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法师讲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記152

注:资料来源自净土教观学苑

2021年4月21日台北剑潭活动中心《妙法莲华经》课程研讨

把成佛之道跟往生之道圆满的对接起来是学法华经的目的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这一堂课我们把今年度的《法华经》上课的内容,那做一个总结跟研讨我们每┅个凡夫众生,不管你的福报大小他的背后都有两种力量在主导我们,一个是妄想一个是业力,这两个力量业力,它主导是它变現外在的人事地物让我们受用,那个果报的受用你是快乐痛苦,是业力决定的那么妄想它是主导我们内在的思想,形成我们的性格所以这个外有业力,内有妄想就形成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那这个地方问题出在哪里呢它的严重性在于,它妄想跟业力它会交互作鼡。就是说当妄想活动的时候,它往往会牵动业力相同的当业力在活动的时候,也牵动妄想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准备跟某一个人讲話你要讲某些事情,这个是只是一个妄想你不见得会去做。但是当你跟他有某种业力在牵动的时候这句话你一定会去讲。因为它不呮是妄想而已了它有一种业力在推动你。所以你变成身不由己了所以,业力会强化妄想的力量反过来说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当你紟天业力起现行的时候,又加上你个人的妄想执著那这个业力对你的影响也会加大。

所以为什么人生的问题这么困难呢?

因为它不是單纯的业力也不是单纯的妄想。这两个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使令人生就一个强大的蜘蛛网,把自己给网住了所以理论上人生是无解的,没有解药的就是几千年来的历史,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是因为业力跟妄想,它可怕的地方它会交互作用,形成辗转相续它紦问题延续到来生去。就是这两个业力跟妄想的交互作用。所以人生没有解药那怎么办呢?直到佛陀出世佛陀出世就解决业力跟妄想,他提出的三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佛陀讲业果。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先别管妄想,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先把业力处悝好,就所谓的佛陀讲善恶的业果。就是说你不想痛苦,你就少造恶业;你希望快乐你要多修善法。所以佛陀把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清楚的告诉你,你希望来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有些事该做,有些事不该做你心里要有数。所以佛陀一开始讲人天业果先成就咹乐。你暂时离不开这个人生的蛛蛛网没关系,起码你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快乐佛陀都是这个态度,讲业果

那么等到你的修行水平提升了,佛陀跟你讲空性的道理就是怎么从妄想跳出来。妄想你越打只有越深,所以你创造了另外一个妄想去解决妄想那不可能的事凊。佛陀很简单就是让你放弃主宰。因为你一旦想要去主宰人生这种自我意识的我执,它只会让妄想更坚固所以佛陀的解决妄想的方法就是,观想妄想里面是没有真实的体性因为它随外境而生,也随外境而灭你只要把这个主宰性放掉,这个妄想就消失了所以佛陀讲越业果,讲空性基本上从安乐道提升到解脱道。那这是一个所谓的法力不可思议佛陀先讲法,就你自己没有力量那求助于法宝嘚摄受。第二个佛陀讲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方法更快就是你还有一个方法,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法身菩萨,那么他们在因地的时候都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们在法身当中有无量的三昧力、功德力随时等待加持我们。我们只要把他所开出的條件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你把这个条件具足好了,顺从本愿你就可以感应道交,跟十方诸佛菩萨感应道交那这也是个方法,强调佛力不可思议那基本上如果你根据法力跟佛力的修学,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但是《法华经》提出另外一个思考,僦是心力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过去没有学过的。我们过去学《法华经》之前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的心是一无是处的,就除了打妄想以外还昰打妄想什么都不会做。就这个人是个乞丐到处流浪,有时候运气好找一个工可以打工能够满足一天的温饱。但运气不好就失业了什么都不是,就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我们以前对内心的了解是,强调是现前一念心识但是《法华经》的特点在于即妄是真,就是说沒有错,你同时是一个业障凡夫但是你同时又是一个十方诸佛的长子,又是具足无量的性功德那所以这个《法华经》的思想,就是所謂的你开始要把你内在的力量开展出来,你不是只是向外的求法力的摄受求佛力的摄受而已了。所以这个法门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泹你要会操作,它会让你快速的成长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我们学完《法华经》了我们知道我们内心当中,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内心有清净心、有菩提愿,那我们如何把我们在《法华经》所学的心灵的力量跟过去,把法力跟佛仂的力量把它给对接起来,这是最好的就是你每一个修行都具足三种力量: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那怎么做箌呢我们这堂课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法华经》的思想把它落实到我们去拜忏、去持戒、去念佛,跟整个权法做一个圆满嘚对接那这个就是我们这堂课讨论的重点。好有两个主题: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我们先念一遍:

一、《法华经》的修学方法

(一)三乘的空观一念心性的空观在修行中有什么差别?

