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2016年底,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上任,至今不到2年。然而,西安这个以往相对低调的城市,却在这一年多里搞出了不少名堂。就连全国各地没去过西安的人都知道,西安和各大二三线城市一起,成了“抢人大战”的一员。
至于西安本地人,他们的回答则更加多样。有人说人才来了,房价高了;有人说企业多了,就业机会多了;有人说西安本来有不错的教育资源,早该这样。在此之上,肉眼可见的,一个没人否认的事实是:西安的市容正在发生巨变。
这指的不仅是绿化面积提高,也不仅是路面变得干净整洁,而是指西安人的精神风貌。不管是引进全国人才,还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西安有着罕有的“硬科技”风投中科创星),新书记的目的都是从文化的层面上改造这座古城。
4月份的华服节,及5月份的匠人大会,也同样如此。表面上,西安古、今两头抓,想在现代社会发扬这一文化名城的底蕴;实际上,这些活动都不限于文化层面,而是政府、企业共同推动的商业行为。
城市与手艺,不该互斥
5月28日上午,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胡蝶、李晓东在匠人大会的舞台上,以串场词的形式表达了一种观点:“千匠进长安”,是“引进人才”的一部分。随后,西安市长上官吉庆表示:“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技能追求,更是一种优秀职业文化。”
虽然“匠人精神”在中文互联网已被用滥,而且由于伴随着浓厚的农耕文明思维,甚至多少成了现代工业文明足以调侃的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精神”以外,“匠人”群体也真实存在。而且,只要不盲目将其与工业对立起来,而是将其作为手工艺人看待,匠人文化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普遍存在。
至于这些匠人是否能与商业结合,是否能发挥独有的价值,如果对比邻国日本,中国做得略有不足。日本在雄伟的工业文明之外,也以其种类多、价值高的手工艺品蜚声海外。虽然日本也有一些围绕匠人的怪现象,比如匠人打造电饭煲内胆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广告,但总体来看,相对传统的匠人文化,在日本不仅保存较好,也积极地参与进了商业文明——通过形形色色的纪录片,我们不难管窥。
相对而言,中国在手工艺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却未曾有足够的重视。前央视主持人,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就在匠人大会上提出了一些问题。
各手艺门类强弱不均的现状,即便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大多数人也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不是“全面落伍”,有些内容至今焕发着强大的活力,比如紫砂壶。而另一些难以与商业结合的内容,则相对不好传承,比如皮影戏。
但是,也没什么人会高调喊出“只保留有用的”,那未免过于功利且短视。
那么,这种区别,是否完全体现了文化本身的影响力强弱呢?比如,有许多人认为,紫砂壶的实用价值更高;也会有人举极端例子说,筷子就是一种不需保护也能流传的文化。对比“汉服”与“和服”的现状,也有人认为,“汉服”在中国不如“和服”在日本之普及,是因为和服本身形制更易为人接受。
这可不一定。
在日本和法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比如东京和巴黎,也是手艺文化兴盛的地区——常去的中国游客,应该深有体会。而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手艺文化却不一定兴盛,即便这些地区视野更广、消费能力更强,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却较少,露出程度往往还不如一些地方小县城。
赵普将其归因于各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不同。
我们从其它发达国家看到的经验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政府,市场,立法,缺一不可,日本1950年年就颁布了遗产保护法,1955年年就颁布了人间国宝手艺人,要知道这样一个国家对文化的强调和保护是不遗余力的。
赵普说,虽然给传统文化造成最大冲击的就是工业文明,但二者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法国有一句名言,大到教堂、小到汤勺,全部拿下。”赵普强调,传统文化应该开放,而非守旧。他举吴裕泰为例:“卖茶叶的老字号也卖咖啡,凭什么不可以呢?”
其实,有不少老字号都还维持着较强的生命力。比如内联升的老字号布鞋,仍在不断推出有时代特色的款式。再比如稻香村,不仅线下经营良好,线上卖得也不错。“互联网平台的魅力不可小觑,而且增长迅速,从这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对老字号,传统手艺是充满感情和信赖的,这是我们的机会。”
匠人都是谁?
