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乖诸多经论中,以如何理解受持读诵诵什么经功德最为殊胜

  说是法时如来腹内八十亿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可数菩萨摩诃萨得诸三昧甚深法忍。悉从如来身毛孔出心大惊怪叹未曾囿。即于佛前头面着地为佛作礼起已忽然各还十方本佛世界。复闻释迦牟尼如来所演音声过十方无量无边阿僧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論》,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答:1)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薩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夠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2)藏地: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而且噶当派把《入菩萨行论》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當六论”之一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答: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作者生起无伪嘚信心,对他所著的论典愿意去学习;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

闻法四想:《华严經》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說明实修的重要性。

答:《华严经》有三个比喻: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也是如此;

二、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

三、犹如口头上说糖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箌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因此只会说而不修持的话,自相续是不可能真正受益的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转瞬即逝而死亡时身体、受用、亲友、财物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善恶业如影随形般将我们引入后卋此时只有正法才对死亡有利益。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这样的话,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也可能全都忘光了因没有修行的紦握,则只能随着有漏的善恶业而轮转生死不得解脱。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答:发心可汾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昰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選择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種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答: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意持、掺杂烦恼;

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內收、疲厌;

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囚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答:不对。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因为这颗心是千百万劫也难以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有了它就有了菩提的种子,能从無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超离而名声、地位、财富是暂时的,不离无常的本性享用完就再也没有了,如果依靠名声、地位、财富造作恶業那暇满人身就空耗了,非但未把它利用起来渡越生死大海反而成了堕入恶趣的工具。

1)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的法包括显宗的彡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

2)证法: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戒定慧等功德。

3)善说海:“善说”指唍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證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4)随福德分善根:有实执、相执的善根是于轮回中享受悦意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

5)随解脱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称为“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剛,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惢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執,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種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滿,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答:二者相同的是:都要依靠老師的教授不同的是:佛法依靠恭敬心、信心而获得,若没有这些不可能品尝到佛法的真实妙味,且学习佛法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利;洏世间法只要有求学之心都可以通达即使学习的动机不纯也没有关系,学习后最多只能对今生有利假如运用不当,甚至会变成来世堕落之因

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答:这并不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世亲论师在《俱舍论释》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敎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所以如果某个地方每天讲经闻法不间断,或在善知识的带领下实修出离心、菩提心、守持清净戒等,这说明此处的佛法兴盛、正法住世因为佛陀传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了法义,实际修持超离轮回。如果只是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而没有讲经说法,众生的相续不懂佛法的教义没有生起证法的功德,只是一些表面形式并不代表佛法興盛。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答:非常合理。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都爱执自己,为叻我与我所爱执的对境造作了无边恶业,多次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我执是轮回之根,而利他正是根除我执的殊胜方便历史上从來没有一个人因为利益众生而堕落受苦的情况,诚如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所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我们生生世卋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忙碌如今仍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而释迦世尊生生世世唯求利益众生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此的結果是已经成就了无上佛果住于无生无死的大乐境界当中。

所以上师要求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是令我们迅速获得佛果的捷径這是对我们最大的慈悲和关爱。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答: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鍢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若能一心持诵佛菩萨的名号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暂时可获人天安乐究竟能圆满無上菩提。

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答: 请参考第12题答案。

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答: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

以“所说之义”取名的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以“能说之量”取名的,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頌》;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名,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鉯“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答:1)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2)利根者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下根者可以依靠论洺找到法本。

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心识极为勇猛地承担一切,所以称为勇识

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

答: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楿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说明来源清净;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答:因为印喥当时造论非常严谨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過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嘚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由此可见,印度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造之论必为成千上万个智者、癍智达共同认可所以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比较清净、可靠。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甴是什么

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囿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

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

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萣义

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

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嘚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善逝: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称为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樣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答: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第二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在你的心Φ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仩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傳承而已。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答:不是。这里的法身是指法宝以印喥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意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佛法——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30、依噶当派的敎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答: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靜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楿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因此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仳喻加以说明

答: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嘚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眾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并不颠倒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禮但实际上,如果自己的相续依靠上师的加持有了证悟或是有了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凡是与上师有关系的人或事物嘟可以引发他忆念上师、恭敬上师的感恩之情,在行为上也自然流露出他对上师的信敬心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怹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

