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燕麦处在哪个地理过渡带?

  导读:处暑节气的到来给大家带来了很多讨论的话题,比如处暑的含义,处暑的习俗,还有处暑的天气特点等等,那么你知道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吗?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吗?想知道处暑的处字含义,就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2.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

  3.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

  4.处置;办理。 5.处罚。

  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

  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的习俗都有哪些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那一天,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可使结核病患者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

  老福州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南瓜被称为“秋季第一瓜”,可以降脂、降糖,促进肠道蠕动,帮助人体排出氧化自由基和其它代谢的废物。燕麦能有效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改善血液循环。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欲了解更多处暑习俗、养生、食谱请点击》》》

文章由万年历频道(/)原创,禁止转载,转载必究!


生物发展——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史前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主要通过现代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古生物学来丰富对先祖的认识,主要关注人类的起源和食物的来源。

现代的飞机、航天飞机、卫星等都可以探测地面、地下温度。沙地、耕地、植被、各种类岩石的温度、散热的速度各不相同,可以据之判断其历史状态

40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出现。生物发展顺序:微生物——原始植物(海藻)——无脊椎动物(水母)——脊椎动物

3亿年前,动植物适应陆地生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

6000万年前至今,哺乳动物在生物界占据主导地位

400万年前,非洲出现猿人(南方古猿),两足行走,其脑容量不及类人猿,只有现代人类脑容量的1/3。

非洲东部、南部的热带大草原气候温和,水和食物充足,原人在非洲大草原上漫游了200多万年,期间多个原人物种经历了出现、发展、消亡。

4万年前,智人出现,智人是有思维能力的人

人类、猴子、类人猿同属灵长类

人类演变经历了67次大冰期,56次间兵期,人类靠大脑(而非身体)适应环境。

电子、质子、中子结合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合成有机物。有机物由无机物进化而来,生物由非生物进化而来

300万年前~1万年前,人类学会了说话,使用火,制造工具(打制法),人口从12.5万增加到500万

研究方法:了解史前祖先的饮食,主要通过1.分析粪化石,2.观察现存的食物采集者

工具:刀,斧、刨、锤子、锥子、针

武器:矛、盾、投枪、棍棒、盔甲、吹箭筒、弓箭

医学:学会用甲板进行断肢再续,使用止血带,敷药膏,系绷带、放血疗法

天文:没有文字,但懂得天体知识,可以分辨星座并命名

渡水设备:皮划艇、树皮船、浮筏、独木舟。波利尼亚人甚至掌握了航海技术,可以在夏威夷到塔西提之间2350英里的航线上进行定期航行,

生活技巧:能够利用动植物的优点,避开有害品种;掌握了储存、制作食物的方法;掌握了下毒技巧,会制作雪屋。

规则:原始社会人人平等,但不守传统的人会被杀掉

生存:缺少食物的时候,婴儿和身体虚弱的人会被杀掉,为了获得食物被迫不停的迁移。母亲在同一时期只能抚育一个小孩,多胞胎只能留一个

宗教:原始人相信,以某种有用的动植物作为图腾,会丰富他们的食物,几乎所有人都参加宗教仪式,但一直到旧石器时代的末期才出现巫师、巫医(并非完全脱产),宗教还没有成为控制社会的工具

肤色、发型、面型有差异,在智人出现之后形成。

种族分布在1万年前已基本固定,直到近1000年重新打破,原始社会各种族平均身高为1.36米,现在已增加到1.77米

现代社会中,在无法开展农业活动的偏远地区,还有残存的食物采集团体:澳大利亚土人、爱斯基摩人、布希曼人(南非游牧民族)

高加索人:欧洲、北非、东非、中东 ——印度、中亚

黑种人:撒哈拉沙漠及其南方

蒙古人:东亚、南北美洲

澳大利亚人:印度、东南亚,因技术落后消失

小黑人(俾格米人):印度,东南亚的森林地带,因技术落后消失

食物品种多、数量多,易获得。人口迁移可以保证食物供应并提供干净的环境,直到人类布满全球,人口继续增加导致食物不足

当时(1万年前~2000年前)

