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因缘 电影推荐?


话题:五台山藏传寺院会见到生死轮回圈,那是什么意思?
生死轮回圈壁画,常见于藏传寺院中,壁画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教传入藏区后,藏族艺术家们以极高的艺术水平来制作的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的佛教象征物。它代着世间所有生灵因受无明(即愚痴或根本烦恼)的支配而禁锢在以六道轮回所著称的无尽之死之循环之中。全图成圆轮,分内外四层。在这一生存圈的中心绘有三种造化物,即一只鸽、一条蛇、一头猪分别以示贪欲,瞋恚、愚痴三火(三毒)。这三种造化物相互咬着对方的尾部在图中心旋转以示互为促使、影响和转化。它们可以使众生成为无明的受害者或者说根本烦恼者。其外层分白黑两道路线,白色由喜形于色的人所占满,都在上升,以示当新生中行善积德时,便会有一种上升——走向善趣。黑色由赤身裸体且愁容满面心生灵占满,都在下降,以示当新生中获得一种恶业时,每次上升紧接着都会有一次堕落——走向恶趣。众生根据自己新做的善恶之结果而上升或坠入生死轮回圈。又其外层由六个部分组成,各道分别指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生灵。有心图案将前二道集中上下一道,可称为五趣。其最外层被分为十二段,绘有盲人、陶匠、猕猴、船、空房、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次第以示无明、行、识、名色、六境、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正如藏传佛教所描述的:无明正如一名瞎子老妇,行正如一名制陶匠,识正如一只耍桃子的猕猴,名色正如一只船上的两个人,六境正如六间空房,触正如接吻的一对母子,受正如被射的两只眼睛,取正如摘水果的猴子,有正如一名怀孕的女子,生正如一次分娩,老死正如背一具尸体。其中无明支、爱支和取支均属愚痴(无明),识支及有支属羯磨,其余的都是羯磨的产物。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这种不满状态,这一苦厄的、短暂的和缺乏自我的世界是无明的产物,而源自无明的羯磨(业)引生未来六道生灵之身心,它促使一种生灵生死轮回的持续性。所以,十二因缘相互推动,一种生灵以十二因缘锁链形式持续不断地从一个生死轮回周期到另一个周期反复辗转,直到自我的幻被驱散和涅槃得到实现为止。整个生存圈被阴间之中阎王支撑以示整个世界被无明控制;阎王用嘴衔生存圈以示所有六道生灵要面对现实这一残酷的事实——死亡。阎王王冠由五颗死人头所组成,以示五蕴、五根、五幻想。在生存圈上侧佛陀站在八道光之轮,手结契印,表示悟出教义及懂得超脱生死的道理是唯一解脱之道。生存圈题材的壁画往往笔法细腻精巧,生动活泼,维妙维肖,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其风格独特别致,极富表现力,具备了鲜明的藏传佛画艺术特色。以复杂的构图形式,把佛教六道轮回之现象自然而巧妙地安排在统一画面中,以生动而正确地表现出来,将佛教的这一抽象奥妙的宇宙概念明朗的具体地展现在眼前。更多
话题:如何证明生死轮回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来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我们的讲题是“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自古以来对于生死人们就一直在探索,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是怎么来的?到底能不能够不生不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已经探索了几千年,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圣哲,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我们来看看我们中国古老的圣人孔子,他老人家虽然讲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他对于生的道理讲述得很多,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对死的道理讲述得就很少。可是他老人家也是相信有生死轮回的,你看孔老夫子在注解《易经》当中他就这样提过,他讲过一句话,叫做“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指人还没有投胎之前的那种状况,精气是指父母血气结合,人投胎以后的那种状况。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孔老夫子他也是承认人不是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他也承认是有生死轮回。还有东方的圣哲释迦牟尼佛,对于生死的学问就讲得更加的细致,更加的深入。不仅是这些古来的圣哲对于生死轮回描述得很多,有很多的垂训、教诲,就是在中外的历史上,对于轮回转世有著很多很丰富的记载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从中国的正史上拣出几个案例,我们先不用谈中国的野史或者是民间的传说,哪怕是中国的正史,这是古今的帝王、国家承认的正史,上面都有很丰富的轮回记载。在《宋史》上,宋朝的历史,在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记载著唐朝的诗仙李白,你看他转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这都是历史的记载,真有其人。另外在南北朝时代,梁元帝的前生是一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做眇目僧,这个事情也记载在《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来的,你看在《唐书》上面的记载,三帖二册二十七卷,记载著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而来的。另外还有人转世成动物的,像在《东周列国志》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和赵国正在打仗,赵国的大将叫做赵括,他不懂用兵之道,只会纸上谈兵,结果被秦朝的大将白起大败,赵国有四十万的军队都被秦朝的白起大将给抓住,然后白起竟然把这四十万的降卒都活埋了,所以这个杀业造得很重。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到了唐朝末年,有一天天上突然打了个晴天霹雳,这个大雷震死了一头牛,这个牛的肚子上就写著「白起”两个字。结果历史上的评论员讲,因为秦国的大将白起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的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还要受到天雷雷击的报应。像这些案例中国的历史记载得很丰富。正是由于古来的圣哲这些教诲,还有历史上丰富的记载,所以古代的人对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他不怀疑。现代的人你看他相信科学,把轮回这个概念认为是宗教里的概念,把它斥为是反科学,所以一谈到宗教,就把宗教跟科学对立起来。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实际上这几百年来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你看看在几百年前当科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当时在欧洲很多的这些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发现宗教里所讲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个理论不对,他们通过科学的发现,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反宗教的理论,结果一提出以后就被当时的宗教徒迫害。譬如说义大利十七世纪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当时因为坚持这个理论,结果被这些宗教徒抓起来终身监禁;还有布鲁洛,也因为坚持这个理论而被活活烧死。所以在过去,你看人们拿宗教来反科学,现在人们又用科学来反宗教,这就是一报还一报,明明摆著的因果报应,你还不相信!不过宗教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矛盾,你看就像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讲的,他说所有的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人类对这三方面的追求,都是为了使生命从单纯的物质世界里提升,而达到自由。可见得宗教和科学和艺术并不是对立。真正的真理是禁得起科学来检验的,是不怕科学来千锤百炼的。所以最近这几十年的西方,美国这些科学家们、这些医学家们,他们用大量的这些案例,大量的这些科研成果,为我们证明人确实有轮回。我们从今天开始连续四天,就给大家来详细的报告这些西方世界科学界里头,对于轮回转世、对于因果报应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让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我们开始用五个方面来介绍西方这些轮回方面的科研成果,因为这个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所以把它们归纳为这五个方面的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领域是对于灵魂存在的研究,第二是对于能够记忆前生者的立案调查研究,第三是催眠法回忆前世的研究,第四是对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研究,第五是特异功能者对于轮回的促进研究,这里头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不过我们在这里要声明一下,这不是做科学的报告,所以我们尽量避免用科学的术语、用医学的术语,我们著重的目的是让我们社会大众都能够真正了解人生命的奥秘、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么多的这些科研案例给我们证实人确实是有轮回,所以我们在听这些案例当中可以用一个问题贯穿来思考,轮回它到底怎么来的?轮回能不能够超越?这样我们的讲题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宇宙观就有一个启发,有一个指导。我们开始来谈谈第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对于灵魂存在的研究。谈到轮回转世,首先第一个前提就是要证明人有灵魂的存在,假如说没有灵魂,那你们说什么东西在轮回?所以西方的这些医学,特别是精神医学、死亡医学,对于灵魂他证明确实是有。在这个研究领域里面一个主流的学科,叫做“濒死体验研究”,英文叫做(Near Death Experience
Study)。这项研究主要是对一些濒死病人,就是快死的人,他们往往在医院里躺在病床上或者是手术台上,医生给他们抢救,这时候他们就昏死过去。结果当他们昏死以后,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就离开了身体,这个魂出去以后就在外面看到种种的境界,之后当他们又回到自己的肉体上来以后,就会跟医生讲刚才灵魂出体以后的所见所闻,这种体验就叫做濒死体验。实际上濒死体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根据美国一个著名的社会调查公司,叫做盖洛普公司的统计,仅仅在美国就有一千三百万的成年人曾经有过这种濒死体验,如果把儿童、未成年人也算进去,那个数目就更加可观。根据美国的康乃狄克大学一位叫做肯耐斯.瑞恩博士,这位研究员跟他的研究小组对于濒死体验进行大量的研究,结果他们总结出来,大约是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快死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濒死体验,剩下的百分之六十五,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濒死体验,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过濒死体验,但是他们因为太糊涂、太健忘,就记不起来。在濒死体验研究这个领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这里我给大家举举他们的名字,然后就他们其中的一、二位的研究成果加以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些濒死体验的著名学者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科教授麦尔文.莫尔斯博士、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雷蒙.穆迪博士、著名的死亡问题专家,心理医生伊丽莎白.居伯乐.罗斯博士和卡里斯.奥西斯博士等等。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出现了很多位著名的学者,而且还在一九七八年成立了一个“国际濒死体验研.协会”,很多的这些研究著作论文也都在国际的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包括著名的《柳叶臅》杂志、还有《濒死体验研究》等等。可以说在这个研究方向,这个科研真的是方兴未艾h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美国的著名死亡问题专家伊丽莎白.居伯乐.罗斯博士。这位罗斯医生她这一生自己亲自做过濒死体验的案例就有二万多个,包括她自己本人也曾经有过这种濒死体验,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又回来。她的著作有很多,在这方面领域的著作包括有On
