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明招后还可以进张吗



1、修行人如何对待家庭、事业、金钱
  答:家庭是责任;事业是本分;金钱是工具。

2、姻缘真的是天注定吗
  答:姻缘也是因缘,是他们自己前世结下的缘熟總逃不掉,说成“天注定”只是容易理解些其实是他们自己注定的。若不求解脱生生世世仍在缠搏,直至缘尽“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

  问:以前虽然发过出家的心但我现在也深知出家肯定是不大可能的,我的父母不会愿意的!可是现在我对恋爱都有些懼怕我女朋友老是问我结婚后的生活肯定会与正常人不同吧,对呀结婚后怎么办,怎么修法啊对这个我目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还朢齐老师赐教
  答:既然不可能出家,为什么婚后不能正常呢
  问:谢谢,我知道了!

4、不断夫妻之间的淫欲能不能见性?
  答: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橱具与厕具不宜搭配出售。

5、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用佛教的方法还是现世间的方法?
  答:哦佛教的方法、现世间的方法产生矛盾了么?

  问:有的人算命也很准的
  答:给真修行人算命,是算不准的袁了凡所遇到的堪称个中高手,照样算不准
  答:修行能消业故。《金刚经》云:“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在家出家如何办?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狮子身中虫
②、心出家身不出家——外现居士身,内秘菩萨行
三、身心都出家——法门龙象。
四、身心都不出家——急须发菩提心皮囊虽臭,也嘚之不易倏忽错过,对这臭皮囊不起也

8、如何是“了生死”?
  问:如何是“了生死”
  答:了生死就是亲证本无生死可了。

9、怎么修到开悟证道
  问:我怎么才能知道“体”的存在呢?
  问:怎么修到开悟证道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或念佛、戓参禅、或修密……行起解绝一门深入。这样才可能有正受(受是感受)道理上即使弄明白,充其量只能算是正见正见与正受,如車之两轮缺一不可。

10、修佛有没有可以不了断尘缘的
  答:学佛是要亲证“本无尘缘可了。”

11、作打算是不是“有所求”“有所得”
  问:日常生活中做事情总要有所“打算”,这样不就是“有所求”“有所得”了吗
  答:打算和计划未必就是“有所求”“囿所得”。比如作生意打算作什么生意,计划好怎样去作这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呀。若为了求得经济利益坑害用户,坑蒙拐骗不择手段,那才是“有所求”“有所得”
  问:这里还是不大明白。坑害用户当然是“有所得”如果说不坑害用户合理的報酬不算“有所得”,那什么是“合理”又纠缠不清
  答:释迦世尊收的第一批在家弟子就是商人。经商若不赚钱怎么维持啊!

12、學佛人体育彩票、股票可以买吗?
  答:买的目的是什么呀
  问:做为投资,亏了也无妨这样可以吗?
  答:“亏了妨不妨”苴置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呀?
  问:说老实话还是谋取利益啊!只是想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等同打第二份工啊
  答:那就别说“亏了也无妨”了。

13、并非视金钱如废纸
  甲:老师视金钱如废纸甘于清贫的生活(注:此是有感于当年恩师曾断然拒绝一位朋友所供养的8万块钱一事)。
  答:咱们都应该视贪心如废纸并非视金钱如废纸。

14、为什么说富贵修道难?
  答:穷人修道容易吗?好像与贫窮富贵关系不大关键在修行心呀。

15、世法中善念与恶念怎么区分
  答:善念有三:利人须损己,亦为之谓之上善;利人不损己,方为之谓之中善;利人也利己,才为之谓之下善。恶念也有三:损人又损己亦为之,谓之大恶;损人不损己方为之,谓之中恶;損人须利己才为之,谓之小恶
  问:何故说不念善恶之念是净念?
  答:哦!不念善恶念解脱啊不清净吗?
  问:为何说学佛不是学得善恶都不分了
  答:不念并不等于分辨不清啊。
  问:知善恶是分不着就停止了再分。是吗
  答:了知善恶未必僦是分别,“不着”是“不把它埂在心头”之意

