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云在业内的名声怎么样?

2020年,生活把你镇住了吗?

疫情这只黑天鹅,在短短几个月给我们留下不可估量的影响。

  • 大量企业倒闭,我们的收入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 物价上涨,生活开销越来越大;

  • 随之还有花呗、房贷、信用卡还款压力....


我身边不少朋友,要么公司倒闭,要么被迫降薪。朋友吴峥跟我说:经历了这次疫情,他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经济情况和职业选择:

  • 原来“行业的选择”真的大于努力,选对趋势才能减少风险

  • 你必须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

  • 不能依靠死工资,多发展副业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在这次疫情中得到的启发。但是跨界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哪有这么容易?

这时候——考个证书,也许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这2年,我除了工作赚钱,还在研究有哪些含金量高的证值得考,为将来越来越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多准备一些出路。


后来,我不仅靠几个证书升了职,还通过兼职,轻松赚回不少学费。你也许不清楚拿证还能赚钱吧?

我的备考队友高青青,去年底跨界考了1个挺冷门的证书——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

她每天过得优哉游哉,放假照样玩,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复习,2个月后就考过了。

我上网随意一搜,与这证书相关的职业都是15k起跳, 而且这个证书,是国家为扶持未来10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风口而开设的。


你想知道这个“冷门证”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吗?为此,我特意翻了三天三夜资料,还请教了业内大神

心理咨询师究竟是什么呢

有哪些作用?又如何报考呢

接下来你只需花短短3-5分钟,就能了解该证的含金量、大家关心的就业前景等重磅信息~

#文中内容很关键,记得认真看完哟#

人称全国so easy的国家证书

它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我们都知道,考上CPA、ACCA、司考,等同于为自己镀金。

可是,这些考试通过率低至10%——而且,若不是跟工作相关,这些证书对普通人的实际用处并没有那么大。

所以有20%的聪明人会直接另觅赛道。

比如,我的考友高青青考的那个“冷门证”,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

心理咨询师有多值得考?咱们先看看官方资料发布的4个诱人数据:

快速:0基础3个月拿证;

简单: 90%以上的通过率;

前景: 140万人才缺口,市场前景广阔!

并且,最近新冠疫情牵动了大伙儿的心,这个证书对于家人缓解压力、做好心理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信大家心里还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继续深扒这个证书

问题1:心理咨询师前景怎么样?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心理咨询师推出的背景。

心理咨询师是顺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国民十分需要的行业。

目前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是每千人拥有一位心理咨询师。

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我国大约需要140多万心理咨询师,而我国目前具有真正执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只有3万名左右。


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导致我国心理咨询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倡导,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均成立心理科,大中小学也都要求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工作可以说是高薪,拿到证书以后可以从事兼职、全职等相关工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通过重金补贴、扶持,引导并鼓励更多人进入这个市场。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非常多的帮助:

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多关于个人心理和心理疾病监测、分析、评估及心理健康维护相关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我们和家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让我们自己有意识有效的过更健康的生活。
学习心理知识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情商,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更好的拓宽和经营人脉圈;同时在职场工作中,利用心理学知识,学会察言观色,不再说错话、会错意,更容易和领导还有同时搞好关系。
在两性关系中,我们能利用心理学知识,掌握“识人技巧”,了解对方所想,让我们不再看走眼,收获理想的爱情。

还是社会人士、宝妈、在校学生

问题2:非心理学背景,0基础也能考试吗?

那么,非心理学背景人士能进入心理咨询领域吗?

它不需要像医护人员般严格考核,报考中没有专业门槛限制,普通人也能考到。


而且越早考,越能抢到第一波红利。

这个证书目前在招聘市场非常吃香,大部分薪资都在10K-20K这个水平左右,待遇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优秀的盆友也可以拿到20K+的月薪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你跳槽或者辞职创业哈,只不过想告诉你:

如果你考到这个证书,至少可以找份兼职,比别人赚多一份钱,多一个竞争实力

问题3:心理咨询师就业怎么样?

在国内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再加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8年,10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这一职业的就业前景可谓是非常不错

考证以后,就业方向也很广

包括以下这些行业及机构


考了证之后可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上只是豪华讲师团的一部分老师,还有更多业内大牛,他们都有着过硬的专业背景,同时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比起其他培训机构的课程,北京高教云教育这专业性多了N重保障。

不信的话,看看北京高教云教育的课程亮点


据说这个高质量的教师阵容与课程体系,他们的线下培训早就爆满,现在排队也许要等到明年......

