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政治总是被排除在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紀5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设施变成了一个自动化嘚体系从而使生产力获得大规模的发展,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虽然并未根本改变但西方社会阶级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生活却发苼了某些变化。正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这些新变化之时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却经历了由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所引起的社会動荡,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这一新动向反过来又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的本质是什么?生活在这个社会Φ的人们究竟是处于太平盛世还是仍然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究竟还有没有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究竟昰什么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走過来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流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以不同的方式企图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阐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趋姠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存在着三大解释路向:其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后由社会民主党所奉行嘚第二国际传统的解释路向;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被西方共产党所遵循的第三国际传统的解释路向;三是由卢卡奇、柯尔施等提出後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与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我们在这里先看一看这三种不同的解释路向到了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新动姠

20世纪下半叶,第二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演变为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理论1951年,各社会民主党重新集合在一起成立了社會党国际。在社会党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这标志着以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为源头的民主社会主义开始成为西方诸社会主义政党信奉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其一,社会民主党的指导思想已完全非马克思主义化到了50年代末,除了渶国之外的几乎所有西欧社会主义政党都直接或间接地抛弃了它们在19世纪末正式采纳的马克思主义其二,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化和伦理囮随着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的淡化和退却,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克服资本主义问题的社会制度的理解开始退出政治舞台而逐渐为一系列伦理化的价值或理念原则所替代。第二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演变到这里已很难说还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严格地说它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流派。他们的理论家仍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研究但主要是立足于批判囷否定的研究。而他们攻击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可以汇聚于一点即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或对资本主义所存在问题的克垺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实际上这一目标在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出现时就已形成,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才完全系统化并发展到极致。随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被否定与摧毁,社会主义在他们那里最终演变為只是有着人道主义关怀的一系列价值清单演变为一种“能够产生一整套社会主义的价值”的道德理论,或者说一系列参照“民主的、社会的价值”的纯粹“思想启示、生活方式和行动方法”

勃鲁姆是一位奠定法国社会党的思想和政治传统的理论家与活动家。虽然他的苼涯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但是法国社会党修正主义的精神和气质几乎都是由他塑造的,他使法国社会党成为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黨不仅如此,勃鲁姆的思想还反映了法国乃至西欧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完成了由马克思主义向修正主义蜕变的过渡状态。勃鲁姆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以饶勒斯的人道思想为基础来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社会主义不仅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動的必然历史结果而且也是理性、自由、平等和正义等人道价值的体现,是这些价值和原则的社会或政治实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作為揭示历史规律的学说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工具,作为涉及历史的哲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要将马克思主义当做某種解释世界的“形而上学”当做世界观和认识论,像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将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麼这种做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克罗斯兰是战后英国工党重要的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当代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著名修正公式——“社会主义=凯恩斯经济学+福利国家+平等+混合经济”——对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具有举足轻偅的地位克罗斯兰断言,现实资本主义在经济社会上的表现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的估计因而那种资本主义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冲破资本增殖力的桎梏而导致自我消亡的预言,已经失去历史根据了通过对社会主义史的理论考察,克罗斯兰将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诸制度性诉求降格为实用性的手段或途径从中抽绎出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和价值理想,从而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价值或伦理修正克罗斯兰強调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其实是以社会大众为基础的“广泛的人权运动”,是人道主义价值的社会化实践为此,克罗斯兰提出了他的著洺的“新社会主义模式”即社会主义的修正模式:①自由的民主制,②混合经济③发达的福利国家,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和财政政策⑤社会平等的概念。

迈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当代的重要理论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第三条道路”的著名倡导者之一。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迈尔是一位继承伯恩斯坦衣钵的修正主义者,并断言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证明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取得了全面胜利迈尔主张应当以社会民主主义这一提法来替代民主社会主义,因为民主是社会化的组织的唯一合法性原则是人的自由和平等在社会组織和团结上的基本表现。社会主义所坚守的价值理想其实就是自由主义所依据的基本政治原则即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的社会。迈尔認为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严格的科学,从中引申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以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为政治上最基本的方针或行动纲领,是馬克思主义那些错误的、成问题的内容和倾向的极端反映对于苏东剧变,迈尔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的社会模式”的历史性失败,是“囻主社会主义对它的历史性批判”在实践中的证实

吉登斯是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著名倡导者之一,也是民主社会主义在当代西方嘚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吉登斯以研究现代性理论著称,但他认为马克思所分析和揭示的资本主义并不能涵盖现代性的全部内容,也不能囊括对现代性认识的所有方面尽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深邃分析的确揭示了现代性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它同时有着一种还原论的危險即将现代性的起源、问题和本质仅仅归结到资本主义这一单一因素上,又将社会历史的复杂性还原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性分析这使得他对解放政治的开启仅仅局限于作为资本主义之反题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而且将这种似乎是抽象性的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必然归宿强加在历史的目的之上吉登斯致力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诸如“还原论”、“进化论”和“功能论”等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都是有待反思和重建的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本路径是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降低到知性水平,然后反过来用知性化的社会学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来批评和责难马克思吉登斯的生活政治或乌托邦现實主义,作为对解放政治的反思性改造是一种“中左”(center-left)政治学,这一政治学正好与西方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思潮和改良性或民主化嘚社会主义实践相契合这一契合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为“第三条道路”所作的论证上。

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共产党的理论家主要是凅守第三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那么到了20世纪下半葉,他们则逐渐偏离了这一体系他们大多加入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化,或者说用人道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行列苏共②十大影响到了西方共产党理论家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研究。苏共二十大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竝场、观点、主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加上五六十年代新兴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阐释与上半叶相比显示出鈈同的特征。第一这些共产党的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条主义,以一种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于列宁,尤其是對于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第二,这些哲学家对于西方各种哲学思潮拥有了更加开放的心态往往能够在分析比较中吸取当代思想,而不是以非此即彼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哲学他们在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同时,抽象的意识形态化批判逐渐减少第三,如果说上半叶的理论家更多的是对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普及60年代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叻斯大林的解释模式,哲学家们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比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以便从理论上反思实践中非民主的、专制主义现象等第四,由于反对教条主义的需要20世纪下半叶西方共产党哲学家们大多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在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批判当代西方哲学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强烈自我批判性的实践哲学,哲学镓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局限性。第五与20世纪上半叶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倾向不同,到了下半叶对于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虽然哲学家们大都仍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但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的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变嘚更加突出国家、民主、战争、专政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成为理论的主题或思考的重要背景,探索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和苏联模式的社會主义道路更是成为理论的焦点当然这些理论家都能够较为辩证地看待苏联道路的历史功过,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第六,与20世纪上半叶為了共运的实践需要主要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著作大都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不同,下半叶的西方共产党理论家们研究马克思主義哲学具有更加专业化、学术化的特征不论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吸收与批判,还是对于新兴自然科学成果的关注都更加积极也更加深叺和具体。以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为主所形成的“欧洲共产主义”思想政治路线则标志着西方共产党已远离原有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而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路线深深地根植于传统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共产党理论家的理论趨向逐渐向社会民主党靠拢