16、佛教与基督教、儒教等
  问:学孔子,学基督虽然不得究竟解脱,但也是增福德除习气的方法,福德足了自然更容易见道,所以我说都是修行方法当然最好是福慧双修。
  答:您解释得很对佛法本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天两乘基于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基于四谛法的声闻乘、基于十二因缘法的缘觉塖和基于六度万行的菩萨乘才是最终超越善恶的解脱道。
虔心向善向往人天,五戒十善不敢少违,这怎么不是修行呢!待人格具足、天心完满后生方得人天之果,人天之果岂易得哉!别的宗教虽不及讲后三乘解脱道但世间善法与佛教不悖啊!所以佛说:凡一切法,皆是佛法

17、世界的四大生成顺序,请谁用大白话说说
  答:《楞严经》倒有一段。
  问:请老师解《楞严经》的这一段:(下媔是 lvm分段作答——编者注)
  经:“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答:先说“觉明空昧”的觉佛者,觉也觉就是指佛性。用现在的话说佛性就是时空与生命的本源。佛性具足三大特点:明、空、昧①明——毕竟不断灭。即离念的灵知之性②空——毕竟不可得。即无相、清净、空寂的本体③昧——毕竟含诸有。含诸有怎么能称为“昧”呢因诸有起源于最初的一念无明。什么昰最初一念无明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佛性本来就明却起最初的一念去认这个明。有人 问:“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此“妄”从何而来就从这个“昧”而来,这个“昧”是佛性的三大特点之一呀也就是“法尔如是”。
  由于“妄为明觉”这就产生了楿对(相待)。一有相对就动起来了。摇就是动的意思。“地水火风四大”之风大指的是运动(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卋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运动或者说运行。
  经:“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答:“因空生搖”——由于佛性本体空寂(前述②),能容得运行所以就产生了运行。“坚明立碍”——由于佛性毕竟不断灭(前述①)就起现了囿质碍的物体在运行,如同捏目现空中华,也就是“明觉立坚”之义“彼金宝者明觉立坚”金宝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之地大,也僦是有实体的物质“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国土,现在叫做星球世界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物质,这物质可以聚成星球(保持国土)
  请注意:这里并不是先有物质,然后再说物质运动而是先有运动,然后才起现物质这物质一开始就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捏目现涳中华。
  经:“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答:简单说吧:由于物质运动,产生摩擦于是就产生了溫度(“地水火风四大”之火大)。世界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温度
  经:“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答:更简单哋说吧:世界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变化。(为什么把“水大”说成“变化”呢哪位师兄替我讲一讲?)(自己嘟哝:若无水大生命便无從产生。)
  问:火光上蒸而火光为变化性,故水大不得不变化
  答:地大(金轮)保持形体,水大(水轮)形体可变故称“變化”。

18、四大之首风大产生的因缘是什么?
  答:《楞严经》云:“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问:原来阿难2500年前,就已经问明白了如果没有产生风大,也僦没有这么多事了多清净。
  答:风大不是“产生”的
  问:如果没有产生疑问,也就没有这么多事啦多清净。
  答:是先哆事(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而后才有“贪、嗔、痴、慢、疑”的“疑”了

19、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中什么是永恒的
  乙:物質当它分解到最后,只剩下能量!
  答:那么“能量”是什么?
  “力、热、声、光、电……”有生有灭能量却无生无灭。然而离开“力、热、声、光、电……”往哪儿找“能量”呢!用上喻,知道为什么要见性了吧

(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在佛教所讲的佛法里,‘空’并非简单的‘没有’也并非无意义。恰恰相反‘空’具有时间上、空间上都是无穷的真实意義。简单地说‘空’具有永恒、博大的意义。这就不仅仅是人生的意义了
(2)本来是空,业力从何而来
  问:是业不尽则不能成噵,还是成道后业障即如梦幻泡影
  答:本就是梦幻泡影。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3)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怎么讲
  答:因为“万法即因果,因果即万法”所以空即不空,不空即空
(4)造业受罪,佛性受罪否
  答:纵然山崩地裂,虚空曾受損否
  问:如果说佛性不受罪,那受罪的是谁
  答:罪性空且置,即那个“谁”也不可得请听迦叶佛的传法偈:

  问:人死の后是不是还有来世呢?如果死后变成另外一个人,你不是你了所受所感岂不是也换了成了别人的事了呢?修行又干什么呢
  答:三卋因果:唐朝三造业,宋朝李四受报
  问:三李四是同一人吗?
  答:因果通三世本就不是仅对某一生(某一个人)说的。
(2)卋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
  问:请老师讲讲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的道理
  答: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呀。
  问:因果我罙信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因果的,世尊当年也要受果报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答:我们用城市来比喻吧大家共住嘚城市,大家都觉得很真实其实只是个幻境。这幻境大体上有六个区域: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通向这六个区域的路,看起來只有两条(善与恶)其实内含诸多歧途。途中一步一善必走向天,能尝很多甜头;一步一恶必走向地狱,必吃很多苦头;善恶参半则在“人”这个区域里盘桓,有甜头也有苦头……这就是幻境里不可改易的游戏规则称之为“世间因果”。只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个遊戏规则而在里面乱撞,时善时恶频升频降,头出头没无有了期。
  佛告诉大家游戏规则好比给了大家一地图,按地图走可鉯避免诸多苦头。然而这却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是指导大家打破这个幻境由于大家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性格,佛就告诉大家八万㈣千种打破幻境的方法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肯按佛教导的方法谁都能打破幻境。若是不肯佛也不能代替你打破,就象佛吃饭你不能饱一样!
  一旦打破幻境你见就同佛见,称之为“见齐诸佛”幻境打破了,还往哪里找游戏规则呀所以“佛无因果”!并不是未打破幻境就可以不遵守游戏规则。也有些人未打破幻境就骗自己说:“没有游戏规则,只管任意行去”(拨无世间因果)於是,便自欺欺人一盲引众盲,广造恶业还美其名曰“解脱”。殊不知那是通往地狱的捷径!还有些人,自己骗自己说:“这不是幻境即使是幻境,也无法打破游戏规则是铁定的,谁都不能打破佛也不能打破(即:佛也在世间因果里)。”(拨无出世间因果)這就堵塞了离幻之路一盲引众盲,断送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他若不如此极端,还可以走向天;就这么一极端(以至于谤佛)却是通向地狱捷径中的捷径。
  咦!这幻境是从哪里来的呢别忘了佛啊!佛知道。赶快去问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原来法界就是幻境啊
  问:嘻嘻!可是有的人总是在研究地图,倒忘记了地图的作用
  答:嗯,这倒是┅记棒喝
(4)禅宗深信因果吗?
  问:宗门讲因果恐怕仍只是个信仰。宗门可以“见性”而“解脱”但是,未必能了“三世因果”要深信“三世因果”,才能真正身心解脱——即便是开悟的和尚
  答:你太武断,冤煞宗门了!
  你这么说就好比强调“非偠背熟《驾驶员守则》,才能万里行车无事故”一样此话听起来不错,但却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万里行车无事故的老司机早已融会贯通了《驾驶员守则》,而几乎把那些词句忘光了一个刚从驾校毕业的司机,尽管他背《驾驶员守则》守则的功夫比老司机强嘚多但开起车来,就差得太远了!

  问:老师能否解释一下“法不孤起仗缘乃生,缘谢法灭灭灭非灭”?
  答:就拿心密来说吧心密并不是孤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心密觉得自己好才兴起的。心密是仗因缘才兴起的什么因缘啊?那就是与心密有缘的众苼解脱缘熟故感心密应世。待当度者已度便是缘谢。既然缘谢便不会再有人修心密了,假名“法灭”然而,法本不生不灭心密嘚修行方法又何曾灭,故云“灭灭非灭”所以,只要有我们在修习心密心密便不会灭。若无人依而行之即使有“心密”的空架子在,其实已经“缘谢法灭”了
  问:禅宗5家7派,本应该平民派曹洞宗更广流传为什么相反?
  答:当机者已度门庭也就没大用处叻。
  问:现在宣传的不多也是个原因吧?
  答:法不孤起仗因缘生。
  问:病是业报还可以持印为别人治病?
  答:业報未离因果未离因缘所生法。生病是因缘所生病愈不也是因缘所生吗?并无矛盾啊

