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用于租赁库房可以吗

今天(19日)上午,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承认违规出租“救灾仓库”,称是要挣钱养活员工。

“我不愿意用‘逼良为娼’这个词啊,国家投入没有,自己又不能从事经济活动。要养活这么多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么大的仓库,又没国家备灾物资岂不是浪费。财政只解决三分之二经费,红会才会用阴阳合同。”

这份“阴阳”合同涉及北京郊区的一个仓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仓库。这是一个国家花费上亿元重金打造的备灾救灾仓库。

此前,腾讯财经报道,经过四个月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个仓库并未得到合理利用;红会通过两份“阴阳合同”,利用“以捐代租”的擦边球操作,以每年90万元的价格将此仓库出租给一个名为北京中迅誉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迅誉华)的疑似“皮包公司”,后者再以市场价格转租给DHL等物流公司,从中牟利每年可能达到数百万元。

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

造价1.17亿元的备灾仓库

顺义区牛栏山镇昌金路牛栏山段30号,这里就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仓库所在地。

记者探访发现,仓库基地四周都筑有约4米高的围墙,围墙里又种着一排10多米高的白杨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几个大字和红十字会的标志被遮的严严实实,四个仓库也只露出白色的屋顶。

这个有些“神秘”的超大型仓库已经建成四年。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空前重视备灾救灾体系的建设。2010年10月,中央财政拨款1.17亿元,建成了首个国家级备灾救灾物资仓库,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简称备灾中心)。

资料显示,这一备灾仓库是红会兴建的首个国家级备灾救灾物资调配中心,是集物资储备、管理及物资储备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早在2004年2月,红会就向中央汇报“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仓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批示“原则上同意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全国红十字储备救灾体系、增强突发事件救援能力”,红会加快了申建备灾仓库的步伐。

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灾救灾物资库项目。该项目占地总面积62157.7㎡,总建筑面积17563㎡,总投资1.17亿元,全部为中央投资建设。

2010年10月10日,备灾仓库正式落成投入使用,当时的新闻稿称,“(仓库)将解决大量社会捐赠的物资不能及时募集、收储和调运的问题;将为红十字会的备灾救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储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还透露,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简称国际红会)希望把中国的备灾救灾体系的仓库、采购、发放程序,变成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程序,并初步想把这个备灾中心发展成为整个中亚地区的备灾救灾枢纽。

然而,高墙和树林掩盖下的备灾仓库,在附近的村民及商户看来,却是“挂羊头卖狗肉”。

“大家都知道,它并不是想象中的备灾救灾仓库,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占着这个地方,盖个仓库,再出租,实际上就是一个物流中心。”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腾讯财经。他是原牛栏山镇水泥厂的员工,该厂2003年关闭后,土地就被征用于修建备灾仓库。

“听说把仓库出租给一个中介公司了,这个公司再转租给好多物流公司。我感觉国家的钱白投了。”腾讯财经询问的十多位村民以及商户也都从没见过“救灾物资运过来”。

4月1日下午,腾讯财经看到数位穿着印有“北京桐议物流有限公司”工作服的工人在仓库的西门外等候。他们表示自己是该物流公司的员工,“是来这里提货的”。工人们透露,他们提的货多为电脑、打印机等电器产品,在仓库里没有看到过棉被、帐篷之类的救灾物资。

随后,腾讯财经混在工人中进入了备灾中心,目测仓库基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300米,里面有四个挂有红十字会标志的白色仓库,其中1号仓库最大、最高,有5个门,2、3、4号仓库比较小,也有10多米高。

进入2号仓库后,只见里面堆满了瓦楞纸箱包装的货物,足有六七米高,数位工人正往一辆箱式货车上装货。一起进去的工人悄悄告诉腾讯财经,“这些都是电子产品”。

4月1日下午16时许,一辆红色“京AN0152”大挂车装着一车纸壳箱包装的产品从西门驶入仓库,停在了1号库的2号门前,卸完货后停在了仓库旁的空地上。空地上已经停着2辆红色大挂车。腾讯财经看到,“京AN0152”装载的货物包装盒上写着:电源。整个下午,不断有大挂车从仓库西门进进出出。

