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是色盲吗,如果不是那能看到几种颜色呢?

食肉哺乳动物在学术上被称为食肉目,最大的是棕熊,最小的是伶鼬。  
学术界对一些动物分类历来争议极大,其中食肉目分类主要变动有:  
1、大熊猫曾经单独为大熊猫科,现在已正式划入熊科,故大熊猫叫猫熊更为科学。  
2、獴曾经被划在灵猫科,现在已单独划为獴科。  
3、海生食肉哺乳动物的变化最大,包括海狮、海豹、海象,它们较早被划为食肉目鳍脚亚目3个科,其它食肉动物为裂脚亚目,后被单独化为鳍脚目,猫型类和犬型类升格为猫型亚目和犬型亚目,现在经过更细致的研究认为鳍脚类的确和犬型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重新被划入食肉目。  
4、现在最新血清研究发现犬科与猫科的关系近于熊科,因此有建议将犬科与猫型类合称为犬猫类,而犬型类称为熊型类,不过这种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猫型总科:猫科、灵猫科、獴科、鬣狗科;  
犬型总科:犬科、熊科、浣熊科、鼬科、  

海豹总科:海狮科、海豹科、海象科  
其中因猫科和犬科生活地域广为重叠、种群数也非常接近,其生存竞争最为激烈也最为著名。  

下面先了解一下犬科分类,犬科分类同样极具争议,目前权威分类是14属35种:  

犬属:狼(灰狼,包括澳洲野犬、新几内亚歌唱犬、家犬)、赤狼、郊狼(丛林狼)、亚洲胡狼(金豺)、侧纹胡狼(条纹豺)、黑背胡狼(黑背豺)、埃塞俄比亚狼(西门豺)  

家犬又叫狗,和家猫同样特殊,严格的说家犬和家猫只是一种通俗称谓,即人类家养的狗和猫,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物种分类,学术界普遍不承认家犬和家猫为独立物种,但具体说属于哪个种也不准确,因为它们也可能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物种驯化而来。  
目前认为家犬都是由狼驯化的,现在通过DNA研究证实所有家犬的基本基因都是相同的,但犬科的生殖隔阂很小,不光可跨属还可亚科繁衍生子(估计这样再随着进化会造出更多的犬类),因此基因的相似也不能完全排除有部分是由豺或其它犬科驯化而来。和家猫划入野猫种相比,家犬划入狼种没有太大的争议。   

猫科代表美洲狮对四只犬科猎犬: 


猫科和犬科比较,下面的特点对比都是普遍性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生理特征决定了动物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反之,犬科和鬣狗的极度相似是最好的栓释,犬科与猫型中的鬣狗从亚目下就已经分化,但似乎又向着相同的方向进化,它们的生理特征几乎是共通的:吻长鼻突,嗅觉和裂齿发达,有夜视力,爪钝不能收缩,尾巴软弱,肌肉紧凑、骨密度稍大于猫科。它们生活习性也相似,喜群居和食腐性,能长途奔袭,意志顽强,善于掏肠。除了DNA的差异,我实在看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此外犬科普遍四肢细长,擅长挖洞。 

猫科和犬科就大不一样:吻短头圆嘴阔,身型流畅,爪能收缩(猎豹也不是不能完全不能收缩),舌带倒钩,臼齿退化不能咀嚼,耐力不如犬科但速度更快,相比犬科的皮粗肉糙,猫科皮肉更加细腻(因此犬科具有较强的防御力,而猫科更重在进攻)。 

犬科的软尾巴并没有太多引人注目的特点,而猫科的尾巴就有点意思了,有长到和身长相当的(如雪豹、云豹等),有短到仿佛象发育不全的(如猞猁),除了狮子猫科尾巴大多都很坚挺,对瞬间改变身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猫科嗅觉虽然不如犬科但也很强(比人类强6倍),其用处有所差别:犬科的嗅觉主要在于搜索和追踪,而猫科主要是辨别之用,如判断食物的合法性、以及领地、同类、亲属等。 
狼和狮子发出的声音在各自种群中是最远的,它们都能发出低音来进行远距离的交流。此外猫科和犬科的自愈力和免疫力都很强。 

