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地球表面被多少水覆盖形成的大团堆积的云是?

光照指的是太阳辐射,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 有关。 热 量指的是温度,与纬度位置有关,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 富;纬度越 高, 热量越少。

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因 为该 地区 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海拔较 高,温度 较低。

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 响, 热 量充足。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例 如北 京 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 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 八区的区 时, 是东经 120 的地方时。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 数个 太 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 12 时),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 光 照、 热量、降水等方面去考虑)。

气候因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C 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 映某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而气温是某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6.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月均温与最冷月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 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大阳辐 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 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 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从而引起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 象。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 成季风气候。

季风区是指夏季影响到的区域,而不是冬季风影响到的区域。非季风 区是指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区域。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 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9.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 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环流: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其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 自转、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及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 交换等。

10.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

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来说的。在冷热不均的情 况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水 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1.东亚的东南季风与南亚的西南季风

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就北半球 而言相对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气团:大范围内物理性质比较稳定均匀的大团空气。在单一气团控制 下,天气单调,表现出与气团性质基本一致的天气特征。

锋面:不同性质气团相遇的交界处,天气复杂多变。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后退的冷气团。判读锋面图时要 注意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科,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 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 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 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5.并不是所有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

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 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幅合的,

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高压中心不能形成锋 面,因为高压中心周围的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

16.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及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并不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 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

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暖流的影响有 关。

(2)赤道地区并不都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

但由于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17.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例如,黄河下游、

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位置。位于河流源头的湖泊,全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 泊水补给河流水。

18.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径流总量,其取决于流 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 高低有关);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其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 水量变化;③结冰期,其取决于气温的高低;④含沙量,其取决于过 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⑤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园,无瀑布、

急流的河流,航运价值高;⑥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 能丰富。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 域面积的大小;③支流数量及形态;④河网密度;⑤河道的宽窄、弯 曲、深浅。

更多纠错笔记,快来关注我们哟

19.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水资源是指所有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

水能资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0.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不一定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一般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不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形成断层,岩体必定断裂,但岩体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断层 产生的关键在于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顺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 力作用形成的顺地形。逆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如背斜 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 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

23.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并不相同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 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 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严重。

24.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干旱地区一般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一定只出 现在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也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我国云贵地 区和新加坡。一般而言,各地区的水量支出(主要是生产、生活用水)

超过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水危机)问题, 其解决措施通常有开源(如跨流域调水)和节流(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5.火山、地震并非只有弊

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26.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

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 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

27.人口增长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

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 由正值变为 0 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 数量才减少。

28.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

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 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 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 家。

29.商业中心并非都分布在市中心

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 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30.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附近的郊区转变为城区的过程,是郊区从以第一 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

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衰败,即出 现“空心化”现象。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 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31.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 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 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 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因素, 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 业是在特有的地形(地势低洼)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其发展的主 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 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 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该条件往 往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 件优越,但缺少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 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 水或河流灌溉,水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32.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因为热量非常丰富,一般不 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梯田一般适合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山区,并不 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33.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

立体农业: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 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 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多级能量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农 业经营模式。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 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将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 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 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 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 生态上与经济上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观光农业:广泛利用城市郊区的空间、农业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民俗风 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 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观光农业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 发展,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 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循环农业: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 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34.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

季风水田农业一般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 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 水田农业商品率较高,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较高。

35.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

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如北京、上海附近 的牛奶生产企业。

30.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工业联系是指若干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工业 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 产企业集中于一定地域。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 定地域。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 的相对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37.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 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 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 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 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则可以有效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经济发展可 能会带来环境问期,但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

38.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区

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最典型:

(1)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 中部地区,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 密联系在一起。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 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 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39.产业并不仅仅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 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育, 发达国家或地区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 劳动力廉价和地价便宜的优势,同时又能占领当地市场,减少产品运 输费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则主要是为 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40.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

遥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息,例重于监测、获取信息;地理信息 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系统,侧重于信息管理、查询与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定位和导航,其功能侧重于定位、导航。

“天呐!这里简直就是地狱。”

“嘿!你怎么还是这么鲁莽?真是……等等,你出舱的时候是不是忘消毒了?”

“没事,就这鬼地方,你还怕造成生物污染?”

