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可独断,决策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可从人是谁说的?


导言:1997年10月,组织变革和组织治疗专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在1997年10月发行了《企业生命周期》,爱迪斯用20余年研究了企业的发展、老化和衰亡,一个个解决方案,一句句良言让我们豁然开朗,企业的成长路径除了典型路径,也会有最优路径。夏显忠老师从以下9个方面精解此书的主要内容:1)变化是永恒的;2)企业的孕育期;3)企业的婴儿期;4)企业的疯狂学步期;5)企业的成熟期;6)企业的盛年期;7)企业的老化开始期——下滑期;8)企业的贵族期;9)企业的最后挣扎期——死亡期。
这是一本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引导企业变革的规则的书,它能够让我们区分企业中正常和不正常的问题,并通过恰当的干预把企业引向鼎盛状态。它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成长、老化和死亡,以及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企业应采取的应变之策,描述和分析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选择的路径,以及为了避免成长和老化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应该选择的最佳路径。一旦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导致企业成长和老化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我们就能够加速企业通向全盛的过程,而且能够让企业更久地保持在这一阶段。所以这本书是企业人的导航仪。
《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以及各个阶段企业所选择的典型路径和典型行为。第二部分是分析部分,它提供了解释企业为什么成长和衰老的分析工具。第三部分则对引导企业走向全盛期所需要的干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还包括了指导企业沿着最优且更快捷的途径前进的规则,描述了企业在这一途径上的行为方式。这次主要针对第一部分进行分享。
第一章
变革及其反响
1.1问题的永恒性
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变革,变革是一个只要我们能够感知事物就会存在的现象。只要有变革,就会有机会和问题。变革本身就是生活,只要活着,我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变革的加剧,生存的挑战变得越来越复杂。谁会生存下来?只有那些用最快速度做出正确决策,并用最快速度加以实施的人。
但快速做出错误决策并快速加以实施,则会是一个灾难。你的结局将会招致一连串比你试图要解决的还要糟糕得多的问题。要是你的竞争对手能够比你更快做出正确决策,或不管是不是及时做出了正确决策,但你比竞争对手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实施,那你将不会有好日子过。一代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一劳永逸,你的解决措施只会产生新一代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有多“大”,我们处理和为之而挣扎的问题就会有多大。
1.2 从预知到加速
如果能够预知变化,我们就会知道有什么情况在前面等着公司,出现的问题不但不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还会使我们对这些问题很快加以处理。
1.3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
人类、植物,甚至是石头。问题是,变化所引起的瓦解的表现形式,成功的治疗是把那些要瓦解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新的整体如果是健康的,那么它自己就能把自身维持在一起,而且能够在经历了新的变化之后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领导的作用就是引导那些具有必然性变化的新问题的产生,并重新去整合组织、解决那些问题,让组织为又一次的变化做好准备,并同时面对各种新的问题。领导的作用不是去阻碍系统瓦解,而是去促进系统瓦解,并将系统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系统。
1.4生命周期和问题的本质
当组织沿着其生命周期的轨迹发生变化的时候,系统遵从的是一种可预知的行为模式。
1.5正常与不正常的问题
只要企业从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问题就产生了。为了学会新的行为方式,企业就必须放弃它们旧有的行为模式。当企业花费精力努力从旧的行为模式转变到新的行为模式时,企业的各种问题都是正常的。
如果企业凭借自己内在的能量就可以解决正常性质的问题,就只要确定行动程序并做出决策就行了。但是,企业是不可能避免这些正常问题的产生的,因为它需要学习并开发自己的能力,就像一个婴儿必须通过跌跤来学会走路一样。
一个企业必须学会如何规划资源、如何制定规则,还要学会制定决策的方法和时机。为了给生命的下一个阶段提前做好准备,企业必须相应地建立一整套关于经验的企业内存。
1.6典型路径与最优路径
大多数企业走的都是典型路径。在这条道路上,它们之所以会遇到生存的问题,是因为企业还正在形成某种能力。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它们就能形成自己沿着生命周期道路前进所需要的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更短的路径到达其盛年期。这个盛年期是企业生命周期中功能与形式、灵活性与自控力都协调一致的状态。在企业最初的发展阶段,保证财务成长所需要的现金远远超过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现金短缺对于典型路径来说属正常性质的问题,但在最优路径中却被视为不正常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具有疗效的治疗方法都要求消除不正常的问题,以便企业能够向下一个生命周期阶段进发,去经历一系列新的正常问题。
第二章
孕育期
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称为孕育期。这一阶段先于企业出现,这时企业还没有诞生。整个企业只是作为概念存在。
2.1 确立所要承担的责任
孕育期所要强调的是创业的意图和未来所能够提供的可能性。在孕育期,创业者必须对所设想中的企业情有独钟,保持他们的责任。在创业者所要承担的责任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之后,企业就有了生命。
2.2 创业者:预言家还是利润迷?
创业者的动机要有点超凡脱俗,应该超越那种急功近利的狭隘意识。创业者们必须从情感上对自己热衷的想法的市场价值承担责任。在孕育初期,创业者的激励目标应该是: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价值,增添生活的意义。
要想成就生意,需要的是那种坚信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真正的需求的创业者,而且他们还要相信一定会有许多客户对自己创造的东西欣赏不已。健康的创业者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此同时,他们也用一只眼睛注视着现实世界。他们是尽心尽责的,但他们也愿意向他人学习。创业者应该是讲道理的非理性者——那种具有狂热的坚强信念,但仍然能听得进去道理的人。
2.3正确地确立责任心
创业者应该能够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即做事情的“原因——主体——内容——方法——时间”(why-who-what-how-when):
·为什么我们要干这件事情(why)?
·谁来干这件事件(who)?
·我们将要干的到底是什么事情(what)?
·我们将怎么来干这件事情(how)?
·什么时候我们该干这件事情(when)?
2.4是真心投入,还是创业空想?
没有经得起现实考验的孕育期只能算是一场创业空想。只有有了关于所承担责任的一些具体表现——创业者承担了风险之后,公司才算诞生了。
孕育期的问题
第三章
婴儿期
公司成立后就到了婴儿期,这时的企业会发现自己处在窘境中。
3.1产品导向
在孕育期,有的是时间清谈和梦想。随着风险的承担,再也没有时间清谈了——剩下的只是行动。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重要的不是你在想什么,而在于你在做什么。这个婴儿需要的是销售、销售、再销售。
要想形成一个销售型的企业,而且想把这项任务交付给他人去做的话,首先得把产品稳定下来,制定出价格政策并贯彻执行;另外,还要准备好能够准确描述企业及产品、支持销售工作的各种材料。这个时候的管理是危机管理。
3.2转变领导风格
在孕育期,创业者必须是能够确立对梦想的责任心的梦想家。但在婴儿期,需要的是拼命工作、以结果为导向的创业者,这时的创业者就不是梦想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由预言型到行动型领导转变的——后者是促使预言实现的人。
3.3婴儿期的风气
婴儿期企业的特点:企业缺少明确的方针制度,也没有什么程序或预算,缺乏管理深度。行动导向,机会驱使;缺乏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表现不稳定;非常脆弱,一不留神问题就变成了危机,实行的是危机管理;事必躬亲的领导憎恶授权;创业者的责任心时时受到考验并危及企业生存。
3.4投资不足
有些创业者低估了自己对现金和营运资金的需求量。在公司取得成功后,投资不足的问题会变得更加尖锐。如果一个企业的年销售增长提高了35%或更多的话,那它想依靠内部资源来解决企业资金增长的问题就会遇到麻烦。
3.5创业者的责任
由于缺乏规章制度,婴儿期的企业业绩是不连贯的。能够把年轻的企业团结在一起的唯一东西就是创业者对自己的企业能够成功而且应该成功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责任,这其实就是孕育期所创造的意念和责任心。创业者往往不得不作出选择:要么要公司,要么要家庭。
3.6独断的领导风格
独断管理的问题在典型路径上是正常的(当然,在最优路径上是不正常的),一旦企业的成长脱离了婴儿期,这样的问题就应该消失,如果在企业已经脱离了生命周期的婴儿期阶段之后这样的问题还在继续,那就不正常了,这很可能会演变为病态。
充满热情的责任心对于成功的孕育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创业者不能让自己摆脱这个坏习惯且适应现实,这就有可能在婴儿期成为病态性的问题。要是企业想发展,其管理模式也必须发展。发展的含义是变化、变革,它既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
3.7企业婴儿夭折
当创业者感到厌倦、或对其失去控制或遭受巨大的财务危机时,就会夭折。当现金和经营活动达到了稳定水平时,企业就会脱离婴儿期进入生命周期的下一个阶段—学步阶段。
婴儿期的问题
第四章
疯狂年代:学步期
婴儿期到了学步期的企业,现金流不错,销售也提高了,企业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景象。
4.1机会就是问题
对于学步期的企业来说,一切它们触及的东西都是机会。病态性的学步期企业简直就是一个微型的企业集团。它们卷入了太多相干与不相干的生意。
4.2被动的销售导向
如果说婴儿期的企业是以产品为导向的,那么,到了学步期阶段它们就会转向市场。不过,重点转向市场并不就说明企业已经能够以营销为导向了,它表现的还只是一种销售导向。企业本身就等同于成功的销售,这时的企业简直就是在压榨机会,而不是在为机会做规划。企业是在被机会驾驭而不是在驾驭机会。
4.3学步期的风气
1)如果说婴儿期的企业是根据危机情况进行管理的,那么学步期企业的危机就是由管理造成的。
2)学步期的企业对成果和增长的胃口奇大,但企业责任不明,这样灾难不可避免地袭来。
3)学步期企业的老板在无意识中滋长了相互间的不信任。由于过于热切渴望自己的企业能超出现有的成就,学步期企业的老板内心深处都有些偏执,认为自己的人工作不够努力,缺乏足够的责任心。
4)学步期企业必须不断地夯实基础,它们就像成长中的孩子,衣服总是嫌小。预算、组织结构、分工、职责、激励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细致入微地关注,需要训练,需要自律。
4.4缺乏连续性和重点:那些能够生存下去的企业,靠的是形成了“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政策,而不是“还要做别的什么事情”的政策。
4.5因人设事的企业
在学步期,大家责任共同承担,而任务则会有所重叠,学步期的企业是围绕人来组织的,而不是围绕任务来组织的,企业行为是被动的。学步期企业领头人的伟大之处还包括了他们凭直觉经营企业的能力。出现危机后才开始认识到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规章制度和方针的形成象征着企业行政管理子系统的出现,也象征着企业向下一个发展阶段——青春期的转变。要是没有做到聚焦于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这就是所谓的“创业者陷阱”病症出现的一个信号。
4.6创业者陷阱
创业者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同时,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企业成长要求创业者把职权和责任授予他人,但大部分创业者授权和控制做的不好,由于缺乏控制制度,授权变成了分权。
4.7“海鸥综合症”
所谓“海鸥综合症”,就是创业者从婴儿期和学步期开始形成的对企业充满爱意的把握演变成了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窒息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创业者自己也陷入了一系列的困顿之中。他们厌烦了经营一个复杂企业的琐碎细节,开始怀念孕育期和婴儿期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学步期阶段这种复杂的动力学表现为创业者想摆脱日常的管理,但不想放弃控制。
4.8谁来整合?
