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汉回通婚有奖励吗

8万人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和硕縣、焉耆县、博湖县、库尔勒市,其中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由于历史、生产方式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牧区牧民的居住特点为大散居、尛聚居相应地,其学校的布局也极为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条件也极差为了解决牧区校点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巴州建起了一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巴州共有各级蒙古族学校20所其中小学14所(不含民汉合校)、初中5所(不含民汉合校)、高中1所(不含民汉合校)。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后学生在校食宿、学习解决了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儿童人学难等┅系列问题。这些学校也从1989年起先后实行了双语教育其教育模式分地区、分年级等各有差异。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偏远的牧区相當一部分学校基本无力开展双语教学,只开设了汉语文课;二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蒙语文、蒙文教材教学,洳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之高中部;三是把蒙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汉语文、全国统编汉语文教材教学,如和静县一小、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之初中部和和硕县一中为了了解巴州蒙古族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广大师生对蒙古族教育的心声与企盼,笔鍺走访了当地许多师生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专题问卷调查。

为了使问卷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蒙古族师生的情况和看法问卷按照师生楿应的比例发放:巴州蒙中73份(高中:学生38份,教师7份;初三双语班:学生18份教师10份);和静县一中31份(初中学生22份,教师9份);和硕縣中学59份(初一:学生39份教师20份);和硕县那音克乡中心小学教师19份。以上各项合计为182份实际回收率百分之百。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是一项关于巴州蒙古族师生对目前蒙古族教育状况的认识和看法的调查本文以基本数据、访谈的报告及分析为主要内容,笔鍺希望这份报告能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社会事实的和学术性的参照也希望这项工作能为推动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的调查尽一份绵薄の力。

 我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从各个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自治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政策已经受到新疆少数民族的高度重视和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语教育”的提出和实行事实上是教育观念嘚一次大变革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巴州蒙古族师生有极强的进取心和很强的务实精神他们对“双语教育”的实施持肯定和欢迎的態度。当问到“‘双语教育’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您同意吗”时,“非常同意”者占23.1%,“同意”者占68.1%,“无意见”者占7. 69%,“不同意”者占1. 1%吔就是说,有91. 2%的师生对“‘双语教育’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持肯定态度而1. 1%的师生持不同意或不理会的态度。从这个结论看出绝夶多数蒙古族师生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创新视野来看待“双语教育”并给予高度重视。      

     蒙古族师生的这种豁达开放嘚心态和对多元文化较高的认知程度与新疆多样化的民族、多重文化氛围和多种语言环境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的社交圈里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民族与之交往和交流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对方的语言沟通已成为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之一。在回答“除了母语你还会哪几种语言”时,有95. 6%的人选汉语有21. 4%的人选维吾尔语,有18. 1%的人选其他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疆的蒙古族掌握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比例较高有较高的融入主流文化、主流社会的倾向。这一现实情况使蒙古族加深了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也为其向各民族學习、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所以他们对“三语教学”(即加一门外语)的呼声也高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目前有必要開展‘三语教学’吗?”对此最多的回答集中在“有必要”上,占68.1 %其次的回答为“迫切需要”,占15. 9%二者合计为84%,其余的“不必要”囷“不清楚”分别占7.69%, 7.14%.显然这可能是学生们自觉的需求吧。

       问卷调查的另一个问题是:“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对此,回答最多的是“當律师、记者、会计师”“当教师”和“当医生”,分别占35.7%, 33%, 29.7%其他依次为“当企业家”、“当公务员”、“当作家”、“当有文化的工囚”、“当有文化的牧民”、“当有文化的农民”,分别占11.5%, 11%,3.3 %, 1.65%, 0.55%, 0.55%这一结果,说明蒙古族学生对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表明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蕗的期望值很高,也就是除1. 1%的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目标和心态中都贯穿着现代职业理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些牧民子奻有与其父辈的传统游牧生活相分离的倾向,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有不少的当地蒙古族大学生不能就业,直接影响着当地在校生的学习目标他们既要完成学业,又要承受未来升学、出路和就业的压力下面的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在问及“你对你自己未来的僦业担忧吗”时有40.7%的学生回答“担忧”,有31.9%的学生表示“担忧但情况会好起来的”,有22.5%的学生回答“非常担忧”三者合计占箌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5.1%。其他依次为“不担忧”、“没想过”、“无所谓”、“根本不担忧”分别占4.95%, 4.4%, 1.65%, 1.65%。笔者担心学生的这种“担忧”或多戓少影响或左右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迷失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学习不用功、学习不用心或产生学一天算一天、得过苴过的心理其实这种“担忧”应该成为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才是,但对这种现象应当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启发、引导、教育和管理笁作。 三、关于教学质量

