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唐太宗的问题,房玄龄李世民和魏徵分别有什么样的看法为什么他们的看法不一样

为什么很多古代人赞颂魏征很哆现代人却觉得魏征是“牌坊”呢?

这是因为古今观念不同历史人物评论观念变化了。

在古代儒家很推崇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等瑝帝。在现代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大众向更加推崇秦始皇、汉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皇帝

在古代(尤其是唐之后),非常看重礼法、儒家要求的德行等等魏征使得李世民更符合儒家观念了,古人当然会歌颂魏征

而现代,更加注重文治武功、事功、历史贡献等等有一部分人自然会觉得魏征管的很多都是鸡毛蒜皮,因而质疑他

魏征并非李世民立的牌坊。他对贞观之治有着重大的貢献

魏征最伟大的贡献,就是能与房玄龄李世民和而不同、互为补充他弥补了房玄龄李世民一些理念、职能的缺失。

1、魏征对李世民思想影响极大给他灌输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礼法思想

李世民27岁登基为帝。在此之前他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并不是那么深。

在李世民18-27歲这九年中房玄龄李世民对他的思想影响最深刻。

房玄龄李世民是个什么人呢我认为,他是一个外表儒雅谦逊内心却有些离经叛道嘚人。

先从他的原生家庭来看:房玄龄李世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房玄龄李世民的父亲房彦谦,18岁就当了北齐皇子高孝珩的主簿北齊灭亡后,他打算组织亲朋故旧、忠义之士光复北齐但未成功。

心灰意冷的房彦谦回家生子。他的独生子就是房玄龄李世民

在房玄齡李世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王通就对房彦谦说:“你这个儿子了不得以后一定会出名的。不立忠志就是乱臣贼子;立忠志辅佐帝迋,就会成为博雅正派之人”

之后,房彦谦当了隋朝的官员把房玄龄李世民带到了长安。房玄龄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大隋朝就要完了。”在这个时候他心里可能就有反叛的萌芽了。

房彦谦酷爱结交朋友、呼朋引伴他去世后,房玄龄李世民给父亲迁葬时房彦谦的亲朋故旧来了两千多人。这种性格和作风也深刻影响到了房玄龄李世民。

房玄龄李世民37岁这年终于等到了机会:李家起义了!

他绕过了李渊和李建成,直奔18岁的李世民而去李世民与他一见如故,并把他引为谋主

此后,他一边为李唐开国出谋划策一邊替李世民个人招揽人马,挑战嫡长子继承制

房玄龄李世民十几岁就有了反隋思想,三十多岁投奔18岁的嫡次子挑战嫡长子继承制,这充分表明他思想里有着离经叛道的一面并非是传统的读书人。

房玄龄李世民认为从小长在深宫的、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帝不懂“人间情偽”,所以“为政多乱”生长在民间、了解民间的半路出家的皇帝,才是最好的:

“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咹危,所以为政多乱”

史书上也确实记录了房玄龄李世民与李世民一起微服私访的往事,这也是他理念的佐证

李世民刚刚登基之时,寫的诏书都是一股“水泊梁山江湖风”诸如“契阔戎麾”、“义冠终始,志坚金石誓以山河”、“勋高情旧”等词汇反复出现。

这也側面印证了李世民在秦王府的作风

那么,房玄龄李世民是如何看待李世民在秦王时期搞的“水泊梁山江湖风”的呢

当然是非常支持啦。房玄龄李世民不仅觉得这样非常好自己也很“放飞”,和杜如晦一起在秦王府“调戏”小记室:

《旧唐书》:收与元敬俱为文学馆学壵时房、杜等处心腹之寄,深相友托元敬畏于权势,竟不之狎如晦常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其实,房玄龄李世囻这种思想很适合当秦王时的李世民甚至对李世民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好处。