Life After Death《关于死后的生命》,和On Death and Dying《关于死亡与临终》等等。现在我想用内华达大学的教授雷蒙.穆迪博士的一项研究成果来给大家介绍濒死体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穆迪博士在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之间做的一项研究,他通过对于一百五十个这种濒死体验的病例来进行研究归纳,发表了一篇著作,叫做《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发表在一九七五年。在这个科研报告当中,穆迪博士是给我们这样描述,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他说当一个垂死的病人正躺在手术台上面,医生还在给他进行抢救的时候,当他感觉到自己的肉体疼痛到极点的时候,他就听到医生在旁边宣告这个人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这是医学意义上所说的死亡。完了之后他就听到一些响铃的声音,嗡嗡的一些噪音,紧接著他就看见一条黑色的隧道在他的前方,然后他很快的通过这条黑色隧道。当他到了隧道那一头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肉体,他在半空当中看到自己的肉体还躺在床上,医生还在给他抢救。这些人,有的人会看到已经过世的一些亲属、一些朋友,有的人会看到一些很美丽的色、很庄严的形相,像天堂一样,有的人还能看到这些宗教里神话当中的一些神灵。比如说基督教的人士,当他在濒死体验当中就可以看到耶稣基督,他们描述说这些神灵在他们面前是一种闪光的生命,非常亲切、非常热情的来迎接他们。然后神灵就像放电影一样,在他面前把他一生当中主要的事件全都给他放映出来,然后他自己看到自己这一生当中所做的,善的、恶的、人家看不见的、人家看得见的这些事情统统都摆在面前,瞬间当中就把这一生过了一遍。这个神灵就让他自己去评价,这一生你自己说到底是善还是恶?紧接著评价以后就要按照自己这一生所做的这些善恶去选择来世。完了以后这些人他们就会来到一条边界上,这条边界是很显然隔开这一生和来世的边界,如果这个人一跨过去那就是来世。当时这些人没有过去,他又不想回来,因为他觉得灵魂离开肉体还挺舒服,要回到肉体上来发现自己还躺在手术台上,全身可能还被插满了管子绑在床上,很痛苦,所以他们不愿意回来。可是不回来也不行,他觉得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给牵引,就拉了回来。后来他一苏醒过来以后,医生也觉得很安慰,把他救回过来。他回来以后就跟医生讲刚才灵魂出体以后看到这一幕幕的情景,这种所谓的濒死体验一般都是这样子。当然还是有不少这些濒死体验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见不到这么美好的这些景象,有的人很可能还有可怕的濒死体验。在一本医学的报告,叫做《天堂印象,一百个死后生还者的口述故事》这本书里,他这个书对于一百个濒死体验的病人进行描述。其中就有一位,他是德国的一个警察,他的名字叫做斯塔因.海德勒,这位海德勒警察他就有过一次很可怕的濒死体验。这位他平时为人很残忍、自私、没有爱心,可能他做的时候对犯人也难免会拳打脚踢,没有爱心,结果到他临终的时候就有很可怕的经历。他说当他看到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以后,他就发现很多可怕的那些凶残的幽灵、那些鬼魂就围著他,其中有一只幽灵甚至于还张著血盆大口要扑上来咬他。可见得人一生如果是心存著恶念,自私、没有爱心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会有很可怕的经历。临终的时候都这么可怕了,那死了以后会怎样?那就更可怕了。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一生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看不见的地方做点坏事不要紧,哪里晓得所做的这些善恶都留下来成为他的种子,将来一有机会这个种子就会结果。不单指这个会结果,其实做的这个恶事也瞒不过人,像刚才所讲的那个案例当中,你看那个神灵能够在他临终时候像放电影一样的把他的一生给他放出来,这不就像东方圣哲告诉我们的“头顶三尺有神灵”?虽然我们在暗室屋漏当中,可是真的像古人所讲的,“十手所指,十目所视”,神灵都会在黑暗当中监察我们,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统统给我们把这一生当中的事情给我们放出来,因此古人讲“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实际上对于这种所谓的濒死体验的研究,最早的起源还是在东方,在东方佛教里头就有著对濒死体验,早在三千年前有很详细的描述。我给大家抄了一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文,你看这个经文里头讲的,“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你看这不就是濒死体验的研究吗?这个经文上讲的阎浮提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哪怕你是善人,造善之人,等到临命终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恶道鬼神。实际上这种恶道鬼神不是别人,都是人生命轮回当中所结下来的一些所谓的冤亲债主。这种人他们因为过去生中你跟他结了怨,他这一生来讨债、来报怨,所以在你临命终的时候他会变成你认识的那些家亲眷属。因为你要是不认识,你不肯跟他去,你得认识他,就以为是自己的家亲眷属,跟著他去,就到了恶道里,到了很可怕的地方,他就给你来个原形毕露,进行讨债、报怨。所以经文上所讲的,造善之人尚且在临终的时候有这些景象出现,这种濒死体验,何况是造恶之人?一生如果没有爱心,自私自利,总是想自己,不肯帮助别人的人,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那可就悲惨。当然佛教里对于如何处理临终时候的这些情景,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有方法。它所提到的方法是让人们在临终时候意念佛菩萨,因为佛菩萨是这个宇宙当中最完美、最神圣的一种生命形式。包括宗教里所讲的这些神灵,都能够帮助人心得到安慰,都能够帮助这些可怕的景象能够消除。下来给大家报告一个科研的案例,一个实验的成果,对于这种濒死体验,证实人有灵魂,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来实验的是一位英国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山姆.帕尼尔。这位帕尼尔博士他是用科学的方法给我们证实人临死的时候灵魂能够出体,出体以后他能够看。他的实验其实很简单,他对一百多位快死的病人,在医院里当这些病人推入手术室进行抢救的时候,医生事先在手术室的天花板上吊了一个盘子,那个盘子上面放了一些小东西,这个病人在手术台上面没办法看到,只有这个医生自己本人知道这个盘子上面放的东西是什么。当这些人开始做手术的时候,他昏死过去,等到他回来以后,其中有七位能够被救活过来,这七位活过来以后,他们竟然能够准确的说出这个盘子上放的东西是什么,他说他们刚才看到。可见得他们这些灵魂在手术室当中,他们因为离开了身体,结果他们飘到了天花板上,在天花板的上空能够看到这个物体,如果不是这样,他不可能能够准确的说出这个盘子上吊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是也是用科学的方法为我们证明人确实是有灵魂,而且灵魂是在我们肉体死亡以后他还存在,他不是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所谓“人死如灯灭”,这是一种谬论,现在科学证明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肉体可以死亡,但是灵魂不灭。下面为大家继续报告一个相似的实验,无独有偶,一位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叫做查理斯.塔特博士,他也是用一个科学的方法来做实验,证实人是有魂。他的实验不是对那些垂死的病人,他的实验是对健康的活人。比如说他找到一位妇女,这个妇女自己自称能够有灵魂出体的本事,结果塔特博士就把她请到实验室里,让她躺在实验室的床上,看看她能不能够灵魂出体。跟她就约好,塔特博士用计算机在纸条上打印出一个随机的数字,一个五位数,然后把这张纸条放到一个六点五英尺高的架上,很高的架子。这个妇女是没办法看得见,她只能用一种方法看到,那就是她的灵魂出体,飘到上面这才能看到。结果这个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这个妇女每次都能准确的把那张纸条上的数字给说出来。我们如果学过一点数学的概率论我们就明白,如果能够猜中电脑计算机所打印出来的五位随机数字,他是随机的,这个概率,我们说的机会,有多少?就是十的五次方分之一,就是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这种实验你得做十万次,平均才有一次她能够猜中。结果没想到这个妇女每次做她都能够猜中,证明她不是猜的,她确实灵魂能够跑出身体外面飘到上面看到,把这张字条的数字都能够记下来,然后回来把它说出来。所以你看这个灵魂跑到身体外面,他还能够飞行,能够飘流,还能够做工。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个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是发表在欧洲很早的一本书上,叫做《走在灵界的边缘上》,后来又被转载到英国人著的一本书,叫做《内在自我的秘密》。这本书是出版在一九九二年伦敦,作者是史都尔.哈尔,书上就记载著一个故事,叫做“魂救遇难船”。这个事情发表在很早,在一八二八年的有一天,有一艘船,是艘商船,就来往于英格兰的利物浦和加拿大中间做运载的这种商船。当这个船离开岸在大海中航行六个礼拜的时候,有一天这个船上的大副就来到,这天天气很晴朗,船长正在甲板上观察气候,大副就来到船长办公室,打开门一看,发现里面有个人坐著,这个人正在船长办公室的桌子上写字。大副进来以后,这个人就慢慢的转过身来,木无表情的样子,让大副看了之后毛骨悚然。这个人是个陌生人,从来没见过。他看到这样一种呆若木鸡的表情,他的心里很害怕,就赶紧转身跑到甲板上,向船长报告。这个船长一听,“什么,陌生人?我们这条商船已经在大海上行驶了六个礼拜,怎么还可能有陌生人?”于是就马上跟大副来到船长办公室,打开门一看,没有,空无人影。船长说你是不是在开玩笑?大副说没有,我发誓,我真的见到这个人,还在你这个桌子上写字。结果发现桌子上真的有张字纸,上面写著「向西北方行驶”。这个船长有点纳闷,他让大副写下这几个字,对笔迹不一样,不是大副干的,完了之后他让船上的这些船员统统集合,每个人写下这几个字,没有一个人的字体跟这个纸条上的字体一样。而且他们又把这个船从头搜到尾,也没有发现什么人,没有陌生人。船长想这个事情有蹊跷,幸好他们这艘船行驶的方向假如说绕道向西北方向行驶,只会多花三个多小时,船长想看看事情的原委,所以他就下令让这个船改道向西北方向航行。结果大概走了三个小时,突然发现船的前方有一座冰山,而且看到冰山脚下有一艘船已经冻结在那里,原来是已经遇难的一艘船,船上还有很多人正在呼喊求救。于是船长赶紧派出救生艇,去把这艘遇难船的这些人全部一个个的给救上来。把这些人救上来以后,这个大副一看,这里面有一个人就是刚才所见到的陌生人。船长和大副把这个人叫到跟前,首先让他写一个字,“向西北方向行驶”,写了之后,笔迹一对,就跟刚才在船长办公室的那张字条笔迹一模一样。船长就很惊奇,就问这个人,你记不记得刚才发生什么事情?有没有到我们这个船上来过?这个人他什么都想不起来,他说大概跟这个事情相关的,就是我们这个船被冰山冰住以后,我觉得很累,就躺在床上打了个盹,睡著了,睡著以后就梦到自己到了另外一艘商船上,在那个地方求救。他醒了以后就跟遇难船上的这些船员们说,刚才我梦到有一艘商船来救咱们,让大家不要紧张。他还挺有信心的,他把这个梦当真了,而且他跟大家讲这艘商船长的什么模样。所以当三个小时以后这艘商船出现在遇难船的这些人面前的时候,大家非常的高兴,不断的欢呼,因为这个商船的样子就是刚才这个陌生人醒来以后所描述的那个样子。所以这个案例真是有点离奇,但是又是真实的。它证明什么?人灵魂离开身体以后,你看这个陌生人,他这个船遇难以后,他睡著之后这个魂就离开了他的身体到达这艘营救他们的商船上来,甚至还留下笔记。你看这张笔记就是科学的证据,证明魂还可以做工,他可以飞行,你看三个多小时的航程,他能够一下子就到达那个商船上。所以我们讲灵魂如果离开身体以后,他就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这个肉体在这个时间、空间当中就很受限制,所以他不得自由。而且这个灵魂他在两地之间飘移,从这个船到那个船,这么远的距离瞬间的来往,证明什么?时间、空间都是一种假相,它是可以超越。你看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都讲过,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为什么?其实根本就没有时空,时间是什么?是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速度而决定,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讲的“狭义相对论”。他说当一个物体在高速运动的时候,这个时间会拉长,换句话说,这个时间会变得缓慢,这就是物理学上讲的所谓时间蔓延的现象。空间长度会缩短,所以时间和空间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可以改变的,它是人类的错觉。所以当灵魂离开肉体的限制,他就能够超越一些时空
话题:六道轮回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抉择什么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什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着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
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 ”(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里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头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小乘见道位)。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几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罗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礼,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极多有关此王生平的雕刻图像。由上述典故可见,生死之轮图并非西藏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以令来访或路过的人见画而心念画内含藏的教义(注:见汉文《大藏经》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及《释氏要览》卷三:“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于门两颊……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
话题:在家怎么修行?
