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概括和凝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有其生成逻辑,源自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源自于中国社会循序渐进、新旧更替的思想嬗变,源自于革命先驱建党的斗争实践。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其思想之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其核心要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实践要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推进知、情、意、行四方面协同发力,从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从情感上强化爱民情怀、从意志上锤炼革命精神、从行动上践行初心使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初心使命;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陈冬阳,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江苏扬州 225009)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阐明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鲜明品格和根本宗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最根本的是要传承和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叩问初心、回归初心,并结合新形势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力量。因此,要从多维度解读伟大建党精神,深挖其生成逻辑、深刻内涵和弘扬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一、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概括和凝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和政治品格。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发展规律,赓续红色血脉,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伴随着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史也拉开了大序幕。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纷纷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出台。从地主阶级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农民运动、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一切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无法实现救亡图存。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帝反封建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工人阶级肩上。工人阶级具有与生俱来的革命性,首先,近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阶级分布较为集中,有利于形成阶级意识和团体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再次,中国的工人阶级深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极强。新旧政党的更替随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历史必然,时代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中国社会循序渐进、新旧更替的思想嬗变之中

从鸦片战争时期先进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开始,先进的中国人便把向国外“取经”当成救亡图存的良方,孜孜不倦地引进和传播西学。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到资产阶级革命派“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到新文化运动宣扬的“德先生”“赛先生”,新思想冲击着传统思想,激发着先进人士以新思想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既然我们由衷地向西方“拜师”,“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迷茫中的中国人以强烈震撼,让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光辉。经过三次大论战,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扩大了影响,很多党的早期活动者从无政府主义信徒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的创立者之一,毛泽东也是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进行了艰难的比对和抉择,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3]革命階级推动社会变革,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亟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举起了照亮中国的火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三)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革命先驱建党的斗争实践之中

