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个人 怎么统计个人的数量人口数量的方法和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截止2021年末: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2021年全年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大陆总人口为14.1260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48万净增人口,这是自“三年自然灾害”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最少的一年。有人问我,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办法,推算中国10年后、20年后的总人口?这个问题,看起来的确很简单——预估2021年之后每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然后得出每年净出生人口,加上当前的人口,历年累计之后,即可算出10年、20年后的总人口了。但实际上,因为人口普查数据本身的问题,预估未来的死亡人口和出生人口数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这其中,年度死亡人口的计算相对准确一些,只要考虑人均预期寿命,然后对应到人口普查数据中相应年龄段的人口即可。例如,2020年10月份“国新办”举行“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国务院宣布,2019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同时,根据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到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8.3岁。这意味着,2022-2025年的中国整体人均预期寿命,可以按照78周岁来计算。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下文均简称“七普”)中73-76周岁的人口数量,简单作为2022-2025年的死亡人口数据,此后各年度的死亡人口数据,也都可以由2020年人口普查中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得出。只要“七普”数据是准确的,那么此后每年度的死亡人口数据也都会基本准确。现在问题在于:国家统计局,根本就没公布“七普”不同年龄段的人口统计!当前,能查询到各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数据,均来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下文均简称“六普”),然而,这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却似乎在当时被官方认为不够准确。例如,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18,但国家统计局最终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数据却是1.63……换句话说,当时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当时统计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生育率,而是用一个特殊模型,估算了一个远高出当时统计数字的官方数据。下图即为“六普”数据中,不同年龄段育龄妇女的生育概率以及中国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因为每组数据均包含5个年龄段数据,故加和计算的总和生育率应该乘以5。 表格说明:与出生率数据是用总人口做分母不同,生育率关注的是一个社会育龄妇女的人数;总和生育率,指每位妇女到49岁时生育孩子的总数,具体在人口数据统计中,可以表现为每个年龄段的育龄妇女在未来一年内生育婴儿的概率相加,可用千分数或数字直接表示。从上面的表格也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生育孩子的年龄集中20-39岁年龄段,特别是20-34岁年龄段。只要人口普查数据基本准确,人均预期寿命也基本准确的话,死亡人口数据推算,还算是比较准确和合理的。真正复杂和麻烦的,是未来每年出生人口的估算。出生人口估算,必须要使用生育率数据。而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当前官方历年公布的生育率数据,恰恰是个准确性非常存疑的数据——2020年之前,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官方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6以上;2012年严格一胎政策逐渐放松之后,官方数据甚至逐渐抬升到2019年的1.7。然后,谁也没想到的是,2021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的生育率数据,居然陡降到了1.3——这个数据一下子比日本的1.36都还要低(见下图,注意2020年)。2019年之前的生育率抬升,可能是因为中国生育政策逐渐放松的结果,但2020年的遽降,说明了中国放松生育政策的红利已经耗尽。我们姑且认为,2021年公布的2020年1.3的这个生育率数据靠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当前的生育率数据,对未来的人口出生数量做一个比较。——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估算10年、20年之后的人口,方法并不复杂。但是,因为基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原因,我们做不到理论上可以达到的相对准确的估算。为了做到尽量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数量,我们需要假定: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人口总量数据准确;2)2010年的“六普”数据准确;3)2010年之后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数量及性别比数据准确;4)2021年公布的2020年生育率数据较为准确。在以上4组数据基础上,就可以对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大陆的人口数量做出估算。先来估算2022年之后历年中国的死亡人口数据。为简化估算过程,我们将2022年之后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固定在78岁,在采用“六普”数据对应年龄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对于2027年之后的死亡人口数量,我们还选用统计局公布的78年前出生人口数量作对比(1949年之后,才有相对准确的出生人口数据),将死亡人口的数据推算至2050年。 