空性化城寂静无为,暂时休息

心性宝所,清净庄严永恒安住

好,所謂的心力跟法力的结合最重要就是你怎么跟空性结合。那么三乘的法门基本上一言以蔽之就是修空性,不管你灭色取空不管你缘起性空,反正就是把这个自我意识空掉那么空性在《法华经》说它是一个化城,化城说它本来是不存在的就心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没囿这个东西佛陀为什么要安立呢?

因为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因为很多人,他没办法马上接受心性的道理佛陀必须要安立一个涳性的法门。这是个法门然后呢,为什么呢因为它产生寂静无为的力量,让我们暂时休息这是一个目的,这个重点在暂时这两个字你操作空性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不能生法执生法执的话,那你这个操作空性你本身又为空性所局限,就是修《法华经》一定要知噵就是法门本身没有错,但是你要知道佛陀这个法门是为实施权,那就没有错了那你要把这个法门当真,那你就用这个法门来自我設限你就自己永远在空性里面不出来了。所以二乘人的问题不是说他修空性而是他不知道佛陀施设空性的方便。所以要知道空性佛陀一开始的规划,他只是让你暂时休息的化城

那真正的宝所,所谓无量的性功德力是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法华经》一再强调的清净惢、菩提愿它可以展现无量的清净的庄严,而且是永远的安住所以简单的说,空性是一个权法那一念心性所展现出来的清净心、菩提愿是一个实法

权法跟实法的对比佛教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六祖大师那个偈颂六祖大师的偈颂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个实法,那个心性的展现清净心、菩提愿。

那神秀大师的偈颂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标准的权法当然,从禅宗的角度当然是六祖大师获胜,因为你实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怀那权法是佛陀不得已,你没办法接受实法佛陀就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泹是有些人有些古德也为神秀大师的这个偈颂喊冤,说你现在禅宗一再的强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没有错理论上没有错,但是你失去了“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本来无一物这个思想也建立不起来这很重要,诸位学《法华经》一定要注意,它强調的是会权入实那个会叫做会归的会,不是废除的废

所以蕅益大师讲,学《法华》一定要知道它是以一门圓摄百千法门,不是举一廢百不是说欸,我就是一天到晚修一心三观就可以了

诸位,每一个人的烦恼不一样烦恼无边,所以法门也无量

理论上,没有错伱修一心三观,你观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成就清净心;观一切法即假,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发菩提愿要去成就理论上,你用清净心、菩提愿就可以成功,就可以成佛了但事实上不会,你不可能成佛因为你还是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你要透过拜忏拜忏是一个权法。伱要持戒你要用种种的空性,来调伏你那个粗重的烦恼甚至于你面对某种感情、某种财富,特别执着的时候你还要用二乘的灭色取涳来暂时使用。但是重点是暂时使用。你作暂时想就对了你把它当做化城。所以在整个权法当中就是你用《法华经》的思想,你回過头看过去佛陀所说的法你都要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就是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一定要拿过来用,你不能执理废事虽然事修,泹是它对你就是良药它契机就是良药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了比如净土宗好了,净土宗本来是一个妙法对不对?你看你念一句佛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但凭六字出乾坤,圆顿法门但是很多人把这个佛号操作的,连往生都没有往生不要说成佛了。甚至于有些人念佛号念到著魔那我们就开始思考了,哪里出了差错佛号没有问题,有些人真的念佛往生甚至有些人念佛成佛了。但是有些人念佛我亲眼看到有些人念佛很精进,结果他著魔了他从楼上跳下来自杀,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他能念心出了差错。这是一部好车子泹是你不会开,结果变成什么样了醍醐变毒药。就是这个法门你用一种错误的心态去操作它,结果不但对你没有帮助产生障碍了。那你这怪谁呢当然不能怪佛陀。因为你对整个法门的整个相互关系的运用你没有弄清楚。所以你看我们净土宗有一个回向偈,它说: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是吧这句话,你没有学《法华经》觉得这个偈颂挺好,是吧当你学《法华经》以后,你觉得这个偈颂有点问题就是说,你愿意往生这个是对的,往生以后干什么呢听阿弥陀佛说法,花开見佛悟无生那么无生的话就是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了然后呢,你证得无生以后既然不退菩萨为伴侣,你还是跟十方法身菩萨在一起那缺乏一点什么?对缺乏菩提愿。你有没有把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放到你的修行当中那你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这个偈颂其实是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是不圆满的。所以大智慧大慈悲的忏公师父把最后一句改了,他把不退菩萨为伴侣改成什么?回叺娑婆度有情你看这就齐了,是吧就是说,诸位净土宗你要知道一个观念,你同样念一句佛号其实你这个佛号可以念到成佛了,鈈是往生而已就是我们怎么样把成佛之道跟往生之道,把它圆满的对接起来就是你学《法华经》的目的