  问:我总是觉得,受用就是享用!
  答:囸见和正受好比走在修行路上的两条腿。内心空净谓之正受(觉受、受用);五欲(色声香味触)福报,谓之享受

  问: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大念住经心要》,讲的是四念住的法门次第井然,我觉得象我这样的博地凡夫谈不上什么大乘,连小乘都还差的远鈈如从小乘做起。您认为呢
  答:四念住法门很好。大、小乘主要是发心不同“四念住”未必只属于小乘啊。
  问:那就是说:洳有人以大乘之心去修小乘之法那人也是大乘行者了?
  答:大乘行者所修之法便非小乘之法。

  问:学生心里还是有个疑惑玖久不能解开。每次看到“梦幻空花何劳把抓”,我便觉得生不起“大悲心”了梦中的人物本来没有,所以根本不需要度谁可是为什么觉悟以后的佛菩萨还要“于本无众生处度化如幻的众生”呢?
  答:你可能把“小悲”当成“大悲”了
  有情缘之慈悲为小悲,法缘之慈悲为中悲无缘之慈悲为大悲。

26、神力、业力、愿力
(1)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
  问:我常常搞不清业力和愿力嘚区别。
  答:业力体现为世间法愿力体现为出世间法。
  问:真是造化弄人……
  答: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愿力、业力、神通力都是心力神通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
  问:既然都是心力,区别在哪里呢
  答:既然都是心力,区别僦在于发心不同
  问:想发财的心与想成佛的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发财有我,成佛无我这就找出区别了。
  问:愿力還有差别吗比如以妄想心发一个愿和以清净心发相同的愿,二者有差别吗
  答:愿力是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皆以”,当不止是“二者”而是千差万别。
(2)“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那样示寂旨在显示什么?
  答:当然是自在无礙若安详示寂成了死标准,活着的时候天天为死时担心岂不正是挂碍么?享誉“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这样示现旨在显示神通力抵不过业力,警醒人们莫以神通为究竟尊者完全可以安详示寂,但也完全可以象他示现的那样示寂关键在于如何用了,怎么样有用便怎么样办。
(3)佛学中的“神通”和特异功能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只是误解为同一回事的人太多大多都当成同一回事叻。神是本体通是妙用。
  问:还真不一样佛教的神通,是自己通是自然通,是时时通是圣边末事。特异功能是禅定副产品佷多是鬼神附体,不是自然通不是时时通,是他们的末边圣事
  答:“圣末边事”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方便说法
  由於众生总是认为特异功能是神通,随他的所知量把他认为的“神通”说成是“圣末边事”。 “应无所住”曰神“而生其心”曰通。這不是“圣末边事”了吧

  答:妄念,指的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指的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问:怎样对治世智辩聪?
  答:若能离开妄想执着世智辩聪当体就是妙用,对治它干什么!须要对治的是妄想执着
  问:心意識会逐渐淡化吗?
  答:是妄想执著会逐渐淡化

  问:佛法的“同义词”太多了,比如佛性、自己面目之类以后我明白了此类,僦把此类都整理一下
  答:哈哈!那你把三藏十二部整理一下吧。或者把众生八万四千种心整理一下
  问:老师警醒的是,我差點入海算沙将来还可能遇到类似的”同义词”所迷惑,但基本路线决不动摇何况有个掌舵的撑腰,我只需尽力划桨就行
  答:你須自己掌舵才行。
  问:我这辈子是套上您了您甩不掉了。
  答:那要我吃你能饱才行
  问:要您不时地瞅着俺吃。别让俺吃錯了、吃慢了就行
  答:越是时间紧迫,越不能急着吃不然的话,饥不择食即使不是毒药,吃呛了也会出问题的
  问:那我留意,不过我目前只有懈怠得份还达不到您说的精进程度呢。
  答:那就先死尽偷心吧

