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的绝对值等于-a,问:a是什么数c的绝对值,αc等于?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 题:积的乘方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的简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完成复习题,(学生演排)  展示复习题:(ppt)  计算:(a2)4..a-(a3)2.a3  通过此题,让学生复习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及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1、展示问题(ppt)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 10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点学生列出算式  3、提问:(2×103)3 ,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规律。  4、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得出积的乘方的计算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究。  2、独立完成尝试练习题。  展示自学提纲:(ppt)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 )·( )=( )·( )=a( )b( )  (2)(ab)3=______=_______=a( )b( )  (3)(ab)n= =  =a( )b( ) (n为正整数)  2、请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完成课本p98练习题  巡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和简单运用,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示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中的第1题,并说明每步的依据。  2、演排自学提纲中第3题,非演排学生思考查找评价演排学生的解题。  3、举手交流发言。  1、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板书积的乘方运算性质。  3、根据学生演排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提炼性质及运用方法。  巩固训练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a)6-(-3a3)2-(2a)2.a4  2、点学生演排  3、请学生评价,适时点拨。  通过巩固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1、出示问题:  计算:42013.(-0.25)20xx  2、巡视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参与讨论。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适时点拨。  4、总结归纳。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拓展性质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拓展提升训练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1)22013.42013.(-0.125)20xx  (2)(2/3)20xx.(-1.5)20xx  2、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3、组织交流、讨论,适时点拨总结。  通过提升训练延伸知识的运用。  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并适时总结。  通过小结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  当堂检测  独立完成检测题  1、出示检测题(ppt)  计算:(1)(-2m3n2)3  (2)(-a2)2.(-2a3)2  (3)(-x2y)3+7(x2)2·(-x)2·(-y)3  (4) (0.125)7×88  2、请学生演排,订正答案,统计学生完成情况  通过当堂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题:课本p104习题第2题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ab)n=anb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积的乘方性质的逆用:anbn=(ab)n  同指数的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2、《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能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法则、  学习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预习交流】  1、预习课本P44到P46,有哪些疑惑?  2、已知:248n=213,那么n的值是( )A、2 B、3 C、5 D、8  3、长方体的长是a2cm,宽是(a2)2cm,高是a3cm,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4、填上适当的代数式:(1)x3 x4 ( )=x8 (2)(x—y)5 (x—y)4=—[ ]3  5、(1) (2) (3) 、  【点评释疑】  1、课本P44做一做、  (ab)n = =( )( )=anbn  (ab)n=anb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2、课本P45例3、  3、课本P45议一议、  4、课本P41例4、例5、  5、应用探究  (1)计算:①(—2xx2x3)2②a3a3a2+(a4)2+(—2a2)4 ③( )15(315)3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 ②  (3)若x=2m,y=3+4m(m是正整数),用x的`代数式表示y、  (4)若2m=6,4n=8,求22m+2n的值、  6、巩固练习:课本P45到P46练习1、2、3、4、  【达标检测】  1、[(—2)106]2 (6102)2 = 、  2、若 (a2 bn)m =a4b6 ,则m = , n = 、  3、(— )8 494= , 0、52004 22004= 、  4、(—x)2 x (—2y)3 +(2xy)2 (—x)3 y = 、  5、下列计算:(1)anan=2an (2) a6+a6=a12 (3) cc5=c5 (4) 3b34b4=12b12 (5) (3xy3)2=6x2y6  中正确的个数为( )A、0 B、1 C、2 D、3  6、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A、 B、( ) = C、 D、 —  7、 等于 ( )A、 B、 C、 D、  8、若 则 、 的值分别为( )A、9;5 B、3;5 C、5;3 D、6;12  B组  9、若 xn=5,yn=3 则(xy)2n= 、  10、(—8)20030、1252002= 、  11、 =( ) A、 B、 C、 D、  12、已知 ,则 等于( )  A、 B、 C、 D、  13、若a=2555,b=3444,c=4333,d=5222,试比较a、b、c、d的大小、  【总结评价】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课后作业】课本P46习题8、1 1(4)(5)(6)3(2)、5、6、3、《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乘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能结合以往知识探究新知,熟练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思维,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积的乘方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公式。  【课前准备】  自学课本P143-144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  自已阅读课本P143-144,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2a)3;  (2)(-5b)3;  (3)(xy)2;  (4)(-2x3)4  二、新课学习。  (一)引入: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1)(ab)2=(ab)÷(ab)=(a÷a)÷(b÷b)=a()b();  (2)(ab)3_______=_______=a()b()。  (3)(ab)n=______=_______=a()b()  (二)阅读效果交流。  