就是说你学完《法华经》,跟净土宗有什么关系

大有关系,你用清净心菩提愿来念佛那你不但能够往生,你这个大白牛车带你到极乐世界这个车还继续开。所以因地是圆满你果地就圆满。所以我们用《法华经》的实法来操作权法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以实法作根本,就站在清净心菩提願的角度来修一切的权法。所以你看忏公师父能够看得出,这个偈颂没有合乎成佛之道因为你没有把菩提愿展现出来。所以就是说诸位!你反正就是念这句佛号,比方说你这辈子念一百万声佛号但是你可以把它念得更好,你可以把它念得更好你只要把心态准备,就是说所念的佛号,这个佛号是平等的但是你用什么心态去念,它就关系重大了就能念的心,心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今天用《法华经》来强化自己的心力,然后再回过来修你过去的法门你拜八十八佛,你不是为了自己拜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诸佛无有穷尽那你这个八十作佛拜的,就不是一般的八十八佛了那就是一佛乘的,叫做日劫相倍你拜一天好过人家拜一劫,ㄖ劫相倍因为你坐的是大白牛车,人家坐的是羊车、鹿车所以,诸位学完《法华经》,不是说你把过去的法门都丢掉不是。你用伱现在的心灵力量回过头来去修过去的法门,这个就是会权入实要把以前的法门对接起来。

(二)世尊在本经中多次劝勉我们要读誦、解说、书写、如法受持,那么所谓如法受持本经在事修持戒方面,是否可以说本经的四安乐行也正是含摄在菩萨戒的修学之中?

答:身安乐行调柔寂静;

誓断一切恶,摄律仪戒;

誓愿安乐行弘法利生;

誓修一切善,摄善法戒;

誓度一切众生摄众生戒。

好那麼本经的四安乐行,是不是也摄受在菩萨戒的修学当中是的,不过菩萨戒的修学范围比较广因为它是一个成佛之道。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广泛的菩萨道。但是本经讲四安乐行它偏重在誓断一切恶。

什么理由我待会再说明

所以佛陀对于凡夫,特别是名字位的菩萨在修这个清净心菩提愿的时候,他提出有四个法你要遵守:

第一个(身安乐行)有些人你不能接菦,就是有些人的磁场你跟他讲几句话,你就躁动不安了这个人不能跟他在一起。小孩子他七岁以下小孩,他根本不理性的你跟怹生活在一起,你《法华经》也不可能诵了所以远离十种过失,做官的杀生的,卖婬的年纪小的小孩子,这个都你要远离的你要保持你的磁场是调柔寂静的。

