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沉迷于游戏的现象?

  央视网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举措是,把“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也称“游戏障碍”)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纳入医疗体系中。可见,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游戏成瘾不断蔓延,在世界各国已成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意义也相当重大。

  “沉迷于打游戏”是一种病吗?

  或许不少人都思考过这一问题。一些人想戒除游戏,但总是不可自拔,边骂自己边继续沉迷;一些父母因孩子沉迷游戏而忧心忡忡,采取各种手段,不惜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意志力薄弱,需要约束,很少有人将“游戏成瘾”跟“烟瘾”、“毒瘾”这种生理、心理上出现特定症状的疾病联系起来。而如今,世卫组织把“游戏成瘾”列为一种正式的疾病,并划定了其症状特征:

  1、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2、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

  3、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另外值得注意得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诊断“游戏成瘾”的条件也非常严格,当事人的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而且已经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重大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但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

  世卫组织对“游戏成瘾”的定义

  有了诊断标准也就意味着今后医生会把“游戏成瘾”作为正式的诊断结果来进行对待,进而开处药方、提供治疗方案,也会有更多地研究者也会按这个类目来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促进新疗法的产生。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不过,参与游戏的人应该警惕他们花在游戏活动上的时间,特别是当他们因此而无暇顾及其它日常活动时,并警惕游戏行为模式引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的任何变化。

  在中国,“杨永信们”会卷土重来?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游戏成瘾”,会出现一系列令人惊愕的社会事件:17岁的广东青年小刘窝在宿舍连续玩网游40多个小时罹患脑梗;杭州13岁男孩因玩“王者荣耀”被家长训斥后跳楼致多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医院时还要求登录手游账号;湖南慈利23岁女性被年仅15岁的初三学生残忍杀害,只因后者沉迷于暴力网游,想体验在现实中杀人的快感......

  未成年人似乎成了游戏成瘾的重灾区,这些极端案例的负面影响被恶意放大,于是杨永信们的“电击疗法”,以及豫章书院这样的“戒网瘾学校”横行于世,对拘禁、电疗青少年等虐待行为包庇甚至赞颂。万幸的是,这样残酷、暴虐、违背现代医学、实为敛财的行为终被揭发,其做法和名声已经在普遍大众中遭到了否定。

  那么,这次世卫组织把游戏成瘾列为“病”,会不会让游戏对人的影响再次被妖魔化?需要认清的是,“游戏成瘾”和“爱玩游戏”是两个概念,正如喝酒成瘾也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这不代表喝酒本身有问题,问题在成瘾。

  近年来一些学校陆续设立了电竞专业,中国电竞行业进入爆发期,电子竞技也成为国际奥委会官方认证的体育项目......公众对网络游戏的接受程度和将游戏成瘾列为“病”并不矛盾,这中间,制度的规范作用尤为显现。早在2005年,我国发布了首个《网游防沉迷系统标准》;2016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17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2017年12月,中宣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

  针对此次修改,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利于普及网络成瘾的概念,让人们正视自己的问题。

  也有网友质疑,好端端的怎么就“病”了?

  虽然对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存在争议,但在学术方面,专家对游戏成瘾者的研究早已展开。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锦涛课题组《网络游戏成瘾者消极情绪加工与调节异常的脑机制》的研究论文中指出,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均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具有较高的共病率。此外,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不足,也是很多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报告的问题。

  实验中显示,网络游戏成瘾群体在皮层下区域(如杏仁核)和皮层区域(扣带,外侧前额叶)等区域在加工消极情绪刺激、进行消极情绪调节时都表现出活动钝化模式。

  截图来源: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

  该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加工消极情绪刺激、及在对消极情绪进行调节时表现出与物质成瘾者类似的神经活动模式,提示这种加工及调节消极情绪刺激的神经钝化现象并非完全是摄入成瘾药物的效果,而与成瘾本身有关。

