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扳手接触不良怎么回事在温度低的时候(4-5度)不转,温度高时(10度以上)会转,这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曾问雷军:如果站在今天,你作为投资人,会不会投资十年前的自己?雷军的回答是,不会,成功概率太小。

相信看完雷军的复盘《小米创业思考》,我们才能真正体会雷军说这话时心中的滋味。

“有时候我觉得,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未必有勇气选这么难的路。”

其实雷军的商业理想也确实简单,说到底不过是做一些“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产品,仅此而已,听起来并不性感。

但这背后是极大的矛盾,好与便宜的矛盾,“合理的低毛利定价”与“企业盈利”的矛盾。

雷军想实现的是一个“不可能三角”:产品做到感动人心,拥有极致的体验,价格做到极其厚道,公司有不错的盈利。

简言之,向早已扎根人心的大众认知——“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发起猛烈进攻,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商业秩序。

“头铁”的雷军想到的解题方式也非同一般,硬件+互联网+新零售,怎么看都是一个公司做了像是三个公司的活儿,“任意一个模块都是地狱级难度,合在一起简直就是地狱的立方。”

但雷军最终解出了这道“地狱的立方”题。2017年小米营收突破1000亿元,2019年2000亿元,跻身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

“创业就是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寻找每一个节点的最优解。”

我编辑整理这篇文章本预计在2万字以内,但是很多都是首次公开的材料,是雷军深度系统的思考,实在是不舍得删,也删减不动。

这4万字的内容很多,但值得仔细研读一番。毕竟,像雷军这种级别的操盘手,还如此毫无保留地分享,的确很罕见。

什么是雷军的第一性原理?什么是小米的“一”?什么是小米“舍九取一”的战略?小米这个“系统”是如何进化的?这是我看到雷军第一次如此完整的讲述。

本文为混沌“读书”栏目,由商隐社和混沌学园联合出品,综编自《小米创业思考》,中信出版社2022年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溢价模型VS.性价比模型

什么才是伟大的公司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溢价模型的,一种是采用性价比模型的。

基于溢价模型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良的根本动力,都来自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并且高度依赖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高溢价。

首先,高水平创新的能力极为稀缺,无论对一个行业,还是对一家公司而言,都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起伏,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够保障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创新。

其次,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溢价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习惯依赖高溢价的公司的运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严重,效率越来越低。

我一直认为,绝大多数采用溢价模型的企业都难以持久。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坚持下去非常难,非常痛苦,它要有克制贪婪的强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长的成长积累,还要有忍受低宽容度、高风险运作的耐性,然而一旦这些公司赢得领先,将极具韧性和统治力,并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沃尔玛、开市客、优衣库、宜家都是这样的企业,都在坚持践行这套性价比模型。从科技领域诞生的小米模式,则是创新加效率的“加强型”性价比模型。

因为不追逐超额利润,小米模式更容易产生“破坏性创新”——创新的本质不是躺在以往的成功簿上守住超额利润,而是在创造中破坏,在破坏中创造。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绝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存续,而是为了有效践行其使命,解决它所致力解决的商业社会问题。

而小米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存在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难题。

很多人都很熟悉“囚徒困境”,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非信任、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理论上最好的结果。

这就是我从不认可和追逐溢价的原因。在骨子里,我不相信奢侈品市场之外所有的“品牌溢价”。对于这一点,我跟很多关心小米的朋友甚至部分同事进行了多年的争论,但我想我永远不会动摇。

我始终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大众消费品,都没有理由从用户手中索取过高的单次利润。一家面向大众的商业公司真正的成功绝不是其溢价能力。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论断:“商业的成功,并非在于为女王们提供更多的精美绝伦的丝袜,而在于工厂女工们能买得起的丝袜和女王们的一样好。”一家伟大的公司,总是能把好的东西做得越来越便宜,最出名的就是福特T型车。

如果有一个大众消费市场存在着不合理的商品溢价,存在着试图维持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着高价低质但消费者却无可奈何的情况,那么,小米模式就会尽一切力量,拿出“更好看、更好用、价格更实惠”的产品,对这个行业进行“祛魅”,将原本属于消费者的福利完完整整地交还到消费者手中。

所以,小米模式所主张的性价比模型,并不是追逐片面的便宜,而是一种价值回归,从商业效率角度看是一种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

2018年7月9日,在创立8年后,小米正式在香港上市。这一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给小米上市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小米依然创造了历史,成为港股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跻身全球科技公司前三大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列(截至当时)。

在上市之前,我最担心的是,小米变成了一家公众公司,资本一定会逼着小米创造“超额”的利润。我自信能扛住这样的压力,但如果有一天我不做CEO(首席执行官)了,小米管理层还能不能继续克制对高利润的追求,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呢?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把这一使命固化下来,永久限制硬件净利润率。我把这个想法和团队一说,管理层都特别支持。

然而跟投资人一提就炸锅了,有各种担心,尤其担心对股价有影响。

有人说:“你们是不是疯了,还想不想上市?”

有人说:“当初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早知道如此,我就不投了。”

还有人说:“来不及了,别折腾了。”

我们和投资人开了好多次紧急电话会,中间有几次都要聊不下去了。我对他们说:“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如果你们同意,你们拥有的将是一家注定伟大的公司!”这句话打动了大家,小米的投资人最终都同意了。

2018年4月25日,小米上市前夕,小米董事会通过了一条决议: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将以合理方式全部返还给用户。对于利润红线,我最初的想法是3%。考虑到小米是一家国际化公司,如果利润率太低,汇率稍有波动就会产生亏损,因此董事会最终决定是5%。

对于小米的这一举动,赞赏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但不可否认,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家上市公司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约束自己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我认为,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上市后,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4年的财报都明确披露,小米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低于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我总结的互联网七字诀,也是对互联网思维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小米方法论。

早在30多年前,上大学时,我经历了第一次创业,我跟几个同学合伙创办了一家公司,取名“三色公司”。

我们看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我和我的合伙人们拥有在当时的武汉算起来还不错的技术能力,我自己也有软件开发的经验,并且在当地拥有一些IT行业圈子的人脉,似乎也有些“客户资源”。

但是,在这场“过家家”式的创业尝试中,从第一天起,我们就没想明白我们要做什么。“看似什么都能做”,其实就是“做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做过装机、软件开发、倒手电子元器件,甚至连打印这样的活儿也接,但很快就陷入困局。当然,“三色公司”的问题很多,可以说几乎把零经验草根创业能犯的错都犯了个遍。

但是,在这场“过家家”式的创业尝试中,从第一天起,我们就没想明白我们要做什么,很快我们就陷入困局。

“三色公司”的问题很多,但“不专注”是根本问题。

最困难时,我们只能靠派出合伙人去跟食堂大师傅打牌赢饭票度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惨淡经营”,“三色公司”以失败告终。

这是我的商业生涯经历的第一次挫折。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对一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没有“专注”,就没有一切。

几年前,小米内部有过一些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我们的业务到底有没有边界?有人说,我们没有边界,理由是小米的方法论具有普适性,小米用户群的各种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宽泛,似乎只要有用户基础,我们就什么都能做。

这样的认识是绝对错误的。一家公司怎么可能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组织必将走向盲目和混乱。

那么,当我们谈论“专注”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我总结了专注的四个核心命题:

  • 深刻的洞察力,了解行业,了解用户需求,找到机会。

  • 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及与之匹配的能力。

有一句古训,叫作“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达成真正的专注,搞清楚哪些要为,哪些不该为。

在具体事项的讨论决策之上,需要一个组织内的终极判断依据,那就是非常明确的使命、愿景。

我们如何定义使命和愿景?

在跟不少企业家朋友的沟通中,我发现大家对使命和愿景的理解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比如“争取卓越”“用户第一”“以用户为中心”是不是使命,是不是愿景?以我的观点看,这些都不是。

使命,是企业/机构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企业/机构努力为社会、大众提供的价值;而愿景,则是基于这样的使命,企业/机构最终希望成为的样子。

使命和愿景的总结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是塑造企业灵魂的过程。使命和愿景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思考和总结才会变得清晰可见,而随着公司的成长和思考的深入,使命和愿景还可能需要再修正和完善。

使命和愿景并非大型公司所独有,再小的机构/商业实体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愿景。比如,一家街边小超市也期望为社区的邻里提供方便的购物;一家小饭馆也会秉承“真材实料、童叟无欺”,用心给大家做一顿好饭。

比如,小米的使命为“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愿景为“坚持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能够脱颖而出的创业公司一开始都足够锐利,因为做的事少,反而非常专注。但跟随直觉奔跑到一定规模后,就容易迷失方向,这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收敛性思考,把当初“为什么出发”这个在内心深处鲜明存在,但在团队中未曾说明的初心,用简练、精准的语言提炼出来,它将告诉你“公司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这一最本质命题的答案。

“少就是多”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苹果。

众所周知,苹果的产品线极为精简。这种精简产品线哲学来自苹果起死回生的历练。

1997年,苹果几近破产,就把乔布斯请了回去。一回到苹果,乔布斯就传达了一个理念: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一样重要。

乔布斯跟几十个产品团队开会,对所有产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苹果的产品线十分分散,光是麦金塔电脑就有无数个版本,每个版本还有一堆让人困惑的编号,从1400到9600都有。

花样繁多的产品,在乔布斯眼里大部分都是垃圾。

“我应该让我的朋友们买哪些?”乔布斯问了个简单的问题,却得不到简单的答案。他开始大刀阔斧地砍掉不同型号的产品,很快就砍掉了70%。

几周过后,乔布斯还是无法忍受那么多的产品,在一次产品战略会上发飙了。他在白板上画了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画了一个方形四格图,在两列顶端写上“消费级”“专业级”,在两行标题写上“台式”和“便携”,然后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每格一个。”说服董事会后,苹果高度集中研发了iMac G3、Powerbook G3、Power Macintosh、iBook四款产品。

当时苹果距离破产也就还有不到90天的时间,乔布斯只用了一招撒手锏——“专注”,就力挽狂澜,让苹果起死回生。

少就是多,背后是极为精准的行业发展与用户需求洞察、极为清晰的产品/战略思路,以及基于强大产品力的超凡自信。

资源总是有限的,切口越小,压强越大,突破越有力。能最大化满足一项迫切需求,就是巨大的成功。

很多人问过我,产品的切口怎么选?小米内部在讨论产品时常说“单点突破,逐步放大”。解决的问题要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比如小米充电宝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获得大容量、质量可靠又便宜的充电宝”。

第一,一个明确而且用户迫切需要的产品,更容易找到明确的用户群。这样,产品研发出来后不容易走偏。

第二,选择的用户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决定了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

第三,解决的问题少,开发速度快,容易控制初期的研发成本和风险。

第四,解决明确问题的产品,容易跟用户说清楚,推广也会相对简单。

当我们聊专注时,通常会集中在一家公司的创业阶段或一个产品品类的开拓阶段。但专注只针对初创企业吗?显然不是。

那么,业务扩张与保持专注矛盾吗?并不一定矛盾,关键看四个判断标准:

  1. 是否符合公司的使命、愿景和战略。

  2. 能否与公司核心业务形成显著的强协同并形成闭环。

  3. 能否为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价值与体验。

曾经有很多人问,小米一开始只做手机,后来做的领域越来越多,以至有一种声音说小米不再专注了,做成“杂货铺”了,这是不是真的呢?

从根本上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在具体执行中,过去几年,小米的确在专注方面出现了问题。

在一些业务中缺乏克制、业务失焦,既浪费了公司资源,也无端消耗了公司品牌资产,拖累了公司战略的聚焦推进,同时也对用户体验形成了伤害。

管理领域有一条公理,即组织一旦成立,就有无可抑制的自我成长的冲动和诉求。

对一家公司而言是这样,对这家公司内部的任何一支团队而言也是如此。组织的成长,通常都源于设立的各类项目,还有与项目相匹配的人力、资金等各类资源的要求,以及最为关键的一点:营业额或利润的增长。

营业额、利润一涨,往往马上会带动组织成长欲望的“局部正循环”。但是,任由这样的“局部正循环”野蛮生长,往往并不能带来“全局正循环”,而是会指向一种近乎失控的状态。

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局部组织的行动方向与公司整体方向是否严格对齐?如果放任偏差,哪怕只是失之毫厘,最终也一定是谬以千里。

下面有两种公司核心战略的表达,你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区别?

“手机+AIoT双引擎”

“手机×AIoT双引擎”

第一种是2019年年初,我们内部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总结:“手机+AIoT双引擎”。它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公司的两大价值集群,并体现了两者共同推进公司成长的战略表述。

但是,在宣布实施一年半后,我们发现这项战略是错误的,甚至对公司业务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误导。

错误的本质在于,用加号连接并列的“二元业务核心结构”使得公司的战略执行出现了失焦。手机业务的增长和AIoT的增长似乎成了两件事,迷失了“手机”和“AIoT”共同构成的“智能生活”体验的核心目标。

比如大家电业务,一开始从1999元的10kg智能滚筒一体机切入,取得了成功。但在团队内部制定目标时,由于急于实现规模增长,很快做出了诸如售价799元的非智能波轮洗衣机等一批传统产品。

799元的传统波轮产品好不好?当然好,但这对增进用户使用体验、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以及建设科技生态有帮助吗?甚至,这是不是对公司品牌资产的一种稀释与浪费?

一款产品的上市不只是可能多一份销售额,每增加一个存货单位,开发成本、市场成本、客服/售后成本、仓储物流成本、销售运营、管理成本等一系列成本都有增加。在公司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团队把力气花在这样“用户价值增益”不明显的产品上,显然是不值得的。

这就是部门增长目标与集团整体目标发生了背离。分开看,每个团队各自都挺专注,但合起来一看,离专注就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在内部战略复盘中对此进行了集中反思,并重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推演。

2020年8月,我们对这项战略做了新的修正升级,改为“手机×AIoT”,明确智能手机依然是核心业务,其他业务需要围绕智能手机展开,以构建智能生活的强大生态。

把加号改成乘号,是首先突出核心业务,同时强调不再是“简单相加”,而是乘数效应。

所以,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核心方向、核心目标一定是一元的,不存在二元甚至多元的可能。无论是创业阶段的“单点切入”还是扩张,都是围绕一元核心展开增长飞轮的不同阶段而已。

容易实现的增长未必是高质量的增长,可能是资源的不合理消耗;成交金额增加未必是公司体质增强了,也可能是虚胖。

在公司内,对于每一项业务,我们要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业务增长为公司核心战略贡献了什么样的价值?

