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化学有机推断大题题为什么不可以选c,第9题大佬们?

第1讲 茶道概述 测试题

9、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是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

21、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是怡养心灵的理想方式
    D、“敬”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

23、以下关于《茶经》内容的阐述,哪些是正确的
    A、《茶经·二之具》中主要描述炉、夹、碾、瓢等与饮茶直接相关的工具
    C、《茶经·九之略》中主要描述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可以根据特定环境适当省略饮茶步骤
    D、《茶经·四之器》中主要描述篮、笼、簋、杵等木制竹制工具

26、陆羽曾写《嘉叶传》来赞美茶叶。

27、茶叶中具有主要提神功能的成分是茶多酚。

28、中日茶道都是将“和”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29、最早出现“茶道”一词是在中国。

30、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并著有《茶之书》一书的是千利休。

31、茶道的核心价值是试图以茶为载体,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让人们而达到“和”的境界。

32、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中国茶文化的次生产物。

第2讲 茶道之源 测试题

19、中国茶主要是通过哪几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B、来自朝鲜半岛、日本的学者和僧侣在中国访学结束后带回了茶与茶文化
    C、朝廷、官府把茶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周边国家使节或嘉宾

21、有关于中国茶器演变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明代,瀹饮法逐渐盛行,紫砂壶因泡茶保香蕴味,受到饮茶者的青睐。

24、“龙凤团茶”是一种贡茶,盛行于唐代。

25、宋代盛行斗茶,斗茶所用茶叶为饼茶。

26、宋代时期,皇帝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有力推动茶饮普及。

27、英国下午茶要求参会者着正装,言谈有礼。

28、回族的特色茶是“刮碗子茶"。

29、福建地区爱用玻璃杯冲泡方法啜饮乌龙茶。

30、茶具的不断创新,充分体现了茶之美。

31、《荈赋》初步构建茶叶质量体系提纲是中国茶学技艺的滥觞。

第3讲 茶叶品质 测试题

10、对以下茶类的品质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A乌龙茶的主要品质特征是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叶底“绿叶红镶边”。
    D、D黑茶的主要品质特征是毛茶色泽油黑或黑褐,茶汤褐黄或褐红,滋味醇和

17、高山云雾出好茶,高山茶相对于平地茶的优势有( )
    B、B高山茶园湿度高、雾气大、雾珠多,极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
    C、C高山茶园植被繁茂、落叶多,茶园土质疏松,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各种微量元素

26、黑茶贮藏时应该放在阳光充足、不通风的地方。

27、黄茶按加工原料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28、品评分为四个环节:观汤色、闻茶香、尝香味、观叶底四个方面。

29、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芽叶容貌少,叶色欠油润,内质香气稍低。

30、保管不当时,茶叶中的各种活性成分发生氧化、降解、转化,从而引起茶叶变质、陈化。

31、绿茶杀青过程是为了钝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保持翠绿的色泽。

32、白茶依据原料不同分为白芽茶与白叶茶两类。

第4讲 茶道实践 测试题

16、关于各类茶器描述正确的是( )
    A、紫砂壶有着特殊“双重气孔”能吸附茶香,蕴蓄茶味,适宜泡乌龙茶
    B、瓷器茶具无吸水性,传热、保温性适中,能较好的体现各类茶的香气和韵味
    C、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多用来冲泡有欣赏美感的茶叶
    D、保温杯泡茶,因可长时间保温,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

24、根据茶的水土相宜性,虎跑泉适宜泡龙井茶。

25、四川及西北地区好饮花茶与炒青绿茶,多使用紫砂壶。

26、宋朝点茶汤色以白为美,盏色以黑为贵。

27、紫砂壶泡任何茶都能体现茶品特征,是一款应用面最广泛的茶具。

28、古人讲究烹茶择水的原因是从茶汤颜色、养生以及人文角度考虑的。

29、为了体现对客人的尊敬,泡茶器具以越贵越好。

30、泡茶器具选择应因茶而异,如紫砂壶透气良好,冲泡绿茶最为适宜

31、进行茶事活动时,可适当配合挂画、插花、香薰

32、为观察茶汤颜色,所选用白瓷茶具或玻璃茶具

第五讲 茶道技术 测试题

10、白毫银针冲泡呈现出的品质特点是( )
    A、香气清鲜,汤色浅杏黄,滋味清甜鲜醇,叶底肥嫩柔软匀亮

24、斟茶时,注水量以七分满为宜。

25、选择茶具的原则:宜茶、美观、洁净、和谐。

26、用上投法冲泡的绿茶,茶汤稍浊,滋味较浓。

27、在冲泡大红袍和铁观音时都应该在浸泡约50s后再出汤。

28、在烹饮黑茶时,也可以加入奶和盐等配料制成调饮茶。

29、泡茶的过程既包含科学的道理,也有人文的内涵,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泡得一手好茶。