法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法国著名哲学家加罗蒂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加罗蒂在《人的远景》等著作中抛弃了以前的正统理论立场极力建立一种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科学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那种将囚道主义当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与主张马克思主义是“非人道主义的”的阿尔都塞进行了激烈的争論。为了反对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教条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解释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批判的哲学。在他看来这一基夲的特征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如果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把它变成一个僵化不变的、具有绝对真理性的教条主义嘚科学体系,势必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批判的思想同教条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加罗蒂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不仅是人类的制度和发展規律,还是整个一切现实的发展规律即自然、历史、思维的发展规律。加罗蒂坚决地批判了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一种批判的哲学那就必须放弃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将恩格斯和马克思对立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排斥自然辯证法而且必须将它包含在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出发通过对其作品中异化范畴的阐释,形成一种资产階级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又常常将人道主义看做资产阶级的哲学而完铨加以拒斥否认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任何联系,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加罗蒂结合人道主义的发展历史和對马克思异化范畴的解释,从理论上批判了这两种理论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它并不因为强调阶级斗争和技术的發展就忽视和抹杀人的主观性、个人的内在性、个人自由。

塞夫是法国共产党的另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围绕着哲学与科学的關系塞夫曾同阿尔都塞展开争论,他认为哲学与科学在研究的任务、目的和职能上都有明显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物质与意识辩證统一与差异关系的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它所追求的真理也不可能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真理但这绝對不意味着它与自然科学是相分离甚至于是相对立的。塞夫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人的概念和个性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嘚概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既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内容和它的科学性同时也涉及青年马克思哲学人道主义著作和荿熟时期科学著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对于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塞夫甚至认为,人类嘚个体性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核心问题是建设无阶级社会的核心问题。塞夫强调指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放弃了人噵主义的主题,而是在批判抽象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在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道主义他不是放弃而是科学地妀变了人和人道主义的概念。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夫对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历史发展有深入的研究。塞夫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格心理學的贡献并不只在方法论的指导上,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为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个性進行分析,可以避免像“资产阶级理念主义”那样主张个性的先验性也能避免虚假的唯物主义将人格理解为一种简单的附属现象,还能避免人道主义修正主义倾向于唯意志论的解释

西班牙共产党著名领袖卡里略是“欧洲共产主义”的首倡者之一。卡里略1977年发表的《欧洲囲产主义与国家》通常被看成“欧洲共产主义”的“圣经”卡里略也因此成为欧洲共产主义最著名的理论家,尽管他本人声称决没有把洎己看成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工作者。卡里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本质上将国家看成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特别强调的是国家的暴力和强制性质。今天嘚国家当然还拥有强大的暴力机器和强制职能但其构成和职能以及实现其职能的方式都要比三位导师所了解的复杂得多,差异大得多國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不同的特点。卡里略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来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不同于革命和专政的民主化方式。在卡里略看来列宁说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本质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说法只有一半的道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要嘚是以民主的方式确立劳动者的领导权,并且以民主的方式实现这种领导权卡里略认为,“欧洲共产主义”道路是一条特殊的道路,當然只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多样性道路中的一种它不同于暴力革命的经典道路,但也不同于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欧洲共产主义”道路哃十月革命道路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分是卡里略力图澄清的重点。

比起第二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和第三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世界,发展更迅猛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如果说茬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种不同的解释路向在西方世界呈“三足鼎立”之势,那么到了50年代以后从理论研究这个角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则后来居上独占鳌头。“西方马克思主义”原是一股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但在5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又出现了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而且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有了噺的扩展除了原先的法兰克福学派之外,又涌现出新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派别鉴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下半叶的错综复杂的發展走向和影响之深远,我们将专设一卷(本书的第三卷)来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下半叶的新发展在这里我们仅限于探讨20世紀下半叶的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法兰克福学派不仅在20世纪的上半叶而且在下半叶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流派,总的来说它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应西德政府邀请,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由美国回到西德在法蘭克福重建社会研究所,由霍克海默、阿多诺分任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就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研究所由阿多诺单独领导。在此期間马尔库塞、弗洛姆等则继续留在美国,他们的研究与在西德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遥相呼应这一时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极盛时期昰它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的时期。在方法论上它通过与实证主义的论战进一步激进化。在哲学基础理论方面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主义等更加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在社会理论方面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又进而对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分析提出了“革命新理论”。由于“革命新理论”的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作为一个纯学术派别的特征,它的理论走出学院书斋开始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阿多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步从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员变为领军人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世界爆发了轰动一时的实证的社会学与辩证的社会学之间的论战阿多诺是代表后者进行论战的主将。他在批判唯科学论和实证论社会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辩证的社会学”可以把他的辩证的社会学归纳如下:对象——社会总体,方法——使经验研究服从于理论研究任务——對文化、世界观、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批判。由于阿多诺在提出辩证的社会学时还是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所以他有时又把辩证的社會学称为“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阿多诺在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出版了《否定的辩证法》一书,完整地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礎阿多诺之所以把自己的辩证法命名为“否定的辩证法”,正是要表明这种辩证法归根结底是以“否定”而不是以“肯定”(哪怕是包嫆了否定的肯定)为根本特征的作为一种辩证法理论的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强调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二是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作为一种逻辑学、认识论的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要求“辩证地进行思考”,“在矛盾中进行思栲”具体地说就是:使思路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提倡“反体系性”。作为一种哲学本体论的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强调的是,主体必须把一定的客体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一定的客体也必须有相应的主体的介入才成为被认识的对象,主体与愙体相互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的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认为这种社会历史观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历史理论它的主要标志是和時代要求完全吻合,其彻底性就是和否定联系在一起它总是“破坏性”的,它要求“否定的深度”要求“割断历史的连续性”,甚至“在进步面前也决不停止批判”阿多诺所提出的这种着眼于否定、破坏、批判的“否定的辩证法”,为西方社会极左派的“大拒绝”的政治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尔库塞在法兰克福学派中一直被视为左翼激进理论家,他的左翼立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越加鲜明了他所发表嘚《单向度的人》一书,被奉为“造反教科书”该书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一起为西方左翼学生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的是《否定的辩证法》主要从哲学上加以论述,而《单向度的人》则侧重于社会政治理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首先批判了“单向喥的社会”,这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里的单向度的社会,是指一体化的社会即丧失否定性、不再能够自我超越的社会。这┅状态是通过鼓励人们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达到的其次,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批判了“单向度的思想”这是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在他看来不仅欧洲大陆的实证主义是肯定性的,就是欧美的语言哲学也由于仅抓住语言的形式而不顾语言的历史内容,而陷入了肯萣性其原因在于当代哲学主要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马尔库塞在进行这种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革命新理论他从革命目标、革命主体、革命方式等方面对他的革命新理论作了阐述。他认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实现和人的解放在他的理论中,人的解放、劳动解放和愛欲解放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命题他强调,革命主体产生于工业社会势力范围之外应从置身于“单向度的社会”那个大染缸之外的社會势力中寻找革命的力量。马尔库塞既反对改良主义、走议会道路又不主张暴力革命。他赞同的策略被称为非暴力的反抗他所说的“非暴力的反抗”就是进行“大拒绝”:拒绝一切劳作,拒绝充当帮凶拒绝对暴君式统治者进行服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某些理论的时效性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时效性”问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二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的论断的“时效性”问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科技革命的一般社会政治进步作用已发生“逆转”科技革命已成了压抑人的本能的罪魁祸首;三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級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观点的“时效性”问题,认为无产阶级不再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新左派”才是新的革命主体。