然而,手工艺即便有市场,也不一定有渠道。在两个角度皆是如此:匠人的作品不知道卖给谁、怎么卖,而消费者想快速购买一件令人放心的手工艺品,也不知道该从哪儿买。
华服节及匠人大会背后的推动者之一,匠人手作社交平台,创业企业“东家”就经历过这样的困难:将手工艺品带向市场,最理想的便是搭建一个电商平台。然而,即便能找到消费者,货源又该从哪儿来呢?
因此,2015年成立之初,东家并未急着铺开电商业务,而是先将“社区”做了起来。至于社区成员从哪儿来,那主要靠一个个找了。东家CEO俞海华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逛逛当地的手工艺市场,这也只是“寻匠之旅”的一小部分。“我们拜访了3万多位匠人,目前已经有6千多位匠人入驻东家。”俞海华表示。
景德镇的日常,可以作为今日中国匠人生态的缩影。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本科高等学校,并不缺少生源;但这些学生日后都去做了什么,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匠人不是世外高人,不是那种六七十岁难以交流的老头儿,”东家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就是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现在的匠人群体,主要就是80后、90后。”
在景德镇学习陶瓷手艺的年轻人,几乎每人都有一个“创业梦”,而景德镇也是最容易实现这一梦想的地方。“花几十块钱买袋陶土,没有自己的窑就蹭一下别人的窑,烧好了能卖出去,你就能在景德镇扎根儿。”
为了接近这些匠人,我们就跟他们聊天。他们在窑旁边盯着,我们就边聊边盯。窑一烧就是好几天,你猜我们干嘛?我们打DotA。他们也都是年轻人……
在不断的探寻中,东家也了解了各地的匠人生态。比如在揭阳这个小镇,就有独特的一套“翡翠直播”产业。并不是揭阳主播边直播边卖翡翠,而是揭阳的每个翡翠商人都用直播的方法卖货。
匠人卖货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对那些“得意之作”,那些绝无仅有的原创作品,匠人并不希望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不识货者。东家说,消费者同样也是这么想的——如果他们花费高价购买了一件手工艺品,他们希望知道作品背后的作者是谁。
“所以后来我们发现,有时候你只卖货是不够的,你需要安排他们交流,让匠人讲解这个作品好在哪儿,”东家工作人员表示,“有时候买家比较富裕,会希望匠人到他所在的城市面谈,包往返吃住,就为了聊两天。”
许多接触过匠人的消费者会抱怨“匠人不会跟用户交流”,而匠人不善于表达自己,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俞海华认为,一些匠人有表达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但不能苛求全部匠人如此。为此,东家打算设立“匠人经纪人”,为匠人,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
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有人买账的。东家目前有200万注册用户,并已先后在2015、2017、2018获得了来自元璟资本的数千万A轮,来自复星集团的数千万A+轮,以及来自SIG海纳亚洲及复星集团的1.1亿B轮融资。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潮州手拉壶是什么。不过,一位潮州手拉壶匠人“铁人”,2年时间成交了3万元左右的作品,90%的销售来源于东家。
俞海华表示,铁人把他的老师、他的师兄弟们全部介绍到了东家。现在潮州手拉壶在东家的销售额,可以占到整个行业的20%左右。而潮州手拉壶,也通过东家为更多人所知。
是老古董,还是新商业?