猫科主要生理优势:裸视、夜视、听觉极强,利爪尖牙,超强的反映力、爆发力、平衡力,以及柔韧性、敏捷性和肌肉协调性。此外猫科还有一些如胡须、尾巴、掌垫、骨关节等也很突出。 
犬科嗅觉和耐力是其招牌式优势,此外还有耐寒力强(即使热带的耐寒力也很强,虽然有可能用不上),性格方面没有明显的排他性即合作精神和超强的意志。 

食肉动物中生理的完美能和猫科相比的只有鹰类,鹰具有利爪、尖喙、高度裸视力、强负重力、极快的飞行速度和灵敏性,有的甚至会协同作战,而其它食肉类大都属于一招鲜吃遍天的类型,如用毒(毒蛇)、体型硕大(熊)、咬合力强大(鳄)等相对单调的优势,而犬科也是独以耐力取胜。当然鹰也有缺陷,即从空中俯冲捕食通常只能一击,如果失败只能推倒重来,特别是对反应相当敏捷的对手往往都很容易失败,因此极少有鹰攻击猫得手的记录,但它却是狐狸的天敌。 

猫科的主要生理缺陷是: 
a、视力、猫科用超强的裸视和夜视能力换来的是色盲,事实上动物中只有灵长类才称得上真正不是色盲 
b、味觉、臼齿、咀嚼:准确地说这算不上缺陷,因为它不属于进化不到位而属于退化,猫科将需要的进化得趋于完美,而用处不大的则干脆退化,其中就包括尝不出甜味、臼齿退化和不能咀嚼,这都和只吃肉有关,因为骨头和味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肉,因此上面两项实际上都是根据人类来作为比较的。 
c、耐力:这才是猫科最大的生理缺陷,而这也是犬科的最大优势,这个缺陷使猫科必须具备强大的爆发力,解决战斗也必须果断。 

犬科的主要生理缺陷是: 
a、视力:犬科同样是色盲(导盲犬是通过灯光亮度变化来判断红绿灯的),犬科视力还不如人类,略带近视,这也是它的嗅觉超强使然; 
b、爪子:犬科的爪子是钝爪,这也使其在与猫科的争斗中首先就落了先机; 
c、犬齿:将犬科犬齿作为缺陷似乎有点幽默,毕竟犬齿的称谓来源于犬的牙齿,但犬科的犬齿致死率并不高,和狮子一样犬齿相对粗短。相比之下,犬科的缺陷似乎更为严重,但犬科能生存至今并与猫科形成竞争态势自然有其生存技巧。 

猫科是纯肉食性,猫科有时吃草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调理之用,它们大多都有能力捕食大于自身的猎物。狮子相对其它猫科食腐性要强一些,但与绝大多数猫科一样也是以捕食为主抢食为辅。猫科的臼齿有所退化,舌面布满倒刺,因此猫科对骨头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上面的肉和内脏,猫科也是将肉囫囵吞下,不会细细品味。 

西伯利亚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猫科最强者:


犬科中真正最具实力的只有狼和豺少数几种,单只犬科对大于等于自身的猫科不存在威胁,真正够威胁的都是群体力量。 
单只豺是渺小的,但结成群则是巨大的,对猫科的威胁豺要大于狼,3种豺类所面对的是头3号猫科巨兽:其中以亚洲豺与老虎的竞争最为直接最为激烈也最为著名;非洲野犬单个实力可能还不如猎豹,但庞大的群体却会与狮群和鬣狗群形成对峙局面,落单狮子(包括雄狮)则会成为它们的攻击对象,而单狮的被杀概率也大于单虎对亚洲豺群;豺类中以薮犬最为弱小,也是最为原始和最不为人类了解的犬类,在南美与美洲豹生存重叠,薮犬体型虽小,但据说成群的薮犬甚至敢挑衅美洲豹,虽然行为夸张,但能在3号猫科动物的夹缝中生存,又没有爬树钻地等逃避手法,已足见其群体力量的实力。 