「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问:初学要如何修学?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基础。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故,《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话题:"六道轮回"是指哪六道?各有什么区别?
所谓六道轮回,乃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轮来轮去,像车轮一样地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又因此六道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而在六道之中又有胎、卵、湿、化之四种众生,故又名六道四生。至於为何有六道轮回?又如何轮回?大致可从下列三类型轮回,阐述如下:(一)心念各别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所具有贪、镇、疑三毒,单一性地各别未经净化而轮回受生。贪毒重者,受生饿鬼道;镇毒重者,受生地狱道;疑毒重者,受生畜生道。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曾看到一窝蚂蚁而笑著对众弟子开示:此窝蚂蚁因疑毒甚重,已历经七尊佛出世又涅盘,而尚在蚂蚁身。可见因疑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大宝积经>有此开示)。(二)心念相继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所具有贪、镇、疑三毒,无定性而相继出现,交互轮回而现前於六道。换言之,即一会儿贪毒现前,而受生饿鬼道;一会儿镇毒现前,而受生地狱道;一会儿疑毒现前,而受生畜生道。若不贪而常布施修福,但镇毒很重,则受生阿修罗道;修十善业而贪镇疑三毒很轻微,则受生天道;有贪镇疑三毒但受持五戒,则受生人道。(三)生生世世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因前二者加在一起,有时因心念各别轮回,有时因心念相继轮回,而受生於六道。大多数之有情众生,或因未修四谛法而证得阿罗汉果;或因未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或未因修六波罗蜜法十波罗蜜法而证得菩萨摩诃萨及佛果,无法超出三界,都依此类型而轮回於六道。由此观之,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即展转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之旋转,无有脱出之期。何以故?盖如同<佛本行经>所示:有情众生一念心恶,能开五不善门,即(1)烧人善根;(2)从恶更生恶;(3)为圣人所呵;(4)退失道果;(5)死入恶道。纵使心生善念,口称善语,身行善事,若未依佛法加以净化成无漏善,仍旧会在六道轮回。总而言之,吾等之起心动念,不论善恶,皆会在六道轮回,即善念生三善道,恶念生三恶道。所谓一念心生,则入三界;一念心灭,则出三界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也。是故学佛修道者欲超出三界,唯有将三毒净化,即如法修三十七道品为基础,进而修四谛法证得阿罗汉、修十二因缘法证得辟支佛、修六波罗蜜法十波罗蜜法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方能避免堕落六道轮回。然而因末法时代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缘特多,除非乘愿再来之菩萨,决定无法一生就办,不受后有。唯有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方能达到此目的。何以故?盖只要有下列四种情形,即得如愿:(1)正念往生(指平常有早晚课,精进念佛号,念到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2)狂乱往生(指平常造恶多端,命终遇善知识开示,能一念乃至十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3)无记往生(指平常发心皈依三宝,命终无恶无善无记,藉平日修持,而临终一念乃至十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4)意念往生(指虽不能出声念佛,但能意念、默念、观想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话题:三界六道是哪三界,哪六道?六道轮回又是什么?又有什么不在这三界六道之中呢?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是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轮回是指凡夫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中,由于自我心念的内因而造作的善业、恶业以及无记业。而后由于三种业的偏重而形成现行的果报,往复轮转与以上六道。这就叫做六道轮回。希望可以帮到你,再会。

觉者是脱离自我执着的人,是破开生死谜团的人。
生死的谜团在哪里?生死的谜团在内心对自我的爱恋当中。这条路很少有人走通过,为什么呢?人们太渴望成就了。人们为什么渴望成就,知道吗?因为人们太恐惧了,太恐惧这个“自我”的失去了。因为恐惧自我的失去,所以才想尽办法从外界获得,这个就是三界六道中,一切魔法与外道的由来。能量、神通、神迹,某一种高妙的学说、某一种咒语,这些建立在获得之上的有为法,全部都是给心灵迷茫套上枷锁的手段!真理是什么?真理是破开自我的智慧。能够如实、客观、真实地认清楚身、心、灵,自我的性质是虚幻的,如实客观,深入的了解宇宙与生命根本的实相,这条道路称为真理。当你真正认识到实相的时候,认识实相的自我也就熄灭了,一切真理也就寂然脱落了。实相从未离开众生的身、语、意;反过来讲,众生的身、语、意都是实相在表现,宇宙缘起性空,众生因缘聚合,山河大地,一草一木,自性原本一心,了解了“自心现量”,就明白了禅宗大德所说的“山河大地齐说法”真正的意义。
莲花生大士如此描述“地光明”:
这个自发的“明光”,无始以来就不曾被生过
它是本觉之子,而本觉也没有父母——多妙啊!
这个自发的智慧,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多妙啊!
它没有经历生的过程,本身也没有死的成分——多妙啊!
虽然它是那么明显可见,却没有人见过它——多妙啊!
虽然它在六道里轮回,却不曾受到伤害——多妙啊!
虽然它见过佛土,却不曾变得更好——多妙啊!
虽然它存在于任何人身上的任何地方,却不曾被发现——多妙啊!
而你却继续想从别处证得别种果报——多妙啊!
即使它原本就是你的,你却往别处去寻找——多妙啊!”
实相众生本有,是众生原本的面目,却被我们执迷的心,将实相封锁在自我的镣铐中,永无出期。你们知道什么是永无出期吗?你们现在觉得坐在这个地方,咱们从刚开始过去一个小时,你们觉得这个时间可能很短,就一个小时嘛,可是当你临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一生还没有现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长呢。为什么呢?当你临死时,你的心不再被你的意识所束缚的时候,时空于你的心中是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时空是一种错觉。所谓的世界,指的是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融合,可是所有时空世界的源头,皆源于认识时空的心灵,世界由众生的心识分别,幻化所现,心识所幻化而成的世界名色,带动心识,而成为了我们所谓的自己,因“自我”的存在体验,延伸出“我”存在的概念,这是思维,思维与心灵体验相续交织,心识取舍肉体六根,所摄取的光影信息,聚合而成显现出来,就是我们认识到、体验到的“客观世界”。
举个例子,此刻,你眼前放着一枚樱桃,红色、圆形、甜美、多汁,你一定认为,这个樱桃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樱桃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你可以看到它,品尝到它,感受到它,体验到它,以至于对于樱桃有了记忆,根据记忆中樱桃的感受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对于樱桃产生了理性的,思维概念化的剖析。樱桃,已经不再是客观世界中,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对于樱桃的一整套逻辑思维,抽象概念,以及完整的心灵投射。
此刻,将这枚樱桃从你的眼前拿走,你闭上眼睛,回想樱桃的存在,你会发现,樱桃的色香味,历历在目,对樱桃的体验感受,无比真实,那么请问,是现实世界中,这枚樱桃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你脑海中,所还原的樱桃景象是真实的?
你会说,当然是现实世界中,樱桃的存在是真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如果,此刻,你面前的樱桃是真实的,真实的事物,一定有一个不会改变的主体,也就是说,真相是不会随着时空而迁流变异的,而这个樱桃,在我们描述它的这十分钟内,已经在本身性质上,发生着微细的,细腻的新陈代谢;你之所以“认为”这枚樱桃是真实的存在,仅仅是,你内心的体验,束缚了心识,心识被体验固化,从而投射出樱桃的固有名相;这枚樱桃,是我们“色受想行识”聚合所现的对境,樱桃本身并非有实有、独立、不变的本体,如果将这枚樱桃,用科技手段分解到最后,你会发现,樱桃的微观,一切事物现象的本质,皆是物质能量在聚合,樱桃,以及这个世界,本身是刹那生灭,相续川流之能量,因缘聚合所现境界。
而所谓构成宇宙、世界、时空、物质、生命的最基本物质能量源头,却来自于众生认识物质的“意识”,或者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因我们 “能看到”的心与意,所投射出来的幻境!
继续说樱桃,这个樱桃并非是永恒不灭的,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樱桃”名相,是因为有认识樱桃的“我们”所现:这个樱桃,在西方可能称为“车厘子”,在国内叫做“樱桃”,在其他国家可能是其他的名字,因“认识樱桃的人”,内心对于樱桃树立概念名相的不同,面对同一件“物质”,会产生不同的名相,所以,樱桃的名相,本身是众生赋予某种“物质条件”,所产生的“心意投射”,樱桃的名相是意识的投射,而意识本身,却是心灵分别,取舍肉体意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六根色尘”,所显现而成的“错觉幻影”,樱桃的名色,源于心意相续,而心意本身性空无生,所以,樱桃,这个名色,本质也是空相,这就是《心经》所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因为我们看到了樱桃,樱桃而有了名色,因为我们吃过樱桃,樱桃而有了甜味,因为我们感受樱桃,樱桃而有了触觉的弹性感受,以及冷暖等觉受体验;或者说,樱桃具有的色,香,味,触,认识,是因为心灵摄取肉体六根,心识组合六根尘境所现的“境界”,如果我们没有见过樱桃,我们就只能以心灵储存的曾经的记忆,去“理解”樱桃,这个东西,是西红柿吧?或者是枣子?