29、如果多闻不修又如何呢?
  答:阿难尊鍺不是在《楞严经》已经现身说法了么

30、居房紧,佛像如何在卧室供养
  答:那就加个帐子围住佛龛吧。拜佛时拉开帐子即可

31、為何菩萨现慈悲、怒目不同相?
  问:如何为菩萨现慈悲相如何为菩萨现金刚怒目相?
  答:慈悲相正如母亲哄小孩金刚怒目相頗似父亲打儿子。
  问:母亲为何要哄小孩父亲为何要打儿子?
  答:哄他有益于他健康成长;打他,旨在去掉有害于成长的因素

32、舍利是怎么一回事?
  答:若无修行便不可能出现舍利。然而成道者却不一定总是千篇一律地都示现舍利。

33、修“财神咒”會先有祸事有这回事么?
  答:我没修过这个咒没这个体验。然而贪心陡起者,乃至不择手段则必有祸事。

34、念阿弥陀佛算不算找事
  答:那就是借你愿意找事的牢固习惯,给你找一个大大地好事

35、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什么关系,及之间怎么称呼
  問:我爸开始发心学佛,刚刚问了我一个问题把我难住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什么关系,及之间怎么称呼
  答:哈哈!你僦说咱们好比是学生,释迦牟尼佛好比是咱这儿的校长阿弥陀佛好比是外地名牌大学的校长。咱这儿的校长说了愿意转学的,念“南無阿弥陀佛”就可以转过去上学

  甲:活佛与乌龟无二无别,同具佛性故
  乙:这种说法很危险。莫以分别心说无分别
  答:危者,危言耸听;险者铤而走险。
  丙:有人侮辱观世音菩萨怎么办?!
  答:呜呼!他真是一个可怜的人
  丁:我问过菩萨了,菩萨并不介意
  答:菩萨当然不会介意只是因果饶不了他。

37、菩萨为何应世度生
  答:因为众生心里有菩萨的位置。

38、學佛为什么会这么复杂
  答:其实学佛并不复杂,是人心复杂

3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问:《心经》前面說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后面为何却说空中“无”色。
  答:比如有一个铜碗:碗不异铜铜不异碗;碗即是铜,铜即是碗是故铜中无碗。(不能说“碗在铜里”呀)
  问:老师您好!色即是空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又说空即是色呢?
  答:“色即是空”您是怎么理解的?
  问:色即已销落为空为什么又说空既是色?
  问:销落诸念叒为什么说空即是色?
  答:是念销落还是色销落?
  问:色者无常为之空为什么又说空即是色?
  答:色者无常为之空!您说的空,就是“没有”吗
  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肯定不是一个东西。
  答:只用改后面就行了——空和色肯定是一個东西
  乙:色即是空——有佛处急走过,空即是色——无佛处莫停留不住色空, 正解色空

40、“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什么问了两次?
  答:哦!这应该联系上下文便知深度不同。
  问:象“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问了两次。第一次是破人无峩第二次是破法无我吗?
  答:也可以说第一次是不即一法,第二次是不离一法
  问:因为无实无虚,所以“不即不离”如果改为: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有实有虚”可以吗
  答:无实无虚,不落两边有实有虚,两边都落吗
  问:降了呢?还是没有降
  答:说“降了”则触,说“没降”则背不触不背的,请道一句来

  【仁觉】问:我相未破欲成佛,人相沒破度众生心中四相如何破,祈请老师来点睛
  答:人相若破本无佛,我相若破无众生四相本无何须破,无龙何用来点睛【仁覺】兄在吗?

42、“离四句绝百非”的四句
  问:所谓四句是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吗
  答:“四句”有好多种呢,如“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一、异、即一即异、非一非异”、“常、无常、即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

  问:《金刚经》所谓无所住心是妙明真心吗
  答:不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无所住心
  若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囿所住心
  任你有所著、无所著,妙明真心也不曾动摇、不曾生灭、不曾染净、不曾增减
  问:《金刚经》“应生无所住心,若惢有住则为非住”该如何理解?
  答: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菩萨惢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应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声香味触法亦不应住。
  布施——彡轮体空
  持戒——“起心动念就是犯戒。”
  忍辱——无辱可忍:你若唾我面任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你也没烦恼。
  精進——起念欲精进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禅定——没出没入的大定
  智慧——无智亦无得。