“也是,行了,我们走吧,再待着也是浪费时间。”

这是地球38亿年前发生的事,正是因为前者出舱时忘记消毒,才有了地球上的万千生命


最后我的小说还是被退稿了,不过通过初审我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才是第二次投稿。

创造者现在感到有些拥挤。

这让他感觉很好。虽说他现在所处的恒星系有九颗行星(五颗岩石行星,四颗气液态巨行星)还有一大堆无关紧要的星体,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拥挤。创造者知道,这完全是对比产生的感觉。他上一刻所处的那个星系实在太荒凉了,只有一颗岩石行星,空空荡荡的。但这不是最主要的,让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这颗行星处在宜居带的最佳地带,比自己的母星小一些,但比当前这个星系的第四行星大一点——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水。

“白占个好位置!”创造者愤恨地想。这时他有一种在食物里看见死虫子的感觉。他确实很生气,第一次这样生气,以往只是经常失落。

“真应该用反物质杀掉她!”当然,创造者只是想想而已,更何况他没有多余的反物质。随后他又想,这个行星本来就是死的,怎么杀得死呢?

创造者认为没有孕育生命的条件的星球都是死的,其他创造者也这么认为。而创造者的工作就是在那些“活”的星球上播种生命,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创造者冷静下来后,又感到失落。算上当前这个,他想起自己曾到过的3906个恒星系。它们每个都有行星,大部分的行星还位于宜居带,可是却没有一个行星存在生命。这还可以接受,也很正常。然而在这3906个星系中,只有两颗行星勉强可以播种,这就让他很失落了。

他也知道了,当初老师说的有多么正确:“可以播种的星球有很多,当然,这只是相对来说。你们可能乘坐着空间跃迁飞船寻遍几千个恒星系仍一无所获,不过早晚会有收获的。但你们不要期待在任何一颗行星上发现生命,发现生命比发现造物主的可能性还小。”

虽然创造者觉得老师的比喻有些夸张,毕竟飞船上的系统会排除掉一大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但毫无疑问,这概率一定是接近于零的。

创造者将自己从纷乱的思绪中挣脱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他看了一眼这个星系的恒星:很普通,很年轻,也许有些不稳定,但是还不错。随后直接让飞船跃迁到第四行星附近,停泊在其轨道上,让飞船成为第四行星的一颗同步卫星。根本不需要他亲自做任何操作,只需发出指令(其实大部分情况根本不需要他发出指令),飞船的系统就会控制那些原始的聚变发动机完成停泊。创造者之后会乘坐能够进入大气层的穿梭艇降落在行星表面——穿梭艇上有生命的种子。

在进入穿梭艇之前,创造者看着行星北半球广阔的红色海洋,想:如果有其他的智慧生命,如果他们有可以感知光明的眼睛,那他们一定能辨识各种色彩。这并非无稽之谈,毕竟色彩给人想象力和奇异的美感。

由于空间跃迁技术的实现,恒星间的航行只需要一瞬间(虽然单次跃迁有距离限制),进行恒星际航行再也无法体会到宇宙的博大与浩瀚。但是恒星系内部行星间的航行一般使用聚变发动机,仍然拥有宇宙航行的感觉。创造者就有这样的感觉,当穿梭机开始进入第四行星的大气层时,那种上下颠倒,天地置换的感觉让他激动不已——每一次都是。

刚一着陆,系统就报告了一些基本信息,比如重力,大气压,大气成分,附近气象状况之类的数据。

“既然附近气象状况良好,我想出去考察一下,顺便走一走。”创造者说

“当然可以。”系统的声音是那么平静悦耳。

密封衣早已穿好,创造者走进过渡舱等候。系统正在平衡舱内外气压,避免开舱门的时候他被吸出去。

“气压平衡已完成,打开舱门。”

舱门开启,创造者走了出去。

红色的荒漠,不远处有一条红色的河流,还有红色的沼泽。抬头仰望,昏暗的天空透着微弱的红光,太阳无力地挂在天边,也晃着红光。这一切让创造者感觉,这个世界就像一头动物,被刀子剖开、没有死透的动物,鲜血还在溢流。

创造者走远了一些,俯身取了一点儿土壤样本。手臂上的分析仪很快给出了一大串数据。他又走到河边,取了水体样本,这次他从数据中看到了几种对生命产生至关重要的有机分子。可是这并没有让创造者很高兴或惊讶。