  1. 经济、社会地位平等,男女平等
  2. 人类学会了栽培和畜养,用磨制法制作石器。食物供应增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型为生产者,最后变成村庄中的农民
  3. 定居生活带来新问题:粪便和垃圾的处置、旱涝、疾病、瘟疫、饥荒、饮食不全面造成营养不良
  4. 新石器时代出生率高,寿命短,食物供求平衡通过饥荒、传染病、移民来平衡
  5. 采集、游牧、农民村庄间的特例:叙利亚北部野生植物产量极高,秘鲁海岸沿线丰产鱼类,形成了采集者的村庄

发展出灌溉型农业,生产率提高,支撑起富庶的文明。再后来,文明因自身内乱被游牧民族攻占

动物:可驯化并提供肉类、牛奶、羊毛,或者可作为驼畜。欧亚非人民找到了,美洲印第安人只能用骆驼科的半驯化动物,发展严重滞后

植物:20万种开花植物中,只有3000种可部分作为食物,只有30种可以作为主要作物:

  1. 和本科:小麦、水稻、玉米、甘蔗
  2. 淀粉类:土豆、番薯、香蕉、竹笋
  3. 豆科:扁豆,花生,黄豆,豆角,豌豆、大巢菜

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7500年,小麦、大麦、猪、牛、山羊、绵羊

  1. 尼罗河流域(埃及与苏丹)
  2. 比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叙利亚、伊拉克)
  3. 地中海及其东海岸地区(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500年,玉米、蚕豆、苋菜、南瓜。因环境多样性,物种非常丰富

公元前5000年,黍、稻、高粱、大豆、大麻、桑树、豚鼠、鸡

  1. 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受自然条件约束;
  2. 非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与世隔绝;
  3. 中欧、西欧茂密的森林使发展推迟,直到铁斧出现

[page28]为等待肥力自然恢复,不断迁移到新的地区(食物采集者所在区域),迁移与传播同时进行

向西:往地中海方向传播,小麦和大麦传到中欧的时候改成了裸麦
向南:大麦、小麦、高粱传入尼罗河流域
裸麦从中欧传到西欧时,改成了燕麦
向东:传到印度河流域(结籽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逐渐替换成薯类、芋头、香蕉、稻),再传到恒河流域
大麦、小麦、高粱传到非洲大草原,石器发展后传入热带雨林
向东:大麦、小麦传到黄河流域,再传到长江流域。牛、轮子、犁由蒙古人带到中国北部
黍、高粱传入南非(未经东非)
西非尼日尔河上游为农业的独立发源地,由于热带雨林阻隔无法传播
墨西哥的玉米传播到了秘鲁,最后遍布南北美洲
(玉米发芽必须要人工栽培,现代玉米由古代玉米和野生蜀黍杂交而来)
东南亚(可能是农业独立发源地)的香蕉、山药、稻、薯类和中东的芭蕉属植物传到非洲南部
玉米品种改良,变得比食物采集更有成效
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成功培植了玉米、蚕豆、南瓜,并大规模种植,农业成为其主要生活来源

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农业:往南传播时改成了黍、稻;沿地中海传播时,变成了橄榄树,提供食油

  1. 秘鲁。公元前5600年,番茄、花生、立马豆、土豆——南美农业主要是木薯、马铃薯

  2. 中国。南方:水稻、茶叶;北方:粟、高粱、大豆、桑树,漆树

1995年,小麦取代水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中亚到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

最早的农耕技术,适用于森林

方法:火烧树丛以开辟种植区,同时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树木水分多不易燃烧,可以先围着树干削一圈,阻断树汁输送。原始人还会播种、浇水,除草,建篱笆以防止兔、鹿的入侵。

适用于山区,解决大雨冲走庄稼的问题

方法:筑石墙收集泥土,垒在墙后面,冲刷下来的泥土不断积聚,直到填满梯田后耕种

应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土豆,中国北部的玉米,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的葡萄