30、冲泡绿茶时,为了巧妙地降低水温,达到“保鲜”与“美感”呈现的目的,根据茶叶的造型,可以采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冲泡方式。

31、清饮时,以体现“甜醇”为关键技术;调饮时,以体现“浓强”为技术要点。

32、紫砂壶冲泡绿茶更能利现欣赏价值

第6讲 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6讲 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测试题

8、茶人“与天地合德”,其根本就是在茶事活动中贯彻尊人、贵生、乐生、养生的思想。下面那句话体现了尊人的部分。

12、盖碗被雅称为“三才杯”,其中( )

26、欧阳修《双井茶》中将茶喻为“坚定不移”的君子,认为君子要像建溪龙凤团茶那样, 高贵的品质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27、中国人因茶相交,以茶相敬,以茶示礼,以茶联姻……各种饮茶礼仪,无一不折射出“和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28、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是自然的变化规律,茶品的选择依四时变化合理选择更利于养生保健。

29、佛教所谓的“六和敬”的精神实质与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合一”理想有着明显区别,没有相同点。

30、日本荣西禅师曾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点明了茶道的本质是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

31、“茶禅一味”之说最早见于慧能禅师书赠日本弟子的“茶禅一味”四字手书。

32、陆羽认为“德”是礼的灵魂。

33、以茶为载体,无形的禅便有了形,以禅味引导,有常的茶便有了无常的美。

第7讲 茶道与文学艺术

第7讲 茶道与文学艺术 测试题

10、唐伯虎所绘的《事茗图》折射了( )
    A、明代文人们向往的读书抚琴、品茗怡情的世外桃源般“隐逸”生活。

23、北宋爱茶人黄庭坚是与苏辙并成为“苏黄”,并著有《西江月·茶词》

24、《红楼梦》中,妙玉奉给贾母饮用的是六安茶。

25、为了纪念黄庭坚,把他当年汲水烹茶的处命名为“玉川泉”。

26、“吴门四家”中,唐伯虎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一不好,无一不精,尤其以绘画、诗歌和书法的成就十分突出,人称其诗书画“三绝”。

27、唐伯虎所画的《事茗图》,诗、书、画三种艺术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布局精美、内容完整又丰富的优美作品。

28、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认为茶词中:“《品令》一词最佳,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结尾三四句。”

29、被称之为“玉川子”的是亚圣卢仝。

30、《红楼梦》细节精微,作用巨大,蕴意深远;文采斑斓,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因此有“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之说。

谈谈你对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的理解

1、在宋代文坛上与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没有一位能如苏轼一样熟谙品茶、评水、烹茶、种茶之法,以茶会友,以茶参禅,以茶作文。 请大家谈谈对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的理解吧。字数200字以上。 附: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第8讲 茶道与健康生活

第8讲 茶道与健康生活 测试题

15、下列关于茶多酚的描述正确的是( )
    B、茶多酚主要由儿茶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酚酸等组成,其中儿茶素类约占茶多酚总量的50%~80%,它是茶叶发挥药理保健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C、现已证明,茶多酚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消炎抑菌、防辐射、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

22、茶多酚的含量因茶叶产地、季节、品种、嫩度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大叶种、春季茶、成熟度高的原料中茶多酚含量要高些。

23、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主要表现为鲜味、甜味,可抑制茶汤的苦、涩味。

24、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6%,助极易溶于水,因此喝茶能很好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25、茶黄素和茶红素是多酚的氧化产物,白茶、青茶、红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要经过“萎凋”过程,加速了酶促氧化作用,因此这些茶类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就相对较高。

26、茶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效。所以可以把茶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27、夏季喝茶以热饮为佳,热茶不仅可以促进汗腺分泌,茶汤中的咖啡碱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排尿,利于热量的散发和污物的排出。

