
8.写作
我曾经有将近6个星期被隔离,在这个期间,我发现除了读书之外,写作可以排除郁闷,让心情好转。
有人说作家才能写书,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知识。其实写什么不重要,只要用心去写、慢慢写,人人都是作家。生活总有事情发生,可以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写那些不好的事,也可以写感恩的事情,从小到大肯定有很多人帮过你,这些人一定是你生活中重要的贵人。
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写,帮助我们化解情绪。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华教授彭凯平:不要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清华教授彭凯平:能提升成绩的不只有补习班
周濂:让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童年被允许做这4件事
朱永新: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给孩子这6种幸福更重要
看更多文章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人类产生厌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