秘鲁山区发明的,后来失传了,1984年复员后推广方法。

渠道与泥质平台间隔排列,渠水可以灌溉、提供有机肥、防霜冻、渠道可以及时排水,防洪方,还可以养鱼提供蛋白质

把根茎埋在潮湿的地下,块茎体积很大,搭配种植可全年不间断的供应食物。多为芋头薯类等纤维类粮食。

公元前1W年,各个大陆都有猎犬队。最先驯化狗。杀狗取肉、用狗看营地、找猎物

公元前8K年,人类都是狩猎者

公元前1500年,只有1%的人口是狩猎者,大多数人过起了游牧生活

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由于驯化了马和骆驼,解决了交通问题,畜牧业快速兴起,有些地区畜养单一动物,有些地区畜养多种动物

马、牛、骆驼、绵羊,山羊

小猴要依赖父母1年,猩猩要34年,人类要68年,畜牧业提供的奶源、食物,可以养育更多小孩,游牧妇女人均生育4个,畜牧妇女人均生育6个

用生黏土制作陶器:新石器时代末期,地中海东部沿岸开始造窑,用高温给陶器上釉以起到密封作用,可以用来煮食物、存放油,酒、粮食

旧石器:把野生动物的毛纺成粗线,织成带子、束发带、粗毛毯

新石器:人工培植了亚麻、棉花、大麻,可以在锭子(即纱锭,绕纱的机件)、使用织机

纽约州北部的易洛魁人:树皮、木头

欧洲:用劈开的幼树做墙,涂上黏土、粪便,用茅草盖房顶

1W年前分布均衡,公元1000年,蒙古人、高加索人、黑人从事农业快速发展,布希曼人、俾格米人从事渔猎采集严重滞后,澳大利亚土人18世纪才被欧洲探险者发现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崇拜大地之母、丰产女神,乳房悬垂、大腿粗壮的粘土雕像遍布欧洲并传入印度

  1. 美洲印第安人中,科曼奇人、阿帕切人好战,霍皮布人、祖尼人爱好和平。
  2. 1971年,在菲律宾发现的27人的采集者部落完全没有侵略性;
  3.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30个芬图人全是凶暴的武士。
  4. 一战,840万军人,130万平民死亡,二战,1690万军人,3430万平民死亡
  • 不能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侵略性,也不能认为人类天生就爱好和平,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基因,而是社会教导的行事方法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部落社会发展到欧亚大陆边缘时,中心区开始孕育出四大地位相当的古代文明。它们有各有独特的社会、宗教、哲学体系,各自向外延伸,直至接壤。古代文明最终因自身内乱被中亚大草原,中东沙漠的游牧入侵者灭绝。

迈锡尼文明(1600年建国)

流域:中东两河、尼罗河、印度河、黄河。

两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发育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古代文明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别:有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有政治权利),有纳贡/税收、文字,阶级/等级、大型建筑、艺术,科学

例外:南美安第斯山脉没有文字,埃及、玛雅文明没有城市。

古代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其代价是把人分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平等

社会关系不平等:纳供关系而非血亲关系,一直持续到近代,枘供的形式包括税收、地租,劳役

性别关系不平等:新的农业要么太繁重,要么无法长时间照看小孩,妇女不再是与男人平等的食物提供者,渐渐处于从属地位,男性垄断新农业,也垄断了国家中的新职位,成为议会、法院、军队中的领导人,最终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权力。男性为了确保继承人是自己亲生的,开始控制女性的性活动,强制女性穿戴贞洁带,记录女性性生活的日期,出现了阉人和割礼。

  • 秦始皇陵:7500个个真人大小的陶俑面貌各不相同,代表秦始皇治下的各个族群

公元前2000年,文明成熟

公元前1500年,印欧语系的亚利安人从中亚入侵,用铁质武器加马拉战车,战胜了印度的铜制武器加牛拉大车,印度文明结束

印度河流域文明,虽没留下可释读的文字,但有大量遗物

  1. 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高度的计划性,全流域的砖规格统一,建筑布局一致,没有军事装备和城防工事,推测是精神力量使然

  2. 农作物。大麦,小麦,紫花豌豆,甜瓜,椰枣、棉花——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文明