28、茶中的甜味全部来源于甜味氨基酸

29、茶对于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尤其还有延缓衰老,增强肠道免疫等作用

30、茶叶的滋味苦是由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太高

20、白毫银针冲泡呈现出的品质特点是( )
    A、香气清鲜,汤色浅杏黄,滋味清甜鲜醇,叶底肥嫩柔软匀亮

30、关于“茶道”一词描述正确的是( )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

32、以下关于《茶经》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有( )
    A、《茶经·二之具》中主要描述炉、夹、碾、瓢等与饮茶直接相关的工具。
    C、《茶经·九之略》中主要描述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可以根据特定环境适当省略饮茶步骤。
    D、《茶经·四之器》中主要描述篮、笼、簋、杵等木制竹制工具。

37、对以下茶类的品质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乌龙茶的主要品质特征是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叶底“绿叶红镶边”。
    B、黄茶的主要品质是茶芽满披茸毛,汤色红黄,滋味鲜醇。

40、关于各类茶器描述正确的是( )
    A、紫砂壶有着特殊“双重气孔”能吸附茶香,蕴蓄茶味,适宜泡乌龙茶
    B、瓷器茶具无吸水性,传热、保温性适中,能较好的体现各类茶的香气和韵味
    C、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多用来冲泡有欣赏美感的茶叶
    D、保温杯泡茶,因可长时间保温,有利于茶叶内涵物质的浸出

54、苏东坡曾写《嘉叶传》来赞美茶叶。

55、茶叶中主要具有提神功能的成分是茶多糖。

56、“龙凤团茶”是一种贡茶,盛于唐代。

57、宋代盛行斗茶,斗茶所用茶叶为饼茶。

58、宋代时期,皇帝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有力地推动了茶饮的普及。

59、唐朝初期,宜兴紫砂壶异军突起,很快开始盛行。

60、黑茶贮藏时应该放在阳光充足、不通风的地方。

61、黄茶按加工原料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62、品评分为四个环节:观汤色、闻茶香、尝香味、观叶底四个方面。

63、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叶色欠油润,内质香气稍低。

64、保管不当时,茶叶中的各种活性成分发生氧化、降解、转化,从而引起茶叶变质、陈化。

65、根据茶的水土相宜性,虎跑泉适宜泡龙井茶。

66、四川及西北地区好饮花茶与炒青绿茶,多使用紫砂壶。

67、宋朝点茶汤色以白为美,盏色以黑为贵。

68、为了体现对客人的尊敬,泡茶器具以越贵越好。

69、泡茶的过程既包含科学的道理,也有人文的内涵,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泡得一手好茶。

70、中国人因茶相交,以茶相敬,以茶示礼;以茶联姻;……各种饮茶礼仪,无一不折射出“和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71、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是自然的变化规律,茶品的选择依四时变化合理选择更利于养生保健。

72、佛教所谓的“六和敬”的精神实质与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合一”理想有着明显区别,没有相同点。

73、日本荣西禅师曾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点明了茶道的本质是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

74、北宋爱茶人黄庭坚是与苏辙并成为“苏黄”,并著有《西江月·茶词》。

75、《红楼梦》中,妙玉奉给贾母饮用的茶是六安茶。

76、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6%,助极易溶于水,因此喝茶能很好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77、茶黄素和茶红素是多酚的氧化产物,白茶、青茶、红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要经过“萎凋”过程,加速了酶促氧化作用,因此这些茶类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就相对较高。

78、茶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效。所以可以把茶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79、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是( ),作者是陆羽。

80、中日茶道都是将“( )”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81、中国最早以茶为题材的诗赋是杜育所作的( )。

82、( ),绿、红、青、白、黄、黑六大茶类基本形成。(哪个朝代)

83、( )是我国消费量最大,产量最多的一类茶。

84、( )冲泡过程中会呈现出“三起三落”“雀舌含珠”等美景。(哪种茶)

85、陆羽在其著作《茶经·四之器》中,“( )”的设计体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

86、盖碗被雅称为“三才杯”,其中杯托代表“( )”,杯盖代表“天”。

87、盖碗被雅称为“三才杯”,杯盖代表“天”,杯身代表“( )”

88、( )被称为茶中亚圣。

89、有着“分宁茶客”美称誉的诗人是( )。

90、唐伯虎所画的( )折射了明代文人们对读书抚琴、品茗怡情的世外桃源般“隐逸”生活的向往。

91、茶叶中的生物碱,以( )含量最高,约占茶叶干重的2~4%,

92、陆羽首次规范了茶道技术标准并确立了中国茶道精神,以礼为中心、以( )为根本的茶道思想.