上海豫园,建筑面积10万平,可经营的面积5万平,但是一年吸引的客流量是4000万。上海迪斯尼乐园开业已经两年多了,迪斯尼乐园现在满员一年是1200万。迪斯尼是两平方公里,豫园只有10万平米,那么为什么能够在这样一个地方,集聚这么多的人?靠一样东西,文化。
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总裁徐晓亮表示,复兴观察到了,也希望助力民族的经济文化复兴。“豫园每个月都有重大的文化节气,每年豫园的灯会,是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每天的客流量超过 20 万,但是的确挡不住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徐晓亮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一定伴随它的文化崛起。换句话说,围绕文化的经济,同样大有可为。
今日头条副总编徐一龙说,今日头条也在推出“国风计划”,目的是让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产出和观看提高一倍。
我们看一下在过去1年传统文化在今日头条传播的一个情况,我们一共有大概专门生产传统文化相关的头条号一万个以上,生产出了130万篇内容,阅读量和观看量达到150亿余次。我们非常有信心今年把后两个数据提升一倍。
虽然也在做传统文化社区并输出大量传统文化内容,但东家的目的不仅在于内容生产,更在于创造商业价值。他们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他们深信,只有匠人能赚到钱、赚大钱,传统文化才能复兴。为此,东家摸索了几年,探究出了一套可能不太成熟,但现阶段可行的“手工艺品电商玩法”。
卖“匠人手作”的最大难处,就在于其非标品的属性。互联网电商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批量售卖标品。而售卖“匠人手作”,则要在非标品的茫茫大海中,打破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东家目前摸索出的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拍卖”。在东家app的标签栏里,“拍卖”赫然位于正中央。通过0元起拍和历史拍卖价格展示,东家构建了一个信息相对流通的市场。而且,拍卖前较长的展示时间,也给了消费者足够多的机会来相互交流、判断价值。
所拍卖的物件更是应有尽有,既有大师名品,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手作。范围则涵盖了传统文化器具的多个品类,比如陶瓷、茶叶、玉石、蜜蜡、笔墨纸砚、印章、刀剑、盆景、折扇、屏风等。
拍卖只是售卖非标品的一种方式,东家引以为傲的,还包括将押窑、开料(或称赌石)等围绕陶瓷、玉石的线下常见玩法,搬到了线上。由于每次押窑、开料都有真名真姓的匠人背书,参与者大可不必担心陷入“做局”。
此外,或许是借鉴了揭阳的“翡翠直播”产业,东家也用直播的方式,让那些表现力强且乐于抛头露面的匠人以直播形式带领用户“探宝”,在科普传统文化的同时,售卖自己的“宝贝”。
不过,俞海华也坦言,在东家卖得最好的,主要还是茶叶、玉石这些认知度较高的商品。此外,由于匠人手作的价格普遍偏高,目前参与其中的消费者以年龄偏大、事业有成人士居多。
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消费升级,卖的不是器具,是体验,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喜欢喝茶,购买茶器,布置茶室,然后在装修中会回归中式,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很多。文化认同的一个表现在于,你会回归最令你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比如喝茶。
传统与年轻
不过,东家对年轻人也充满信心。“上个月在西安政府跟曲江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跟共青团中央举办了中国华服日,发现有大量的年轻人来到了现场,同时在线上也有非常大的互动。微博有1.8亿的阅读量,直播观看也有1800多万,我们的H5页面穿我华服有1230万人次点击,所以年轻人也会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消费者、守护者。”
就如B站董事长陈睿所言,年轻人对于文化和内容的需求在深度、广度和多样化方面比上一代大得多。在文化的深度上,在创作上,这一代用户和前一代用户的需求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既然年轻的匠人可以作为“生产者”,那么年轻的消费者,大概也并不遥远。这并不单纯体现在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也显然不是企业与资本抬起的冷僻风口。中国的文化回归,以及伴随回归的身份认同,恐怕正是进行时。
本文转自虎嗅,原标题《真正的匠人也得上网了》。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虎嗅;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来源:虎嗅
芥末堆商务合作:010-5726 9867

文|
众郝餐饮咨询
万物皆可国潮。
从服装、文创、美妆,再到快消品、餐饮品类,只要品牌与国潮搭上边,品牌就能焕发新生,产品迅速出圈。
国潮到底火到什么程度?