狼类中最具实力的是狼(犬科中体型最大的是灰狼),但除了体型其它各方面几乎都不如豺类,狼的格斗能力并不强,性情也不如豺凶猛,现实中狼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豹、雪豹、美洲狮、猞猁等中大型或中型猫科,狼对老虎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即使成规模的狼群也不敢挑战老虎至尊的地位,这和豺群时常都有主动袭击狮虎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距,单只狼甚至对其中体型最小的猞猁都不构成威胁。 
其它狼类的群居性不如狼,其中大多数与上述几种猫科都不是相同的食物等级,有的甚至只以小动物为食或强植食性,因此生存竞争也不激烈。 

家犬中的猛犬虽然由狼驯化而来,但都是由人类向专业性很强的方向特意培养的,如有的狗打架特别厉害,有的捕猎特别厉害,因此猛犬一般都比野生狼更强,但并不能说明狼的实力,最强壮的狗藏獒嗅到狮虎气味的极度恐惧的本性就最能说明问题。 

这一档的体型相似,最小的猫科黑足猫、锈斑豹猫与最小的犬科廓狐(长约35-41cm,重约2kg)差不多大,它们都以小型动物为食,其灵敏性、听觉都是各自类群中最强的(猫科中又以薮猫和沙猫听觉最强)。 

再小的猫科都是超级杀手;狐狸能和猫科身手相比的是挖洞的本事,它们在食肉动物中是纯粹的二等公民,从不和自己体型相当的猛兽争斗,除了捕食,还会跟在某个大型猛兽后面捡捡剩食,或者干点偷鸡摸狗的事,虽然有点不光彩,但能偷能抢也使它们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实在开不了荤,吃吃果子换换口味也未尝不可,因此要不要尊严无所谓,有没有吃的才是最重要的。 

综合猫科和犬科的特点,犬科总的说是被猫科所压制,除了豺、狼、狐中为数不多的几种有一定竞争力,其它多数都不足以与猫科竞争。 

猫科被生物界定位为:在食肉动物中居首要地位。主要表现在: 
b、第一时间捕杀猎物,这一条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频繁主动捕食才是有效控制食草动物数量、保证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手段,对大自然而言,这就是猫科在自然界存在的价值,因此如果可以捕食的食草类消失猫科也会随之消失;而犬科并不以此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为适应环境而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食腐并不能减少活体,它主要是打扫现场、净化环境等作用。 
c、广泛的食物等级。猫科巨大的体型差异形成了一个比较连贯的等级链条,因此其捕食对象的体型也差异巨大,从象、长颈鹿等巨兽,到昆虫等袖珍动物,从陆地跑的,到水里游的,到树上爬的,再到天上飞的几乎就没有漏网的。 
d、此外还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和广泛的生存地域。许多大型猫科在各自领域都是食物链的最顶级,如亚洲的老虎、非洲的狮子、南美的美洲豹、北美的美洲狮、青藏高原的雪豹等,甚至于连逃匿家猫在人类的边缘地域也会成为顶级猎手。 

猫科和犬科与其它食肉目都是同宗(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滑稽,理论上所有土生土长的地球生物归根结底都是同宗,只是同一祖宗的远近不同而已),据传它们都是出自一位叫小古猫的祖先,犬科最早从中分化,是食肉目中最古老的类群。 
 猫科:非洲狮群捕猎成功后进餐:


生物界有的认为猫科是已经进化得非常完美的杀手,犬科正在向完美杀手进化,这种说法有问题:且不说猫科也在进化,问题是犬科和猫科出自同一种食肉动物,且犬科进化史长于猫科,如果犬科还在向完美杀手进化似乎也忒缓慢了点。而实际上犬科就没打算向真正的杀手方向进化,它们和猫科的进化方向完全不同,犬科的是为了适应而吃肉,猫科的是为了吃肉而适应。 