“还差得远呢。”创造者自言自语。确实,这些有机分子就像构成生命大厦的砖石,而生命产生就相当于让这些横冲直撞的砖石碰巧自己组成一栋大厦。还差得远呢!不过创造者还是感到庆幸,因为他可以欣赏到这个行星的日落,这是很难得的机会。

昏暗的太阳更加昏暗,可是天空却红得更加妖艳。创造者感觉这头动物似乎要复活了。正这样想着,太阳已经完全没入群山,天空也不再妖艳,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暗黄色,或是暗灰。几颗星星的出现标志着这头动物的彻底死亡。创造者回到穿梭艇内,任系统如何发问,也沉默不语。

一阵沉默之后,系统说:“你的心情很低落。”

“创造者都这样,用一个古老的名词来说,叫‘职业病’。”创造者摆出不自然的微笑,自我解嘲。

“没错,不过你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影响到工作。”系统的语气还是如此平静,似乎永远不会改变。

创造者倒是笑得更灿烂了,也更自然。“当然。”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系统通过巨量的计算标志出了13个最适宜播种的地点,大部分位于红色海洋的南部。当然,这是很粗略的计算,毕竟时间不足。不过,创造者的工作只是在条件适宜的星球上播种生命,并不管以后会如何,所以也不需要太细致。而且创造者对播种用的种子很有信心。那些种子是一种适应性极强而变异概率又非常高的原核微生物。一般来说,在某段时间对环境非常适应的生命很容易走入进化的死胡同,最后生存下来的都是一些偶然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这些个体如果足够幸运,就会量变产生质变,形成新物种。事实上,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看似毫不相关的生命都是这样形成的——起码母星是如此。

穿梭艇的聚变发动机喷口发出幽暗的红光,颜色逐渐变淡,亮度迅速增强。好像一次小型日出,把刚笼罩不久的夜幕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太阳”缓缓上升,随后变成一道射线飞向红色海洋。

创造者坐在舱内,无事可做。播种工作中,他只需要在系统询问他时回答“可以”“好”或“当然”就行了,不需要他做别的事。有时创造者会觉得无聊,但从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可有可无。创造者是很有必要的。尽管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令他惊叹,但应对一些意外情况时,问题时常出现。这时创造者就派上用场了,毕竟一些时候,自己要比机器更加可靠。生物脑的某些素质是量子脑很长时间(也许永远)所无法取代的。

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系统提醒已到达红色海洋上空,即将到达第一个播种点。创造者看似无所事事,其实他一直注意观察着各项基本数值的变化。他发现,在即将进入红色海洋上空时,系统将穿梭艇的飞行高度上调了一些,这让创造者一时无法理解。但他没有向系统提出这个疑问,而是试图自己弄明白情况。现在的高度对于播种来说偏高了一点儿,但系统不太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也不会做无谓的调整。这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原因呢?

创造者很快想到了一项基本数值——重力。第四行星的地表重力不及母星的一半,其导致的结果涉及方方面面,难以一时概述。不过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低重力的环境会让红色海洋的海浪变成难以想像的巨浪;而行星表面常见的风暴又会使这种巨浪发展到可怕的程度。母星上最高的巨浪在这些红色怪物面前只能称得上是“绿色的小水花”。刚才系统对穿梭艇的调整应该就是为了防止穿梭艇被巨浪吞噬,否则后果可想而知,大概会像吸血的纤细飞虫被手掌拍得粉身碎骨一样。

创造者认为自己驾驶穿梭艇时也会想到这一点,但是肯定不如系统迅速。

“到达一号播种区,目标区域一切正常,是否进行播种?” 系统悦耳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当然。接下来12个播种区的播种你自己决定吧,不用问我了。”不出意外的情况下,系统永远比创造者可靠。

屏幕上显示出倒计时,以及可见光和热成像两幅画面。当倒计时走到尽头时,创造者看到了已不太熟悉的景象:一个个银白色的球体在屏幕中转瞬即逝。如此不引人注意,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可是创造者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热泪在眼中打转。