1、运用乘方的意义进行运算。  【教师点拨】关于第(2)、(3)运算,底数是ab,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运算。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后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运算。  2、在观察运算规律的时候,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考虑。  【学生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是:  符号表示:一般地,我们有(ab)n=anbn(n为正整数)  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三)阅读中学习。  1、例1、(1)(-5bc)3;(2)(xy2)2;(3)(-2xy3)4.  阅读后分析:本题是否是公式的直接应用?能否沿用公式的形式?  阅读后讲解:注意系数也要乘方,注意符号。公式拓展:(abc)n=anbncn  【教师点拨】在初学阶段,按照公式逐步运算。可与课前阅读题目相比较,考察题目间的联系和区别,运算的时候要注意符号。  2、例2、2(x3)2÷x3-(3x3)3+(5x)2÷x7  ①阅读后分析:从形式上看,是公式的扩展,包含了多种公式的应用。并包含了多种运算。  ②阅读后讲解:学会举一反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运算顺序要遵循先算乘方,后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解:原式=2x6÷x3-27x9+25x2÷x7  =2x9-27x9+25x9=0  ③阅读后反思:A、形式上包含积的乘方,也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  B、“积”的.形式,可以是几个多项式相乘。  C、用到整体思想。  【教师点拨】公式的拓展应用,上述例题易错点有系数忘记乘方、负数的乘方所得结果的符号。运算时注意运算顺序。  3、对应练习  (-2x3)3÷(x2)2+x13  ①阅读后分析:本题既有用到积的乘方,又考察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按照运算法则运算即可,注意系数和符号。  ②阅读后讲解:一般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乘方的先算乘方。  ③阅读后反思:本题是公式的灵活应用,要求同学首先知道运算顺序,其次选对公式。  【教师点拨】运算要认真仔细、熟记运算法则。  三、课堂拓展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an÷bn=(ab)n(n为正整数)  an÷bn=──幂的意义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b)n──乘方的意义  【教师点拨】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an÷bn=(ab)n(n为正整数)。  2、对应练习:  例1、(0.125)7×88  阅读后分析:仿照阅读材料,可做适当变形逆用公式。  阅读后解答:  解:原式=(0.125)7×87×8  =(0.125×8)7×8  =1×8  =8  对应练习(0.25)8×4102m×4m×()m  【教师点拨】活用公式、逆用公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例2、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阅读后分析:按照公式的逆用,求23m+2n的值,由已知条件不能求出m,n的值,因此可以想到将2m,2n整体代入,这就需要逆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和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阅读后讲解:学生黑板演示,学生纠错。  2、综合题  探讨如何简便运算:(0.04)20xx×[(-5)20xx]2  解法一:(0.04)20xx×[(-5)20xx]2解法二:(0.04)20xx×[(-5)20xx]2  =(0.22)20xx×54008=(0.04)20xx×[(-5)2]20xx  =(0.2)4008×54008=(0.04)20xx×(25)20xx  =(0.2×5)4008=(0.04×25)20xx  =14008=12004  =1=1  【教师点拨】逆用积的乘方法则anbn=(ab)n可以化简一些复杂的计算。  【解题后反思】:这些练习用到了哪些知识点,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学习后小结。  重新浏览教材,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教师强调三点:  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n=an÷bn(n为正整数)。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n=an÷bn÷cn(n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an÷bn÷cn=(abc)n,(n为正整数)。  【教师点拨】  1、总结积的乘方法则,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幂的三条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五、课后作业。  详见配套练习4、《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理数的乘方  一、 学什么  1、 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 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二、 怎样学  归纳概念  n个a相乘aaa= ,读作: 。 其中n表示因数的个数。  求 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例1:计算  (1)26 (2)73 (3)(3)4 (4)(4)3  例2:(1) ( )5 (2)( )3 (3)( )4  【想一想】1.(1)10,(1)7,( )4,( )5是正数还是负数?  2.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思考题:1、(a2)2+(b+3)2=0,求a和b的值。  2、计算 ( 2)20 09 +(2)2010  3、在右 边的33的方格中,现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往方格内放硬币,一种每格放100枚,三 学怎样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细菌每半小时分裂一次(由分裂成两个),经过两个小时,这 种细菌由1个可分裂成( )  A 8个 B 16个 C 4个 D 32个  2.一根长1cm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 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  A ( )3m B ( )5m C( )6m D( )12 m  3.(3.4)3,(3.4)4,(3.4)5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4.计 算  (1)(3)3 (2)(0.8)2 (3)02004 (4 )12004  (5)104 (6)( )5 (7)-( )3 (8) 43  (9)32(3)3+(2)223 (10)-18(3)2  5.已知(a2)2+|b5|=0,求(a)3( b)2.  2.6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  一、学什么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二、怎样学  定义: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例题教学  例1:1972年3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截至2003年1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已飞离地球1220000000 0k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  例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0 (2) 57000000 (3) 123000 0000 00  例3.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2.31105 3.001104  1.28103 8.3456108  思考:比较大小  (1)9.2531010 与1.0021011  (2)7.84109与1.01101 0  学怎 样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14160000得 ( )  A.3.1416108 B. 3.1416109 C. 3.1416101 0 D. 3.1416104  2.