  2. 我的业务增长是否带动了公司包括核心业务在内的其他业务持续连带增长?

  3. 我的业务消耗了公司哪些资源?

提到极致,人们往往会想到互联网创业者们的一系列口号。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它的理解和描述,比如“玩命死磕”“不惜代价投入”“做到超乎想象”等等。这些对吗?可能都对,但不全面。

那么,什么叫极致?我的理解是,极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

在小米的研发过程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历。众所周知,旗舰手机最大的一块成本来自以SoC(CPU等构成的核心芯片组)为首的核心元器件。而一款售价1999元的顶级性能旗舰手机,除了SoC、内存等核心器件,仅仅一个金属中框的成本就占了400元。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但小米真的这么做了。2014年7月,小米发布小米手机4,第一次在手机产品中引入了不锈钢中框。过去,行业内使用最多的中框材料是塑料,高端机型会用铝合金,用得比较多的是6系航空铝,它架构更强、质感更好,少部分更讲究些的会用7系航空铝,但从未用过不锈钢。

无论是结构强度、耐腐蚀程度还是质感,不锈钢的表现都更胜一筹,但也更贵,而且加工工艺难度高了好几级。这块309克的钢板和19克的边框采用的是奥氏体304不锈钢,经过40道制程、193道工序,经过锻压成型、8次CNC数控机床打磨而成,加工过程长达32小时。这样的工艺方法和流程,是小米的工程师跟富士康一起做了大量联合研发后才敲定的。

采用这样复杂工艺的直接后果是,一块钢板的加工成本,在富士康就达到了每台400元,而铝材的加工成本只有每台几十元。由于行业里没有先例,小米不得不多投入了19亿元,用于采购最新的生产设备。

小米手机4发布近一年后,富士康的制造成本还是难以下降,这让小米不得不在后期把这个工艺转给了另一个代工厂比亚迪,而比亚迪反复调试后的成本也只降了80元。小米为这类尝试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但是小米的工程师们有一句非常实在的总结:哪怕只好1%,我们也愿意多付出100%。

在实践中,“极致”有两重含义:

  • 心智上的无限投入,不遗余力争取最好。

  • 无限追求最优解,认知触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我们的一位联合创始人阿黎(黎万强),早年就在金山负责UI/UE(用户界面/用户设备)设计,是国内互联网软件行业最早一批专职的UI设计师之一。

在金山的时候,阿黎的团队就以疯狂打磨设计著称,经常拿着设计稿,在公司里到处找人测试、要反馈,从5楼找到1楼,最后连金山食堂的大厨都被他拽着不放。

到了小米之后,无论是带MIUI团队,还是带小米网电商团队,阿黎的团队依旧疯狂反复打磨,甚至在产品上线前几天还会把方案全盘推翻重来。

在这些年的投资经历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过创业成功经验的团队二次创业的成功率往往不高。对创业而言,资源太多,反而是一种拖累。

这不是故弄玄虚。创业者一旦在创业之初就想着有多少资源可以借用,往往就不能在产品、体验和创新上百分之百地投入。没有其他资源,创业就是背水一战,反而更容易做出极致的产品。

“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对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里的这句话,我非常有感触。

在开始创办小米时,我隐姓埋名了一年多时间,所有入职的同事也必须签保密条款,不让人知道小米是雷军的创业公司,严禁使用任何外部资源。这么做只为一条准则:一切靠产品说话。

什么才是极致的产品,我理解有两个条件:一是产品要惊艳,设计要惊艳,成本也要惊艳;二是超出了用户预期,真的能让用户尖叫。

要满足这两点,就要无限追求每个产业发展阶段的产品最优解。最优解就是当下的最大化用户价值,也是绝对的竞争优势。如果有极致的想法,往往能做出唯一答案。

这是一种能让竞争者绝望的优势。在指纹解锁技术成熟之前,小米的研发团队曾经设计了652种解锁方案,最后发现还是比不上苹果的滑动解锁。在那个时代,那个方案是唯一的解,是绕不过去的,是最好的,是最极致的。

极致的最高境界就是认知领先于全行业,率先洞察、抵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最典型的例子来自游戏行业。游戏的本质是“创意”和“乐趣”。任天堂前社长岩田聪在GDC 2005论坛上做的一次堪称经典的主题发言,他谈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玩者之心”。

一家游戏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营造热爱游戏的文化,每一个人都必须是游戏玩家,这样的公司才能获得持续长久的成功。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和其他公司的竞争时,他回答:我从来不觉得任天堂在和其他公司竞争;任天堂应该做的不是和其他公司竞争,而是关注玩家的感受;任天堂的敌人是“不关心玩家”的思想。

因为这样的投入与认知,任天堂持续拿出了无数的最优解。

FC游戏机确立了游戏设备上的“十字按键”标准;1983年出品的《马里奥兄弟》定义了平台跳跃游戏的一系列范式;游戏《塞达尔传说:旷野之息》赢得了TGA 2017年度游戏、最佳游戏设计和最佳动作冒险游戏。

正是因为对“创意”和“乐趣”的深刻认知,任天堂的产品在“游戏性”方面做到了同时代产品的极致。

电子游戏行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任天堂是世界的主宰”,这是对一家极致公司的最高褒奖。

极致是一枚尖锐的钉子,我们铆足了劲儿敲钉子时,要小心钉错了地方。追求极致切忌“盲目自我感动”。

小米创业的前5年可谓所向披靡,但那时我们的基础还很不扎实,对制造业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曾经闹过不少笑话。

2016年我接手手机部,发现小米手机的螺丝钉供应商只有一个,价格比同行贵5倍。找到那家供应商的老板一问,才知道是因为我们选料特别夸张,用的比别家好无数倍,而且每个螺丝钉上都铣出个小米的标识。

我说您现在还有哪几个客户?他说:“我现在只服务小米,我的东西好到连苹果都用不起了,只有小米能用得起。”

我哭笑不得,我们真的需要在螺丝钉上搞个小米标识,然后花同行5倍的钱吗?反正小米是傻乎乎地用了很多年。

如果追求极致的努力不在用户需要的正确方向上,或者不在公司专注的方向上,那么花的力气越大,离题越远,此时的投入和努力只能沦为一种“秀情怀”的噱头,或者是一种无用的“炫技”,抑或是一种盲目的“自我感动”。

我们不仅反对“自嗨”和“自我感动”,更要反对把“极致”做成华而不实的噱头。

比如10年前的消费电子行业,有人在手机机身镶嵌宝石作为核心卖点,有人把数码相机机身采用所谓“哥窑瓷”等作为核心卖点,这些不过是为了炫耀所谓的“极致奢华”来谋求溢价,但产品本身却稀松平常。缺乏诚意的产品显然只会迎来失败。

把噱头当极致,是自欺欺人的行为。用户不傻,他们会用脚投票。所以,当你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我建议你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们追求的极致是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 我们追求的极致是不是能成为产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 我们追求的极致是不是能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所以,把钉子往哪儿钉,决定了“极致”的价值。

钉的地方对了,像苹果率先拿出触控电容屏技术,支撑起了现代智能手机形态和交互方式;而如果错了,就像索尼当初力推的MD(Mini Disc)Player,无论它的机械结构多么精巧迷人,索尼的工程师们对它有多迷恋,都难逃迅速被MP3播放器淘汰的命运,消失在历史黄沙中。

追求极致的本质是投资未来将“哥窑瓷”工艺作为核心卖点的数码相机,被看作是“拿噱头当极致”,那么,小米也出过一系列以陶瓷机身为卖点的手机,这是自相矛盾吗?

首先,小米的产品,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工艺,都是基于产品本身同档最强性能,这是任何消费电子产品的定义属性;同时,作为这个时代“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一天要拿起手机上百次,拿着手机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材质、工艺带来的手感,是手机体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坚固耐磨、触感如玉、光泽优雅的陶瓷,显然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材质,但过去为什么就没人在手机上试过呢?

因为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硬度超高(达到莫式硬度8,仅次于刚玉和金刚石);二是工艺难度太大,要做成手机中框和背壳这样的大小、强度和精度,良品率太低,工程师说,一开始,烧一炉陶瓷出来全是碎的,心也跟着碎了;三是成本更高,是金属材质的3—4倍。所以,这种特殊的陶瓷过去只被用在高端烤瓷牙上,因为尺寸足够小、成型足够厚、价格足够贵。

初期没有太多进展的烧制试验几乎就是在烧钱,工程师们有点儿绷不住了,就来问我还要不要干。我反问他们,你们觉得这么干有多大价值?工程师们认定,陶瓷材质将在未来持续提供无可取代的独特体验。

我说,那就干吧,再烧5000万元,如果不成咱们再说。研发团队一下子又有了信心,驻场坚持反复试验,终于在小米手机5时代实现了量产。

第一道门打开,后面的路上就有了光。工程师们果然兑现了他们描述的未来,现在陶瓷已经成为小米最高端手机产品MIX系列最具辨识度的代表性元素,在手机业内也独此一家,被认为是手机领域最好的材质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团队不仅把陶瓷工艺吃得越来越透,做得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对新材质工艺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经验。

后来,苹果在Apple Watch上也应用了同样的陶瓷技术。

2007年年初,乔布斯在台上激情澎湃地发布划时代的第一代iPhone时,在台下的台湾触控屏厂TPK的老板和技术负责人激动得放声痛哭。iPhone的多点触控电容屏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模样,但在这背后,苹果和TPK一起历时5年,经历了9次濒临放弃又重新坚定信心的奋斗,才拿出了这款划时代的技术。

看到未来的新可能,再以超越常人的投入把它实现,这样的路注定充满痛苦。但真正有意义的事,通常都不容易,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才算极致。小米工程师的“心碎”、TPK老板的痛苦,都是这条路上的常态,也都值得。

1)良好的口碑从何而来?

资源永远有限,对于创业公司尤其如此。只有专注,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只有极致,才能从内心深处打动用户,用户才愿意口口相传,形成良好的口碑。

良好的口碑从何而来?我的理解是,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 口碑的产生基础:和用户交朋友,倾听用户意见,深刻了解用户需求。

  • 口碑既是品牌策略,也是增长策略。产品/服务有口碑,就能自传播、自转化。

  • 产品、服务和沟通等与用户所有触点的表现总和,才是口碑。

  • 口碑的阈值是不断提升的,是用户价值长期稳定提升的倒逼机制

2)什么才是好的口碑?

毛主席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口碑就是业务的有生力量和群众基础,只要有生力量不灭,群众基础不毁,下一款产品操盘得当,依然能够获得成功。

口碑第一,就是用户感知第一。

无论一款产品、服务做得多用心,无论用户的评价是不是完全公允(事实上,从长期、宏观看,口碑一定绝对正确;但从短期、微观看,一定会有局部的失真),无论面对产品预期与用户口碑的偏差时开发者有多委屈,我们都得确认一个评判原则:用户的口碑评价永远是对的。

5年前,我们的一家生态链公司发布了一款自有品牌的高端3匹变频空调,价格高达4000元。他们不惜工本,倾注了大量心血,体验也相当出色,自以为做了一款会赢得满堂彩的产品。但始料未及的是,用户口碑却崩了,销量自然也不出彩。当时闹到什么程度呢?甚至有米粉和我的朋友给我发消息,问我“小米怎么会做这样的事?”。

这家公司的团队负责人跟我说:“我们的产品是高端的,我们的利润设置相比同行并不过分,为什么还会被骂?”对不起,当用户觉得一款产品的表现不及他的预期时,你没有更多道理可讲,错了就是错了。这款产品的问题在于,它通过小米的平台出售,但它的产品力相比它的定价低于了用户的预期。

印象是无数事实累积验证得出来的,用户对产品的印象一定大过开发者讲的事实。我们一直希望赢得用户的信任,让用户相信小米平台上的商品可以“闭着眼睛买”,然而一次“破功”就会伤害用户对我们的信任,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我也是琢磨了好久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我们需要了解,预期是一个相对值。每一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服务时,都有一个相对于社会产品/服务价值平均表现的心理预估,这无关这个具体产品/服务的绝对价值或定位,有高端的、中端的,也有入门级的,带来满足感的是这项服务超过了用户预期。所以,无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都要致力于超过可比档位的行业或社会普遍预期值。

概括来说,口碑的来源,是始终保持对同业的显著比较优势。

3)追求口碑时要注意什么?

有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个现象。

他们发布了一款被寄予厚望的年度旗舰产品,发布时热度非常高,预售和首销也非常热烈。但开卖3周后,却突然发现口碑崩坏,风评一路下跌,客服收到了大量投诉,开发团队一时间晕头转向,手忙脚乱地开始补救。

经过内部评估才发现,直接原因居然是公关团队太过用力,在发售初期,在公司最为关注的几个平台上的舆论风向沟通处理方面做得太过,以致第一波评价看似好评一片,实际却严重失真;客服、售后部门心存侥幸,没有及时上报投诉出现、上升的苗头;而质量管控部门也掉以轻心,放松警惕,没有及时跟进和搜集客服等系统的真实用户反馈。

当然,产品方面的瑕疵是口碑崩坏的根源,那么如何避免口碑监测、验证的系统性失灵,如何给产品和业务更准确的反馈和指导?