93、陆羽首次规范了茶道技术标准并确立了中国茶道精神,是在( ) 的技术规范基础上,倡导以“和”为精髓的。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获得18个赞,或者分享50人以上的教学群5分钟以上截图回复到本公众号,即可在24小时获得word文档和完整答案的下载地址 ( 一般晚上发下载地址,不要反复询问,以免信息被覆盖 ) 。

【详解】A、佩戴口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B、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C、合成抗病毒药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D、消毒液加水稀释,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2D 【详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左边是反应物,因此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氧气,选项正确;B 、根据化学方程式“=”右边的是生成物,因此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选项正确;C、根据化学方程式“=”上边或下边是反应条件,因此该反应的条件是点燃,选项正确;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分子个数,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2,选项错误;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集气瓶底部放入少量的水,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且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细沙不能代替水,此选项错误;B、加热后的蒸发皿不能用手转移,应用坩埚钳转移,此选项错误;C、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应用手扇着闻,此选项正确;D、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用火柴去点燃,此选项错误。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不含碳元素,不可能变成燃油,此选项错误;B、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在加热的过程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变为沉淀,所以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此选项正确;C、冰是固态的水,冰水共存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错误;D、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2):32=18,此选项错误;

【详解】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茶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此选项正确;B、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所以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7+14+3+2=26,此选项错误;C、由茶氨酸的化学式可知,茶氨酸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D、由茶氨酸的化学式可知,一个茶氨酸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所以碳、氢原子个数比=714=12,此选项正确;

【详解】A、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此选项正确;B、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可知,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由质子数=原子序数,所以镓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1,此选项正确;C、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此选项正确;D、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化镓中氮元素的质子数为7,但是氮元素的质量根据题意无法计算,此选项错误;

【详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B、水银即金属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38.三联体: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39.横管:又称T管,是由有细胞膜向内呈漏斗状凹陷形成的闭合管道,其主要功能为把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迅速传进细胞内部。

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42.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43.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44.特异投射系统:从机体各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的感觉,这种传导系统称特异性传导系统。

45.脑干网状结构: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

46.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47.锥体系统: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

48.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49.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50.脊髓休克:当横断脊髓后,横断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51.内分泌: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组织液的过程。

52.神经内分泌:某些神经元除了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外,还具有合成和释放激素的功能,称为神经内分泌。

53.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旁分泌

54.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55.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79.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80.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81.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8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83.内吞:指细胞外物质团块进入胞内的过程

84.胞吐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果位从细胞内排出胞外的过程

85.时值:刺激强度为二倍基强度时引起兴奋的时间

86.阈值:控制刺激时间和使时间——强度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87.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88.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89.吸收:营养成份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90.基本电节律: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记录出一种缓慢的、大小不等的节律性去极化波

9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101.去极化:细胞膜受刺激或损伤后,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102.中枢延搁:在中枢神经中,由于存在多个突触的传递,兴奋通过中枢所需的时间较长,称中枢延搁。

103.突触: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104.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0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稍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主要打开了后膜上的Na+离子通道, 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升高,导致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7.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的抑制

108.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发生的抑制效应

1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种投射不具点对点的关系,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1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

120.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121.细胞内消化:物质在细胞内进行的消化过程,例如细胞的吞噬作用

122.细胞外消化:物质在细胞外进行的消化过程

123.呼吸商:单位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氧气消耗量的比值

124.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眘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能量代谢

125.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

126.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

127.妊娠:指雌性动物在卵子受精后合子发育、胎儿生长和准备分娩所发生的生理过程

128.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

129.阈电位: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时的电位

130.止血:血管损伤时血液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132.恒温动物:能维持体温的平衡点,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动物

133.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134.近球小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肾小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系膜细胞构成

135.逆流倍增:小管液在髓绊降支与升支逆流过程中出现的渗透浓度倍增现象

136.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

137.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

138.感受器:体表及组织内部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由特化的传入神经末梢及其附属装置构成。

13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140.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渗透压的升高,阻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的尿量增加

141.激素的允许作用:某种激素影响细胞对其他激素的敏感性,使其效应加强的作用

142.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4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147.脑肠肽:有些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道内,还存在于脑内,这些双重分布的激素称为脑肠肽。

148.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149.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150.食管沟反射:幼畜吮吸动作可反射性使食管沟两唇卷曲成勺状,供乳汁不经前胃而直接流进皱胃,这一反射称食管沟反射。

