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中,哪个是实验组?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探究题练习
一、探究题 1.为了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1)甲烧杯内的 A 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 B 为等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只进行有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只进行无氧呼吸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②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_______。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 3.图甲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小科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 (1)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甲曲线中X点将向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2)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丙图中的坐标曲线图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横坐标代表温度,那么B点对应的横坐标值为________。 4.小金利用黑藻为实验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小金为了证明黑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设计了如图1的装置,其中使用漏斗的好处是____。 (2)晚上,小金将黑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5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19
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是____。(写出一个结论即可) (3)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黑藻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则黑藻在一天中____段(填曲线上某两点的字母代号)的光合作用最强。小金认为该黑藻在一天内积累了有机物,在图2中可以找到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5.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来探究某些因素对小鱼生存的影响。步骤如下: ①在4个相同鱼缸中加等量清水,再分别向C、D鱼缸中加入等量同种河泥; ②向B、C、D鱼缸中放入等量同种水藻; ③向4个鱼缸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小鱼各两条(以水藻为食); ④把4个鱼缸密闭,置于同一环境,其中D鱼缸遮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生态瓶编号ABCD瓶中小鱼生存时间311252
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装置A、B、C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 (2)本探究实验中,有_____组对照实验,比较B、C两组的实验结果间接说明小鱼的生存不仅需要水分、水藻,还需要_____。 (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如果人们开发利用一个池塘来养鱼,则最好的方式应当是_____ A.禁止捕鱼 B.及时捕捞小鱼 C.及时适量捕捞成鱼 D.大量投放鱼苗 6.小金在学习了植物光合作用之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相同温度下装置A、B中各放人一株同种长势、大小相同的植物。同样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取出植物,称得A中植物质量明显大于B中植物质量。 (1)酵母菌主要的无性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装置A中植物质量明显大于B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金又进行如下操作:将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处理24h后,选择两片长势接近的叶片______________(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在阳光下照射3个小时,取下叶片,使用酒精进行脱色并用碘酒进行检验。 7.某小组同学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的植物照射时间产生了兴趣,设计并实施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步骤】 ①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选取大小长势相同的五片叶子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两面遮光,再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然后每隔一小时摘下一片叶子,去掉黑纸。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得到五个时段叶片的颜色变化如表:(注:+多少表示蓝色深浅程度) 部位时间遮光区曝光区1小时不变色+2小时不变色+++++3小时不变色+++++4小时不变色+++++5小时++++++++
(1)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的叶片都要部分曝光和部分遮光,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中曝光部分遇碘变蓝是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_; (4)晒1小时叶片见光部分未明显变蓝,是因为光照时间不够,晒5个小时后,遮光部分也会变蓝,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5)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能达到实验效果的照射时间段在________小时之间。 8.下面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光合作用的著名实验模式图,请回答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甲、乙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亡,原因是玻璃罩中缺少________;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丙)。他发现植物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正常生活,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丁),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生活,说明绿色植物在进行________时能产生________; (3)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________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根据研究我们还知道,燃料燃烧、生物呼吸产生的气体如果过多易引起地球的温室效应,会给生物圈中的生物带来生存危机,你认为治理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 ________。 9.用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某项探究活动: 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昼夜。 步骤2:选择两片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如图)。 步骤3:光照4小时后,去掉塑料袋,将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步骤4: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水洗净后滴加碘液;洗去碘液,观察并记录现象,请回答 (1)步骤1中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4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明利用下列器材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帮助他完成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 器材:生长状况相同的西红柿幼苗,二氧化碳缓冲液(维持环境中浓度恒定),刻度尺等。 步骤:①连接并设置好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共14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7套装置放在光照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为5℃, 10℃ ……30℃, 35℃; ④1小时后观察并记录各装置有色液滴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⑤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步骤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有色液滴移动的数值来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下列选项中与此科学方法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B.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 C.用捏住直尺的距离来反映被测者反应的快慢 D.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有同学认为花盆中的微生物会影响实验,需要用塑料袋将花盆密封,仅露植物地上部分在外。他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经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子取下,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_____溶解到酒精中。 (2)清洗后,分别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_____。 A.甲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B.甲叶覆盖铝箔的部分 C.乙叶 D.丙叶的绿色部分 E.丙叶的白斑部分 F.丁叶 (3)本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其中乙叶片与_____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水 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E.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F.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G.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2.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选择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经遮光处理之后,放到阳光下4小时,同时摘下叶片A、B,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加碘液后的颜色叶片A叶片B绿色部分白色部分绿色部分白色部分颜色变蓝不变蓝不变蓝不变蓝