据百度发布的2019年《国潮骄傲大数据》中显示,中国品牌在10年间的关注度从38%涨到70%。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与“新国货”相关的关键字累计搜索量超过126亿次;2019年1-7月“国潮”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92.66%。
在《2020中国餐饮营销力白皮书》中也曾提到:作为跨界营销的典型思路,餐饮国潮是当下餐饮品牌都能搭上的一辆顺风车。
换句话而言,凡是打着“国潮”标签,不管是餐厅环境,还是品牌营销,品牌能快速出圈。
一、国潮:年轻人对文化自信的认同
讲起国潮,不得不提到国潮品牌“李宁”。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点燃火炬的那一刻,李宁运动品牌达到了巅峰。
然而物极必反,当李宁仍在品牌定位上摇摆不定时,在国际巨头耐克、阿迪的强势打击,本土运动品牌的穷追猛赶下,李宁最终落了下风,销售业绩下滑,2012-2014三年时间亏损将近30亿。
2014年,李宁重回品牌担任主帅。2018年,“中国李宁”四个大字纽约时装周上大放异彩,摇身一变成为国货潮牌,沉寂多年之后重回人们视线之中。
李宁年轻时手持大哥大的品牌画面
涅槃重生后的中国李宁,不仅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还成为国内运动服饰和国潮领军品牌。
同样也是这一年,国潮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凡是与国潮文化搭上边的品牌都收获不少曝光,餐饮圈内也是同样。
周黑鸭与御泥坊合作,摇身一变“小辣吻唇膏”登上时尚杂志封面;麦当劳推出“故宫桶”,1份148元,限量100份秒空。
还有快乐柠檬联手大白兔卖奶茶,排队4小时才能喝上一杯“童年记忆”;奈雪联合旺仔推爆款,六一当天饮品销量猛增。
更有瑞幸在西安开了家“唐诗主题店”、桂满陇推出首家唐风球馆“咬金”,以大唐“极乐之宴”为概念,狠赚一波好感。
何为国潮?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的国潮是“国风+潮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潮流审美进行融合,国货、国粹、国风……更成了国潮的关键词。
近两年来,国外奢侈品品牌为融入中国市场,在设计上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老干妈、大白兔、五芳斋这些国民老牌也在走国潮路线,转变新形象拥抱年轻人。
国潮为何崛起,又为何能受宠?
01 国力强盛是兴起的前提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首《中国话》道出中国文化的输出、传统文化正变成全世界的潮流文化。
“国潮”文化得以崛起的大前提是中国国力日益强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文化能输出能并受到喜爱,根本原因是国力的强盛。
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得到国际认可,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自然会达到新高度。
再者,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曾宣布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所以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为“国潮文化”的掀起提供强大的助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国货品牌的崛起,无一不展现出了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和品牌自信。国潮澎湃的背后,同样也是年轻人对国家的自信。
02年轻人对文化自信的认同
前两年,《国家宝藏》、《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弘扬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收获不小曝光。
图片来源:《我在故宫修文物》官方海报
尤其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了一整年,70%的观众都是18-22岁的年轻人。
国潮文化兴起背后,是新一代90后、00后年轻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95后、00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腾飞的环境里,从小接触互联网,他们不会像父辈那般,有着根深蒂固的追求进口洋货的想法,反而更青睐文化概念的国货品牌。
