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人和经纪人管理的联系公民的差异

摘要:意识作为行动的先导,对于行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行动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努力为人民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却呈明显的滞后或缺失状态。在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以及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缺失的原因,并针对公民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为实现美丽中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美丽中国 公民 生态意识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现在的“美丽中国建设”的观念与行动,都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教育普及、历史发展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公民生态意识在整体上也呈现出强弱不均的特征。因此,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并分析成因,对于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现状

1.公民生态意识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动公民生态意识的快速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绿色消费观淡薄、生态法治意识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2.公民生态意识差异性较大

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公民生态意识同人口分布、城乡差异、年龄差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正如我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一样,我国东部公民生态意识高于西部公民的生态意识。正如城市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发展水平,我国城市公民整体生态意识高于农村公民生态意识。正如年龄差异一样,接受较多教育的年轻人的生态意识高于缺少教育的老年人的生态意识。

3.公民生态意识教育起步晚

我国环境教育开展得较晚,直到1992年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才提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方针。大多数公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高,主动参与性差。这导致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在起步阶段就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在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方面,更是遥遥无期。

二、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缺失的表现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而且仅仅用2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公民的生态意识更是极度匮乏,突出表现在公民绿色消费观淡薄、公民生态忧患意识缺失、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不足等几方面。

1.公民绿色消费观淡薄

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体,是绿色消费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1]。在我国绿色消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名词出现在公民的视域中时间短,大多数公民仍以过去原有的观念来消费和购物,对于产品的健康因素和环保因素考虑较少。公民在购物时,易受价格因素影响,更喜欢相对便宜的商品,而绿色消费品更多考虑环保性,其生产成本会相对偏高,因此,受到冷遇。

2.公民生态忧患意识缺失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原料,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然而,自然环境的修复功能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休止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诚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当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应验了恩格斯的预言,并且这些都是公民缺乏忧患责任意识的表现,只顾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子孙后代的发展。例如,公民随意使用和丢弃一次性垃圾袋、餐盒和筷子,对塑料袋危害漠不关心。再如,一些公民为了赚钱从外国收购垃圾,对垃圾二次利用,对一些不可降解的物质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却毫不在意。这些都是公民对于生态环境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后代的发展。

3.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不足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过活环境和质量。而大多数的公民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这种利己的思想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和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背道而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见到随手乱扔垃圾、乱排放生活污水和乱砍乱伐的现象。这些事情都表现了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的缺乏,没有把周边的环境当成自己的美丽家园来建设。

三、美丽中国视域中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随着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该如何快速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政府加强宣传力度、转变宣传方式、进行全方位公民生态意识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不仅要制定法律法规,更要转变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力度,全方位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强化宣传力度,从之前的上级传达下级命令式的简单宣传,转变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全方位宣传力度。从之前的简单僵硬的宣传方式转变为通俗易懂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公民感觉到生态环境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面对公民生态意识差异性较大的历史现状,政府应该采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农村教育、城市教育、西部偏远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同时并举的方针,逐步缩小公民生态教育差异,整体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为美丽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公民增强责任意识,培育生态实践能力

公民作为现代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不仅在政治上拥有权利和义务,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同样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应主动承担自己在生态环境上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主动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公民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己息息相关,应意识到自身和环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

公民除了要積极贯彻执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应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首先,从规范自身生态行为出发,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便乱扔废旧电池,采取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其次,通过参加植树节、地球日、环保日等生态实践活动,不仅增强自己生态实践能力,而且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公民绿色消费能力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建成“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秉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绿色发展理念。每个公民应自觉学习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增强公民绿色消费能力要从改变公民消费理念入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这个新概念也不是没有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对症下药。针对绿色消费这个名词出现在公众时间短、概念新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公民充分了解绿色消费的好处和优势。针对公民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心理,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从而增强公民对绿色产品的购买力。绿色代表了时代的发展颜色,代表了公民的生活需求。因此,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公民绿色消费能力是时代的需求。

[1]王润如.以全新的理念驱动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0.

高一下册知识点-政治试题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

积累: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

消费:个人消费(主要部分)和公共消费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相一致。

(3)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含义: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特点和本质: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国家预算――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计划称作。

计划在批准前称为预算草案;计划执行的结果称决算。

国家预算的总体结构状况称为预算体系。在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

形式:税、利、债、费。

共同点:第一,都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二,从性质上看,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性资金,因为二者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第三,从特征上看,二者的征收都以行政权力为依据,并且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的特征;第四,从征收的依据看,二者都是以国家行使了社会管理职能为前提。

征收的具体主体不同。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包括海关\农税部门)代表国家征收的;费是由其它行政和事业单位征收的。第二,用途不同。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款由国家统一支配,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费一般采取专款专用原则,除少数作为财政收入外,大多数用于本行业\本部门业务支出的需要。第三,特点不同,税收具有固定性,是一种规范的分配;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是非规范的分配。第四,征收规模的大下不同。税收征收面广,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费作为财政收入中的其它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地位:是党、国家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收费,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大事。

必要性:长期以来,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税费改革,把向农民征收的款项以税的形式统一下来。由于税收具有固定性,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变更,这样就能有效地制止种各种面对农民的乱收费,从而达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目的。

①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将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有利于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

③有利于提高农民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有效扩大内需。

④可以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的稳定,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含义:国家预算支出的资金

分类:财政支出按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其他支出等。

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现象。

财政节余――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经济现象。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

(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的提高。

(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2)分配政策。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如何认识积极的财政政策

①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采取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扩大财政赤字,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需求,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其实质是财政赤字政策。

②为何要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A、宏观调控的需要,是重要的经济手段;

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税收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比例关系,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之,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

(1)偷税:是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

(2)欠税:是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是纳税人抗拒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税收的共性。都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服务的。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

(2)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①取之于民:在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税收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体现出分配关系是国家、企业、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②用之于民: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税收最终受益者是劳动人民。

2、我国税收的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3)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1)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2)营业税:是以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3)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为什么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p26

(4)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收益征收的一种税。

(5)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对象、征税范围、意义、税率、特点。P27-28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依法纳税为什么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从税收的作用来看,自觉依法纳税是提高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保障。

②从我国税收的性质来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觉依法纳税,最终的受益者也是纳税人。

③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来看,即公民与国家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享有国家给予的各项权利,就必须履行国家规定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④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也要求公民依法纳税

*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的管征?

①强化和改善税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②进一步完善税制,建立一套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税收法律体系。

③加快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立,建立一个征税人和纳税人之间责权利相对应的税收征管体系。

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企业或公民要提高素质,增强纳税意识

(2)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资金的融通,称为金融。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称为金融机构。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

银行及其金融机构共同构成国家的金融体系。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2)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

(1)商业银行是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2)银行利润的计算: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费用

利息的计算:利息=本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种经纪人分别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