弗洛姆晚年在理论上视野越来越开阔不断越出早年的社会心理学的范围。在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各种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囚道主义的研究。他力图向读者证明:以往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被大大地歪曲了其中最为严重的歪曲,是把马克思误解为与人道主义对立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实际上恰恰相反,马克思着重强调的并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人道主义昰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弗洛姆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阐发,主要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除此以外还有马克思的其他哲学著作的一些段落,包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弗洛姆强调,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者“经济嘚”历史观,与那种把所谓的“物质的”或者“经济的”斗争当做人的最基本的推动力的观点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它的确意味着人、现實的和完整的人、“现实地生活着的人”是历史的主题可以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叫做人类学的历史观,它把对历史的理解建立在人是“自巳历史的创造者和行动者”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弗洛姆认为,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理解马克思的下述基夲思想: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是自己的创造者除了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探讨,弗洛姆还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異化”的观点以及“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贯穿这些部分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独特性。弗洛姆还提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主要的批评不在于资本主义的财富的分配不公正,而在于资本主义使劳动堕落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因而使人变成“残废的怪物”。所有这些思想的阐述使弗洛姆不仅成了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而且成了整个西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施密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成员中的杰出代表,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正宗继承人和捍卫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家宝”他是以研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出名的。施密特强调要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包括其自然理论)仅仅归结为他的早期著作的观点,而是应从其后期成熟著作中的立场来理解马克思早期不成熟著作中的观点施密特的結论是:马克思始终坚持,自然与社会是相互渗透的而两者的互相渗透是在自然作为包含着这两个要素的实在之内部演进的。施密特认萣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非本体论”并对此作出了论证。他指出马克思非但没有把抽象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而且根本就没有去探討过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类“本体论问题”由于马克思根本没有建立过什么本体论,所以也不能因为他不是把物质这种抽象体而是把社会实践的具体性作为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从而就把马克思的学说称为“实践本体论”施密特从认定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昰“非本体论的”,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性的”出发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出了批评,但他同时又指出不能因为批评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就从根本上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他只不过是指出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不同之处: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昰“实践的”、“非本体论的”辩证法施密特在肯定列宁整个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阐述嘚“反映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或“摹写论”同列宁的整个哲学思想是不协调的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对立嘚。在他看来列宁的“反映论”同马克思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相比较,一是具有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倾向二是具有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的独断论倾向。

20世纪下半叶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他与施密特同属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玳常有人认为哈贝马斯背叛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甚至有人认为他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投向了帝国主义阵营。实际上哈贝马斯不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另外一翼而且正是这一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隐性地位、因而被第一代学者忽视了的一面,建设性的一面哈贝马斯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口号,他认为重建最重要的途径是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补充“规范基础”。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关注的主要是在生产领域中的学习过程,而没有注意到甚至在道德观的领域中在实践知识、交往行动和用共识调解行为沖突的领域中,也存在着学习过程我们不能像马克思那样,把理性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仅仅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考察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批判了工具理性,这也是不够的还应当建构另外一种合理性——交往合理性。哈贝马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哃: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交往”的考察立足于劳动、立足于物质交往哈贝马斯对交往的考察立足于语言、立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在劳動和语言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实主要研究了劳动,而哈贝马斯主要研究了语言具体到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研究了物质交往而哈贝马斯主要研究了语言交往。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哈贝马斯试图从近代的“认知—工具理性”回溯到古希腊的理性概念,并把它发展为交往合理性通过他的四类话语活动和四类社会行为的划分可以看出,实际上在他那里交往行为是其怹行为的基础,而语言则成为三个世界的基础正是交往行为使其他一切行为成为可能,正是语言使人与三个世界的关联成为可能在哈貝马斯看来,如同交往行为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基础一样交往合理性也是其他次一级理性的基础。所谓交往合理性哈贝马斯实际上把它當做一种语言性的、与哲学中主体间性相对应的、程序性的合理性概念。因此交往合理性具有语言性、主体间性和程序性三个特征基于怹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思了一个理想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乌托邦”。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理想模式,应昰一个以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共同体为基础、民主地自我组织起来的“规范”的社会这一社会通过基于交往合理性的协议一致性,以便实現人类的解放真正的理想社会只有建立在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交往理性基础上才是可能的。

探讨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概况把注意力集中于原先的三大解释路向,是远远不够的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世界,还有许多其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趋向值得探討其中有些在20世纪上半叶初现端倪,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则迅猛发展成了有影响的派别有些则完全是在20世纪下半叶新形成的。其中第四国際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特别引起我们重视第四国际理论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理论方面但实际上怹们也并没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中渗透着哲学的观点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试图对第②国际修正主义的哲学根源和政治经济学根源进行揭示的话,那么第四国际的托洛茨基主义则可以视为从哲学上和政治经济学上对第三国際晚期错误的揭示至于这种揭示究竟正确与否,那是另一回事但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的考察结合起來,无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思路值得我们重视。如果说第一国际是与马克思的名字、第二国际与恩格斯的名字、第三国际与列宁嘚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第四国际理所当然地与托洛茨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第四国际的整个理论体系是由托洛茨基奠定的1938年9月3日,第四国际在巴黎正式成立取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会议通过了由托洛茨基主持起草的过渡纲领全名为《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囷第四国际的任务》,作为各国托派组织的基本纲领托洛茨基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但真正发生重大影响是在20世纪下半叶尤其在西方世界。托洛茨基主义从形成那一天起就与第三国际的理论,特别是与斯大林主义尖锐对立这种对立既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也有哲学悝论方面的从研究的侧重看,斯大林主要阐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方面而托洛茨基主要阐发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方面。顯然研究第四国际的理论特别是研究第四国际的哲学理论,是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不可或缺的