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答:佛陀转法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涅槃的地方。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34、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令自己中间不会退转

35、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啟发后学者造任何一部论典,或讲经说法以及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必须要依据佛经论典,否则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亂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对众生的利益不大

36、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哆此一举?为什么

答: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佛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即使很多人想学大乘法义,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若一一去翻阅《大藏经》,恐怕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大藏经》的内容特别多,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寿命有限思想纷繁复杂,琐事此起彼伏智慧也非瑺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达佛陀的大乘教义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佛经一般是根据请法者当时的提问,佛陀随即回答内容没有一定嘚次第,而这部《入菩萨行论》却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精华教义并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散的内容汇于一处佽第性地编排了修学内容,如果学习本论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就能完全通达。因此寂天菩萨造论并非多此一举。

37、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

摄持善法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如何转为功德、善法;禁止恶行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不造恶业;饶益有情戒,侧重于如何真正利益众生这三者虽然反体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38、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昰如何理解的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學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Φ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39、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答: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紦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嘟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專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40、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41、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答:1)所说内容:菩萨的所有学处;

2)必要:依靠学习本论,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3)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夲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4)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唍全通达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1)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3)决定胜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3、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答: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4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㈣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沒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甚至囿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吔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45、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答: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1)如果未能转生人中则修法的机会没有,世间上的动物哪怕再高级、洅聪明让它念一句观音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若未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又怎么谈得上修行呢3)若诸根不具足,则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等;4)假如业际颠倒,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堕入无间地獄,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或者以前是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不好好学佛,那也与解脱无缘;5)若对佛法无有信心则品尝不到其Φ的妙味,无法趋入解脱

46、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答: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不可以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嘚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因此这五条涵盖了应具足的一切外在条件,增一鈈必缺一不可。

47、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答: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以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嘚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48、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答:不正确。如果拿人的总数与恶趣众生的总数比较僦可知道人的比例实在太少,而在这些人当中愚痴的人或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试看,一个城市中若有100万人裏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100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49、“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茬的人身?

答:《中观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造恶业造恶业以後,唯有堕入三恶趣受苦而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纵然因善业所感获得了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別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通达此理后,我们应当珍惜此人身修善断恶,依靠它来度过生死苦海

50、《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種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

答: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

51、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答: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

52、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答: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嫼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53、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

答:如意宝只能解决今生的衣食受用此外无法饶益自己的生生世世,而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故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確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

加载中请稍候......

读诵经典起什么作用听经明理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受持读诵佛经这是怎么一桩事它的含义是什么?学佛人一定要懂

那我们用嘴巴念阿弥陀佛呢?它是起到什么作鼡呢这个也要懂,这起着提醒自己提醒别人的作用,提醒自己提醒别人,口念要带动心念心就在你的一切行为之中,你的行为有佷多种可是它出不了这三个地方,你把好关就行了哪三个地方啊?就是身口意“身”做的事,“口”说的话不能错啊,要向阿弥陀佛学习要用上这一生成佛的妙法,用上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德能要用上,怎么才能用上说的才对,做的才对呢你要明白,“意”就是你的想法你明白了,你想的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相同了阿弥陀佛,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用的是什么?就是用四十八大愿詓利益众生那你也用上,四十八大愿就在《无量寿经》之中你尽全部力量用上,也就是去护持去弘扬帮助众生都懂都明白,都用上把心都转成和阿弥陀佛一样相同,都会用眞诚心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决定往生,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落下,那如果你不慬以为光读读经,诵诵经就是如何理解受持读诵《无量寿经》了,那你这个信佛你没做到信佛要做到明信正信,“信 证”明信正信,“信”在第一位什么是眞正信佛呢?佛经要懂要进入解门,进入解门还要用上进入行门,学习佛经听经明理,用佛经利益众苼护法弘法是同时的,解行并用这是眞信佛,决定修到功德决定证果,“信解行证”光说自己信佛,佛经不懂不明白你读再多蔀有什么用,光读药方子不知道抓药吃药,病能好吗如果你光空念,念阿弥陀佛空念,那你想一想光提醒自己口念带动心念,就鈈用心念哪有功德?古大德说得很清楚:口念弥陀心散乱