说明:2027年之后可以采用1949年之后的出生人口对比,会发现死亡人口数基本都小于“六普”对应年龄的数据,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有趣的是,如果根据“六普”数据和78岁的人均预期寿命,2021年中国的死亡人口应该不到800万人,但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21年数据却是1014万人。超过200万的差距,要么就是证明“六普”数据确实不够准确,要么就是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有可能高估。不仅2021年死亡人口相比“六普”数据高出许多,2020年也同样如此。中国的年度死亡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000万人,在未来的人口估算中,需要对根据“六普”数据推断的死亡数据进行调整。现在,来估算出生人口。其中的关键,是估算未来每一年的育龄妇女人数及其生育率。在生育率数据方面,可供利用的只有2021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数据1.3,我们针对这个数据,做出高、中、低三种假设:1.3这个生育率值作为中预测基准(保持现状,略低于日本目前生育水平并保持);逐渐下滑至1.0作为低生育率预测(至2025年,略高于韩国目前生育水平并保持);逐渐抬升至1.5作为高生育率预测(至2025年,达到欧洲国家的中等水平并保持)。最难以估算的数据,是不同年龄段育龄妇女的人数变化。关于育龄妇女数量的准确估计,2010年的“六普”数据只能支撑到2025年(2010年出生的女孩,2025年年满15岁);2026-2035年的育龄妇女总人数,需要通过综合“六普”数据和2011-2020年女婴儿出生数据做出推断。但,2036-2050年之间的育龄妇女总人数推断,就彻底失去可靠依据……为了补这个数据,我们又需要反过来预测2021-2036年之间的女婴出生数量数据。这也意味着,2022-2025年、2026-2035年、2036-2050年这三个阶段育龄妇女人数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完全不一样。鉴于这样的估算极端复杂且缺少现有统计数据支持,为了进一步简化出生人口的推算,我们可以将“六普”数据中育龄女性的生育概率全部赋予到某个具体年龄的女性(假定该年度整个社会所有婴孩均为该年龄段女性所生育)——根据加权计算,中国女性生育概率最高的年龄是28.4岁。也就是说,假定2010年迄今中国不同年龄女性生育概率变化不大的话,我们统计出每年28-29岁的女性总人数,就可以推算出未来每年中国的出生人口。那么,该如何估算2021年之后每年28-29岁育龄女性人口数量呢?这个可以用28-29年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数量及性别比来进行计算。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2009年之前的出生人口数量,我们采用2010年“六普”数据回测,2010年之后的出生人口数量,则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一步假定,3%的女婴在成长到生育年龄之前夭折,利用刚才提到高-中-低的生育率数据,即可估算2021-2050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见下图)。 然后,综合前面的年度死亡人口估算(调整后数据),即可推断2022年之后中国每年的人口净增长(减少)的数据(见下图)。 根据这份估算,以中等生育率预测为基础,最多至2025年,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而且,这种负增长还不像日本的人口负增长那样偶尔有回头的可能。中国的人口负增长一旦出现,将会一直加深,直到2036年才会出现好转的可能,但从2040年起将再度加深。结合2020-2021年的年度出生人口数据和年度死亡人口数据,即便是本文中最乐观的估计(生育率在1.3的基础上得到迅速提高),依然是低估了人口下降的严重性——实际上,若按照出生人口数量估计,2021年中国的实际总和生育率肯定不超过1.2。如果任由中国生育率下降不予干涉,低生育率选项,才是接下来10年内人口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这份预测:2024年中国将出现人口总量的净减少,当年总人口将减少150万人;2028年开始,中国每年总人口减少数量将超过700万人;2030年,中国总人口规模每年缩减规模达到1000万人左右,这将一直保持到2035年;继续任由生育率下跌的话,中国人口真正最猛烈的下降,来自2040年以后。从2041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净减少将达到1500万人,2050年左右甚至触及2000万人的规模——在这10年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将不会超过800万人,而每年的死亡人口,将达到2400万人以上,中国将成为一个被衰老和死亡所笼罩的国度。进一步地,根据前面所预测的年度人口增减数据,进一步分高-中-低三种生育率情况,估算2022-2050年中国人口总量(见下图)。 根据我个人的估算,如果不迅速采取鼓励生育的一些措施:2021-2023年,将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人口数量的顶峰;到2030年,中国人口极大概率跌破14亿人,此后很可能再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到2040年,中国人口有可能跌破13亿人;到2050年,中国人口大概率跌破12亿人,甚至低于11亿人。关于人口预测的数据来源和思路方法,我都已经写在上面了,有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根据我提供的思路自己估算一下(最近两年的死亡人口数据要矫正)。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估算思路还算比较科学合理,而且也足够精细。就在一个月前,任泽平、梁建章、黄文政等专家联合撰写了《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也曾经对中国未来100年的总人口规模做出预测。但我的预测,相比他们的预测更加悲观——不妨拿2025-2050年这25年的预测数据来做一个对比。根据这个表格,无论是5年、10年还是30年之后,我的人口预测结果,都要比《中国人口预测报告》更加悲观,而且越往后,我对总人口的预计越不乐观。显然,如果中国生育率下滑的趋势得不到扭转的话,关于中国未来的人口数量,只有更悲观,没有最悲观。觉得好的朋友,帮忙点下赞哦,感谢您的举手之劳!