可是考试年年有变动,好比今年试题全是客观题(就是选择题、多选题,60分就能通过,对新手极为友好),但传闻下年会限制考生人数,还会加大难度,譬如增加考生闻风丧胆的主观论述题。

直白点说,越早考越容易过。


为此,北京高教云教育和专业教师团经过多番讨论与课程研究,决定推出线上培训营,价格优惠,但质量不变。


专业与专注,带来超预期的

想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北京高教云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标杆,培养、监督、选择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生产专业的心理服务产品,为有心理健康帮助需求的用户提供有偿服务。同时北京高教云教育优选海内外优质教员和督导,和国内外知名的心理机构合作,为入门咨询师提供系统的基础训练,并帮助搭建实习平台,搭建完善咨询师专业成长路径,助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
作为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合作机构,北京高教云教育拥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的培训授权,可以为学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

说了半天,这么厉害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它长什么样子呢:


学习心理学的学员有宝妈,有学生,有职场人士,也有心理小白,他们很多人都因为这门课程,进入了心理咨询的大门,开启了副业赚钱之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老师会帮助你安排学习计划

还会督促你完成学习任务

考前真题模拟99%含金量

超过1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

讲解内容生动有趣,让你一听就懂

课程还有一对一的社群服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你成功拿证!

无论是社会人士、宝爸宝妈

都能利用业余时间考证!

想考一个含金量高、回报高证书的你

想了解未来5年新兴蓝海的你

0基础也能考,复习时间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个是坚持锐意改革,敢为人先,先后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多个“第一”的中国高校;一个是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始终致力于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全球顶尖ICT企业。这两者前所未有的深度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对此,高度重视、亲自主抓“云中苏大”各项工作的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最有发言权。

在接受采访时,熊校长的一句话让人动容,“没有一个校长会觉得学校有'闲钱',所以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要紧的事情上,云中苏大就是当前最要紧的事情之一,哪怕再困难,学校也下定决心坚持下去。”

在他看来,“云中苏大”是联通高等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要主动争当全球高校向数字大学转型探路径、出经验、定标准的先行军。

《中国教育网络》:众所周知,2016年以来的“双一流”是继211、985工程之后中国高校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您如何看待信息化与“双一流”以及大学治理体系的关系?

熊思东:这个问题中,涉及两个很紧要的关键词,一个是“双一流”建设,另一个是“治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都与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做好“双一流”的建设?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通过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答好“如何建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这一世纪战略命题。在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道路,就是进一步坚持、推动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治理体系。二是要寻找合适的路径。我们既要尊重中国的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吸纳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这对于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将发挥出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云中苏大”建设在这方面已经初步尝到了一些甜头,我们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了云中苏大运营中心,我们称之为IOC,又称为“云中大脑”、“学校驾驶舱”。IOC打通了不同部门、不同平台的“数据孤岛”,将全校海量数据汇聚其中,通过数据建模、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借助可视化平台可以全面感知校园运行综合态势和现实场景。除了宏观的感知,依托云中苏大平台,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成长发展状态,为因材施教、精准育人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辅助学校和各个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助力大学治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我相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智能数字技术将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赋能“双一流”建设。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的高校信息化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是挑战?

熊思东:“信息化”近些年来讨论得比较多,但“信息化”其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话题。自从人类产生知识以来,就开始注重信息的整理、储存和交流,从口口相传到纸张、图书、计算机、移动设备,从图书馆、电教化再到互联网,从文字到字节、比特,变的是载体和形式,不变的是信息化这个主题。

因此,一谈到高校的信息化存在哪些短板、问题和挑战,第一个就是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一开始,我们认为信息就是一种储存方式,看重如何放。之后,发现信息不仅仅要有地方放,还要放到合适的地方,并且,不仅要容易放,还要容易取。于是,大家开始考虑存取介质和载体的问题,慢慢实现了从纸质到数字的演化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又不再满足于存取本身,而是希望通过算法等先进的信息化整合手段,通过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对管理、教学、科研等现实中的工作进行赋能。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个关键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一条路径,而是开始支撑我们的管理决策,影响我们的办学形态。可以说,它已经突破了过去简单、传统的信息概念,并很有可能会演化成一种新的大学形态。