  也就是说,“游戏成瘾者正遭遇着痛苦”这个事实是毫无疑问存在的。把“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有针对性、更妥善的安置与治疗他们。

  世卫组织此次做出调整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摒弃过去任何不正当的所谓“治疗”手段,更规范地帮助沉迷于游戏的人摆脱困境,这是我们认识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文/戴萌萌)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全国两会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呼吁,2021年出台的“防沉迷新规”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对于向未成年人出售游戏账号以躲避监管的灰色产业链应予以严肃处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呼吁关注农村儿童沉迷网游现象,并指出这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部分,“是一个很难解的结,但必须要解”。

“防沉迷新规”须进一步落实

2021年8月30日下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同时,网络游戏企业还要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防沉迷新规”出台半年多后,一些两会代表委员表示,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许进呼吁,应完善法律法规,严禁倒卖个人信息和游戏账号,确保“防沉迷新规”落实到位。许进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他注意到,中小学生玩游戏的时间段和时间长度受到限制以后,市面上出现一些灰色产业链,向未成年人兜售游戏账号,使未成年人得以绕过监管。

许进建议,相关企业应继续加强防沉迷系统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游戏登录和充值时人脸识别门槛,协助相关部门在管理系统内共同精准管理,提升管理实效。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管理,惩戒各种违反管理的行为。比如对倒卖个人信息、账号等违法行为严肃处罚;对于明知对方是未成年人,依然向其租售成年人游戏账号,甚至指导未成年人规避防沉迷监管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刑法第285条第3款依法严惩。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曲周县清宾出租车爱心车队队长张青彬也将矛头直指游戏公司。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离校在家上网课,终日沉浸在网络游戏当中,“为了所谓的过关冲卡,没日没夜地躺在床上对着手机打游戏”。他认为,沉迷网游使得青少年不仅荒废学业,还会产生各种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国家必须全面封杀毒害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公司及平台”。

赵皖平指出,相比城市孩子,农村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更应引起关注。他表示,自己近几年一直在进行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各地调研期间发现农村儿童沉迷网游这一现象。赵皖平说,自己曾到一户人家家里,看到孩子一放学就在玩手机,与其交谈,对方也显得心不在焉。他得知,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抚养,平时缺乏陪伴和教育。“此事对我触动很大,这样的情况我看到了,肯定还有好多类似情况在发生,我们没看到。”赵皖平表示。

对于2021年推出的“防沉迷新规”,赵皖平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问题主要是孩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监管,“如果大人不在家,孩子拿爷爷奶奶的身份证不也可以登录吗?”赵皖平表示,游戏企业应该进一步承担起社会责任,此外一些政策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事实上,近年来,包括腾讯、米哈游、三七互娱、完美世界等游戏厂商,已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举措,以化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

腾讯方面在2021年8月就曾发文表示,将从《王者荣耀》试点,逐步面向全线游戏推出“双减、双打、三提倡”的七条新举措。其中,“双减”包括减时长、减充值,即执行比政策要求更严厉的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长限制,非节假日从1.5小时降低至1小时,节假日从3小时减到2小时;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禁止在游戏内消费。“双打”则为打击身份冒用、打击作弊:针对未成年人冒充成年人游戏的情况,将原来的“零点巡查”升级为“全天巡查”,可疑账户全部重新认证;打击用户通过加速器登录及部分第三方平台买卖成年人账号。

根据腾讯发布的2021年度第二季度财报,其游戏收入430亿元,12岁以下未成年人用户流水占比为0.3%。腾讯方面高管对外表示,游戏研发不是专门为未成年人而做,也不是为了赚未成年人的钱。

两会代表委员纷纷指出,除了严防死守未成年人突破限制玩游戏,认清他们沉迷游戏的原因也十分重要。许进指出,将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这件事全部归罪于游戏本身不科学、不合理。“每出台一项政策,都有人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真正重要的是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许进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游戏是一种价格适中且易获得的娱乐方式,“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只玩游戏的话消费水平还是可控的,所以才造成游戏在年轻人中风靡”。二是,游戏的风靡也反映了娱乐形式和内容的匮乏。三是,教材和教学方法脱离年轻人,也可能导致他们沉迷游戏。