学步期企业的特点就是盲目自大,不加控制的高速增长,决策集中化,缺乏制度、预算、政策和合理的结构,这些情况很容易爆发危机。从孕育期到整个学步阶段,创业者都是企业的整合力量。他们诠释各种各样的市场力量,把销售、生产、财务以及高级人员的招募等工作协调一致起来。学步期的企业需要从绝对的君主政体向君主立宪的政体转变。企业要想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必须完成由直觉型管理和职位型管理——学步期的管理——向更为职业化的管理的转变过程。
第五章
再生与成熟期:青春期
从孕育期到婴儿期的转化,相对而言就是企业实体的诞生。而青春期则是情感意义上的再生:企业发现自己的生命摆脱了创业者或任何像创业者那样行事的管理者。冲突与行事缺乏连续性,这是青春期企业的特点。青春期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职权的授予;领导风格的转变;企业目标的替换。
5.1职权的授予: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之后,青春期的领导开始学习该如何授权了。
5.2领导机制的改变:企业家职能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
婴儿期企业需要的领导是那种天生敢冒风险,同时又注重结果的人。到了学步阶段,领导人的工作就是典型的从事工商业的企业家:富于创造性,以结果为导向,成败论英雄。但学步期的企业在接近青春期时会碰到麻烦。青春期所要求的领导风格与前面各个阶段都不相同。在这一关键性的转变过程中,青春期的企业不再需要创业者那样的领导人了,新的领导需要对创业者的风格取长补短,成为其补充。
青春期企业需要的领导应该具有一套完全不同的工作技巧。领导机制是指企业文化的转变过程,即带领企业由一个生命阶段进入下一个生命阶段。引入职业管理人员会改变企业的领导机制。新的管理者必须是领导,而不是引入了一个执行创业者决策的追随者。优秀的管理体制不是马拉松赛,而是一场接力赛。
5.3目标转换
许多企业在销售增加的同时是赔钱的,由于公司混乱状况,公司的士气开始下降了。企业必须从“更多即更好”以量取胜的目标转换到“更好即更多”以质取胜的目标,即完成从苦干到巧干的转变。要想让转换生效,就必须遵从正确的做事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有效的变革是需要时间的。为了让系统化和组织化的局面出现,青春期的领导必须放慢急不可耐的销售步伐。
5.4病态——分道扬镳:这时,冲突表现的形式就是派系行为,冲突与痛苦的结局就会引起人员的流动。
青春期的问题
第六章
盛年期
何谓“盛年期”?这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为理想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企业的自控力和灵活性达到平衡的阶段。盛年期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还在成长的阶段,称之为盛年期前期;一个是盛年期后期,有时候将其归为过渡区域。盛年期的企业有以下特点:
6.1具有梦想和价值观
盛年期的企业就如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一样:他们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也清楚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企业需要远见和价值观,不过这只是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它们还需要结构和程序把领导从个人化的决策制定中解放出来。
6.2制度化的企业治理过程
盛年期的企业都需要有一部章程,章程明确了企业治理的内容。章程必然是以解释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份文件开头的。接下来,应该明确制定决策的各种会议,包括对每个会议人员组成的描述及其职权,以及对每个会议的要求(是一致通过还是大多数通过,或是由主席来决定通过不通过,如此这般的问题)。从而让模糊不清的决策制定过程有序化。
6.3创造力得到控制及培养
要把这样一些相反的力量——创造性和控制力、创新性和商业化、市场和技术——作为一种驱动力来加以平衡,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权力结构,这个结构要能描绘出相关的职权和过程。在由工程师定调的高科技公司里是有可能实现那种既可控制又能赢利的创新的。
6.4相融合的目标:盛年期的企业对于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很清楚。它们的自律足以维护自己复杂而多面的目标体系。它不但会对财务问题作出响应,而且也会对各种各样的关系作出响应。雇员会得到与顾客同样的关心。
6.5清楚关注点和优先顺序:盛年期的企业既知道什么是要做的,又知道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对于做事情的原因、要做的内容、时机以及方法都很清楚。
6.6起作用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青春期的企业制度密布,文件乱飞。在盛年期,企业裁剪并清理了这些程序,并将其整合为能够起作用的制度。组织结构也得到了正确的安排,表现为其使命与职权和权力结构、信息流和奖惩制度的一致性。
6.7预料之中的卓越
盛年期的企业具有完备的领导机制和组织结构,而且能够通过奖惩机制的适当安排来强化自己想得到的行为。当企业处于盛年期阶段,其价值观念、组织结构、办事程序、规章制度和领导机制已经准备齐全。
6.8销售与利润双增长:经过青春期以后,企业才会培养出效率导向和成本控制的能力。到了盛年期,企业才会做到既有效率又有效果。这时他们才能将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提高到最佳水平。
6.9企业多产:盛年期的企业是一个能够共享某些功能的利润中心的组合体,是一个扩大了的企业大家庭,在共同的关注点和价值观下,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自律能力。
6.10企业间和企业内的整合与团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企业文化是盛年期企业的一个特点。
6.11盛年期的问题
在盛年期的企业中,最多的抱怨是对管理培训不足。盛年期阶段最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留住盛年期。如果盛年期的企业丧失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是会利用这种冲力的优势而不去培养它,那么企业的增长速度就会下滑,最后企业的生命力也会慢慢消失。这便是增长的终点,衰败的开始。
6.12盛年期后期/下滑阶段:企业虽然强盛,但正开始失去灵活性,开始丧失那种变革、创造出某种新事物的欲望。
第七章
老化的迹象:下滑期
7.1由承担风险到回避风险
成长中的企业付出,老化中的企业攫取。企业能量随着衰老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能量都用到内部市场营销上去了——这是为了把要瓦解的部分维持在一起的挣扎。在衰退的盛年期阶段,回避风险的倾向会超过承担风险的倾向。
7.2由预期超过成效到成效超过预期:随着企业变得喜欢规避风险,成效会超过预期,这样,企业的现金就开始积累起来了。
7.3由现金紧张到现金富余:想成长的企业消耗的现金总是多于它能够得到的现金。所以,婴儿期和学步期的企业总是现金短缺。在老化的后期阶段,资金充裕的公司所拥有的现金会比它们能用的要多。
7.4由强调功能到强调形式:形式之所以成长,是因为它能通过自身来培养自己。
7.5由做事的原因(why)和内容(what)到做事的方法(how)、人员(who)和现在要做事的原因(why now)。
在老化期的企业里,做事的方法是病态性的。它们关心的不是如何通过搞清楚做事的方法来达到自己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搞清楚要这么做的原因;它们干的目的是为方法而方法。一段时间以后,这就成了一种仪式了。信念主宰着成长阶段的企业文化,而畏惧主宰着老化阶段的企业文化。
7.6由贡献到个性:老化中的企业聘用和提拔人是因为他们的个性,而不是考虑他有没有做出贡献。
7.7由要求原谅到要求得到准许:老化中的企业只会在已经证明了的需求上下功夫,他们逃避风险,满腹疑虑,他们所持的态度是:“在证明正确以前,先假定它是错误的”。
7.8 看到的更多的是问题而非机会。
7.9权力由营销和销售部门转移到财务和法律部门
随着企业进入老化阶段,权力会进一步转到属于职能部门的财务和法律部门。这些部门的作用就是防止企业犯错误。它们的职责就是说“不行!”,而且它们也的确做到了。一线部门的权力继续在丧失,体制也变得更为集中化了。
7.10在老化企业中,责任是明确的,但职权不明确。
7.11谁管理谁?是企业自身,而不是任何具体的人在管理着企业管理层。
7.12是冲力还是惯性?在这个老化阶段,管理者试图利用惯性。
7.13该换领导还是换制度?
对于老化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一个典型的错误就是以为换了领导就能使企业重振旗鼓。在老化阶段,为了改变企业的领导,我们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行为。改变老化企业的领导却不改变其制度,就像从大海中取了一捧水,不会让大海有多大变化。企业的制度,包括企业结构、奖惩制度和信息制度,所有的制度都需要改变。在老化阶段的文化中,领导是企业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7.14从治本入手,需要从企业心脏开刀,改变企业的权力结构,需要的是内部和外部的咨询顾问与直言冒犯者。
7.15由销售导向到利润导向。
7.16由客户至上到资本为王。
7.17由过去的现金为王到政治权力斗争:
由于老化,企业缩短了自己的地平线,变得以短期效果为导向,使得追求这一目标的人强化了自己的地位。在他们进行精简的时候,牺牲掉的往往是那些作为企业生命力保留下来的内容。
第八章
老化中的企业:贵族期
为了减少冲突,企业会降低其变化的速率,这将使企业陷入一个过程:自己与客户之间的距离逐步拉大,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下降,导致它由盛年期后期进入了下滑阶段,最后到了贵族期。
贵族期企业的特征如下:对于成长的预期已经减小;对于占领新的市场、新技术和新的领域没有兴趣;关注的是过去的成就而不是未来的梦想;对于变革充满了疑虑;奖励的是那些遵命行事的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兴趣高于冒风险的兴趣;把钱花在了控制制度、福利和设备上;对于做事情的方法的关心胜于对做事情的内容和做这件事情的原因的关心;重视正式的着装、称谓和传统;获得聘用的那些关心企业活力的人,经营信条却是“别兴风作浪”。;所产生的内部创新微不足道;为了获得新产品、市场,甚至是企业家,会购买其他的公司;基本上都是靠提高价格来增加收入,而不是靠压缩开支来增加利润;资金充足,是被兼并的目标。
贵族期的企业行为具体还有以下特点:
8.1着装准则就是为了统一:企业中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风气,在办公家具、着装准则、便签以及对办公空间的利用方面都表现了出来。
8.2非常正式的会议室装修风格。
8.3办公空间的利用,形式主义已经超过了企业对实际功能的追求。
8.4彼此如何称谓变得非常正式。
8.5 信息沟通的传递方式成为了关键。
8.6软弱的决策制定主体:样子好像能干许多事情,但实际上,如果立马采取行动他们什么也做不到。
8.7冲突与危机的处理方式:团体处理冲突。
8.8 兼并收购:贵族期的企业不光是资金充裕,简直是资金累赘了,这时企业会进行兼并收购,但决策速度太慢,丢失了很多机会。
8.9 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寂静:在贵族期的后期阶段,企业的生产线已经过时,一种末日即将降临的感觉在企业中蔓延。
8.10等待着环境变得对自己更有利。
第九章
最后的衰败:官僚期和死亡期
官僚期的企业特点:制度繁多,行之无效;与世隔绝,只关心自己;丝毫没有控制意识;强迫自己的顾客想出种种微妙的办法去绕开制度障碍。
9.1问题个人化:大家关心的是谁造成了问题,而不是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9.2政治迫害开始:由于收入在下降,管理层相互尊重的体系开始瓦解,于是政治迫害开始。
9.3官僚期:苟延残喘的生命。
9.4隔绝:官僚气的企业靠惯例经营,不问缘由。
9.5缺乏可控感:为了干点事,你必需别人配合,而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6迂回系统:要想在这样的企业得到结果,客户必须自己做跑腿的工作。
9.7死亡:因为企业已经没有资源鼓励人们为自己工作了。
注意点:每个企业的不同部门都可能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经典面前,总是有那么几分敬畏,希望分享解读能够给各位带来些许思考,些许改变。《企业生命周期》是爱迪思的最佳奉献。在他的细节中有一位“守护神”,而在实践中他掌握了整体主义,他的追寻轨迹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渴望做到、渴望和谐以及渴望保持“一流”的领导者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即爱迪思揭示了如何安排结构、制度和人员,以便让组织保持新鲜,竞争和活力。大多数CEO会看到他们自己、他们的管理人员和他们的企业在这本书中是如何被生动地刻画和描述的。对这一切进行深入研究,会避免许多类似这样的失误。他以系统的方法巧妙地把企业的发展视作为一个像人和生物那样的生命机体。他的模型在微观的人际关系领域和宏观的政府层面都是适用的。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爱迪思方法也许可以拯救无数的婚姻、企业和国家!