如果我们没有体会过甜味,我们即使品尝了樱桃,也不知道它是“甜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甜”为何物?可是能够觉受甜味,或者对于甜味没有觉受的心灵“觉知”,却不会因感受到甜味,或者未曾感受甜味,而失去觉知的能力,感受,与未曾感受,皆是心识攀缘,所现觉知觉受。
如果我们过去从未见过樱桃,我们也不明白,什么是红色,圆形,有香味,柔软,有弹性,是这样的吧?
那么,换个角度说,这个“樱桃”就是源于心灵对曾经经历名色的记忆储存,是这样吧?因为有各种对于其他名色信息的记忆存储,我们的心识,调动大脑意识,调取信息,对于外界樱桃的“物体”,形成了判断分别,记忆与意识相续,形成对于樱桃的分析,理解,直到最终的“认识”,“噢,我记起来了,这个东西,我很小的时候吃过,它叫樱桃”,可见,所谓的樱桃,这个你们认为真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原本是没有固有的名相存在,是由于我们的心意相续中,过去存储的信息记忆,将这个本来无有名相的“物质”,冠以“樱桃”的名相而已。
而认识樱桃,给物体冠以“名相”的过程中,却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樱桃”主体;因能够“认识”樱桃的心,从而投射出樱桃的“名相”,这个樱桃名相,是心识聚合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牵引心识,所现的“因缘幻影”;如果只是眼睛看到樱桃,仅仅是红色,圆形的图像,本身并不能构成樱桃,如果仅仅是听闻,无声音的樱桃,也无法浮现樱桃的概念,如果只是鼻子闻到樱桃的香味,味道本身并非是樱桃,如果仅仅用嘴巴品尝樱桃,仅仅是水果的甜味,甜味也并非是樱桃,如果仅仅是用手接触樱桃,樱桃的软硬、弹性、冷热触觉,也并非是完整真实的樱桃。
如果仅仅是意识中,还原樱桃,而眼耳鼻舌身,其余五根不参与对樱桃名色的取舍,那么,现实中的樱桃就不会成立,而脱离外界名色所现的“意识樱桃”就是空幻的,意识中抽象的樱桃,仅仅是意识本身的幻想迷茫,而意识中并非有独立、真实、不变的樱桃存在。
外界的樱桃之所以成立,是我们的心识,取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信息,分别心凝固心识,心识聚合根尘,所现的妄业因果,认识樱桃的,投射樱桃“名相”的心与意,本身是细腻妄想的迁流运转,世界一切名相都是我们心识牵引心灵觉性,所现的流光瀑布,因此,由幻想聚合六根幻尘,所现的樱桃,也是虚影幻体,这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能够分别樱桃的分别心,是樱桃名相的缘起,樱桃即分别心,分别心即樱桃;能与所能本质虚妄,心识内守,不染色尘,则心能觉樱桃,却不挂樱桃,樱桃名色于心无取无舍,则心灵从所攀缘的幻境中,觉醒了能见樱桃,却不挂樱桃的觉性;分别心脱离所分别的对境,则能分别的心识,就会融化,犹如冰块融解,云层消散,分别心深处,被“能分别”蒙蔽,却远离分别的明空觉性,就会如日出云层,光照大千,这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挂为净,无碍为照,无生为空,无灭为常,是故心为佛所,明心即佛。
樱桃,就是整个世界万物,樱桃非樱桃,由心所化,是名樱桃;世界,非世界,尘心现幻,是名世界: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自心现量,缘起性空”;众生的生生世世,就是心识被“所认识”的樱桃名色牵引,进行的一次次“分别取舍,辨认体验”,所谓的人生,就是心识自己编造的梦境,然后被梦境牵引,带动心识,进入深入的对于梦境的“觉受感知”。
在你临死的时候,心识分别不再被意识概念记忆所束缚,脱离意识分别的心识,就解脱了时空的流动,你看你的一生,0.1秒就过去了,但在这0.1秒中,是由你整个人生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分钟,每一秒,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动的每一个念头,觉受的每一丝细微的情绪,都在那0.1秒当中,如同你亲身经历一般、清清楚楚地浮现一遍,你的人生在刹那中就完成了,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到你上学,结婚,工作,事业,成功,失败,亲人,朋友,仇敌,你心灵见闻觉知的所有一切,直至你临终前的所有人生经历,都会完整,全面,无有遗漏的,同时浮现出来。
你觉得现在这一个小时过的很短是吧,你的这一生比这一个小时还要短,可是你未来的无数生,以及过去无量无量劫的无数生就这么过来的,就在电光火石当中我们走完了一生又一生,轮回了一世又一世,直到今天还不能解脱,为什么?你没有真理的指导,心不虔诚真理,贪爱自我而忽视真理,迷失的心就是你下一世轮回的起点。你没有办法解脱生死,就算看到了佛法后觉得好,但是内心对于人世间贪婪的欲望依旧会把心识带走,这个就是业力因果,众生所谓的“自我”,就是心识随业迁流,妄业塑造心识,心识凝聚业尘,所现三界六道中,不同的因缘业身,依心识妄业所现天堂、地狱、人间。
真理出世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真正的觉悟者,这是最根本的。就是这个人亲身印证了生命实相,破除了自我,破除了身、语、意对于自性的蒙蔽,他走通了从凡夫到觉者的整个过程,由被业力牵引的迷茫灵魂(凡夫),到灵魂信守真理,逐渐解脱妄业的束缚(修行者),解脱业力束缚的灵魂,心识就会与业障意识分离(成就者),不被意识牵引带动的心识,心识本身就会如同坚冰融解,融解心识后,心灵不被分别识牵引带动(得道者),诸幻熄灭觉性本来圆满,那里称为“觉圆满”(圣贤)。
心无染,故十方圆明;性无生,故不动周遍;心无挂,故随顺清净;心空性寂,故不动如来;如太阳映照虚空,觉空明一性一味一体,性空无来无去,清净无生无灭,包藏宇宙苍穹,如沧海生一微沫;周遍微尘世界,世界如一尘飘浮于太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觉性无生,无生即圆满,觉性无染,无染即圆明,觉性性空,性空即不动,觉性无挂,无挂即随顺;圆明十方之觉,如日普照虚空,觉照十方世界,十方三世,微尘国土,即觉性的表征,觉与所觉,本是一味,照与所照,本来性空;当普照十方三世,微尘世界的明觉,熄灭对世界虚空之觉照,则所照者本来虚妄,虚妄本自性空,则能照者离幻即觉,觉无所觉,照无所照,觉所觉空,空所空灭,生灭寂灭,寂灭现前。
原来,圆满十方,十方圆满之觉,是自性一念妄动,头上加头所现迷失,舟行岸移,依妄动所现觉明空,云驶月运,依错愕所现十法界;骑驴找驴,依生灭而假说自性涅槃,而涅槃实不可得!依幻说幻,诸法真理原本虚幻;万法唯识,十法界本质性空,依觉现世界,三界唯心,生死轮回性自涅槃,依烦恼众生而说清净如来,然众生本如来迷失,妄现烦恼,烦恼本空即名如来,因此,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世界即迷失,众生皆如来,过去未来即为当下,当下无挂即一真法界,如来实地,故圣者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故觉者说:“众生界即佛界”,故佛说:“自心现量,缘起性空”。
觉圆满之纯明,普照十法界的空觉圆满,不过是自性如来的倒影,是一念妄动而成就宇宙时空。“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
自性如来啊,当下就在你的身心深处闪耀着,只是我们没办法去见证祂,身心脱离,言语道断,不可思议,就是祂的身影,当你见到祂的同时,见到祂的你,以及由你所见的祂,同时寂灭,远离言说,不可思议,就是流浪无始劫梦境的清醒,梦醒,即“不可说”。
到这一步的时候,才可能将一切生命的轮回,宇宙诞生的奥秘,什么叫自心现量,什么是十二因缘,什么叫善行、什么是恶行,诸法因心生,心空则法灭,解脱诸法束缚,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心皆名清净,诸法非法,法我皆空,一切法皆是佛法,心性寂灭,一切法皆名善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皆是因迷失了自性,所现的迷茫相续。你迷失了自己,祂可从来没有迷失过,在迷失中的清醒就是祂。所以当你从凡夫走到最终觉醒的时候,觉醒心与所觉醒的智慧都尽皆脱落了。那么生死啊,众生啊,烦恼啊,以及肉体眼耳鼻舌身意,觉知的色声香味触法,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会变成了你宣法的手段。
因为觉者是法我皆空,离诸法生灭,安住诸法而性空如如,无法可讲,因方便随顺而圆满究竟;诸法生灭皆是圆满的佛法,因为生灭本性即清净涅槃。那么对觉者来说,三界人间、法界海汇,天上地下无所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随顺遍满,明空不动,诸相皆是智慧所现。对于觉悟者来说,众生的烦恼,就是接引众生进入自性佛土,度生死众生至涅槃彼岸的方便手段,因此又说:“众生八万四千无明烦恼,即八万四千解脱法门”。所以第一得要有觉者出世,宣讲佛知见破除众生无明迷茫。
第二个,要有诸菩萨弘法、助法。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众生业障太深了,迷茫太深了,他们听不懂佛法究竟义,为了慈悲接引末世众生,佛法依众生不同的根性,所现不同境界的次第,就划分出来了罗汉、菩萨、佛,不同修行的道路,以及过程中必须遵从的标准,以及达到的心灵境界,法有三乘,本自一味。
修行次第之境界,虽然在不同时空世界,在不同的国度、不同历史时期,因众生业力不同,所显现的表现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一些盖庙啊,拜佛啊,念咒啊,放生啊,打坐禅修等一些宗教形式。而我提倡的是什么呢?——心内求法。
拜佛,向心灵深处的虔诚信仰叩拜,拜佛拜的是自性如来,而不是叩拜外界的佛像,如果心外有佛,佛相即是魔相,如果心外求法,心外有路,就是外道!