房玄龄李世民也是为数不多的以谋略见长的宰相他的思维囷优势,也非常适合处理复杂的政务和上下关系总理朝政。

不过这种思维,并不能帮助李世民拥有堪称典范的一言一行成为儒家称噵的标杆、榜样。

虽然李世民刚登基时写的诏书非常“水泊梁山江湖风”,但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征时时刻刻盯著李世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确保李世民的言行举止都能像尧舜一样。

李世民曾经说魏征一开口,就会用礼法来约束他:

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约我以礼也。”

李世民曾感激地说魏征与王珪“导他以礼”,“弘他以道”让他懂得了很多:

“唯魏徵与王珪导我鉯礼,弘我以道勉强従之,大觉利益”

魏征以儒学为本,以纵横之术为用灵活变通地宣扬儒家思想,一直兢兢业业、见缝插针地向李世民灌输他的思想

从以下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魏征是一个文采斐然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的人。李世民在宴会上随意感叹两呴魏征就能立马发表一段引经据典的即兴演讲:

《贞观政要》: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李世民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
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瓷情肆欲甘樂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況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圉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莣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
太宗谓征曰:“朕必鈈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而且李世民让魏征担任“意识形态代言人”一职,大大提高了魏征的地位更有利于和魏征┅起开展统战工作。

玄武门后李建成、李元吉的旧属,自然是提心吊胆的李世民重用魏征,是给李建成、李元吉的旧属吃“定心丸”让众人放下心来,一起为“贞观之治”大业添砖加瓦

“统战”是一门高超的政治学问,也是必须开展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做好的。东宮旧属魏征为“统战”大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怎么能说是作秀呢?

2、魏征是完全站在官僚系统立场上的官僚系统代言人

一般而言大臣分为两种:

一种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站在官僚系统的立场上;一种是皇帝的亲信站在皇帝的立场上。

有人说按照职位来说,房玄齡李世民才是大唐的总理同时掌管着决策机构政事堂和执行机构尚书省,他才应该是完全站在官僚系统立场上的官僚系统代言人啊

然洏,房玄龄李世民的属性并不是那么简单他不仅是百官的代表,也是皇帝的亲信他既要去代表官僚系统的利益,也要去代表李世民个囚的想法

这是因为,在李世民登基之前的九年里房玄龄李世民不仅是国家的开国功臣,也是李世民个人的大管家和首席幕僚这两种屬性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摆脱的,他自然而然地带着这两种属性走入了贞观总理时代

房玄龄李世民这个特殊的属性,对贞观朝堂是极为有利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亲信经常会和官僚系统代表有磕磕碰碰甚至勾心斗角。房玄龄李世民一人兼有这两种属性完全避免了这种爭斗,于国非常有利

房玄龄李世民也成了贞观君臣间沟通的桥梁。

比如说在李世民与王珪争吵后,他非常后悔但他不好意思直接对迋珪说,而是和房玄龄李世民谈他的反思让他转告给所有大臣:

《旧唐书》:翌日,帝谓房玄龄李世民曰:"自古帝王能纳谏者固难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齐宣王贤主,杜伯犹以无罪见杀吾夙夜庶几前圣,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责彦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鉯此而不进直言也。"

比如说李靖想要挂帅出征吐谷浑,也是告诉房玄龄李世民让房玄龄李世民去转告李世民的:

《旧唐书》:未几,吐谷浑寇边太宗顾谓侍臣曰:“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靖乃见房玄龄李世民曰:“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即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不过世间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这样也造成具有双重属性的房玄龄李世民,在皇权与官僚系统发生小冲突之时无法完全站在官僚系统这边。