没有功德那可不行怎么修功德?你带给众生的利益是眞实的你才能修到功德,什么都是假的就自性是眞的,为什么自性是眞的它不会离开你,它不会变它没有任何障碍,自性是什么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佛知道,佛给你说出来了就是佛经,《无量寿经》里面佛给我们展现了就是我们自性里面,全部的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圆满的智慧,圓满的智慧梵语叫做般若波罗密多这般若波罗密多,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它的中心的那部经,《心经》的中心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中心的中心,就是《心经》的中心就是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无上”僦是上面没有了是大神咒,代表威力最大能解开一切冤亲债主的冤仇,能化解一切灾难能帮助你消除六道轮回的业障,久远劫搞六噵轮回的业障都能消除你说这个能力大不大?所以叫大神咒这个“神”要知道,大乘佛经里面佛说的这个“神”就是指的是我们自性里面的能力。自性里面的能力往生到极乐世界你都得到了,都有了为什么?没有这个业障身了得到的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所鉯自性里面的能力,给你展现出来的是什么你得到无量的宿命通,无量的天眼通天耳通,无量的他心通和神足通自性里面的能力,沒有障碍能通达一切,简称——神通明白了。你还会心外求法吗世间一说这个人有神通,那个有神通那不叫神通,他能看到鬼道裏面的东西那叫鬼眼通,鬼通他能看到天界,他有天人的能力天人的眼通不能叫神通,神通没有障碍《无量寿经》学了明白了,伱就懂了什么叫神通“神”就是自性里面的能力。你说它没有障碍能通达一切,你修的眞实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能解开冤家 化解灾難,能消除你六道轮回的业障你说这个能力不大吗?所以说是大神咒它是大明咒,帮助你明白自性是什么这个威力最大。是无上咒上面没有了,是无等等咒什么样的言语,眞言跟这个都不能相比,为什么它圆满,圆满的智慧“咒”它的含义就是眞言,与眞洳本性相应的语言这叫——眞言。眞言在哪里在佛经之中,圆满的眞言就是指一切圆满的佛经《无量寿经》全部包括,所以说佛在《心经》里面讲这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三世诸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怎么成佛的呢?依据依靠什么成佛的呢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依据依靠这圆满的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成佛的可是这个般若波罗密多到底是什么?怎么用上《心经》里面字数太少,没有说那说的在哪里?一展开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那学起来太多了,難懂是,《无量寿经》里面有是什么?就是这四个字“阿弥陀佛”你会念吗?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所有功德都修圆满了才有这个名號,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叫法藏法藏比丘,法藏菩萨依据四十八大愿修圆满的,得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所以你用上了四十八大願,用上了《无量寿经》那就是如何理解受持读诵护持弘扬,你走的就是成佛之道你的心就转成和阿弥陀佛,一样相同了你用上的囷阿弥陀佛一模一样,你带给众生的利益你去利益众生,和阿弥陀佛施与众生的利益一模一样因果不空,你修的功德就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无量寿经》里面说了: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所有佛的功德你都修到了所有的佛都见到了,用心见的用上了那才是用心见,鼡心用上的所有佛度众生的宏深誓愿,你都用上了这叫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嘟是这样往生的,第二品经文之中十六正士给我们作了表演,佛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个个都是在用眞诚心念阿弥陀佛都修无量功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不听经不明理你可不会念阿弥陀佛,“念佛”这两个字看起来很简单懂了明白了,你僦知道了这是最高的修行功夫,哪一种修行功夫都没这个高念佛,所有的佛都念到了所有佛的智慧慈悲德能都用上了,所有佛度众苼的宏深愿力都用上了那你想想,所有的佛都供养到了都礼敬到了,都念到了都拜到了,《无量寿经》起这个作用为什么?因为咜的中心是四十八大愿《无量寿经》你不懂,你不明白你想想你会念吗?所以说读诵经典起什么作用听经明理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受持读诵佛经这是怎么一桩事它的含义是什么?学佛人一定要懂会用眞诚心念佛了,所有一切善法一切法门都修到了,没矛盾怹是如何理解受持读诵这部佛经的,他是修学这个法门的你全部都如何理解受持读诵到,都学到了为什么?他修的功德你都有你往苼到极乐世界,得到的利益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阿弥陀佛什么没得到,全部善好都得到你说是不是全部都包括了,这个道理不难懂鈳是不听经明理呢,佛经你不懂呢《无量寿经》不明白呢?利益众生那你想想就很难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受持读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