念咒,念的是心灵专注,专注心驱散散乱心,散乱心清净,心识凝定,心光觉醒,行住坐卧,嬉笑怒骂,无一不是咒语,咒语是真心在表法,若离真心,以妄心求咒语加持,就是人入邪道,受妖魔诱惑,被魔王驱使。
盖庙,盖的是心灵善念,盖得是无我大庙,唯有无我心,才能诞生佛,唯有精勤修行心地,扫除自我贪欲,忍辱持戒,则恶业转福报;破除我执迷惘,则心所现的善恶二业,随心空而性空,福报而转功德;依累世妄念之转化,盖觉醒自性之大庙,熄灭妄想,身心脱落,则自性圆满,本来清净,不动不摇,即名供养十方三世如来。
放生,放的是自心烦恼,宽恕自我以及他人,割舍自我所执迷的名利财物,心灵不再被贪欲蒙蔽,心识释放自我需求的同时,也被需求所释放,不再被眼耳鼻舌身意奴役的心灵,犹如飞鸟出笼,犹如蛟龙归海,心灵不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鞭打伤害,如同婴儿般纯净柔软,这才是真正的放生。正念释放邪念,无我释放自我,邪念消失正念自然融化,自我消失无我本来无生,累世劫被妄念业尘奴役包裹着的心灵,彻底从生灭、动静、明暗、能所二元对立的恐惧中解脱,解脱分别就解脱了生死大海,分别熄灭则时空消散,世界粉碎,轮回如梦,自性包藏生灭,而无有生灭,自性随顺因缘轮回,而原本如如不动,释放内心深处对于自我的爱护,这才是真正的放生,当构成自我的因素消散,自我消失则心灵本幻,幻性本空,空所空灭,即名如来,如来是众生原始的自己,众生是被自我绑架的如来。
打坐禅修,心为禅所,离心无禅,如青砖不可磨成镜,禅定离心则执空,禅定修的是心,打坐破的是妄想,妄想除灭即是菩提,心幻熄灭即是圆觉,禅坐的形式并非是打禅,自性本来圆满,随顺生灭,无来无去,随染则染,随净则净,无垢无净,垢净一味,心相无挂,是名禅定。
宽恕自我以及他人,释放内心欲望的恐惧,用爱与宽恕拥抱世界,仇恨消失就是自我救赎,自我分解就是破迷离幻,身心无挂就是明心见性,向心觅佛才是成佛之路。
道路就是忏悔,忏悔自己的错误,不断地向内心深处寻找自我的执着。通过一些有为的手段,去减轻自己累世的罪业。通过忏悔去瓦解内心深处对于自我的保护,通过忏悔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改正了错误,恶业的消散就会转化为福报或者功德,就看人的心量了。一个人,心底里只有真理,没有自己,无我心,承受的痛苦会转化为功德。若心里有自我的获得,他所承受的痛苦,宣讲无上妙法,所谓慈悲众生,当罪过偿还后,恶业会转为福报。福报或者功德,只是在于有我或者无我。
只有超出三界才有功德。三界在哪里?三界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我相”上。因有对存在的分别,才有存在的体现,存在感表现着分别心,分别心带动存在感,取舍分别心割裂的存在幻觉,幻觉生灭相续,是三界众生原始的灵觉;分别心对于存在幻觉的分割,凝固,固化,进而衍生出对于“能分别”的体验,因为能分别进而有“所分别”,能分别即是“心”,所分别即是“相”,心相相续,心染尘垢,尘垢蒙心则有业身,业身折射心识,心识攀缘业身,所现色声香味触法,心被六根捆缚,被六尘奴役,心在枷锁中适应枷锁,从而有了“觉知”,心灵深层的细腻觉知,就是我们所谓的“潜意识”,觉知取舍肉体六根而现六尘,觉知取舍六根习气,习气业力包裹心识,层层叠加,逐步递进,妄念习业层层聚合,所现出意识、情感、思维、体验、感受;而被意识、情感、思维、体验、感受,绑架的心灵觉知,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己”。
由“自我”存在感,所延伸出的生灭分别,无论是天宫还是地狱都是幻影错觉。若心能够安住幻影,觉醒当下,于存在感诞生出的我、人、众生、寿者诸相之心相相续中,离舍对于名相的分别、沾染,在攀缘、体验、感受中,能觉醒到心灵周遍所有,遍满一切,却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清净,觉醒心不挂生灭,善恶性空,则名功德。所以说天上地下、三界轮回是在我们自性中完成。在佛法究竟义诞生在人间的时候,就会有一些真正追求真理的人前来护法、弘扬法。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矛盾、一些压力,但这些都会成为众生未来成佛的资粮。一个人光有究竟法义,光有虔诚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什么呢?最大的福报称为“法布施”。佛经中讲,以充满虚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如来,不如布施《金刚经》四句偈。我们弘扬究竟佛义,就如同向十方如来供养了无量无际、充满无边虚空的珍宝。法布施的功德,会让我们在未来修行过程中一日千里。
第三个因素是因果。这个世界的众生有没有福报听闻究竟法义,就算是有觉者诞生了,讲出来究竟实相了,就算是有诸菩萨护法,宣扬正法,但是众生的恶业因果太重,他也听不到。明白吗?但是无论怎样,我们本着我们的心去做这件事情就可以了。我们做这件事情不图钱,因为真理是无价的,从始我们都没有收过别人一分钱。别人去赞助印书,那是做着弘法利生的事情,但那是个人行为与修行者没关系。第二个我们也不求名。谢安朔在网络上被邪教徒骂成魔鬼,时间不止一天了,可是不会对修行成就的境界有丝毫影响,恰恰因为忍辱,心离我、人、众生、寿者相,圆觉自性,清净不动,所以,被人骂是因果,骂人的邪教徒,未来因诽谤真理,堕落无间地狱时,也会因为施与修行者的逆缘加持,促使觉者圆满的因缘,从而在地狱中获得觉者救赎。
我们要成为掌握生死的人,修行者即殉道者,我们能够在真理当中获得的,就是成为真理本身,通过同化真理的道路,见证到我们原始自性如来。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被生命的业果带动着永世轮回。我们要掌握心灵,我们要作心灵的主人,做思想的主人,而不是被思想和体验,蒙蔽我们的本性,无奈地生生世世轮回。我们在这一世短暂的梦境中,要利用余生有限的时间从这场梦境中苏醒过来。我们要成为解脱梦境的人,而不是被梦境带到下一个轮回漩涡中去。
我们要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意识的主人,而不是成为情感体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奴隶,我们要从见闻觉知,从思想体验,这些镣铐灵魂亿万劫的魔王手中去解放自己。如何解放?还是那句话,做一个殉道者。有究竟法义在这摆着,将你的生命供奉出去,将真理作为生命的唯一,作为生命的方向,作为生命的全部,作为你生命唯一的依靠。做一名殉道者,只有殉道者才可以为了真理牺牲自己,唯有无我之心才可能从魔王的控制、奴役、鞭打、轮回中解脱他的束缚,魔王就是心识,是我们自己迷失自己后,找寻自己而生的幻影,就是魔王的根本源头,心识融解则诸法熄灭,生灭寂灭,寂灭现前,即不生不灭,从未改变,未曾离舍烦恼众生的清净如来。
无我之心,即平等心,平等心,视众生皆是自己,众生因迷失而有自我,因自我而现轮回,众生觉醒则无世界,十方三世仅仅一心迷顿所现,众生与如来无二无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性一味,依众生迷茫所现究竟法义,依众生业习所现善巧方便,随顺名慈航普度,离相即智慧无边。
功德不建立在有所得心上,功德只于有所灭中建立,福报是建立在有所得心上。诸位,现在在座的只有你一个人,这是实相。你与你所看到的世界,自我与我所皆是幻相,若无心灵对肉体的辨认,如果心灵深处的觉性,不去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不会形成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心离明暗动静,则无善恶分别,则纯光无杂凝定圆照,犹如湖中有光,湖面为光中疲惫所现倒影,为识阴,湖中之光,为觉性;若湖面被业风激荡,则有雾气升腾,雾气为行阴流,光明被雾气折射成彩虹,当雾气折射光明成为彩虹,彩虹投射在激荡的湖面成为运动的倒影,湖面视彩虹倒影为实有,就会被彩虹名相所牵引,形成对彩虹的辨认,这是想阴。
被霓虹迷惑的湖面,取舍霓虹幻影的诸种运动形态,进而生出对生灭、明暗、动静形态,具体的认知觉受,觉受袭扰被雾气笼罩的湖面,形成一个个湖面漩涡,被业习带动扰乱的心,升起对业习相续的感受体验,这是受阴;被漩涡扰乱的湖面与霓虹相续聚合,形成惊涛骇浪,觉性光明被身心业浪折射,于无数无量无边的思绪念头水滴,情绪觉受海浪中呈现,以不同的繁杂形态呈现同一个光明,光染名色,色缘明光,所现自我以及世界,自我是觉光对于名色的辨认体验,世界是业习幻浪对觉性光明之蒙蔽,这就是色阴;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因分别而有心,心因分别而相续,因取舍而有轮回,识缘名色即六道生死。
你所在的这个房间,实相中并不存在。我们以及这个房间,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幻想出来的梦境,这个所谓实际的房间,是能量刹那相续而成的运动,却因为我们相续取舍攀缘光影的心识,固定在目前,这个运动的房间幻影片段之中;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皆是因缘和合的,木材、钢筋混凝土、沙粒……咱们再追查下去,一直到物质的尽头,被科学所认为的所谓“上帝粒子”。祂是本体性空的,是因为观察者瞬间生灭的意识波动,所投射出被观察的能量微粒,所以这个房间,是你心底里无始劫心意相续,觉性被分别心扰乱所现的幻境。房间即分别心投射出的概念与体验。