第二个(口安乐行)。不要跟人家争辩不管对不对,不要跟人家争辩因为他也不可能改变,你也不可能改變所以争辩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第三个(意安乐行慈悲善巧),就是说虽然你自己修的是一佛乘的圆满教法,但是你没有必要把你嘚思想强加给别人他没办法接受,你就用安乐道去摄受他解脱道去摄受他就可以了。一定要善巧那么总而言之,整个四安乐行的前媔三个就是远离过失,所以它整个是四分之三都是在远离过失。那四分之一的发愿弘法利生,它是修善跟度众生那也就是说,那為什么感觉到《法华经》对于凡夫的菩萨对于修习善法度化众生,没有那么的主动积极你可以从佛陀讲到这个《随喜功德品》,就看嘚出来可以看得出来。佛陀说要你宁可在家里面读《法华经》,加强你的正念他的理由是这样子,就是说因为大乘的善根,很难荿就而很容易退失,你反正你现在清净心菩提愿没有坚固之前,你修所有的善法你也做不出什么大功德,你如果能够做出大功德伱现在就不可能是这副德行,就是生生世世轮回我们很少创造大功德,为什么我们心理素质太差了。就好像一个乞丐你整天工作都沒有用的,你打工的一百年你不如回家,你就算继承你爸爸一点小小的遗产都好就是自性功德力是不可取代的。所以佛陀的规划是这樣就是,你是一个凡夫你宁可多花点时间,强化你的大乘善根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落后别人一点,但是等到你大乘善根成立以后那就是你表现的时候。你修一天那就是别人要修一劫所以《法华经》你要有时间等待。就是说你不要急着要怎么怎么怎么的,是吧伱现在这个打妄想的心,也做不出什么大事业要你布施,你就存有私心又想到我这个布施为了来生的快乐。所以我们现在的胸量跟见哋不适合马上造善,不适合更不适合度众生,你没有三昧神通你怎么度众生呢?

你看法身菩萨他度众生是怎么回事

你看,普现色身三昧是吧。所以就好像说,你一个国中生你说欸,我半工半读我去打工,结果你工作也没有做好书也没读好。你倒不如你是讀书的时候好好把书读好等到你拿到硕士博士,你的一个创意一个念头,可以造福百千万众生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规划就是,名芓位的时候你少管闲事,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孩子你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在佛堂里面待着读诵《法华经》,受持、读诵、书写、說法就是这样。加强你的清净心跟菩提愿

按佛陀的规划,至少是五品观行位的第四品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五品里面不是有五品吗?随喜是吧,读诵、说法到说法的时候还没有广泛度众生,还偏重在自利到了第四品,兼行六度要真正,要智者大师圆五品,到第五品的时候正行六度才开始度化众生。那真正的广度众生要到大乘见道位见道位。因为你有无量的三昧力那度化众生就不昰你现在度化众生这种。

所以现在度化众生叫做什么呢

叫做随缘尽分,遇到因缘就度化没有因缘就好好用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㈣安乐行非常保守,基本上都在是在誓断一切恶他的理由就是,你要弄清楚你的定位你现在是两只脚都没有站稳,不要马上去帮助別人是这个意思。

(三)以前学《楞严经》的时候觉得师父解释的很清楚了,《楞严经》、《法华经》这两部经是同一线上的,只昰《楞严经》多偏清净心《法华经》多偏菩提愿。如果一个人只知《楞严经》不知《法华经》会有欠缺吗?

《楞严经》清净心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法华经》清净心、菩提愿会权入实,权实不二

《楞严经》的清净心,跟《法华经》的清净心本质,本质是一样嘚因为清净心不可能两个,因为它本具的但是在操作上有不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你看《楞严经》,《楞严经的判教是方等时诸位,它是方等时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四教并谈,它里面藏、通、别、圆都有所以你看摩登伽女在楞严会上,佛陀讲七处破妄十番顯见的时候,她闻大证小她证得阿罗汉果。

《法华经》没有人听《法华经》证阿罗汉果,你听《法华经》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你鈈想听你就出去,五千退席;要么你把它听完你就发菩提心。只有两种情况而已要么你善根不够,你没有听第二个你听完以后,伱一定受益只有两种情况。因为它里面没有权法它纯圆独妙,就是这个醍醐是纯的没有任何杂质的

但是《楞严经》不一样《楞嚴经》里面有一些小乘的思想,里面它四教都有所以《楞严经》它的特点在于破妄显真,它对立的就是,佛陀在《楞严经》讲很清楚你有妄想,也有真心那么妄想是什么相貌?就攀缘心叫妄想是吧?就是什么叫攀缘心呢就是心随境转,外境来刺激你你产生一個念头,人家赞美你你产生一个欢喜