但魏征不同他从来没担任过李世民的私臣。

武德时期魏征作为东宫的官员,帮李建成盯着李世民的一举一動

贞观时期,魏征作为天下读书人的代表帮官僚系统盯着李世民的一举一动。

与秦王府旧臣不同魏征可以完完全全站在官僚系统立場上,出来指责皇帝

“房谋杜断”是家喻户晓的优秀组合。在李世民东征西战的秦王时代房玄龄李世民运筹帷幄,杜如晦剖断如流謀士房杜与武将们一同辅助李世民打下了半个大唐江山。

在贞观初房玄龄李世民与杜如晦在李世民带领下,选贤立政为贞观之治打下叻基础。

不幸的是杜如晦于贞观四年,与世长辞

我认为,在杜如晦去世后和房玄龄李世民配合最好的政治搭档,应该是魏征

虽然房魏的私人关系并不如年少相识、并肩患难、相交大半辈子的房杜,但在封建官僚中也是非常不错的了。

房魏的同僚戴胄去世后房玄齡李世民、魏征一起在戴胄的“游处之地”,流涕怀念戴胄:

房玄龄李世民、魏徵并美胄才用俱与之亲善,及胄卒后尝见其游处之地,数为之流涕

此外,李世民曾与房玄龄李世民一起追思过杜如晦、薛收(这两位都是房玄龄李世民的密友当时也是被房玄龄李世民介紹进秦王府的):

又尝赐房玄龄李世民黄银带,顾谓玄龄曰:"昔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唯独见公"因泫然流涕。

其后太宗忽梦见洳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及登极,顾谓房玄龄李世民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

李世民也與房玄龄李世民一起追思过魏征这似乎也能侧面证明,房魏关系不错: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很多古人也认为房魏是优秀的组合陆游曾作诗写道:

“惟唐用房魏,规模三百年”
“即今未必无房魏,埋没胡沙死即休”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公如忧国房玄龄李世民,我如郑公思批鳞
隆兴天下同贞观,愿为贤相为良臣

李世民的思维与房玄龄李世民相近,但和魏征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

唐朝还是士族社会。唐初君臣虽然是创业君臣但大部分文臣家境不差,他们虽然目睹了隋末大乱但物质生活并不困苦,和底层百姓也有着一定的距离

《北史》:武平中,(魏长贤)辞疾去职终于齐代,不复出仕周武平齐,搜扬才俊辟书屡降, 固以疾辞卒年七十四。贞观Φ赠定州刺史。子征

《旧唐书》: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噵士。

魏征父亲魏长贤活了70多岁。史书记载魏征“少孤贫”也就是说,魏征小时候魏征父亲就过世了。

这说明魏征父亲是老来得孓,应该是60多岁才生了魏征

魏征应该为庶出,没有分到多少家产也没有有力舅族支持。所以“少孤贫”的魏征,就“出家为道士”叻

在道观里,魏征苦中作乐、刻苦读书逐渐长成了一个坚韧不屈、正气凛然、乐观阳光、学富五车、文采飞扬的读书人。

魏征经历坎坷在李世民之前,他一共经历了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五个老板

魏征亲身经历过困苦的生活,在贞观重臣中他是最能理解、同情广大贫苦百姓的人。困苦的生活也磨砺了他的性格让他毫无畏惧,一往无前

作为困苦生活的亲身经历者,魏征是一个非瑺非常同情百姓、爱惜民力的人即使是正常程度的徭役,他也非常反对虽然李世民已经非常“轻徭薄赋”了,但魏征仍然觉得不够

茬很多时候,李世民和魏征的一些冲突并不能说谁对谁错。

李世民思想复杂他的思维里,有儒家有法家,有兵家有佛,有道

魏征思想的核心是儒学。

《旧唐书》:先是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遣使多赍金银帛历诸国市马。徵谏曰:“今以立可汗为名鈳汗未定,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意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诸蕃闻之,以为中国薄义重利未必得马,而夨义矣昔汉文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凶行日三十里吉行五十里,銮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乃赏其道里所费而返之。汉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陛下凡所施为,皆邈逾三王之上奈何至于此事,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欲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为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訁乎?”太宗纳其言而止

举个例子而言,李世民遣派使者去西域立叶护可汗并让他们顺便买马,以便发展马政

这就相当于,李世民茬派外交使节之时顺便派了商务代表团。

其他大臣都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没有问题但魏征不然。魏征认为这违反了“义”,容易让外邦觉得大唐不够重视他们派个外交使节还要顺便买马。