“祝你们好运,愿造物主与你们同在!”每当这时,他都会感到十分满足,并深深地体会到做为一个创造者的价值。接下来12个播种区,创造者默默地看着银球一个一个地消失。

创造者最喜欢在工作完成之后胡思乱想,这是他缓解无聊的主要方式。他不太喜欢和系统聊天,很多创造者也是如此,原因不能明说。

这一次,创造者在穿梭艇离开行星大气层后,透过舷窗出神地望着红色海洋上空那一大片的水汽,任思想向时间与空间的远方游荡:如果这些种子够幸运,就会生存下去;再幸运一些,可能会发展出丰富多样的生命;再幸运一些,甚至会出现智慧生命。创造者虽然不信数量众多,各式各样的“神”,但从未否认造物主的存在。他不相信造物主只让母星独占这份幸运——这其实是母星最大的不幸。庞大的“创世计划”其实不过是对孤独的不甘心,也可以看作是对造物主的挑战。话说造物主是什么?神?远古宇宙的文明?无意识规律的总和?没有区别,他并不在乎。

如果以后有其他文明,那么它们在婴儿时期也许会想像出各式各样的“神”。一些很像它们自身,另一些则无影无形。创造者认为后者更合理。但是对这些文明来说,它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它们所谓的神或造物主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计算机系统和一位多愁善感的懦夫!想到这儿,创造者不禁笑出了声。

“怎么了?”系统用平静悦耳的声音问道。

“没什么,只不过想到了一些有趣的事,像上古的荒诞戏剧。”创造者叹了口气,微笑着。

这时穿梭艇开始和一直处在同步轨道的母船对接。轻微的震动——对接成功了;一阵嘶鸣——过渡舱充气中。系统没再提问,当然不是因为工作忙。也许是因为系统已经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出某些结论了;也许系统认为自己的情绪产生了不符合要求的波动。

可是,系统真的明白什么是情感吗?不,绝不可能。因为它只是一台机器,一台理性到冷酷的机器。也许它比最好的心理医生还要高明,但它没有也不可能体验到情感以及伴随而来的痛苦与快乐。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这是创造者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他很好奇,如果系统知道这些,会说什么?也许是他猜想的那些,更可能什么也不说。

第四行星的工作结束了,下一个任务是到第三行星考查,然后播种——这也是在这个恒星系的最后一个任务。由于空间跃迁所需的反物质能源已经不多了,而且还要留出一部分,以便之后可以跃迁到补给站补给物资——那里距此1700光位,即使对于最新一代跃迁飞船来说,也算是中远程航行了——所以到第三行星的航程只能依靠那些原始的聚变发动机。这会花费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系统建议他超短期冬眠。他没同意。因为他想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好好研究一下这个星系的更多详细情况。

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创造者发现,这个星系除了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可能还存在其它有播种条件的星球。比如第六,第七行星的某些卫星。这些卫星虽然光照不足,但有潮汐力产生的热能做弥补。创造者尤其注意到第六行星的一颗卫星,它的表面被冰覆盖,但在冰层之下极有可能存在海洋——被潮汐力热能加热的海洋,也许还有卫星地质活动产生的地热。

这个发现真让创造者兴奋了一下,但他随即冷静下来。他想到一个问题:自己花费不长时间就发现的情况,系统会不知道?他犹豫了一下,向系统说明了情况。系统的回答并不让创造者十分意外。

“宜居带以外的行星或卫星不在‘创世计划’的考虑范围内。”

是啊,不用系统再解释什么,创造者自己都可以想明白:宜居带之外发现适宜播种的行星的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即使真的发现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播种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就拿第六行星的这个卫星来说,如果对其进行考察,就可能要打透冰层,进行水下作业。这当然可以做到,只是会浪费太多时间,得不偿失。

可是,谁又知道会不会在这颗卫星或其它星球上有什么重大发现?创造者这样想,但没有说出来,因为系统绝不可能因为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改变计划——况且这对他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创造者有些怀疑自己的价值。这是他第一次产生这种明确的想法,以往只有隐隐的感觉。

他还是选择了超短期冬眠。

“我很累,需要休息。”创造者对系统说。

“好像发霉了一样。”这是他对第三行星的第一印象。

创造者透过舷窗盯着第三行星,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自己在看什么。他刚刚醒来,意识没有完全恢复。实际上,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舷窗边的。系统说他已经没有休眠带来的不适症状了,可创造者还是觉得自己的思维不是很清晰,有点半在梦中的感觉。而且他竟然不知不觉地就上了穿梭艇。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创造者彻底清醒了。