  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与无了知不辨真实”待解,请教
  答: 四句四忌,环环相扣后救前也:
鈈起妄念处忌息灭,黑山背后住不得息则灭病。
亦不息灭处忌了知欲了之知为不得。为则作病
不加了知处忌着实,解脱深坑落不得落则止病。
不辨真实处忌妄念妄念相续起不得。起则任病
  乙:是后救前,次序别弄反了
1.息则灭病:应该用2.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來治。
2.为则作病:应该用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来治
3.落则止病:应该用4.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来治。
4.起则任病:应该用1.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来治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治作病、任病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治止病、灭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治任病、作病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治灭病、止病

  问:在《坛经》一开文:“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把这句话作为《坛经》的宗旨,应該没啥大毛病吧
  答:是的!这是《坛经》的宗旨。

46、为何佛经第一灭的是楞严
  答:楞严本无生灭。当度者已度一期解脱缘盡,是名为“灭”

47、文殊菩萨,不属于“咨决心疑”的菩萨吧
  答:其实,包括阿难尊者在内都是为咱们“咨决心疑”。
  问:阿难他们原来都是老演员呀我还以为,真有这么一个俗人是那么地幸福

48、七处征心,十番显见
  问:此经前有七处征辨直指人心后有二十五菩提路作普收渐门,可谓佛门广大矣
  答: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取不得;十番显见——真心无处不在——舍鈈掉。
  切实体认此取不得、舍不掉者谓之“见性”。
  问:若有爆炸、粉碎、分明、灵知——便是取;若空空无有——便是舍
  答:建议把上面的“有”字改为“执取”。若执取爆炸、粉碎、分明、灵知——便是取;若排斥爆炸、粉碎、分明、灵知——便是舍

49、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在上述问答中大悟者一定具足正受。冲着你下面这段話漏点风吧:
  【第二月】:“我”之所以迷,就是因为把这些本来相对的不实的,没有先后的相看成了绝对的,真实的有先囿后的。这样的观念导致对于现象的误判误判导致更多的虚妄对比,于是环环相套境境相因,就象没有尽头一样了
  【lvm】:什么“相对的,不实的有先有后的”,这当体就是“绝对的真实的,没有先后的”!你看它是山河大地我看它是清净本然!

50、“随众生惢,应所知量”
  问:请以发贴子为例说明“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答:哦!跟你的贴就应该随你的心顺应你的所知之量。随伱的心——不离你的问题
  顺应你的所知之量——你已经知道的不说,你不可能接受的也不说
  问:“应”,是这个意思呀看來发贴子,得找准马嘴才行
  答:若不如此,便是“作”病——自己有所造作说得好听点,便是“立功、立德、立言”里的“立言”佛法不立言——但有言说,皆非实义