(文字整理/编辑:张晓倩)
——————————————
华夏基石e洞察(微信号ID:chnstonewx):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咨询业开拓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教授领衔,资深媒体人及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宋劲松先生联合创办,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是中国顶尖管理智库平台和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策源地。权威、理性、睿见,高级管理者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廉洁党课题目大全【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廉洁党课题目大全4篇
【篇一】2022廉洁党课题目大全
1、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每个共产党员,在生活和实践中,都必须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前提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有共同奋斗的目标;才能增强凝聚力;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根本立场和先进性的标志;是共产党员的巨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共产党员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集中表现。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共产党员一样,要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追求,并下决心终生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与理论水平。作为大学生党员,首先应该有良好的品性修养。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成熟阶段,更要加强优秀品格的锻炼,要时时刻刻以党员和“四有”新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时时向优秀党员,优秀模范学习。我们一要加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理论
来增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二要自觉接受党内生活的锻炼,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实践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三要立志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要从党的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中,不断增强对党最终实现最高目标的必胜信心。这样才能在理论上、思想上、与实践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才能在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审时度势,把握方向,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必须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文化的竞争,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作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生党员,必须要以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高度重视并积极投身科学进步与创新。因此,大学生党员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有素质准备性特点,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自身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与同学互教互学,在学习上带动同学共同进步;积极向同学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联系同学,在政治上带动同学共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宣传党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树立起党的威信,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学生党员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树立自己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的思想观念,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发展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因而,工作的难度亦不断加大。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老老实实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并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掌握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事物的发展和要求;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才能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做好党组织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
新的世纪,百年的梦想,千年的辉煌,等待我们去创造,今日大学生党员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与理论水平;在学习、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新一代大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
2、在思想上入党,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
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当接受考验的时间较长时,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找出不足,迎头赶上;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正确的党课是教育说是热爱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由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献身事业而奋斗终身,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各种考验,才能自觉接受党政组织的培养和考察。
3、怎样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 力。一般来说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一个人入党的动 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2
、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近几年来,许多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强了以党章为主内容的学习,包括党的理想、宗旨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学习。第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我们党历来主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因此,怀有到党内捞好处念头的同志,应当自觉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
人生观,全心全意的为党和人民内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入党动机。要求入党的同志还应懂得: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端正入党动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 ,但后来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制衰退了,甚至蜕化变质了。这些同志由于没有树立好或者未能经常保持正确的入党动机,即使组织上入了党,遇到适当的气候,还会犯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完全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
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引起为鉴,不论组织上是否入了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真正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克服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决不能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
4、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原则、意义
(一)内容: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政治上,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然后对其中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在这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个人服从集体、全党服从中央。在利益关系上说,民主集中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要求统筹兼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维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如果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必然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滋长;反之,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又会出现极端民主化以及无政府状态。
(2)原则
六项基本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意义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之一,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对当前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几个突出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这一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生产关系到意识形态包括人们观念在内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党和国家领导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全党意志的统一和行动一致是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也是一个重要前提。
再次,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必须依靠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来实现。
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首先,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需要。其次,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需要。把民主集中制确定为我国政权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是我国革命政权组织建设的经验总结。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确保我国长治久安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些重要意义的考虑,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党内生活的实际,深刻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和内涵,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和执行等主要问题,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5、民主、集中的辩证关系
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不能离开集中讲民主,也不能离开民主讲集中,只能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指的是:党的领导机关是在民主基础上由党员群众所选举出来并给予信任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在民主基础上从群众集中起来的,并且是由党的领导机关集体研究决定的,然后又由领导机关带领党员群众下去执行的。“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指的是:党的一切会议是由党的领导机关召集的,一切会议的进行是有领导的,一切决议和法规的制定是经过充分准备和仔细考虑的,全党是有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统一的纪律的,并有一切党员都要服从的统一的领导机关的。所以,无论是民主,还是集中,都不能单独地、孤立地存在。不能离开民主讲集中,也不能离开集中讲民主。离开了对方,民主就不是民主集中制的民主,集中也不是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关键就在于二者的“相结合”。如果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必然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滋长;反之,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又会出现极端民主化以及无政府状态。党内民主集中制执行得好不好,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处理党内矛盾的本领如何,就看对民主与集中相结合驾驭得怎么样。结合得好,就会使民主集中制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结合得不好,就不能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
6、民主集中制在何种意义上是民主的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党内民主的九大原则:
(1)平等原则,党内政治生活人人平等(2)参与原则,即建立疏通和拓宽党员了解、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3)少数服从多数原则(4)民主选举原则(5)集体领导原则(6)党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原则(7)监督的原则(8)批评和讨论自由的原则(9)纪律原则。民主不是无政府主义,共产党不是松散联盟,党内民主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党员的纪律要求。
7、党的纪律特点是什么
(一)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平等的纪律。
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成员,不论其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在党的纪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工人阶级政党纪律平等的、统一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纪律对于党内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是平等的,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纪律之上的特权;二是党内任何人、任何组织违反了纪律都必须受到追究,决不允许任何容忍和纵容少数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决不允许干扰党纪执行的行为;三是各级党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所作出的某些更加具体的规定,必须以贯彻执行党中央统一制定的法规为基本依据,与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相一致。
(二)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纪律的目的。对于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不管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不管是否符合自己意愿、是否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监督之下,都能够自觉地服从组织决定,遵守党的纪律。
(三)党的纪律是科学的纪律
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产生的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照一定的民主程序,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党的会议讨论通过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铁的纪律”指的是党的纪律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有严密的统一的组织,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则有赖于在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实行极严格的铁的纪律。当某种建议和意见一经党的会议上讨论通过,形成了决议,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党的每个组织和每个党员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要受到纪律的制裁。
8、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发经济,而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因此,它并不排除民主集中制,相反,它要求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以及包括作为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在内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政治上讲,是以共产党为领导。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组织保证。
第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性。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保证党委决策的正确和有效实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委的决策要民主化、科学化,依靠集体的智慧,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以保证政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党的纪律,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有利于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统筹规划、协调配套,使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及其派生的平等观念,对于强化人们的民主意识,消除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克服官僚主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抵制和消除这种现象,保持党的纯洁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领导班子的清正廉洁,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篇二】2022廉洁党课题目大全
党课题目
  授课目的:发扬火车头精神,发挥党员作用  课后思考题:  1、 你对火车头精神的内涵还有那些深刻理解?  2、 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员的作用,做一台推进时代发展的火车头?  授课内容:  同志们:  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完成一堂党课。我这堂党课的题目是《做一台推进时代发展的火车头》。  当我们看见一台台机车牵引着钢铁巨龙,奔驰在千里运输线上的时候,心里总会油然涌动自豪感。虽然蒸汽机车已被大马力内燃机车所替代,但是,火车头那气势磅礴,叱咤风云的精神,却时刻在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培育着我们。所以我要说,火车头,是英雄的象征,是铁运*员的形象!开展争当“火车头”活动,就是要组织党员创一流、争第一,发挥火车头的“牵引”作用;就是要引导党员团结、帮助、带动后进人员共同进步,发挥火车头的“推进”作用;就是要教育党员敢于纠正和制止他人的错误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发挥火车头的“制动”作用。  *员都应该成为能够做到“牵引、推进、制动”作用的一台台火车头。革命导师斯大林指出:“*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关于火车头文化和火车头精神,我曾用八个字来形容火车头的精神。那就是:铁的纪律,运的快捷。同时我的延伸解释是:火车头精神就是具有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瞄准前沿,整*进;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精神。  每年“七一”前夕,党委都要组织新党员到革命传统纪念地,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入党时的誓词:  (请全体起立,举起右臂,跟我复诵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每当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着名诗人郭小川《望星空》里的诗句:“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  党是群星灿烂的银河系,党员就是银河系的一颗星。  这条流动的星河,无数颗星星曾在这里或正从这里升起,辉映着我们走过的道路,光耀着我们可爱的祖国,照射着我们伟大的时代。  他们是永恒的星辰,他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历史的星空永远书写着*员的名字。  同志们:党的xx大通过的新党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中国*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章第二章第十条规定:中国*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对党员个人服从党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每个党员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二是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三是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四是任何党员都不能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同志们,有一首歌叫《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曲在座的中年以上的党员再熟悉不过了,青年党员对她也不陌生,她伴随着我们成长、成熟,每每听到她,就会激起我们心中对党——我们最亲爱的母亲的无限热爱。作为一个*员来讲,一定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要深刻理解*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作出巨大牺牲所赋予的理想,反映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提出的明确规范。必须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群众。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要高于群众,做群众的楷模、榜样,做推进企业发展的火车头。  开拓进取、勇往直前,这是火车头的形象特征。它体现了*员坚韧顽强、豁达善良、永不言败的传统品德;团结协调、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实现愿景目标而奋勇向前的创新精神。  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对于*员来说也就是永久奋斗。“永久奋斗”,是毛主席在1939年5月30日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员来说,仍有重要的意义。“永久奋斗”,就是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有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决心,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品格,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勇于拼搏、善于创新的态度。“永久奋斗”是革命领袖对我们的一种教诲,是一种嘱咐,更是对*员的一种要求。每一名*员都要安心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永久奋斗。可是有的党员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勇往直前,辛苦;落在后面,受苦;不紧不慢,舒服”,这种观点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与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也相差甚远。永远奋斗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我们党员和干部,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当我们树立了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高瞻远瞩,见微知着,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当我们有了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当我们有了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由此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员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带领职工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起强烈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效益意识,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鲁迅先生说得好:“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做这一木一石呢?”  瞄准前沿、整*进,这是火车头的基本职能。它体现了*员各项工作创一流、争第一的进取精神;团结、帮助、带动后进人员共同前进和每一个成员都为推动整体的高速前进争做贡献的团队作用。  什么是光荣?什么是伟大?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奋战的*员用英勇的行动把答案告诉了我们。5月12日下午,东汽中学高二(1)班的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正在讲课。
突然间天崩地裂。谭千秋大喊:“马上走,赶快走!” 整个教学楼在下沉……看着身边4个已经不可能逃离教学楼的孩子,谭千秋奋力将他们塞进课桌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 他感天泣地的壮举告诉我们:这就是*员!