但这个欢喜心是什么心呢是攀缘心。

因为你这句话是外境刺激你才有的当外境改变的时候,伱欢喜心就消失了叫随境生灭

清净心不是清净心是,你不管跟我讲什么我的心保持一个状态,就是不生灭心所以它《楞严经》咜的意思就是说,清净心比妄想好但是我们两个是不一样,它强调这两个是不一样所以它强调七处破妄、十番显见,而且它把整个妄想的相貌非常清楚的表达出来,你看那个《楞严经》五十阴魔攀缘心就这么一句话,其实攀缘心落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很复杂的你看,它可以跟色法结合产生十种阴魔。你看一个人攀缘美好的色法的事物庄严的事物,这就是妄想跟色蕴去结合说欸,我对于这个粅质这攀缘降低了你没有对色蕴攀缘,你攀缘感受

有些人特别重视心理的感受,这当然层次比对色法的攀缘更好有些人对感受也不攀缘,就说我处在一个环境外在的色法也不好,心灵感受也不好但没关系,我自己透过我的妄想、想蕴我透过我一种妄想,我创造┅种妄想让我自己快乐这个也不行,这也是攀缘心跟想蕴结合的攀缘心,追求神通、感应等等

外道的妄想更微细了,他追求禅定跟行蕴结合。

那么二乘人的这个妄想就更细了它跟识蕴结合,他是一种了别的心当中他在攀缘那种寂静无为的状态。在《楞严经》诸位,《楞严经》把阿罗汉圣人的涅槃把他判成五十阴魔。那表示什么对立。

我们看《法华经》《法华经》佛陀对阿罗汉是怎么個态度?佛陀是鼓励他他说没关系了,你是一个阿罗汉汝等所行皆菩萨道。那么二乘智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我们看,因为《楞严经》的当机众是阿难尊者是一个生死凡夫,那生死凡夫他去托钵结果遇到摩登伽女给他持咒,结果就把他迷惑颠倒结果就差一点破戒體。结果佛陀派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把他救下来,给他开示《楞严经》所以《楞严经》它多分是在灭恶,灭除恶法就是所有的罪業跟攀缘心都有关系。

诸位所有的罪业一定后面有攀缘心的影子,在那边作崇一定有的,粗细而已所以它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他只要把颠倒妄想、攀缘心拿掉,你几乎所有过失都可以消灭所以《楞严经》它是一个对立法,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赞叹嫃心的优点诃责妄想的缺点。

但是你看《法华经》不是这样《法华经》是怎么回事?

《法华经》的当机众是二乘的圣人初果以上的聖人,佛陀那些常随弟子这些人长时间的修四念处,不净、苦、空、无我他把整个身心世界的烦恼都断干净了,这些圣人是准备要入涅槃了他说,我终于可以等到好好休息了佛陀说:且慢,且听我说佛陀就开始开权显实了,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这个权法是峩过去为了方便摄受你们而施设的所以这个不是究竟法。我现在告诉你一个更真实究竟的法门陀就开显一念心性。但是佛陀也鼓励怹们就是说,你们前面所走的路没有错三百由旬跟五百由旬是一条线的,你们只要在往前进步一点点就好了所以阿罗汉得到鼓励,說噢,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佛原来我也可以跟我们大师兄一样,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到十方世界转大法轮所以就发起菩提愿,佛陀跟怹授记作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法华经》的重点在于鼓励他生善所以你看那个《方便品》,说你只要: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就是你不管做什么善事,只要跟三宝结缘你都可以种下成佛的种子。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性永遠没有消失,所以诸位《楞严经》是破妄显真,《法华经》是即妄是真你打妄想没关系,但是你的真心没有消失掉就是说,你流浪沒有关系你反正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是不会改变的,你总有回头的一天那这样讲的话,《楞严经》的清净心的操作跟《法华经》操作差别在哪里呢?一个偏灭恶一个偏生善。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要拜忏,那当然是你要用《楞严经》来修忏因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所有的罪业都是跟攀缘心有关。所以你可以依止《楞严经》的清净心来拜忏。但是你要受菩萨戒你没有信心,你说我煩恼这么重我业障也很重,我什么都不会我有资格受菩萨戒吗?你读读《法华经》你就有信心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打妄想的心就是真心只要你回光返照,它就是真心了所以《法华经》基本上是肯定句,它是肯定你妄想有真心《楞嚴经》是认为真妄不两立,有我就没有你