我认为未来将会有“三所大学”。第一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物理空间的大学,这所大学如果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书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就算按照西方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大学来看,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这所物理空间的大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改变。第二所大学就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办一所云中大学。我们与华为合作建设的“云中苏大”之于苏州大学,实际上就是有别于物理空间,处于平行状态的一所新大学。在这里,信息化获得了升级,不仅仅在局部提升了管理水平,改善教学和科研,而且通过整体和系统的架构形成了一所全数字化大学。第三所大学我们称之为“看不见的大学”,它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是依托物理空间大学和云中数字大学,凝练出的一所精神永存、灵魂永驻的大学,这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从这个角度再看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生产力部门,是赋能的部门,也是引领高校未来发展的部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还将信息化部门定位成辅助、保障的后勤部门,对于信息化重要意义的认识明显不足。

高校信息化的第二个问题是To be or not to be。首先,如果现在问是否需要发展信息化,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需要。但接下来的问题“什么时间需要”“什么阶段需要”“什么程度需要”,就不好回答了。因为当前信息化还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的形态,比如,5G还没完全推广,6G便已经开始进行研究,那是不是要等到8G、9G出来了以后再发展呢?如果这样想,发展信息化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其次是在局部还是全部进行信息化改造,是把它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研究手段、管理手段,还是在管理架构上进行一次深度甚至颠覆大学形态的改革,这直接决定着高校在信息化层面的具体举措。

最后是不断迭代的信息化技术与大学之间存在认知距离。大学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地方,但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面前并没有先天的优势,亟待填平认知鸿沟。

高校信息化的第三个问题是大学的能力。我想大学有三种能力。一种是静态的能力,比如拥有基本的网络架构,拥有软件和算法等,但想要适应5G时代的智能信息化,这还远远不够;二是成长的能力,信息化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始终处于高速发展迭代的过程中,高校能否获得信息化深度思考、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赋能,是一大考验;三是对未来预见和准备的能力。总体上来说,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还只局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不太重视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局。

高校信息化的第四个问题,是信息化(ICT)企业与大学用户之间还缺乏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共同感兴趣的现实场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间隙正在加大,集中体现在高校提出的现实需求,企业不认为是重要或者值得解决的,反过来也是一样。有一个术语称之为科学问题的凝练,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在共同场景和需求方面的凝练,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云中苏大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我们专门成立了云中大学联创中心,探索打造了“1+1+N”模式,这里的两个“1”分别指的是苏大和华为,“N”指的是生态伙伴,即在苏大与华为强强合作的基础上,还充分吸纳社会技术力量,遵循需求导向、联合开发应用、共研行业标准,在变革以往信息化建设中高校“单兵作战”模式的同时,也有效解决高校与ICT企业的“间隙”问题。

云中苏大通往高等教育的未来

《中国教育网络》:您刚才说了大学的三种形态,那么“云中苏大”应该就是通往您心目中第二种大学形态的关键,您认为它的意义何在?

熊思东:我们熟悉的物理空间的大学形态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技术迭代如此之猛,全球的不确定性如此之大,这就需要一个与这些趋势相匹配的大学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在苏州大学,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具备数字化、镜像化、智能化基本特征的“云中苏大”。“云中苏大”将通过跨界、链接、开放的智能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便利融通各种资源和力量,突破教育固有的时空、资源、身份等限制,由此催生高等教育从传统的“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群学生”转变为“一张网络、一个终端、成千上万名学生、学校教师任挑选”的新型教育形态,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行进在“上好学”的路上。

一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云中苏大将逐步突破学习地理的界限、学习功能的界限、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界限以及各个行业之间的界限,重新构造学习的场景,把产业和教学、科研和教学通通融合起来。学生可以跨越学校、教室和老师,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二是打破了知识体系上的层级。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是按照学科和专业的难易程度设计的,往往是先容易再难,先浅再深。在新形态下,教育资源更加惠普,打破传统的层级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把握学习节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是打破了师生互动的间隙。在未来的云中苏大,学生能够从更多渠道来获取知识,这将进一步撼动老师的垄断地位。同时,学生和老师之间也有更多的渠道来沟通交流。比如,线上教育的弹幕提问将替代传统课堂的师生问答,老师不会再被一个学生的问题打断课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更像一种新型学习伙伴。

四是实现了虚拟大学与现实大学的无缝对接。我们依靠新技术可以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仿真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将无限接近现实。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多维感官来全面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比如,苏大和华为联手打造了360教室,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手术室里面的操作细节,实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

五是让大学管理与服务变得更加精准。云中苏大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让高校管理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到大学发展的态势,预测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让老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

《中国教育网络》:我们注意到,“云中苏大”项目自启动以来,您一直亲自参与,对此寄予厚望,能介绍一下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项目吗?