28岁的彭州市*局政工监督室女*蒋敏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残酷的现实面前,蒋敏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道路不通,电信不通,我回去也没有用,还不如在这里做些事情,帮帮受灾群众……”
蒋敏没有提出回去看亲人最后一眼的要求,而是选择坚守岗位,把救抚灾区群众作为纪念亲人最好的方式。她心系苍生的大爱告诉我们:这就是*员!汶川地震,北川县长经大忠从废墟里救了5个孩子,而他的妹妹、妹夫、两个侄女和一个侄子却永远失去了。他得到消息后,沉默了半晌,才说了一句话:“失去的永远回不来,我的任务是救活人!”他昂首前行的意志告诉我们:这就是*员!  中国*由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员必须带头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工作,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时刻牢记党的庄严使命,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始终保持*人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蓬勃朝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锐气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把心思集中于本职,把精力倾注于岗位,把才智奉献于事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失众望。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进一步树立党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光辉形象。广大党员应坚定信念不动摇,加强学习不放松,牢记宗旨不淡薄,严明纪律不松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瞄准前沿、整*进的火车头,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六个先锋”:成为全面践行“xxxx”重要思想;完成技术创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创造本岗位一流业绩;积极支持改革、参与竞争“赛马”;服务群众;制止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六个先锋”。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体现的。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指火车头的精神所在。*员要做到党的事业作贡献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几千万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批人倒下去,又一批人迎上来。脚印叠着脚印,臂膀挽着臂膀,前仆后继,慷慨悲歌。他们以献身换来祖国的新生。他们用倒下的身躯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崛起。这石碑,这青松,这墓地,这鲜花,既祭奠前人又昭示来者:永远也不要忘记鲜血染红的历史,永远也不要忘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的英烈!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员为了党的事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火车有起点站,*员却只有生命的起点,可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永无止境、没有终点。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塑造了*人的光辉形象,挺起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大声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吉鸿昌将军在1934年11月24日殉难时,毅然写下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用自己壮丽的人生谱写了*的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终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朽乐章。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更显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党的总书记、国家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冲到抗震最前沿指挥救灾,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党的温暖和关怀!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钢铁战士、*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灾区,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和战胜灾难的信心!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赈灾捐款节节攀升,“特殊党费”慷慨解囊,载着“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重建家园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大灾时刻,凸显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难时刻,党员干部挺起坚强的脊梁;关键时刻,*员冲锋在前。  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这是指火车头必须按号行驶,稳中求快。它体现了*员服从命令、听指挥、行得通、止得住,“谁也不大、制度最大”和整体有序受控的半军事化管理的特点。  我们要像军队一样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党员队伍必须要有铁的纪律,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党的纪律是铁一般的纪律。”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要象火车头一样敢于“负重爬坡”。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天的事情当天完。一个认真为党工作的人,总是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的人。革命导师马克思说:“我异常勤奋地工作,常常到早晨四点钟”,他还说:“我们要建立八小时的工作日,但我们自己却往往做了至少两倍时间的工作”。鲁迅先生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同志们,作为运输一线的*员,我们理应成为推动运输发展的火车头。记得在去年迎接铁运公司四次党代会的时候,我曾作了一首题为《火车头颂》的朗诵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  牵引、推进、制动  制动、推进、牵引  我们宣誓要把铁锤铸造钢劲  我们立志要将镰刀磨砺锋芒  我们就是一台台这样永不停歇的火车头  风驰电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道上  同志们:今天,在党的xx大嘹亮号角奏响的时候,我们蓦然发现,历经八十九年风雨沧桑的中国*,仍有一颗年青的心脏,她让我们*员凭添几分热情,再增几分力量!我们不由得要为自己加油、定向。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上,我们将以*员的名义,凭着一股火车头的精神,同时代一起赛跑,为党旗增色!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2022廉洁党课题目大全
2020年党课题目_开展党课题目参考大全
本文是关于2020年党课题目_开展党课题目参考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20xx年党课题目案例篇一  1.党的性质?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指导思想?  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4.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  答: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党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群众路线?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8.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答:密切联系群众  9.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答:脱离群众  10.党组织讨论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  答: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12.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3.党的宗旨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党员的义务?  答:(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5.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答: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16.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哪一级党组织?  答: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 ,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17.入党誓词的内容?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8.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  答:五年  19.党的纪律处分有几种?  答: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0.留党察看的最长时间?  答:最长不超过两年  21.党纪的最高处分?  答:开除党籍  20xx年党课题目案例篇二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5、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6、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7、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需要。  8、党员履行义务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表现,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需要,是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需要。  9、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10、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1、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  12、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13、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必须由考察人向党支部提出转正申请。  14、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作的圆满成功。  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6、“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7、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18、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  19、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0、共产主义觉悟,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思想境界。首先表现为理论觉悟;其次表现为政治觉悟;第三表现为组织觉悟;第四是道德觉悟。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___,核心在___,本质在___。  A、坚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执政为民  B、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执政为民 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执政为民 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C  2、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诞生于__________。  A. 1920xx年7月 B. 1920xx年7月  C. 1920xx年8月 D. 1920xx年8月  答案:B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__________相结合的产物。  A、工人运动 B、农民运动  C、资产阶级运动  D、知识分子运动  答案:A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___________。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C  5、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___________的原则。  A、择优而录 B、真诚爱党  C、长远发展 D、个别吸收  答案:D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_____。  A、新三民主义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答案:A  7、党的__________,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十三大 B. 十四大  C. xx大 D. xx大  答案:B  8、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青年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正在集结、形成之际,______的消息传到中国,把一个新的社会现实摆在中国人面前。  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B、一战结束  C、订立《中日陆军共同防敌条约》  D、巴黎和会  答案:A  9.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_____。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密切联系群众  C、一切实际出发  D、发展为了人民  答案:B  10.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  A、七届二中全会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C  1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__________在上海开始举行。  A.1920xx年7月1日  B.1920xx年7月23日  C.1920xx年7月21日  D.1920xx年8月1日  答案:C  12、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时间上讲,____,都属于初级阶段。  A、我国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20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B、我国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C、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D、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答案:C  13、各项工作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____,有利于增强____,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A、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质量  B、社会的和谐环境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环境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质量  D、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答案:D  14、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_________的能力。  A、处理突发事件 B、抵御风险  C、化解矛盾 D、处理危机  答案:B  15、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___,但主要是防止“___”。  A、左 右 B、右 左  C、右 冒进 D、左 冒进  答案:B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为__________。  A、 发展生产力  B、推进现代化建设  C、完成祖国统一  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答案:BCD  2、孙中山以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为蓝本,创立了_________三大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A、民族    B、民权  C、民治    D、民生  答案:ABD  3、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提出______等口号。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答案:ABC  4、以下哪几个选项是党员的权利?  A、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B、参加党的有关会议,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C、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D、相当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E、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答案:ABCDE  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_____和______。  A、民主    B、民权  C、自由    D、科学  答案:AD  四、简答题(每题4分,总共2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是什么?(要求答对四条以上)  答: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答对其中四条即可)  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哪些基本要求?  答: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4、通过反腐倡廉的形势分析,今后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1)力度上,反腐倡廉只会加大,不会削弱;  2)内容上,案件查办只会加紧,不会放松;  3)战略上,体系反腐只会加快,不会放慢;  4)格局上,国际合作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5、从申请入党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经过的程序是什么?  答: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预备党员的转正。  五、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预备党员被取消预备资格是一种党纪处分。  错误。  党章规定的党纪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预备党员被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不是党纪处分。因为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发展党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程序,是对预备党员继续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在预备期期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是履行入党手续问题,而不是党纪处分问题。  2、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都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正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也是与劳动人民处于平等地位的普通一员,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预备党员的权利同正式党员一样。  20xx年党课题目案例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10%)  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英文字母填在该题后面括号内﹑选正确给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C、密切联系群众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 )  A、求真 B﹑务实  C﹑发展 D﹑创新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理论联系实际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  A﹑党的十三大的灵魂 B﹑党的十四大的灵魂  C﹑党的xx大的灵魂 D﹑党的xx大的灵魂  5、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xx大 D﹑党的xx大  6、20xx年,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 ( )  A. 第五位 B﹑第六位 C﹑第七位 D﹑第八位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 )  A﹑理论米切联系实际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C﹑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D﹑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8、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 )  A﹑党的六大 B﹑党的七大 C﹑党的八大 D﹑党的九大  9、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xx大  10、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 (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xx  二﹑填空(20%)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为此﹑要注意做到一下三个结合:①坚持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②坚持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③坚持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相结合。  5、20xx年10月15日,航天员_________________首次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_________”5号飞行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6、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_____________实施。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内涵是全面﹑协调﹑__________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20%)  下列各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你把正确的答案前英文字母写在该题后面括号内。选正确给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给分  1、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基本要求是 ( )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民主集中制  2、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 ( )  A﹑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D﹑全党各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 ( )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立国之本  4、总结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 )  A﹑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  B﹑围绕党的中心目标来展开  C﹑朝着党的总目标来加强  D﹑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5、党的xx大报告体现了 ( )  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  C﹑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的统一  D﹑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的统一  6、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 ( )  A、根本组织制度  B、根本领导制度  C、根本组织原则  D、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  四、简答题(20%)  1、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内容是什么?(5分)  答: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5分)  答:  3、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答:  4、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怎样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4分)  答:  5、党的xx大新党章的最大特点、成果、意义是什么?(4分)  答:  6、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分)  答:  五、材料题(14%)  提供材料一(4分)  党的xx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依据提供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举什么旗帜?  2、走什么路?  3、实现什么目标?  答:  提供材料二(5分)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依据提供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1、党的各项工作要服务于和服从于的中心是什么?  2、立国之本是什么?  3、强国之路是什么?  4、方针是什么?  5、本世纪中叶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答:  提供材料三(5分)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持和完善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水平,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党120xx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依据提供材料3,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主要矛盾是什么?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5、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  六、论述题(10%)  试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
【篇四】2022廉洁党课题目大全
党课题目
授课目的:发扬火车头精神,发挥党员作用
课后思考题:
1、 你对火车头精神的内涵还有那些深刻理解?
2、 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员的作用,做一台推进时代发展的火车头?
授课内容:
同志们:
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完成一堂党课。我这堂党课的题目是《做一台推进时代发展的火车头》。
当我们看见一台台机车牵引着钢铁巨龙,奔驰在千里运输线上的时候,心里总会油然涌动自豪感。虽然蒸汽机车已被大马力内燃机车所替代,但是,火车头那气势磅礴,叱咤风云的精神,却时刻在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培育着我们。所以我要说,火车头,是英雄的象征,是铁运*员的形象!开展争当“火车头”活动,就是要组织党员创一流、争第一,发挥火车头的“牵引”作用;就是要引导党员团结、帮助、带动后进人员共同进步,发挥火车头的“推进”作用;就是要教育党员敢于纠正和制止他人的错误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发挥火车头的“制动”作用。
*员都应该成为能够做到“牵引、推进、制动”作用的一台台火车头。革命导师斯大林指出:“*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关于火车头文化和火车头精神,我曾用八个字来形容火车头的精神。那就是:铁的纪律,运的快捷。同时我的延伸解释是:火车头精神就是具有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瞄准前沿,整*进;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精神。
每年“七一”前夕,党委都要组织新党员到革命传统纪念地,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入党时的誓词:
(请全体起立,举起右臂,跟我复诵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每当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著名诗人郭小川《望星空》里的诗句:“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
党是群星灿烂的银河系,党员就是银河系的一颗星。
这条流动的星河,无数颗星星曾在这里或正从这里升起,辉映着我们走过的道路,光耀着我们可爱的祖国,照射着我们伟大的时代。
他们是永恒的星辰,他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历史的星空永远书写着*员的名字。
同志们:党的xx大通过的新党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中国*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章第二章第十条规定:中国*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对党员个人服从党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每个党员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二是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三是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四是任何党员都不能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同志们,有一首歌叫《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曲在座的中年以上的党员再熟悉不过了,青年党员对她也不陌生,她伴随着我们成长、成熟,每每听到她,就会激起我们心中对党——我们最亲爱的母亲的无限热爱。作为一个*员来讲,一定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要深刻理解*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作出巨大牺牲所赋予的理想,反映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提出的明确规范。必须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群众。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要高于群众,做群众的楷模、榜样,做推进企业发展的火车头。
开拓进取、勇往直前,这是火车头的形象特征。它体现了*员坚韧顽强、豁达善良、永不言败的传统品德;团结协调、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实现愿景目标而奋勇向前的创新精神。
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对于*员来说也就是永久奋斗。“永久奋斗”,是毛主席在19年5月30日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员来说,仍有重要的意义。“永久奋斗”,就是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有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决心,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品格,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勇于拼搏、善于创新的态度。“永久奋斗”是革命领袖对我们的一种教诲,是一种嘱咐,更是对*员的一种要求。每一名*员都要安心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永久奋斗。可是有的党员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勇往直前,辛苦;落在后面,受苦;不紧不慢,舒服”,这种观点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与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也相差甚远。永远奋斗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我们党员和干部,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当我们树立了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当我们有了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当我们有了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由此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员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带领职工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起强烈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效益意识,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鲁迅先生说得好:“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做这一木一石呢?”