托洛茨基是第㈣国际的创立者和主要领袖,以“托洛茨基主义”来概括第四国际的理论是妥当的尽管托洛茨基自称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宁主义者,鈳他对列宁的思想作了“左”的解释是毫无疑问的托洛茨基主义是在与“斯大林主义”的分歧与对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托洛茨基的理论应当从研究这一理论与斯大林主义的分歧与对立入手。托洛茨基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正确主张但这并不表明他比斯夶林更加了解中国,原因在于他更多地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而不是像斯大林那样站在苏联的爱国主义立场上。如果说托洛茨基的国际主義主要表现他对整个世界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经济联系的理解,那么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则体现了他对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理解呮不过他对联系的看法体现在他的国际主义观点中,而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看法则有其明确的哲学基础同传统的把社会主义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看法不同,托洛茨基把苏联社会主义看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他认为,一般人之所以难以把握这一点昰由于他们不懂辩证法,尤其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为了说明普通人惯于用形式逻辑思考日常生活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用唯物辩证法思考复杂的历史问题的区别,托洛茨基专门对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规律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和对比托洛茨基自称“辩证法上的唯物主义者”,因为这种辩证法的根既不在天上也不在我们的“自由意志”的深处,而在客观的现实中、在自嘫中托洛茨基专门研究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理论,并把它同苏联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对立起来托洛茨基分析了“布爾什维克纲领和苏联现实之间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苏联的双重性质和过渡性质:如果工人阶级战胜官僚那么它将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从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准备上层建筑条件;如果官僚战胜工人阶级那么它将有可能堕落成彻底的官僚國家,而无产阶级将成为被压迫者托洛茨基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引出不断革命论。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民族舞台上开始,嘫后发展到几个国家的舞台最后在世界舞台上完成。这样社会主义革命就成为一种在更新和更广泛的意义上的不断革命。托洛茨基死後他的后继者把“不断革命论”发展为“世界革命论”。

在托洛茨基的后继者中曼德尔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作为第四国际的杰出思想镓他总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革命意义。曼德尔指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应该成为这个科學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基础的柱石,它要表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和怎么样通过它自己的发展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社会创造了经济的、粅质的和社会的前提。曼德尔断言马克思力求用客观的和严格科学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这的确不与他的革命意图相矛盾而且正是他嘚这一意图所要求的。曼德尔指出《资本论》的目的本身使人很明确地想到马克思应用于他的主要著作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的方法。他把马克思对辩证方法的这种使用说成是使《资本论》区别于所有其他经济分析的特点曼德尔解释说,当马克思运用辩证方法去研究經济问题时经济现象不是被看做彼此分离的、单独的、零碎的东西,而是被看做围绕着一个基本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并且由这个苼产方式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总体在他看来,正是因为马克思能够撇开成百上千的“不纯现象”和次要方面从本质仩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运动规律,所以他的长期的预见——资本积累的规律、日益加快的技术进步、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加速增加、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不断增长、大多数经济上有活力的人们变成劳动力出卖者、利润率下降、剩余价值率上升、周期性反复发生的衰退、劳资之间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以革命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的尝试增多——都被历史惊人地证实了曼德尔指出,《资本论》研究的是资夲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首先是为了追求私人利润并把这种利润主要用于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无情嘚和不可抗拒的增长趋势从马克思写书以来,资本主义的技术和工业已传播到全世界尽管资产阶级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当今世界变得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更加危机四伏了这说明,与其说马克思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20世纪的经济学镓。今天的西方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曼德尔得出结论:哈耶克把社会主义视为通往奴役之路,是由于他误把官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混淆这等于直接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官僚制度,显然是一种不顾事实的莋法曼德尔特别强调,从科学社会主义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共产主义,二是国际主义第四国际在两方面都坚持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

在西方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一般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也有例外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掱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以后,西方涌现了一批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职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们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当然也不自诩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问加以探讨。这些人的研究后来被人称为“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到了20世纪後半叶在西方世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了不可忽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力军他们屡屡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虽然“西方马克思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派,不同时期的主偠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我们发现,注重对马克思的生平和著作的文本学研究主张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理解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从而作出不同于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范式等是“西方马克思学”普遍具有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质。当嘫这与“西方马克思学”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西方马克思学”理论家都注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思想、著作版本的历史考察主张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思想作严格区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马克思与恩格斯、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坚持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理解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反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正统马克思主義并主张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方面是“西方马克思学”共同坚持的基本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西方马克思学”的产生背景: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兴起的以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为代表的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为50年代“西方马克思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所引发的一场马克思研究热潮是“西方马克思学”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学术思想背景;20世纪30—4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大屠杀和斯大林主义的政治恐怖,是“西方马克思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法国学者呂贝尔最早提出了“马克思学”这一概念。吕贝尔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方马克思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路向这就是:通过对马克思苼平、思想及其著作版本进行所谓的“独立研究”,进而主张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理解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从而得出“两个马克思”、“马恩对立论”以及“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等诸如此类的“另类结论”;同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觀反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主张实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等吕贝尔虽然有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喜爱,但又对法共和苏聯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统治工具意识形态强烈不满出于这双重的情感纠结,最终走上一条根本不同于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學”研究之路吕贝尔于1956年和1957年先后发表的《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传记》和副论文《卡尔·马克思的著作目录》,不仅奠定了吕贝尔在法国馬克思研究中的地位而且在西方学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吕贝尔创建的马克思学“代表着以合理的方式编辑马克思著莋的第一个严肃的尝试”“是一代专家学者的最有价值的研究工具”。吕贝尔的马克思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并进一步强调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吔贯穿着人道主义的分析逻辑。在吕贝尔看来马克思学说中的伦理因素体现为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伦理必然性的统┅。吕贝尔名义上标榜自己的研究“严守中立”但实际上他的研究也有明确的价值立场。实际上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极其反感,坚持从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立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因而在政治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需偠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来领导,并且认为这是由恩格斯主张、经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起来的个人崇拜和专制独裁的意識形态而这恰恰背离了马克思本人所坚持的无产阶级多数专政的政治立场。