根据实践经验和教训,我总结了三条关于口碑的验证原则:

注重口碑的多路交叉验证

产品团队、市场公关团队、客服售后团队、质量管控团队等相关团队的观察、监控集合汇总到一起,获得相对完整的全景观察,从而避免单一渠道的片面性带来的系统性失真风险。

我曾听到一种声音,认为公司为了尽量藏拙,或者为了保持所谓的品牌高级感、距离感,应该刻意减少与用户的直接接触点数量。这样的想法简直匪夷所思。

互联网经验告诉我们,高频场景的增长潜力始终高于低频场景,如何从低频转向高频,是所有经营者竭尽全力的追求。况且,如果真有拙,在这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怎么可能藏得住?对一家志存高远、认真打磨产品的公司而言,如果有更多点、更高频地与用户接触,谋求更多口碑自传播、自转化的机会,肯定求之不得,又怎会避之不及?

对核心用户群,关注“意见点”。

相比对公司/产品整体印象带价值判断的言语,主要关注他们对具体产品、具体细节的评价与反馈,比如一款产品具体好用在哪,哪些地方还要修正。

核心用户大多是产品的“半个专家”,他们对产品力的评价、对具体产品设计的得失、对业界整体水准的了解、对竞品的改进变动的敏感甚至能超过部分经营团队成员。但也正是由于钻研较深、相对专业,导致他们对公司/产品的整体评价往往未必能代表大多数用户的看法直面真实的口碑。

对大众用户群,关注“印象面”。

多关注他们对公司产品整体印象的变动,多关注来自他们的概括性认知和价值判断。

可怕的不是口碑负向变化,而是口碑彻底消亡。面对口碑,尤其是面对口碑的负向变化,一定不能讳疾忌医、掩耳盗铃。可怕的不是骂得凶,而是已经没人骂了。愿意追着骂你的,骂你骂得最凶的,要么是铁杆,要么是“水军”。

快是一种持续进化成长的素养。它的实现本身更是一种突出的系统能力。我们可以把快的四种能力总结为:洞察快、响应快、决策快、改善快。

关于这个话题,我有两个小故事可以分享。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王朝覆灭的缩影”。

很多年前,我曾经跟一家手机公司的高管做过一次交流。我跟对方讲了很多产品改进意见,一不小心就一口气说了将近两个小时。那位高管非常耐心地听完了我的话,并非常诚恳地说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他回去后会推动产品和研发部门尽快改善。

很可惜,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依然存在,改善微乎其微。这或许只能说明这家公司内部的某些系统出现了失灵。这家公司的手机业务在巅峰时期曾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光速坠向消亡。当一家公司持续出现系统失灵时,无论它当时多么强大,一旦遭遇技术世代的变迁,距离覆亡可能就只有咫尺之遥。

第二个故事是“还有这样的操作?”。

2011年,有几位微软的高管来小米跟我交流,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你们的MIUI操作系统是怎么做到每周更新的?”

他们说,微软的版本更新周期特别长,因为微软的装机量极大,一旦更新失败,他们承受不起,所以都是很长时间更新一次,就这还提心吊胆的。

我告诉他们,其实我们是在手机系统里做了两个分区,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一旦更新失败,自动回滚到上个版本。微软的高管震惊了,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决思路。

这个秘诀说起来的确非常简单,但是需要有内测版、开发版、稳定版的产品线区分设置;需要建设一个聚集发烧友的社区,通过四格反馈报告、用户意见投票等运营产品提供支持;需要有一群视团队为朋友,真心参加共创设计开发的发烧友群体的支持;再加上一支充满激情、自驱力极强、技术能力出众的团队,以“不吃饭也要先优化”的热情打磨产品,才能够实现。

这就是传统工程开发模式和互联网开发模式的巨大区别。

本质上说,快是一种独特的全局能力,要实现快,需要把实现快的机制当成一个创新产品来做。以快的四种能力为对标,去衡量改造相关团队的组织和流程,这样才能真的让公司提速。

2019年10月,我在乌镇参加商业大会,白天的会议议程都很满,到了晚上,朋友们闲下来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小酌一杯聊聊天。

有一天晚上,丁磊在吃饭时突然跟我说:雷总,你能不能帮我做一批超大尺寸的电视机,比如100英寸左右的。他说,是打算放在办公室里,开视频会议、播放PPT(演示文稿)等用的。看了下这类产品,最便宜的也要十几万元,实在太贵了。

丁磊问我能不能做,价格能不能做到5万元以内?

我马上给小米电视部门总经理打了个电话,他告诉我,巧了,之前已经有这样的考量,跟上游面板厂一起已经有了一定的预研基础,98英寸的尺寸符合要求,有机会把零售价做到5万元以内。

值得干!我让同事们马上正式立项这款产品。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远程办公需求暴涨,通过大屏电视进行电话会议再也不是低频场景。我们的团队在此前预研的基础上加紧开发调试,2020年3月24日,这款Redmi 98英寸超大屏电视终于发布面市,定价19999元,引发了行业轰动。

这时,距离丁磊提出需求不过5个月的时间。

2)追求快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有时局部的慢才是全局的快,绝不能为了追求快而疏忽重要的战略思考。

当公司处于创业初期时,每一个举动都可以很快。但是随着业务的成长和拓展,可供选择的岔口就多了,这时绝不能因为一味图快而含糊、轻率地跨过重要的战略决策点。很多当下看似都对的选择,日后却可能引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小米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小米早期忽视了品牌的系统性建设,一些关键决策做得比较轻率。比如,红米手机的命名,在2018年我们进行复盘时,发现这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

小米手机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旗舰手机,性能参数和用料瞄准全球顶级。红米的命名,混淆了小米和红米的界限,造成了品牌认知上的混乱。

同时,红米还是小米旗下第一个“×米”式的命名,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在此之后,小米生态链中大量的公司和产品品牌沿袭了这种命名方式,造成了很多认知上的混乱,严重稀释了小米的品牌势能。

这些错误的本质在于,为了新产品线的高位起步和尽快增长,在没有足够深刻思考的情况下,轻率地选择了直接消耗小米的品牌资产。

2019年小米开始对品牌架构进行梳理,红米改为与小米品牌并列的Redmi独立品牌,同时也禁止再使用“×米”命名。

磨刀不误砍柴工,快与耐心并不冲突,在重大节点方面,还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宁可慢一些,想明白了再做决策,在战术执行上快的同时,战略上要走得更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注、极致、口碑、快”是我思考并提出的一套方法论。它是抽象的、概括的,我相信它也是普适的,可以运用在各类商业和非商业的经营及创新活动中。

在这套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在制造行业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小米创业历经12年,我们总结出四个关键词,“专注、极致、口碑、快”几乎贯穿每一个关键词始终。

  • 技术:技术为本、工程师文化。

  • 用户:和用户交朋友,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 产品:爆品模式,产品是王道。

  • 效率:高效率模式,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跨界融合,全链路拉通提效。

在这四个关键词的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延展和实践,在很多具体领域中推进了一系列模式的探索。

比如在效率模型下,我们在零售领域开展了新零售模式的探索,对小米方法论和小米商业模式进行了实战验证,形成了对小米效率模型的闭环保障。这四个关键词的集合,就是小米过去、现在及未来所能获得的所有成绩的来源。

1)小米如何看待技术创新?

我们大致可以把技术创新分成三类:

  • 集成式技术创新:通过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集成一种新产品或新的工艺生产方式。

  • 自主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

  • 面向未来的颠覆式技术创新:颠覆式技术创新需要前两者的高水平实现和底层核心技术的强大自研能力,门槛高,未来价值更大。

与技术创新对应的,是产品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种关系是产品驱动技术,就是产品有需求,技术给出解决方案。这时候可以集成第三方或自研的技术方案,以形成完整的产品需求解决方案。如果在相应领域内,自研技术积累还不够,那么在受约束的时间内往往以集成第三方技术的集成式技术创新为主。

而另一种关系则是产品和技术互相驱动,因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通过技术反过来推动需求也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当自研技术得到充分积累之后,这些充分积累的技术反过来推动产品立项,从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跃进到面向未来的颠覆式技术创新。

小米的技术体系发展就是从集成式技术创新起步,很快进入自主式技术创新,并持续深入底层核心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只有真正理解技术、掌握技术,建立持续深化演进的技术体系,才能提供性能和体验出众的产品和服务。

技术实现至关重要,而技术实现背后的理解和把握,则更加重要。这也是“科技公司”与“交付科技产品的公司”最本质的不同:技术实现,不是合作伙伴那里有什么就拿什么,给什么就用什么,缝补拼贴将就着用;而是真正有思考、有积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实现要的结果,并且通过自己的能力要么独立实现,要么主导牵引合作伙伴一起去实现,并能提供独特的、性能体验的最优解。

近年来,大众对技术的构建和使用存在一种刻板的印象,即依据是否自产关键零组件来判断是否有技术含量。实际上,无论是像三星这样的“垂直整合”模式——几乎所有元器件都是自产的,还是像苹果这样深度整合全球供应链,都无碍于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控,从而交付出令人赞叹的体验。

所以,是否大量自产零组件并非关键,自身技术构建的体系性、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把控力才是关键。

把控力的体现,就是关键技术要么有领先同业的自研能力,要么和合作伙伴有超越同业的深度合作,并有足够的把控力和牵引力,本质上都是吃透关键技术领域,对技术方向、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细节、制造方案有足够的主导性。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影像战略。小米早期优先追求绝对性能,随后是工艺,对影像领域重视程度不足。从2016年发布小米5起,小米开始注重影像体验,从率先使用4轴防抖开始重点投入影像赛道。当年,我接手手机部之后,设立了核心器件部,相机、屏幕是其中最关键的团队。小米6又在“光学变焦的人像拍摄”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赢得了出色的口碑。

随后,我们将相机团队从核心器件部中独立出来,成立了相机部,并持续投入大量的资源,早期只有一位工程师负责相机调教,现在小米相机部研发团队已有约2000人,研发中心遍布全球10个城市。在拥有先进、完整的技术体系的同时,小米相机部联合三星、索尼等上游合作伙伴,使用我们的技术,按照我们的设计方案和指标,以及调校方法和标准,联合研发、调教定制元器件和相机系统,短短数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关于研发,很多人认为团队越大越好,目标越高越好,投入越多越好,进展越快越好。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如此,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因素需要考量:

  • 技术发展和研发积累的客观规律。

  • 与公司当下战略推进步调和资源合理分配的匹配程度。

  • 长期演进的整体技术体系构建需求。

举个例子,关于芯片,小米早年就曾犯过错误。

2014年,小米开始了造芯的努力。我们从小米手机硬件研发团队中派出了一支小分队,组建了松果公司。最初只有不到20个人,一开始就瞄准芯片领域的顶端——以CPU为核心的手机SoC。经过3年多的努力,投入约10亿元人民币,团队建制达到了200多人,终于拿出了第一款芯片澎湃S1。

2017年年初,我们正式发布了这款产品。但随后,芯片业务进展不顺,开始陷入僵局,第二代产品S2迟迟没有发布,最终松果公司进行改组,分拆出一家独立新公司,业务转向了IoT芯片。

这是个令人遗憾的结果,让很多人,包括忠实的米粉、用户不解,也让我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并非小米对芯片业务三心二意,缺乏持续投入的定力,而是因为我们对芯片业务理解不够深刻,错误估计了业务的难度,选择了错误的前进路径。

小米没有放弃芯片业务,只是改换了方式,从ISP自研影像芯片和自研充电芯片等领域做起,让团队不断练手、积累经验,与小米集团关键技术环节的技术能力建设相匹配,同步前进,以战养战,脚踏实地又架构严整、目标明晰地前进。

为保障技术研发目标明确、步调稳健、路径清晰合理,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设定了研发工作的不同层次:

  • 面向当前产品的研发:以按时高质量交付为目标。

  • 面向1—3年后产品的预研:以先进性为目标,打造下一代产品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 面向3—5年及以后的预研:以极度创新性甚至颠覆性自研为目标,为集团建立未来竞争优势。

在分层次研发之外,小米不断对研发体系进行梳理进化,在前面提到的五大板块的基础上,小米正在推进整合构建更具一体性的集团整体技术架构。

  • 感知层:光学技术体系、声学识别、毫米波雷达技术和各类传感器技术等。

  • 通信层:5G/6G通信技术、Wi-Fi 6、Mesh蓝牙、NFC等及基于以上通信技术的互联互通通信协议。

  • AI层:小米大脑,形成统一的AI能力架构,为各业务在各场景下的AI算法、算力需求提供支撑。

  • 系统层:手机、IoT设备、智能座舱与智能家庭的系统融合及与云技术的紧密融合。

  • 计算层:芯片集群,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的芯片和自研芯片的技术能力。

  • 输出层:屏幕显示技术、声学技术、机械臂等自动控制技术。

通过构建这一体系架构,我们把原先散布在全集团各业务板块中的研发项目和研发资源整合在了统一的框架下,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持续协同演进能力的整体,并能为全集团业务在全场景中的需求所调用,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比如,人形机器人上的光学感知技术可以复用到相机抓拍功能和汽车业务的场景感知,四足机器人中的机械臂技术也可以用在扫地机上。而这一切不断进化的技术能力,都可以被我们科技生态中的合作伙伴和用户共享。

科技的终极形态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懂人性的技术拟生命体,而基于我们今天正在推动构建的技术框架,就是它的骨架轮廓。

在这个科技生态框架中,我们的用户可以用任一交互方式,通过任一终端入口,与它进行沟通,接受它调用所有能力提供的服务。这也就要求我们未来的技术研发框架,要为未来科技生活的场景而思考,为潜在的新兴细节体验而思考,为“连接人与万物”实现的长期演进而思考。

3)为什么要注重工程师文化?

2020年有一次跟米粉交流时,我问他们,在发布会上我讲过的话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不少米粉说,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我在小米6发布会上讲的一段话。

发布会上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去做小米6亮银探索版这样难又没有经济回报的产品?