瞄准前沿、整*进,这是火车头的基本职能。它体现了*员各项工作创一流、争第一的进取精神;团结、帮助、带动后进人员共同前进和每一个成员都为推动整体的高速前进争做贡献的团队作用。
什么是光荣?什么是伟大?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奋战的*员用英勇的行动把答案告诉了我们。5月12日下午,东汽中学高二(1)班的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正在讲课。
突然间天崩地裂。谭千秋大喊:“马上走,赶快走!” 整个教学楼在下沉……看着身边4个已经不可能逃离教学楼的孩子,谭千秋奋力将他们塞进课桌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 他感天泣地的壮举告诉我们:这就是*员!
28岁的彭州市*局政工监督室女*蒋敏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残酷的现实面前,蒋敏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道路不通,电信不通,我回去也没有用,还不如在这里做些事情,帮帮受灾群众……”
蒋敏没有提出回去看亲人最后一眼的要求,而是选择坚守岗位,把救抚灾区群众作为纪念亲人最好的方式。她心系苍生的大爱告诉我们:这就是*员!汶川地震,北川县长经大忠从废墟里救了5个孩子,而他的妹妹、妹夫、两个侄女和一个侄子却永远失去了。他得到消息后,沉默了半晌,才说了一句话:“失去的永远回不来,我的任务是救活人!”他昂首前行的意志告诉我们:这就是*员!
中国*由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员必须带头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工作,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时刻牢记党的庄严使命,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始终保持*人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蓬勃朝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锐气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把心思集中于本职,把精力倾注于岗位,把才智奉献于事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失众望。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进一步树立党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光辉形象。广大党员应坚定信念不动摇,加强学习不放松,牢记宗旨不淡薄,严明纪律不松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瞄准前沿、整*进的火车头,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六个先锋”:成为全面践行“xxxx”重要思想;完成技术创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创造本岗位一流业绩;积极支持改革、参与竞争“赛马”;服务群众;制止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六个先锋”。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体现的。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指火车头的精神所在。*员要做到党的事业作贡献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几千万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批人倒下去,又一批人迎上来。脚印叠着脚印,臂膀挽着臂膀,前仆后继,慷慨悲歌。他们以献身换来祖国的新生。他们用倒下的身躯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崛起。这石碑,这青松,这墓地,这鲜花,既祭奠前人又昭示来者:永远也不要忘记鲜血染红的历史,永远也不要忘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的英烈!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员为了党的事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火车有起点站,*员却只有生命的起点,可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永无止境、没有终点。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塑造了*人的光辉形象,挺起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大声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吉鸿昌将军在1934年11月24日殉难时,毅然写下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用自己壮丽的人生谱写了*的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终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朽乐章。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更显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党的总书记、国家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冲到抗震最前沿指挥救灾,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党的温暖和关怀!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钢铁战士、*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灾区,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和战胜灾难的信心!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赈灾捐款节节攀升,“特殊党费”慷慨解囊,载着“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重建家园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大灾时刻,凸显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难时刻,党员干部挺起坚强的脊梁;关键时刻,*员冲锋在前。
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这是指火车头必须按号行驶,稳中求快。它体现了*员服从命令、听指挥、行得通、止得住,“谁也不大、制度最大”和整体有序受控的半军事化管理的特点。
我们要像军队一样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党员队伍必须要有铁的纪律,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党的纪律是铁一般的纪律。”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要象火车头一样敢于“负重爬坡”。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天的事情当天完。一个认真为党工作的人,总是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的人。革命导师马克思说:“我异常勤奋地工作,常常到早晨四点钟”,他还说:“我们要建立八小时的工作日,但我们自己却往往做了至少两倍时间的工作”。鲁迅先生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同志们,作为运输一线的*员,我们理应成为推动运输发展的火车头。记得在去年迎接铁运公司四次党代会的时候,我曾作了一首题为《火车头颂》的朗诵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
牵引、推进、制动
制动、推进、牵引
我们宣誓要把铁锤铸造钢劲
我们立志要将镰刀磨砺锋芒
我们就是一台台这样永不停歇的火车头
风驰电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道上
同志们:今天,在党的xx大嘹亮号角奏响的时候,我们蓦然发现,历经八十九年风雨沧桑的中国*,仍有一颗年青的心脏,她让我们*员凭添几分热情,再增几分力量!我们不由得要为自己加油、定向。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上,我们将以*员的名义,凭着一股火车头的精神,同时代一起赛跑,为党旗增色!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0
推荐访问:党课 题目 大全 廉洁党课题目大全 2022廉洁党课题目大全 2022年廉洁党课题目
【摘要】:第三章 决 策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关系到组织的兴衰存亡,对于管理者而言,决策是最重要、最困难、最耗费精力和最担风险的事情。第一节 决策与决策理论一、决策的定义关于决策的定义,历史上许多管理学家都进行过探讨。以赫伯特·A·西蒙为首的决策理论学派则主张,管理就是决策,进而提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不仅包括计划,还包括管理本身。
第三章 决 策
决策(decisions)的正确与失误关系到组织的兴衰存亡,对于管理者而言,决策是最重要、最困难、最耗费精力和最担风险的事情。有一项企业调查,向管理者提出了三个问题:“你认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做什么花的时间最多?”“你在履行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答案都是“决策”。[1]
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何种组织内或组织的哪个领域中,都在制定决策,即他们要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方案中做出选择。例如最高层管理者制定关于整个组织目标的决策,如企业未来要开拓什么新市场,要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等。中层管理者要在组织总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把总目标分解,决定月度、季度、年度等各个一线部门的生产进度或利润目标等。一线管理者要做决策以决定要买什么型号、什么材质的零部件。事实上,赫伯特·A.西蒙主张决策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组织中的每个人随时都在做决策。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正确决策的,“一着失误,满盘皆输”的例子比比皆是。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分析认为:“世界上每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
管理案例
世界闻名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规模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1979年9月亏损达到7亿美元之巨,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原因是当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到来时,克莱斯勒公司仍生产耗油量大的大型汽车,造成汽车大量积压。
该公司聘任原福特公司总经理李·艾柯卡(Lee Iacocca)主持工作,克服重重困难,重组新的最高领导阶层,果断采取向政府申请贷款、解雇数万名工人、产品改型换代和亲善经销商等重大决策,终于使克莱斯勒公司起死回生,实现美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企业变革。
1984年,在美国盖洛普进行的“最令人尊敬的经理”调查中,艾柯卡名列第一,被人们誉为美国的民族英雄。李·艾柯卡曾说道:“如果我必须用一个词来扼要叙述是什么造就了好的经理,我会说是决策能力。你可以使用最好的计算机来收集数据,但最后还是必须要确定时间表和行动。”
第一节 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decision making)的定义
关于决策的定义,历史上许多管理学家都进行过探讨。尽管众说纷纭,但基本内涵大致相同。狭义地说,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它被看做是一种“瞬间的”一次性的行为,即“拍板定案”,注重的是决策结果的合理化。广义地说,决策是从最初识别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标准、把标准按重要程度排序,再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最终选出合适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该观点采纳的是赫伯特·A·西蒙之决策“和管理一词几近同义”[2]的观点。本书采用的决策的定义为: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的过程 。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
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是现今很多重要学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学、复杂系统等。其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因其贡献和影响在晚年获得了很多顶级荣誉,如:1975年的图灵奖、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奖、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1993年美国心理协会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总结性地指出:“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
二、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计划就是“谋”,谋求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等。通常人们说的谋定而后动,深谋远虑,多谋善断,等等,这都是在讲计划。它和决策的关系如何,哪一个包含的内容更宽泛?这是学界中一直争议的一个问题。
计划与决策,既是两个在很大程度上重叠或者交叉的概念,又是两个独立、不能互相替代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一致强调两者的紧密性,但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解释却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计划相对决策而言,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作为管理的首要环节,计划包括环境分析、目标确定、方案选择等过程;决策是这一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工作,即“断”——方案选择阶段。比如“一般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主张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个职能构成的活动过程,计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定一个行动计划,实际上将决策包含在计划职能之中。
以赫伯特·A·西蒙为首的决策理论学派则主张,管理就是决策,进而提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不仅包括计划,还包括管理本身。即计划仅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本书采用我国学者周三多提出的观点,即认为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两项工作因各自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相互区别开。在进行组织活动前,必须先对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进行选择,这就开始了决策活动的实施。而计划则是指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空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②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组织内部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对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制订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对决策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决策无法落实,或者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对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管理故事
房谋杜断
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一次他与房玄龄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人称房谋杜断。
谋:计谋;断:决断。房玄龄主意多,而杜如晦比较知道选择哪个。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同心济谋,配合默契,传为佳话,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三、决策的特点
1.目标性
任何组织的决策是为实现组织决策活动的目标服务的。目标是组织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指向和标志,像是夜行人的指路明灯。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若目标已经实现,也就无需开展决策活动。
2.可行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群老鼠为了防范猫的偷袭,决定在猫脖子上挂一个铃铛,以便猫走近时听到铃铛声响能够赶紧躲藏。但这是一个无法落实的“决策”,因为没有一只老鼠敢把铃铛挂到猫脖子上。组织管理中所有的决策都是要落到实处,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所以决策必须具备可行性,否则再好的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决策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①制定决策时,就必须对决策实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技术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保证决策得到实施。
②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决策可行与否,要求考虑投入的成本和代价问题。有些决策尽管可行,但由于投入太多、代价太大,因而最终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③可行性包括对决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变措施的考虑。一个在决策期间被认为是可行的决策,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因各种条件发生变化而变得不可行。这就要求决策者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一个决策方案越是刚性,其未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④决策是否可行,不光要看是否具备条件,还要看好不好操作,好不好督查,实施对象能不能接受。如果实施对象大多数不能接受,不愿执行,再合理再必要的决策也只是一纸空文;此时决策者也要回过头来考虑下,已做出的决策是否符合实际。
3.选择性
决策的本质含义就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如果只有一种方案,则没有了选择余地,也就无所谓“决策”了,这种情况被西方人讽刺为“霍布森选择”。[3]没有比较就无法鉴别,就无从择优,可能会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状况,也就更谈不上找出所谓“最优”。所以至少必须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备选方案。决策者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使决策者进可攻、退可守,有思考和比较的余地。
在制定可行方案时,应满足整体详尽性和相互排斥性要求。详尽性指应将各种可能实现的方案尽量都考虑到,以免漏掉那些可能是最好的方案。所谓相互排斥性,是指方案之间不可雷同替代。选择性要求管理者善于调查、集思广益以及利用科学的方法尽量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案,这样才可能找到相对“最优”方案。
4.过程性
决策是一个过程,贯穿管理始终,这是赫伯特·A.西蒙的主要观点。他主张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阶段往往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所以往往决策是一个“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的循环反复的不间断的过程。
5.动态性
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性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决策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作为过程,决策无疑是动态的,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真正的终点。而组织的外部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中。这要求决策者密切关注并研究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从中发现问题或找到机会,及时调整组织的活动,以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增强组织的适应性。
四、决策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其立论根基的,经济人假设主张人类理性是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古典决策理论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理论认为,一个完美理性的(rational)决策者是完全客观和符合逻辑性的,在定义问题、确定目标、选择方案时,他会进行缜密的理性谋划,以求得组织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决策理论,其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他是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决策的。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决策者掌握完全信息;②决策者了解所有备选方案;③决策者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组织体系,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④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追求本组织最大的经济利益。该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决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它只看到经济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专门针对古典决策理论提出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他第一本代表作《管理行为》一书中。西蒙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了“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原则。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拥有的知识并不完备,每个人只掌握了知识海洋里的一滴而已;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像全能的上帝那样能完全预见到未来。②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到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是直感式的。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出于认知能力的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做认知对象。③决策者只能了解有限多的备选方案。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无法全部了解。④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是第一位的。风险是伴随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任何决策都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或尽量规避风险,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⑤决策的原则是满意或合理而不是最优或最佳。⑥决策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其代表作《Z理论》中对美日两国企业在决策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决策差异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原因,从而开创了决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外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目标、搜集信息、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选择——择优,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西蒙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强调决策理论的实用性,从而使决策理论与决策实践相一致,有其积极意义。但把“令人满意”作为决策的行为准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渐进决策理论