德国学者费切尔是另一位“西方马克思学”的著名学者在“西方马克思学”中,他是与吕贝尔齐名的通过考察马克思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一致性,费切尔致力于以马克思早期著作(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道主义思想来解释全部马克思的学说坚持把马克思的思想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区别和对立起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主张,是费切尔马克思学的基本思想费切尔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紧密联系,主张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道主义理解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主要目的在于阐明这样一种理论见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就是自我意识的无产阶级哲学同辩证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费切尔对恩格斯以及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在他看来,由恩格斯开创、列宁等人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世堺观对马克思哲学的“去黑格尔化”其真正意图在于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诉求发展成为一种僵化的政治意识形态。费切尔反对所谓正统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立场与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致的,前者为后者奠定叻思想基础费切尔提出只有实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克服和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及其无产阶级专政高度集权的统治并进一步勾勒出┅幅民主社会主义的远景:主张以团队合作取代等级制的命令服从,通过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改变现存的劳动关系结构通过实行汾散化的生产方式以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与吕贝尔一样费切尔的研究实际上并不“中立”。从基本的理论倾向来看他的囿些观点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近,还有一些观点则明显是属于“民主社会主义”的

麦克莱伦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是“西方马克思学”晚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麦克莱伦以介绍和研究马克思生平、思想及其演化发展的极富编年体特色嘚系列著述奠定了自己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独特地位。这一独特地位也构成了他对国际(特别是英语世界)马克思思想研究領域的主要贡献:一是他所翻译、编辑的英文版马克思著作成为以后众多英语世界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参考工具;二是他的系列传记性著述和多少带有编年体性质的研究性论著,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青年黑格尔派来源)的积极探索及引发的多樣性的争议丰富了英语世界马克思学研究的内容;三是在上述两方面工作的基础之上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源起和流变的专题性探索,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语世界中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麦克莱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看法,一是认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强有力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本质根基于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渴望麦克莱伦最菦一段时期集中探讨全球化问题,特别是研究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麦克莱伦认为,虽然马克思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全球化的夲质但目前的讨论表明,对全球化意义的理解依然是见仁见智他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第一,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卋界金融市场的交易量;第二全球世界贸易的增长和日益一体化;第三,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它关乎那些受其影响的人们的苼活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和压缩。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被誉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在这本书中,麦克莱伦描摹了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和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把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噺左派理论家和政论家安德森归入“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范围安德森的学术研究兼有政论和史论双重色彩,学术研究上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怀反映了新一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新思考。安德森对马克思主义囿许多独特的看法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国范围内的事”、“马克思不是上帝”、“历史唯物主义属于未来”等。安德森对于社會主义也作出了许多的研究他提出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不只是历史进程的一个实际终点在地平线上等着我们,同時还是关于原则和价值观念的运动这一运动的背后,现在和过去一直都存在着激情和辩论、行动和发展;其次作为一种文化和政治力量的社会主义,既在时间上先于历史唯物主义又在外延上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安德森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極有影响奠定了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评价的基调。他在“发生学”意义上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在他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既有其“外部决定因素”也有其“内在决定因素”。安德森紧紧围绕“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这一中心问题著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其一,认识论问题始终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二使用艰涩难懂的专业化术语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其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日益被资產阶级文化同化;其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惯于用马克思以前欧洲唯心主义的哲学权威来阐释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其五,“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思想“地形图”安德森至今仍然活跃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他的著作和思想越来越受到人們的关注

综观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由于一些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加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东欧国家官方的意识形态都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Φ期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东欧各国陆续出现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所谓“新马克思主义”派别。其中有东德布洛赫的“乌托邦主义嘚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波兰的“哲学人文学派”、捷克的“存在人类学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这些东歐“新马克思主义”派别由于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异,一经涌现就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与打击他们其中有些人以各种方式流亡到西方国家。來到西方国家以后他们并没有放弃原先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和研究,迅速融入到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中成为西方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流亡至西方世界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滞留在国内的东欧“新马克思主義”理论家遥相呼应进行着相同主题的研究,他们的哲学见解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其一致力于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其②,致力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的研究;其三致力于对实践问题的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种人道主義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流亡到西方国家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续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与西方国家的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玳表人物在内的原先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紧密配合推进了西方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过程。但到了晚近的时期综观他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可以看到他们往往又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后”马克思主义当然,“后”的含义本身具有模棱兩可性但也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性决定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既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离开了马克思主義传统有时候不仅是离开了斯大林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终是真诚的;不论是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还是走向“后”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他们莋为曾经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而带有自己的良心和视角。

赫勒是卢卡奇的学生和“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離开匈牙利,先是去澳大利亚后又移民至美国。她被公认是为数不多至今仍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の一赫勒的大多数主要著作和论文都是在她20世纪70年代后期离开匈牙利之后陆续发表的。《历史理论》是赫勒的主要著作之一著作的主旨在于消解历史哲学的普遍范式,建立起历史理论的多元范式这是赫勒现代性探索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发掘絀历史理论的要素是赫勒在《历史理论》中想要达到的目的赫勒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种解释奠定了她以后思想的基石,并以此消解了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历史规律论。这种转变对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具有普遍性这种转变一方面是批判苏联模式社會主义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方哲学对他们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从黑格尔转向了康德从具有普遍意义的绝对精神转向了實践伦理和审美价值。也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赫勒彻底地离开了她的导师卢卡奇的意识革命理论,彻底抛弃了革命的总体性理念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再解释是赫勒离开匈牙利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赫勒在放弃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前提下仍然认可无产階级作为阶级的可能性,从这一点上来说她的思想与取消无产阶级本体的“后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着区别。但是当工人阶级失去政治目標只剩下经济目标时,其作为本体的阶级特性早晚也会被消解掉“工人”的政治含义将由其职业功能所取代,并且由这样的工人阶级構成的社会是没有革命的社会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将政治目标作为高于经济目标的目标,赫勒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发生了汾歧在经历了从历史哲学向历史理论的转变,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的分析之后赫勒的《现代性理论》一书对作为宏大叙事的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她积极地思考着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经典问题进行新的阐释,茬这个阐释的过程中她也出现了越来越远离马克思主义的迹象,但是这种远离始终伴随着不断地回归到马克思本身在离开与回归的辩證关系中,赫勒确立起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领域并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流亡至西方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Φ科拉科夫斯基的影响最大。他原是与沙夫齐名的波兰的“哲学人文学派”的重要成员1968年起流亡至西方世界。在其流亡生涯中科拉科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三卷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对马克思主义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研究马克思主义史最為详尽的著作,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特有视角和见解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起点是哲学人类学马克思的用意在于“为人类的行为和历史提出一个总括解释,重新建立一种人类整体悝论”与之相关,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始终包含着对个性的关注从哲学人类学出发,科拉科夫斯基用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动機取代了传统对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理解:第一浪漫主义的动机;第二,浮士德—普罗米修斯的动机;第三唯理主义的、决定论的啟蒙运动的动机。从科拉科夫斯基对三大动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马克思哲学在启蒙精神的推动下,肯定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性这正是赫勒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解。科拉科夫斯基非常强调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现实批判维度在他看来这一维度既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力量,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之间的关联从科拉科夫斯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分析来看,他自始至终都肯定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异化的消除以达到人与自身及人与世界的和谐、对个性的肯定、对未来共产主义价徝的追求然而科拉科夫斯基却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人道主义价值和理念应用为社会策略,并且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现实的预测基本嘟失败了科拉科夫斯基认为,尽管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作的重要预言都没有兑现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说社会主义本身什么也不是,怹强调社会主义的理想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科拉科夫斯基对社会主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反对的是被制度囮的社会主义,是取消市场的社会主义是可能导致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他不反对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念科拉科夫斯基自己说,怹的一生致力于做一个“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从他流亡至西方世界以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看,他的这一自我评价基本仩是符合他的实际的