周围数家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腾讯财经,“附近懂行的人都知道红会的仓库可以出租”。腾讯财经询问是否还有仓库对外出租,备灾中心的一名保安表示,“里面已经满了,马上不再对外出租了。”

除了桐议物流这样的不知名公司,据内部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国际知名的物流公司DHL也承租了一部分库房。7月22日下午,腾讯财经看到一辆印有DHL标志的黄色中型厢式货车从东门驶入备灾仓库。国际红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的项目代表位坂和隆对腾讯财经解释称,救灾物资的基本配置一般包括毯子、防水布、蚊帐、卫生包、厨具包、简便油桶、水桶、帐篷等非食品类物品和避难所的相关物品。

《红十字会突发公共事件救援救助预案》中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备灾仓库要储存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这些物资中,第一项是帐篷,第二项就是棉被。

顾名思义,备灾仓库应为储备救灾物资所建。然而,大量周边村民商户,以及进入过仓库的物流公司人员均称,仓库里并未见到过帐篷和棉被,却存放着商业物流公司的电子产品。

今年5月中下旬,国际红会启动了对我国的灾害应急人道物流评估工作。据媒体报道,国际红会全球物流服务中心主任Birgitte Olsen来华参观了备灾仓库,她对备灾中心的工作赞不绝口:“这是我在全球见过的除哥本哈根人道中心外,第二个拥有如此规模和硬件设施的人道中心。”

对此,位坂和隆却对腾讯财经表示,国际红会只是对中国红会和备灾中心灾害管理的能力进行了非常初级阶段的评估,Birgitte Olsen女士参观库房的时间非常短,只是看到一些用于应急突发事件的预存物品,并没有查看库存财产清单,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包括在她此次目的中。

腾讯财经联系红会相关人员,以及中迅誉华负责人,并未获得该仓库用于商业出租的具体面积和比例。

“以捐代租”背后的数百万差价

实际上,村民们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一位知情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2012年起,红会备灾中心就将备灾仓库出租给了北京中迅誉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迅誉华);后来“怕引起社会的舆论”,就改为无偿出借仓库,然后中迅誉华以定向捐款的形式付给备灾中心租金的“以捐代租”形式。

腾讯财经掌握了双方签订的两份合作协议。签订于2012年9月1日第一份《战略合作协议》规定,双方互相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对方提供相应服务,合作期限为两年(从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

协议中称,“甲方(备灾中心)……积极利用自身在仓储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乙方(中迅誉华)提供相应的服务。乙方……优先为甲方整合物流和仓储方面的资源,积极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救灾物资运输服务。”“乙方有责任共同建设和规划甲方的仓储资源。”并且特别约定“合作期间,双方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此外,同样是在2012年9月1日,双方又签订了第二份《捐赠协议书》。中迅誉华向红十字总会捐赠180万元,分两年支付,每年90万元。并且特别约定,捐赠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的事业发展及人员经费、基本运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阴阳合同’,中迅誉华实际上以每年90万元的价格取得了备灾仓库的两年使用权。”上述知情人士认为。

“可恨的是,中迅誉华并不是要真正使用仓库。”令这位知情人士“愤愤不平”的是,中迅誉华以每年450万元的价格,转手租给DHL等物流公司,赚取了每年360万元的差价。

虚假注册地址的“皮包公司”

中迅誉华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又为何能低价“以捐代租”承包下备灾仓库?

工商资料显示,中迅誉华成立于2012年3月30日,注册资本100万元,目前分别由魏中华、阚茜出资80万元、20万元,魏中华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阚茜任监事。年检显示,该公司2012年营收153万元,净利润1978元,从业人员为2名。

阚茜是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红色文化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魏中华则是红色文化基金管理部主任、中媒星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迅商旅(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约定乙方(中迅誉华)“积极利用自身在其他领域的专业,优先为甲方(备灾中心)整合物流和仓储方面的资源,积极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救灾物资运输服务。”

然而,工商资料显示,中迅誉华的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咨询;投资管理;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管理;企业策划;会议及展览服务。”并没有物流和仓储的经营项目。