就如同,近几年流行的“汉服热”,年轻人们穿着唐装汉服逛街聚会,无不展现出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同时,汉服文化也催生极大的产业市场,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曾有媒体采访一位汉服淘品牌掌柜,她提到:“穿汉服不仅仅是因为它好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服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都穿上汉服,让汉服成为主流,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毫无疑问,年轻人对国潮的热情,从日常生活就能看出,而且新一代年轻人身处在文化和消费的升级浪潮中,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二、凡事过多易烂,餐饮国潮也未能幸免
如果说2018年是国潮崛兴起之年,那么2020年就是国潮泛滥之年。
事实上,从2018年国潮文化爆发开始,不仅包罗快消品领域,还席卷了餐饮圈。国潮文化火爆的背后,同时也加速“国潮文化”的泛化。
不少品牌把国潮视为一种,只要把传统元素用插画形式表现出来,或将“大红大蓝”的色彩大胆应用于餐厅环境与广告画面里,就能成为国潮品牌。
01 国潮品牌同质化
最近逛商场,细心的都会发现,逛零售区,有国潮运动品牌、国风饰品、国货彩妆。
喝奶茶,有国风奶茶店;聚餐吃饭,有国潮火锅,国潮茶餐厅……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品牌的国潮联名互动营销。
整个购物中心从上至下,从品牌到营销,国潮文化多到目不暇接。
新趋势的出现自然会受到大众追捧,但凡事过多易烂,狂欢后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消费者的新鲜感也会随之散去。
大多数人都认为国风奶茶第一品牌是茶颜悦色,它率先引领 “国风” 奶茶。它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之快,文化属性定位和中国风包装是最大功臣。
图片来源:茶颜悦色公众号
为打造出茶颜悦色的中国风,创始人不惜花掉上百万购买名画版权,用在产品包装与门店装修设计中。
其次,通过品牌IP中国风的包装和灵魂打造,让品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消费者认同品牌的文化价值观。
不少品牌看到茶颜悦色吃到“国风文化”的红利而快速崛起,不免眼红。至此一大批相似奶茶品牌加快收割的脚步。譬如本宫的茶、茶理宜世、茶颜观色、茶亭序、小主的茶、茶千岁、宫野的茶……
一系列的国风奶茶品牌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无论是品牌形象、文化,还是包装、环境装修,都采用了古画,书法字体,古诗词句。
说实话将这些品牌产品摆在一块,真分辨不出是哪款产品属于哪个品牌。
这些品牌为了吸引年轻人,不关注品牌本身的调性,仅一味跟风,反而会使得品牌的辨识度降低,容易让消费者审美疲劳。
除了奶茶品类,其他品类也相继加入到国潮品牌的队伍当中,比如国潮火锅、国潮烤鱼、国潮小酒馆、国潮烤串、国潮面馆、国潮麻辣烫……他们纷纷都套上了“国潮”的外衣。
02 餐厅环境跟风雷同
什么是“国潮风”?
设计师会告诉你,国潮设计是大字体,要用书法字或繁体字,搭配龙凤、麒麟图腾、国风名画,大胆应用大红大蓝、霓虹元素,才能彰显出“国潮”的设计风格。
这些国潮元素全数被应用在餐厅的环境装修上,形成特定风格的装修趋势,就如同当年风靡一时的工业风、意境风。
因国潮文化的崛起,最早利用国潮风设计的品牌,的确获得不少关注,受到年轻人青睐。
上海桂满陇推出的中国唐风酒馆“咬金”,年轻化国风+小酒馆的模式,成了不少俊男靓女打卡拍照的热门餐厅,一度保持在大众点评热门餐厅榜单第一的位置。
餐饮老板善于学习,喜爱跟风随大流,看国潮风设计受到年轻人喜爱,为博取眼球,就不顾品牌调性和文化属性,盲目模仿和抄袭国潮风,生搬硬套在餐厅的设计上。
国潮餐厅火了,餐饮老炮和明星都开始纷纷入局。
知名香天下火锅成立的新品牌--脏飞,是主打卤牛肉老火锅的国潮餐厅,但却被曝抄袭。再有明星郑凯开火凤祥火锅,却因为抄袭国潮火锅品牌吼堂,被骂上微博热搜。
千篇一律雷同的餐厅环境,表面光鲜亮丽的国潮餐厅,背后其实一地鸡毛。
因为,当一种设计风格被大规模应用与表现,就会让本身的吸引力随着同质化慢慢消磨,新鲜感就会慢慢消失。
这些空有国潮的表象,却没有品牌文化的内核的品牌,是无法实现品牌价值的,只会给消费者留下同质化的印象,最后只是昙花一现。
03国潮营销被玩坏
除了品牌、餐厅环境,“国潮式营销”也开始在餐饮圈泛滥。
图片来源:胡桃里、皖厨
其中一种套路就是,穿汉服就餐打折,穿汉服喝奶茶免单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穿着汉服的社群活动,譬如,汉服火锅聚会、汉服奶茶聚会、汉服烤串聚会……
笔者曾见过某湘菜品牌做开业,特地邀请穿着汉服的女生用琵琶、古筝乐器弹奏古风乐曲,吸引人群围观和分享。
从效果来看还算不错,老板也自得其乐,尽管品牌与国风文化根本搭不上任何关系。
任何一种宣传风格,首先要找准品牌定位,思考品牌适合走这个风格吗,怎么结合,而非盲目的跟风借鉴。
国潮式营销还有另一活动方式,就是品牌与国潮、国货品牌做联名,借此推出一系列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赚取眼球。
图片来源:喜茶、奈雪公众号
喜茶、奈雪、小龙坎、大龙燚等头部品牌都曾与国潮、国货品牌做过联名,并推出一些出彩的产品。有些餐饮品牌也开始借鉴,最终却收获反效果。
从开始的广受欢迎,到现在“烂大街”,无不透露出消费者已经对“国潮营销”这种老套路不买账了。
当国潮营销热度过后,品牌、产品年轻化依旧是个难题,另外还存在品牌价值被摊薄,导致品牌泛化的风险。
毕竟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石是产品,而非各种国潮式营销、联名营销。
三、到底该不该迎合国潮文化?