在穿梭艇与母船分离的瞬间,刺耳的警报声响起。也许是错觉,创造者还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查看警报的原因。他没有问系统——因为他知道,系统已经不在了。

结果和他猜想的一样:由于未知的原因,通讯装置完全损坏,系统失去了对穿梭艇的控制。穿梭艇现在是由自带的备用计算机控制,虽然和系统相比简直称得上原始,但是仍然足以帮助创造者进入行星大气层飞行并在表面降落——也可以立即返回母船进行维修。创造者犹豫了一下——仅仅是一下,然后继续让穿梭艇飞向第三行星仿佛布满菌丝的大气层。他为这一瞬间的犹豫狠狠地鄙视了自己。为什么要犹豫呢?创造者这样问自己。

在将要降落时,穿梭艇关闭了核聚变发动机,转而启动喷气发动机。虽然还是靠聚变堆驱动的喷气发动机,但也真的是上古时代的化石了,比老旧的聚变发动机的历史还要长。原始归原始,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如果直接靠聚变发动机降落,穿梭艇就会掉进自己制造的熔岩湖泊里。喷气发动机就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可以减少对行星环境的影响(后一点相当不重要)

穿梭艇降落后,创造者进入过渡舱。舱内外气压平衡时间很短,这说明气压差不大,也就是说第三行星的气压和母星差不多。刚降落时计算机给出的大气成分也与母星早期的大气成分很接近。大气压、大气成分、行星质量和体积都和母星如此相似。

“还差得远呢。”创造者又一次这样说。

舱门打开,创造者走了出去。这里给他的感觉从一开始就不像母星,现在也一样。不远处有几个冒着水汽的地热温泉(他称之为“热池”);更远的地方是海洋——灰色的海洋,和这里的天空一个色调。创造者还是喜欢绿色的海洋,红色的和灰色的他都看不习惯——不过总比没有好。他不知道是暂时的天气如此还是千百年来一直这样:大团菌丝样的云层缓慢翻滚,天边总有紫色的电光在闪烁——这总算不会使这个星球太过单调。创造者对于看不到第三行星的卫星感到遗憾(卫星此时在行星的另一侧)。母星的天空看不到天然卫星,因为不存在。可是创造者从来不觉得少些什么。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群星就足够了。

创造者现在越来越想念家乡了。他甚至产生了一些不负责任的想法:赶快结束这些没有意义的工作,回到母星做些轻松的事。到母星的各个名胜古迹旅游(大部分他都没去过);凭自己创造者的身份勾搭女学生…创造者记得一个哲学家说过:“生命除了存在之外本无其它的意义,存在之外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他对这句话不是很信服,但觉得自己确实没必要一直纠结于一件事——尤其是一件已经失去意义的事,不过无论怎么想,当前的工作必须完成。即使没什么意义。

创造者踏着奇形怪状的火山岩,快步走到最近的“热池”边。当他在取样本时,热腾腾的水汽在他的宇航头盔上凝结成许多小水珠。但它们并没有留在上面,而是敏捷的滚落下去,没留下一点水迹。创造者只觉得视野像内心一样更清楚了。也就是在这时,在检测器的屏幕上,他清楚地看到了将让自己永生难忘的几个字:

很长的一瞬间之后,创造者强令自己镇定下来。

“也许只是重复播种,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创造者自言自语,像是在梦呓。

他立即将发现的生命的全息图打开。一眼他就看出这根本不是播种用的种子——播种用的从来都是一样的种子。这样,所有相关的猜想都不可能了。

“难道有其它文明在进行类似的工作?”

怎么可能!这回可真是梦话了。而且创造者又仔细观察了这种生命,觉得它们太过简单(也许说“简陋”更合适)这更否定了本来就不可能的猜想。

创造者提出一个又一个猜想,但这些都无法解释眼前的一切。最后,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时,感到十分诧异:一直以来自己都无比期待这个时刻的降临,现在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基因序列就在那里,毫无疑问,,这就是自然演化出来的生命,是造物主的杰作。

他不清楚这种生命形成的过程,但对它诞生的环境产生了兴趣。它究竟是产生于“热池”里,还是诞生于海洋中、而后被潮水带到这里的?(没错,和母星不同,第三行星的海洋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创造者不得而知。然而现在不是探讨的时候,还有更加急迫的问题需要考虑。此刻,他异乎寻常的冷静。

