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们?

本文首发于QAF公众号,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我是少年,我为什么要自杀(《我们都是玫瑰少年》)电影《我是少年》从同性恋少年波尔选择结束自我生命开始。青春期少年渴望社会认同,追求叛逆又无法忍受孤独。波尔的好友萨沃是一个有着双性恋行为表象的男孩,这个少年似乎从未有过片刻独处及自省的空间。也因之,当他捧着波尔遗书掩面而泣的那刻,也意味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击中他的内心。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追问。什么样的痛苦会导致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似乎什么也没有讲。一切隐而不露,似无迹可寻。唯一的线索也许隐藏在挚友留给男主的书信中:萨沃,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对你,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相信自己上一世就认识了你。我是爱上你了吗?我几乎就要和你说出口了,但是我做不到。我感觉自己快要停止呼吸了。我做不到,但是我希望我能为自己做出决定,什么时候为我的故事划上句号。……波尔的遗言我听了两遍。遗书曝光之后,紧接的画面就是静静躺在灵床上的萨沃。这时我明白了,萨沃为何始终不能面对波尔留给自己的遗书。其实他早就知道答案了,但是他害怕相信,也不愿意承认。他的时间都用来花在女友蒂娜与炮友拉米罗的身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蒂娜的世界可以让他感受更多,他乐意与她作伴,弥补蒂娜男友不在的时间;拉米罗呢,就像是一只借来打飞机的手,他可以借此安抚内心青春的躁动。萨沃爱女友蒂娜吗。看上去好像是。可是他也并不介意与另一个男人分享女友的事实。如果说“爱情”必然包含对一个人的占有欲,萨沃对蒂娜公开的男友也未曾有过一丁点的嫉妒。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萨沃只是借蒂娜与拉米罗填充自己所余时间的空白。似乎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忘却波尔已不在人间的事实。《我是少年》剧照萨沃与波尔彼此无法直面的内心隐秘,有没有让你想起《艋舺》中由阮经天饰演的“和尚”这一角色呢。电影《艋舺》同样为我们描摹了一段男人对男人满怀深沉却不可言说的心事。和尚(阮经天饰)对太子(凤小岳饰)所怀抱的情感,已无法用“兄弟”、“哥们”或者“挚友”这样的词汇予以形容。并非这些词汇不够好,而是能予以平常道白的言辞其实欠缺着一种植根于真实人性的深度。毋庸讳言,诸如“哥们”、“兄弟”这样的称谓,也是对男性情谊的某种限定:生活在异性恋大环境之下的同志,需要遵守由这一规范所划出的男性情谊的某种边界。比如牵手或者亲吻,在女性之间也许是一种示好,但男性之间就可能意味着亲密关系的“越界”。也许还剩下“拥抱”。萨沃喜欢的另一个男孩托马斯也觉察到了某种不安。他禁不住向萨沃道出隐忧:萨沃,你不快乐。你说你没有自杀是因为波尔先走了一步。……你要活下去,就得为自己活啊(不要拿我们做挡箭牌,你活得不好,我也会为之难过。)托马斯的诚恳打动了萨沃,他终于说出口了:如果我向你说出我正在经历的,你能保证不把我当做坏朋友吗。听到此言的托马斯无法控制地抱住了萨沃。这个拥抱也许是全片最温暖的一幕。但也可能是托马斯留在萨沃心里最后一点温度。导演只是借这场戏告诉观众,托马斯为何与萨沃变得“疏远”了。一切尽在不言中。《艋舺》男主角阮经天曾在访谈中谈及他对“和尚”这个角色的感悟:我与导演(钮承泽)反复讨论过如何理解“和尚”这个角色。生活在一群哥们之中的和尚,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在的环境,“性取向”是不曾听闻也从未提及的概念。他可能觉察到他对太子感情的异样,但他自己也无法解释这种情感的由来。也因此,演员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不被界定的模糊的情感状态……阮经天在演绎男人之间相处的一些细节上体现出他对同性情感深度的认知:譬如和尚将太子拥入怀中的体贴与心疼,譬如和尚发自肺腑的那一句虽然不被理解,却执意无悔的“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指太子)”。对太子流露的一点温柔与爱怜也让轮廓英挺的男人焕发出一种动人心魄的俊美。