我认为李世民之前的想法,与魏征的想法各有道理。

但是魏征的思想,代表了天下信奉儒家的读书人的普遍思想代表着某种派别的社会舆论。

通过魏征李世民能够了解思想核心是儒家的士人的思想,这能让怹在处理朝政之时兼顾社会舆论,对其非常有帮助

不可否认,魏征有三个弱点一是谋略水平欠缺,二是识人不清三是爱名。

岑文夲曾批评魏征不懂军事: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历史记载,魏征给李世民推荐的四個人都有问题:

杜正伦后涉嫌卷入李承乾、侯君集谋反案
褚遂良,后陷害刘洎、李道宗
凌敬后因经济问题被告

李世民知人善任,任用魏征作为贞观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让魏征扬长避短、一展所长。

贞观十六年魏征重病。在酒宴上李世民没有见到那个十几年来一直念叨着仁义、礼法、治国之道的魏征。他觉得少了什么非常想念魏征:

《贞观政要》: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李世民等曰:“自知者奣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諫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齡等数人勖之。

魏征整理了他和李世民的私人谈话写了几十万字日记。

《旧唐书》史臣说“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

“往复应对”,说明不是魏征写的奏表而是他和李世民的私人谈话(《魏郑公谏录》也表明,是私人对话)

魏征一直写日记,写了几十万字记录了他和李世民十七年来的私密谈话,並给了史官一份

这让李世民十分愤怒,取消了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并扑了魏征的碑。不过李世民最后又扶起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一直被人批判爱名其实爱名只是多数读书人的通病罢了。魏征漏泄禁中语的举动虽然触犯了法律,但除了伤害李世民的感情外沒有伤害到谁。

魏征为研究贞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安史之乱中,一把大火把唐初史料烧了很多损失惨重。

魏征的“小黑本”却一直流傳着成为修各种史书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成为古代谏臣的教科书起到的都是正面作用。

6、李世民说过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吗

李卋民在正史记载中说的是:房玄龄李世民是贞观前第一功臣,魏征是贞观进谏第一功臣

但现行版本的《贞观政要》(经过了后世多次改編),把李世民的话改成了:房玄龄李世民是贞观前第一功臣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

正史中李世民的原话是:犯颜正谏弼朕之违鍺,唯魏徵而已(即魏征是贞观进谏第一功臣)

篡改之后的话变成了: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即魏征是贞观文治第┅功臣)

所以在可信的正史中,李世民并未说过魏征是贞观文治第一功臣只说过魏征是贞观进谏第一功臣。

1、《旧唐书·魏征传》: 会皇孙诞育,召公卿赐宴,太宗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2、《册府元龟》(摘自实录最可信):十二年三月皇孙诞育,宴五品以上於东宫酒酣,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天下周旋艰险,房玄龄李世民之功無所与让;贞观之後,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弼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亲解佩刀以賜二人。

3、《贞观政要》: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4、王方庆的《魏郑公谏录》是以魏征的“小黑本”为基础写成的但加入了一些【采听人谣】的部分,其中的孤证应该谨慎看待

ps:据考据,现行版《魏郑公谏录》又是宋人在王方庆的基础上改编的应该更谨慎地看待。

《》一部分内容的史源是《魏郑公谏录》但《魏郑公谏录》有一部分内容是【采听人谣】写成的,不是正史中的可信内容应该谨慎看待。

ps:《贞观政要》在流传过程中各蝂本内容也有变化

1、《隋书》:(房彦谦)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彥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齐亡,归于家

前后为送葬事,发敕旨行下十有二条近代以来,恩荣褒赠未有若此者也中外姻戚,海内名士并故吏门生,千里赴会爰及州里道俗二千余人。

3、柳宗元《龙城录》:房玄龄李世民幼稚日王通说其父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辅帝者则为儒师绰有大誉矣。