概念从何而生呢?因你的记忆而生,这个记忆从何而生呢?是从内心深处的体验而生。体验因何而生呢?体验是心灵深处的,觉知分别而生。那么分别从何而生呢?分别是心灵深处觉知的本源,因觉性迷茫而生。这个觉性的迷茫啊,因确定了觉性的自我的存在,因所觉而有了能觉,“能觉即是迷失,所觉即是迷茫”;迷失对迷茫形成了分别,这个称为“识”。觉性困顿是分别心的根本;分别心即三界众生,六道生死的源头。
觉性困顿觉察自己,因能觉而有所觉,能觉者为分别,所觉者即光明,至此,明空觉性,原本不可分割的觉明空一体,因存在感的妄加分辨,从而衍生出觉性的存在表征;分别呈现出觉性存在的性质——虚空,觉性存在的形态——光明,以及觉性本身的特质——觉察;觉察认识了光明,就体现明与暗,觉察认识了虚空,就呈现出空与有,觉察认识了所觉察的世界,而有了能觉察的自己,确定即存在,存在即自己,自己即生,而自己是因为所觉察的世界而有,世界本身却是,因能觉察而有相续,世界是心识的投射,而自己就会随着分辨投射的幻影,而川流迁移,能觉是生,所觉是灭,在觉与所觉中,我与世界相续不停,生灭即诸法。
什么是法?生灭是法,分别是法,烦恼是法。所以说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当觉知法的“分别”熄灭了所分别的“生灭”,生灭相空,那么分别生灭诸相的觉知,本体就从觉性光明中脱落了。识阴本身是性空的,仅仅是觉性困顿,困顿融解,世界与我,尽皆脱落,觉性性空,空中无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生来,亦无所灭。觉与所觉尽皆虚幻,那是觉性复苏的时候,而觉性是空中无色。什么是空中无色?因为它本来无生。觉性没有来去,没有生灭,没有过去和未来,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过去未来就在当下,而当下仅是一念幻境而已。
觉性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源头。你的生命就是由觉性绽放出来的幻花,反过来讲,无论你现在是谁,未来可能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你可以是任何人任何形象任何身份,可是你的心灵觉性从未生灭过。只是被觉性对于觉性的认识,形成的光影幻境所牵引、所蒙蔽而诞生出来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生生世世,在不同天国世界,于不同地狱中轮回,在三界六道的无量无际世界中往生。因为有那个往生的你才会有你辨别的心,依幻业投射出来的世界。就像你现在坐在这里,看到这些人,看到房间内物体一样,都是你觉性迷失,迷茫折射觉性,累世习气聚合妄念,所现的幻影因果而已。
当觉性疲惫,疲惫的体现就是“觉察”,觉察意识了所觉察的光明,就会对于能觉察的自己形成了体验,体验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存在,存在感就会对觉性产生分割。分别心去分别觉性,觉性就有了动和静,有了生和灭,有了明和暗的表现。觉性表现又会带动觉性,形成了下一步的相续,这就是万法唯识。识就会凝固觉性的光明,分别出虚空与光明,形成世界,对于世界名色具体的分辨,细腻的觉受,形成了众生原始的灵觉,也就是众生见闻觉知的源头——觉知。
这觉知在分别世界幻境的时候,就会与分别,与所分别的幻境产生相续,识阴分辨生灭,行阴流如同瀑布流淌,汇聚成海就是我们所说的能量源头。能量本身是妄想与习业聚合而成,如同云彩遮挡太阳,它会蒙蔽觉性,觉性透过云彩绽放光明,形成众生的业身。觉性在业身中折射出来,就呈现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业根,呈现众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聚合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但无量众生见闻觉知根本,心灵深处的觉知,却是同一个觉性所投射。祂是空中无色,圆明十方,不生不灭,宇宙苍穹于空中升起,众生万物于觉性生灭,而觉性于世界相无挂,于众生心无染,过去未来皆是当下,当下无生就是明空普照。
当色身随缘的聚合,缘灭分解后,构成色身的妄想念头,习气业尘依旧在相续流转,也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中阴身,是不会消散掉的。中阴身是心灵的梦境,心灵若不能解脱梦境,梦境的妄业川流就会带动觉性进入下一个梦境中去。今生是我们的觉性,被累世的幻业带动投影的幻境片段而已,犹如沧海上偶然浮现的一粒气泡,世界不过是气泡折射出来的光影幻境而已;当气泡破灭,这个世界的幻境消失了,可是投影幻境的这个机制没消失,因缘业报依旧在相续,这个业身,最大的细胞的业身消失了,可是微观下的业身,那个妄念川流的业身依旧没有消失掉,它依旧会蒙蔽觉性,折射出来下一个业境。
有可能是天堂、地狱、人间,有可能是畜生道,就看心稀释了多少蒙蔽觉性的习气,脱离了多少妄想欲望的牢笼。心识蒙蔽了觉性,折射觉性成为了众生的灵魂。灵魂被所攀缘的光影牵引,形成了生灭诸法,诸法牵引心识形成了心对于法的体验,体验聚合分别就是业,业蒙蔽分别心,沾染觉性而成业身,业身的习气所牵引心识,就形成了世界,众生依自心业力而认识世界,世界就是众生业障心所呈现出的认识。
众生业障心会形成共业。无明共业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到的人间、天堂、地狱或畜生道。所以你才会觉得:“我是个体的人啊,我与别的生命没什么联系啊”,那是因为你的业身蒙蔽你的觉性,你遗忘了本来的自己。原本的觉性通过你的业身,通过你的思维折射出来你的意识、感受和情绪的时候,心识依据你的情绪和心灵体验、你的意识分别和记忆相续,分别出来另外的人和世界。这个关系你们听懂了吧?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只有你一个人,只有你一颗心,只有你心底深处,那个解脱分别与业力相续,在分别和业力相续中清净无挂,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觉性,那个才是你生命的源头,是你生命最初的圆满。
可是那个生命也不是你。是因为有了生命,才展现出真理,真理却是实相的倒影,实相中实无众生与世界,因为迷失自性,一念妄动,所现觉明十方的觉性,呈现充满虚空的法界海汇,觉明空法界是自性的迷失,因迷失而假说有一个无生无灭,清净如如的寂灭佛地,佛性即众生性,众生体性寂灭,清净圆满即是佛地,一真法界即众生界,众生生死轮回,本性涅槃不动,知相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相融,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幻境即实相。
一念妄动,呈现觉性,依觉性而说有寂灭性,若觉性解脱空照世界的圆满,解脱普照十方的智慧,熄灭觉性对于世界细微的分别,分别就是牵引,牵引就是川流,觉与所觉名变易生死,空中无色即法界圆明,明空觉性展现海汇苍茫世界,世界于觉性一体,却因对世界的普照智慧,而有世界对智慧的普照牵引,即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即觉性困顿的缘起,它是十法界众生都无法察觉的刹那迁流,因为觉性本身即幻,幻对于幻的认识,就是变易生死,所认识的幻,带动幻体本身,幻境负累了觉性,觉性依幻境而认识自己,就是三界缘起。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觉性普照十方三世,十方三世即觉性梦境,过去未来于觉性空明中,无来无去;无尽世界无量众生,生灭轮回,于觉性中无生无灭;觉性于众生心中,朗朗如太阳普照,当众生心认识到心灵本源,分别心熄灭了所分别的对境,幻影消散则觉性圆明。当觉性不再被无碍光明普照的世界众生、过去未来的智慧所牵引的时候,众生宇宙,十方三世如梦如幻,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觉性熄灭所觉世界,世界融解则觉性消散,你会发现,觉与所觉,是最初进入梦境的一念妄动,因分别有诸法,因觉知有众生,因妄想有世界。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
什么是觉性?觉性是自性的倒影,觉性是自性的错位。好像一个人打了个盹一样,走神了,走神的一瞬间,这个妄想跟原本无妄想的本性发生了错位,这个错位称为觉性。因为有一念错位,折射了本觉无形无相,依觉性而说有永恒,当觉性熄灭,永恒与刹那本来性空,如来与众生本来一味,世界与虚空,本来无二,生死与涅槃,原本如一;依觉性呈现的不可思议十法界海汇烟云,苍穹世界无量众生,在不可言说的寂灭本性中,如同虚空中一粒尘埃,如沧海上泛起一粒泡沫。
自性远离言说,没有语言可以触及祂,因为语言源自于思维,思维源于意识,意识源于心识,心识源于体验,体验源于觉受,觉受源于分别,分别源于存在,存在源自困顿,困顿源于觉性,而觉性却是自性的倒影。犹如鱼儿无论游走多少海洋湖泊,却永远不可能离开水一样,实相错位的幻影,无法描述离分别的实相。众生皆依心灵色尘认识真理,依心业所现如来不同境界的名相,可是真正的如来,就在众生心中,清净圆满,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当下觉与所觉脱落,寂灭清净,随顺周遍,随念而生,念灭不挂的,就是宇宙中唯一的佛!