尾声部分,和尚倒在太子的匕首之下。也许是死在太子手中的缘故,和尚唇角竟然流露出一丝死而无憾的笑意。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和尚也无法向他所爱的人道出他对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就同志情感的角度来说,和尚的死也是一种“自杀”,只不过借了他人手中的匕首而已。与萨沃相似,两位男主角自始至终生活在“哥们”的面具之下。面具戴的太久,似乎已经嵌入了他们的血肉。《艋舺》剧照(太子与和尚)波尔赠给萨沃的明星海报上有一句话:最重的罪是伪装。这句话以醒目的字体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也是导演给观众有力的暗示。钟孟宏的华语电影《阳光普照》亦讲述了一个男孩的自杀。许光汉饰演的阿豪表面上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少年,他生活在亲友同学的赞美之中。他的世界似乎只有令人炫目的阳光。然而这个英俊阳光的大男孩最终选择了自杀,从高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在他自杀之前,他曾给愿意聆听他的女同学讲过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司马光砸缸。水缸中根本没有水流出来,只有一个小朋友坐在水缸的暗处,看着外面的司马光。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自己,也是阿豪。他坐在水缸的暗处,凝视带着面具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看上去无比陌生。他知道那不是他本人。真实的阿豪一直坐在深不见光的柜子深处,等待自己的寻找,当自己和自己面对面的那刻,却引发了自我悲剧性的终结,这是怎样不可言说的痛楚呢。《阳光普照》之阿豪(许光汉)探讨男性成长的纪录片《面具之内》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老师给每个男学生发一张纸制面具,告诉学生在面具的正面写上他们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背面写上他们内心真实的自己。男生们给出的答案竟然全都呈现出令人惊异的表里反差:面具的正面,男生们写的是:幽默、快乐、阳刚、外向、有趣……面具的背面,男生们心中的自己却是:愤怒、恐惧、不安、痛苦、孤独……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认为,男性的情绪问题比女性严重,更需要关怀。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女性更容易忧郁,是因为社会允许女性在人前表达内心的脆弱与情绪化;男性的情绪问题往往是看不见的,对于很多男人而言,敞开心扉意味着示弱,主动向他人寻求心理救助的男性少之又少。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男性也可能有情绪问题。人类生物学家朱迪·朱的研究认为,男孩在理解他人情感,以及培育亲密、有意义的友谊,原本是和女孩一样敏感的。但他也在《当男孩成为男孩》一书中指出,男孩们进入学校之后,就会把天生的同理心换做后天习得的沉默坚韧,并与朋友之间保持更大的情感距离。人类情感的表达需要出口,如果长久压抑,一些男人就会选择诉诸暴力。对于许多人来讲,暴力甚至成为彰显阳刚气概的某种证明。扬·阿尔蒂斯-贝特朗著名的纪录片《人类》开篇就有一个令人难以释怀的镜头。一个杀人犯面对镜头诉说忏悔。他说他之所以选择以暴力手法解决问题是源于对“暴力”的相信。从小他就在父母的拳脚暴力之下成长。他以为的人类情感表达就是暴力。直到他犯下无法弥补的罪孽。说到深处,他流下了眼泪。“暴力”可能是每一个男孩通往男人之路必经的一关。也因此,被认为“阳刚气概”不足的男性就可能承受更多来自他人的暴力。相较于异性恋男性,同性恋男性群体内部可能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性别气质光谱差异。也因之,更大比例的同性恋男孩曾经遭受校园霸凌,更多的同性恋男孩也在无法求援的困境与不能言说的痛苦之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玫瑰少年叶永志,比如鹿道森,等等。大多数人悄无声息地消逝了,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面具之内》由此探讨了阳刚气概教育对男孩身心成长造成的阴影。