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技术最早诞生于几几年?

Q1:估值150亿IPO这家公司为何与腾讯、华为并称“深圳三宝”?

【被誉为“国内基因测序龙头”、“基因测序界的腾讯”的华大基因,今日正式过会,并有望在在一个月内登录A股。】

备受投资界热捧的华大基因要叩开二级市场的大门了。《21CBR》记者获得证实,证监会将在今晚发布创业板发审委会议公告,华大基因已于今日下午正式过会。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在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不低于4000万股,筹资17.32亿元,所募资金将用于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项目等5个项目建设。按照目前的发审节奏来看,华大基因有望在一个月内登陆A股。

华大基因的上市历程颇有些一波三折。15-16年间,华大基因首次递交IPO以中止审查告终,证监会显示中止情形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

今年3月,华大基因再度冲击IPO。公开信息显示,华大基因的排队序号一度在短时间内从第65位跃升至第27位。3月14日,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华大基因更新后的招股书。

然而,当晚证监会下发的“59问”《反馈意见》引来外界议论纷纷。意见显示,证监会就公司独立性、同业竞争及多次重组等共计59个规范性和信息披露问题向华大基因作出询问,上市进程因此再度搁置。

根据招股书,公司目前总股本3.6亿股,估算其发行价在43.3元左右,简单测算下来,华大基因当前总估值约为156亿元。这家在资本界与腾讯、华为并称“深圳三宝”的生物公司再度走到台前,而伴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日渐普及,生物科技市场也即将迎来规模式爆发。

孕妇成基因测序主流受益者

华大基因做基因测序起家,此番谋划上市的四大业务版块都与基因测序服务有关,而不包括测序仪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当于只是把测序服务业务打包上市。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占比最高,2016年收入达9.29亿元,占比54.62%,且每年都有超过50以上的增幅,是此次上市主体的核心业务。

招股书中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连年增长反映了C端用户对基因测序的猛增需求,其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目前该领域最早产业化的大众基因产品。华大基因于2010年最先推出这项技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的游离DNA,即可利用测序方法分析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的风险率。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耳聋、先天性心脏病等新生儿疾病系高发项目;而基因检测可以为孕妇进行产前筛查,提供产前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诊断。孕妇和生育家庭无疑成了此项技术的主要受益者。

技术日益成熟、成本逐年下降也推动了用户市场的爆发。根据BBCRreseach的数据,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2%,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华大基因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

即将爆发的市场与黎明前的黑暗

华大基因IPO预披露也引发了概念股的不小震动。3月21日,ST天仪创上市新高,安科生物连日涨停,基因测序产业上下游多达26支股票因此受益。同一时间,华大在生育服务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贝瑞和康也在谋求借壳上市公司ST天仪,与华大基因争抢国内“基因测序第一股”

有意思的是,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多家对标企业均由前华大基因员工参与创办,这些公司在业内被戏称为“华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已有600余家。在华大基因最主要的三个业务板块(生育健康服务、基础科研服务和复杂疾病服务),每一块都面临着众多“华小”们的围追堵截。

同花顺行情中心今日显示

纵观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上游仪器制造被illumina、lifetech等少数几个欧美公司垄断,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的“战火”主要烧在壁垒不高的中下游服务端。在技术突破、成本降低、政策放宽等多个利好因素影响下,市场爆发的同时竞争也必将加剧。

为此,华大基因于2013年花费1.176亿美元收购了具备完整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 (CG),从而成为国内少数具备生产基因测序仪器资质的企业。

此外,除了主攻生育健康和药物研发类基因检测,华大在基础科研、农业、海洋和运动等领域也有多个布局,以全产业链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生态圈,试图借此在即将爆发的市场前夜迎接第一道曙光。

产业链中低端的激烈竞争也令看似高含金量的生物科技行业呈现出“富士康模式”。在知乎上,有关华大基因工资低、体制落后等问题也引发了网友讨论。

事实上,基因测序行业确实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随着多个领域的应用落地,巨大的人力和生产成本也随之而来。面对竞争加剧和行业问题的双重夹击,被资本追捧的基因测序公司仍需避免自身头脑“过热”