(1)渐进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渐进决策理论由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Charles E.Lindblom)在1953年提出来的。与行为决策理论相比,渐进决策理论对古典决策理论做了更为彻底的批评。林德布洛姆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通过缓慢地进展、小心地改变现实的过程,认为一切决策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因陋就简、修修补补而成的。
林德布洛姆认为:①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在组织面临的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中,决策者首先必须找出并说明问题。而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团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②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的决策来说,分析是没有穷尽的,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的决策中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③决策受到价值观的影响。由于决策集团内部人士价值观的差异,一致的决策难以作出。
综上,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因此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决策者的重视。
(2)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①按部就班原则。林德布洛姆指出:“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看来不像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的解决者。”[4]这里,林德布洛姆把决策视为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即他注意到了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使前后计划或决策相互衔接,顺利运行。
②积小变为大变原则。从形式上看,渐进决策过程似乎行动缓慢。但这种渐进的过程可以由微小变化的积累,形成大的变化,其实际的变化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即“水能穿石”的道理,只要方向不变,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能汇成巨大的变化。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地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
③稳中求变原则。决策过程的连续性很重要,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那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化达到大变化的目的。
渐进决策理论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过程,强调在改变现状时必须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是一种只适宜于比较安定和变化不大的社会环境的决策理论,一旦表明对以往的决策需要加以根本改变(如中国几千年的改朝换代的历史)时,这种决策理论就显现出它的保守。
二战后的决策理论广泛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程序,并以系统理论、运筹学、管理科学、控制论和计算机为工具,概括形成了一套科学行为准则和工作程序,既重视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了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现实中,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决策进行分类,从而可以加深我们对决策的认识。
一、以决策的起点为标准进行划分
以决策的起点为标准进行划分,决策可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1.初始决策
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初始决策实施的开展,组织环境也同时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
2.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决策,它是组织日常决策中的常态。它首先会进行回溯分析,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内容、环境进行客观、冷静的思索,分析原有决策产生失误的原因、性质及程度,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无疑它是对原有决策的“扬弃”,努力比原有决策制定得更加完善和圆满,然后再在新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方案,所以它具有双重优化的特性。
二、按照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
按照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1.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事关组织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组织的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经营方向等方面的决策,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解决组织“做什么”的问题,决策权由最高层管理者行使。战略决策多为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决策,常常要依赖决策者的直觉、经验、判断力、魄力等。
2.战术决策
战术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解决组织“如何做”的问题。它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如企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设备的更新、新产品的定价以及资金的筹措等都属于战术决策的范畴,决策权主要由中层管理者行使。
3.业务决策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属于业务决策范畴的主要有: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和检查、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和执行、库存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采购等,决策权由基层管理者负责进行。
三、按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进行划分
按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进行划分,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这是赫伯特·A.西蒙的经典分类。
1.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组织中的问题一般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常规的管理问题,如大学处理学生的入学申请、企业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定期补充原材料、员工请假等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没有固定程序可循、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峡工程上马、组织结构变化、重大投资、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政策的制定等问题。
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西蒙根据问题的性质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事实上,这两类决策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西蒙曾论述道:“它们并非真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决策,而是像一个光谱一样的连续统一体:其一端为高度程序化的决策,而另一端为高度非程序化的决策。我们沿着这个光谱式的统一体可以找到不同灰色梯度的各种决策,而我采用程序化和非程序化这两个词也只是用来作为光谱的黑色频段与白色频段的标志而已。”[5]组织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大多是非程序化决策,而中、基层管理者面临的大多为程序化决策。
3.非程序化决策对决策者要求更高
非程序化决策对决策者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决策时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常常要耗费决策者大量的精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和中国2003年“非典”事件中,二者对各自政府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都是要做非程序化决策,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借鉴,很多要靠各级政府的决策层长期的经验积累、直觉、判断力、创造力和魄力等,迅速地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制定决策,采取必要的手段和及时的措施,强有力地推行决策,以化解风险和危机带来的危害。
4.非程序化决策已日趋常态化
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增加,非程序化决策已日趋常态化。非程序化决策不等于靠拍脑袋获得灵感和知觉来决策,存在着向程序化决策过渡和转化的可能。当我们意识到突发危机的重复性后,这种转化还是很有必要的。如“9·11”事件和“非典”事件发生后,中美两国政府都认识到政府的非常态管理和常态管理一样重要,忽略了前者的话,就像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的,最终影响政府绩效和政府形象的,是那块“短板”。两国政府都加强了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研究和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备的建制。平时重预防,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明确应对危机的处理原则,组织领导及应对措施。通过加强应急管理方案的演练,使公共危机的应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力保紧急情况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应对、控制局面、减少损害。
四、根据决策的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
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进行划分,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1.个人决策
个人决策是指由单个人做出的决策,决策权集中于个人,决策受个人知识、经验、心理、能力、价值观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决策过程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比如我国政府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2.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则是指由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小,受群体结构的影响较大。在群体决策中,参与者的互动既可能导致优势互补,也可能导致弱势叠加。
一般而言,在需要对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时,个人决策是有效的;而在有关组织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不太急迫),群体决策更优越。时任IBM CEO的里欧·郭士纳在1992年为了挽救亏损达50亿美元的IBM时,就是更多地依赖个人决策和强势管理,对IBM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扭转了IBM的局面。在那样的危急关头,缓慢的群体决策显然派不上用场。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缺点对比如表3-1所示。
表3-1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优缺点对比
五、根据环境因素的可控性进行划分
根据环境因素的可控性进行划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certainty)决策是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比如企业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其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并且预计在今后五年内需求量持续上升。则企业在这种确定的自然状态,只要拟定多个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通过分析、评价,从中选出生产量最大的那个决策方案并投产即可。
2.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risk)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无法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曾指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
3.不确定型决策
不确定型(uncertainty)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见,不确定型决策是最困难和风险最大的,它和风险型决策同属于非程序化决策。
以上三种决策的相互转换如图3-1所示。一般来说,越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战略型的、非常规的、非确定型的决策;越是组织的下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战术型的、常规的、确定型的决策。
图3-1 三种决策的类型与转换
第三节 决策的步骤
决策的步骤分为识别并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订方案、筛选方案、执行决策和评估效果六个阶段。
一、识别并诊断问题
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所以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识别并诊断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实际状况与所要求的“理想状况”之间的偏差。做任何事情前,决策者脑海中都已对结果的期望。如果实际情况与期望的状态不一样,就产生了“偏差”,也就出了“问题”。决策者若感知到了这些偏差,就意识到了存在问题或潜在的机会,进而就会被激发起来采取行动,纠正偏差。
认识和分析问题是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说它最重要,是因为问题不清,无从决策;而问题找错,将一错百错。在这个环节多下些工夫,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决策中最常引发错误的是过分强调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的问题。”
说它最为困难,是因为真正的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些征兆和表面现象,其实质和发生原因被大量的表象所掩盖,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而这就需要决策者特别注意要尽可能精确地界定问题和评估问题。界定问题就是要把问题的性质、特点和范围搞清楚,是例行问题吗?还是结构不良的?
问题界定准确了,才谈得上后续的评估。而评估问题的精确程度有赖于信息的精确程度。所以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就至关重要了。决策者要谨防影响其正确识别问题的认知倾向和心理偏差。信息收集上可能会发生偏倚,如消极消息上行沟通中出现“过滤”的问题等。决策者要注意信息的完整和全面。切忌凭个人好恶来选择资料或事实,那样就很容易得出符合个人意愿、但却不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评估问题的目的,首先要明确该问题是否严重。只有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存在重大关系的问题,我们才要考虑去化解它,否则一个组织每天遇到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庞杂了,不可能每个都一视同仁地排上决策日程,总得有个轻重缓急的考量。然后再经过初步调查,确定问题出在何处。最后深入调查,以明确真正的问题所在及分析其产生的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二、明确目标
目标是组织期望获得的结果。在确定目标阶段,就要把组织所期望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定下来,这两方面最终将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彼得·德鲁克指出:“真正的困难不在于确定我们需要什么目标,而在于决定如何订立目标。”[6]
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术决策,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业务决策。短期目标分得再细些,还可有年度、季度、月、旬、周、日、班等目标的区分。
三、拟订方案
一旦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决策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发挥决策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时间、资源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这方案可以是已有的方案,如组织以前采用过的方案,决策者以前见过的主意;或听从其他曾遇到类似问题的人的建议等等;也可以是定做的方案,即根据具体问题设计,将主意融入新的、有创意的方案中,这可通过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名义小组技术等找寻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决策方案的拟订,一方面需要决策者借助其个人经验、素质、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方案,决策者还要善于征询他人(如专家)的意见,特别要重视他人的反面意见。决策者要善于吸收反面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以使最终的决策更加完善。
拟订方案时,要注意提出的各方案之间要互相排斥,这是一个基本要求。这样能鼓励参与各方尽量从不同的方面拟订方案。很著名的一个例子是1962年,美国在对付前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问题进行决策时,在确立解决此次加勒比海危机的具体目标是迫使前苏联撤出导弹的前提下,由于决策者鼓励有关人员畅所欲言,结果一共拟定出6个备选方案:无所作为、施加外交压力、通过各种渠道与古巴谈判、全面入侵、空袭摧毁导弹基地、封锁海面。决策者经过权衡,最后选择了封锁海面,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管理故事
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中,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发现所有的人都对一个重要决策持认同态度。他强调说:“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不同意见都可以提出。”大家都点了点头。斯隆接着说:“诸位先生,我想我们大家对这项决定都一致同意,是吗?”出席会议的委员们都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接着说:“现在,我宣布会议结束,这一问题推迟到下次开会时再行讨论。我希望下次开会时能听到相反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对这项决策的真正了解。”斯隆作决策从来不靠“直觉”,总是强调必须用事实来检验看法,懂得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事实证明,在那次会议上,斯隆避免了一个错误的决策。
四、筛选方案
在拟订方案后,决策者必须对各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进行确定,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从而形成决策。
一般说来,分析前要明确该决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要评估标准有哪些,各个评估标准的权重是怎样的。然后再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展开筛选:一是对方案进行条件分析,即该方案是否具备实施的主客观条件。二是对方案进行利害得失分析,即分析该方案的实施可能有哪些收益、需付出哪些代价、需花费多少成本。有些方案在短期内代价较小,但从长远来说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要有长远眼光,避免急功近利。三是对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预测:风险与不确定性如何?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有应急方案吗?在经过上述几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综合评估,以便于对它们进行比较,最终进行排序,并作出最终选择。
五、执行决策
执行是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选定以后,决策者就要制定执行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决策者要明了每个步骤由谁负责;各步骤所需的资源和行动是否到位;资源是组织内具备的,还是需要从组织外部获取;获取的条件有哪些,要尽量做到经济有效。决策者要能把组织内外的资源调动起来,优化配置,以产生最大效能。他要确保与决策有关的各种指令能被所有有关人员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在执行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掌握进展情况,实施有效控制。
六、评估效果
对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即决策者要随时掌握决策的效果和进度的情况,再与决策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或者说存在负反馈,就要找出负反馈出现的原因。若是因为决策的实施需要更多的时间、资源、努力,那就要考虑进一步加大投入;如果说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决策,如决策的方向性错误,决策目标不切实际,错误估计现状及趋势,因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等,那就要果断终止执行,重新展开新决策的制定过程。即重新识别问题,收集更多信息和建议,改正初始决策中存在的错误,经过适当调整后,使新决策更加符合组织的实际和变化了的环境。所以,这一过程也叫做“决策追踪”。可见,决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没有终点。而如果发现偏差是执行过程中某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决策者就应该加强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已经出现的偏差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从而使决策取得预期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决策者在以上各个步骤中都会受到个性、态度和行为,伦理和价值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温馨提示
按以上六个步骤做出的决策是否就是正确的决策?