更让人惊讶的是,腾讯财经调查发现,中迅誉华的两个曾经的注册地址均为虚假地址,疑似一家“皮包公司”。公司目前登记的住所是“北京市西城区平原里21号楼10层B1107”,但腾讯财经发现,在该栋楼层中并不存在B1107这个房间,该楼物业登记的业主名单上,也没有该公司。

注册在上述同一虚假地址的还有另外一家公司:中迅商旅(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迅商旅)。由魏中华和陈建东、叶希丰、徐良、叶加偶等人出资成立,魏中华恰好是中迅誉华的法定代表人。

此外,中迅誉华在2012年9月17日进行了一次住所变更,变更之前的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0266室”。无独有偶,腾讯财经前往该处查看,发现“朝外大街乙6号”为朝外SOHO,而0266室。现在是一家名叫“皇家生活”的高端美容院。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在此办公四年,从来没听说过中迅誉华。

除了地址变更之外,该公司还进行了一次投资人的变更。资料显示,魏中华和一个名为赵玉良的自然人是中迅誉华的原始股东,2013年7月25日,赵玉良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阚茜,同时不再担任监事。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尽管现在的中迅誉华已经与赵玉良没有关系,但公司的幕后控制人仍然为赵玉良。腾讯财经发现,除了中迅誉华之外,此三人还注册了一系列的“中迅系”公司。

如出一辙的是,魏中华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另一家公司叫中媒星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中媒星光),同样由魏中华、赵玉良、阚茜三人投资成立。2014年3月5日,赵玉良退出了股份,同时不再担任该公司的监事,改由阚茜担任。

中媒星光的注册地址为“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北里一区11号楼11-4幢首层西侧303室”。但是腾讯财经发现,这仍然是个虚假地址。丰台区和义街道南苑北里第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公司工商登记确实在这里,但是我们小区没有这个地址,是他们瞎编的。经济普查的时候,我们也找不到这个公司,它的普查表现在还是空着的。”

此外,赵玉良还和一位叫冯雪梅的人各出资25万元,成立了北京中润迅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润迅德)。而2013年10月23日,赵玉良、冯雪梅都分别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魏中华和阚茜。更早的时候,2013年8月19日,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都由赵玉良变更为阚茜。

中润迅德的住所登记为“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88号乙1幢187室”。这个地址仍是虚假的,马家堡东路88号是北京同仁京苑医院,不存在“乙1幢187室”。

赵玉良此前还担任北京和晟博易文化中心的法定代表人。2013年10月15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丰台分局吊销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原因是“未按规定参加年检”;同时限制赵玉良在2013年10月15日至2016年10月15日期间,“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而这可能正是赵玉良退出不同公司的股权、并将管理职位转交给阚茜的原因。

8月18日下午,腾讯财经和魏中华取得联系,他承认中迅誉华是自己所投资的公司,当被问到公司是否承租了红会的备灾仓库时,他回应称“你听谁说我和它(红会)在合作?”当腾讯财经称掌握了双方的协议时,他“嗯”了一声。随后他表示:“我是私营(企业),做生意我有合同,合适就做,不合适我就不做。你又不是工商也不是税务,你管得着吗?……违反规定你也管不着啊。”

红会回应:要养活这么多人

“国家建立红十字会备灾中心,目的是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物资的储存保管和调度工作,国家投入1个多亿,无偿提供100多亩土地,是为了受灾群众能够及时领到救济物资,不是让红十字会拿来出租牟利的。”前文知情人士对此愤愤不满。

红会的备灾仓库是储备灾害发生时急需物资的专用场所,使用的是国家专项划拨土地。按照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44条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出租、抵押。

4月17日,腾讯财经联系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主任沈南冰,他说:“我们是红会党组领导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做什么事情都是经过党组决定的。”第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就由他和魏中华签署。

同时,腾讯财经注意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也在第二份《捐赠协议书》中签字。4月21日,她在电话中承认备灾仓库确实违规出租了,但她强调只是“出租了一部分”。

她说:“要严格讲起来,这个是国家资产,必须要有很严格的程序。按照正常程序应该是财政部给红会这个职能(出租权利)。”

既然明知违规,为何还要出租?赵白鸽表示,这是经过很严格的红会执委会讨论决定的。她强调:“现在国家还没有给与足够政策的支持,只是给了硬件,软件还不到位。备灾救灾中心要养活这么多人,是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