  3. 产品。孔雀、猿猴、珍珠、棉织品、铜、象牙及其制品——其象牙梳与当代梳子造型一致

  4. 贸易。沿海岸运到波斯湾,与美索不达米亚进行交易。
    看不到海岸时放出乌鸦,乌鸦会飞向最近的海岸——《圣经》中,诺亚驾驶方舟寻找陆地时使用的办法

  5. 文字。其象形文字现代人不能释读。交互成行(从右往左+从左往右)的写法被希腊人效仿

  1. 商灭夏前,已经掌握了中东种小麦、制青铜武器、用马拉战车等技术
  2. 商灭夏时,夏是中国北部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村庄
  3. 商灭夏后,被夏同化,延续其黄河流域文明
  4. 周人发源于渭水流域(文明的边缘) ,学习西方、北方的军事技术 + 商朝的语言文化
  5. 东周时,天子的土地少于诸侯,起精神领导、高级祭司作用。东周时,中国古典文明形成
  1.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文明
    周朝建立后,黄河流域文明中的文字,祖先崇拜、占卜术、阶级(贵族武士阶级、农民阶级),分封制等传承下来。中国的文字可以释读,文字的连续性代表了文化的连续性——中东人几千年来不能释读其象形、楔形文字,

  2. 地理:被大山脉、沙漠、草原分隔

  3. 交流:西北游牧民族,东边农耕民族,南方森林居民、中东

  4. 中国是第一个养蚕并用蚕丝做丝织品的国家,唯一不普遍使用乳汁、乳制品的文明。

  5. 战争时,平民只能用轻武器,武士阶层才能用战车和青铜盔甲,上层垄断青铜冶铸业使商朝社会阶级分化更尖锐

公元前2000年,印欧语系的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联合当地民族建立帝国,不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后来被同为印欧语系的喀西特人、胡里安人入侵

同期,闪米特人为主的喜克索人入侵埃及

公元前550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利用亚述人的军事技术,征服了西到尼罗河,东到印度河的全部地区,整个中东第一次处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是当年为止最大的帝国

公元前2000年,印欧语系的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使用青铜武器+战车,

公元前1600年,吸收米诺斯文化,在色萨利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建立多个奴隶制小王国

公元前1200年,多里安人入侵,制作精良的铁质武器,攻占城堡城市,

希腊回到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经济中,直到公元前800年,各城邦崛起

多利安人以外的希腊人,建立起以爱奥尼亚闻名的居留地,曾经是全希腊最先进的地区

时间线主要参考《苏美尔王表》

    中东两河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美亚文明,发育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伊拉克),由多块荒芜多风的小平原组成。

两河文明可分为苏美尔文明、巴比伦-亚述文明

最早的文明中心,《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创造了楔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在农业革命后,由山区迁移到大河,发展出灌溉农业,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人口增长使村庄发展为城市。其中重复立国的大城邦有:基什、乌鲁克、乌尔

发展:城邦混战——拉格什第一王朝——乌鲁克统一苏美尔各城邦——乌鲁克被推翻

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12个独立城邦互相征战
拉格什城邦打败三大王朝,建立拉格什第一王朝
乌鲁克联合外邦人进攻拉格什
拉格什内乱,乌鲁卡基那(最早的政治改革家)夺政权,被乌鲁克灭了
乌鲁克统一了苏美尔各城邦,结束了城邦时代
乌鲁克被阿卡德萨尔贡推翻

食物有剩余使其有能力供养祭司、士兵、官吏阶级,最终孕育出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圣祠发展成寺院,巫师发展成祭司。祭司是最早脱产的人,也是最早的显贵。

祭司为记事发明了文字,寺院对手工艺品的需求促进了手工艺品的发展

被北方的印欧人、南方的闪米特人轮流征服(两者为此地征战数千年),后续入侵者也很多,连续入侵模式一直持续到近代。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