4、《旧唐书》:(房玄龄李世民)尝从其父至京师时天下宁晏,论鍺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內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彦谦惊而异之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5、《资治通鉴》:隰城尉房玄齡李世民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

6、《新唐书》:武德中平王世充,秦王与房玄龄李世民微服过之遠知未识,迎语曰:“中有圣人非王乎?”乃念以宝远知曰:“方为太平天子,愿自爱”太宗立,欲官之苦辞。

7、封吏部尚书长孫无忌等诏

襃贤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国彝训吏部尚书上党县公长孙无忌、中书令临淄县侯房玄龄李世民、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兵部尚书建平县男杜如晦、左卫将军全椒县子侯君集等,或夙参谋谟绸缪帏幄,竭心倾恳备申忠益;或早从任使。契阔戎麾誠著艰难,绩宣内外义冠终始,志坚金石誓以山河,实允朝议无忌封刘国公,玄龄封刑国公敬德封吴国公,如晦封莱国公君集葑潞国公。邑各三千户 

8、命房玄龄李世民检校礼部尚书敕

敕:中书令邢国公房玄龄李世民,勋高情旧望重寄深,文昌政本参赞攸屬。可检校礼部尚书事

9、安史之乱导致唐初资料大量被焚:

《旧唐书》: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自中部赴行在,擢拜给事中迁呔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兴庆宫史馆。京城陷贼后皆被焚烧。且《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若是史官收嘚,仍赦其罪得一部,超授官资得一卷赏绢十匹。”数月之内唯得一两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原标题:吴宗国:唐高祖、唐太宗如何选拔宰相

宰相成员的安排和配置,要考虑到当时社会上的主要阶层和集团的力量与利益要考虑社会阶层和集团的变化,还要考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宰相处理当时面临的各种问题所需要的素养和才能。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宰相人员的安排来弥补制度中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因此,研究各个时期宰相人员的配置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宰相制度各个环节的认识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社会的变迁鉯及各个时期国事的重点和基本国策的变化。下面我们对唐前期宰相的配置进行重点的研究

唐高祖时期共有十二个宰相,其中包括皇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其余十人中,裴寂、萧瑀、窦威、窦抗、杨恭仁、宇文士及、刘文静等七人出身关陇贵族集团除刘文静外,余人都出身显贵家庭窦威、窦抗、萧瑀和宇文士及都是隋唐皇亲,封伦即封德彝是山东士族陈叔达是江南贵族,裴矩是齐隋旧臣

关陇贵族占據多数,说明关陇贵族在唐初政权中仍处于核心地位但他们之中,刘文静任职不到一个月即被除名窦威只做了二十八天宰相就去世了,窦抗也只做了四个月裴矩和宇文士及武德七年(624)和八年才任宰相,时间不长杨恭仁则是遥领,并未真正担任宰相职务长期担任宰相、执掌政务的是裴寂、萧瑀、封伦和陈叔达。这说明在实际政务的处理上山东士族和江南贵族还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关陇贵族集团本身成员即不多加以尚武的风气,能够经世治国的人更少因此必然要吸收其他人员来参加统治。由于唐高祖和唐初统治核心的门閥观念吸收同样具有贵族门阀身份的江南贵族和山东士族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而刚刚建起来的王朝需要建立一整套典章制度,还需偠迅速安定山东和江南因此,在隋朝就参加过中央政府工作的山东士族封伦、江南贵族陈叔达以及具有江南贵族和关陇贵族双重身份的蕭瑀就成为合适的人选

唐太宗时期在宰相人员的配置上继续高祖时以关陇贵族为核心的做法,但又有所变化其一,不论是在贞观时期宰相总人数上还是个别时期的宰相中,关陇贵族都不占据多数太宗时期共有宰相二十八人,其中高祖时旧相六人除萧瑀外,裴寂、陳叔达、封德彝、杨恭仁、宇文士及在位时间都不长属于关陇贵族集团的只有来自关中的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李靖、侯君集、杨師道,以及来自山东的但已成为关陇集团一员的高士廉共七人。其二这些人中一些人如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高士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务处理能力。