任重道远的华大和“华小”

现今的红火态势也非一蹴而就。出于技术安全考虑,国家药监局和计生委于2014年曾两次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行业一度面临危机。此后,卫计委逐步启动该领域的试点工作,精准医疗也被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今年1月,《“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基因检测纳入生物产业惠民工程,也直接推进了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基因测序公司的上市进程。

基因测序行业属于强监管领域,政策转向很大程度决定其发展轨迹。然而,即便跨过了政策这道坎,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生物科技公司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华大基因的科研能力在业内处于领先,是国内基因研究领域及承担对外技术输出的重要企业之一:多次入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的前5位中国科研机构,仅次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和北大;发起并参与多个国际大型基因组学研究项目。2016年9月,国家基因库在深圳建成,由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运营,也是继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

然而,前沿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临床可应用的基因检测技术,并真正落地惠及民生,是基因产业在起跑阶段的一大难题。以应用最为普及的产前基因检测为例,目前国内单次检测费用普遍仍在元之间,且大多不在地方医保体系内,价格仍是众多中国普通家庭被拒之门外的现实理由。

前沿技术的快速奔跑需要极高的计算力支持,对后端的技术支撑也提出了要求。2015年10月,华大基因与阿里云、英特尔联合成立精准医疗开放云平台,旨在加快基因测序的诊断和治疗时间。高性能的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加快了精准医疗的行业发展,但现阶段长达数周的检测和诊断时间并不能满足行业以及后市场的需求。

对华大及其衍生出的众多“华小”而言,未来能跑的多快并非单由自身决定,仍要依赖政策倾斜、相关行业协同推进以及受众的广泛接纳。此番上市成功或将加大中国在基因测序产业链的话语权,但华大与“华小”们的前路依旧任重道远。

Q2:华大基因一年半估值缩水38亿是怎么回事?

金陵晚报消息,作为基因领域的龙头企业,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的招股书于3月14日晚间更新,并再度叩关A股。从相关数据看,虽然这家公司一度被VC、PE挤破门槛,但在后起之秀的追赶下,所谓“神一般存在”的评价已大打折扣。


“当红炸子鸡”遭遇估值缩水

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早在2015年12月11日,华大基因便向中国证监会递送了公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但后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中止。

“在基因领域,之前华大是神一般的存在,与大疆创新、光启科学并称为深圳‘三宝’。”当地投资界人士向《金证券》记者介绍。


这家公司更是投资界的宠儿。最近几年,超过40家(含中途退出者)VC/PE先后扎堆跟进,不过有媒体曾算过一笔账,期间43家PE投了72亿,但至少23家本金浮亏。

资料显示,华大基因2014年5月开始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工作,并按照约100亿的整体估值作为增资和转让的定价基础;2015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先后引入和玉高林、中国人寿等外部投资机构,并按照191亿元左右整体估值作为增资和转让的定价基础。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按照公司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华大基因目前总股本3.6亿股,公司拟募资17亿元,发行股票数量不低于4000万股。简单测算,公司IPO募资计划中的估值为42.5元/股,其目前总估值约为153亿元。相比一年半以前,估值缩水38亿元。

基因界的腾讯还是富士康?

这固然与投资机构起初的盲目乐观有关,但从财务数据看,华大基因的业绩也并非外界想象中那么光鲜。

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大基因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13.19亿元以及17.11亿元,净利润分别达到5852.98万元、27205.52万元和35001.75万元。公司2015年净利增长3.6倍,这是因为公司前身华大医学于2014年12月启动与华大科技的重组,华大控股、华大三生园将其持有的华大科技合计57.6225%的股权评估作价对华大医学进行增资。

而根据此前公司披露的资料,年,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95亿元、10.47亿元、11.32亿元,同期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173万元、1.36亿元、2812万元,其中2014年净利润较上年下滑79.3%。对于如此大的业绩波动,华大基因此前并未在招股书中解释详细原因。而在这次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中,2014年的净利润变成了5852.98万元。