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与白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该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下列关于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哪些措施的依据_____。 A.保证蔬菜大棚内的适宜温度,不受冻害和高温危害 B.提高棚膜的透明度,保证作物采光 C.蔬菜作物的水肥及时供应,特别是苗前施肥,以及生长盛期之前的水肥供应 D.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通风,以保证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的供应 13.蔬菜基地里选取了一株生长旺盛的植株,先将它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对一片较大的叶片进行了如下处理:如图1,B区用遮光的铝箔上下盖起来,主叶脉的点用小刀切断再将它放到光下数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叶片取下,进行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A区与B区进行对照,可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对大棚里某气体进行了24小时测定,绘制了如图2所示曲线,该曲线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积极动脑,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提高学校大棚蔬菜的产量提供了以下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 ) A.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B.增加大棚内单位面积种植的蔬菜数量 C.适当提高大棚内的光照强度 D.增加大棚内的昼夜温差 14.为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小科将金鱼藻置于一烧杯中培养,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坐标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金鱼藻光合速率(用每小时O2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格表示呼吸速率(用每小时O2消耗量表示)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见,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_____和_____有关。 (2)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后来O2的释放速度减慢,其最主要原因是_____。 (3)金鱼藻在10℃、光照强度为20klx的环境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_____mg。 15.为探究蚕豆种子和幼苗的生命活动,小乐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探究一:环境条件对蚕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①取四个相同的培养皿,在其底部放入相同的四层纱布,分别编号为1、2、3、4; ②在纱布上各放大小、籽粒饱满程度相似的蚕豆种子20粒; ③在不同的环境下培养,几天后统计种子发芽的情況,并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组别1号2号3号4号温度24℃24℃24℃24℃光照与否光照下光照下黑暗中黑暗中纱布干湿状况潮湿干燥潮湿干燥种子萌发粒数180190
(1)通过上述实验,小乐得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其依据是_____;除此以外,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写出1条)。 探究二:探究蚕豆幼苗某项生命活动 (2)利用图示装置可用于探究_____。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 16.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 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 (1)A、B两组实验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_____。 (2)比较A、B两组实验结果,说明_____。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增加了如图乙所示的C组实验,制得与A、B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 17.如图甲所示,在一个现代化的植物生产车间(温室),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气肥可以通过调节二氧化碳来补充。 (1)在这个温室中,以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无土栽培蔬菜满足了植物对温度及矿物质元素的需求,要实现通过补充CO2使作物增产,所需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____。 (2)已知提供的工业CO2中含有少量的SO2气体,为了除去SO2气体,某同学想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2。 方法二:将气体通过NaHCO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SO2 +2NaHCO3=== Na2SO3 + 2CO2↑+ H2O 请回答:上述两种方法中可取的是________。请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温室可视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若此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在不通入CO2的情况下,每天只在6:00—18:00接受阳光照射,请在图乙中的坐标上画出该温室6:00—24:00 CO2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0:00—6:00曲线已经绘制好)。_________ 18.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实验时,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玻璃罩)等,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请回答: (1)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 ,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3)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子,放入 中隔水加热,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再滴碘液,观察叶片的变化。 (4)实验结果:变蓝的是 装置内的叶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5)若把乙装置内的清水换成澄清石灰水,并将乙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 。 19.选取生长正常的爬山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 ①实验前应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叶片A、B两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 (3)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 其中叶片乙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乙和丙两叶片形成对照实验,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叶片丙经过上述①②步处理,其叶片颜色将 。 (4)根据以上实验所得结论,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种方法即可) 20.下图中的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 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3)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 A.光照过强,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关闭 B.温度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较多的有机物 C.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 D.光照过强,气温过高,植物缺水严重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4)乙图曲线AB表示植物在进行__________________; (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开始于_________点。 参考答案 1. 水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气温、气压 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解析】 【详解】 (1)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实验是除了该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必为等量的清水; (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说明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体右移。说明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 ①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有温度、压强等; ②为了校正装置甲、乙中因物理因素引起了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实验装置丙、丁。将甲、乙装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换成等质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2.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隔绝空气 不能 氧气 【解析】 (1)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隔绝空气,防止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3)金鱼藻放在黑暗处24小时,植物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完全消耗完,因此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后不能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4)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氧气。 3. 上 有色液滴的移动 37℃左右 【解析】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所以,曲线YZ代表的含义是:温度为30℃时,随着光照强度加强,氧气的释放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和30℃,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植物呼吸作用减弱,图甲曲线中X点将向上移动。 (2)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曲线图中的最高点B是人体内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应在37℃左右。 4. 更有利于收集产生的氧气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强度越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越强 CD G点比A点低 【解析】 (1)由图知使用漏斗更有利于收集产生的氧气。