在战争中,宗教法令作用有限,寺院由于财产丰厚屡遭劫掠,战争领导人取代祭司成为新的贵族(战争领导人——战争频繁,成为长期的军事首领——国王)。

建军队、宫殿支出沉重,传统议会反对无力,逐渐被世袭的王权排斥、取代,阶级分化随政治权力的集中加剧。

国王任命官吏去修城墙,招募军队,建立帝国,修建宫殿,供应奢侈品,这些活动促进了生产、贸易、交流、战争(为占有原料产地)

  1. 铜——合金(铜+锡 = 青铜,用来制武器,因稀少未能用于制造工具)

  2. 公元前3000年,轮子——手推车——战车、战台、陶轮(制陶器用)

  3. 风。人类首次用【人造的】动力
    公元前3000年,波斯湾、尼罗河造横帆进行水路运输,大大降低贸易成本(之前靠驼畜)

  4. 犁。人类首次用【体力之外的】动力
    用小树制成,人+牛+犁翻土(中东半干旱的沙土比较容易翻)

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普及并传入印度,公元前1400年,传入中国

银、铅:小亚细亚的托鲁斯山脉

木材: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

蔬菜:蚕豆,豌豆,大蒜,洋葱,韭葱,小萝卜,莴苣,黄瓜

水果: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苹果

牲畜:山羊、母牛提供乳液,绵羊出产羊毛——主要的纺织纤维

奢侈品,武器,装饰品,殉葬人

数学:掌握了计时、计量,测量距离、面积的方法

天文:记录其运动以洞察神的旨意

每人都尊奉一位专属自己的神,把他当做自己的良师。因河水经常泛滥,战争频繁,带有恐惧,悲观色彩,充满不安全感。其河神尼诺塔是一位恶毒的神

工匠(石匠,铁匠、木匠,宝石匠、陶工)、农夫、商人、渔民、养牛人

以物易物,货币(银块/银环),产生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经济活动需要记账——文字诞生

用芦苇杆刻在泥板,烘干保存,文字为图形符号,需要表达抽象概念时,加上声音符号,声音符号后来发展为语音字母。公元前2900年,字母从2000个减少到600个。

文字使知识、信息得以世代相传,促进了智力发展。宗教传统、社会风俗、神话传说成为圣书、古典著作、法典保存下来,各文明结合成为可能。

阿卡德 萨尔贡 闪米特人

萨尔贡夺权建立阿卡德王国,组建了世界首支常备军
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建立阿卡德帝国,为人类首个军事帝国
萨尔贡去世,其国势开始衰落
拉格什走向半独立状态,开始了拉格什第二王朝
萨尔贡家族遭受宫廷政变,阿卡德由外人统治
  1. 阿卡德 萨尔贡原本是基什国的臣僚,在国家被温马人(乌鲁克)入侵时夺权建国
  2. 阿卡德 萨尔贡是第一位伟大帝国的奠立者——史诗《好战的国王》
  3. 阿卡德 萨尔贡四处征战是为了抢夺原料产地,他侵入到小亚细亚中心,南抵波斯湾,西达地中海,控制了金属、石头、木材的产地
其古德亚几乎一统苏美尔
打败拉格什(没有灭亡)
驱除库提人,开乌鲁克第五王朝
灭亡了拉格什第二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开始
留下最早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大多失传
打败埃兰(未灭国),开创伊辛第一王朝
打败拉尔萨,王权转移到巴比伦
阿摩利人拉尔沙 从伊辛独立,双方对峙
苏姆阿布姆摆脱伊辛控制,建古巴比伦第一王朝
联合拉尔萨,粉碎埃兰王国的进攻
颁布世界最早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
打败拉尔萨,统一苏美尔
内部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
先被赫梯人灭亡,后被加喜特人取代
亚述人和以栏人入侵,控制了巴比伦
  • 阿摩利人为闪米特人的一支
  • 苏姆阿布姆曾向北方的亚述称臣
  • 汉莫拉比未能统一亚述及其庇护的埃什嫩
  • 赫梯人为印欧语系,从小亚细亚入侵巴比伦,其间巴比伦城市改名柯瑞狄尼阿什

试图用完美的法典消除所有冲突,法典的特点:

  1.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贵族)
  2. 阶级歧视:贵族、自由民、奴隶
  3. 调整家庭关系(女人从属于男人)
  4. 城市承担对抢劫/凶杀案的赔偿
  5. 诅咒以后敢篡改法典的人
建国,南及阿卡德,西达地中海,不久遭入侵,国势削弱
建立君主专制,经第一波入侵浪潮,成为中东三大强国之一
赫梯、埃及连年互相征战,国力衰弱,被闪米特人瓜分地盘
兴起,凭铁制武器开始第二波扩张
北起乌拉尔图,东南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
西南到埃及北界,建都尼尼微,形成西亚古代军事强国
由于统治集团内讧、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抗,国势渐衰
军事改革,打败乌拉尔图,征服整个叙利亚地区。插手巴比伦的王位继承,使巴比伦与亚述合并,自己成了巴比伦之王
打败以色列,镇压埃及支持的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起义
镇压埃及鼓动的犹太人、腓尼基人的起义,由埃兰支持的巴比伦尼亚起义,焚烧了古都巴比伦。兴建“盖世无双皇宫”
都尼尼微,占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
夺取了埃及的孟菲斯,成为埃及之王+埃塞俄比亚之王,
只让埃及进贡,不久后埃及重新独立
兴建巴尼拔王宫,宫中设置泥版图书馆,
收集了当时亚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书籍
亚述派去巴比伦尼亚的守将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米底人(受亚述统治)结成同盟
敌对者联盟摧毁了尼尼微,亚述人的统治结束了
  1. 第一波入侵浪潮:北进亚美尼亚以至黑海沿岸,西侵叙利亚和腓尼基,南至巴比伦

  2. 中东三大强国:北方赫梯帝国,南方埃及帝国,东方亚述帝国

  3. 三个闪米特民族瓜分赫梯、埃及的地盘
    |闪米特人|菲尼迪人|希伯来人|阿拉米人|
    |瓜分地盘|地中海沿岸|叙利亚、巴勒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布达米亚北部|

  4. 第二波扩张:征战两个多世纪,将两河流域南部及埃及两大文明均置于统治之下
    北方:赫梯帝国被巴尔干半岛的弗里吉亚人蹂躏和肢解;乌拉尔图是惟一强敌

南方:埃及正值后王朝时代,无力扩张; 巴比伦国势益弱

东方:伊朗高原的米底及波斯尚未兴起

  1. 全盛时期:亚述已变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1. 国家对生产、分配有绝对控制权,财产和私营企业不多——美索不达米亚为自由贸易

  2. 地理位置。自然屏障使其免遭外族入侵
    东:阿拉伯沙漠,南:努比亚沙漠,西:利比亚沙漠,北:海岸

  3. 尼罗河水流平缓,盛行北风、西北风,利于航行,运输线路可靠——洪水之神为喜神

  4. 政治环境(帝国稳定而保守,人们自信而乐观)
    公元前3100年到525年,只有三个帝国,直到被波斯人征服

  5. 关心死亡,为来世做物质准备,国王死后涂香油等香料防腐,放入金字塔

伊希斯女神:专司生育和繁殖

    法老=神王,法老的话就是法律,没有法典。官僚机构以宰相为首,宰相是全国的管家,国王的耳目,宰相下有大臣,各州有州长,各城市、村庄有市长
    珠宝饰物非常精致,直到今天都还没有被超越,会制作搪瓷制品、象牙、珍珠镶嵌物