我回答:因为我们是工程师。工程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很闷,他们不善言辞,就像我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非常的狂热。探索技术的时候,我们是苦行僧;打磨工艺的时候,我们是受虐狂;谈到体验的时候,我们吹毛求疵;做产品的时候,就野心勃勃。我相信,就是这样的野心勃勃,就是这样的勇气,才会有可能拿出一个又一个的好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连试都不去试一下,你没有可能做出好产品。

这段话是我的真情流露。

对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而言,最宝贵的资产永远都是人才,是杰出的工程师团队。

所谓“技术为本”,核心就是要发扬工程师文化,塑造一家科技公司的灵魂:信仰技术、追求技术,尊重技术的探索者、实现者——工程师群体,并持续加大投入,为工程师们创造最好的条件,支持他们最疯狂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持续的厚积薄发。

1912年,经济学家约翰·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并且把创新定义为“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从那时起,创新就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只有两件事叫创新:一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二是做别人做过了但没有做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肯定不好做,99%的结果是失败。

我们用什么来保证创新呢?还是要依靠工程师们持续的探索尝试。

2014年,我们的手机业务刚刚登顶中国第一,全球第三,正是小米最辉煌的时候。小米的几个工程师闲聊:“未来的手机是什么样的?”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得出了一致结论:手机正面全是屏幕。这个想法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当他们带着这个想法找到我时,我也非常兴奋,同意直接立项:这是了不起的想法,尽管去干,不要考虑时间,不要考虑投入,更不要考虑量产,几年做不成也没关系,直到做出来为止。

小米内部大量的技术创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工程师们凭着热爱和探索的激情,在日常工作之外脑力激荡出来的。

2020年深秋一个周日的晚上10点半,我开完会,在小米园区看到了一位同事。他坐在户外的桌子前,架着一台手机,正对着一台电脑在调试代码。当时已是10月底,夜里已经很冷了。

我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是相机部的工程师,正在调试优化夜景模式。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跟我说,这重要吗?当时我真的被感动了。他的工作内容,就是后来获得巨大口碑的小米新一代“超级夜景”中的关键支撑“夜枭算法”。

小米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加入,并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如鱼得水的归属感,迸发出很多闪亮的创新想法。

小米MIX 4搭载了120W快充功能,仅用15钟就能充满,而且充电时发热量显著降低,赢得了用户的一片赞誉。这个项目的研发主管给我介绍了一位年轻工程师做出的贡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位2020年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当年7月加入公司后,参与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充电模块的最终调校工作。这款产品发布后大获成功,业内首发的120W快充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在前往项目庆功宴的路上,司机师傅跟这位工程师说,你是小米的?小米充电挺快的,就是充电时经常发烫,感觉不太安全。

这时,他的内心就有一团火升腾起来,想要找出同时满足充电快和温控的方法,让所有人都认可小米的充电技术。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在业余时间自行做了大量的调研,他另辟蹊径地想到把原先用在工控领域的PID控制算法引入手机快充技术中。PID算法的好处是不仅能实现对温度的分档控制,还能实现自动调节。

当年11月,推动部门正式确认了开发立项,开始注入工程资源。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工程师们相继解决了多场景充电和非标充电器兼容等多个问题,采用新充电技术实现了双档充电。

随后该技术又被确定将搭载在高端旗舰小米MIX 4上,成为第二代120W快充的核心改进点,让充电温控更加灵活,用户再也不会有烫手的不安全感了。这项技术最终赢得了消费者的巨大口碑。

“老板要求做”和“我自己主动要做”,二者的创造能量有着天壤之别。只有自驱动、自组织这样的自发创新文化和探索氛围建立起来、传承下去,工程师们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才华才能真正得到激发。

4)如何培养工程师思维?

重视技术、重视工程师文化,除了可以在研发成果和体系方面有持续收获,还会给整个公司带来额外的巨大收益。

今天,不仅是小米,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强调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商业巨头不同,快速崛起并持久保持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大多是工程师出身。拉里·佩奇、埃隆·马斯克等都是工程师出身,并且醉心于用技术改变世界。在国内,网易、百度、腾讯、美团、字节跳动等,也全部是由工程师创办的企业。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创始人直接从自己的开发工作开始创业。我相信,今天的商业成功,不仅有赖于工程师所创造的技术成果,还要仰仗工程师所具备的工程思维。

什么是工程思维?工程思维又叫工程学思维,学术定义很复杂,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系统化地解决各种问题。

这也是相比“工匠精神”,我更推崇“工程思维”的原因:匠人更多的是反复锤炼一种技艺,而工程师则能创新地解决很多系统性问题。

在过去,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被局限于一些工程学上的专业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工程思维不再只是工程师专用。它在管理、经济甚至文化创意等领域也得到了应用,比如伟大的剧作家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几乎就是一本工程学图书,只是它并不是关于建造房屋或是开发软件的,而是关于编剧和故事创作的。

我提倡工程思维,是因为我始终相信,这是一种能够高效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并能够预见尚不存在的“结构”,从而做到跨越性创新的思维方式。从创办到现在,小米一直在用工程思维来解决问题,我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有如下几条:

这里我只简单介绍其中三条。

工程思维之一:找到一个使命

工程师通常都很朴实,所以一上来就谈使命,可能让人感觉有点虚。但要成为一名工程师,首先就要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情,并为之奋斗一生。

我在上大学时读了《硅谷之火》这本书,被计算机改变世界的梦想引燃了胸中的一团火,久久不能平静。那时我就立下了创立一家伟大公司的梦想。在40岁的时候,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愿意再为梦想拼搏一把。这也是找到使命的第一个重大作用:确定目标和方向。这保证了你在问题和困难面前不迷航。

小米要找“四有新人”,其中一条就是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加入小米的人都认同,我们的使命是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工程思维之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第一性原理因为马斯克而被大家熟知,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工程思维。

工程学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而科学则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发现。第一性原理,就是指我们要从事物的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推理,而不依照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进行“黑盒子”对“黑盒子”的类比。当马斯克被告知电动车电池的成本无法降低时,他从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组成电池的材料成本和售价之间有巨大的差额,所以一定有办法降低电池成本。

我在创办小米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我当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用户对于商品最本质的期望是什么?其实就是八个字:“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所有不符合这条原理的商业活动都无法长久。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提升商业效率。如果小米所有的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就能够长盛不衰。

工程思维之三:找到第一把“扳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工程师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但工程师遇到的问题永远只有一个:我们面对的问题很复杂,我们拥有的资源很有限,但我们必须马上着手解决。对此,工程师永远是抄起离自己最近的那个扳手,从马上能解决的问题入手。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工程师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始工作并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的,我特别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火星救援》。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几乎都是在用工程思维做事,不幸的宇航员要想办法在火星上活下来,地球上的宇航局要想办法把他带回来。宇航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点也不华丽,有的甚至很简陋。但这都无所谓,工程师的思维就是抓到什么用什么,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小米刚成立的几个月里只有三四十号人。这样一个小团队,既要做操作系统,又要打通供应链,还要搭建电商网站,怎么看都不可能。但是时间不等人,我们不可能等所有岗位都招齐了人才开始做手机,于是我们的工程师决定从做系统开始。

后来,我们一点电商经验都没有,却要从零搭建一个电商系统,要怎么做呢?我们的工程师做了一个“大卖部”,给内部员工提供“1块钱抢可乐”的服务,进行“最小可行系统”的测试。

工程师把会议室改成仓库,走廊上堆满了可乐箱,然后工程师们自己进货,自己当配送员,每天在楼道里飞奔忙碌,就这样提前发现和解决了很多系统问题。一个月后,系统上线,成功进行了小米手机的首销,并且短短几年就成为中国几大电商平台之一。

1)为什么要和用户交朋友?

2005年,为了进一步推动金山的互联网转型,让金山的同事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精髓,我推动了一场向谷歌学习的运动,其中一个小要求就是要能背诵“谷歌十诫”。

其实不只谷歌,也不只互联网公司,很多伟大的企业都把用户作为所有业务的最大考量。但是,以用户为中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看待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在我还没有创业的时候就经常听到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很多公司还把“把用户当上帝”贴在墙上。这句话流传甚广,但很长时间以来老百姓买东西还是提心吊胆,一提起做企业的总会想到“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对商人的整体社会评价也不高。

举个例子,一个人想买某个商品,恰好又有朋友在做这个生意,那么他的第一个想法往往是“能不能给我一个内部价?”。在我做小米之后,尽管小米手机已经便宜到震惊行业,我和同事们还是会经常遇到朋友询问“内部价”,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内部价”,至少反映出两件事:一是用户天然不信任商家,知道价格内外有别;二是用户愿意相信朋友,因为朋友不会坑他,会给他一个“内部价”。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家公司,诚实经营,不坑用户,和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朋友,真正让用户信赖。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每个产品就赚那么一点点钱,相当于赚个“小费”,你相信我肯定不会坑你,东西都是真材实料、踏踏实实用心做的。

这个想法和中国当时的商业环境格格不入,但是我觉得,依靠互联网对信息高效透明的传播,可以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商业秩序。

所以,创办小米时我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不赞同“把用户当上帝”,中国大多数人并不信上帝,这话就是商家说给自己听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当“上帝”太虚了,你能不能做我的朋友?别坑我就行。小米要做的是把用户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帮助朋友解决问题。

和用户交朋友,由小米提出,也是小米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用户交朋友”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如何与用户交朋友?

2015年小米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有人给我推荐了某半导体公司的一位高管。从业绩看,他非常厉害,他接手的时候公司年营收大约是900万美元,短短4年时间,就做到了4亿美元。

在跟我谈的时候,他得意扬扬,说他有把稻草卖成金条的能力。但是,我越听心越凉,他还没说完,我就知道,小米不需要这样的人。

我不要把稻草卖成金条的营销大师,我要的是像农民一样每天下地干活,然后用辛勤和汗水挣一个合理利润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所以做每一笔生意时我都想:当把产品卖给朋友的时候,我怎么跟他推荐?怎么体现出我的诚意?我的答案是八个字:“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感动人心,是说做产品要有超预期的体验,产品不行,价格再低也没有人喜欢。价格厚道,是说定价要有诚意,否则等到需要用户用钱包来投票时,长远看他们是不会买单的。

所以这八个字就像硬币的两面,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看似平常,却很不容易做到,要真正做到,必须要有足够的诚意和克制贪婪的狠劲。

这八个字就像硬币的两面,看似平常,却很不容易做到,要真正做到,必须要有足够的诚意和克制贪婪的狠劲。

小米在开始践行这条路时非常孤独,直到我在美国遇到了开市客,才发现其实早已有人走在这条路上。

2012年,我跟金山的高管们一起去美国开会。时任金山CEO的张宏江博士早年留美,对美国轻车熟路,一下飞机他就租了辆车直奔开市客。我以为他有采购任务,他回来后告诉我们,他回国十多年大部分东西都是在美国开市客买的。

经他一宣传,其他同事都去了。晚上回来大家说东西太好了,其中一位同事说,他买了整整两大箱东西,实在不好拿,就现场买了两个箱子,结果这两个箱子又把他震了一下:新秀丽的大号和超大号箱子他各买了一个,当时在北京的售价是9000多元,在开市客多少钱?150美元,折合人民币900多元。我听完也被震住了,后来我也抽空去看了10分钟,感受就是,实在不可思议。

对于开市客,我越研究越敬佩,它在我心目中是真正伟大的公司,后来我在各种场合都竭力介绍它,这里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再介绍一次开市客的伟大之处,以及它的创始人定下的几条简单的规则。

第一,任何商品都要经老板亲自用过认可后才能上架卖。

第二,任何一个品类的商品只有两到三个选择,所有SKU加在一起只有4000多个,不让用户为了选择而头痛。

第三,任何商品毛利率不超过14%。如果要超过,需要董事会批准,但创立以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我们逐条来看,开市客其实就干了两件事:帮用户做精选和克制贪婪。

上面提到的三条规则中,第一条和第二条保证了产品有足够的诚意。首先是克制卖所有商品的冲动,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每个品类只能提供两到三个选择时,必然要选择最优秀的产品。而且商品还经过了老板的亲自试用,给用户把好了关。

第三条是克制贪婪,任何商品只赚取微利。事实上,开市客的商品毛利率很长时间保持在7%左右(近年在12%左右)。

这些规矩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在美国,土地、房租、人工都很贵,天天低价的沃尔玛也要做到25%左右的毛利率才能生存下去。开市客毛利率非常低,经营上稍微出问题就很容易亏损。这个模式经营难度非常大,在20世纪90年代,公司濒临破产,创始人不得不卖掉了公司。但是创始人根本就不在乎是不是拥有公司,他在乎的是能不能坚持性价比模型,让开市客实现他的理想。

性价比模型风险很高,但是一旦成功,威力极其强大。因为性价比会赢得用户信任,占据用户心智,让用户闭着眼睛买。今天,开市客早已走出低谷,成为全球零售业的翘楚,目前市值超2000亿美元。“股神”巴菲特尤其欣赏开市客,声称开市客是他到死也不会卖出的股票之一。

开市客的成功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小米从一开始就敞开心扉和用户交朋友,我们和用户一起做产品,早年甚至极端到把庞杂的渠道和营销费用全部砍掉,直接以成本定价,给用户提供了高性能、高颜值、高性价比的产品。

性价比模型带给小米巨大的成功,但是每当我们遇到低谷,都有声音认为小米的问题出在性价比模型上。

2016年,我们发布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售价仅3499元。当时,我们内部有过讨论,有不少同事都希望给这款划时代的产品定到6000元或者8000元以上。我认为这不符合小米坚持的性价比,所以仍然是成本定价。事后,不少关心小米的朋友都觉得很惋惜,认为我们原本有机会定一个高价,这样小米在高端市场就瞬间立住了。

此后,在小米冲击高端之路的过程中,也不乏米粉建议我们把定价抬高一点,不要死守性价比不放。

我能理解朋友们的关心,但我还是要说,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性价比。性价比并不是绝对低价,坚持性价比同样可以做高价、做高端。举个例子,Redmi 98英寸智能电视刚上市时定价是19999元。从价格上来说已经非常昂贵,但是这依然是极致的性价比,因为当时同样尺寸的巨屏电视均价在15万元左右。

所以,性价比不是讨论绝对价格,更不是低价。性价比讲究的是比较优势,就是同等价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价格最低。

而极致的性价比就不再是竞争手段,而是商业修养、严格的自我要求,以此表达对用户的诚意。

2020年春节前,我花时间最多的事就是准备和米粉代表的年夜饭。我和同事们一共开了5次专项准备会,而执行这个项目的小米社区团队则足足准备了近两个月。通过用户社区内的遴选和推荐,最终一共有不同类型用户的9位米粉被选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

说是年夜饭,但最重头的活动是,在吃饭前,我们先用半天时间开了个会,我和公司的高管代表一起接受用户代表的质询和建议,然后进行讨论,整个会议过程通过直播向用户公开。

年夜饭气氛轻松活泼,而质询和讨论则特别严肃,用户代表精心准备的质询和建议文件涉及技术研发、新业务开拓、组织架构梳理等很多方面,内容之丰富、调查之翔实、建议之专业都远超我的想象。

一位米粉代表告诉我,他认真做了半个月的用户调查和意见收集,五易其稿,才提交给我们这份文件。

我的同事说,“感觉这是用户正式参与公司治理的一次里程碑事件”。的确如此。当用户不只是用户,而是成为公司事业的共同参与者时,他们事实上就已经成了公司治理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3)如何理解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不等于营销小米成功之后,带火了很多概念,比如“互联网手机”“参与感”“爆品”,还有就是“新媒体营销”。

的确,小米从诞生起就极度重视新媒体营销。小米成立的时间也正好赶上社交新媒体崛起的关键期,做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新媒体营销。

然而,所有这些只是表面。对传统认知而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只是传播介质和方法的变化,但对小米模式而言,新媒体的出现,是沟通方式的彻底革命。

我所理解的新媒体营销和传统的营销不同,它不是和用户交朋友的目的,而是和用户交朋友的手段。

和用户交朋友,首先要做的是倾听用户的意见,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创业初期,小米团队就有一项硬性规定,从合伙人到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全部都在社区论坛和微博上直接面对用户,随时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很多开发项目还会邀请用户一起开会,探讨产品需求。

刚开始,也有同事不理解,说自己这么牛的工程师,居然每天要浪费时间去和用户聊QQ,这不是耽误工作吗?