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强度越大,植物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越多,说明光合作用越强。 (3)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变强。由图2可知,黑藻CD段的光合作用最强。 一天过后,二氧化碳最后的浓度比刚开始低,说明黑藻积累了有机物。 5. 阳光、温度、水 3 河泥 光 C 【解析】 (1)生态因素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实验装置A、B、C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 (2)比较A、B、C、D可知,A装置没有水藻和河泥,B装置没有河泥,C、D装置有水藻和河泥。因此装置A与B,装置B与C,装置C与D形成三组对照实验,装置C金鱼存活的时间最长25天,因此比较B、C两组的实验结果间接地说明小鱼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河泥。 (3)C、D装置中不同的变量是光照,有光的装置C金鱼存活的时间长25天,表明水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没有光照的装置D金鱼的存活时间短,2天,表明水藻在无光的条件下,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4)在一个人类开发利用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单一,鱼处于最高的营养级,并且没有天敌的制约,时间长了,鱼会因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问题导致大量死亡,因此适时捕捞成鱼,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6. 出芽生殖 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酵母菌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够产生二氧化碳,都可供植物光合作用,而乳酸菌属于厌氧菌且在无氧呼吸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相对更弱 将其中的一片叶片主叶脉切断,另一片不处理 【解析】 (1)酵母菌在营养条件良好的时候进行出芽生殖。 (2)该实验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区别是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乳酸菌不会,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3)酵母菌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为A装置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而乳酸菌属于厌氧菌且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无法给B装置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光合作用相对更弱,所以装置A中植物质量明显大于B。 (4)将其中的一片叶片主叶脉切断,另一片不处理 7. 排除其他因素(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形成对照 淀粉 见光部分的细胞制造的淀粉会通过筛管运输给遮光部分的细胞 2~4小时 【解析】 (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①的目的是排除其他因素(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2)实验中的叶片都要部分曝光和部分遮光,目的是形成对照。 (3)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实验中曝光部分遇碘变蓝是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4)“晒1小时叶片见光部分未明显变蓝,是因为光照时间不够”,制造的淀粉过少,“晒5个小后,遮光部分也会变蓝”,其原因是:见光部分细胞制造的淀粉会通过筛管运输给遮光部分细胞。 (5)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能达到实验效果的照射时间段在2~4小时之间。 8. 氧气 光合作用 氧气 二氧化碳 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解析】 (1)蜡烛燃烧和小白鼠的呼吸很快就把玻璃罩里的氧气消耗光了,因此蜡烛会因缺少氧气而熄灭,小白鼠会因缺少氧气而死亡。 (2)玻璃罩内的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蜡烛燃烧和小白鼠的呼吸,因此一段时间内蜡烛不熄灭,小白鼠能够正常生活。 (3)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玻璃罩内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正好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4)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量的植树造林是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的有效措施。 9.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叶绿素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袋内的叶片不变蓝色,盛有等量的清水中的叶片变蓝色 【解析】 (1)植物的叶片中会积累一定量的有机物(淀粉),为了保证检验到的淀粉是试验时间内产生的,需要将原有的有机物耗尽,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2)叶片中的叶绿素属于有机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使叶片脱色。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袋内缺少二氧化碳,与装有清水的一组形成对照试验,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一组,叶片因为缺少二氧化碳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的一组,叶片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内有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变蓝。 10. 将7套装置放在黑暗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为5℃,10℃……30℃,35℃ AC 光照影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 (1)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同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因此,需要将7套装置放在黑暗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为5℃,10℃……30℃,35℃,通过这7组测定相应温度下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 实验中用有色液滴移动的数值来表示光合作用速率,是利用了转换的科学思想,光合作用的速率无法直观、明显的观察到,转换成于其又必然联系的液柱移动的距离,以便观察和测量; A.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利用的就是转换的思想,将无法直观观察的磁场的有无,转换成能够直接观察的磁针偏转,故A符合题意; B.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应用的是模拟的思想,用宏观的黄豆间距模拟微观的分子间距,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捏住直尺的距离来反映被测者反应的快慢是应用的转换的思想,反映快慢不便测量,通过转换成与其又必然联系的直尺下落距离来测量,故C符合题意; D.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应用的图形表示的思想,将抽象的力的概念用形象的图形表示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 (3)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同学认为花盆中的微生物会影响实验,需要用塑料袋将花盆密封,仅露植物地上部分在外。他基于的假设是光照影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11. 叶绿素 ACD 丁 ACEF 【解析】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脱色的方法是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避免酒精燃烧。 (2)该同学对这株牵牛花进行了光照、叶片脱色、冲洗、滴加碘液等处理。 A、绿叶的未覆盖铝膜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了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B、在绿叶的覆盖铝膜部分没有进行光照,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所以滴加碘液不会变蓝; C、乙叶片由于瓶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丙叶片的绿叶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E、丙叶片的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会变蓝,所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为:光和二氧化碳; F、丁叶具备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 综上所述,清洗后,分别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ACD。 (3)本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叶的遮光部分和为遮光部分,丙叶的银边和绿色部分,乙丁二氧化碳的有无。甲叶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丙叶的对照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绿叶的未覆盖铝膜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覆盖铝膜部分没有进行光照,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乙叶片由于瓶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丙叶片的绿叶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丙叶片的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丁叶具备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CEF。 12. 叶绿素(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 D 【解析】 (1)将叶片A、B,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叶片A的白色部分、叶片B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都没有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可用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比较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可用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在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用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强度,从而提高蔬菜产量。 