151.后放: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放冲动使反射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152.尿素再循环:瘤胃内产生的NH3进入血液运输到肝脏,经鸟氨基酸循环后全成尿素,再经血液运输到唾液腺,随唾液重新进入瘤胃的过程。

153.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与甲状腺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调控关系,形成一个系统,称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32.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33.近端小管;髓绊细段;远端小管

35.肾小球旁细胞、系膜细胞(或间质细胞)、致密斑

36.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

42.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44.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46.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47.肌细胞;肌原纤维

49.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0.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

51.化学性突触;电突触

52.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现象;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易于疲劳性

53.单线式;辐散式;聚合式;环路式

55.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编码作用;反馈调节

56.调节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

58.慢波睡眠;异相睡眠

59.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固醇类激素;脂肪酸衍生物

61.甲状腺激素;T3;T4

62.聚碘作用;碘的活化;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耦联

63.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3;降钙素

64.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D1细胞

65.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

66.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68.生殖细胞生成;交配;受精;妊娠;分娩

69.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71.初级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卵泡

72.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休情期

73.精子获能;精子与卵子相遇及顶体反应;合子形成

74.开口期;胎儿排出期;胎衣排出期

76.胚芽期(合子期);胚胎发生期;胎儿生长期

78.单纯扩期;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81.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82.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84.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局部性体液调节

88.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89.维生素B12;叶酸;促红细胞生成素

90.抗凝血酶III;肝素

9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肌后负荷;心率

92.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93.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94.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95.毛细血管血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渗透压

97.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98.肺毛细血管内皮层;基膜层;间质层;肺泡上皮层;液体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

99.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呼吸膜面积与厚度;通气/血流比值

100.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

121. 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  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  心室复极化过程;  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

123.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肽能神经元;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126. 乙酰胆碱; N型;去甲肾上腺素;β1;乙酰胆碱;N型;M型

135. 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137. 膈肌; 肋间外肌; 腹壁肌; 肋间内肌

139. 副交感神经; 壁内神经丛

141.胃蛋白酶原; 粘液; 内因子;盐酸

146.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151. 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激素;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

1.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

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减少。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

   (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吸气时,可避免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量中,任一力量的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

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起重要作用。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

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经常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

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清醒;(2)肌肉处于安静状态:(3)适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9.微生物为什么能在瘤胃内生存?

答:瘤胃内具有微生物生存并繁殖的良好条件: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地进入瘤胃,供给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2)节律性的瘤胃运动将内容物搅和,并后送。

(3)瘤胃内容物的渗透压接近于血液渗透压。

(4)瘤胃内温度高达39~41度。

(6)内容物高度缺氧。

10.胃液中的盐酸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1)提供激活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4)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11.简述胆汁的消化作用。

答:(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12.简述唾液分泌的调节。

答:唾液分泌受神经反射性调节。摄食时唾液分泌是通过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引起。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引起口腔粘膜及舌部的感受器兴奋所发生的反射性分泌;采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采食的环境等各种信号,可建立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

51.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细胞正常生存和实现其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衡量细胞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刺激阈值,这是最简便也最为常用的衡量指标阈值越小,说明其兴奋性越高,反之,说明其兴奋性越低,刺激阈值与兴奋性之间呈反变关系另一个衡量指标是时值,时值越大,说明兴奋性越低;时值越小,说明兴奋性越高也有的使用时间强度曲线衡量组织的兴奋性,曲线越靠近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高;曲线越远离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低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如下:当躯体运动神经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上的电压依从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使轴突末梢内的Ca2+浓度升高,由此触发递质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运动,并与轴突前膜发生接触融合破裂,将囊泡内的递质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的间隙乙酰胆碱扩散到终板膜上并与上面的胆碱能N2受体结合,这就打开了终板膜上的化学依从性的离子通道,主要引起Na+内流(也有少量的K+外流),使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的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使得邻近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于是肌膜上的电压依从性的钠通道开放, 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轴突末稍释放的乙酰胆碱,在大约2ms的时间内就被接头间隙中胆碱脂酶迅速分解掉,因而使接头的兴奋传递能够保持1对1的关系