祂处于一切迷幻中清净不动,祂随顺一切生灭而无生无灭。祂周遍宇宙,随顺微尘,却无来无去,十法界浩瀚不可思议,与自性如来中,宇宙就好像你捏在手中的一粒微尘一样。说祂有,宇宙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一念妄动所现虚空世界。说祂无,却有一念妄动所现的空有名相,世界名相本体性空,空性无生即佛性无灭。所以说众生即无来也无去,世界即非有也非空。因众生心迷失而有众生相,明心见性,则众生心相性空,于世界因缘中无挂无染,于自我身心见世界,却于自我众生名相中明澈不动,见名色而无生,受世界而无挂,随缘性起,缘灭不动,寂照圆觉名如来。
简单地说,修行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说的更直接一点,修行是一个发觉心灵虚妄的过程。离虚妄则无心,心是虚妄的代名词。因为觉性攀缘了自我才会有心。心的根本在于“识”,识阴是心的根本。识阴破则无有心,光不被水面波纹扰乱,空中无色,光不挂尘,明空无染称为觉圆满。觉性绽放时,身心自然脱落,你的身语意,好像是你在水面上作画一样,波纹消散,光明遍满不动。你在水面上作画,你看那个水波会动,但马上就消散了,而水中的光明却不挂波纹,于水中静观波纹生灭,却了了清净,寂寂明明。水面是你的心,作画的是你的意识,而寂照水面与波纹的光是觉性,于水面透出的光,不会被水面所束缚,只会被水面所扰乱。它虽然与水面是一体的,但与水面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是你的“觉察”。
所以我们修行要做的,是把水面上凝聚的冰块融解掉,将冰块上的垃圾扫掉。垃圾是什么?是观念、情绪、欲望和对自我的恐惧感。什么是恐惧呢?对存在的体验叫做恐惧。自我是心灵存在感的延续,如果你不爱护自我,则不会有恐惧,恐惧平复则不会升起期许。你们好好体验这句话。如果你内心深处对于生命、自我、生死没有恐惧,就不会去渴望幸福,不会渴望健康,不会渴望自己今天能不能吃得上饭,因为你有恐惧才会有期许。贪欲与焦虑是浮在冰块表面上的垃圾。先把它们铲除掉。如何铲除掉呢?持戒!持戒律。怎么样的持戒是最有效的呢?殉道者!只为真理而生,只为真理而死,只为真理而呼吸每口气。如果真能这样,你可以去吃喝玩乐,你可以去衣食住行,但是当你遇到真正触及内心深处的欲望,或者放不下的执着的时候,就是你选择真理和跟着你的欲望走的时候。
只有殉道者才是持戒者,如果你没有为真理而死的心,没有为真理而活的坚定,你所持的戒只不过是,维护了你下一世生死轮回的基础而已。因为是你在持戒,因为持戒而有了持戒的你,因为所持的戒会让你有福报,福报加固了自我的体验和执着。什么叫持戒?殉道者。心底里只装着真理,只认识真理,只为真理生,只为真理死的人称为殉道者,法我皆空,不离生灭而证菩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为真正的大菩萨行。
以虔诚心去深刻忏悔,离舍构成自我的贪欲执迷,先将冰面上的灰尘垃圾清扫干净,第二个就是要开始融化冰面了。冰面是什么呢?冰面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体验觉受,分别心。识缘名色,缘起为心,分别心称为冰面。我看到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不好;这个是我的亲人,这个是仇人;这个是光线,那个是黑暗;这个是动,这个是静;这,称为分别心。这一切的名相,这一切的相续,这一切生灭的源头源自于分别,世界即分别心的投射运动。
我们要在修行过程中,从思维、情感、体验、记忆中去寻找能分别生灭、明暗、动静、善恶的这个分别源头,也就是说我们要觉察自己情绪的维护。觉察内心深处的动机,这件事情,我想作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我是想要维护我自己,还是想要利益别人。我是想要弘扬真理,还是通过真理维护自己的虚荣。冰面如何融化?就是一句话,你是为了真理可以牺牲自己的殉道者,还是打着修行的名义为自己谋求未来的人。如果你是殉道者,那么虽然你会犯错误,可是时时处处你会反省自己,你在觉察自己心灵动机错误的时候,会觉醒这个错误,你会真实地面对自己,进而深刻地忏悔,因为维护自我并不是真理的要求。是否是殉道者,就在你内心对于自我维护的时刻,在痛苦中检验你的虔诚。
真理的标准在人世间是什么?宽恕!如果说寂灭法有什么纲领或者核心的话,就这两个字:宽恕。宽恕你自己的贪婪,宽恕你的妒忌,宽恕你的仇恨,你也就宽恕了你的恐惧了。当你宽恕了自我的罪恶感,心灵不再紧张了,心灵慢慢松弛了,你就可以进一步去宽恕别人。你只有宽恕了自己的罪恶,忏悔了自己的不足,消融了自我的恐惧感,心灵柔软了,柔软心才可能去宽恕别人。如果你内心很紧张,很仇恨,嘴上说我要宽恕你,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了。修行啊,你的一生,就是你的心与自我过的一辈子。外界没有别人,世界只是幻影,修行就是内心深处,心识分别,与所分别的幻影在对话的一生。这是实相。这不是我在说故事,是你内心,心灵深处的觉知与所觉知的幻影,在游戏、在交流的一辈子。如果这一辈子你醒不过来,心灵觉知依旧会被它所牵挂的那些情绪,被那些业力的生灭体验,带到下一世的幻影投射中去。所以说在融化冰块的过程中,修行者根本的心态是殉道者,做一个为法而生,为法而死的人。
我不建议你们注重什么小节,我不建议跟随我学法的人,是一个事事处处谨小慎微的人。啊,我今天说了一句错话,我今天这个做的不对,那个做的不对,不要这样。我要的是你的身心灵一心一意扑在法上,把法当成你自己。在人世间诸种因缘对境中,你只要本着这一个原则就可以了:宽恕。我今天想吃这个,就不行了,馋的不行了。我尽量去戒,尽量不去吃它,但吃了就吃了,吃完之后不要有负罪感,去宽恕你的愿望,宽恕你的欲望,但是在宽恕的时候你要看到欲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一切欲望的根本,都是对于自我存在的维护。
要融化自我,就不要去排斥它,不要去抗拒它,当你去排斥、抗拒内心某个念头的时候,你就与它成为两个人了,你就与它对立起来了,你就会被你对它的仇恨、敌视、怀疑、排斥而导致你内心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冰冷,越来越自卑,没有信心,越来越消极。你去正常生活,要宽恕你的心,在每一次起心动念之后背后的欲望,你去宽恕它,拥抱它,我爱你,我理解你,然后你去看欲望与念头,根本的源头在哪里?人类的一切愿望、感受、体验,一切思维的源头全部来源于自我恐惧感。为什么呢?因为心迷失了自己,迷失自己的心才要去寻找自己。寻找自己的心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识阴分别,行阴觉受,想阴思维,以及受阴体验,这些业尘妄想聚合,折射觉性,形成我们辨认世界的心灵以及意识,意识反过来凝聚了心,心意相续就是我们所谓的自己。
迷失自己的心,因寻找自我而现身心世界,在世界身心中,寻找自我的愿望体验,就是众生的自我人格,人格源于迷失,迷失即是寻找,寻找就是紧张,紧张就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因为我们在梦幻迷境中,寻求自我不变的实相,被幻影牵引不断分别的心。就是我们现在的自己。
觉性的困顿形成迷失的识阴,觉性的迷失在寻找觉性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觉性的幻影分别。因为分别而有了识,因为识而凝固了觉性,形成了内心的存在感,存在感已经是迷失的体现,迷失就会焦虑,焦虑就会寻找,寻找就会分别,分别而有生灭,因生灭而轮回,因寻找分别而有世界众生。因为我们在寻找,一直寻找不到,所以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恐慌,这种恐慌感形成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会与寻找结合在一起,形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动机,体现出众生最原始的灵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见闻觉知,我们的思想与情感的源头就是灵觉在闪现。灵觉因识心蒙蔽觉性而显现,灵觉本身就是迷失心寻找、攀缘的结果,这即是三界众生为何生死轮回,无法停息的原因,因为众生根本的灵觉,就是镜中幻影、水月空花,无法认识自我本性虚幻,自我灵觉就会不停地随业转生,永远永远,生生世世,在生死大海中永无终止的飘荡。
灵觉是迷失心,寻找本我所现错觉,错觉没有实体,因为实相熄灭认知,因此,认知即是错觉,错觉就是灵觉,灵觉即三界高层生命,灵觉依认知,展现出三界六道幻境,错觉对幻影攀缘,形成业心,业心就是神识,也称为灵魂,灵魂取舍业境,心随业转而成业身,神识投胎进入业身,就会被业身凝固而成的幻体所拘束束缚,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灵觉要通过取舍外界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就呈现出我们的见、听、闻、尝、触、想。内心的觉知,通过我们的肉体,摄取世界名色信息,就“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世界,从而确定了内心的体验,噢,我能听到,这是听;我能看到,这是看;这是闻,这是触,这个是感受,这个是思想,从而诞生了一个能听、能看、能想、能触的“自我”,这个自我,其实是心识分别,对流动光影片段的凝固截取,截取的幻影凝固了心识,形成具体的感受体验,进一步形成体验的延续,那就是愿望,觉受,意识以及记忆,在觉受体验的记忆基础上,形成对于外界世界名相的区别,区别于他人存在的,认识区别的心,这就是我。然后给自我冠以某个名字,可是众生内心深处,识心分别最源头的根本,确是同一个觉性,冰块融化,海水没有阻隔,不分你我。
把你的生命奉献给真理,做一个殉道者。如何履行殉道者呢?就是在内心深处做一个宽恕的人,去宽恕你的仇敌,去宽恕自己的罪恶,当你的内心不再紧张的时候,柔软心就可以观察到紧张感的源头,就是心灵深处迷失的觉照。觉性光明,如同太阳普照虚空般,就开始忽隐忽现,在我们见闻觉知深处,在我们情绪体验深处,在我们意识思维深处,逐渐的如同日出一样,开始逐渐展现出来无挂无染的纯明圆满。所以修行的道路一定是出离,而不是获得。出离的是什么?出离的不是人世间现实世界,修行者出离的是对于自我的保护。
因为自我是心灵迷失后,紧张感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抓取业尘形成的虚假确定感,“自我”就是心识对于六根尘境的体验确定感。当你的心在宽恕中越来越柔软,心在放舍中越来越放松安静的时候,心就会看到安定的心灵深处,就会有清醒的觉受体现出来了,冰块开始融解了。
这就到了第三步,冰块融解会化成水。它是什么体现呢?当冰块融解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能够分别外界境界的觉受,紧张感,就会与意识分别记忆脱离,当心灵体验脱离了意识分别概念的牵引,心灵本体就会松弛安详,柔软清净,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般,纯净恬静,安然纯美;心脱离了意识分别的牵引,被意识牵引而凝固的心融化以后,就没有一个体验世界的觉受存在了。这个冰块融解是什么体现呢?那个心灵深层觉受啊,祂脱离意识的同时,也就同时解脱了心识凝固的觉受。