发明了玻璃着色技术,鞣制皮革技术,亚麻布匀净不逊色于今人

美容品:消除皱纹、染黑头发的方法

孔雀石、铅矿石:把眼圈描成绿色、灰色

散沫花:染指甲、手掌、脚底

用人的头发做假发,顶上用融化的蜂蜡封住

跟中国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名字不同,埃及的王朝是由数字表示的

出现象形文字,私有制确立,阶级形成,末期出现了国家,领导者有蝎子王、卡王、纳尔迈
美尼斯(可能就是纳尔迈)统一埃及上下,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建造马斯塔巴
生产力发展、完善的中央政府使建筑、艺术、科技取得惊人的进步;胡夫金字塔建成
地方统治者不再对法老进贡,开始互相争夺领土、权力
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的统治者统一了下埃及,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统一了上埃及
前2055年,上埃及战胜下埃及,埃及再次统一
恢复了繁荣和稳定,刺激了艺术、文学和纪念性建筑工程的复苏和民主化;修建卡纳克神庙
南方:古什 努比亚人 希克索斯王朝的盟友
中间:底比斯 沉寂100多年
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宗教改革
亚述——波斯——埃及——亚历山大大帝
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与波斯
|323年,托勒密被任命为埃及总督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托勒密自立为埃及王,首都在亚历山大港,埃及历史中将其君主看作法老
罗马执政官屋大维打败托勒密王朝,宣布埃及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埃及的法老时代宣告结束
沙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建筑群 分派各省总督统治全国,发展中央集权君主制
胡夫金字塔(规模最大) 斯内夫卢、胡夫、哈尔夫治国有方、经济繁荣
军商远征至非洲南端,省督权力膨胀威胁孟斐斯,引发内乱,中央政府崩溃
  • 胡夫金字塔:含巨石230W块,用坡道、滚筒、杠杆建造,当时还没有滑轮和铁器
迁都伊塔威 实行垦荒和灌溉计划以增加农业产量
毁灭了底比斯政权,埃及分裂成许多的诸侯国

埃及最后一位统治者,其治下的埃及

  1. 征服富产石料和黄金的努比亚
  2. 民主化信仰:所有人都能支配一个灵魂并能在死后陪伴神灵
  3. 大公墙:在三角洲东部修建防御建筑,用于抵御外族入侵

希克索斯人:亚洲移民,原本住在三角洲东部的阿瓦瑞斯城,夺城后,逼迫中央政府迁往底比斯,让法老们向其称臣纳贡

公元前1786—前1674年,多法老同时在位,公元前1730年开始,他们实为希克索法老的封臣

公元前1674—前1567年,希克索王朝,带来了西亚军事技术

军队成了核心问题,法老们籍此扩张埃及的疆界,维护他们在近东的优势;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打通了急需的铜和木材的进口通道

阿赫摩斯开国,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朝代
拉美西斯即位,埃及由稳定发展转向强权
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两位法老将埃及国势推至顶峰
叙利亚人伊尔苏攻陷埃及,塞特纳赫特击败了他,创建第20王朝

新王国时期之第18王朝

前期:前几任法老消灭了国内敌对势力,维护了边境安全,加强了邻国外交,建立了法老对政治和军事的中央集权

后期:祭司影响力变大,威胁法老地位,最终取而代之

第一次将西亚北非诸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一个帝国;第一次有记载的宗教改革

1567年驱逐喜克索斯人,统一上下埃及
击退利比亚人,远征努比亚,没有儿子,传位妹夫
平叛努比亚后,战胜叙利亚、巴勒斯坦、努比亚,扩大疆域,建了太阳神阿蒙拉的神殿、帝王谷陵墓
为正血统娶了哈特谢普苏特,后期,女皇掌实权
停止了对外战争,开展商贸,使埃及富庶,修建了底比斯的停灵庙——第一位女帝王,第二位女法老
前期被女法老流放,女法老去世后重返王位
多次征服叙利亚,和米坦尼签和平协定,和巴比伦、赫梯建立外交联系
最早提出崇拜阿顿神,修复狮身人面像,建记梦碑
埃及达到了艺术和国际力量的巅峰
前三年与父亲共治,宗教改革家
来历不明,有猜测说是埃赫那顿的皇后改名后当上了法老,也可能是埃赫那顿的儿子或者女婿
迁都底比斯,改信阿蒙神
阿伊的女婿和大臣,迁都孟斐斯,传位给大祭司拉美西斯
  • 庶子为正血统,娶了女皇(两人同父异母)
  • 女皇的庶子为正血统,娶了女皇的嫡女(两人同父异母)
  1. 1479年,恢复了女法老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统治
  2. 1445年,打败了雅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国,夺占米坦尼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
  3. 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克里特岛都向他纳贡——古埃及的拿破仑,埃及从地域性王国变成洲际大帝国
  4. 把各归属国的皇子带到埃及,做人质的同时教育他们永远忠于埃及——非常有效
  5. 为避免皇后摄政的悲剧重演,晚年与其子共治
  1. 大力发展对外关系,与巴比伦、米坦尼、塞浦路斯修好
  2. 修建西底比斯神庙、卢克索的门农巨像、阿蒙霍特普祈灵殿
  3. 统治末期,埃及对其亚洲领地的控制出现松动迹象。其外交事迹载于阿马尔那文书