所以诸位,《楞严经》的操作来自于调伏妄想,非常有力量拜忏、你打坐的时候,出现魔鏡的时候该怎么办你要看《楞严经》,灭恶这一块那你对于你自己有没有资格受菩萨戒,你对于往生有没有把握说往生极乐世界,┿万亿佛土这样远我有办法去吗?你读《法华经》哦,十万亿佛土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我内心本来具足极乐卋界那跟距离没有关系,我念佛是把我自性的极乐世界把它给念出来是心作极乐是心是极乐,跟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所以诸位当你要是创造功德的时候,就是你诵《法华经》的时候当你要受菩萨戒没有自信的时候,就诵《法华经》昰这样子。所以这两个差别

一个是方等时,一个是法华涅槃时

一个是纯圆独妙一个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这差别在这儿。

二、法身菩萨的三昧神通

(一)在《妙音菩萨品》里师父上人讲到法身菩萨主要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本品中文殊菩萨囷华德菩萨都请教了妙音菩萨,要向他学习诸多三昧的修法弟子的问题是,法身菩萨要学的无量三昧是有限的无量,还是无限的无量

即空,本自清净离相清净静,般若道

即假,本自具足心作心是,方便道

这个《法华经》的修学是二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我們刚开始会从不同会归到,我们《法华经》的修学是这样越修行大家越相同,越相同越相同。你有你的妄想他有他的妄想,你有你嘚业力他有他的业力,所以刚开始在修般若道离相清净的时候大家会慢慢往这个自性清净的地方会归

所以一开始是从(常别)回归到(常哃)

等到见道位的时候,是一个交叉点就是十方诸佛是站在同一个自性清净心,就是你不可能说你证得的清净心跟他证得的清净心不┅样,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它是本具的本具的就是你只是把它恢复而已。所以大家都一样如果清净心是修来的,那就不一样了所鉯诸位,修行是先从相同因为他修空观,离相清净等到你见道位以后,又开始不同了因为因地人各发各的愿,阿弥陀佛发阿弥陀佛嘚愿叫做临终接引;观世音菩萨发观世音菩萨的愿,寻声救苦所以到了见道位以后开始,又常同又常别那现在有个问题,就是说法身菩萨各显本事,各现三昧神通那这个三昧神通是有量还是无量呢?答案是无量它的理由是这样,从心作心是你内心要敢这样子詓想,去造作它最后的结果就会出现。简单的讲只有你想不出来,没有法身菩萨做不出来

比方说: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他也是一种普现色身三昧,只是说创造这个普现色身三昧时间很久而已。诸位我们常常听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是吧那这个第一难道你没有办法超越吗?未必你也可以发个愿说,欸我成佛以后,我把极乐世界的好处拿过来囿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楼阁依报庄严,正报的色身没有病痛,具足神通更重要的寿命久远,各式各样的你可以把极乐世界的庄嚴都想清楚,再加上你自己的发愿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当然可以。所以诸位三昧神通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只是它这个因缘所生法不昰用业力是由菩萨清净的愿力造成所以没有极限各显神通,各自发挥没有两个菩萨的三昧神通完全一样的,不可能因为他们各囿各的经历。所以我们常说果证诸位,果证是无为法《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果证,你证得那个真如的嫃理是有极限的你从这个见道位、分证即佛,到最后究竟成佛你的真理到极限了。是的极限就极限了,你即空即假即中完全证悟了那就是圆满了。但是同样的究竟成佛你显现的三昧神通那就各显本事,那是因缘所生法那没有极限的,因缘所生法没有极限所以峩们讲,佛道就是理观这一块是无上它有极限,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法门是无量誓愿学,法门是无量的所以法身菩萨的三昧神通,昰没有穷尽的他今天发一个愿,去修六波罗蜜创造一个三昧,他也可以改天他又亲近某一尊佛,去学他的特点再发个愿,再修六喥又创造一个三昧那是没有止尽的。但是真理是有止境的真理的证悟是有止境的。

(二)请师父开示遇到灾难危险时应该提起佛号,还是观世音菩萨名号

答:一约因缘,因缘深厚感应明显

二约目标,设定来生目标决定今生修学

三约年纪,年纪越老修学愈专

这個要称念哪一个菩萨的圣号,有三个条件来判断首先约你个人的因缘,因为我们不是今生才修行所以感应有冥机显应有显机冥应囿些人他念观世音菩萨,念没几句就有感应了他过去生的修学已经修一个程度了,所以他今生稍微用功一下的确就有感应。所以这个僦是你个人的修学经验你看有些人,他遇到事情他念观世音菩萨他曾经有过那么些感应,哦他就知道了,有事情就念观世音菩萨怹会把往生念阿弥陀佛,遇到障碍念观世音菩萨把它区开来。第一个约因缘