前述投资界人士推测,可能华大基因独立发展的业绩表现跟不上公司一路飙升的估值,控股股东才启动了2014年底的重组。

追溯过往,2010年,华大从美国基因测序仪器公司illumina购入128台高通量测序仪,使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2013年,华大完成对美国测序仪生产商CG的收购,从而具备二代基因测序仪的生产能力。

这也导致市场上一直有两种声音:一说华大基因是“腾讯”,有着强大的生物学领域创新技术;一说华大基因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一家基因测序的来料加工企业而已。

近些年,基因市场被投资界热捧,竞争程度也在加剧。

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华大基因2016年销售额排名前五的大客户中,美年大健康位列第二大客户,采购额5739.55万元,占比3.35%。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体检机构之一,美年大健康对基因检测服务有旺盛需求。然而,《金证券》记者注意到,美年大健康旗下已经自设基因检测服务公司美因基因,并且已经在2016年11月顺利融资1.67亿元。

此外,华大基因收入来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类服务,2016年该板块收入达9.29亿元,占比54.62%。而在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中,贝瑞和康一直被视为华大基因有力的竞争对手。巧合的是,贝瑞和康也在谋求上市。据上市公司*ST天仪(原天兴仪表)2017年3月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贝瑞和康2014年、2015年、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34亿元、4.46亿元、9.22亿元;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0.36亿元、0.37亿元、1.42亿元。

可见,贝瑞和康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比2015年增长285.63%。另外,在主要的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方面,贝瑞和康9.22亿元的营收已经接近华大基因的9.2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证监会就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发出《问询函》,总共提出了59个疑问要求华大基因解释。证监会表示,华大基因历史上重组较多,主要通过收购股权和资产的方式,将华大控股下属一些板块纳入发行人体系。因此,证监会要求华大基因说明:是否在资产、人员、机构、财务、业务等方面是否均独立于关联方。

对于外界疑问,《金证券》记者曾多次致电公司披露的公开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截至发稿,记者传送给公司邮箱的采访提纲也无人回复。

Q3:华大基因开盘跌停原因何在?

经过此前产前基因检测引发的争议、华大基因科学家学历是高中被质疑,以及“王德明举报华大基因弄贿赂主政官员、骗套上亿国有资产”等利空发酵,加上今天迎来2.01亿股解禁,华大基因早盘跌停。

7月16日周一,华大基因开盘跌停,股价跌至92.3元。

上周,一篇名为《华大癌变》的文章广为传播,文中列举了华大基因的种种罪状:

第一罪,“名不副实”的产品罪。华大推出的一款针对孕妇的“无创DNA检查”,号称准确率为99%,但事实却是,多位孕妇因该款“DNA检查”的结果失真,而导致胎中胎儿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却未能及时补救,以致于整个家庭的一生都被影响。

第二罪,“利用人性弱点”的营销罪。华大在推广自己的“无创DNA检查”产品时,恶意夸大了“羊水穿刺检查”和“唐筛”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推广自家产品的目的。

第三罪,“致癌”罪,也是与文章题目相呼应之罪。大致意思为,华大与烟草公司合作,推出一款“降焦减害卷烟”,却是一场打着“健康旗帜”的骗局。原因是,“降焦减害卷烟”会促使吸烟者发生补偿吸烟行为,即为了满足烟瘾而吸更多的烟;如此一来,会使得吸烟者吸食更多的亚硝胺(致癌的关键物质)。

日前,华大基因就报道《华大癌变》进行澄清,称该报道主要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以及公司相关业务存在质疑。华大基因CEO尹烨第一时间也作出回复表示,这个案例较为复杂,不只是技术问题。

除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引发的争议,华大基因近期来的还有两个利空事件,分别为“华大基因科学家学历是高中被质疑”,以及“王德明愚举报华大基因弄贿赂主政官员、骗套上亿国有资产”。

6月14日,华大基因昔日的合作伙伴南京昌健王德明以一篇《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对华大基因发难。