“这么多人在这个地方,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么大的仓库如果放到这里,又没有国家紧急备灾救灾物资储备的话,因为它现在没有这个能力,那岂不是浪费。”赵白鸽说,全中国的备灾仓库都有类似的问题,很多都采取了这种对外出租的方式。

一个例子是,2011年7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就被曝光,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将当地的“救灾备灾仓库”违规出租给湖北芝友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并且签订了50年的合同。随后,当地国土部门透露对此事立案调查,但截至目前,网上并未有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的报道。

国际红会的位坂和隆也表示,有的国家红会出租备灾仓库,是为了创收从而保持可持续运营状态。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在没能从政府或者其他途径获取稳定资金支持的一些国家红会中。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国家投资建立备灾仓库,备灾中心也于2009年7月23日由中编办批准成立,成为红会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的批复》,备灾中心内设3个处级部门(综合办公室、物资管理处、灾害应急处),人员编制为12名。

“在制度上,所有的备灾中心都不能随意的由别人来租用,然后你获得利益的。在这个里面他的钱就变成捐款形式,备灾中心就可以拿这笔钱真正用于备灾中心事业的发展。”赵白鸽透露,国家财政只解决了备灾中心三分之二的经费,红会才采用“阴阳合同”的形式“以捐代租”。

“我不愿意用‘逼良为娼’这个词啊,实际上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国家投入没有,自己又不能从事经济活动,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她说。

腾讯财经查询红会历年财务报告发现,2011年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开支、办公经费总支出为609.72万元,财政拨款212.06万元,缺口达397.66万元;2012年缺口达401.45万元;2013年缺口达672.28万元。2012年之前,红会拥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中国造血肝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两家事业单位,2013年增加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红会捐赠信息查询平台自称能查到2010年1月11日以后的所有捐赠信息。但是腾讯财经在该平台上并没有查到中迅誉华的捐款信息,随即拨打了人工查询电话。一位女接线员称,系统里能查到中迅誉华在2013年9月1日的90万元捐款,但是没有查到2012年的捐款,可能是因为“系统数据太大”。

然而,即使红会的确存在经费不足的“难言之隐”,但每年90万元的“以捐代租”价格如何确定,是否考虑过与市场价出租的数百万价差,又是如何挑选中迅誉华作为承租方,是否经过严格招投标程序,是否对中迅誉华进行过足够的评估等问题,未获得赵白鸽的回复。

三年前上任的赵白鸽,当时正好遭遇“郭美美事件”,她曾誓言:“如果两到三年仍然翻转不了‘黑十字’的印象,我自动请求辞职。”

三年后的8月初,郭美美被公安机关查实与红会并无直接关系。对此,赵白鸽对媒体表示,真正恢复中国红十字会的名誉还需要时间:“其实还会很辛苦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几年的时间把我们的内功练好,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转变了的,这各过程包括很多因素,一个是事实,一个是公众的信心。”

针对此次备灾仓库被违规出租,赵白鸽也承诺:“请你相信,我一定会很认真地处理这个问题。”她表示,已经正式下发通知,要求所有承租公司在8月31日把东西全部撤出备灾仓库。8月18日下午,腾讯财经再次和赵白鸽取得联系,询问整改的进展,她表示自己在开会,随即挂掉了电话。

据腾讯财经掌握的消息显示,已有人向中纪委举报此事。

关于下达2019年中央自然灾害

为支持“利奇马”超强台风受灾地区更好地开展救灾工作,根据《财政部 应急部关于下达2019年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建〔2019〕497号)、《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下达2019年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预算的通知》(浙财建〔2019〕115号)精神,现下达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19万元,用于解决“利奇马”超强台风受灾地区居民临时性生活困难、恢复重建倒损房屋、购置应急救灾物资等支出。此款镇级财政列“公共财政预算补助收入,2240799其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科目。

请你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好、用好补助资金,全力开展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镇(街道、高新区)要在收到本通知之日起60天内,将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备案。

附件:1.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分配表

2.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参考目录

2019年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分配表

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参考目录

    物资品种参照《关于做好“利奇马”台风灾后救灾物资储备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浙应急减灾〔2019〕100号)和《避灾安置场所内救灾物资储备与管理规范DB33_T (L1)》,如下:

    生活救助保障类:毛巾被;棉被;棉衣;防寒服;睡袋;帐篷(含洗消帐篷);床(含行军床、折叠床);草席;防潮垫;折叠桌椅;餐具(筷勺碗盆);净水器;应急生活保障包;蜡烛;手电筒。

    救灾现场保障类:移动式升降照明灯组;冲锋舟;橡皮艇;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电话);警报器;油锯。

    救灾救助装备类:抽水机;储水罐;储油罐;救生衣;安全帽。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等

民政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商务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突发连发,救灾工作异常繁重、任务艰巨。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以下简称“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履行救灾职责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初步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但与日益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和社会各界对减灾救灾工作的要求和期待相比,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储备库布局不甚合理、储备方式单

一、品种不够丰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储备能力不足等。为全面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整体救灾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保障民生、提升效能的要求,以满足新常态下的救灾物资保障需求为核心,秉承科学规划、统筹建设、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着力构建“中央-省-市-县-乡”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形成高效畅通的救灾物资储备调运管理机制,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灾害救助水平,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支撑。

经各方努力,使我国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第一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一)完善救灾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及政策制度。各地要将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地方为主、上下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救灾物资储备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健全民政、发展改革、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以及军地共同参与的救灾物资紧急调运应急联动机制,完善跨区域救灾物资援助机制。健全完善救灾物资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建立救灾物资库存更新、应急补充、分配发放和报废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环节工作流程。研究制定各类救灾物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和认证标准,形成科学合理、门类齐全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标准体系。

(二)科学规划、稳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各地要综合考虑区域灾害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实际等,遵循就近存储、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则,科学评估,统一规划,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在现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基础上,完善中央救灾物资库(代储点)布局,充分发挥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在统筹调配国家救灾资源方面的主体功能和核心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多灾易灾县要因地制宜推进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形成一定辐射能力,满足本行政区域内救灾工作需求;多灾易灾的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要视情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间),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和应对各类突发灾情,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支撑、规模合理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三)切实落实救灾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按照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范围,做好储备资金预算,落实分级储备责任,结合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及影响范围、群众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形成以中央储备为核心、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级储备为依托、乡镇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全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中央储备需求量较大、价值较高、需定制定招、生产周期较长的救灾物资(如救灾帐篷、棉衣、棉被、简易厕所等);省级可参照中央救灾物资品种进行储备,并视情储备价值较高、具有区域特点的救灾物资(如蒙古包、净水器、沐浴房、应急灯等);市县级储备价值相对较低、具有区域特点的救灾物资(如毛毯、毛巾被、凉席、蚊帐、秋衣等);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视情储备一定量的棉衣、棉被等生活物资以及简易的应急救援工具,并根据气象等部门发出的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急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储备。省级、市级救灾物资可视情将储备物资下移,向多灾易灾县(市)、乡镇(街道)分散储备,以提高救灾物资调运、分配和发放工作时效。

(四)积极拓展救灾物资储备方式。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在目前储备库自储实物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试点运行不同储备方式,逐步推广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家庭储备有机结合,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动员机制,拓宽应急期间救灾物资供应渠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物资储备,大力倡导家庭层面的应急物资储备。要根据自然灾害趋势预测意见和灾害实际发生情况,认真做好救灾物资应急储备工作,确保应急期间储备物资能够调得出、用得上、不误事。