稀土元素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稀土资源总储藏量约为1050000000吨,是全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将1050000000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1.051010吨 B. 1.05109吨 C.1.051 08吨 D. 0.105101 0吨  3.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很 大的链,最短的22号染色体也长达30000000个核苷酸,3000000 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3108 B. 3107 C.3106 D. 0.3108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我国的总人口已达到13亿。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亿为 。  5 .比较大小:  10.9 108 1.11010 ; 1.11108 9.99107 .  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32000 (2) -80000000 000 (3)2895.8 (4)- 3899999000000005、《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算式( )。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  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  生: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比路程。  生2:比速度。  生3: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6、八年级数学上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注意从形成学生学习经验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我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节课,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的这些有效资源。提出适应学生学情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进行自读、初构,明确教材中的知识,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  围绕导学提纲学生讨论、发出质疑,互教互学,我进行了适时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把本节知识要点以构图的形式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使知识条理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精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而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问题,虽然有简洁的特点,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例题为基本内容,对教材内容作必要处理与适当延伸。把封闭的形式变成灵活的、开放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补充一定的联系拓广问题会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究,寻找不同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拓宽了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7、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法则理解不到位。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8、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展开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用符号表示。难点在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计算(23)2,(a4)3,(am)5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计算依据,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对于公式的记忆,怕有些同学记不住。因此,我把底数比作是同学的脚底板,指数是学生的手指,同底数幂的乘法比作同学手牵手。将课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做题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  1、负数的奇次方与偶次方的符号的混淆,(—2a2)2= —4a4,(—2a2)3=8a6(奇负偶正法)。  2、乘方运算的错误,如32=3×2=6。  学生分不清各种运算性质是错误的关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多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9、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了学校的一课二讲三讨论的活动,主讲课题是积的乘方,就本节课作如下反思: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带着问题思考本节课,更容易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首讲是在142班,教学过程如下安排: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  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这组计算是以前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完成,进一步让引导学生推导 (ab)的二次方、(ab)的三次方和 (ab)的n次方。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  第二次讲是在141班,这次采用了学案设计,能动课堂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老师只是布置任务,一切内容有学生自己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疑难问题集体解决,相比上一节课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合作意思提高,不在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效果很好准备继续尝试。  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从本节教学反思,让我体会到了如下的几点:  第一、课堂讲演精炼,到位,语言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第二、对学生要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主导性。  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只有这样细心、耐心对待难点问题,学生才学得过手,也使得学生揣摩学习的基本方法。  今后我的备课和上课还得重新审视方方面面,务求让学生学得过硬,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过度到不完全依赖教师就是一个进步。学无止境、贵在坚持,经常反思、经常总结,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33802字。相关文章《《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1、《积的乘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 题:积的乘方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植物之间的爱和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植物之间的爱和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新词和睦相处、冤家对头、相互得益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的绝对值等于-a,问:a是什么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