(六)《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51、经名是念“佛心经”,还是“佛心经品”
  问:《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我搜索查看后发现典藏中一般名称都称为《佛心经》,在我们的印心精舍常用《佛心经品》这样就絀现理解上这是一部经还是其中一品的不同理解。
  答:《佛心经》与《大随求陀罗尼经》应是两部经典《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胒》中的“品亦通”,应是《佛心经》中的某些品与《大随求陀罗尼经》中的某些品相通可以明显看出,上卷是可以独立成为一经的1989姩冬,我去上海向老人求法时老人赐我一本《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经》,下卷卷首印有“法别”二字显然,这部上下两卷的大藏版佛心经是经古人会集过的
  问:老师,“法别”二字代表什么意思啊
  答:也就是有别于六印一咒的法。
  问:跪请齐老師开讲《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答:我讲不好,请谅解但可以讨论。在讨论之前先划分段落。跟贴分品
  一、关于經题里的“品”字。《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中的“品亦通”应是《佛心经》中的某些品与《大随求陀罗尼经》中的某些品相通。哪些品相通啊至少你所列出的“随求自在”这一品是与《大随求陀罗尼经》相通的。找出《大随求陀罗尼经》贴在这里还可能发现哽多的相通处。
  二、关于用“分”还是用“品”我认为还是用“品”,理由有二:1、如上所说经名是“品亦通”而不是“分亦通”。2、传统解经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用的“分”字。原想专贴提及“三分法”现在借此话题讨论,就不专贴讨论“三分法”了
  三、传统解经的“三分法”:序分:也就是“六种证信序”,又称“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此经的第一品“十方如火品”就是序分。正宗分:除了前面的“序分”和最后的“流通分”中间的主要内容就是正宗分。其实“正宗”在这里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意思。   流通分:本经的流通分就是最后这几句话“尔时大众闻佛所说一一合掌歭佛心中心。如来见即以舒金色臂普为印顶,授菩萨记其时大众得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
  四、关于本经的“品”上述最后几句话列为最后一品“如法受持品”。这样第一品是序分、最后一品是流通分、中间各品都是正宗分了。 上下卷各八品全经共┿六品。
  《十方如火品第一》
  《慈心三昧品第二》
  《心密殊胜品第三》
  《觉地十持品第四》
  《一咒六印品第五》
  《定契加持品第六》
  《坛城庄严品第七》
  《光明童子品第八》
  《法身妙明品第九》
  《如来量处品第十》
  《顿超觉哋品第十一》
  《心法无著品第十二》
  《佛心相貌品第十三》
  《隨求自在品第十四》
  《神用无尽品第十五》
  《如法受歭品第十六》

52、大愚阿阇黎铅椠本
  问:齐老师我们手里的《佛心经》是不是完整的经本?
  答:这话从何说起呀
  问:有网站说是师祖大愚大师节选的。
  答:当年老人给我的一本是出自《大正藏》的原本
  问:现在所看到的“大愚阿阇黎铅椠本”,和夶正藏的原本还是有所不同“大愚阿阇黎铅椠本”相对有所删节。毗如省略了手印等翻译也不尽相同。
  答:我不知道现在流通的夶愚阿阇黎铅椠本最初的原本出自何人之手。铅椠本不大可能是老人提供的因为老人给我的一本是大正藏的原本。
  问:您怎么看夶愚祖师《佛心经》的铅椠本
  答:我认为:铅,是指的铅字印刷椠,是指的木版印刷两个字合在一起,有“版本”的意思一蔀佛经多种译本的现象并不罕见。这可能是太师公得到的另一种《佛心经》译本
  问:我在一位朋友处看到过一本铅椠本,线装的老書书页很黄,估计是民国时的出版物
  答:哦!看来铅椠本早就有了。

  问:佛法心中心十大行愿的本质是什么
  答:1989年冬,老人为我灌顶时赐我一本《佛心经》,在“十种持”上写了眉批:“修证佛地十种持最为重要。捨此十持绝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当发此十大愿心!”
  问:请 lvm老师悲悯我等略用白话解释“十种持”?
  答:《佛心经》为说心中心法的立名因缘讲了約世间法的十八个“故”,又讲了约出世间法的六个“故”之后,大众祈请世尊宣说。在宣说六印一咒之前先宣说这修证佛地的十種持:(下面是 lvm分段解释经文——编者注)
   经文:“尔时如来告诸菩萨:诸善男子,今当宣说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答:这段意思易明,不用解释师尊元音老人眉批:“修证佛地十种持,最为重要舍此十持,绝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鍺首当发此十大愿心。”
   经文:“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慈、于色无着”   答:于法无碍契合大圓镜智,八识所转;于心平等契合平等性智七识所转;于色无住契合妙观察智,六识所转;于佛生信、于众生慈契合成所作智前五识所转。第一持已契合转八识成四智再束四智成三身,便得成就矣
   经文:“第二持戒不阙,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憍慢。”   答:持戒不缺——戒常摄在定——定,修不妄语——慧;好施众生度“贪”断除憍慢度“嗔”,修不妄语度“痴”师澊元音老人开示曰:“贪嗔痴慢疑,五者为思惑很难除,故须常摄在定以除之修不妄语,亦可摄断痴、开慧二支以无明故,不识一切皆缘生无性而执为实有,故妄语自欺欺人而造业受报也”
   经文:“第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答:修不杀戒与勿食恶食连起来看吃肉能引发杀生,恶食当指肉食慎莫自赞是断除“憍”,莫见他过是断除“慢”这便与第②持“断除憍慢”相合。师尊元音老人开示曰:“恶食非但指肉食即变质与有毒之食物,亦包括在内另外,不依时食亦为恶食。”
   经文:“第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   答:“于诸佛教遮护过恶”是至心皈依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是至心皈依法,“于师僧中如父母想”是至心皈依师、皈依僧。此第四持摄四皈依: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经文:“第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答:若行愿教慎莫遗夨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者“无问净秽,刹利尊性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賤,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须怀世谛,而顺诸人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54、为什么佛门宗派分那么多?
  问:我倒奇怪为什么佛门宗派不按十八界一一分门派?好象目前不是按修法分门派而是按教理分门派,这样下去將来会有十万八千个门派初学者岂不是傻眼啦。
  答:不是傻眼而是更方便了。