在生物的进化史中,生存环境决定了生物生理的适应性,而生理又决定了其生存方式,而生存方式又决定了生态平衡的大环境,而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地球环境操控在人类手中,猫科和犬科的生存进化也将随着人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a、野生环境的颜色将更为单调,因此猫科和犬科的色盲不会有所改善。 
b、猫科斑纹变化。未来树木将由高大茂密变得更加低矮稀疏,森林地带也会逐步变化为类似狮子、美洲狮的环境,而黑白分明的斑纹适合在树间隐蔽,食草类基本都是色盲,白棕黑其实就是亮暗的问题,随着森林的减少,猫科毛色的斑点将减弱、毛色趋向单一,远没有现在的漂亮。 
c、随着环境的隐蔽性减弱,猫科的潜伏距离会逐步增加,追击猎物的距离也会加长,因此猫科的耐力也有所改善;犬科靠耐力捕猎的特点适合森林、草原等各类环境,但随着猎物的数量减少,犬科更不会轻易放弃猎物,因此耐力会更加强大,估计跑数天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d、生活习性改变。由于捕食难度的加大将很难看到白天猫科捕食的身姿,它们也会向非洲、北美等少森林的猫科特性化发展,中、小型猫科的爬树力、跳跃力更强,大型猫科会适当考虑群居。 
e、由于受到猫科即其它食肉类的实力加强的压迫,犬科中格斗力强的将向高群居化发展,而格斗力弱的、食肉性不强的会考虑长期钻地,犬科的爪型特别适合挖洞,身型和嗅觉也适合在低下生活,而这类犬科也会象微型型化发展。 
f、嗅觉和耐力是犬科的最大生理优势,而犬科也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们在行进过程中习惯性"俯首帖耳",其视觉高度相对较低,如果过于依赖嗅觉估计其视觉会逐步下降,居于地下的甚至会完全丧失;而猫科的姿态相对"高瞻远瞩",以后植被的破坏视野会更宽,因此其视力会更强。 
f、犬科植食性增强,食物的短缺将使它们吃得菜更多,甚至其中一两种象大熊猫一样进化成纯植食性也不奇怪。但进化赶不上变化,能不能进化到这一天还是个未知数。 

猫科以死来捍卫自己是纯性肉食动物和野生动物的本性,哪怕是饿死也要吃肉,一些极度濒危的猫科宁愿冒着灭绝的危险也不愿受人的摆布,即使圈养的狮虎和驯养的猫咪也保持了猫科独特的孤傲和高贵的气质,因此猫格评语是: 

犬科并不以自己是食肉动物而自豪,腐肉、植物一概不拒,为了种群延续不择手段,适应力极强,哪怕受人控制也无所谓。因此犬格评语相对有所改动: 

家养的猎狗失去了自由,成为人类的工具,它们等待主人的命令:






这个主要是“恐怖谷”效应的动物挪用造成的。

跟老虎和狮子不同,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里,或多或少都会至少见到一次狼。狼跟我们的生活联系是如此的紧密,甚至都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协作关系,而上升为感情联系。狼是唯一一种用经过人类驯化后的专有称呼来作为整个科的代称的动物:犬科

其实说老实话,我觉得人家更应该叫“狼科”或者“狐科”的……

狼和狗在生物学上就是一种动物,它们互相之间可以愉快的啪啪啪并且生下可以正常繁殖的后代,不像马和驴啪啪啪生下的骡子是不育的,狗和狼之间不但可以怀孕,后代还继续具有繁殖能力。

所以说狼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动物之一,一点都不为过。我们使用狼作为工具动物,看家护院拉雪橇什么的;我们与狼建立感情联系,陪伴、依赖甚至于互相结成家庭成员。不光你自己把狼当成你的“狗儿子”,狼心里也是认为你是“狼群的一员”的。

这位是挣点力钱的莽汉狼;

这位是千娇百媚的宠物狼。

这跟家猫与老虎狮子的关系不同,家猫和狮子老虎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都是猫科但是并不是一个属一个种,血缘关系相当远,更不可能愉快的啪啪啪。

恐怖谷效应,指的是跟人长得很像但是又似是而非的某种东西,会让你产生很强烈的恐怖心理。很多电影电视作品都在利用恐怖谷效应,制造恐怖效果,比如安娜贝尔小姐。

安娜贝尔小姐长得像那么个人,但是也只是像,她老人家身体里可不是什么正经人,大家不要跟她一起玩。

狼,我说的是野生的狼,带给大家的压迫感其实就来自于“恐怖谷”效应:某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动物,突然具有了威胁性,样子看起来很像很像我们平时揉肚子玩儿的狗子,但是你心里知道它会威胁你的生命。所以尽管野狼战斗力远不如老虎、狮子,你心里却更害怕。