(五)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紧急调运时效。建立健全民政、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民航、铁路等部门以及军队参加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军地间应急联动合作模式。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调运的协调工作。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救灾物资紧急运输工作,做好运力储备和调度以及损坏公路、桥梁、港站的紧急抢修等应急交通保障工作。经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要加强与本地铁路、交通运输等部门和物流公司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做好物资调拨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救灾物资能够迅速、安全运抵灾区,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六)提升救灾物资全过程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救灾工作需要,灾区可视情设立临时救灾物资调配中心,负责统一接收、调配和发放救灾物资。强化救灾物资出入库管理,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账物相符。救灾物资发放点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吸收受灾群众推选的代表参与救灾物资发放和管理工作,并将物资发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救灾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盘点、报废、移库各环节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积极推进民政救灾物资发放全过程管理系统试点应用,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应用模拟演练工作。探索救灾物资管理大数据应用,实现全国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促进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和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七)规范救灾物资供货渠道,确保质量安全。各级民政部门要严格遵守救灾物资招投标采购制度,规范采购流程,强化质量监督,根据质量监督部门提供的有资质检验机构名单,委托检验机构做好救灾物资质量检验工作,建立库存救灾物资定期轮换机制,确保救灾物资质量合格、安全、可靠。灾区各级民政、商务、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保障灾区物资的市场供应,确保救灾物资质量安全。要特别重视救灾应急期间食品、饮用水的质量安全,充分考虑天气、运输等因素,尽量提供保质期相对较长的方便食品、饮用水。要安排专人负责在供货方交货、灾区接收、向受灾群众发放食品前等各个环节的验收工作,全面抽查检验食品质量,彻底杜绝将质量不合格食品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八)严格落实救灾物资储备库安全管理责任。各地民政部门要不断强化岗位职责,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确保业务流程清晰、责任落实到人。健全完善24小时应急值守、安全巡查、日常考评等制度,及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形成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防火、防雷、防潮、防水、防鼠、防盗等安全措施,加强库管人员消防知识等培训,做好日常防范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安全检查长效管理机制,突出做好灾害隐患的“再排查、勤巡查、常检查”,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库及存储物资绝对安全。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当地实际编制本地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坚持科学谋划、全面布局,统筹城乡、重点推进,合理确定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布局救灾物资储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人员、资金、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多灾易灾和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逐步健全完善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二)各司其职,相互协同。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牵头开展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救灾物资招标采购、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等;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审批和投资安排,加强救灾物资价格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管理经费年度预算安排;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用地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定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运输工作;商务部门负责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提供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名单,配合做好救灾物资质量把关检验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指导检验机构做好灾区食品、瓶桶装饮用水、药品等救灾物资质量检验工作。

(三)整合资源,多元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规划编制、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类社会救灾资源,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帮助和支持,探索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和引进市场机制等举措,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建立畅通的参与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作。

民政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质检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来源: 救灾司 时间: 15:30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的国家,救灾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应对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结构不完整、功能不齐全、保障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为全面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救灾应急能力,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救灾应急体系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救灾应急能力为核心,坚持应急救灾与常态减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市农村统筹、政府社会协同、治标治本兼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统筹做好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的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救灾应急体系的建设目标是:用3-5年左右的时间,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建成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救灾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灾情管理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完善救灾法律法规,打造救灾科技支撑平台,建立专兼结合的救灾应急队伍;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救灾应急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加强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各级减灾和救灾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减灾救灾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强化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职能,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救灾应急法规制度建设。着力推动《救灾条例》等法规的出台,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救灾补助标准和救灾技术标准,研究制订或修订救灾应急工作规程、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救灾社会动员工作规程。各地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实际制订并完善救灾应急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救灾工作各项规程,逐步形成以《救灾条例》为核心,以地方规章、救灾技术标准、救灾工作规程为配套的救灾工作法规制度体系。

(三)加强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要抓紧救灾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尚未完成制(修)订任务的省、市、县要在今年内完成本级政府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专项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尚未完成制(修)订街道、乡镇及村委会(居委会)救灾预案的地方,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要尽快制(修)订预案,力争2010年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各级救灾应急预案的制(修)订,要明确规定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及职责、救灾应急准备、灾情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程序、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灾后救助和重建、救灾社会动员等基本内容,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着力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演练,不断提高协同应对灾害的能力。

(四)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各地要结合自身救灾业务工作特点,培育和发展民政救灾应急队伍,提高民政工作者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抢险救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军队协同政府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联动机制。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者参与救灾应急工作,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开展减灾救灾服务的联动机制。加强救灾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专家会商机制,提高救灾应急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积极推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灾害信息员职业队伍体系,全面落实省、地、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建成一支总人数达70万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五)加强灾情管理制度建设。各地要强化灾情管理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灾情管理的职责;要严格执行国家灾情统计制度,规范灾情报告的时间、内容、形式,明确责任人及审核程序;要建立灾情会商和评估制度,切实做好灾害趋势会商、实时灾情评估、过程灾情评估、灾情评估工作;要建立灾情发布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灾情;要大力推进灾情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灾情管理的技术水平。