按科学的程序进行决策并不能够保证决策结果是正确的,但现实中很多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按照决策程序一步一步去做;既没有清晰地界定问题,也不清楚决策的目标,或者对可选方案不进行科学的评价,或者决策执行中没有检查和控制。
第四节 影响决策的因素
组织中的决策会受到信息的获取状况、环境的稳定状况、决策问题的性质、组织的文化特征以及决策者的个人因素等五方面的影响。
一、信息的获取状况
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有句名言:“一个成功的决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觉。”可见,决策离不开大量的信息。当然,在实际运作中,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可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而损害了决策强调的时效性,错过了时机。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通常认为,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理性的决策者必然努力使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产生信息的成本应低于信息所带来的效益。
对于一个科学有效的决策过程来说,“策”是基础和前提,“决”是目标和关键。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既善于“借助外脑”,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民主协商等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又善于分析和综合他人的合理化建议,在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胆拍板,果断拿出方案和举措,确保决策的及时有效。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如何统筹兼顾、把握火候的问题,需要在领导和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
管理故事
美国总统林肯,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六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七个人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六个人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六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仍固执己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其实,林肯已经仔细地了解了其他六个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而其他六个人持反对意见,只是一个条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因为,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二、环境的稳定状况
一般来说,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组织过去针对同类问题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为过去决策时所面临的环境与现时差不多。有时,今天的决策仅是简单地重复昨天的决策。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负责就可以了。
但环境若是发生了剧烈变化,组织所要做的决策通常是紧迫的,否则可能因贻误时机而被环境淘汰;同时过去的决策的借鉴意义也不大,因为已经事过境迁。为了更快地适应环境,组织可能需要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与形式进行及时的调整。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进行。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
1.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的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①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有些重要问题甚至必须由高层领导亲自决策,从而决策可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②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因为群体决策相对个人决策而言,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决策的质量可能更高;③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尽量避免各种心理偏差,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2.问题的紧迫性
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对于此类决策,快速行动要比如何行动更重要,即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战场上军事指挥官的决策多属于此类。组织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面临稍纵即逝的重大机会以及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面临的决策也属于此类。需指出的是,时间敏感型决策在组织中不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
相反,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因为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而高质量的决策依赖于决策者掌握足够的知识。组织中的大多数决策均属于此类。对决策者而言,为争取足够的时间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需要未雨绸缪,尽可能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将其列为决策的对象,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匆忙做决策,也就是将时间敏感型决策转化为知识敏感型决策。
四、组织的文化特征
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倾向于维持现状,他们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对任何带来变化(特别是重大变化)的行动方案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如果决策者想坚持实施一项可能给组织成员带来较大变化的行动方案,就必须首先勇于破除旧有的文化,建立一种欢迎变化的文化,而这是组织变革中最难的一种变革。
在创新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欢迎变化,勇于创新,宽容地对待失败,并提出高产出高回报,鼓励拼搏精神。在这样的组织中,容易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有时候,他们进行决策的目的就是制造变化。另外,在一个对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7]较低的组织文化下,凭直觉进行决策更易于被组织接受。
五、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1)直觉
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管理者通常也会运用直觉来做出决策,直觉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判断,包括对问题、信息的判断,对方案的抉择。很多情况下,这种靠潜意识的决策过程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它是基于决策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实践。
管理者何时最有可能使用直觉进行决策呢?有以下八种情况:①存在高不确定性时;②极少有先例存在时;③变化难以科学地预测时;④“事实”有限时;⑤事实不足以明确指明前进道路时;⑥分析性数据用途不大时;⑦当需要从存在的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一个的评价都良好时;⑧时间有限,并且存在提出正确决策的压力时。[8]但管理者需清楚的是,直觉犹如一把双刃剑,决策者需同时运用头脑和心灵,将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水乳交融在一起,才能较好地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2)执著
执著是指人们特别偏爱自己的决策所选定的方案,甚至当实践已经证明这个方案不妥当或不正确时,仍然要坚持下去,“不到黄河心不死”,甚至进行“承诺升级”,[9]使沉淀成本越来越大。此时实际已变成了执迷不悟。这里有决策者个性好强、“好面子”等心理因素在里面,不敢面对现实,不愿承认失败,感情压倒了理智,往往是损失已经到了不可弥补的地步才醒悟过来。决策者要注意这种现象,避免受其所害。
(3)对待风险的态度
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策。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往往要求关键性决策的安全系数越高越好。但决策者遇到的大多数决策都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程度的风险性的。在四平八稳的“保险箱”的框架内进行决策固然是保险,却往往无法取得最好的决策效果。有的决策者天生爱冒险,敢闯敢拼,追求高刺激下的高回报,凡事喜欢赌一把;而有的决策者则天生谨小慎微,万事只求平安无恙。当然同一个人也会因为所面对问题的不同,在组织中位置的高低不同,所面临风险的大小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态度。
(4)利益与政治斗争
决策往往涉及组织中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决策制定的过程,往往就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大家都想最终的决策对己方有利,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还会产生结盟的现象。结盟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例如,企业的股东为了某种共同的目的而联合起来向董事会施压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美国军火商集团对美国政府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第五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群体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中的“策”,指的是谋划。好的决策固然强调最高决策者要有胆识、有决断能力,但决不意味着不要集体商议和策划。
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点:①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②集思广益,增加备选方案的多样性、异质性、层次性;③能更好地沟通,提高决策的时效性;④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增加对最终决策方案的接受性,并减少了执行中的阻力;⑤能做出更好的决策,用群体的智慧来弥补个人理性的不足;⑥民主决策,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化程度,团结了组织。
2.群体决策的必要性
当前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有它的客观必然性。
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专业化和分工的日益深化,使得每个人所能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集中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管理者要应对的决策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单单靠个人理性、智慧和能力,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往往已很难得到保证。
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
③决策间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进行决策。在此情势下,群体决策就是明智之选。
二、采用群体决策的考量因素
1.效率和效果的考量
如前所述,群体决策,人多、意见分歧可能多,做出决策需更多的讨论与协商,费时较个人决策要多,对时间敏感型的决策不太适宜。所以,如果组织更关注准确性、创造性和可接纳的程度,那么群体决策就比较好;如果决策时更关注速度和群体效率,那么就应该选择个人决策。从效能方面来考虑,如果各成员间加强合作,那么群体的力量就大,决策容易通过,执行起来也更顺利,可以发挥群体决策的优越性;如果成员间缺乏合作精神,互相对立,产生内耗,往往难以通过群体决策,更无法顺利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强势领导人做出较好的决策可能更有效。从风险方面来考虑,一般处理风险较大、影响广的问题上倾向于群体决策,有助于相互支持、有所依靠。
2.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考量
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企业规模和资源配置状态的不同,其自然状态下的管理特点也是不同的,对决策模式的需求也随之不同。比如,对于大多数刚刚创立的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且资产配置较单一,所以管理一般呈现随意性。在草创初期,企业还没有必要在管理上花费太多的成本,他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方面。对于处在这一生命进程阶段的企业,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及契约关系简单,高度集权、粗放型的管理制度是比较有效的。采用个人决策的比例相对比较多。对于进入成长期的企业,随意的管理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不得不向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发展。系统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战略目标明确,组织架构日趋合理,工作流程清晰。这类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处于较高层次。要保持企业活力,管理者必须敢于放权,主动扩大决策参与人数,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此阶段进行群体决策是明智和适宜的。而经过初创期、成长期的发展历程,企业进入成熟期时,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最为激烈的,除了需要决策者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员工对知识的掌握。单单只依靠企业内部的信息搜集部门已经不足以应对如此众多的竞争者,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引入“外脑”的帮助,参与群体决策的主体增多了,范围扩大了。但也可能由于企业成功的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滋长惰性,更多地凭经验、按条条办事,以老经验为思路,凭感觉和经验决策,个人决策的比例也可能上升。
3.决策体制与决策文化的考量
所谓决策体制,是指承担决策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决策权力配置、运行机制及决策方法、程序规范的总称。为不断适应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的变化,管理者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决策体制。
决策文化与组织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凝重且厚重,讲究忠诚,提倡中庸和人际和谐。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折中、合作,不偏不倚、不绝对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是形成群体决策的文化基础。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企业管理中往往实行一种“禀议制度”的群体决策。在他们需要对某一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时,往往采取自上而下地提出问题和自下而上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企业内部领导层进行反复的磋商,再做最后的决定;一旦形成决策,则集体负责。他们的管理者还常常在下班后又聚集在一起进行社会活动到深夜,很多工作中的重要决策就是在这种非正式性的聚会上做出的。与之相反,西方文化突出个人、强调理性思维、重视制度建设。个人英雄主义使个人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创业的欲望,理性主义则表现为责任和权利的泾渭分明。这是个人决策生长的土壤。现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个人决策的趋势正在不断增强,开始追求形式“美式化”,比如设置“CEO”,CEO就是个人决策的组织前提。
三、有效群体决策的实现
群体决策的广泛存在,促使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各种有效的方法以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如通过适当设定最后期限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民主协商与个人拍板相结合是实践中的常用方法。为了使群体决策有效、切合实际,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管理者方面的注意事项
①管理者在组织群体进行决策时,要避免主导,而是应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以利于参与各方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只有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群体决策才能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不仅需要管理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直抒己见,同时也要求管理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群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方案的讨论。
②在开展群体决策时,管理者要注意决策群体应该尽可能地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就不同;能力结构与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知识结构的互补不仅使得对决策对象的认识盲区大大减少,而且使得决策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启发,激发出许多创造性的新思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取得最佳结果。决策者的年龄、职位都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决策群体的人数不能过多,要尽可能多地集中指挥。在群体决策的整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始终牢记决策的目标,否则由于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等,决策容易被导引到其他方向上去。
③避免“群体思维”。所谓“群体思维”,指个人由于真实或臆想的来自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虽然群体压力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难以违抗。[10]当与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个人容易选择沉默不语或放弃己见。例如组织中,上下级关系会导致下级方面并非真正参与决策,下级为了迎合上级,宁愿顺着上级的意图而不提出自己的真正意见。几千年来,墨子所倡导的“有见于齐”的平庸思想成为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惰性,使得群体思维或说从众效应非常频繁发生。管理者可以尝试一定程度上的“分而治之”,即在明确陈述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发两种或多种竞争性方案,以此将决策群体分为支持不同方案的亚群体。让不同的亚群体检验并宣扬己方立场的优势和长处,然后,再回到整个群体中,进行竞争性陈述,在此基础上,产生最佳的新方案。
2.鼓励建设性冲突
群体决策时,意见不一致是肯定存在的,冲突在所难免,因为参与的各方所代表的利益是不同的;所处的位置和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同时每个人的价值观、作风也是不同的。只要冲突能够聚焦在决策问题的讨论上,允许多种观点并存,使参与各方多方面、全方位地探讨决策问题,能够避免作出冒险的决策,促进创新思考,这样的冲突就可视为具备建设性功能的正向冲突。英特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格鲁夫(Andrew Grove)说:“争论过程好比摄影师洗相时增强对比度,为了达到清晰的图像效果,管理者需要集思广益。”管理者要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忽略参与决策各方的地位的不同,一视同仁地对待各方的政策建议;相信不同观点都有它的价值,汲取各个观点有用的成分;鼓励建设性冲突的存在,把冲突控制在适度的认知冲突水平上,坚持对事不对人,是对观点、建议的争论,不涉及对人的评价。
管理案例