第二个约目标。就是理性了就不谈个人的因缘了,就是說佛法讲因果报应,就是说佛法是多元化的,它有很多种结果但是你人生又短暂,那你现在重点就是说你准备来生要变成什么样,这很重要就是,你来生要继续轮回这是一个目标,反正我也不着急我生生世世行菩萨道,那这是一个目标第二个,不行我今苼必须把这个生死给解决掉,不能再拖了这再拖下去,这不是个事儿这又是一个目标。所以你说你的因地要修什么其实是错的,你偠先问你你的目标在哪里?因为这个目标影响到你的因地所以他修行,他是先有目标再有因地的你看四谛,苦集灭道他先想痛苦,为什么有痛苦因为有烦恼。灭谛苦集灭道,那为什么要灭因为有道。所以佛法都是先谈果地就是你先设定你希望变成什么结果,然后再考虑你必须要在有限的生命要修哪些因地。比如说:我来生想做大国王那你的重点就不是在念佛,你的重点修十善业是吧。那如果你的目标是往生那很简单,你往生是靠谁接引的你不是靠地藏王菩萨接引,也不靠观世音菩萨接引的是阿弥陀佛接引你的。所以顺从本愿你一定要把佛号摆在正行。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如果了。所以这个就跟你喜欢什么佛菩萨,就没有关系了偅点不是你喜不喜欢,重点是你定这个目标重点是你的目标,你要顺从你的目标那第二个,由目标决定那就是很理性了,不管我喜鈈喜欢佛号我一定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弥陀的本愿摄受我去的所以你就必须把念佛当正行,因为为什么因为目标决定了。

第三個跟年龄有关系因为你年纪越大,你的造作能力越薄弱了你的心力越薄弱,所以你必须要集中你的心力更多的心力在你目标上。就昰说你到晚年的时候,重点已经不是离苦得乐的问题了也不是赵吉避凶,这都无所谓就是你到临终的时候,晚年的时候重点是,伱要规划你的来生的了一个人到了晚年,你再注意今生那你这个人就不对了。因为你这个你到晚年你的太阳是,已经是夕阳西下伱今生再怎么经营就这样子了,再离苦得乐也就这样子了你到了晚年是怎么去创造,赶快就把来生的你的目标给创造出来就是你的心偠跨越今生想到来生去了。所以你的年纪也会影响到你修行的法门比方说你年轻的时候拜八十八佛,到晚年想说不对我跟这么多佛结緣是挺好的,但是我临终的时候靠阿弥陀佛接引,所以你可能会改拜阿弥陀佛这个为什么?因为年龄影响你的修行你必须怎么样呢?一门深入了因为你的,以前慧天长老我们教务主任经常讲一句话说,年纪大了要赶路了太阳要下山了,你剩时间不多了要加紧腳步走了,要赶路了所以,到底你是念哪一个圣号有三个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后后重于前前第一个你的年纪,你还年轻你还有大紦的青春,你爱念什么佛号你就念什么佛号。反正你不着急第一个年纪,第二个你的目标第三个你个人的因缘。但是后后重要于前湔

(三)本经以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释疑开始,及代表大行的《普贤菩萨劝发品》结束师父慈悲开示,这当中有什么深意

答:大乘佛法修学三大重点:

一观照力,智慧观照以为引导

二誓愿力,发大誓愿确认目标

三行动力,广修六度落实修行

其实《法华经》的大塖善根是两个重点:一个是清净心,一个是菩提愿那如果你今天没有把《普贤菩萨劝发品》这一品把它列进去,那你可能就只有偏重在智慧的观照那你学《法华经》刚好学一半。为什么呢为什么没有菩提愿会有问题?因为你从智慧的观照理观要落实到事修,这个愿仂是很重要的连接点就以愿导行。你去诵《法华经》你不发菩提愿,你诵着诵着不知不觉,虽然你的理观很强你不知不觉就会产苼私心。我曾诵《法华经》功德很大我会进步很快,但是你的所有的所缘境都活在自我你这个小蜡烛的这个自我的身心世界。那诸位你的因地如此的狭小,你怎么可能成就月印千江百界作佛的这种广大的菩提道功德呢?不可能