我告诉他们,和用户沟通让我们能够7×24小时随时修订产品的问题。我们抽出一点点时间来和用户沟通,可以避免闭门造车带来的方向性错误。不走错路,少走弯路,这是对时间和精力最大的节省。

尊重用户,就要听取用户的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行动。如果听完了意见却没有行动,不仅用户会失望,企业本身也很危险。

我们建立的小米社区,本质就是用参与感发动数百万志愿工作者,来一起做一个浩瀚的工程。一旦确认用户的意见有价值,我们马上就改。MIUI开发版的周更不够快,我们就针对最核心、最具专业性的用户做“内测版”,更新速率提升到按天计。

1、污水处理厂组织结构

污水厂生产运行功能主要由厂部、运行部(包括中心控制室和各工段)、动力维修部(包括电工班和维修组)与化验室实现,由运行部指导各工段的运行工作。污水厂的动力与设备维护体系主要由日常维护,定期检修,故障维修与改善维修组成。

除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外,运行部人员亦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包括日常巡检及简易常规维护,如加润滑油、清洁、清换过滤器、小部件的紧固调整设备等(一般完成工作任务时间约为0.5小时)。动力维修部主要负责设备的定期检修,故障维修及改善维修。实验室行政上由排水公司直属,实际上设在污水厂,并在厂长的协调下与运行部紧密配合进行工作。污水进厂的调度由厂部在运行部协助下与排管处及泵站进行。

水质监控指标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和建厂时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级别执行,各检测项目的检测周期参照《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0-94执行。

即PH值、SS、BOD5、CODcr、NH3-N、TN、TP每日一次,粪大肠菌群数每周一次,其余检测指标每半年检测一次。一般排水公司为确保污水处理厂能够达到环保局要求,会适当提高对污水处理厂的监控标准。

3、排水公司对污水处理厂业绩考核指标

排水公司对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考核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范围。

水质:出水水质达标率:CODcr、BOD5、SS、NH3-N、TN、TP每2h采样一次,取24h混合样,以日均值计。粪大肠菌群指标每周一次。

出水水质达标率(%)=(月检测指标总合格次数-不合格数)*100/月检测指标总数

水量:未处理污水溢流率(%)=(进水泵站送水量-污水厂实际处理量)*100/泵站送水量

化验任务完成率:化验任务完成率(%)=(实际检测项目数*100)/按项目及频次应检测项目数

设备仪表完好率:设备仪表完好率(%)=(考核机组完好台数*100)/考核机组总台数

连续无责任伤亡事故历时(日)

随着公司机构的健全与管理经验的提高,其它指标亦可逐步纳入考核范围。

4、系统初次运行前提条件

人员培训工作:系统初次运行是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行前的重要步骤,操作人员在此阶段应为系统以后的正常运行积累经验。在系统进行初次运行前应完成对全体员工的岗位培训和安全培训工作。

各单元处理构筑物内的清理、防腐和设备紧固: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行后可能长时间不能停运,故在系统进行初次运行前应清除全部构筑物中的垃圾杂物,同时应仔细检查和修补构筑物和机械设备的油漆、防腐和紧固情况。

系统单机调试、构筑物渗水测试:系统单机调试和构筑物渗水测试应在系统初次运行前,包括水处理系统和泥处理系统的各工艺水池,工艺设备,辅助设备及闸阀及堰门等。由土建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安装单位分别完成,并提交单机调试和构筑物渗水测试报告。同时注意工艺中有标高要求内容的校核,例如各转刷的标高一致,并与堰门标高协调。污水处理厂相关人员应参与该项工作,并对单机调试和渗水测试工作进行验收。

检验进出水条件:系统进行初次运行前,污水收集系统应具备收集和提升污水能力,并能够通过污水收集控制系统控制进水量和进水时段,同时,应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管道与受纳水体连通,以保证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能排入受纳水体中。

复核设计负荷时工艺流程的过水能力:复核设计负荷时工艺流程的过水能力是指复核自进水提升泵到出水口工艺流程的过水能力能否达到设计负荷。由于已通过单机调试,可以用污水进厂进行复核以节约清水。如出现问题应通知承包商进行改建,直至达到设计负荷。

系统联动:新建污水处理厂系统联动应由总承包商完成。系统联动试车的目的是检验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监测和调控能力以及检验设备间运行的协调性。在系统联动过程中应重点调试自动控制和现场控制系统运行情况。

接种污泥应采用附近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减轻运输压力应取脱水干化后的污泥。一般先在一组氧化沟中培养,培养成功后通过回流污泥泵打入第二组氧化沟继续培养活性污泥。

6、活性污泥驯化(以氧化沟为例)

向氧化沟反应池进水并启动水下推流器。持续进水到氧化沟中水位达到设计有效水深的1/3时,将接种污泥均匀地投入到氧化沟反应池中,采用鼓风曝气系统开始曝气,同时连续进水至氧化沟反应池中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采用转刷或转碟曝气系统,在此时开始曝气),在污泥接种完成后的持续进水过程中逐步增加曝气量至曝气量达到最大。

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后,持续进水至二沉池中。当二沉池进水2小时后启动沉淀池刮泥机和污泥回流泵,使在二沉池中沉淀的活性污泥在污泥驯化初期能快速地被收集,并回流到生物处理池中。污泥回流率应通过观察回流污泥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污泥回流比,应控制在50~100%之间。

当二沉池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应观察活性污泥状况,控制进水,直到出现模糊不清的絮状物,这时可适当进水,换水以补充营养物,换水量可控制在氧化沟池容的25%再重复上述操作。当二沉池开始溢流时,启动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如消毒工艺。

在生物处理池水位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后应随时监控氧化沟中溶解氧(DO)浓度值(通过溶解氧测定仪),以判断曝气量是否足够,并作出相应调整。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溶解氧的浓度应能满足以下三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下:

a)进水和回流污泥中溶解氧浓度较低;需要较多充氧量;

b)进水缺氧,需要有足够的溶解氧将其快速改变成充氧环境;

c)当污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需要大量的溶解氧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

在污泥驯化的过程中,溶解氧的最低浓度应确保氧化沟出水口处溶解氧浓度不小于1.0mg/L。在活性污泥驯化的第一阶段中,由于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在曝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用喷洒水滴等措施来去除泡沫。

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监控溶解氧的同时,应开始监测活性污泥的30分钟沉降比(SV)和营养物质参数。在进行监测活性污泥沉降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此阶段的前几天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几乎同进水的颜色相同,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泥水混合物的颗粒变大,沉降性能变好,并且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

在此阶段中活性污泥沉降比可达到20%。检测营养物质的目的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在活性污泥驯化的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参数BOD:N:P应控制在100:5:1左右,若不能达到此参数应投加营养物质进行调节。

活性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三阶段后,活性污泥驯化工作基本完成。在此阶段中,应严格按照样表3-1中所列分析计划,对泥水混合物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并保存相关数据供系统正常运行参考。

当活性污泥浓度值达到规定范围并相对稳定时,可以认为活性污泥驯化工作基本完成。污水经生化和沉淀处理后,出水SS应达标。在该阶段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剩余污泥排放。

该阶段的目的是记录运行参数,即活性污泥30分钟沉降比(SV)、生物镜检、污泥回流比和剩余污泥排放量等关键控制参数。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参考。当进水浓度较低、污泥生长情况较差的情况下应增加污泥回流比,同时当污泥膨胀等情况发生时应减小污泥回流比。

在污泥驯化的该阶段和以后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泥回流比,如果没有保证污泥回流比,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

没有足够的活性污泥来处理污染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系统启动的前一到两个星期;若污泥回流比较小,导致污泥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较长,污泥在二沉池中发生厌氧反应,可能会出现上浮和臭味;污泥在二沉池中形成较厚的泥层,可能导致出水悬浮固体浓度较高;当有足够的溶解氧浓度的情况下,活性污泥在生物处理池中将产生硝化反应,可能会导致沉淀池中发生反硝化反应导致污泥量增加。

污泥驯化的第四阶段结束后及污泥驯化工作完成后,活性污泥各运行参数都应在设计控制范围内并相对稳定。

温度是影污泥驯化的环境因素之一,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污泥驯化的温度范围在10~40℃,最佳温度在20~30℃。故建议系统的初次运行不要放在冬天进行。

pH值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污泥驯化和以后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应将系统的进水pH控制在6~9之间。

良好的营养条件是菌群代谢、生长的前提。在污泥驯化的过程中应将营养物质的参数控制在BOD:N:P为100:5:1左右,为污泥驯化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10、溶解氧量(DO)要求

DO是污泥驯化过程中的主要控制指标,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应将DO的范围控制在0.5~2.0mg/L。(溶解氧浓度测量点为,转碟曝气器水下游4.5米处)。DO可以通过溶解氧测定仪检测,也可以通过人工检测,以了解DO在池中的变化规律。

1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要求

生物是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的数值可以相对地表示生物部分的多少。活性污泥的浓度应控制在2~4g/L。

12、污泥的生物相镜检要求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运行正常的活性污泥中含有钟虫、轮虫、纤毛虫、菌胶团等。当菌胶团片大。钟虫活跃而多,出现轮虫、线虫时,污泥成熟且性质好。

13、污泥30分钟沉降比(SV)要求

活性污泥正常运行时污泥30分钟沉降比应控制在15%-30%之间。

其主要依据是氧化沟中污泥浓度,进水悬浮固体浓度(SS)与污泥沉降性能指数(SVI),主要调控手段为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剩余污泥排放是活性污泥工艺控制中最主要的一项操作,它控制混合液浓度,控制污泥泥龄,改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类和增长速度,改变曝气池需氧量以及改变污泥的沉降性能。

16、细胞平均停留时间计算公式:

活性污泥QS在15天左右,MCRT一般应稍低于QS,并在运行的过程中逐步调低。回流污泥浓度SSr主要由回流比进行控制,回流比加大则污泥浓度下降,回流比减小,则污泥浓度增加,污泥浓度用来计算F/M。

其主要依据是氧化沟中溶解氧(DO)浓度,主要手段是曝气强度控制;氧化沟中,污水混合液在氧化沟内循环流动,以转刷、转碟或表嗓机推动和充氧,在曝气装置下游溶解氧浓度从高向低变动,由好氧段逐步过渡到缺氧段,好氧段溶解氧浓度DO宜控制在1mg/L~3mg/L,缺氧段DO宜控制0.2~0.5mg/L。

转刷(转碟)曝可以调节出水堰的高度,使转刷(转碟)改变淹没浮度而改变曝气量,若没有变频调速装置,则可改变转速调节曝气量,也可增开或减少转刷(转碟)数量来调节曝气量。如果减少曝气量而影响水在池内的流速(应控制在0.25m/s以上),则应增开水下推流器,以保证池内流速,不致淤积。

18、回流污泥量的调整

其主要依据是污泥沉降指数与二沉池污泥厚度,主要调控手段是回流比。在氧化沟工艺中,剩余污泥合理排放后的二沉池污泥必须全部回流到氧化沟中,才能保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从而保证其处理能力,回流污泥量的控制就是基于这个要求,其方法有:

按二沉池泥位控制,即按设计要求确定的泥位,或使泥层厚度控制在0.3~0.9m之间,同时使泥层厚度小于泥位以上水深的1/3。如果实际泥位超过设定的泥位,应增大回流量,如果泥位低于设定值应减少回流量,使逐步控制泥位在设定值上,但调节量不宜超过10%,待下一次巡检时检查泥位的变化,再给予适当的调整,当二沉池泥位稳定,在一个值的时候,说明所有的污泥已回流到曝气池,达到了工艺要求,这个回流量与进水量直接有关,进水量增加(或减少),带出曝气池的污泥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回流量也应成比例的增加(或减少)。

因此习惯上用回流比(R),即回流污泥量与进水量之比来控制。

运行状态不理想,通常是由于上述三种调整不能及时引起,水力负荷(F/M)不适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也有可能是机械或水力故障和进水水质突变(如非计划性工业污水的冲击负荷)引起。及时的调整须在运行中长期对季节性水质(含水温)水量的趋势分析后得以总结。