赵皖平也提到,手机的普及使得农村孩子更容易接触到游戏,“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很广,有的时候农村孩子与父母视频通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接触到游戏。”

赵皖平认为,农村儿童沉迷网游是留守儿童问题这一更大议题中的冰山一角。他指出,不少农村孩子没有跟随父母进城,而是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抚养,也很少受到关注,“我觉得有父母在其身边肯定是不一样,父母会严格地教育孩子。而爷爷奶奶对孩子玩游戏的态度是,只要不闹事,玩就玩”。赵皖平认为,孩子恰恰容易沉迷游戏,如果不加以约束很难产生自觉性。

除了进一步完善落实“防沉迷新规”,两会代表委员就网络游戏议题还给出了其他建议。

许进认为,可以考虑以游戏的形式传播知识,学校教育也应该推陈出新,由更懂孩子的人来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他还呼吁,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反省自己是不是回家就看手机或者玩游戏,“你要让孩子做到什么,你自己就应该做到什么”。

在法律法规方面,许进表示应该就新上市游戏数量进行限制,原因是熟悉每个新游戏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推出新游戏,必然导致沉迷现象的产生,“比方说,具体到每家游戏公司,一年可能只有一两个配额”。

而对于游戏内容本身,许进认为,游戏企业应该更重视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其实现在我们的游戏发展是很不错的,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游戏公司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游戏这个平台来推广中国的文化元素。”许进说。

赵皖平表示,在解决农村儿童沉迷网游的问题上,目前没有很好的先例可做参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寄宿学校可能是个解决办法,现在好多留守儿童进入初中后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学校管理严格一些,沉迷游戏的问题可能缓和一些”。

赵皖平还提出,应该对游戏进行分级,对不同年龄段的玩家所能接触的游戏种类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对游戏中可能含有的暴力、色情等元素进行规范,“处于不同成长期的孩子,自控能力也不一样。”赵皖平表示自己曾在往年提出这一建议,目前尚在等待相关政策的出台。“本质是大的社会制度问题,是一个很难解的结,但必须要解。”赵皖平表示,农村儿童沉迷网络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公司、媒体、法律等长期关注、推动解决。

张青彬表示,目前我国只有《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7月份废止)和中宣部出台的《严格规范网络游戏的意见》,网络游戏的立法领域尚属空白,而“暂行办法”“意见”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很难管控网络游戏的泛滥。他认为,网络游戏立法工作迫在眉睫,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出台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管理体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习记者 许心怡 记者 吴可仲 北京报道)

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整晚都在网吧玩游戏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你知道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吗?

玩网络游戏是非常耗时间的,尤其是级别高了以后,要升一级,必须花不少时间去练习,否则很难升级了但级别高了以后,又很难放弃,所以只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玩这样一来,自然要去买更多的游戏卡和交更多的上网费。

当游戏者把大量的精力用来玩游戏时,自然除了坐在电脑面前外,基本不可能在去做其他事情,这样天长日久,自然对身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如视力下降、体能下降、饮食无规 律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等。长期的坐于电脑前会导致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

3.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当游戏者把大量时间消耗在虚拟世界时,那他留给现实生活的时间自然就很少了,这样一来,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现实生活中该做的的每一件事,于是出现成绩下降、上课没精神、逃课、与别人打架等现象。

由于在游戏中经常是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久而久之自然会对游戏者产生一些影响,而这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到了现实生活中,所以出现一些学生因很小的事情就发生冲突, 甚至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

  中学生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可以在假期期间偶尔玩游戏,放松一下减轻压力。但是绝对不可以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无心学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同学们远离网络游戏,拥抱健康人生。

本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迷游戏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