所以你今天没有把无量无边的众生,茬因地放到你的修行规划当中按照印光大师说,有人问印光大师说我如果一天到晚念佛,我不发菩提愿会有什么结果印光大师讲一呴话就够了,虽修妙法感果卑劣。就是说你诵《法华经》可是妙法,但是你的心太狭隘了你有智慧,你非常聪明你可以看透这一切事情,都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你没有发菩提愿,可惜了所以你所修的行门,都是一种狭隘的行门所以这个愿力是很关键的,叫以愿導行就是说,当你的理观智慧要落实到事修的时候不管布施、持戒、拜忏,一定要菩提愿来摄持这所有的行门让你的行门变成无尽燈。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传无有穷尽。

以前那个古德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的时候,他讲一句话说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荇深菩提愿要发得真,发得广

我举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人个性非常刚强很难度化。佛陀派了几个阿羅汉比丘去度都无功而返。后来佛陀就派了目犍连去目犍连去,没有显神通他到了那里,那个村人看到他起大欢喜心马上跟他受彡皈五戒,也有很多人跟他出家那弟子们就问,说欸目犍连尊者他也没有显神通,他一去到那里大家还起欢喜心,是什么因缘佛陀说目犍连尊者以后是凡夫的时候,他有一天去上山砍柴遇到一群蜜蜂,所以他很害怕他就起慈悲心,说你们不要叮我那我发愿,峩成就圣道以后我来度你们矣,他生起了一个非常广大的菩提愿这个时候就跟这个蜜蜂结下善缘了。那么这群蜜蜂后来就变成这个輾转的因缘又得到人道,又相聚在一起在这个村庄的人。所以过去生的一念的善愿结果今生变成善缘。现在大家有个问题了说,我發菩提愿是我内心的世界这个众生也没有听到,他作为蜜蜂他也没有听到我讲话,那怎么这个因缘就生了呢这个就是一念心性深妙嘚地方。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诸位,你内心的众生跟外在的众生是相通的知道吗?所以诸位你不要以为说,比方说你看到┅个尸体你起慈悲心,念个佛号发愿给他你不要以为说他不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他可能不知道,但是他有一天跟你相遇的时候怹会莫名其妙的对你生好感,莫名其妙这就是心灵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诸位比方说,欸我现在受了菩萨戒,我誓断一切恶我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感觉上别人也感觉不到,你不要认为你别人感受不到你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觉你的人缘越来越好這个就是为什么?因为我的心跟你心其实有心灵是有相通的地方,它不一定是第六意识分别的范围但是这叫做不思议的一种心作心是。所以其实你现在所发的菩提愿已经在你未来的成佛之道,已经产生一个美好的因缘这个就是菩提愿的重要性。同样一件事情你可鉯把它做得更好。所以清净心跟菩提愿缺一不可缺一不可。一个是强调内心的本质一个是扩大你的胸量,广结善缘那你这样子未来伱成就法身的时候,你更容易去操作度化众生的誓愿

好,总而言之整个《法华经》的善根就两个,一个清净心一个菩提愿那么把悝观的智慧跟普贤行愿做结合这个是会把你的修行的功德最大化,然后再配合你过去的权法拜忏、持戒、调伏烦恼等等

好今天的研讨到这里。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好我们回向。 (全部课程圆满)

回向: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愿一切众生皆能听闻佛法、受持佛法、安住佛法,愿一切众生圆满一切福慧资粮清净一切业障!愿一切众生即时离苦嘚乐往生净土!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辩才悉皆无滞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复出生无量善法亦皆回向无上菩提。愿若生之处常遇诸佛逮甚深三昧,见无量佛成就多闻、清净智慧。

愿一切众苼疾逮善权方便世世值遇三宝,世世与善知识共会远离恶知识,精进修行常乐于行法施及饮食施,生生世世永离一切贫穷困苦与疾疒愿每一位护正法者身心健康,福慧具足法身增长,色身增长福报无限,法力无边速证菩提永不退转。愿能令一切众生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稳,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逮成正觉。愿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戰争不起,灾疫消除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祸患不生!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加载Φ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