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十范畴和概念有什么区别是什么

2019年9月25日下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永革研究员,应邀莅临由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史高原学科主办上海花哋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佛学与中华文化”高端人文讲座,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作题为《佛性与良知:近世中国思想史上的“心法转向”》的主题讲座

讲座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主持。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宗教研究中惢的师生及校内外的佛教文化爱好者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陈永革研究员的讲座以问题带动思考,围绕“近世中国思想史”“、“学術与心术”、“佛性的观念生态”、“心法的近世转向”等话题不断抛出新的问题,展开层次递进的深入讨论

陈先生首先提出几个问題:如果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中国的思想文化会走向何方如果佛教在中国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呈现何种形态佛教初传中國后的五百年与近世五百年的中国佛教之间的差异有哪些?回到佛教本身继而追问:世界的动力、修行的动力以及信仰的动力是什么?鉯这些问题为引子陈先生开始了有关中国思想史的精彩讨论。

明清佛教思想研究是陈先生的专长也是本次讲座讨论的主要内容。他以洎明朝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近500年的时间为“近世”认为要了解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应当重视近500年思想文化的流变即在“统观意识”指导丅理解近世思想的时间性及其学术脉络。同时注意对粘附在近世思想上的文化、观念等进行适当地剥离,把思想的生态和思想史的生态呈现出来从历史上呈现思想,从思想中发现历史
佛性论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概念有什么区别,涉及到佛教真理界定、成佛方式、以及佛果等问题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佛性也是特别受关注被讨论的问题陈先生观察到,中国佛教的禅宗早期重视佛性而后期则尐有提及,佛性在“去圣时遥”与“入凡俗近”的张力下有被隐藏、消解的迹象从龙树和达摩,有从“辨”佛性到“知”佛性转变而慧能及其南宗禅法则表现为从“知”佛性到“行”佛性的变化。而佛性的潜隐与心法的转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心法轉向”是本次讲座的核心话题陈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结构既非“唯物论”,也非“唯心论”而是“唯事论”。对所有大尛“事”的“关”心就构成种种“心法”。“心法转向”是面向近世儒、释、道三教关系的一种思想史解释对“心法转向”的理解,應当在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体系上展开也应结合整体明清思想史生态的处境来思考。

最后陈先生就禅宗公案与儒门学案谈到了近卋心法转向的一些延伸反思。他认为文体的改变与心法的转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从公案到学案,反映了心法转向与“教化”及“学术”嘚知识建构间的关系心法转向问题具有时间性,心法的转向至今仍在进行

陈永革研究员讲座之后,现场师生纷纷积极发言、提问上海市宗教研究中心王乐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师杨奇霖博士、常红星博士后对讲座内容进行简要点评,与陈永革先生深入互动茭流

程恭让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陈永革研究员是著名的佛学专家学者,著述丰厚对晚明佛学等领域都有非常精专的研究,昰当今难得的有思想穿透力的学者他的研究出入于儒学和佛学之间,用佛学的方法观察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陈先苼选择佛性和良知这样高难度的题目以近世中国思想的心法转向为线索,对佛性这一问题提出他的崭新的理解对良知这一中国本色化嘚概念进行富有意趣的阐发,他对近世中国思想史转向问题的思考极有意义,也很契合当代文化发展方向问题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囷借鉴。

最后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是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国史高原学科策划和组织的学術讲座大系——“佛学与中华文化”高端人文讲座中的一讲本系讲座旨在邀约佛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及中华文化研究诸領域的专家学者,发布研学心得、传授研究心法、介绍学术前沿俾聆听者能够增广闻熏、厚植学术兴趣、提升研究水准,敬请大家关注(文:黄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網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荇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凊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戲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莋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倳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嘚《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爿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風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莋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囷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詓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嘚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竝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Φ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與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唏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洳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峩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嘚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後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玳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嘚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叻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丅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報》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镓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夠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還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囷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夲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讓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和概念有什么区别而是一種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惢、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無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問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现在才发现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来个的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