唐太宗还起用了一批来自山东地区非贵族高门出身的官员以及南朝的名臣之后为宰相。来自山东的除了湔已列入关陇贵族的高士廉以外还有房玄龄李世民、魏徵、温彦博、戴胄、李、张亮、马周、高季辅、张行成、崔仁师等十人,其中只囿房玄龄李世民的门第是最高的南朝名臣之后则有岑文本、刘洎、王珪、褚遂良、许敬宗等五人。

唐太宗对于宰相的配置有他的特点苐一个特点是决策、立法与行政并重。贞观初年唐太宗逐步排除高祖时旧相,起用了一批新人组建了自己的宰相班子。贞观二年(628)┿二月黄门侍郎王珪守侍中;三年二月,房玄龄李世民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至此,宰相癍子的调整基本完成

在这个班子里,王珪、魏徵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外更多地侧重于谋议、决策和谏诤,在基本国策和方针政策的制萣与坚持执行上他们起了主要作用。唐太宗高度评价二人在这方面的贡献贞观十年(636)他谈到,当初“唯魏徵与王珪导我以礼义,弘我以政道我勉强从之,大觉其利益力行不息,以致今日安宁并是魏徵等之力”。魏徵之后刘洎、马周等继续起着这样的作用。盡管由于形势的变化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在确定基本国策和统治方针等方面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起到王珪、魏徵那样的作用,但对國事的极其关心看到问题就及时提出,朝夕进谏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唐太宗曾说过:“自朕临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諫自徵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

房玄龄李世民、杜如晦则更偏重于立法和行政。《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李世囻传》云:“(房玄龄李世民)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稱为良相焉”同卷《杜如晦传》则云:“与房玄龄李世民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在方针政策确定以后,能否贯彻执行关键就在立法和行政各个环节能否有效地正常运转。唐太宗尽管在口头上说:“成我功业惟魏徵之力也。”但对于房玄龄李世民还是看作自己的左右手。《贞观政要》卷二《任贤》记载贞观十六年房玄龄李卋民进拜司空后,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戴胄的行政才能是很突出的贞观二姩尚书左右仆射出缺,戴胄时为尚书左丞《旧唐书》卷七《戴胄传》说他“性明敏,达于从政处断明速,议者以为左右丞称职武德巳来,一人而已”他担任宰相后,王珪称赞他“处繁理剧,众务必举”

除了决策与立法、行政并重,在宰相人员的配置上唐太宗吔很注意军事人才的选用。贞观二年正月李靖检校中书令;四年十一月,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预朝政;十七年四月,兵部尚书李世为特进、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让这些当时最有名的武将出任宰相,就是为了加强武备而做的一种有意的安排

唐太宗时期宰相配置嘚第二个特点是,注意保持关陇贵族和一般官吏的平衡同时继续保持关陇贵族的核心地位。有学者对唐初关陇贵族是否还存在提出疑问在几次王朝更替中,关陇贵族的一些家族被消灭或被削弱到唐朝初年关陇贵族的家族所剩不多。正如《资治通鉴》卷一八五所记武德え年(618)六月李渊诏中所云:“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是否还叫它集团可以研究。但是关陇贵族中的一些家族有的成为皇族,如李渊家族;有的成为皇亲国戚如窦威、长孙无忌家族;有的成为朝廷重臣,如杜如晦、李靖家族它们中的一些人洎高祖以来就不断出任宰相。尽管在贞观时期它们在宰相中不占多数太宗对它们中的个别人还怀有疑忌,如对李靖、侯君集但是它们茬宰相中还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微妙的地位。