实际上你在野外遇到狼,压迫感远远没有那么强,如果你经常在户外跟野生动物接触的话你就会发现,狼根本就不会带来什么“压迫感”,或者说狼给你的惊吓,远远不如老虎、狮子、熊甚至是某些大型食草动物。

这家伙看见我以后刚开始还犹豫了一下,准备摆一个攻击的架势,姿势都没摆完就怂了……

少看一点各种似是而非的文学作品里面渲染的狼,那玩意儿跟实际野外的是两种东西,前一种准确的说叫做“狼神”。野外的狼对于人类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很少主动攻击人类,大部分是把目标对准人类饲养的其它动物,比如牛羊鸡鸭之类的。

狼也不是随时结成狼群,家庭关系远远算不上最牢固的,什么“至死不渝”那都是人类的想象。狼当然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但是其社会性远远比不上“真社会性动物”像蚂蚁、蜜蜂等等,也比不上很多群居动物像猴子、猿类、鸟类。狼在食物充沛的夏季往往更多以狼群的形式统一行动,到了食物匮乏的冬季,为了提高整体存活率就会解散狼群,以个体或者家庭群的形式活动。

狼不管是狼群还是个体,在野外也相当的谨慎,一切以逮住食物不受伤为原则,很多文学作品里渲染过头了。狼没有那么英勇无畏,面对体型更大的人类,他们基本上是以躲避为主,至多也就井水不犯河水。遇到两个以上的人群更是退避三舍,像什么“纠集上百头狼发起进攻”更是胡说八道,狼群既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莽。

狼表现出一定的高级情感,比如说会“物伤其类”,会对死去的狼群成员表示哀悼,会撒欢高兴甚至集体庆祝,会百无聊赖,会表现出好奇心,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有些文学作品里渲染得,狼群都开始有宗教意识了!那属于是纯胡说,照这么下去,过不了几年狼是不是都要搞文艺复兴开始工业革命了?

狼也远没有渲染的那么桀骜不驯,实际上野狼是非常容易接近的一种动物,在野外的接近相当容易。比如同样属于犬科的狐狸、豺就要警惕得多,不是非常巧合,很难接近撸到。食草动物就不说了,除非是像野牛、大象这种体型明显大于人类的动物,否则你想接近是很难的。其它大型食肉动物也不容易接近,像喜马拉雅棕熊,你只要进入了它领地,它发现了就会开始警戒性的吼叫驱赶你。狼就不一样,我以前在西藏部队里,边防巡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狼群,只要没有把枪拿在手里,它们都懒得跑,即使跑了也会好奇的看着你,你拿食物很容易能够诱骗过来撸。

狼更没有那么聪明,有时候那点小机灵反而让你觉得蠢萌蠢萌的。这些家伙很容易把自己弄丢,狼群集体捕猎的时候经常有把自己弄丢的个体,拿鼻子嗅半天才能找到自己的狼群。

比如这个家伙,被我吓得不轻却又故作淡定,却跑到了冰面上。狼爪子根本不适合在光溜溜的冰面上行走,冰面上也没什么东西值得它跑上去。

老虎、狮子是另外一种东西,那是压迫级别的存在,单个人类在野外遇到狮子老虎,凶多吉少。

你见过驯化的狼,你见过家养的老虎、狮子?

所以你这种“压迫感”,其实是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渲染,导致你对日常所见的“狼”产生了恐怖谷效应而已。多出野外去接触真正的狼群,少看些神神叨叨的文学作品。

当然了,安全第一,野狼也是有一定真实威胁的

2017年12月12日下午4点20分我们乘5路车在下车,不知这个时候还能否参观。进入博物苑院内,询问执勤的保安,告知尚可入内,赶快抓紧时间。

没有博物馆,所谓的博物苑就是博物馆,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很多人会问到为什么博物苑的“苑”是草字头的苑?其实这个“苑”是指敞开式植物园、没有篱笆门禁的苑囿。而南通博物苑也正是早前南通市的人民公园,1905年由清末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南通市濠河之滨,是一个园林式的院落,院内共分为5个展馆,其中南馆建于1906年。初名“动矿物陈列室楼”,后称“博物馆”,是博物苑主要的陈列室,当年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在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的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道出了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宗旨,就是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南馆朝北大门两旁各有一座亭子,陈列古玄妙观的三清塑像。