创造者认为播种肯定不需要了。至于要不要向系统报告这件事…经过一番考虑,他打定了主意。他认为这将是自己有生以来干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首先他回到穿梭艇,将计算机关闭——在此之前,他把计算机的数据做了一番“整理”。然后,他将穿梭艇上所有的种子(装在100个银色的小球里)搬出来,堆放到离船尾几步远的地面凹陷处。确认种子放好后,创造者回到舱内,以最小功率启动了聚变发动机——发动机喷口正对着那100个银色小球——生命的种子。

在船体短暂晃动之后,创造者关闭了发动机,出舱察看情况。100个银白色小球消失得无影无踪——被灼热的等离子流瞬间汽化。靠近一些的岩石都被汽化或熔化,被灼烧的凹地只冒出很少的烟。创造者对结果很满意。

在离开之前,创造者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做。他亲自驾驶穿梭艇在广阔的灰色大洋飞了一圈,然后才向太空飞去。在即将到达母船时,创造者透过舷窗注视着第三行星,看到了两极大片的极光。是明亮的绿色,比母星晴空下的海洋还要明亮。创造者由此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接的一瞬间,创造者就知道系统已经来了。果然,系统的声音立即响起,向他问好,并且问了一些必要的问题。创造者都给出了合理的回答。系统也向他说明了情况:在穿梭艇与母船分离时,极端强度的太阳风暴到达第三行星,破坏了母船和穿梭艇的通讯系统,导致失联。另外,母船的观测系统也损坏严重,所幸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未受损害。他也向系统说明自己已经完成播种工作,并且提交了工作记录。

靠在舷窗上,创造者想了很多。他想:也许生命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自己发芽,母星的生命不过是宇宙的早产儿。只要肯等待,生命无处不在。母星将不会寂寞。虽然自己的工作真的没有意义了,却也真的幸运。这是创造者最快乐的时刻——连清澈的童年都未曾有过的快乐。

在即将离开时,创造者最后凝望着第三行星,轻声说:“永别了。”飞船随即消失在星海的背景中。他不会知道:亿年之后,第五行星会被第六行星强大的引力撕碎,残骸后来形成一片小行星带。而第五行星在被撕碎之前,不断将第四行星的运行轨道越拉越远。第四行星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它的内核太小,冷却得太快,导致行星磁场越来越弱,几近消失,再也无法保护它的大气层。总之,这一切使第四行星的气候更加寒冷;大气层一点点被剥离、消散;水分慢慢随着大气层一同散失;仅存的水被封存在两极地区和地下。这样一个寒冷、干旱、大气稀薄的世界使得当初创造者播下的种子只能在地下苟延残喘。而第三行星要幸运得多。它演化出了缤纷的生命,甚至出现了一种智慧生命。它们想象过自己创造者的样子;它们还拥有分辨色彩的眼睛以及奇异的美感,甚至是多愁善感的心灵。【完】

俄罗斯国防部部长绍伊古16日证实,俄军方于15日成功进行了一次反卫星试验。绍伊古强调称,本次测试中产生的卫星碎片不会对人类太空活动构成威胁。 俄国防部16日发表声明说,俄罗斯于15日成功进行了一次反卫星试验,“击中了自1982年以来一直处于轨道上的已被废弃的俄罗斯航天器‘塞利纳-D’。”声明强调称,试验形成的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和卫星构成威胁。 针对俄方试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该反卫星试验与莫斯科不允许在外层空间部署武器的立场背道而驰。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信息,此次俄罗斯反卫星试验使用的是一枚地基直升式反卫星导弹,试验产生超过1500块能跟踪到的轨道碎片以及数十万块较小的轨道碎片。 美方称俄罗斯的反卫星试验是“危险且不负责任的”,指责试验制造的太空“碎片云”威胁到国际空间站和值守航天员的安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不得不采取紧急安全措施。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柯比15日表示,俄方试验事先未通报美国军方。“俄罗斯正在开发的反卫星......