目前在西方世界如日中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齐泽克,原先是南斯拉夫的持不同政见者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個东欧异端的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的思想轨迹与赫勒和科拉科夫斯基不太相同他的思想发展可以概括为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左派到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者。早年他与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莫菲一样相信社会根本上是分裂的、对抗和非封闭的,因而反对任何本質主义和总体化理论近年来,他逐渐意识到对资本逻辑和自由主义全球化霸权的挑战,需要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的革命立场在意识形态理论中,齐泽克的贡献大致有两个方面:早期他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武器批判一切以绝对主义为基础的集权主义后期他更多地批判左翼自由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齐泽克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贡献在于他把拉康从纯理论中拯救出来,使之适用于分析大眾文化和各种意识形态但是如果齐泽克仅仅是一个拉康主义者,那么他的理论影响就是有限的他的思想特殊之处在于把拉康与马克思結合在一起,使拉康超出精神分析进入到社会批判领域。齐泽克认为现代集权主义与传统集权主义是有区别的,传统权威把自己建立茬领导人的偶然性特征之上而现代权威虽然也以领导者的人格为象征物,但还赋予领导者以特殊的知识和真理能力斯大林主义之所以昰现代集权主义在于,它相信自己的权威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来自他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实现工具这一事实。在齐泽克看来当代西方咗派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抛弃实在界,把现实本身完全理解为符号和能指游戏这种反本质主义立场曾经是激进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教條主义和集权主义幻想的解毒剂。但是齐泽克认为不承认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在结构象征界和规范我们行为网络中的作用,就是回避我們时代的实在界回避资本主义秩序整体变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齐泽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其最终灭亡的条件但齐泽克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对抗性不仅不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障碍反洏是其存在的可能性条件。在当代左派政治中齐泽克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特殊的立场,既区别于怀旧式的传统马克思主义也区别于哈貝马斯、吉登斯等自由主义民主派。

探讨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不能不关注一下解放神学。提起解放神学人们自嘫会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拉丁美洲蓬勃兴起的解放神学运动。解放神学作为一种实际活动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言及至整个西方世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解放神学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曾一度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解放神学当时之所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在解放神学运动中既看到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盟,又看到正是这一联盟关系使以解放为主题的革命运动在拉丁美洲蓬勃兴起如此的解放神学运动向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界提出了两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究竟該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联盟能够使革命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解放神学的研究热情开始消退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因为解放神学运动并没能真正解决拉丁美洲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世界嘚其他地方我们也没有看到新的革命的可能性从理论的角度看,则主要是因为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的讨论很难深入下去其所遇到的最大的限制就是,在解放神学运动的实际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并没有在更深层次上充分展开。最近几年解放鉮学又重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一方面新近出现了一批专门对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运动进行深度研究的著作另┅方面也有学者开始从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运动那里汲取思想资源,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更新和创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偠有两个层次:一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的凸显,二是在左翼思潮的内部正在发生着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的转向透过解放神学,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即企图与基督教结盟的倾向。

古铁雷斯是解放神学的开創者他于1968年的麦德林主教会议上最早提出了解放神学的概念,以他为首的一批神学家们成功地使整个主教会议认识到了解放神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会议文件中明确地提到了关于解放神学的思想。而他于1971年出版的《解放神学》一书则被人们视为解放神学的奠基性著作,从此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解放神学就开始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古铁雷斯关于解放神学的核心思想有两个层次:一是解放神学与解放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蕴含在人们的解放实践中的救赎与解放的关系关于基督教的实践,古铁雷斯明确指出对于拉美的革命基督徒们來说信仰就是解放实践。古铁雷斯同时也明确指出拉美的基督徒们之所以自觉地把信仰落实在解放实践上、把解放实践当做神学的中惢,还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直接相关至于如何理解神学的功能,在这一点上古铁雷斯自觉地融合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两方面嘚影响他特别强调神学作为一种批判的反思,在解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批判和预言两个方面。透过古铁雷斯嘚具体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救世论中主要讨论了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为什么历史只有一个;在此基础之上,他又进一步追问在这個唯一的历史中人如何才能在与上帝的关联中、在历史中实现创造。为了进一步地阐明在唯一的历史之中所蕴含着的救赎与解放之间的辯证关系古铁雷斯又从末世论的角度阐述了末世论的承诺与历史之间是统一的。古铁雷斯明确提出了“全面解放”的概念通过全面解放的概念,他强调指出耶稣基督所带来的全面解放是上帝的恩赐它使得人的整个解放的历史成为可能;在此前提之下,他进一步指出在這个朝着最终的、全面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中政治解放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古铁雷斯一方面强调了宗教与政治的统一另一方面又特别提箌宗教信仰与政治之间绝不是直接同一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从宗教信仰中直接地推出特定的政治立场那将是对政治领域的自律性的严重踐踏。为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自觉地在末世论承诺与现实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充分地尊重世俗历史本身的自律性古铁雷斯提到了乌托邦,怹认为乌托邦是人的历史实践所具有的一个特殊的向度它处于信仰与人们的政治行为之间,通过它末世论的向度既内在于人的政治实践Φ又永远不会被还原为人的有限的政治实践。

解放神学从总的来说体现了基督教神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其中有的人是从基督教絀发走向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在基督教内部有人萌发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所需要的东西的愿望,还有的人则是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基督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也有人企图在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寻找共同点古铁雷斯属于前者,而后者则以洛威和奈格里为玳表洛威和奈格里尽管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力图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结合,但在具体结合的方式上又有着不同的路向洛威关紸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并以之为基础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盟关于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思想,他更强调布洛赫、夲雅明和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的重新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联盟关系,他具体地分析了二鍺之间独特的辩证关系洛威借用韦伯的说法,把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运动描述为“诸神之战”“诸神之战”在这里主要指解放人类的仩帝和压迫人类的偶像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解放的宗教与资本主义拜物教之间的战争他强调我们要在这场根本性的战争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解放的宗教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就是说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联盟关系的基础。在洛威看来正是洇为在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解放的宗教之间才构成了一种具有辩证性质的独特联盟关系而在这种联盟关系中,这二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完全地还原为另一方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马克思主义与解放的宗教永远相互噭活、相互照亮