以异性恋性别二元论为主导的社会对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有一套刻板的定义。当阳刚气概被确立为男性气质的唯一标准,也意味着对所有女性/阴柔气质特质的恐惧与拒绝。社会似乎忘记了男性也是人,男性也有作为一个人可能有的眼泪、感性、恐惧、脆弱与对同性亲密的渴求以及同理心。引发争议的美国纪录片《红色药丸》记述了一起Boko Haram(博科圣地)屠杀男孩的恐怖事件:恐怖组织屠杀村庄男孩后发现这一血腥行为并未得到世界性关注,遂绑架村庄女孩作为人质,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引起一场“bring back our girls”的全球性呼吁。这是否意味着大众心中男孩的生命价值不及女孩呢?更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可能是,男性之间缺少同理心及共情力。面对受到伤害的弱势男性,多数男性不会联想到性别议题。女性则不同,女性对女性的同理心可以引发基于性别身份的声势强大的舆论抗议。《面具之内》有一个美国青少年自杀数据的统计,青春期男孩的自杀率比女孩高出5倍。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全球自杀率已经增长了60%左右。这一趋势近年逐渐呈现年轻化。从50年前的30岁左右人数最多,到今天的16岁左右。且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差距最大的国家男性自杀人数是女性的6.5倍。面对这些真实的数据,不知观众作何感想呢。是什么压力让愈来愈多的青春少年选择结束自我的生命,又是什么原因让男性害怕面对自己的脆弱?当你面对一个愿意对你流露脆弱一面的男性,一个流下眼泪的男性,或者被人嘲笑为“娘娘腔”的男性,身为男性的你愿意给他一个贴心的拥抱吗。《我是少年》之萨沃研究表明,敢于展现内心的脆弱意味着男性有承担风险和情感沟通的能力。长久压抑自我情感的表露,我们内心的恐惧及与外界的疏离会日益加深。反过来,如果男性愿意承认内心的脆弱,正视脆弱,他们就会变得更勇敢,生活目标也会越坚定。朱迪·福斯特认为,男性所表现出来的最迷人的特质,就是一种脆弱感。有人表示,一旦脱离异性恋男女关系的限定,也许就能发现男性身上更为动人的另一种美。以英国演员本·卫肖为例,电影《故园风雨后》中饰演的同志少年,被形容为“有一种令人神魂颠倒的阴柔美,这种美在极致的青春中,只为爱情而绽放”。一阵秋风吹来,他像一片树叶般翩翩起舞。到了电影《云图》中,这片树叶跳出更为优雅的舞步。落魄的同志音乐家在完成对男友表白的曲子之后,登上高塔看了最后一次落日,抽了最后一支烟,就把这个冷酷世界决然抛在身后。好莱坞四十年代的同志男星蒙哥马利·克里夫特,也被形容为“温和、敏感、脆弱,有一种处于坚强与脆弱之间的迷人气质。英俊的男子像一片孤独的云,静静飘过每一片不属于他的土地。找不到驻足的理由,也没有期待的归乡”。英年早逝的瑞凡·菲尼克斯常在眩晕中看到飞驰而过的云彩,闪闪发光的鱼,雪白的房子,看见自己睡在心爱男人的怀里。男人追逐世俗定义的人生去了,留下他孤身一人面对世界。他发现他能在海螺里听见海洋的汹涌澎湃,这也是世俗不曾抵达的天地。他走在爱达荷的公路上,前路漫漫。尽管所有的人类历程都是“向死而生”,但涅槃重生的凤凰只有他——唯有他的美丽可以翱翔在《不羁的天空》。《我自己的爱达荷》(《不羁的天空》)之瑞凡菲尼克斯不难发现,较之只能表现异性恋情感的男演员,同性倾向或者说能够体会同性情感深度的男演员能更好领悟并表现男性气质的复杂多元。后者对男性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接也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如果我们向值得信任的朋友敞开心扉,如果我们愿意学会聆听,如果我们不再排斥“娘娘腔”的男性,如果我们不再嘲笑男性的眼泪,如果兄弟之间可以多一个拥抱……波尔留给萨沃的遗言中还有这么一段,是波尔对萨沃寄予的期许,也是写给更多处于心灵困境中的男性。抄录在此,以此收尾:萨沃,我不知道你有一天是否能读到这封信。但万一你真的能看到呢。我想请你记住:直面你的痛苦,不要逃避。别像我这样逃避。趁还来得及的时候,学会寻求帮助。很多人爱你,关心你,哪怕你不这样想。有时你的悲伤太过深沉,自己可能也不曾发现。对不起没有如你所愿,让你问我为什么……波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为什么是你,我为什么是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