  电光火石,轰隆巨响,划破了琼州的夜。  4月20日19点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搭载着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的成功上天,意味着中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打响。  天舟一号所肩负的任务,除了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试验、实施推进剂

  包括中国研究人员参与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2”,4月29日(当地时间)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寻找反物质、暗物质、多重宇宙以及探测宇宙射线之旅。  这一项目投入达20亿美元,领导者为我们熟知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对于搜寻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现身苗头的反

  北京早春时节的晨曦中,分装在数辆货车中的神舟十号在一辆标杆车的引导下驶往机场,这是它首次完成总装、出厂测试等一整套严格程序后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与每秒7.9公里的飞行速度相比,它此刻保持在每小时35公里以内的行进就是“蜗行”,但在这个阶段,缓慢和谨慎是将来完美高速运转的保障。抵达

英媒称,一个准备发射到国际空间站的小盒子不久将再现宇宙最冷点。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7日报道,这个盒子配有激光、真空室和电磁刀,能去除气体粒子的能量,使原子的温度降至极低。  报道称,当这些原子在这个名为冷原子实验室(CAL)的盒子中冷冻后,它们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超流体”物质状态,被称作玻

最近,很多人询问堵孔大多是顽固性堵孔如何处理的问题,并且都询问是否与试剂有关,并且所有咨询的问题都涉及几家销售量较大的厂家试剂,下面详细阐述一下:1、所有堵孔的发生都跟采血的手法是否正确操作有关,携带大量的上皮细胞组织或者棉絮纤维都很容易堵孔,也很难排除,在大直径的孔有时候会看到棉絮等物质,像F82

最近,很多人询问堵孔大多是顽固性堵孔如何处理的问题,并且都询问是否与试剂有关,并且所有咨询的问题都涉及几家销售量较大的厂家试剂,下面详细阐述一下: 1、所有堵孔的发生都跟采血的手法是否正确操作有关,携带大量的上皮细胞组织或者棉絮纤维都很容易堵孔,也很难排除,在大直径的孔有时候会看到棉絮等物质,像F8

图表:“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将于明年发射。资料图:“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应该仅是试验舱部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0月27日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

  血液细胞分析仪出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堵孔问题,以下给大家分析了几乎所有引起堵孔问题的原因。  1堵孔的发生跟采血的手法是否正确操作有关  携带大量的上皮细胞组织或者棉絮纤维都很容易堵孔,也很难排除,在大直径的孔有时候会看到棉絮等物质,像F820很多医院都在反冲的时候见到大团的棉絮从孔中冲出,这就是

  11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恰好一个月,距离驻留六个月的进度条已走过1/6。此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任务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接力前行,中国空间站建造有条不紊,中国航天人奋力向前。 回望神十二和神十三乘组在轨走过的路,不一样的身影,一样的决心!  接力前行,进入自己的太

最近,很多人询问堵孔大多是顽固性堵孔如何处理的问题,并且都询问是否与试剂有关,并且所有咨询的问题都涉及几家销售量较大的厂家试剂,下面详细阐述一下:1、所有堵孔的发生都跟采血的手法是否正确操作有关,携带大量的上皮细胞组织或者棉絮纤维都很容易堵孔,也很难排除,在大直径的孔有时候会看到棉絮等物质,像F82

  编者按:2011年,中国在重大科技领域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不管是在天空、地面,或是水中,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反映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无一不体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迈入2012年,人们期待着科技能够让生活变得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需要精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地球也是一颗高度动态演化着的行星,地震、火山、滑坡、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是地球运动的明证,同时也对社会发展造成显著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这样一个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现今地球运动状态及动力学过程,为

据调查,现很多人询问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堵孔大多是顽固性堵孔如何处理的问题,并且都询问是否与试剂有关,并且所有咨询的问题都涉及几家销售量较大的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试剂,下面详细阐述一下:  1、所有堵孔的发生都跟采血的手法是否正确操作有关,携带大量的上皮细胞组织或者棉絮纤维都很容易堵孔,也很难排除,在大直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为了满足未来零件能在空间按需制造的需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首个3D微重力打印实验设备计划。  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空间制造公司合作,NASA将于2014年向空间发射首个3D打印设备。如果成功,在零重力实验环境下的3D打印设备将是首个在空间制

血细胞复检的目的:疾病诊疗 质量控制为疾病诊疗提供间接或直接证据——复检的重要性血液系统疾病筛查的最简便手段—血液肿瘤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其他疾病提供间接或直接证据—感染性(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血细胞分析:筛查、基础检查、减少漏检骨髓检查:确诊、病理诊断质量控制——复检的必要性 不可或缺仪器检