(六)加强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各地要进一步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切实履行救灾职责,建立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救灾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按照事权划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制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救灾补助标准,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制定基层救灾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明确经费来源渠道,落实救灾工作经费。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制度。

(七)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快编制救灾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通过改扩建、新建、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逐步形成能满足救灾需求的储备库(点)网络;要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并及时补充和更新,确保救灾的实际需求;要建立救灾物资协同保障机制,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配送体系;要建立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动员机制,拓宽应急期间救灾物资供应渠道;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能力储备新形式,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八)加强救灾装备建设。各地要根据救灾工作实际需求,给县级以上(含县级)民政部门配备(更新)性价比高、安全适用的救灾专用车辆,确保应急用车;配备卫星电话、北斗导航定位终端等应急通讯装备,建设覆盖省、地、县、乡四级的应急通讯网络系统,确保救灾指挥通讯畅通;配备日常救灾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办公设备,确保应急期间信息传递畅通。

(九)加强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建立救灾应急通讯平台、信息平台、决策平台、调度平台及其配套的安全系统和标准规范,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救灾应急指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十)加强应急避灾场所建设。各地要把应急避灾场所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计划。坚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综合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公园、广场和农村村委会办公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中小学校等现有设施,统筹整合民政系统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内部资源,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城乡避灾场所,合理储备相应的生活类救灾物资。要严把应急避灾场所的质量关,确认和修缮的场所要由专业部门进行质量鉴定,新建场所必须按抗灾防灾要求设计,规范施工,确保建筑质量。

(十一)加强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各地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在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推动救灾生活类专用物资种类和功能的创新;要加强救灾捐赠统计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创新;要结合本地灾害特点,研究灾害发生机理;要建立本地历史灾情、灾害风险、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农房情况及救灾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库;要积极推进服务于救灾应急的专家咨询机构、科技支撑机构建设;要研究制定国家救灾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使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服务于救灾工作。

(十二)加强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各地要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减灾救灾演练,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统计报告能力建设,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要大力开展减灾救灾宣传活动,根据本地灾害风险和公众意识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识灾、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及技能,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全面促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十三)加强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各地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共青团、妇联、工会及社会组织在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救灾联动机制。加紧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救灾的制度,以及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和具体配套措施。总结推广受灾人员自救互救的经验和做法,搭建为社会组织和救灾志愿者服务的平台,规范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使用、统计和反馈。健全救灾应急征用补偿制度,规范应急救灾所需物资征调、使用、归还、补偿各环节工作。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建立政府与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救灾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民政部门要向党委、政府充分汇报建设救灾应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争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抽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骨干成立专门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救灾应急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二)调查研究,转变作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清本地灾害情况和救灾需求,找准救灾应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救灾应急体系的建设思路,有针对性地制订有关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救灾减灾并重上来,用救灾拉动减灾,靠减灾支持救灾,两项工作协调推进;要切实转变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加强救灾政策理论研究,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重,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统一,把功夫真正下到重长远、打基础的工作上。

(三)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地救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要做好与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救灾应急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帮助和支持,优化整合各类救灾资源,加大在人员、资金、物资、装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四)扩大开放,拓展合作。要加强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区域和国际组织在救灾减灾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加入有关区域和国际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大力宣传我国在救灾减灾工作中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救灾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良好形象。密切跟踪研究国际救灾应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参与救灾减灾领域国际项目研究与合作,学习、借鉴有关国家在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救灾应急工作水平的提高。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切实增强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民政部门依法行政,履行救灾职责的重要任务。2008年初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救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大力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各级民政部门要从提高减灾救灾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抓紧抓好。