举报信例数了华大基因3大罪状:否认委托南京昌健运营的“国家基因库细胞中心江苏运营中心”的存在,同时迫害其他运营商;圈地开发房地产,骗取国家补助;伪高科技。

王明德言辞激烈,直指华大基因汪建为“公认的大忽悠、大骗子”,并指责华大基因“出手狠辣抓捕了”几个合作伙伴。

华大方面则出面辟谣,称举报内容绝大多数是假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市值大幅缩水 业绩预告不佳

华大基因在上市之初是明星股,上市之后市值一度冲破千亿,股价最高达到261元。

自2017年11月14日股价达到最高点后,华大基因股价便进入下行通道,截至7月16日发稿时,每股已跌至92.3元,市值仅剩下369.3亿元。

业绩方面,华大基因2018年上半年预计盈利1.95亿元-2.15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06%-12.53%。

以中报净利润上限2.15亿来算,华大基因目前的PE仍旧超过100倍,而A股同类公司贝瑞基因的PE仅为60倍;如果说龙头应该有溢价,那么看看美国基因公司illumina,其作为全球基因龙头企业,估值也仅为70倍左右。

此外,华大基因于今日(7月16日)迎来2.01亿股解禁,占总股本比例50.17%,累计解禁金额193.94亿元,解禁股类型是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

Q4:疑惑:1.基因检测真的是有突变会更有参考价值吗

做销售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过这个市场赚钱的基本都是搞销售的,如果你擅长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你就能做好,专业知识不是特别重要。如果内向的话就别去,意思不大

Q5:如何对企业进行估值

市盈率还是比较好的办法,目前很多风投都用。下文为引用学习到的材料,分享一下。 具体实施时,先挑选与你们可比或可参照的上市公司,以同类公司的股价与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主要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市场价格乘数来推断目标公司的价值,因为投资人是投资一个公司的未来,是对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给出目前的价格。
所以应用: 公司价值=预测市盈率×公司未来12个月利润 公司未来12个月的利润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预测进行估算,那么估值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确定预测市盈率了。
一般说来,预测市盈率是历史市盈率的一个折扣,比如说NASDAQ某个行业的平均历史市盈率是40,那预测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对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非上市公司,参考的预测市盈率需要再打个折扣,15-20左右,对于同行业且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参考的预测市盈率需要在再打个折扣,就成了7-10了。
这也就目前国内主流的外资VC投资是对企业估值的大致P/E倍数。比如,如果某公司预测融资后下一年度的利润是100万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万美元,如果投资人投资200万美元,公司出让的股份大约是20%-35%。

Q6: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案例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上市公司共发布了313份资产评估说明,公布的说明中采用市场法估值的共计32份。现将该32分报告中市场法部分摘录进行汇编。
案例一:正和股份:拟收购马腾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项目
案例二:海隆软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涉及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三:中创信测: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所涉及的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四:圣莱达:拟发行股份认购云南祥云飞龙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五:高金食品:印纪影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六:泛海建设:拟收购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项目
案例七:S舜元:上海盈方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拟将所持上海盈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赠与公司项目
案例八:泰格医药:股权收购而涉及的方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项目
案例九:中京电子:拟发行股份及支付购买资产所涉及的湖南省方正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十:光华控股: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涉及的青海互助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评估项目
案例十一:德力股份:重大资产重组所涉及的北京武神世纪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项目
案例十二:天健集团:拟转让持有的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9014%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十三:宏源证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拟吸收合并公司资产重组项目
案例十四:中文传媒:拟采取“发行股份及支付购买资产”方式购买北京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十五:云南旅游:发行股份及支付购买江南园林有限公司8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十六:万好万家:拟发行股份及支付购买资产涉及的东阳青雨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项目资产
案例十七:桑德环境:拟收购桑德国际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十八:桑德环境:拟转让全资子公司—湖北一弘水务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十九:北京旅游:拟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以购买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北京旅游:拟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以购买拉萨群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一:北京旅游:拟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以购买浙江星河文化经纪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三:渤海租赁:天津渤海租赁有限公司股权收购项目涉及的Cronos Ltd.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四:四川圣达:拟收购股权涉及的北京新娱兄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五:太原刚玉:拟收购浙江联宜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六:利亚德:拟发行股份及支付购买北京金立翔艺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七:鑫科材料:拟收购西安梦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八:天茂集团:股权增持项目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二十九:联创节能:拟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上海新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评估项目
案例三十:喜临门:拟支付购买资产涉及的浙江绿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
案例三十一:达实智能:拟发行股份及支付收购江苏久信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案例三十二:索芙特:拟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认购杭州天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项目