悟空团队在编写分析软件,左一为总负责人常进。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丙申猴年的日历只余下最后几页,丁酉鸡年就在眼前。岁末年初,我们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这一年,听听不同领域的翘楚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期许,聊聊他们对所处行业的观察与思考。这些来自个体的感悟与收获,或许恰恰是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最敏

智能手机时代,续航是一个制衡人类玩手机时间的最大阻碍。我们知道快充和无线充电。然而你听说过激光充电吗?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就用激光为手机充电,还是隔了1.5千米之外。据外媒报道,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进行了一项独特的实验,那就是用激光在1.5千米之外给手机充电。据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成功地在1小时内

  美国轨道ATK公司近日发射“天鹅座”飞船,执行第八次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  轨道ATK公司自主研发的“安塔瑞斯”火箭托举着“天鹅座”飞船,从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瓦勒普斯航天发射场升空。  飞船携带约3.4吨物资,除给宇航员的给养外,还有相当多的科研物资,其中包括数枚微型立方体卫星。这些卫星将承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十三五”期间,围绕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国航天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这几天,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在进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测试,这一次,它要运送的是总重量超过8吨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 “十三五”期间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以下是本周的最佳太空图片:1.盛开的鸢尾花  春天万花正在争相绽放,宇宙也不例外。这张最近公布的照片显示的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天文台看到的NGC 7023,它因形似盛开的鲜花,因此又被称作鸢尾花星云。这朵宇宙之花实际上是

  美国航空航天局22日宣布,今年将发射包括3颗卫星在内的5个观测仪器,以观测地球以及地球大气。这也是10多年来美国航空航天局首次在一年内实施5个地球科学观测任务。   这5只“眼睛”包括3颗卫星以及两个将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外的科学仪器,它们将观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土壤水分、降雨降雪以及海洋表面风力

  对于很多人而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04所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名字:这里承载着我国航天遥测系统研制的重大使命,承担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国防装备研制任务,每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射、每一枚卫星的上天、每一艘飞船进入轨道……都凝集了7

  新华网北京飞控中心9月27日电(李玲 孙佳悦李非)27日17时,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当晚,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杨利伟现在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同时还是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对于战友今天的表现,一向平和冷静的

  充满喧哗与骚动、也充满惊喜与美好的2017年已经过去。展望2018年,科技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行的伟大力量。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我们展望了今年可能会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突破,囊括太空探索、下一代火箭动力超级跑车等领域。  太空探索精彩纷呈  BBC在1日的报道中指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太

  太空电梯给航天活动带来的收益是充满了诱惑的,人类将来从地球静止轨道起飞进入深空,或将带来未来航天模式的改变。  日前有媒体报道,日本静冈大学工学部的科研团队与日本建设公司大林组合作开发了迷你版太空电梯,将视天气情况在本月进行实验。  负责研发的日本静冈大学教授能见公博表示,实验在国际空间站进行,

  美国航天局19日发布消息说,国际空间站将在今年春天试验一种新型深空通信技术——X射线通信。  美航天局说,X射线的波长比目前用于深空通信的无线电波要短得多,理论上同等发射功率可传送更多数据,在远距离通信时更加节能。  美航天局表示,试验将使用国际空间站上的“调制X射线源”快速发送X射线脉冲,向同

  美国航天局19日发布消息说,国际空间站将在今年春天试验一种新型深空通信技术——X射线通信。  美航天局说,X射线的波长比目前用于深空通信的无线电波要短得多,理论上同等发射功率可传送更多数据,在远距离通信时更加节能。  美航天局表示,试验将使用国际空间站上的“调制X射线源”快速发送X射线脉冲,向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5日消息,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2021至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预计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 元旦节日期间,工程各系统参研参试人员依然忙碌在一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长征二号

  据每日邮报报道,最近到达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凯特·鲁宾斯(Kate Rubins)将使用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研发的基因测序装置MinION,在太空环境下首次完成基因测序工作。这种口袋大小的测试工具可以帮助深空宇航员生存下来,将来或可被用于解析外星生命。  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迈出了征服外太空的第一步:12月5日,其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完成首次试飞,升上距离地球3000英里的高空后顺利返回,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其成功发射被视作“美国航天的新起点”。NASA放言,“猎户座”注定将一马当先,有朝一日将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以及更遥远的宇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银河系的俗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