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太医下毒遭刑四王要中奖是什么生肖肖

三国演义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共12个义项):

1、鼠辈释义:对他人的蔑称。意味低微下贱的人。指鼠类。 指微不足道的人(骂人的话):无名鼠辈。

2、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操看了,笑曰:“鼠辈安敢如此!”

3、白话释义:《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曹操看了看,笑着说:“低微下贱的人就会这样做!”

1.贾诩擅作主张,扯碎袁绍来书,将其派来的使者杀掉,并责之以“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言之极为有理,而且下手果决,不给张绣以任何机会,除了投降曹操之外。说明贾诩在刘晔的鼓动下,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也说明张绣在军中,并无太多的实权,唯唯诺诺而已。

2.贾诩的分析,确实非常深刻,而且能够见众人之所未见,言众人之所未言。想起关于做诗的一句话:“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你把别人想写而未写的写出来,便是高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治国理政,行军打仗,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是如此,所谓大道至简,道理都一样,关键是如何运用。你把别人未曾想到的想到了,把别人未曾做到的做到了,便是高手。

3.张绣投靠曹操之后,曹操不仅没有公报私仇,“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反而委以重任,封为扬武将军。《三国志》载:“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曹操的胸怀,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只是后来,张绣因得罪了曹丕,丕大怒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于是自杀。由此也可对比曹操与曹丕的胸怀,想起曹植与曹丕的斗争。贾诩说:“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信然,曹丕不能容兄弟曹植,故也不能容张绣。

4.孔融推荐祢衡,将其吹得神乎其神,显然是书生之语,言之太过。曹操需要的是治国能吏,而不只是空谈的书生。孔融在推荐信中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暗讽郭嘉、荀彧等人不过是鸷鸟而已,与后面祢衡贬低众人呼应。

5.有一句话,一件事情在发生的时候,它其实已经发生了。祢衡之不受曹操待见,原因也早已种下。第一,孔融乃书生,曹操并不喜欢他,推而论之,孔融所喜欢的人,曹操也未必喜欢。第二,曹操欲寻一人去游说刘表,孔融却向天子上书,曹操心里能够舒服?第三,孔融的推荐信写得文采飞扬,却有文害于质的倾向,而且有含沙射影之疑。

6.祢衡之骂众人,不是他有才,恰恰是因为其无才而远不及诸人,所以开骂,以骂人为自己脸上贴金,通俗的话就是碰瓷。现在也有人效仿,没事拉一个名人出来骂一顿,比如骂李白,李清照,孔子。可惜,骂人越多,只能越显示自己的浅薄无知,祢衡亦是。

7.祢衡得罪曹操并诸位大将谋士,不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而且也让孔融成为众矢之的,道理很简单,你推荐的人把我们上下都骂完了,你不背锅谁背锅?后来孔融被杀,无人施救,可为说明。

8.演义中对祢衡多正面之辞,对曹操却多批为奸雄,国贼。实际上,在历史之中,曹操对祢衡是相当宽容的,孔融推荐祢衡后,为渔阳鼓,裸身而立,曹操却笑笑说,“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后来孔融解释说,这是祢衡狂疾发作,想登门致歉,曹操很高兴,说那你让他来吧,显然想再给他一条路,但祢衡是怎么干的呢?“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曹操忍无可忍,才将祢衡送到刘表那儿去。

9.刘表虽然识破了曹操借刀杀人的计策,却在韩嵩的使用及大的形势面前摇摆不定,可知刘表明于小而昧于大。

10.祢衡之死,其所宜然,不值得同情。从祢衡的经历来看,他先后受到曹操、刘表、黄祖的赏识,不能说无才。刘表待之“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黄祖曾握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只是因为他性格太过狂傲偏激,不识进退,结果终死于自己之手。他尝品评世人,觉得一无所取,独善孔融和杨修,“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教也。”祢衡生于173年,而孔融比他大20岁,杨修也只比他小两岁,如此目无上下,纵使有才,谁能用之?

11.刘备离开许都,一是离开曹操的控制,但也未尝不是离开权力斗争的是非之地,虽然他参加了董承的倒曹集团,但很可能他并不相信能够扳倒曹操。第二十一回刘备离开许都,董承来送他的时候,他话说得多好,“国舅宁耐,某此行必有以报命。”但他实际做了什么呢?不仅没有揭起反曹的义旗,反而处处试图与曹操搞好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有以报命”?董承心里显然是不痛快的,他对吉平说,“今之谋望所以不成者,乃刘玄德、马腾各自去了,无计可施,因此感而成疾。”隐含了对刘备的失望。

12.董承非是干大事之人,能成非常之功之人,必能忍非常能忍之事。曹操势力那么大,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及其与吉平密谋,试图以侥幸的非常手段谋害曹操,却又疏于防备,不杀庆童,而且还让其逃脱告密。当他发现庆童不见时,也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销毁衣带诏,每一个环节都出了问题,事情怎么可能不败?

13.吉平虽只是一个医生,却心怀忠义,且十分硬气,令人佩服,亦且叹息。

14.董承欲杀曹操,在《三国志》之中,只是一笔带过:“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后汉书·孝献帝纪》也非常简单:“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资治通鉴》甚至都没有提到这事,只是说“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董承欲杀曹操是事实,但是否有衣带诏,却是存疑,很可能是矫诏。至于吉平,则是虚构的人物。

15.观董承一生,先是护驾有功,后来与韩暹争权夺利,引曹操入洛阳,结果没有想到如何进之引董卓一样,反而让曹操成功控制朝廷。董承再次沦为看客,可以想象,以董承志大才疏而贪权的性格,他必然会铤而走险,除掉曹操。演义中对董承的评价非常正面,罗贯中的诗认为“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然而在历史上,他的名声并不太好,乾隆三十三年敕撰的《通鉴辑览》就说他“董承智不及王允,而欲效图卓之举,非独自杀其身,适足以危其主,所谓志可矜而智不逮者也。然操之得入,本由董承,与正名讨贼者不可同日语矣。”王夫之评价“董承者,与乱相终始,无定虑而好逞其意计者。”蔡东藩更狠,说“李傕郭汜,贼也;张济杨奉董承,亦无一非贼。”在前面的解读中,我对董承的评价,基本是负面,始终认为他难成大事。如果前述分析属实,那么,很可能罗贯中在创作时,为了情节的需要,将董承洗白,而将曹操抹黑,可怜曹操再次成为创作的牺牲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投毒百草枯女孩已恢复正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