运行参数的调整具有滞后效应,故应小心调整(单次调整量应小于10%)并耐心观察。常见的运行故障表征及应对方法详见附录四,系统故障诊断指南,各厂可依据各自情况增删。在运行状态纠偏的过程中,其中关键的过程控制参数为F/M,即BOD5污泥负荷,F/M计算公式如下:

f:常数,对市政污水一般取0.75

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g/L)

Va:氧化沟有效容积(m3)

由于BOD5需要五日才能取得结果,因此又采用测定COD来推BOD5,对氧化沟的F/M值应控制在0.05到0.15之间。

暴雨时进厂污水的调度由厂部在中控室协助下与排水管理处及提升泵站进行必要的协调。

21、查看仪表数据记录

a、运行控制参数是否正常。

b、回流泵与排泥泵运行是否正常。

氧化沟中混合液的颜色能够作为不良污泥或健康污泥的指标,一个健康的好氧活性污泥的颜色应是类似巧克力的棕色。

二沉池是否正常,表面水是否清澈,池中出现气泡,上浮污泥,泥层是否太厚。如泥层太厚,应该加大污泥回流比。

出水是否清澈,可直接反映运行状况,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

23、查看化验数据计记录

污泥指数(SVI)与微生物镜检,SVI通常应在70-100。如SVI太高,则可能发生污泥膨胀,若SVI太低,则可能是污泥老化。如镜检中发现丝状菌应考虑在回流污泥中加氯。空气用量(适用于鼓风曝气),在氧化沟中应维持DO在1mg/l至3mg/l,可假设空气用量是与进水BOD5直接关联的。BOD5要在取样后五天才有结果。空气用量的跟踪(结合COD值)是进水BOD5的参考指标。

24、进出水泵站启动前检查

a、吸水池水位,是否在允许开机水位以上

b、水中有无可能影响水泵运行的杂物

c、检查泵机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若有)是否关闭。

d、检查控制台(柜)开关位置,切换成手动控制状态,检查三相电源电压应在规定幅度内,拟开电机传感器湿度、温度正常,后续工艺段是否允许进水。

吸水池水位、吸水池有无杂物,逐台工作机泵的运转声音,三相电压、电流、传感器湿度、温度、水泵出口压力、流量,检查控制柜,切换开关是否设定在设定的自控或手控位置,机泵管道附属设备及机房、门窗是否正常。巡检频率为接班、交班各一次(增加交接班内容),其余时间每2小时巡检一次,交班巡检还包括设备、仪表、泵房及泵房周边生责任区的卫生与维护工作。

巡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立即调整,并记录在记录表中,例如水位低于设定值,应立即停机,检查水位继电器,使恢复正常,若水位高于设定值,应通知中控室增开水泵,在泵运转正常后检查水位继电器,使恢复正常;如吸水池有杂物应立即清理,若必须下池清理,则应按“狭小空间内的安全操作要求”操作并通知中控室调人支援与监护,并应检查杂物来源,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再发生类似情况;

如机泵运转声音不正常,要寻找原因,使其恢复正常;如机泵运行参数不正常则应调整与维护使其正常。当天气突变,例如暴雨即将来临,则应增加巡检,检查门、窗及采取必要的防水防雷措施。设备初次使用,设备经过检查、改造或长期停用后投入系统运行要增加巡检次数,即增加30分、75分各一次,若一切正常即转入正常巡检每120分一次。

26、进出水泵站维护保养内容和频率

闸阀:每月一次由长白班负责。检查阀杆密封情况,必要时更换填料,润滑点的润滑剂加注,若为电动闸阀则应检查限位开关、手动与电动的联锁装置;若长期不动的闸阀应每月做启闭试验。缓闭止回阀,每月一次调试缓闭机构、加注润滑油。

桁车或电动葫芦等起重设备每月做移位和起吊试验,检查起吊用钢丝绳,防止锈蚀并检测其磨损量,若磨损大于原直径的10%或发现有断裂的股线,则应报告检修组更换。每班一次检查管道、闸阀、潜水泵吊装孔盖板、护栏、爬梯、支架等金属构件是否紧固、稳固,和采取稳固措施,若开始锈蚀则应采取除锈与防腐措施。

及时更换损坏的照明灯具。交班前要对管道、闸阀及其附属设备、电器控制柜柜面、泵房门窗、墙面、地坪和周围卫生责任区做一次卫生工作。并对电器控制柜的禁用挂牌复核,并保持位置准确。

27、集水井的清理和频率

每隔一年应对集水井进行清理和检查池体有无裂缝和腐蚀情况,若结构已经稳定,积泥和腐蚀并不严重可以适当延长清理周期。

宜选择污水量较小的时段组织清理,估算清理时间和估算溢流污水量,确定时间后报告排水公司,获批准后组织实施,清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人力、物力、照明、通风和安全措施的准备,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和确保安全,做好后续工艺生产变化的安排,才能开始工作。

当主机将集水池降至最低水位后,切断所有主机电源,逐一起吊潜水泵,放入小型移动式潜水泵继续抽水,同时用高压水枪冲淤和清洗池壁,需下池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狭小空间内的安全操作要求”进行,要点是进行强制通风,在通风最不利点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及亏氧量,达到要求后才可下人,同时必须继续通风,强度可以适当减小,但不能停止,因为池内污物仍将释放有毒气体,要有人监护,下池工作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检查水池裂缝和腐蚀情况、检查管道、导轨和水泵接口腐蚀情况,若有必要则进行防腐处理,检查管道稳固情况和水位检测仪表,作出详细纪录后恢复生产。清池的同时机电检修工人应对起吊的潜水电机清理检查维护,清池完成后吊装复位、放水运行。

28、粗、细格栅运行与维护

启动新的或重新投入使用的格栅前应检查:

d、栅渣输送机和压渣机具备运行条件

e、进出水闸门启闭灵活,密闭性满足要求

f、电动和监控系统良好

g、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正常,信息传输准确;手动控制柜具备操作条件,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装置切换正常。

完成以上检查工作并确认无误后即可启动格栅投入运行,格栅启动步骤为:

a、点动电机,确定电机工作正常

b、启动进水闸门开始进水

详细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格栅投入运行后的1小时内,应密切关注整机的工作状况,如发现任何异常的振动或噪音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格栅除污机清理下来的栅渣经栅渣输送机输送到渣斗中。渣斗中栅渣达到80%设计容量时应及时清运,同时每班至少应清运一次,清运至污水处理厂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30、沉砂池(以旋流沉砂池为例)操作程序

启动新的或重新投入运行的旋流沉砂池前应检查:

a、清理进出水管路和池内砂石等杂物

b、搅拌器及传动装置具备运行条件

c、空压机具备运行条件

d、空气管线及其支撑稳固

e、提砂系统及排砂管线具备运行条件

f、洗砂器具备运行条件

g、全部阀门和闸门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h、水面以下机械设备和池壁及池底的防腐和紧固完成

i、电动系统、监控系统和保护系统完好

j、控制系统现场手动控制柜具备操作条件,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和信息传输准确与正常,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切换功能正常。

31、旋流沉砂池的启动程序为:

a、启动进水闸门开始进水

c、设定提砂系统运行参数

详细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启动系统时应调节各池流量至流量均衡,并尽可能接近设计要求。除砂与洗砂自动控制参数,应根据污水含砂率的情况进行调整。但每日至少复核一次,在沉砂池负荷发生变化时要对出水中的含砂量进行检测并应满足工艺要求。

经洗砂器清洗后的砂收集到砂斗中或卡车上,并及时清运,清洗后的砂应运到指定地点。要定期对排除的砂的有机物含量进行检测,要求有机物含量小于10%。

当关闭进水闸阀停止沉砂池运行后,应进行提砂操作,确定沉砂池清砂工作完成后停止提砂系统运行。

32、各类沉砂池正常运行参数

表:各类沉砂池正常运行参数

砂粒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宜小于10%。

33、生物处理单元(以氧化沟为例)操作规程

因停电或设备检修等原因短时间停止运行,活性污泥仍具有活性的情况重新启动应按下列步骤操作。启动前检查内容包括:垃圾清理:清理氧化沟中的浮渣杂物。清理走道上的垃圾杂物。曝气系统检查:若采用鼓风曝气系统检查:(鼓风机检查按4.9中规定执行)。曝气头无堵塞。空气管线无漏气。空气管线上阀门启闭状态。

若采用转刷和表曝机曝气系统检查内容如下:转刷和表曝机检查:减速机润滑油油量、轴承润滑情况、设备紧固情况、电机及减速箱周围杂物清理情况、碟片、转刷、叶片紧固情况及其完整性。

水下推流器检查:安置方向与设备紧固情况完好并具备运行条件

出口堰门检查:堰口调节装置无锈死,密闭性满足要求,出口堰门高度符合要求。

管道系统、闸门和阀门检查:外露管道无渗漏,支撑稳固、油漆和防腐良好;闸门启闭灵活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34、生物处理单元(以氧化沟为例)巡检

氧化沟系统日常巡检包括以下内容:

氧化沟表面浮渣和泡沫的清除、按散发的气味判断运行是否正常、溶解氧浓度现场检测与在线仪表数据的复核、pH现场检测与在线仪表数据的复核、混合液的颜色、厌氧池混合液泥水分离情况的清澈性。电机及变速器运行情况(噪音、振动、电流和电压等)、机械设备润滑油油位、转蝶、转刷噪音和振动、转蝶和转刷轴承润滑、污泥沉降比(每班一次)、出水堰口调整、水下推流器运行状况及水流流速情况。

巡检过程中应重点观察混合液的颜色、氧化沟现场气味、厌氧池中泥水分离的清澈性,发现异常应即时通知中心控制室进行调整。

泥水混合物颜色:运行状况良好的氧化沟系统中混合液颜色为黑褐到深黑褐色,若污泥浓度减小,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则由深黑褐色变为浅黑褐色。若充氧量不够,泥水混合物将变为黑色。

气味:正常运行的氧化沟系统气味应有较轻微的霉烂味。若系统运行不正常则可能导致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当出现臭鸡蛋味气体时,系统有可能正在发生厌氧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提高充氧量。

缺氧段混合液上层清澈性:在正常运行的氧化沟系统中,氧化沟缺氧段泥水混合物上层可以观察到1~2厘米深得清澈层。清澈水层的具体深度取决于氧化沟的流速和活性污泥的可沉淀性。

氧化沟表面泡沫:氧化沟表面有白色泡沫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污泥浓度不够引起的。在系统启动的过程中氧化沟表面产生白色泡沫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出现泡沫的现象可以逐步消失。

氧化沟系统的巡检线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巡检频率应每2小时进行一次,在交接班时应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对系统进行一次巡视和检查,巡检频率宜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沉池启动分为空池启动和满池启动,下列启动操作步骤均为空池启动,若为满池启动,其水下检查部分可以省略。

在启动检修后重新投入运行的二沉池系统前,应进行启动前检查:控制闸门启闭性能良好、池内无砂或其它残渣、机械设备润滑和油位合适、动力、开关柜、控制系统、齿轮、传动齿轮、行走轮子、超载保护装置和轮道具备运行条件、桥架刮泥机运行数圈以检查刮泥机上的橡胶刷的位置是否合适,若位置太高或太低应及时调整。

同时机械的运行应稳定匀速旋转且无颠簸或上下跳跃的现象发生,渣斗能收集浮渣。若刮泥机系统装配有超载报警装置时,应测试机械设备在超载的情况下是否会自动报警和停机。水面以下设备的紧固与防腐、配水池和回流污泥管线无残渣或堵塞情况、沉淀池结构防腐良好、无开裂和其它潜在故障、集水堰板水平、无缺陷。

启动进水闸门进水到沉淀池中,进水时操作人员应使各池均匀进水。当沉淀池进水2小时时,启动刮泥机。

在启动操作阶段应测定刮泥机完成一个工作周期的各种运行参数,并与设计值和设备验收记录对照,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在启动运行后要增加巡检频率,第一次间隔30分钟,第二次间隔45分钟,如果没有问题出现,系统即可转入正常巡检。

消毒可以杀死排放污水中的病菌,防止病疫传播与扩散,但加氯与有机物反应后,会生成致癌物质,因此既要消灭病菌,又要尽量减少加氯量,国标要求控制粪大肠菌群数(易测,又可反映病菌杀灭情况的一种间接指标),因此应通过实验来确定加氯指标,再按排水量计算加氯量,步骤为:

a、测定出水中的大肠菌群数

b、将该水样分为6个100ml的杯样

c、对每个杯样中加0.5、0.6、0.7、0.8、0.9、1.0mg氯,则每个杯样的加氯指标分别为5、6、7、8、9、10mg/L。

d、搅拌水样,模拟实际运行中,污水在接触池中停留时间。

e、达到停留时间后,分别测定大肠菌群数。

f、取大肠菌群数达标所需的最小投氯量。

g、按日平均进水量求加氯量

a、将准备使用的氯并移到加氯位置,测定重量,确定氯瓶中有氯。

b、若为500Kg以上氯瓶则将出氯阀旋转至上下垂直,将氯瓶的出氯阀一端稍微垫高,并严格使用上出氯阀,挂上“使用”牌。

c、清除出氯总阀阀口杂物,垫上专用垫片,安装氯气连接管。

d、在正常加氯前,应先开启加压泵,使水射器正常工作。在停止加氯后,加压泵应持续工作2-3分钟后,方可停止运行。

e、稍许开启出氯总阀,用10%的氨水检查联结点是否漏氯,氯阀是否出氯,如果气温较低,开启喷淋加温,并应严格防止出氯总阀淋水受腐蚀。并按上节实验要求的加氯量加注。

f、加氯机的使用,请按照所使用的加氯机使用说明编写。

38、化学药剂溶解和配制

化学试剂溶解和配制程序为:溶解槽中进水至一定量→同时将定量化学药剂加入到溶解槽中→开始搅拌至完全溶解→溶药槽→持续进水至要求的药液浓度。化学药剂的配制浓度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在运行的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复核溶解槽中化学药剂液位,以避免计量泵空转和无化学药剂投加。

39、化学除磷系统开机前检查

检查内容如下:加药管线无泄露、计量泵具备运行条件、加药管线阀门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反应池具备运行条件