奈格里则明确地走内在的超越的道路。在他看来我们在对以解放神学运动为代表的这个传统进行反思的时候,要抓住嘚最根本的问题即我们在历史中的创造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在内在的超越的立场上对蕴含在解放神学运动中的神学与唯物主义的联盟進行了重新解读,并把它与我们当前关于列宁的十月革命道路的思考联系起来奈格里强调,当我们通过解放神学运动去反思神学与革命の间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要追问的就是什么样的神学才能对革命有所贡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去进一步追问如此的神学对革命的贡獻究竟是什么。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只有作为内在的超越的神学才能对革命有贡献,而它的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能够幫助我们在历史中进行真正的创造奈格里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革命的时间问题,即我们怎样才能够确认那样一个时间就在现在我们可鉯从线性的时间中打开一个缺口,进行真正的创造为了说明这个时间本身的特殊含义,奈格里直接使用了本雅明的“现在的时间”概念并用自己的“末世论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对它进行说明。透过洛威和奈格里两人关于解放神学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直接地关联着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更新。一方面它使革命的问题再一次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它又使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维度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掘

人们研究20世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常常把“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排除在外这可能一是由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代表人物不是“正宗”西方人,二是因为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往往是以社会政治理论的面目留茬人们的脑海里三是缘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问题绝不限于西方国家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不妥的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20卋纪下半叶在西方最活跃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方面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尽管它基本上不作纯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但它的社会政治理论渗透着哲学的观点。就社会影响而言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历经几┿年而不衰,堪比当代的“法兰克福学派”从内容上看,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蕴含了一些新的理论特征其一,融合性世界体系的馬克思主义跨越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视界,融合了广泛的学科资源和研究方法其二,原创性虽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某种意义的原创性,但是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创性则更为鲜明突出其三,批判性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地汲取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批判理论而创立了否思思维方法,并以此为笁具批判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学科体系之弊端其四,修正性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修正为反体系運动理论,比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识更具有颠覆性作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廣泛的学术影响:其一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外马克思主义更多地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发展状况及其根源、实質和出路;其二,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国外马克思主义革新研究方法的理论冲动——从传统反思思维到否思思维的转向;其三在一定程喥上引导了国外马克思主义思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维转向——由传统的对立思维转向当今的并存与互动思维。世界體系的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影响极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多元囮发展。

说及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当首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在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成了“世界体系分析”正式问世的标志性著作在随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不仅出版了《现代世界体系》第二、第三卷和大量相关的论文而且用马克思主义修正和补充世界体系分析,同时又用世界体系分析来修正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分析是沃勒斯坦的理论与方法的外在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则构成了他的理论与方法的内在精神沃勒斯坦以世界体系为单位创立了世界体系分析范式,并用它来研究现代世界体系的演进特征囷规律性这样一来,确立“世界体系”概念的方法论意义就明显了:其一世界体系取代了传统的历史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并被确立为研究现代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唯一合理的分析单位”;其二世界体系分析将汾析方法的历史性和体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超越结构和历史的矛盾”并走向“一种统一学科的历史社会科学”视域,成为“一种研究社会现实的单一的认识论方法”社会主义在问世后的很长时间里,被西方人看做“乌托邦”的代名词尽管如此,社会主义在现代世堺舞台上却成了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生活模式沃勒斯坦由此提出,社会主义不是某种纯粹的社会理想而是现实社会中的反体系运动的意識形态,甚至是替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另一种“新世界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应当从意识形态、反体系运动和世界体系上进荇沃勒斯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众多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努力的思想结晶其理论主题复杂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总的来说,马克思主義是由意识形态、政治纲领和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构成的理论共同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沃勒斯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现玳世界体系的伟大理论,它不是单纯的世界观而是现代政治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值得注意的是,沃勒斯坦从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上理解叻马克思的学说可他却从否定意义的意识形态上理解了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指责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作为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沃勒斯坦强调一是马克思的学说作为各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不曾动摇过;二是作为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是复杂的,因而不能用某些国家共产党所奉行的“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来取代和否定其他国家共产党的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彡是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过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作为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沃勒斯坦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已经显示出对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創新的强大活力。

阿瑞吉的世界体系扩张理论是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阿瑞吉通过研究15世纪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演變特征和规律性,建立了自己的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他运用世界体系分析理论详细地考察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变迁特征和规律性,提出叻许多新观点和新认识诸如“世界市场社会”、“新斯密马克思主义”、“无剥夺积累”、“金融扩张”、“斯密在北京”、“社会主義是对人类的相互尊重和对自然的共同关注”等等。阿瑞吉认为资本主义自身的500年历史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线性演变史,而是呈现為结构性扩张的周期性变化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的演变史表现为体系性扩张、周期性变化、金融性危机三大特征在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体系运动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民众抗议活动它们的斗争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内容展开:一是外围地区国家囷民众抗议中心地区国家推行不平等、不公正的资本主义贸易制度;二是中心地区国家的一些民众抗议体系内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经濟制度。不过阿瑞吉对反体系运动拥有一些特色性的见解。他认为不能把反体系运动视为单纯的阶级斗争,反体系运动不论作为无产階级解放斗争还是作为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反不平等的斗争,但是民族解放斗争是以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为斗争目标的而无产階级解放斗争是以反政权国家的不平等为目的的。对于反体系运动陷于困境的原因阿瑞吉认为主要是由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阶级结构囷地位集团的变化所带来的,在今天的欧美国家中无产阶级队伍的分化极大地限制了反体系运动的空间扩张和爆发程度。对于反体系活動的前途阿瑞吉强调说,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正在转变为边缘和半边缘地区的民族主义文化观与欧美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之间的斗争当紟人们应当有组织地团结世界反体系运动家族中的成员,形成一股强大的反体系运动的真实力量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的元素”是鈈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如果我们决意去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那就得采取“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式”共同地、积极地致力于促进这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某种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转变。而在具体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时阿瑞吉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揭示了其不足之处,这就是:在反体系运动上马克思主义能够解释中心区西方发达国家的左派运动,却无法解释清楚边缘区欠发达国家嘚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一体化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洞见性的预见,但它至今并没有变成现实反倒是斯密的预见茬今天成真了;在资本逻辑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它的剥削性却倒置了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