在购买了 128 台 Illumina 测序仪后,华大基因成为了 2010 年全世界最大的测序服务商,但它并没有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反而因为这样的身份陷入窘境。

交易结束后,华大基因成为了 Illumina 最大的客户,占其业务量的 40%。对于卖方 Illumina 来说,现金奶牛诞生了,它立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 4%,测序系统直接成为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 2 倍。

甚至,设备制造商拒绝向华大基因提供基本资料,阻挠其向国家监管部门申请基因测序设备注册审批;同时,与华大基因合作的仪器商,还以各种借口拖延并终止已购设备的维修,并将价格本就偏高的临床使用试剂耗材提价近一倍,让华大基因近 1 亿美元的设备险些陷入瘫痪。

这一切的背后,是基因测序产业链条的不平衡。基因检测产业链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上游是测序仪、试剂、耗材,被 Illumina、Thermo Fisher 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中游提供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的测序服务,下游临床、科研等终端用户。市场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已是红海,而真正的行业命脉是上游市场,这块市场被少数几家垄断。

中下游之所以成为红海,是因为上游技术壁垒太高,中游下游公司主要买 Illumina 的仪器,然后给医院提供服务。基因检测技术是由上游驱动的。上游产品对下游服务类企业成本制约和限制很大。「不把握上游的话,上游公司推出一个新的概念可能颠覆整个市场。」田晖博士说。田博士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也是安序源的创始人。

也正因为如此,上游享有强势的议价权,甚至让中国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华大基因处于劣势地位。在遭受上游仪器商「坐地起价」后,华大基因 2013 年 3 月 18 日宣布以 1.176 亿美元收购上游公司 Complete Genomics。这次收购却并没有让华大基因完全补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短板。

事实上,CG 的技术并不能立即应用于华大基因的检测中。2013 年,业界对 CG 的技术能力就有争议。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认为,CG 不能替代 Illumina,「至少没有看到这样的数据」。广泛流传的比喻则指「CG 与 Illumina 的差距类似于小灵通与 iPhone」。

此外,每年华大基因还要为之付出大笔费用——在被收购前,CG 亏损约 5000 万美元。媒体援引,直到 2015 年初,CG 的测序仪还起不了太大作用,「华大基因在考虑重新买回 Illumina 测序仪」。这些也造成了 2014 年华大基因利润的下降。

几年过去,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局面并没有被颠覆。中国中下游基因测序公司已成红海。以肿瘤检测为例,根据基因检测龙头公司 Illumina 的测算,在基因检测所有应用中,目前针对人类第一大杀手疾病——肿瘤的基因测序将会占比最高,市场需求最大, 可达百亿市场规模。其中,包括外周血的 ctDNA 检测在内的液体活检将是重要方向。

2016 年、2017 年大概有上千家公司在做这个方向,市场瞬间成为红海。然而很多公司没有自己独到的技术,只有一个概念就成立了一个公司,造成了市场过度拥挤。

这只是一小部分,据《财经》杂志报道,截至 2016 年 9 月,共有 32 家精准医疗公司完成融资,其中 A 轮 20 家、B 轮 11 家、C 轮 1 家;共有 9 家公司得到亿元以上的融资。而在 2017 年大概有上千家公司挤进这个市场,但真正挖到金矿的并不多。

即使有类似华大基因这样的龙头公司的努力,上游壁垒始终未被打破。这既是一个困境,又是一个机会——这意味着,谁先突破上游技术,谁就有机会挑战垄断者的地位,甚至缩短产业链条,重构中下游产业链。

这一切的成败在第四代技术上,且听下回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检测哪年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