启动前检查完成后,即可进行启动操作,启动操作的程序为:反应池进水(若为机械反应池,应同时启动搅拌装置启动)、启动计量泵投加化学药剂。

详细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40、回流污泥泵房操作规程

泵的开启和停机受工艺要求控制。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量的控制,主要由中控室按检测仪表传回的信息进行自动控制,在初次投入使用时和在用其它方法校核或作进一步调试时,可用手动控制操作,调试完成后再转入自控程序。

当需要手动操作剩余污泥泵或回流污泥泵时,首先检查污泥池泥位,检查泥泵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是否关闭(设计另有规定除外),流量计是否正常,然后将切换开关切换至手动位置,检查三相电源电压,拟开电机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启动电机,监听泵机声音,监视电压、电流表,若声音正常;

电流回跌后,缓慢开启出水闸阀,按工艺对流量的要求控制闸阀开启度,监视电压与电流是否处在合理幅度内,报告中控室开机时间并与中控室核对各运行参数,并可转入自控运行,若开机过程中发现有任何不正常现象不得开机,或已开机的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重新开机,但重新开机必须在关死闸阀,电机完全停止5分钟后才可重新启动,重复启动仍然不成功的应按设备故障报修。

当需要手动停机操作时,应通知中控室检查电机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关闭出水闸门,将切换开关切至手动位置,并关闭电机。

混凝剂配制程序为:溶解槽中进水至一定量→同时将定量化学药剂加入到溶解槽中→开始搅拌至完全溶解→溶药槽→持续进水至要求的药液浓度。(详细混凝剂配置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混凝剂的投加量应根据污泥的性质、硝化程度、污泥含水量等因素进行调整。应根据混凝剂的种类、允许的储存有效期和储存条件等来确定储备量,混凝剂应同时遵循先存先用的原则。

42、带式压滤机启动前检查

包括:混凝剂投加系统(包括计量泵、混凝剂配置情况、液位控制系统、管道系统和溶药罐等)具备工作条件。带式压滤机(包括滤带、滤带纠偏装置、驱动装置、反冲洗系统、污泥投加装置、皮带运输机运泥车辆及排水系统等)具备工作条件,启动带式压滤机空转数分钟确定无故障。污泥配料泵具备工作条件。动力和自动控制系统具备运行条件

确保以上检查工作完成以后,即可启动污泥脱水系统,启动步骤为:根据储泥池泥量或根据剩余污泥排放量进行污泥脱水操作。混凝剂投加。启动带式压滤机(包括反冲洗系统和皮带输送机和调配污泥运输车辆)。启动污泥投配泵,观察脱水机运行情况和调整投配污泥量,相应调节混凝剂投加量,直到出口污泥达到含水率标准。详细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系统投入运行后应确保污泥脱水间的通风。

43、变频器的调试工作

包括①通电前的检查:变频器型号规格是否有误。安装环境是否有问题。整机连接件有无松动,接插件是否可靠插入,有无脱落和损坏。电缆是否符合要求。主电路、控制电路的电气连接有无松动,接地是否可靠。各接地端子的外接线路有无接错,屏蔽线连接是否符合要求。全部外部端子与接地端子间用500V兆欧表测量,电阻应在10M以上。主电路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规定值。箱内有无金属或电缆线头等异物遗留,必要时进行清扫。

②不接电动机,变频器单独调试:先将所有的操作开关断开。将频率设定(即速度设定),电位器调到最小值。接通主线路电源开关(一般内部冷却风扇、面板等控制电路、程序电路等都同时通电),稍等一会,检查各电路有无发热、异味、冒烟等现象,各指示灯是否正常。查变频器所设定的参数,可根据实际要求修改或重新设定数据。

给出正转或反转指令,由旋转频率给定位器,观察频率指示是否正确。如频率显示不是数字式,必要时还要校正频率表。

③变频器带电动机空载运行:先将所有操作开关断开。将频率设置电位器调至最小值。接通主电源开关(风扇、面板等控制电路、程序电路同时通电)。给正转或反转指令,首先在几赫运行,观察电动机的旋转方向是否正确。一般正转指令,是指电动机旋转为逆时针方向(指轴端)。

电动机旋转方向反了,不必颠倒主电路的相序,可通过调换控制端子的接线,即可改变旋转方向。逐渐加大设定值,观察频率升高到最大值时电动机运行情况,测量转速、输出电压。停机后,检查频率设定电位器的位置,再观察加速运行和减速运行是否平滑稳定。

④变频器带电动机负载运行:接通主电源开关。根据负载实际要求,变更参数设定。在正转指令下,逐渐顺时针调节频率给定电位器,电动机转速逐渐上升,同时观察机械的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如有误要更改接线。当电位器右旋到底时,要对应最高频率和转速。在加速期间,要观察机械有无拍频、振动等现象。

然后再将电位器反时针(左旋),而电动机转速也随之逐渐降低,直至停止。注意当给定频率在起动频率之下时,电动机应不转动。保持给定最高频率(对应最高转速)时,接入正转指令,电动机转速从给定加速时间升速,直至最高转速稳定运行。

如在加速过程中,有过载现象则可能设定加速时间过短,应进行调整。在电动机满载运行时,关断正转指令信号则电动机按设定减速时间减速直至停止。在反转指令下,重复c,d和e项调试。在运行中,有些设定参数可以改变,有些则不允许改变,应根据不同型号的变频器操作说明进行。

44、污水处理厂检修工作

包括机械设备检修、监测仪表的检修与校正、电气设备检修和污水处理构筑物检修。所有的检修工作都由定期检修,故障维修和改善维修组成。

是为防止设备精度、性能劣化,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或降低故障率,按事先预测和安排的计划及相应的技术要求所进行的检修活动,故亦称为预防检修。

是在设备使用中发生故障、事故后或性能、精度降低到规定水平以下时所进行的恢复性修理,亦称为事后修理。这种检修方式适用于结构简单设备,利用率低、修理技术要求不高、能及时提供备件、有代用的设备,以及实行预防检修不经济的设备。故障检修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有计划控制的故障检修(日常检修、小修或技术维护)根据日常点检、巡回检查、定期检查等所发现的故障症兆、经分析后,按需修内容、零件复杂程度、工作量及生产允许停歇时间。这是在与车间生产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既可使设备得到恢复性修理,又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突发性故障紧急修理:设备故障突然发生,事先又无任何症兆,为了及时恢复生产所必须进行的非计划性的紧急修理。

是对存在先天性缺陷或故障频发的设备,将其局部结构或零件的设计,在结合修理时加以改进,以提高其可靠性和检修性的措施。它与技术改造的区别是:前者在于改善和提高局部零件的可靠性和检修性,以降低设备故障,减少检修时间和费用。而后者主要是提高设备的性能或改变设备的功能。

48、污水处理厂常见在线仪表种类

49、运行参数的监测指标

运行部根据生产需要以业务联系单形式安排化验指标类别、频次。化验室应对运行参数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对运行参数的分析,判断污水处理厂运行是否正常,并及时反馈给污水处理厂中心控制室,由中心控制室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作必要的调整。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正常运行检测的项目和周期应按国家建设部标准CJJ60-94执行。见表6-1,表6-2。对常规化验项目的化验数据,应于每天上午9:00之前以书面报告及电子报表形式反馈。对临时增加的化验项目数据应以书面形式及时呈报生产运行部以便分析工艺运行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早作预防措施。

采样容器应由惰性物质组成,抗破裂、清洗方便、密封良好和启闭容易。采样容器必须确保样品免受吸附、蒸发和外来物质的污染。

样品瓶可用硬质(硼酸)玻璃瓶或高压聚乙烯瓶。在选择样品瓶时应考虑水样与容器可能产生的问题,以确定容器的种类和洗涤方法。

在采样地点将采用容器(水桶或瓶子)浸入要取样的废水中,使注满水或泥水混合物,取出后倒进事先准备的合适的样品容器中即可。有时也可直接将样品容器浸入水中取样。取样时,应注意不能混入漂浮于水面上的物质,正式采样前要用水样冲洗容器2~3次。洗涤完的废水不得重新倒入沟渠中,以免搅起水中悬浮物。采集的样品应及时贴上标签。填写采样现场记录单。若为用户出口采样应由被采样单位有关人员签字。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性质稳定的污染物,可将分别采集的样品混合后一次测定。对于不稳定的污染物,可在分别采样和分别测定后,以平均值表示污染物浓度。废水中某些组分的分布很不均勿,如油和悬浮物,某些组分在分析中很易变化,如溶解氧和硫化物等。

如果从全分析采样瓶中取出一份废水子样进行这些项目的分析,必将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这类监测项目的水样应单独采集,有的还应在现场作固定,分别进行分析。采样完成后应按要求填写样品现场数据表(见附录三,样表6-2-1)和样品保存登记卡(见附录三,样表6-2-3),水样标签要与以上两样表一致。

将水样充满容器至溢流并密封。

为避免样品在运输途中的振荡,以及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对容器内样品组分和待测项目的干扰,为对酸碱度、BOD、DO等产生影响,应使水样充满容器至溢流并密封保存。但对准备冷冻保存的样品不能充满容器,否则水冻冰之后,因体积膨胀致使容器破裂。

冷藏:水样冷藏时的温度应低于采样时水样的温度,水样采集后立即放在冰箱或冰-水浴中,置暗处保存,一般于2~5℃冷藏,冷藏并不适用长期保存,对废水的保存时间则更短。

冷冻(-20℃):一般能延长贮存期,但需要掌握熔融和冻结的技术,以使样品在融解时能迅速地、均匀地恢复原始状态。水样结冰时,体积膨胀,一般都选用塑料容器。

加入保护剂(固定剂或保存剂):投加一些化学试剂可固定水样中某些待测组分,保护剂应事先加入空瓶中,有些亦可在采样后立即加入水样中。

经常使用的保护剂有各种酸、碱及生物抑制剂,加入量因需要而异。

所加入的保护剂不能干扰待测成分的测定,如有疑义应先做必要的实验。

所加入的保护剂,因其体积影响待测组分的初始浓度,在计算结果时应予以考虑,但如果加入足够浓的保护剂;因加入体积很小而可以忽略其稀释影响。

所加入的保护剂有可能改变水中组分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因此选用保护剂时一定要考虑到对测定项目的影响。如因酸化会引起胶体组分和悬浮在颗粒物上固态的溶解,如待测项目是溶解态物质,则必须在过滤后酸化保存。

对于测定某些项目所加的固定剂必须要做空白试验,如测微量元素时就必须确定固定剂可引入的待测元素的量。(如酸类会引入不可忽视量的砷、铅、汞。)

必须注意:某些保护剂是有毒有害的,如氯化汞(HgCl2)、三氯甲烷及酸等,在使用及保管时一定要重视安全防护。

化验室本身就存在着某些危险因素,但只要分析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无论做什么实验都要牢记安全第一,经常保持警惕,事故就可以避免。如果预防措施可靠,发生事故后处理得当,就可使损害减到最小程度。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知识请参考《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相关内容,以下是在日常化验室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安全规则:

加热挥发性或易燃性有机溶剂时,禁止用火焰或电路直接加热,必须在水浴锅或电热板上缓慢进行;可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煤油等物,不可放在煤气灯、电炉或其他火源附近;当加热蒸馏及有关用火或电热工作中,至少要有一人值班管理,高温电炉操作时要带好手套;

电热设备所用电线应经常检查是否完整无损,电热器械应有合适垫板;电源总开关应安装坚固的外罩,开关电闸时,绝不可以湿手,并应注意力集中;剧毒药品必须制定保管、使用制度,应设专柜并双人双锁保管;

强酸与氨水分开存放;稀释硫酸时必须仔细缓慢的将硫酸倒入水中,而不能将水倒入硫酸中;用移液管吸取酸、碱和有害物质时,不能用口吸,而必须用吸耳球吸取;倒用硝酸、氨水和氢氟酸等必须戴好手套,开启乙醇和氨水等易挥发试剂瓶时,绝不可以使瓶口对着自己或他人,尤其在夏季当开启时极易冲出,如不小心,会引起严重事故。

消解等产生有害气体操作,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操作离心机时,必须在完全停止转动后才能开启;压力容器如氢气钢瓶等必须要远离火源,并停放稳当;接触污水和药品后,应注意洗手,手上有伤口时不可接触污水和药品;化验室应备有消防设备,如黄沙桶和四氯化炭灭火机等,黄沙桶内黄沙应保持干燥,不可浸水;化验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照明良好、环境整洁,私人物品以及与化验室无关的物品不得存放在化验室,每天工作结束,应进行水、电等安全检查,在冬季,下班前应进行防冻措施检查。

线形检验:即检验曲线的精密度。对于以4~6个浓度单位所获得的测量信号值绘制的校准曲线,一般要求其相关系数|r|≧0.9990,否则应找出原因加以纠正,重新绘制出合格的检验曲线。

截距检验:即检验校准曲线的精密度。在线形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y=a+bx。然后将所得截距a与0作t检验,当取95%置信水平、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时,a可做0处理,方程简化为y=bx,移项得x=y/b。在线性范围内、可代替查阅校准曲线,直接将样品测量信号经空白校正后,计算出试样浓度。

当a与有显著性差异时,即示代表校准曲线得回归方程的计算结果准确度不高,应找出原因并予以纠正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并经线性检验合格,再计算回归方程,经截距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

回归方程如不经上述检验和处理,即直接投入使用,必将给测定结果引入差值相当与截距a的系统误差。

斜率检验:即检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的灵敏度是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完全相同的分析条件下,仅由于操作中的随机误差所导致的斜率变化不应超出一定的允许范围,此范围因分析方法的精度不同而异。例如,一般而言,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要求其相对误差小于5%;而原子分光光度法则要求其相对误差值小于10%等等。

55、标准物质对比分析

量值传递:将实验室配制的样品或控制样品等,通过与标准参考物的对比,检查它们的浓度值的误差并加以修正。

仪器标定:对于采用直接定量法的仪器,采用标准参考物对仪器进行标定。

对照分析:在进行试样分析的同时,用相近浓度的标准参考物或其稀释液进行分析,根据标准参考物的实测值与保证值的符合程度,能够确定试样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否可以接受。