中馆建于1906年。始称测候所,用以测报天气,是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所在地。1914年,测候所迁至农校,中馆改建后,作为金石碑帖陈列室。张謇先生亲笔题写了中馆匾额。

北馆建于1911年。北馆当初本是作为金石书画陈列,张謇为北馆作铭辞为:“将究四类,其广海会。金概所藏,州厅县界。力所弗堪,举例犹派。事固无小,道奚病隘。”北馆建设中,为了陈列当时从吕四海滨出土的长达十多米的鲸骨架,张謇将其改建,楼下陈列除鲸骨架外,还陈列了苑中所藏许多其它动物的骨骼标本和化石,楼上用特制的格屏,陈列通、如、泰、海名家书画,东西两间可以展阅一幅清代南通画家钱恕所作长达10米以上的山水长卷。

东馆建于1914年,又称苑事室,是当年博物苑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南面原有东西向的苑门,向东有长堤通往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师范。现长堤北移并改建五孔怡桥。

新展馆建于2005年,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领衔规划和设计,展陈面积6,330 m2。新馆位于博物苑南侧,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二条轴线铺开,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在一起。

南通博物苑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2011年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我们由于时间关系,仅看了北馆和新馆。进入博物苑北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红色欧式建筑,它古朴简洁,风格别致。当我们急急忙忙进入馆内,才知此处是张謇先生故居,现在馆内展出的内容,除了一些文字资料展板外,基本上恢复了张謇先生当年居室的原样,上下急匆匆走了一圈,想尽快参观博物苑的正馆,询问工作人员,告诉馆藏文物应到新馆参观。我们绕了一圈,方找到新馆,进入时已经下午5点多,将到博物苑闭馆时间。

2005年,南通博物苑为了庆祝建馆一百周年,特建设了约6330平方米的新展馆,新馆特邀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当年张謇先生曾多次上书清政府要求兴办博物馆,由于不被重视,先生只能在家乡率先实践。在博物苑刚刚建成时,张謇曾写下《营博物苑》一诗。新馆建成之后,特在新馆外建一块诗壁用来纪念张謇先生。现在的新馆分成《江海古韵》《馆珍遗韵》《巨鲸天韵》三大基本陈列。

2014年博物苑对展陈进行了更新,大大增加了藏品的原件展示。展出的580余件(套)文物中,约有70%的文物标本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其中一级品5件(套),二级品94件(套),三级品365件(套)。展出的220余件标本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本6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本33件。《江海古韵——南通的古代文明》是本次展陈更新的“重头戏”,里面的基本陈列不再以历史顺序为主线,也不再强调人物事件,而是通过各种文物重新排列组合,反映时代和地理变迁下前人的生产、生活状态。除了展品、展出形式大“换血”,走进新展馆还会发现,这里变智能了。不少展品支持手机二维码扫描,观众“扫一扫”就能获得展品的文字、图片简介;70多件文物旁还配有语音编码,手机查询即可听到详细的语音介绍。“掌上博物馆”中搭载的园区360度虚拟全景展示、40个园区景点自助导览定位、水印相机等功能,也将为观众自助游览带来全新的感受。

由于闭馆时间已到,我们仅参观了前两个展室,荣幸的成为工作人员清退中最后一批出馆的游客。

出了新馆,院内已经寂静无人,又回到北门,结果大门已经关闭,保安已经撤离。只好寻找另外的出路。循着有人进出的方向,由博物苑的东门走出。

来到大街上,此处距我们入住的酒店已经不远,索性慢慢步行,顺便找吃饭的地方。一路上虽然有饭店餐馆,但是都不太理想,还是回到我们酒店附近的小巷内解决了晚餐,饭后回酒店休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色盲一般分不清什么颜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