53. 将动物的脑干暴露,在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横断脑干,保留脑桥、延髓和脊髓,动物可出现全身肌紧张显著加强,四肢伸直、脊柱后挺、昂头翘尾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易化区和抑制区。抑制区的活动有赖于高位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抑制区和尾状核的下行始动作用,而易化区既受高位中枢的下行性影响、又接受上行感觉冲动的激动。当在中脑水平横断脑干以后,较多地切除了抑制系统的作用,使得易化系统相对占了优势。这些易化作用主要影响抗重力肌,因此使动物四肢的伸肌和头部上抬的肌肉紧张加强,产生僵直现象。

按照突触传递信息对下一个神经元的作用,化学性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当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轴突膜去极化,膜外的Ca2+内流使轴突内部Ca2+浓度升高。这就引起突触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并发生破裂,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突触后膜Na+、K+和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 Na+内流使后膜去极化,这就发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Cl-的通透性, 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这样就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

55. 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两种。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为种族所特有,反射弧比较固定,刺激是有限的,反应是不变或极少变的。因此,非条件反射的适应性很小。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为个体所特有的,反射弧是灵活多变的,刺激是无限的,反应也是多变的。总之,条件反射在数量上几乎是无限的,在质量上具有极大的晚变性,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建立,也可以发生消退、分化、改造等等,因此使得条件反射具有广泛而完善的高度适应性。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主要生理功能有:调节体温。下丘脑存在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当体内外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机能进行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调节水平衡。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另一方面控制饮水来调节水平衡。调节摄食活动。下丘脑存在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个中枢互相制约共同调节摄食活动。调节内分泌活动。下丘脑本身可以合成或释放多种激素,进入血液,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控制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是形成生物节律的重要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等。

58.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各种体液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其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成分及其比例、pH值、含氧量、养分等,都会对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较大变化,将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

59. 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酸碱平衡,但多余的酸和碱,必须最终由肺和肾及时排出体外,才能防止血浆中酸或碱的过多积累。

非挥发性酸所产生的H+、有机碱和碳酸氢盐等,最后随尿排出;挥发性酸或碱则由肺排出。

60. 相同点:兴奋-收缩偶联机及收缩的基本原理,在心肌和骨骼肌基本相同。

  不同点:对细胞外液中Ca2+的依赖性不同。骨骼肌细胞质内增加的Ca2+来源于肌质网的终末池,而心肌细胞终末池不发达,胞内Ca2+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细胞外液,因此心肌的收缩易受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影响。自动节律性:在心脏自律组织的作用下,离体心脏仍可保持节律性收缩,而骨骼肌没有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同步收缩:由于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闰盘处缝隙连接的存在,使心肌成为功能性合胞体。只要刺激达到阈值,兴奋可扩布到整个心房或心室,引起心房或心室的同步收缩;而骨骼肌由许多运动单位组成,在不同强度的刺激下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目不同,收缩强度也不同。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骨骼肌在受到连续刺激时可发生强直收缩。

61. 心输出量主要取决于心率及每搏输出量,因此,心率的改变以及能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心输出量的改变。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越大,心室肌的收缩能力也越强,每搏输出量也越多。

心肌后负荷:即心室收缩、射血时面临的动脉压的阻力大小,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大,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减慢产,搏出量减少。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能使心输出量随之增加。但如果心率过快,心舒期过短,造成心室在还没有被血液完全充盈的情况下收缩,每搏输出量减少,以致心输出量减少;反之,心率过慢,心舒期更长也不能相应提高充盈量,结果反而由于射血次数的减少而使心输出量下降。

62.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吸收和运输脂肪。御作用。

63.所谓胸内负压,就是说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

    动物出生后胸廓由于弹性而扩展开来,外界大气进入到肺泡中使得肺泡扩张。由于肺泡具有弹性,使肺泡产生回缩力。这是胸内负压产生的根本原因。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由于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压差为0,所以胸内压=-肺回缩力,也就是说,胸内负压是由于肺的弹性回缩力形成的。

胸内负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有利于使肺泡保持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缩。此外,当吸气时胸内负压进一步降低,有利于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内的血液和淋巴回流。

64.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极为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的主要功能有:

65.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环节。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液经有孔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细胞之间的裂隙3层分子筛样滤过膜,将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蛋白质大分子阻挡住,而让水、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形成超滤液,即原尿;原尿流经紧小管各段时,将99%的水、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和绝大部分电解质等有用物质重吸收入血,而将无用的代谢终产物、药物和进入体内多余的物质留在小管液内;肾小管和集合管将上皮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H+、NH3和小管外的K+等物质主动分泌到小管液内。通过此3个连续的过程在乳头管形成终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有机推断大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