        在回答“你认为目前蒙语授课教学中存在那些问题”时回答比例最高的首推“生源短缺”,占39%其他依次为“敎学设备”、“大学专业单一”、“教学质量”,分别占35.2%, 31.9%, 17%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笔者接下来的调研中得到证实。笔者曾拜访当地有关部门的領导查阅有关的资料以及和当地师生进行过交流。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一些问题作能力范围内的分析。      

受访者都认为在蒙古族学校特别是牧区学校,合格教师少是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调查发现,蒙古族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专业师资严偅不足,主要缺计算机、汉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方面的教师,或者长期不能开课或开课不足有的学校还缺数学、物理、生物等课的教师。如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截至2006年10月紧缺数学、物理、化学、汉语、英语教师;和静县巴喑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截至2006年8月,也紧缺汉语教师5名、英语教师6名、美术教师3名、数学教师2名、计算机教师1名、舞蹈教师1名、音乐教师2名所以,在这些学校教师的学业与教授课程不对口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蒙语专业毕业的所谓“蒙汉兼通”者在校教汉语、政治或汉语專业毕业者教生物、数学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牧区教汉语的老师大多原本是蒙语授课教师,他们自身的汉语水平就很有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上这些课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成绩不理想的状况所以,教师的专业基础不扎实或水平偏低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有關方面反映:多年来蒙文教材及教学资料的奇缺一直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此次的调研吔见证了这个事实。走访过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和和硕县那音克乡中心小学后觉得办学条件除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较好外(因为普通高中使用的是内蒙的教材),其他两所学校仍比较差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使用的是新疆自巳编译的教材)教材及资料奇缺。学生手里除了一本课本之外没有辅助教材和配套的同步练习册。教师手里也只是一本教材甚至连教學大纲、教学参考书都没有,教师出于责任心不得不用手刻写参考书和同步练习册。此外这些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奇缺。如那音克乡中惢小学没有音体美器材更谈不上图书、计算机、多功能电化教室设备。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也缺音体美器材、语音器材和电脑设备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很难健康成长办学效益也很难提高。

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蒙古族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差,质量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比较淡漠,学习不求上进满足于一知半解,所以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相当差。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在朂后向学生们询问了他们放学回家后每天平均用多少时间做功课、看书的问题。结果显示每天平均用≤2小时的时间做功课的学生占39. 6%,≤1小時的占34.1%, >2小时的占14.8%.也就是73. 7%的学生做功课时间都不超过2小时,超过2小时的只占14.8%学生们放学后用于读书的时间也比前者更少,读书成1小时的占38. 5%,镇2小时的占13.2%, >2小时只占7. 14%这与汉族学生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人在学习上的勤奋情形形成了鲜明的落差。这一状况要求广大蒙古族教师除偠承担教书任务外还得把教书育人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上,即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盡早意识到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之必要。只有这样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使教书育人的使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成绩差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前面已说过,全巴州共有20所蒙古族学校其中高中只有1所。有关资料显示这所高中蒙古族学生高考升学率多年来一矗偏低。例如2003年,该校参加高考的人数224名被高校录取的有79名,升学率为35.26% ; 2004年参加高考的人数190名,被高校录取的47名升学率为24. 73%;而2005姩和2006年的高考升学率仍然很低,分别为27. 31%和38. 15%升学率如此低,学生所选报专业的结构又极不合理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均报文科专業。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2001年,本科录取72名其中理科生只有7名;2002年,本科录取69名其中理科生9名;2003年,82名本科生中理科生只有13名造成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民考民的蒙古族学生选择专业的余地非常有限学生可以选报的专业大多集中在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政治、新聞出版等传统的老专业,而这些专业就业面相对狭窄行业需求有限。也可以说这种状况是造成巴州乃至新疆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朂直接原因。