从2018年的兴起,国潮文化风越刮越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国潮产品买单,也成了不少品牌转型升级的利器。
再到2020年的泛滥,品牌一窝蜂而上,为迎合讨好市场,从而使品牌越来越没有辨识度,消费者陷入审美疲劳中。
对于国潮文化,品牌应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定义,而非跟随大流,只为博取眼球。
01 基因不相符,本末倒置
在借力国潮文化之前,请各位老板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品牌调性与国潮的调性一致吗?
不顾品牌调性,升级或打造国潮餐厅、国潮营销,往往忽略品牌的核心基因和文化属性,最终把自己做成“伪国潮”,完全就是蹭热点的失败之作。
因为没有基于品牌定位的国潮,只是表层的热度,没有延续,对品牌实际没有帮助,反而还会损失品牌原有调性,得不偿失。
就好比,品牌原本是西方调性的西餐品牌,结果为了跟风国潮,硬将西餐厅打造成中国风,反而失去了品牌原有的调性,本末倒置。
再者,频繁的消费“国潮”热度,只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还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品牌认同感和信任度。
陶陶居、点都德“老”么?从官方给出的创立年限来看,它们的确挺“老”的,前者140岁,后者73岁。
但它们又不“老”,品牌寄生于老广、西关的文化,让品牌与文化画上了等号。文化不会老,品牌就不会老。
国潮其实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并不局限于色彩、字体,应该是基于品牌文化与基因,将品牌文化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才是“潮”。
踏踏实实做品牌,一开始应该是先建立“品牌基因”,而不是上来就把近期流行元素套用在身上,那么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文化元素热度熄灭,品牌也会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最终变成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
02 国潮营销非必须,只是加分项
花西子彩妆为什么会火?
因为价格亲民,国潮包装新颖,还会制造营销话题,重点是产品质量不错,消费者乐意持续不断掏钱包。
茶颜悦色为什么会火?
相比喜茶、奈雪动辄25-30元的售价,茶颜悦色产品更有性价比。除此之外,坚持以新颖和接地气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赋予了品牌有趣的灵魂,找到与年轻消费者共鸣点。
再试想一下,假设喜茶的自身实力不行,没有任何的品牌与产品优势,那做国潮营销只会是哗众取众,并不会为品牌增添更多曝光。
国潮不是换个包装,而是在品牌文化、产品和营销上做创新迭代。
这些品牌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里脱颖而出,国潮文化的崛起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背后靠的还是品牌扎实的内功和产品力。
实际上,国潮文化除了要与品牌基因相关联,同时自身的品牌、产品、营销还得强,才能接住国潮文化热潮带来红利,要不只会反受其乱,损害品牌自身。
结语
凡事过多易烂,被消费过度后的“国潮文化”这股风还能刮多久,不得而知。
品牌要想得到消费者的持续偏爱,靠得不是跟风当下热门,而是保持扎实的内功,用心做产品,持续的创意互动与消费者产生有趣的共鸣。
毕竟,餐饮的核心是餐与饮,过多与产品、品牌无关,且虚无缥缈的营销,都不会对品牌产生任何帮助。
资料参考:
1、“国潮”崛起!/ 零售商业评论
2、国潮美妆不潮了/青眼
3、被过度消费后,“国潮风”还能刮多久?/品牌内参
4、国潮营销泛滥,品牌如何突围?/互联网品牌官
5、茶颜悦色终于“出圈”了,解锁品牌爆红的密码!/互联网品牌官
6、满大街国潮餐厅,“国潮风”还能吹多久?/红餐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