13. A 光 二氧化碳 B 【解析】 (1)A区具备了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B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C区没有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2)A、B区进行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可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3)在0-6时,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而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从18-24时为黑夜时间,与0-6时的情况一样,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可见图中气体指的是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A不符合题意;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因此既要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使阳光尽量少的照到空地上,又要避免植株叶片相互遮光,这样,种植农作物就要求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B符合题意; 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C不符合题意; 增加大棚中的昼夜温差:大棚中白天温度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就少,蔬菜的产量就越高,D不符合题意。 14. 光照强度 温度 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4.35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在改变光照强度和温度后光合作用强度都发生改变,说明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2)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后来O2的释放速度减慢,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而光照和温度都适宜,最可能的就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即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3)金鱼藻在光强度20klx、100C时,从表格可知呼吸作用强度是0.35mg/h,从曲线图可知净光合速率为4mg/h,故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4+0.5=4.35mg。 15. 在潮湿和24℃的环境条件下,无论有光、无光,1号和3号种子都能萌发且萌发数量差不多(合理即可) 蚕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一是需要水分(合理即可) 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不能,因为鼓入空气中的CO2被装置甲的浓NaOH溶液吸收,即使装置丙不遮光,蚕豆幼苗也会因为缺乏CO2而不能产生大量O2(合理即可) 【解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通过1和3号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结果种子均萌发,说明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没有直接的影响。1和2,3和4号分别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结果1和3号种子萌发,2和4号种子不能萌发,说明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因此,通过上述实验,小乐得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其依据是在潮湿和24℃的环境条件下,无论有光、无光,1号和3号种子都能萌发且萌发数量差不多;除此以外,还能得出的结论是蚕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一是需要水分。 (2)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二氧化碳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因此,利用图示装置可用于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为鼓入空气中的CO2被装置甲的浓NaOH溶液吸收,即使装置丙不遮光,蚕豆幼苗也会因为缺乏CO2而不能产生大量O2。 16. 黑藻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BTB水溶液颜色变化(或将BTB溶液转移到另一支相同的试管中,放在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颜色变化。合理即可) 【解析】 (1)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时,根据二氧化碳能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的特性可知,A、B两组实验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黑藻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2)A组黑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B组黑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A、B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BTB水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17. 光照 方法二; 氢氧化钠不仅可吸收SO2,还能吸收CO2气体. 【解析】 (1)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条件是阳光,由于栽培的作物是叶菜类,促进茎叶发育的是氮肥; (2)除杂质的方法是:所加物质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需要的物质反应,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最好把杂质转化为我们需要的物质,所以应该选第二种方法; (3)生产者是指能够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根据不同时间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来画出图形。 18.淀粉 二氧化碳 酒精 乙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材料 产物 【解析】 (1)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乙装置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甲装置中装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乙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3)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 (4)甲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甲装置中的叶片变蓝,乙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 (5)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如果石灰水有变浑浊,则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19.(1)将叶片的原有淀粉耗尽(消耗淀粉、用掉淀粉、分解淀粉等合理答案均可) (2)光照;(3)不会、二氧化碳、 不变蓝色; (4)适当增加光照或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 【解析】 (1)为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应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叶片甲的B部分用铝箔遮光,这样就与A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该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3)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叶片甲的见光部分、叶片丙变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叶片甲的遮光部分,叶片乙不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乙和丙两叶片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叶脉中的导管能够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叶肉细胞,作为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则叶片丙会因得不到水分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片丙经过①②步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色。 (4)比较叶片甲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比较乙和丙两叶片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20.(1)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 (2)BF、D、E (3)C (4)呼吸作用 (5)B 【解析】 (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表明植株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 (2)甲图中,AB、FG段植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余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EF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光合作用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D点;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余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得到积累,在CE段中,E点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最长,超过E点,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开始减少,因此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E点; (3)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中午光照过强,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因此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故选C; (4)乙图曲线AB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多,表示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 (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开始于B点。

(2) 测定氧气释放速率——叶圆片上浮法(叶圆片制作方法: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的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

实验装置:如图三所示(NaHCO3溶液能提供二氧化碳)

Ⅰ.该实验的变量是,可通过来调节光照强度的大小。

Ⅱ.为保持单一变量,中间盛水的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烧杯内的产生影响。

Ⅲ.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可通过观测烧杯中单位时间内被抽去气体的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氧化碳是什么的原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