质量考核:以标准参考物作为未知样,考核实验室内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或实验室间分析结果的相符程度,从而帮助分析人员发现问题和保证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应包括:事故报警、应急处理、事故调查、责任处理、事故预防(工程技术措施、教育措施、管理措施)、事故报告、事故信息传达(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事故预案各步骤的参与者应在事故预案中有明确的规定(并应包含紧急联系方式等),如事故调查由技术负责人和部门的负责人来完成。

57、电气机械设备故障

事故报警: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报警包括自动报警装置报警和操作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发现设备故障报警,发现事故报警后应立即向中心控制室报告,中心控制室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立即着手进行处理。设备事故报警后立即停止报警设备的运行并开启备用设备维持正常运行。

操作人员到报警设备现场进行调整处理。如果报警设备没有备用设备,则在停止运行后立即调整上、下游工艺流程的运行参数并立即通知值班负责人加强监控和派操作人员至报警设备处调整参数。

应急处理:操作人员到达设备报警现场后,应立即调查和排除故障,并检查设备性能。如果设备损坏,则应报值班负责人共同确认后通知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

事故调查:事故应急处理完毕,应由技术负责人、当班负责人和当班操作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并填写事故调查表,事故调查表完成后应抄送动力维修部和厂长办公室。

责任处理:事故原因调查完成后,技术负责人应根据事故造成事故的原因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提出责任处理书面建议,送厂长办公室。由厂长作出书面事故责任处理决定并在厂内公告栏内张贴。

事故预防:事故预防应从工程技术措施、教育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事故预防方案应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总结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后,由厂长决定并付诸实施。

事故报告:事故报告包括事故调查、事故责任处理和事故预防等三个方面的书面报告。事故报告由动力维修部负责整理并归档。

事故信息传达: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

58、遇通知停电怎么办

在接到通知停电后15分钟内,应撤消所有的运行命令。即关停正在运转的设备。(记下正在运行的设备编号,以便来电恢复正常运行)。

待设备停止运转后,脱开PC机与PLC间的通讯电缆,然后通知电工发出可停电信号。

如停电需超过半小时以上,应关闭所有的PLC及其相应的UPS电源。以免UPS过放电影响其使用寿命。

来电后,应重新对各PLC站供电,并逐个使CPU复位,连接PC机与PLC0间的通讯电缆(此时PC机应已在Windows 95平台上),启动T800DDE检查通讯情况,若动态扫描正常,再重新启动INTOUCH Windows Viewer,并检查PLC站间的连接通讯情况,无误后进入其它操作界面重新开启设备。

59、遇非正常停电后怎么办

首先检查PC机与各PLC站间的通讯环路是否畅通,各PLC站CPU工作是否正常。若正常,立即询问停电原因,需要多长时间恢复供电,若停电时间大于半小时以上,应分别关断各PLC站的UPS,PC机同时退出监控系统。若很快恢复供电,操作人员待供电恢复后立即检查界面“20”观察各PLC站以及通讯环路是否正常。

通讯系统显示正常,方可进行其它的操作任务。

若通讯系统死机或局部死机,应分别对已死机的PLC站重新复位。(一种方法,切断电源,稍等片刻,再合上电源;另一种方法,使用棒形跳线器按压CPU上的Reset钮,强迫CPU重新装载程序)。

若一切正常后再恢复运行操作。

为了避免来电所带的负载同时启动,在送电前要求电工通过MCC柜屏上的转换开关来解除已有的运行命令,尽量使系统在来电后降低启动负荷。以免启动负载过大造成供电系统出现闪落保护。

物资验收工作包括凭证验收、交货时间验收、物资数量验收、物资质量验收、附件、专用工具、产品图纸说明书和操作维护手册和价格验收等工作。物资验收应以采购合同为依据,验收工作应由相关采购人员和库存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完成。必要时应邀请技术负责人,化验室负责人和检修负责人共同验收。

验收工作的程序为:准备验收→测试→入库→记录过程。

根据要保存物资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并补充必要的措施以满足存放的环境和拟订管理的方法。化验室使用的试剂、药品和低值易耗品,应交化验室储存并由化验室进行管理,同时化验室应定期向仓库管理人员汇报保存情况。库内物资管理要点为:

(1)数量准:入库物资应计量和在物资登记卡上登记并签名。,做到账卡一致,数量准确。

(2)规格清、货位固定化:库存物资要按类别和规格分别存放,标志明显,做到不脏不乱;精密仪器设备和贵重物资专库加锁;小件物资要五五摆放便于清数,大批物资分批整齐存放;易燃易爆,剧毒药品,要双人双锁专库按规定分别保管;回收废旧物资应与采购的物资严格分开。物资发放原则是先入库先使用。

(3)库容整齐:经常打扫,保持清洁,物资摆放整齐美观,用“分区分类,四号定位,立牌立卡,五五摆放”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

(4)认真管理好库房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根据物资的性能特点和气候特点开关门窗并使用各种能控制和调节气温、湿度的设备,使物资保持最佳环境。

(5)防霉、防虫、防鼠工作要经常化,必要时使用药剂防霉变、杀灭害虫和老鼠。

(6)做好防火、防水、防盗工作,下班时要停电、停火和关闭门窗,特别要注意可以自燃物品的自燃条件,严防火灾的发生,若安装有防盗报警器应检查是否正常工作。

(7)仓库物资的盘点,经常性的检查和盘点库存物资,如果出现物资短缺或损坏、变质、陈旧、失效的存货要注明金额,同时列入待处理财产。同时要查明损失的原因和责任并在厂长审批后,按原因和责任处理后销帐。

62、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

a)污水处理厂在日常运行维护过程中安全管理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各项工作创造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b)污水处理厂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事故的发生。

c)污水处理厂除贯彻、执行本规定外,还必须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

d)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实行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并建立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e)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企业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f)全厂职工包括合同工、临时工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各自岗位上,对安全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安全和安全防范工作。

g)新进厂的职工和厂内岗位调动人员,必须经厂部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岗位。必须经厂部培训取得岗位资质证书,才可上岗操作。

h)上班前不准饮酒,上岗前必须按岗位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具。

i)工作期间,必须坚守岗位,未经领导批准不许将自己的工作交他人代替。

j)所有变更包括工艺变更、设备变更、管理方式变更、操作人员变更、必须对变更涉及到的人员进行变更训练,确保变更后的安全运行。

k)所有机械设备的转动部分必须设置完好的防护罩或防护栏,操作人员操作或接近这些部位必须防范头发、衣服和袖口被绞入而受伤。高压变配电间等区域应严禁无关人员入内。

l)所有水池的走道都要设置防护栏杆,雨、雪、结冰气候下要特别注意防滑跌入水池。

m)设备的各种保护装置,报警装置必须齐全、准确、灵敏、有效才可使用。

n)车间内外的生产区域,要保护整洁,保证安全通道与安全门畅通。

o)各种安全设施如消火栓、消防龙带、灭火器、氯气检测仪、氯气吸收装置、防毒面具、手套、急救用品等要保持性能良好,不得随意挪动,遇有应急情况动用后,要及时补充。

p)在厂区内干道上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20公里,进出门岗、厂房,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5公里。

q)连续生产的岗位职工要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非连续工作的岗位职工下班时要切断电源、火源、气源,整理好现场关闭好门窗,确保现场安全后方可离开。

r)发生事故时要按事故予案立即处理,事故予案未能包括的事故,要按最近似的事故予案处理,发生人身事故的要立即抢救,并保护现场,及时向厂部报告。在未征得事故调查组的同意前,不得进行事故清理。轻伤事故,厂部4小时内报告公司,重大事故或死亡事故,厂部要立即口头报告公司分管副总经理。

s)来厂参观、学习的来宾或团组,应经公司同意,厂部派人陪同,每位来宾进厂后必须身佩参观证,离厂交回参观证,登记参观进出厂时间。进厂联系工作的,门岗要电话联系,经接待人员同意,领取会客证后进厂、办完工作由接待人员在会客证上签字后,交回会客证,由门岗验证后离厂。

t)各业务主管部门,例如:环保、工劳、消防、供电、新闻媒体等来厂进行专业检查人员,应由公司认可发给检查证,注明检查的专业,由厂部相关专业人员接待、汇报和陪同检查。

u)厂部应通过公司对外发生工作关系,并依靠公司防止与控制外部对厂区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v)厂内所有职工,每人生产责任范围内的安全责任同时由该人承担,因此每人既管生产又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就是安全管理系统,厂长承担全厂安全责任,分管人承担直接责任,操作人承担具体的安全责任。

w)全厂在生产工作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填报报告,安全隐患采用一事一表,一式二份,一份存档,见附录三,样表10-1-1提出整改意见,由分管的厂长助理组织实施并验收销案。对厂部难以解决的重大隐患,要做出专题报告,向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报告、协助公司进行专门检查和技术鉴定,制定整改计划实施和验收后销案。

x)小事故由厂部调查处理(凡不造成污水处理全流量停产和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0元的生产事故和轻伤造成2日损失小于3日的为小事故)其他事故一律上报公司处理。

y)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大小,厂部均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填写《事故登记表》(见附录三,样表10-1-2),小事故由厂部填写《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书》(见附录三,样表10-1-3),和对事故做善后处理,以及对责任人的处分、存档和抄报公司,大事故由公司负责填写《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书》,按公司指令,对事故进行处理。

63、使用PAM的管理规定

PAM定点密封存放;PAM应有明显的标示;运输、存放、和投加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配戴防护用品。

64、使用液氯的管理规定

液氯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a、使用氯气必须取得公安、劳动、环保等部门批准;

b、使用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合格证;

c、使用现场应按下表配备抢修器材;

d、使用现场应按下表配备防护用具;

e、加氯间工作前应强制通分5-10分钟,以使车间内空气中氯气含量低于最高允许浓度1mg/m3;

f、氯气接口处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严禁使用橡胶垫;

g、使用钢瓶必须具有技术检验证并在有效期内;

h、使用钢瓶,必须有称重衡器,并装有膜片压力表,调节阀等装置;

i、严禁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氯气易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氯瓶附近;

j、应采用经过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钢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使用中

若发生管道堵塞,须用钢丝疏通,不准用水冲洗;

k、应用专用钢瓶开启扳手,开启瓶阀要缓慢操作,关闭时亦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关闭,不许用锤子敲击或用开水烫;

l、作业结束后必须立即关闭瓶阀,运行时如遇停电,立即关闭瓶阀避免回水;

m、钢瓶禁止露天存放,不得受日光曝晒,不得靠近热源,应贮存在专用库房内;

n、空瓶和满瓶必须挂牌,分开放置,禁止混放;

o、满瓶存放期不得超过三个月;

p.500Kg和1000Kg的钢瓶,应横向卧放,留出通道,搬运时,必须戴好瓶帽、防震圈,严禁撞击;

q、应及时排除泄漏和设备隐患,氯气泄漏时,应立即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抢修及救护人员必须佩带有效防护面具,应立即强制通风或开启吸氯装置,降低氯气污染浓度;

r、应定期检查防护用品,按期更换。

防护用品的判废应遵循以下原则:不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未达到上级劳动保护监察机构根据有关标准和规程所规定的功能指标。在使用或保管贮存期内遭到损坏、或超过有效使用期,经检验未达到原规定的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

防护用品的判废程序为:企业内的安全技术机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的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抽查与检查,需要技术鉴定的送国家授权的劳动防护用品检验站检验。作出判废处理决定。判废后的劳动防护用品,禁止作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

67、厂长(经理)安全职责

a)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b)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并接受安全教育、培训、考核。

c)建立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d)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门管理机构,充实专职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定期听取安全工作汇报,决定安全工作的重要奖惩。

e)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报告。

f)审定安全生产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安全生产目标。签发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批准重大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切实保证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劳动者的作业条件。

g)坚持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h)企业内实行的各级承包,以及与外单位的各项承包合同中,都必须有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管理要求和安全技术指标等条款,并认真考核落实。

i)发生重大事故必须按有关规定立即上报。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j)副厂长(副经理)在厂长(经理)指定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

k)检查并考核同级副职和所属单位正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l)厂长(经理)不在时,由代理者履行厂长(经理)的安全生产职责。

m)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及工业卫生工作情况。

a)参加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b)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前必须认真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及工、器具是否齐全完好。

c)遵守纪律,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和操作法。记录清晰、真实、整洁,并保持作业场所清洁。

d)按时巡回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e)认真维护保养设备,发现异常应妥善处理,及时上报,并认真做好记录。

f)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器具和防护、消防器材。

g)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领导报告。

包括污水管道、给水管道、污泥管道、压缩空气管道和化学药剂投加管道及其各管道系统上的控制闸门和阀门等。

70、工艺管道系统的日常巡检

内容包括:管路是否有泄漏现象;闸门和阀门是否有效,特别是电动闸门是否受潮失灵;管路支撑及固定情况;管路系统防腐是否良好;自流管道应打开井盖检查淤积情况。

71、工艺管道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

a)管路及支撑和固定系统日常清洁;

b)管路及支撑和固定系统的紧固;

d)管路及支撑和固定系统的防腐;

e)若有必要,对雨水污水管道进行疏浚。

工艺管道系统的检修工作:

根据不同管路系统对管道、支撑、闸门和阀门等按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检修或更换等工作。

72、雨水、污水收集系统

雨水系统是指污水处理厂范围内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井和雨水收集管线;污水系统是指污水处理厂范围内污水收集系统。

雨水、污水收集系统日常巡检工作包括:收集管线淤积深度;雨水收集井和污水收集井井盖和井身的完好情况;管道腐蚀情况。

雨水、污水收集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管线清淤;雨水收集井和污水检查井破损井盖的更换。

应遵循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弃物和无害化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原则。

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生活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垃圾箱),送当地环卫所集中收集处理;本厂污水管道清淤所产生的淤泥应集中送至进水泵站吸水池;清淤淤泥要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动扳手接触不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