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不分彼此是团队成员合作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唯一的管理规则。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尊重不同的意见,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让每一位员工都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韦尔奇称此为
建设性冲突的开放式辩论风格。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GE独特的企业文化。
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也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激发建设性冲突,让员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发表批评意见对企业非但不是不幸,反而有利于培养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能使组织少冒风险。他在公司里鼓励大家“公开提出意见”,即使对自己的上司,也不要怕因公开提出意见而发生冲突。他认为,“不同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最后的结论必然更为高明”,“公司犯错的风险才会减少”。
3.注重和信赖专家
现代社会变化快、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怎么说都不过分。任何一个人,无论学历、背景、职称条件如何,什么都知道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企业和政府等组织都需要专家提供咨询意见,专门进行工作,展开研究。作为组织进行决策的咨询系统,专家为管理者出谋划策,成为必不可少的“外脑”。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门下聚集着许多门客,孟尝君手下甚至有鸡鸣狗盗之士,关键时刻都派上了用场,那就是古代的智囊团。现在企业也纷纷求助于由专家及专业机构组成的智库,它们不仅是智囊机构,同时也是遵循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企业提供执行策略及服务的经济组织。政府往往也离不开公共政策智库的支持。美国目前拥有近1 800个智库,其中著名的兰德公司就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智库,该公司对美国政府政策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也经常邀请相关智库学者建言献策。
4.倡导创造性思维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说过:“入侵的军队可被抵挡住,但一个想法在该来的时候则无力可挡。”在群体决策中,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找寻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鼓励参与各方激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此过程中,管理者能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捕捉住参与者们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并将其融入最终的决策方案至关重要。另外,要注意避免批判性选择,对于重复的主意,就删除多余的;对于意思相近或相似的,则予以合并。
5.做好会议记录
责任不清是群体决策常常被人诟病的一个缺点。群体决策由群体成员分担责任,但实际上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并不清楚。众人负责往往造成无人负责,任何一个人的责任都被冲淡了。相关责任人经常会以“这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为理由来推脱责任,群体决策便演变成了掩盖过失的“挡箭牌”,个人责任就这样被转嫁给群体。所以,群体决策时要做好会议记录,每个人的言论都要记录在案,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到底。如果决策失误,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那么当时表达正确观点的人,可以依据会议记录免责;而造成决策失误的责任人,也应据此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节 决策方法
随着决策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创造出许多科学可行的决策方法。但无疑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关键在于在具体情境下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机应变,找到其适合的方法去进行针对性的决策。决策使用的方法既依赖于客观条件,比如是否有计算机和相应软件,也依赖于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能力。根据决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把决策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习惯于用定性方法进行决策,也常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决策方法。而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发现还是离不开定性决策方法的,原因包括:①人们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决策问题时,比如面对新的环境里出现的新问题,难以使用对数据依赖程度很高的定量方法。②当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时,比如定量分析的目标函数如何确定,特别是当多个决策者意见有分歧时,需要采用定性分析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决策方法。③当决策问题十分复杂,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工具难以胜任时,人们不得不进行粗略的估计和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1.头脑风暴法
1957年,英国的心理学家奥斯本(A.F.Osborn)提出了“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简称BS法),是比较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便于发表创造性意见,因此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人聚集在一起,鼓励他们尽量多地提出新颖创见,而不允许互相批评。由于每一个体受到其他人提出意见的刺激和启发,激起发散性思维,引起思维共振,结果在同样时间产生两倍于他独立思考时的意见数量。据报道,这种方法在用于拟订可行方案的决策阶段时,可以获得大量的新颖的方案和设想。
头脑风暴法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包括:①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建议的数量越多越好,不必考虑自己建议的质量。不允许私下交谈。②在充分表述所有观点后,才进行评述和批评。③与会人员一律平等。鼓励大家自由发言,畅所欲言。④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此称为“免费搭车”。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
管理故事
有一年,美国北方格外严寒,大雪纷飞,电线上积满冰雪,大跨度的电线常被积雪压断,严重影响通信。过去,许多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后来,电信公司经理应用奥斯本发明的头脑风暴法,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他召开了一种能让头脑卷起风暴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是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
按照这种会议规则,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提出设计一种专用的电线清雪机;有人想到用电热来化解冰雪;也有人建议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还有人提出能否带上几把大扫帚,乘坐直升机去扫电线上的积雪。对于这种“坐飞机扫雪”的设想,大家心里尽管觉得滑稽可笑,但在会上也无人提出批评。相反,有一工程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听到用飞机扫雪的想法后,大脑突然受到冲击,一种简单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来。他想,每当大雪过后,出动直升机沿积雪严重的电线飞行,依靠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即可将电线上的积雪迅速扇落。他马上提出“用直升机扇雪”的新设想,顿时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有关用飞机除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条。不到一小时,与会的10名技术人员共提出90多条新设想。
会后,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专家们认为设计专用清雪机,采用电热或电磁振荡等方法清除电线上的积雪,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研制费用大,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那种因“坐飞机扫雪”激发出来的几种设想,倒是一种大胆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将是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好办法。经过现场试验,发现用直升机扇雪真能奏效,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终于在头脑风暴会中得到了巧妙的解决。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 groups),又称为专家决策法,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它来自于美国兰德公司的贡献。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而阿波罗太阳神庙在古希腊的德尔菲,是一个预卜未来的神谕之地。而兰德公司[兰德(Rand)的名称是英文“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两词的缩写]自从在朝鲜战争前夕成功预测中国将出兵朝鲜而一鸣惊人,现在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之一。基于对兰德公司卓越的预测能力的肯定,人们就借用“德尔菲”这个名字,作为这种方法的名称。其具体做法如下:①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人数一般在10~50人较好。②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匿名、各自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③拟订好意见征询表,因为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他们,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④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大体上一致的、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运用德尔菲法,可能存在如下缺点:过程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有些专家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
3.名义小组技术
名义小组技术(nominal groups)的适用情境是进行集体决策时,如果大家对问题性质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彼此的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可能争执不下,也可能权威人士发言后大家会随声附和。此时选择名义小组技术是适宜的。小组成员不在一起讨论、协商,小组只是名义上的。这种名义上的小组可以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步骤如下:①管理者先选择一些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与决策问题相关的信息。②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地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并尽可能详细地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资料。③召开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己的方案。④成员对全部备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他方案的意见,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当然,管理者最后仍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方案。
二、定量决策方法
决策过程中,在决定选择哪一个方案时,要比较不同的方案。而比较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各种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果。由于方案是在未来实施的,所以管理者在计算方案的经济效果时,要考虑到未来的情况。根据未来情况的可控程度,可把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分为三大类: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
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用确定型决策方法。比起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比较容易求解的。常用的确定型决策方法有线性规划和量本利分析法等。
2.风险型决策方法
如前所述,决策者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不止一种,管理者不知道到底哪种情况会发生,但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须采用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用树状图来描述各种方案在不同情况(或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据此计算每种方案的期望收益从而作出决策的方法。决策树由决策点、状态节点、方案枝和概率枝组成。应用决策树的具体步骤为:①绘制决策树,从左至右;②确定概率,标在概率枝上;③计算收益,标在概率分支的末端;④计算期望收益,从右向左,期望值标于状态节点上;⑤剪枝,从右向左逐一比较,把小的方案枝剪掉。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决策树的原理和应用。
例3.1 某投资者欲投资兴建一工厂,建设方案有两种:①大规模投资300万元;②小规模投资160万元。两个方案的生产期均为10年,其每年的损益值及销售状态如见表3-3所示。
表3-3 各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损益
图3-3是解这一问题的决策树。图中的矩形节点称为决策点,节点A代表最终的决策。从决策点A引出的分支称为方案枝;圆形节点称为状态点,从状态点引出的分支是概率枝。每条概率分枝上标明了自然状态及其发生的概率。概率分枝数反映了该方案面对的可能的状态数,因此也称状态枝。三角形节点称为结果点,表示每一种状态所得到的结果。图3-3中标出了相应的概率和损益值。
图3-3 决策树
各方面的期望收益计算如下:
方案1(大规模投资)的收益期望值:[100×0.7+(-20)×0.3]×10-300=340万元
方案2(小规模投资)的收益期望值:[60×0.7+20×0.3]×10-160=320万元
状态节点1的期望收益是340,状态节点2的期望收益是320。取其中最大的作为采用的方案。
最后得到的决策方案是:大规模投资的方案在经济上是比较合理的,期望收益是340万元。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决策者无法确定未来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它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介绍三种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例3.2 某个工厂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但是对市场需求量的预测只能大致估计为较高、一般、较低、很低四种情况,而对每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都无法估计。工厂为生产这种产品设计了四个方案,并计划生产五年,根据计算,各个方案五年损益值如表3-4所示。
表3-4四个方案在不同市场需求量下的损益
(1)小中取大(max min)法(悲观法)
决策者对未来持悲观的态度,总是把事情估计得很不利,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决策时,各种方案们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简称小中取大法或悲观法。
如表3-5所示,本例中,四种方案的最小收益分别为-350、-700、-100、-50,其中丁方案对应的值最大,所以选择丁方案。
表3-5 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大(max max)法(乐观法)
决策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情况。决策者将各个方案在各种状态下可能取得的最大收益值作为该方案的收益值,然后,再从各方案收益值中找出最大收益值的方案。此类决策者一般会具有较强的实力,担心失去获利的机会,所以愿冒大的风险,意图获得大的回报。
表3-6 大中取大法
如表3-6所示,在本例中,四种方案的最大收益依次为600、800、350、400,其中乙方案对应的值最大,所以选择乙方案。
(3)后悔值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对于一个实际的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当某一状态出现后,就能很容易地知道哪个方案的效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决策者可能会在决策后感到后悔,遗憾当时没有选准效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为了避免事后遗憾太大,即确保避免较大的机会损失。可以采用后悔值法进行决策。后悔值指某状态下的最大效益值与各方案的效益值之差。后悔值法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后悔值。后悔值法也称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其步骤如下:
①对于每一个状态下的各方案,计算其后悔值:后悔值=该状态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状态下的收益。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表3-7给出了各方案在各种市场情况下的后悔值,最右边一列给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其中甲方案对应的最大后悔值最小,所以选择甲方案。
表3-7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决策者甚至同一决策者在不同决策环境下对同一个问题的决策可能会截然不同,并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决策方法的选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性格和其对决策的态度,以及制定决策时的环境。所有的方法都不能保证所选择的方案在实际情况发生时会成为最佳方案。
【注释】
[1]李嗣丞.决策决定成败[M].前言.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2][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
[3]霍布森选择: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Hobson choice effect)。
[4][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3.
[5][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
[6][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帅鹏,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77.
[7]不确定性规避,是由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在其建立的区别文化间差异的四维体系中提出来的,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的威胁程度,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境。
[8][美]斯蒂芬·P.罗宾斯.直觉决策[J].企业管理,1999(11).
[9]承诺升级,是指当先前的决策出现负面反馈信息时,决策者仍会继续为先前的选择投入更多资源,使得原有的损失持续扩大的行为。
[10]群体思维(group-think)理论,是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Irving Janis)于1972年通过对一些执行问题解决任务的小群体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将这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并于1977年和1982年进一步扩展。慢慢地,决策理论研究者、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都开始关注群体思维现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策所遵循的原则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