二、建立健全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各地要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各级救灾预案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内容,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在救灾应急储备物资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救灾应急物资的入库验收制度,严把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物资流入储备环节;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管理,明确各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采购、管理、调拨和使用的权限与程序;要建立健全救灾应急储备物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程序和规范,特别要严格防止仓储过程中的物资流失、变质和不当损耗;要建立和完善救灾储备物资统计报告制度,完整、准确记录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并定期逐级上报,确保账物相符;要加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实现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的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增加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各地要按照24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的目标,特别要充分考虑应对大灾的需要,在现有储备的基础上,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多灾易灾地区每年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水、照明和取暖设备等救灾应急物资,并建立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救灾应急物资生产厂商信息,对食品、饮用水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资,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严禁将过期食品用于救助,在适量存储的基础上,可与有关企业签订应急供货协议,应急期间实行先征用后结算的办法,保障救灾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畅通,确保灾害应急期间,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全面救助。

四、积极推进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是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各地要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地方减灾规划要求,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科学编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要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规模,因地制宜,可以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县级以上区域一般应设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场所,乡镇和村可结合避灾场所建设,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扩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

五、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制定救灾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国土、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作,积极争取储备库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救灾应急物资采购资金。同时,要建立健全部门间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和救灾应急物资调拨与运输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请各地加强领导,认真规划,落实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和储备物资的检查,并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

加强班组建设,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为切实加强新形势下不同类型企业的班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班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班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为核心,以提高班组成员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开展班组创先争优劳动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班组工作水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班组建设要以打造高效、创新、和谐班组为目标,进一步推动班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提高班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能够出色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管理科学,纪律严明,团结和谐的坚强集体。

二、班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原则。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从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努力夯实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二是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原则。班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充分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保障职工权益,实现体面劳动;加强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提升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三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总结班组建设工作经验、坚持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子,不断创造新方法,使班组始终富有生机和活力。

四是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原则。在班组内部,既要维护班组长的行政指挥权威,又要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鼓励和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充分发挥班组工会小组长和“工管员”的作用,实现班组管理全员化。

三、全面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基本要求。提高班组管理水平,要从建章立制和完善生产记录等基础资料入手,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重点,以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和保证班组工作正常运转为目标,进一步增强班组执行力。要把加强管理与教育职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执行规章制度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班组管理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实现职工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促进班组管理科学化。

四、注重提高班组成员素质

班组不仅是完成企业生产(工作)任务的基本单位,也是锻炼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课堂。要从班组工作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班组成员易于接受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班组成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水平。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班组活动,积极引导班组成员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班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大力培养和选树技能人才,努力为班组成员成长成材创造条件。

五、切实抓好班组安全生产

班组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职业卫生标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切实把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广泛开展班组竞赛是推动劳动竞赛扎实有效、深入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班组建设的有效途径。班组竞赛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等活动为载体,以安全生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和节能减排为重点,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建设“职工小家”等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竞赛,进一步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班组成员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

七、不断完善班组民主管理

班组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班组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在继续坚持和完善“两长”(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和“工管员”制度、班委会制度、班组民主生活会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等行之有效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班组民主管理的新途径和新形式,使班组民主管理工作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定权。班组决策要充分听取班组成员的意见,班组长要自觉接受班组成员的监督。

八、进一步加强班组思想工作

加强思想工作是增强班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班组思想工作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班组成员,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激励人,积极引导班组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准确掌握班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反映班组成员诉求,把做好思想工作与关心班组成员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团队精神。

九、选拔、培养好班组长 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头人。要根据企业实际,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任用机制,选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技术熟练、敢于管理、善于团结人的优秀职工担任班组长。注重班组长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加强班组长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班组长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既要支持班组长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又要加强对班组长的管理教育和监督。要拓宽班组长的发展渠道,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十、加强对班组建设工作的指导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指导。要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指导企业研究解决班组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分类指导,认真总结不同类型企业加强班组建设工作的经验,大力培养、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模范班组的示范引导作用。要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合力推进班组建设的工作格局。

民政部等18部门和组织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来源: 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16:07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意见》的研究制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后,中央组织部联合民政部等14个部门组建政策研究起草组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同时由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试点探索。经过四年多时间,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组研究形成了《意见》。在《意见》制定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央有关领导对《意见》基本方向和政策内容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进一步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地位,明确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为《意见》研究制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1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也强调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中央的这些精神和要求,在《意见》中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落实。

《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

《意见》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意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重点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政策措施。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意见》强调要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意见》还强调要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

《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

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意见》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