20世纪初,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思想的激烈交锋孕育出一批立志挽救国家于危亡的仁人志士。与传统的政治力量相比,他们有着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多元的文化观念,推动了近代新旧知识分子更替[4]。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爆发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积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先后发表文章,宣传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三次激烈的大论战,使民众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增强了他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革命先驱们除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深入实践,通过建立工人委员会、工人俱乐部等组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促使工人阶级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阶级意识不断提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白色阴霾笼罩的环境下,党组织和党员都面临着极端的生存条件,以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不惧艰险,坚持斗争,面对斧钺加身仍坚定理想信念,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弱到强,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靠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靠的是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归根到底,靠的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伟大建党精神正是这一斗争过程的凝练和鲜明表达。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引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动力。认识是实践的先导,立足新时代,继续奋进新征程,传承和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之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让革命先驱们得以站在真理和道义制高点,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坚定共产主義远大理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引领。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坚持和掌握党的科学理论。坚持真理根本上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百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上下求索,经过艰苦的实践和对各种学说流派的反复比较、实验、推求,认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人逐渐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其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第二,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指引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奋斗方向。自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运用阶级斗争手段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劳农专政政权,逐步实现共产主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梦”的信仰。理想信念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加坚定,科学理论有了理想信念的加持才能力量倍增。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5]。追溯先驱们的革命历程可以发现,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其价值导向、内在动机和实践方式,概括起来就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曾陆续出现过很多其他政党和政治社团,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从理论主张和实践行动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全心全意、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斗争,从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无不彰显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第二,担当“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在一百年苦难辉煌的奋斗中,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遭遇逆境,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从未放弃过、从未动摇过,更从未懈怠过,始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融入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担;解放战争时期,党肩负着“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历史重责;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拨乱反正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使命。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动力。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6]。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际,身处国内外反动派的包围之中。面对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一步步做大做强,谱写了一首英勇斗争的革命赞歌。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拥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都是建立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巨大牺牲基础上实现和发展的。据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牺牲且有名可查的革命英雄就超过370多万人;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入朝作战牺牲的英雄儿女达19.7万人;新时代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有1800多名同志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第二,拥有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追求真理、践行初心使命,10多名全国代表冒着被搜查、追捕、封锁的危险,完成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中共二大提出要建立民主革命联合战线,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实现反帝反封建任务。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投身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彰显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继续发扬英勇斗争的精神,铭记初心使命,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书写了无愧先烈、无愧人民、无愧时代的辉煌篇章。[7]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源自人民、血脉源自人民、力量源自人民。翻开百年党史,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用忠诚和初心绘就的奋斗画卷。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但任何困境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有打倒我们,靠的就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和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1927年,毛泽东在宣读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入党誓词时强调:“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8]。“永不叛党”后来被写入党章并延续至今。中共八大上,邓小平提出将“对党忠诚老实”作为党员义务写入党章。100年来,从“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的坚毅,到“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的无畏,从“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凛然,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笃定,对党忠诚,早已深深融入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不改其心、不变其志、不毁其节。第二,始终保持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对每个共产党人来说,不负人民不仅是在党旗前的庄严承诺,更是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的忠实践诺。正如歌曲《江山》所唱:“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9]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教授申请入党时已年逾七旬,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的年龄确实大了些,但还想以有生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教育,能为人民做些事。为人民尽忠是不限年龄的”。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凝练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的磅礴动力。新征程上,以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全党,结合新环境、新要求、新实践,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向现实转化,为党和国家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出发点,从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来武装头脑、推进工作。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只有坚持“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有“能”的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好”,“中国梦”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以严密的理论逻辑建立科学信仰的基础,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方法和科学指南,必须根据新条件、新任务和新挑战,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11]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职责,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再次,要坚持不懈推进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12]。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始终围绕实现“中国梦”一路向前,一大原因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头脑。进入新时代,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不断创新理论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做到对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关键点,从情感上强化爱民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质和优势,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对于中国共产党员来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具体的、无条件的。首先,要涵养对党忠诚的深厚情感。对党忠诚不是多选题,而是仅有唯一答案的必答题。要做到思想上追随党,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做到政治上忠诚党,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表里如一、恪尽职守,牢记为党工作是第一职责;要做到行动上拥护党,要发自内心、落于行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诠释对党忠诚。其次,要强化爱民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3]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共产党员要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维护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不断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诉求、改进工作方法,坚持不懈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将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

(三)以“不畏牺牲、勇于斗争”为着力点,从意志上锤炼革命精神

弘扬“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要从意志上锤炼革命精神,既要锤炼不畏牺牲的革命风骨,还要锤炼勇于斗争的政治品质。首先,要锤炼不畏牺牲的革命风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以英勇不屈的革命意志,淬炼出不畏牺牲的革命风骨,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进入新时代,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需要发扬光大。要做好“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打算,在没有硝烟炮火的和平年代,也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重大灾难和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员要挺身而出,做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急先锋。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自觉做到舍“小家”保“大家”。其次,要锤炼勇于斗争的政治品质。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精神基因。推进伟大事业的道路布满荆棘,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深水区”和“无人区”,共产党人要秉持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决心,在斗争中经风雨、练筋骨。不断提升斗争本领,掌握斗争艺术,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灵活调整战略策略,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同时,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斗争浪潮中,能够豁得出去、顶得上来。

(四)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落脚点,从行动上践行初心使命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一道“理论题”,更是一道“实践题”。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向现实转化,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转化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中。首先,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取得的根本性成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进入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勇于担当作为。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奋进,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勇气在先驱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宏伟蓝图。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同“十四五”时期的奋斗实践相结合,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仅要有勇于担当的宽肩膀,还要有攻坚克难的真本领,善于不断从困难挑战中总结新经验、找到新方法、成就新作为。如果说,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伟大建党精神,那么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将丰富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将其发扬光大。

[1][2][5][10][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田凯华,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生成的三重逻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4).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J].党建,2021,(3).

[7]宋月红.深刻认识和把握偉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N].光明日报,(11).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庹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09).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伟大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