熊思东:学校和我本人之所以重视云中苏大,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物理空间大学的缺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一种是借助传统的线下建设;另一种是借助信息化手段。而苏州大学选择了后者,融合了最先进的技术,是当下信息化手段的“集大成者”,并为未来演化预留了空间。

第二,从大学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必将呈现出无处不在的学习,无处不在的科研,无处不在的管理,因此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和手段,这些都需要一个更为宏大的平台和更为灵活的机制,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更有效的转换。

第三,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未来对于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来说,必将面临着疾风骤雨般的解构和重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云中大学建设的原因,它既有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利益诉求,也有布局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探索全数字化大学建设的深远意义。

这同样也是为什么在“云中苏大”构建过程中,我们经常称它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无人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去系统性、整体性、建构性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而我们要敢于勇闯“无人区”。恰恰是基于这样的探索,“无人区”的“一小步”才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前行的“一大步”,为全球高校向全数字大学转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疫情验证了“云中苏大”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网络》:新冠疫情的爆发,改变了全球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对于您以及苏州大学都有哪些触动?

熊思东:此次新冠疫情客观上超常规加速了大学的信息化进程,超常规深化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超常规促进了信息化的全球性布局,并倒逼我们的工作和思考。不夸张地说,新冠疫情对高校信息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

苏州大学近几年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结构性的、系统性的、建制性的信息化建设,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在全球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没有耽误一门课,没有缺一个学分,没有对课程进行任何缩水,不仅仅解决了学生学和老师教的问题,还解决了大学的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加深了我们对“云中苏大”建设的信心和迫切感,等于通过实践倒推证明了它的意义和正确性。

《中国教育网络》:这次疫情对于云中苏大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触动?

熊思东:云中苏大的建设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基本网络、基本框架,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包括跟华为公司成立联创中心等。

第二个阶段是数据的整合,解决如何有效使用数据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打破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数据孤岛,打通底层数据并实现数据的整合。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其中也包括进一步深化基本框架,同时产生让师生可感知的信息化。

第三个阶段,未来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和全面赋能,开始解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这次新冠疫情也引发了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比如苏大的公开课广受欢迎,有的公开课同时在线100多万人,在全球都非常有影响力。这让我们思考,未来大学的形态是什么?未来大学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如何解决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些思考都将融入到未来“云中苏大”的建设中。

《中国教育网络》:“云中苏大”的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对于它的建设有什么样的考虑?

熊思东:没有一个校长会觉得学校有“闲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要紧的事情上。我们认为,云中苏大解决了现实大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新冠疫情之下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比如要提升大学的办学效率,要强化线上教学的体验,要构建现代化的大学治理体系,要打造更加先进的科研平台等。云中苏大是解决这些要紧问题的“利器”和“捷径”。

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我觉得不仅仅要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更要紧的是要为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云中苏大意义重大,学校将不遗余力地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云中苏大”是连通高等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未来要创造一种新的校园生活、制定一套未来大学标准、探索一种新的大学形态。

最近抖音的一个短视频火了,一个女人疯狂的喊着:“我已经三天没睡觉了……”抓狂的声音,烦躁的表情,一头枯草般的长发,隔着屏幕仿佛都能感受到她灵魂深处对睡眠的渴望。

最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反应睡眠质量不是很好,深度睡眠时间少,其他的时间还被乱七八糟的梦缠绕。

随着社会生存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80、90、00后们仿佛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诸多矛盾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的失眠、各种抑郁,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据有关数据显示,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抑郁症是第三大原因。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在美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有3000多所,在我国有心理学系的大学只有60所左右。由于社会需求加大,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职业已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心理咨询行业顺势在国内悄然升温。

由北京高教云培养的诸多心理咨询师表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展迅速,人们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师的薪资水平也比较可观(从咨询师咨询小时数和取得专业水平资格证书为标准),一般的一小时500元-1500元,稍微少一点的也有200元-300元。

北京高教云自其2017年成立以来,其心理咨询教育已经帮助很多人,受训者们多数都在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帮助更多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高教云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和对心理咨询师的认同,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肯定会有很好的前景。”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患病年龄也在进一步的年轻化。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甚至被尊称为职场“新贵”。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艺高强江湖名声极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