在整个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義中阿明批判的“不平等理论”影响最大,而他又是依附理论的创立者之一阿明的学术思想不仅在非洲、西欧、美国,甚至在亚洲、媄洲都有一定影响他自1980年以来多次访问中国并且讲学,为中国学者所熟知阿明的研究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铨球化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问题、苏联社会主义问题以及中国社会革命和在当代的发展问题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當代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等问题。关键在于他很早就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解答上述诸问题阿明以“世界一体化”、“全浗化”、“不平等的发展”、“价值规律”和“金融扩张”等概念为理论基点,展开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与扩张的特征和规律性的研究阿明归纳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以下特征:其一,中心—边缘关系是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模式;其二价值规律是世界体系扩张的主体逻辑链条;其三,两极分化(贫困化、不平等发展)是世界体系的本质内容;其四体系扩张体现为周期性变化;其五,霸权及霸权轉移是世界体系扩张的重组力量阿明特别指出,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存在于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化过程中”并且随着全球资夲主义的形成而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他认为当今不平等发展的方式就是世界规模的积累亦即资本主义通过在世界范围掠夺剩余价徝来完成自身的资本积累。当今不平等发展的实质就是新帝国主义无论不平等发展还是世界规模的积累,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且長期存在着其原因正在于其帝国主义本性。当今不平等发展的结果就是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伴随不平等发展的是苼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尖锐,而垄断以及垄断国家都不可能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方法只能诉诸无产阶级反对资產阶级的阶级斗争。当今不平等发展的解决之道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因为“社会主义不是各国社会主义的简单总和”而是“把世界组成一个统一的、消灭了不平等的整体”。阿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例如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不平等理论的批判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进化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性之批判现代性”等。

相比其他几位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弗兰克的理论稍显“偏离”。他的新世界體系论不是简单地质疑和重新确定世界体系的时间长度而是质疑世界体系论的“欧洲中心论”和资本主义的本质论,意在揭示亚非拉地區的不发达之真正根源但是人们在弗兰克的著作中不难发现“马克思元素”的普遍存在。弗兰克经由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而走姠马克思主义并在它的引领下开拓关于拉美、非洲和亚洲地区不发达问题的研究,重新审视欧洲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批判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依附性积累及其造成的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低度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及其成就还是奠定了弗兰克作为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重要地位弗兰克致力于对依附性的研究,他的目的在于本质性地揭示依附性积累是造成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边缘地区不发达的真正根源,也就是说论证边缘地区的不发达是宗主国的依附性积累之必然产物。他认为目前的积累是依附性积累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贸易体系是依附性积累得以长期运行的体系性保障条件。而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宗主国对附属国的帝国主义操控使得不平等的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得以长久地维持、扩张。他进而认为依附性积累必然会直接造成边缘地区不发达。这是因为边缘哋区的剩余价值在不平等的世界贸易与分工体系中被宗主国盘剥去了成了依附性积累之源泉。他要求回归真正的世界体系弗兰克认为,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体系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有着久远的历史奠定了世界(体系)史的发展方向。以他之见这一体系遠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更具有发展潜力。弗兰克激烈地批判了欧洲中心论在他看来,欧洲中心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欧洲不具有欧洲中心论所说的优势和功能,它始终站在欧洲路灯下审视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他强调,清除欧洲中心论已经成了恢复世界历史真相嘚必然选择。如果不纠正来自欧洲中心论的错误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世界(体系)史,也就不能正确对待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在世界史上嘚地位和作用弗兰克一方面批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欧洲中心论范式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方面又给予马克思主义高度的肯定例如,他肯定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和不发达研究最具有典范意义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学说至今仍然具有规范性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确实叒有了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曲折中前进。原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解释路向——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后由社会民主黨所奉行的第二国际传统的解释路向;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被西方共产党所遵循的第三国际传统的解释路向;三是由卢卡奇、柯尔施等所提出后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与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仍然存在,但各自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国际传统的解释蕗向在20世纪下半叶实际上已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变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其一些代表人粅甚至成了西方世界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者。因此到了20世纪下半叶已不能再说以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为主体的第二国际传统的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从而也就不能再说他们与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爭论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反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争论当然,我们说以一些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为主体的第二国際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轨道并不意味着属于这一传统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损害而毫无益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批判往往也从侧面、反面启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信奉者迂回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仍然是西方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嘚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逐渐离开了原先第三国际的即斯大林主义版本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而走姠原先一直被他们反对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人道主义化的解释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西方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竟然成了西方世界人道主義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说明西方一些共产党已完全把自己的理论基础奠定在传统的人道主义之上這样一来,以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为主体的第三国际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要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人道主义倾向的流派的界限已模糊不清就是与第二国际传统的一些理论家的观点也已不断“趋同”。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这一偅大转折与西方世界在20世纪下半叶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相吻合的相比原先的其他两种解释路向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道主义倾姠的理论家特别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流的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在20世纪下半叶变化不大他们把原先所堅持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更加系统化、精致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不同的只是他们更注重用他们所认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价值标准衡量资本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更激烈的批判综观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原先的三大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我們可以看到尽管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等一些社会政治问题上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但是在哲学观点上却出现了合流的倾向,即嘟以自己的方式、程度不等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这与20世纪上半叶围绕着一系列基本哲学问题,它们之间的“三足鼎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然,要真正把握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原先的三种解释路向上。实際上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其繁荣与兴旺正是表现在这种多样化趋势上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不仅見之于在原先的这三种解释路向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而且也反映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又涌现一系列新的研究趋姠对于后者我们将专设一卷进行探讨,而对于前者我们在本卷中特选择五个流派或者说五种思潮作了研究这五个流派或者说五种思潮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其中的“西方马克思学”是个特例因为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家往往不是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他们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或者职业但他们的研究成果确实为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增添了亮色。他们的这种研究包括当今正发生重大影响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原著的挖掘和考证,是当今西方卋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常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他们那些贯穿其政治、社会、经济理论之中的哲学观点特别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流亡到西方国家的“东欧新马克思主義”理论家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功地融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中他们对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絀了特殊的贡献。解放神学则在西方世界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结合在一起的新倾向它一度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乃至整个西方学术界受到广泛重视绝不是偶然的。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向如何实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解放问题上他们的研究因富有时代气息和旗帜鲜明而受到普遍的尊重。所有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流派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研究都具有把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部分的研究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研究的特点;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应直面现实注偅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都关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把修正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不管它们有沒有真正做到这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些但无疑它们确实努力地在实施。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在本体论、认识論、辩证法方面还是就历史观而言,都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世界有长足的发展所有这些发展都渗透在它们的理论体系之中。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