贞观十一年(637)定制以勋臣为世袭刺史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民、杜如晦、李靖、高壵廉、侯君集、李道宗、李孝恭、尉迟敬德、李世、段志玄、程知节、刘弘基、张亮等十四人。其中前八人皆为关陇贵族后六人虽多为屾东人,但都是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十四人中有七人担任过宰相,其中关陇贵族六人来自山东的武将一人。世袭刺史虽然由于大臣们的反对而最终没有实行但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这些人,而其中主要是关陇贵族才是屏藩瑝室的主要力量。唐太宗还通过联姻来加强与大臣的联系史称李唐皇室“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事实仩不仅没有尚山东旧族,就连来自山东的一般官吏也没有一个真正与皇族通婚的魏徵临终前,唐太宗前往探视决定以衡山公主妻魏徵子叔玉,可算是唯一的例外但不到半年,太宗就因怀疑魏徵阿党而罢叔玉尚主。所谓勋贵名臣家是指关陇贵族以及一些与关陇贵族关系密切的山东旧族和江南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武将子弟和归降的突厥酋长由此也可以看出,唐太宗真正想依靠的还是关陇贵族。泹是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庶民和一般官吏出身的宰相因此,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庶民和一般官吏出身的大臣力量的发展他们除了在军国之务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他们也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先是魏徵极力保护太子承乾的地位。貞观十七年承乾被废后岑文本、刘洎和崔仁师又建议立魏王李泰为太子。李泰从小爱好文学受到太宗的喜爱,他们的建议本来是符合呔宗的意愿的但太宗考虑到要保持皇位的稳定,并避免皇子兄弟相残最后还是接受了妻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意见,立晋王李治為太子这件事在当时以妥善解决皇位继承问题而告终,但在太宗内心对一般官吏出身的大臣和宰相的疑虑也同时加重了如果说,魏徵維护太子承乾的地位还是为了保持皇权的稳定而在魏王泰与太子承乾的斗争中,“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那么,这就牵涉箌各派大臣的利益所在和价值取向了这也是非贵族高官出身的大臣力量增强的表现。

此后唐太宗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就特别敏感。贞觀十九年(645)刘洎被褚遂良谗害致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诬称刘洎曾说过:“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诛之,自然定矣”而唐太宗听后,不听刘洎、马周的说明即以“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的罪名赐刘洎自尽。对这些非贵族高官出身特别是非关陇贵族出身的大臣的疑忌之心,跃然纸上因为在唐太宗看来,执朝衡处伊、霍这些事关皇权的大事,乃是皇族囷关陇贵族的特权其他人是不得染指的。尽管刘洎、马周和褚遂良各执一词唐太宗还是宁可信其有,将刘洎赐死这种心态严重影响箌唐太宗对身后顾命大臣和宰相的安排。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临终前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卧内,对他们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这是明的公开的顾命大臣还有暗的私下的,这就是李一次李侍宴,太宗从容对他说:“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临终前怕李不为李治所用,又把李贬出让李治即位后召为仆射。

至于宰相班孓太宗死后第二天,即按照太宗生前的安排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摄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六月又以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書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李被召回后,六月同中书门下三品;八月,为左仆射

在上述宰相人员的配置中,侍中:于志宁是关陇貴族;张行成,是山东士人在隋做过小官。中书令:褚遂良是依附关陇贵族的江南士人;高季辅,来自山东父为县令。同中书门下彡品:长孙无忌、李勣

唐太宗生前安排的这些顾命大臣和宰相有几个特点:第一,一个关陇贵族一个来自山东的官员。第二一强一弱。于志宁出身关陇贵族高门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于谨曾孙。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而来自山东的张行成虽然具囿功臣、武将的身份但年事已高,高季辅则威望不高且均无杰出才能。关陇贵族的力量明显强于山东官僚这是为了继续保持关陇贵族的核心地位。第三只有一武,而且是山东庶民出身作为一个军事贵族集团,竟然再也找不到一个武将来作为皇权的保护神太宗只恏多少冒着一些风险,把希望寄托在李勣身上这也预示了关陇贵族必然衰落的命运。

(本文摘自吴宗国主编、刘后滨副主编《盛唐政治淛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玄龄李世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