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数据结构二叉树的遍历-平衡二叉树课程设计

这 个恐怕是整个《数据结构》教科书里面最难的和最“没用”的数据结构了(现在的教科书还有部分算法内容)。说它没用,恰恰是因为它太有用——有着和普通的二 叉搜索树完全一样的接口界面,绝大多数情况下比普通的二叉搜索树效率高(很多)。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一劳永逸的——写完后就重用,而不会再写了。 所以说,你虽然学完了平衡二叉树,但很可能你永远也不会亲自写一个。你现在随便在身边拉个人,让他来写一个,能顺利的写出来的恐怕不多,玩笑之词,且勿当 真。

在开始写之前,我很担心,能不能把这部分写清楚,毕竟书上满天的switch…case,并且还只是一半——有左旋没有右旋,有插入没有删除。后来,我变得有信心了——因为书上都没有说清楚,都在那里说梦话。我没有找到AVL树的发明者的原著(G. 1962.)也不知道我下面所写的是不是体现了发明者的本意,但至少,我认为现在的教科书歪曲了发明者的本意。

科技文都比较好懂,本人翻译水平比较差,就不献丑了,我只想让大家注意最后一段的画线部分,平衡化应该是易于操作的,而绝不是现在你在书上看到的铺天盖地的switch…case

平衡化靠的是旋转。参与旋转的是3个节点(其中一个可能是外部节点NULL),旋转就是把这3个节点转个位置。注意的是,左旋的时候p->right一定不为空,右旋的时候p->left一定不为空,这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看到,左旋确实是在向“左”旋转,还是很形象的。右旋是左旋的镜像,就不再另行说明了。下表是左旋和右旋各个节点的指针变换情况。(括号表示NULL的情况不执行)

AVL树的平衡化靠旋转,而是否需要平衡化,取决于树中是否出现了不平衡。为了避免每次判断平衡时,都求一下左右子树的高度,引入了平衡因子。很可能是1962年的时候AV&L没有亲自给出定义,时下里平衡因子的定义乱七八糟——我看了4本书,两本是bf 左高-右高,两本是bf 右高-左高。最有意思的是两本中国人(严蔚敏和殷人昆)写的一本左减右,一本右减左;两本外国人写的也是这样。虽然没什么原则上的差别,可苦了中国的莘莘学子们——考试的时候可不管你是哪个门派的。我照顾自己的习惯,下面的bf = 左高-右高,习惯不同的请自己注意。

这样一来,是否需要平衡化的条件就很明了了——| bf | > 1。如果从空树开始建立,并时刻保持平衡,那么不平衡只会发生在插入删除操作上,而不平衡的标志就是出现bf ==

AVL树插入和删除,实际上就是先按照普通二叉搜索树插入和删除,然后再平衡化。可以肯定的说,插入和删除需要的最多平衡化次数不同(下面会给出根本原因),但这不表明插入和删除时的平衡化的思路有很大差别。现有的教科书,仅仅从表面上看到了到了平衡化操作次数不同的假象,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插入和删除对称的本质,搞得乱七八糟不说(铺天盖地的switch…case),还严重的误导了读者——以为删除操作复杂的不可捉摸。

AVL树体现了一种平衡的美感,两种旋转是互为镜像的,插入删除是互为镜像的操作,没理由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实际上,平衡化可以统一的这样来操作:

current指向插入节点或者实际删除节点的父节点,这是普通二叉搜索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带来的结果。*p初始值是插入节点或者实际删除节点的data。因为删除操作可能实际删除的不是data

break;这时,以current为根的子树的高度和插入前的高度相同。

break;这时,以current为根的子树的高度和删除前的高度相同

之所以删除操作需要的平衡化次数多,就是因为平衡化不会增加子树的高度,但是可能会减少子树的高度,在有有可能使树增高的插入操作中,一次平衡化能抵消掉增高;在有可能使树减低的删除操作中,平衡化可能会带来祖先节点的不平衡

完整的插入删除函数如下:

你可以看到,他们是多么的对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结构二叉树的遍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