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中群体与个体的进化有什么区别?

  《动物生物学(第5版)》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动物生物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相配套,主编陈小麟教授为圈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第5版教材按照生物学的指导思想,系统地介绍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适当地拓宽知识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如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
  本教材有配套数字课程及拓展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各章内容提要、习题、参考文献和拓展学习材料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可根据需要和兴趣上网阅读,拓展有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培养科研兴趣。教材编写格式上每章列有“学习目的”和“复习与思考”,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动物生物学(第5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师范、农林、水产、环境、海洋、考古和医学等学科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厦门大学自1994年将“动物学”改设为“动物生物学”基础课,先后获得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1999)、“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名牌课程()、福建省精品课程(2005)、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厦门大学《动物生物学》第1版教材于1996年出版,先后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1)、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2001年至2015年期间先后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上述教学成绩源自教学团队几代成员遵循“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勤勉敬业,和谐共事,坚持不懈地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也受益于众多高校同仁及各界友人给予的热心支持,厦门大学“动物生物学”课程的发展记载着他们的爱心奉献。
  本教材第5版继续保留原有动物生物学系统的基本知识教学为指导思想,内容包括动物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注重让学生理解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动物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动物生命活动的协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了解当代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动物资源的生产应用和保护,使学生对动物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概貌有所了解,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教材编写格式保留每章开始列出“学习目的”,每章结束列出“复习与思考”,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第5版教材根据近年来的学科发展,吸收部分动物生物学研究新成果,如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分子系统进化等领域,适当地删减陈旧知识,精炼经典理论,使教材适应于当代的科学水平。
  本教材建设有配套的数字课程(.cn/50924)和“动物生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可登录“爱课程”网查看),数字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各章内容提要、习题、参考文献和拓展学习材料等;不同学校可按照本校专业特色和后续课程的承前启后关系,决定使用数字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根据兴趣和需要上网学习,拓展有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培养科研兴趣。
  本教材修订过程获得许多同仁的厚爱和支持,教学实践过程也得到许多学生的热心建议,在此致以衷心感谢和敬意。动物世界丰富多样,动物生物学知识海洋浩瀚无边,新理论与新技术层出不穷,本书疏漏及不当之处诚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指正。

一、动物生物学的定义、性质和任务
二、动物生物学研究发展动态

第二章 动物生物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第三节 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基本规律
五、神经胚的形成与器官的建成
第四节 动物形态学基本概念
第五节 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第四节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若干小门类
一、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
第九节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
第十节 陆生内温脊椎动物

第四章 动物机体的结构、功能和调节
第一节 保护、支持与运动
第三节 气体交换、血液循环与免疫作用
二、无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
三、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
第五节 温度与体液调节
第六节 动物的生殖与个体生长
三、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

第五章 进化与系统发育
第一节 遗传变异与进化
二、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
三、高级阶元的形成机制

四、欲求行为和完成行为
三、动物社会的维持机制

一、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危机及根源

* 14.一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摘要: 为考察个体大小对升温过程中草鱼的耐高温能力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实验对象, 结果显示: 大个体群体的个体游泳速度明显大于小个体群体(P=0.039), 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显著高于小个体群体(P<0.001); 大个体鱼群的极性与小个体群体并无差异。虽然大个体群体的致死高温与小个体群体无差异, 但前者的临界高温显著大于小个体群体(P<0.001)。升温过程会使鱼群个体游泳速度变快, 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也相应增加, 但游泳速度同步性和群体极性维持不变。研究表明: 个体大小的增加可增强草鱼幼鱼对环境水温的耐高温能力; 升温不会影响不同个体大小草鱼幼鱼群体的协调性, 但会降低草鱼幼鱼的群体凝聚力。

王云松. 南方鲇、瓦氏黄颡鱼和中华倒刺鲃幼鱼的热耐受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

夏继刚, 蔡瑞钰, 吕潇, 等. 升温/降温速率和驯化模式对斑马鱼及孔雀鱼热耐受性测定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8): .

夏继刚, 黄艳, 付世建, 等. 斑马鱼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8): .

吴慧, 唐中华, 黄清, 等. 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不同生境鲤科鱼类集群行为的影响 [J].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41(3): 552-559.

付世建, 曹振东, 曾令清, 等. 鱼类游泳运动: 策略与适应性进化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庞旭, 付世建, 刘小红, 等. 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和热耐受特征的体重效应 [J]. 生态学报, 2020, 40(16): .

王蕾, 唐金玉, 覃英莲, 等. 饥饿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代谢、个性和集群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19, 39(3): .

闫杰. 流速、温度对麦穗鱼耗氧率的影响研究 [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杨亚, 凌鸿, 付世建, 等. 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对中华倒刺鲃群体行为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21, 41(11): .

, , . 水产动物行为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学报, ): . doi:

禁食对胭脂鱼幼鱼游泳能力、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1-9. doi:

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1-8. doi:

. 温度对三品系角突臂尾轮虫生活史策略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84-288.

豢养条件下白鱀豚雌雄个体的感情协调及其行为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304-309.

力竭运动胁迫对三种鲤科鱼类低氧耐受和热耐受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1-8. doi:

恒温驯化对中国林蛙热耐受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748-750.

养殖水体大小对鳖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17-220.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特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800-810. doi:

白鲢不同繁育群体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个体发生多态性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85-29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集群行为宏观量化与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185-190. doi:

不同季节升温条件下余氯对桡足类的毒性. 水生生物学报, ): 896-904.

升温对湖泊底泥藻细胞复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696-703. doi:

. 海水酸化及升温对刺参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1-8. doi:

. 尼罗罗非鱼肌肉热变性特点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93-29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