当觉受与意识同时脱落,心灵深处的纯光,犹如婴儿般睁开眼睛,纯净无杂的明光,于心灵深处照耀身心世界,你会发现,身心内在呈现出无量无尽,浩如烟海般的苍穹宇宙,而外界现实的世界,原本是很粗糙很表浅的一层时空而已,如同海面上海浪泛起的一层泡沫,刹那生灭聚合,却没有实性而内心深处,于柔和光明中绽放的无量世界,都是光明所现,是纯美柔和,纯洁无杂,永恒不动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身心自我,真的是可以脱离的,原来所谓的自我,是心灵攀缘幻影,所现的一层梦境而已。
我们的前半生都把这个意识、感受、体验记忆当成了自己。它们聚合在一起带动我们的心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心被它们绑架了,而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能”体验身心思维和情绪感受的觉知,却从来没有被身心意识改变过,只是被它们蒙蔽了。
这个心灵觉知,就是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光的源头,耳朵能够听到声音的源头,舌可以尝到味道的源头,身体可以触摸到世界的源头,能够思维意识的源头。这个觉知是什么呢?是心灵深处极其细腻的觉受体验在相续。
觉知分别,由最初的一念妄想开始,显出圆满法界不动光明,法界智慧普照,倒影自性而成宇宙十方,对十方圆满普照的觉性,被所普照的世界牵引,细腻变易蒙蔽觉性,觉性凝固所现识性虚空。虚空识性认识光明所现三界六道,被认识妄想割裂觉性形成了灵觉。灵觉,是觉性的迷失。灵觉取舍觉性明空存在,而有动静、明暗、生灭的分别。分别又会被所分别的幻影带动,从而形成了对于境界深入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什么?听清楚了,这个认识不是思维,而是体验。
哦,光明是存在,存在即光明,因为确定光明,从而有对光明形态的取舍,取舍心分别光明,就有了光明的变化,因为光明从而对比出了黑暗;光明的迁移是动,相对于动相就是静,因为有动才有了静,因为有光才有暗。识心分别是动静、明暗的源头,动和静会带动分别对识心进行更加细腻的塑造,被所分别的名相所塑造的识心延续就是——体验。
这种体验非常细腻,细腻的体验不断累积就会对明和暗,动和静形成了经验。经验结合了体验就形成对觉知的凝固化,经验体验相续,蒙蔽觉性投射而成众生的灵觉,灵觉对于觉性所展现的光明、虚空、光明黑暗、空有、动静形成了更加细腻的认识,
因为认识而有了众生的色身。也就是说,三界最上层的众生,无色界众生,心识就是身体,身体就是心识,无色无相,遍满虚空;那个境界中,色身还未形成,生命仅仅是心识,非常细腻的对于光暗、动静、空有这些觉性表现的认识,极其细腻的、无法察觉的体验牵引心识所现无色界众生。
心识分别诞生三界六道众生最原始灵觉的时候,灵觉本身是没有形象的。所以说祂是无形无相,但又是布满整个三界高层虚空的,所以称为无色界。当这些细腻的体验将被体验的明暗、动静,生灭二相,进行了更加细腻的分化、凝固;凝固的体验反过来将心识凝聚、割裂,塑造形成了更加具体的,对光明黑暗生灭的认识,动和静具体的形式,虚空和实有,诸种具体标准的时候,心识对具体名相标准的牵引,心业相合,光明有了具体形态,心识被形态凝固而成为业身,众生的光明身从此产生了。这就是色界。
无色界源于识心存在体验,色界源于心识对体验之分别。
当色界众生因为体验、经验的相续,形成了对于事物明确的记忆的时候,想阴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想啊,它的基础是什么?记忆!没有记忆,你是无法思想的。因为你记住了存在的状态,才会延伸出它的过去和未来,因为你记忆储存了现在,才会有对于现在的确认,因为确定了现在,才会有过去与未来。心识对存在的确认,分别,细腻体验,经验取舍,从而有了对存在感的细腻觉受以及理解,想阴开始了,因想而有色界众生。
心识对于所分别的明暗,动静,空有,生灭,具体形象化的体验,产生了固有认识,固有认识绑架了细腻的分别和体验,就形成了色界众生的基础。所以色界众生从什么而起呢?从想阴而起。我们刚才说了想阴的基础是什么?想阴的基础是执幻为实。将幻影认为是真实实有的,因为真实实有的确定,从而牵引辨别真实实有的体验,辨认与经验形成了记忆。以心识记忆为基准,形成了记忆绑架心识的相续,就会有明暗动静派生出来,更加繁杂深入细腻的幻境,幻境牵引心识,记忆累积体验,心随业转,众生就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形象化,越来越立体,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粗糙,这就是色界。
当识心细腻的分别认可、攀缘、凝固了觉性的虚妄光影,从而被觉性投射在识心,所现的虚影所带动,形成了对某种形象固有的认识时,心识形成了经验。经验就会以记忆的形式将业身凝固,当业身凝固起来后,凝固的业身又分别觉性的虚幻光影,想阴就体现出来了。当想阴不断被虚幻空有的光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各种各样的认识、各种各样的体验、各种各样的经验,这些经验认识形成业身,业身又会相续,蒙蔽了觉性而成为了感受,感受就是欲界,因心识感受而现欲界众生。
欲望的源头是什么?欲望的源头是体验感受!如果心对于事物没有感受的话,你何来欲望呢?感受的源头是什么?是记忆!当你的心,能够体验欲望感受的这个“体验”,被所体验的幻影凝固而成为记忆的时候,因为记忆而划分出来,对于所记忆的某种现象的确定,这种确定,就是我们感受的源头。而感受是我们欲望的源头,这个欲望就会派生出来喜怒哀乐惊恐惧。如果你仅仅有意识,但意识脱离感受的话,你们不会有七情六欲的。比如说,我知道这是香烟,可是我从来不抽烟,心灵未曾对香烟升起过感受,就算是眼前放了一根香烟,你也不会对于香烟有丝毫欲望。
如果你感受背后没有欲望,没有对于自我的执着,没有索取的动机,感受是感受,意识是意识,体验是体验,它们不会带动你的心。你仅仅是有感受的能力而已,而你感受的七情六欲并不会带动你。有某种欲望,有就有了呗,你可以觉察欲望,却不会被欲望所绑架,因为你内心里面对于欲望没有取舍,明白吗?一定是心识被感受带动才会有欲望,若心识分离感受,欲望就会如同无根飘萍,随缘而来,随缘熄灭。
心识分别取舍,而成经验,经验固化体验而成记忆,心识储存记忆就是感受的源头,而感受是欲望的源头。如果感受不沾染欲望,在欲望中,感受能清净下来,就见到感受的源头,是心识记忆,你会发现,这个七情六欲啊你什么都有,但它们都带不动你,心观诸法,生灭不随即“奢摩他”,止观境界。你什么都有,七情六欲它来来去去,但你的心在生灭业境中是不动的。这个不动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想阴升起的地方,就是那个觉受的记忆,觉知体验的记忆。这个记忆称为想阴的源头。当这个想,从我们的七情六欲身心中无挂,能够从七情六欲、欲望、感受、觉受的记忆中,能够放弃对体验的记忆,放弃对感受的牵挂,放弃对觉受的分别,不被记忆的藩篱阻碍,不被感受的障碍牵引,不被欲望的体验带动的之时,你会发现欲望,感受,体验,如同天空中流动的云彩般,生灭流转。而虚空不动,心不随幻,幻不迷心,就解脱了分段生死。这就是冰块融化了。
冰块融化了,变成水了。水是什么?水是内心深处,极其细腻的,无始劫来储存的觉受体验。
觉性迷失了,困顿的觉性认识了自己而形成了空有、动静、光和暗,认识光暗、空有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识性,这个识性本身无体,是因为有所分别的明暗、动静、空有虚影,而体现出识性的作用。这个识性的作用,生灭相续称为行阴。行阴就是识阴对于光明极其细腻的辨认。
觉性对于自我存在,第一层辨认不是思维上的辨认,而是心识极其细腻的觉受体验。冰已经融化了,冰是想阴,想阴的基础是对幻影的确认感。知道它是存在的,它有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记住了具体存在的东西,对于具体存在幻相的认可记忆是想的源头。当想的源头融化掉,内心深处极其细腻的觉知,不被所觉知的情感欲望思维所动摇的时候,称为奢摩他,止观境界;当这些境界,心识不取不舍的时候,心观内心觉受,极其细腻,刹那生灭的觉受,本体也是空幻,是因为心识分别流动的幻影,而有了一个承载觉受的主体存在,这就是冰融解后成为水,水蒸发后成为蒸汽,心识分解即是进入三摩地。
当内心深处极其细腻的体验,如忽隐忽现的光明,从你内心深处对于事物确认的感受、觉知,从内心深处的恐惧感脱落的时候,当你静静安住在感受中时,你会发现,感受原本清净,而所感受的一切就变成云雾一样消散掉了。这个就称为三摩地。入三摩地的体验啊,就是你累世的妄想,生生死死,你经历的无始劫的遍满虚空的无量微尘世界的经历,全部会体现出来。
想阴与行阴的交界称为三摩地。想阴一破,冰化成水,水不被冰所凝固就会变成气,水变成气后它就是水分子,水分子就是你累世劫的转生、投胎、三界六道心识经历的,无数劫中在无数无量世界往生投胎的历史记忆,各种体验觉受,就会像瀑布流一样喷涌而出,此刻修行者会经历所有七情六欲的翻滚煎熬,心识潜意识中,心灵深处无法以意识觉察的光明中,有生命最深层次的体验、觉受、感受和觉知在翻滚,在释放,如同黄河壶口瀑布一样喷涌而出。这就是入三摩地,法我皆空的过程,心开始融解了。
当瀑布流的种子完全喷涌而出时,修行者应该怎么办呢?修行者啊,要保持一个清净的心,什么叫清净的心呢?还是那句话,去宽恕自己。想哭你就哭,想笑你就笑,想吃你就吃。这时不需要你作任何事情,你只要静静觉察,观照内心深处历经无始劫,充满无量虚空,遍满微尘世界的,无数“你”的轮回积攒的习气妄想。
随它们翻滚就好了,不要去辨别,不要去取舍,不要去分辨它是好是坏,不要被它所牵引,不要对它有所恐惧,不要对它有所期许,犹如看电影一般,静静地观察这些心识储存的记忆,在心灵明空觉照中,上演一幕幕刹那生死,这时候是最容易入魔的时候。如果你对于自己曾经的这些往生的过去有一丝的眷恋,就会被你那一念的眷恋和分别,束缚到魔境当中去了。什么是魔境?不是什么凶恶的鬼啊,任何境界对于修行者都是魔境。只要心识攀缘心幻,那就是魔。
什么是魔?我再给你们分辨一下,什么是魔?什么是觉?幻!魔的本质是幻,本无自性,并非真实。觉是如实的意思,万物本来性空,无自性,离生灭,因此,众生自性本佛,魔王的见性也是如来。见自性者名见佛,证悟身心本来面目称为觉悟者,如实称为觉,执幻称为魔。搞清楚,魔不是呲牙咧嘴的,睁个大红眼睛,铜齿獠牙的称为魔,不是的。修行者的心,牵挂在任何境界中,执幻为实就是入魔了。而所谓的觉悟者,是安住一切幻境,却无取无舍,于过去未来清净不挂,于生灭相续随顺不动,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当下清净,如如不动称为正觉。这是魔和觉的根本意义。不要搞错了啊,魔和觉不在相上,魔和觉是心灵中两种状态,一种是执幻为实,一种是在诸幻境中清净无染。是佛与魔。
当心识分解入三摩地后,内心深处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