由于主神阿蒙的祭司集团威胁其地位,改尊太阳神阿顿,改名埃赫那顿,迁都埃赫塔顿——太阳神的名字。晚年时,主张阿顿是唯一的神,法老成为人与神交流的唯一中介,试图彻底排除阿蒙祭司集团——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单神宗教

埃赫那顿之子,信仰由太阳神转变为阿蒙神并为之改名(图坦卡顿-图坦卡蒙),改信仰可能是被祭司怂恿,也有可能是实际掌权者复辟;19岁死于家族遗传病,其帝王谷的坟墓被称为“法老的诅咒”

第三中间期 多王朝并存

上埃及:塔尼斯的继承人 斯门代斯一世,
下埃及:底比斯的阿蒙大祭司
双方祭司、法老来自同一家族
舍顺克一世开国,定都布巴斯提斯
《旧约圣经》中的示撒,被特夫纳克特击败
从第22王朝分裂出来,控制着上埃及
皮耶立国,击败特夫纳克特,其继位者沙巴卡灭之
第26王朝 萨伊斯王朝 普萨美提克一世统一埃及
法老被内菲里帝斯一世杀了
内克塔内布一世,在373年战胜波斯22万大军
  • 普萨美提克一世的父亲作为亚述人的总督,统治埃及尼罗河三角洲赛斯城

克里特岛: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

克里特岛的森林提供木材——单桅商船——沿地中海海岸航行——贸易繁荣,形成米诺斯文明

进入铜器时代,最初的居民来自亚非草原
米诺斯第二期,埃及可能在克里特建立了殖民地
克里特岛是一个海上帝国的中心
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
由于被迈锡尼洗劫并遭遇毁灭性的连续的地震,克里特文明彻底灭绝
  1. 海上力量强大,所有城市都不设防
  2. 平等主义。男女平等;阶级平等(只有少数奴隶,古代文明中的例外)
  3. 艺术:不关心神和国王,多描绘日常生活
  4. 建筑:重舒适不重外观,王宫是经过好几个世纪建成的,仓库,手工作坊占了大半面积
  5. 技术:给排水系统至今仍领先世界|自产|埃及|叙利亚|爱琴群岛|塞浦路斯|
    |橄榄油、陶器|粮食、象牙、玻璃|马、木材|银子,陶器、大理石|铜|

前置:公元前2000年,印欧语系的亚该亚人凭借青铜武器和战车,不时入侵希腊,

亚该亚人吸收了大量米诺斯文化,建立了许多小王国
其中,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由于与克里特岛邻近,最为先进
多里安人凭借铁制武器入侵
整个希腊回到基础的农业、畜牧业中,进入黑暗时代

公元前1600年的迈锡尼

  1. 设立牢固的工事,国王和大臣住在山顶的城堡里,平民住城堡外,有危险时可以进城堡避难
  2. 海上力量强大,以经商或劫掠为生,在罗得岛、塞浦路斯岛、小亚细亚西海岸建海外殖民地

希腊四大史诗记录的黑暗时代

《伊利亚特》《奥德赛》 描述了战争、冒险、贵族和国王的生活
《工作与时日》《神父》 描绘了农夫的生活与知识、众神的家谱
    自己生产粮食,用羊毛织衣料,

经商的都是外国人,如腓尼斯人、塞浦路斯岛人。

偶有行吟诗人来访,弹唱战争的荣耀、先人的功绩

    公社由贵族家庭和平民组成

国王的权威取决于指挥战争、领导贵族院会议的才能——希腊城邦政府机构的前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燕川属于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