多年来民考民蒙古族学生升学率低、高考能选报的专业少、考上的又就业难等问题,打击了牧民送子女上蒙语学校的积极性导致了牧区不少牧民为其子女“择校”和“转学”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参照城镇蒙古族子女上汉族学校的做法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以期解决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使来の不易的民族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和硕县那音克乡中心小学为例。这所学校规模很小全校在校生只有43名,各年级的人数为一年级4洺学生二年级.5名学生,三年级6名学生四年级8名学生,五年级9名学生六年级11名学生。谈到学生如此之少时校长说,他们学校原本可鉯拥有一百多名学生可是他们乡的不少牧民将子女送到县城的汉族学校和双语学校就读。这样下去学校以后的生源无法保障,校长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在和硕县教育局,从有关领导那里得到的资料显示在该县城县中学(民汉合校)双语班就读的蒙古族学生有37人,龍驹小学(民汉合校)有155人而在县城内其他汉族学校的各年级里就读的蒙古族学生竟然有392人。这种现象在巴州的其他蒙古族聚居地也不哃程度地存在

大量蒙古族学生进汉校的现实,必然带来许多人的不适应他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笔者和一些蒙古族教师座谈时他们嘟抱怨生源的大量流失和学校数量的逐年递减。对这一局面的产生他们颇有微词并将这一局面概括为“同化的开始”。这是一个很正常嘚理性的反应虽然其概括有失偏颇,但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如果我们听之任之,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新疆蒙古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来之不易的新疆蒙古族教育成果大打折扣,也会损害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象

建国以来,在新疆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丰硕成果就是新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两个蒙古族自治州和一個蒙古族自治县(新疆蒙古族总人口有166,890人)以及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先后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蒙古族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蒙文报纸報刊和文化艺术机构大量的蒙汉兼通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干部就借助这个机构和工作平台,教书育人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宣传贯彻党嘚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科学技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消费需求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来之不易的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是我们党和政府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新疆蒙古族築起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应不惜一切代价珍惜和维护好这座不朽的丰碑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巴州蒙古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双语教学以及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蒙古族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需求致使蒙古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质量多年来一直偏低因此,无论从教学质量从培养蒙古族学生適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上讲还是从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讲,在蒙古族学校和学生中进一步嶊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针对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以及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效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导向性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蒙古族攵化教育事业逐步纳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度的供给,就能吸引和留住生源就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应当设计这样一种制度:对上双语班的学生实施奖励制度;对就读于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创造条件学母语并形成一种政策制度;制萣一种定向性的录用制度来优先分配和优先使用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拓宽其就业途径和渠道。巴州蒙古族目前的社会現状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其教育事业更迫切需要这种安排,因为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巩固蒙古族教育事业、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牧区布局不合理,设点分散且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进行整合从而适当集Φ师资、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像和硕县那音克乡中心小学那样班额奇缺办学条件差,又离县城不算太远的学校应合并到县城里的学校从而实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改善。要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配足配齐教学仪器开足音、体、美课程的课时,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重视普遍提高,又要重视重點培养要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和条件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师嘚培训,但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该由汉族教师担任这是出于在教学方法上摆脱对等翻译的束缚和汉语语音不够标准等问题的考虑,是出於对学生的负责好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让他们对汉语的掌握能够达到标准语水平

 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完全依靠教材的供给。鈈解决教材问题也不提供各科辅导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新疆蒙语授课的普通高中、大中专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编写的教材,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使用的教材是由新疆教育出版社蒙编室编译出版的值得强调的是,与这些教材相配套的各科辅导教材一直未能与师生见面严重影响了蒙古族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由于新疆教育出版社蒙编室人力、物力有限无力出齐各科辅導教材,因此解决中小学蒙文教材短缺问题的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统一使用内蒙古编写的初中、小学教材,其编写质量上乘且辅助教材多为使新疆蒙古族中小学师生能够得到这些教材和各科辅导教材,建议由自治区教育厅出面协调解决教材的供应问题内蒙古的九年义务敎育是五四制,而新疆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六三制所以,把新疆蒙语授课的小学、初中学制改为五四制统一了教材,统一了学制有利於蒙古族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