很多人关注海口的人口数量问题,现在很多有多少人口了?海口的常住人口是多少?以及近几年的海口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本文就将为你介绍关于海口人口的知识。一、海口城市简介海口,别称“椰城”,海南省省会,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核心城市,位于北纬19°31′~20°04′,东经110°07′~110°42′之间,地处海南岛北部,东邻文昌,西接澄迈,南毗定安,北濒琼州海峡,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海口地处热带,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是一座富有海滨自然旖旎风光的南方滨海城市。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二、海口常住人口数量统计以下海口常住人口数量并不代表目前最新的海口常住人口数量,请知晓!230.23万人(2018年常住人口) 三、海口人口数量相关知识介绍事情的起因是,据海口市委机关报报道,8月20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海口市“多规合一”改革实施方案》。业界认为,《海口市“多规合一”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过,彰显了海口将“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全省改革大局探路,创造更多的“海口经验”,为全省“多规合一”改革作出示范的决心。就是在这个《实施方案》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海口市未来15年的人口规划目标,具体说是一个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即到2020年的中期阶段目标是:聚集全省1/3总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实现“海澄文”一体化。第二步,即到2030年的远期目标是:聚集全省40%总人口,初步建成大南海开发的区域中心城市。海口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这个人口目标有一个蹊跷之处就是,只告诉我们在将来的各个阶段海口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目标,但没有告诉我们其在各个阶段的人口绝对数量目标,更没有告诉我们它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去实现规划的人口目标。因此,假如我们想探讨研究海口市的人口话题,应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当前海口市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2)到2020年和2030年海口市的规划人口数量目标是多少?(3)海口市会采取什么措施实现聚集人口的目标?一、当前海口市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动动受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海口市总人口为220万人,同年海南省总人口为903万人,根据比例测算,海口市聚集了24.36%的海南人口。二、到2020年和2030年海口市的规划人口数量目标是多少?这个问题虽然不复杂,但是要回答起来有些麻烦。因为眼下我们只知道海口市在2020年和2030年聚集全省人口的比例目标,但目前并没有权威的资料告诉我们届时海南省的总人口基数是多少。所以仓促之间我们没有办法准确了解海口市到2020年和2030年时的绝对人口数量到底是多少。可以分两种方式来计算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种计算方式的假设前提是海南的总人口基数一直没有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测算出来海口市的一个人口数量目标:到2020时达到270万人,增加50万人,平均每年要增加10万人;到2030年时达到360万人,增加90万人,平均每年要增加6万人。实际上我们认为上述算法并不科学合理,因为总总迹象表明,海南的总人口数量近些年来一直在增长,而且是越来越快的趋势。如果画成曲线来表示就是一支斜率大于45度的上升曲线。我们用两个数据来说明这个论点:(1)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海南全省人口为786万人,直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年间海南人口增加了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了8万人;(2)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海南省的人口数量为867万人,2010年――四年间增长了3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了9万人。再根据一些大势来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海南的总人口数量还是会继续保持加速度增长的趋势。主要的理由有:(1)海南发展的局面和形势是越来越好;(2)受“国际旅游岛”战略和“中国冬都”战略的带动,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到海南旅游和定居;(3)当前东北三省的人口持续减少,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已经把海南作为移民地区的主要目标;今后由于雾霾和城市病,包括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口也会往海南移民;至于西北、西南等条件不佳气候恶劣的地区,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海南迁移。因此,我们认为将来海南的总人口基数是一定会变化并且是确定无疑的增长变化。那么,海南将来的总人口会是多少呢?我看过一些资料,有海南的专家包括一些公知认为海南的合理人口数量是1500万――1800万左右,这个合理人口数量据说是他们根据海南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资源、生态的承载情况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的结论。所以说第一种计算方式的假设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采用第二种计算方式来测算海口市将来的人口数量,这种计算方式的前提是海南的总人口数量会持续则增加。假如2030年海南的人口数量达到1800万人(年均增加60万人),那么可以测算出届时海口市的人口数量为720万人;假如2030年海南的人口数量达到1500万人(年均增加40万人),那么可以测算出届时海口市的人口数量为600万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海口市在2030年人口数量都会突破500万人,挤身国内“特大城市”行列。根据相同的逻辑,我们再来推算一下2020年时候的海口人口数量,当然我们需要保守一点。假如2020年海南的人口数量达到1003万人(年均增加20万人),那么可以测算出届时海口市的人口数量为330万人。假如2020年海南的人口数量达到1053万人(年均增加30万人),那么可以测算出届时海口市的人口数量为350万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海口市在2020年人口数量都会突破300万人,挤身国内“大城市”行列。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海口市会结合海南省最可能的人口数量目标来定位自己的人口数量目标,具体是:到2020年时海南总人口不少于1000万人,其中海口市聚集1/3暨330万人口,比增加110万人;到2030年时海南总人口不少于1300万人,其中海口市聚集40%暨520万人,比增加200万人。这组数字是最保守的数字,我们下文的论述将以此为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统计个人的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