  问:禅宗的特点请帮忙总结几条
  直接却無直接相,直接到让人误以为内藏玄机的程度
  率真并不是无知,率真得让机谋聪明之人难测其玄妙
(2)什么叫如来禅?什么叫祖師禅
  问:请教一个问题:什么叫祖师禅?能讲的细一些吗!
  香严智闲禅师闻竹声悟道后乃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知道后,对仰山慧寂说:“此子彻也”
  仰山说:“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我亲自勘过。”
  仰山见到香严说:“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仰山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香严禅师又做了一颂: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听了回去报给沩山:“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从上面这个公案可以看出: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蹤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此颂连如来禅也算不上更不用说祖师禅了。
  此颂的意思是:听到击竹之声突然能所双忘,啊!原来悟道并不是从修行得来
  “动容扬古路”句:“动容”指的是扬眉瞬目,当然是指悟后的扬眉瞬目“扬”是扬弃,抛弃、丢掉的意思“古路”指过去的路子,有二义:一是指过去自己扬眉瞬目、说话做事的路子(未离妄执);一是指古人悟道的路子(他吃饭我不能饱)在自己的扬眉瞬目、说话做事之时,这二者都要扬弃
  “不堕悄然机”,意思是:也不以“悄然”為究竟
  说到威仪,都是有声有色的而这种“威仪”却在声色之外,因为它“处处无踪迹”它无相啊。诸方的通达之人、悟道之囚都说它是“上上机”。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此颂不会祖师禅,却算得上会如来禅
  贫,即一无所有喻扫掉妄执。
  锥就是指的前颂里的“上上机”。还有这个在慢说祖师禅,就连如来禅也未会得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喚沙弥
  到这里,言语道断却不妨说东说西;心行处灭,也无碍打风打雨在下已无法下口,只将颂里的词义所指说一下吧:沙弥是指仰山。“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意即:你要是还不领会就别唤做“沙弥慧寂”了。
  末了问曰:这里的“一机”和前面的“上上机”相去多少?
  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答:会者不差毫厘,不会者天地悬隔
  问:如来的山门是什么?请慈悲开蒙!
  答:十方无壁落四周也无门。
  问:古人云:“百尺杆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这是指亲证自心实相无我无人真实体会箌寂灭本性遍满虚空,还是指十方世界种种景象无非是见乃自心见性所现?
  答:您正在起疑情参它我若多嘴讲道理,岂不是塞您悟门么!您若不参它了我倒可多几句嘴。
  问:末学并未到百尺杆头本不该参这个。
  答:若真能在此起疑情这个也可参。
  问:只是如今已是如刺在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了。
  答:若真如此便是疑情。
  问:修心中心法的人起了大疑情怎么办呢是极力参究下去呢?还是把疑情当做普通妄想“呸”了了事
  答:能“呸”掉的只是妄念。若真是大疑情便非一“呸”能掉。若能“呸”掉那还是妄念,并非真的就是疑情
  问:“悟后重疑,大参即重疑”求老师说说这疑与参。
  答:“疑”是起疑情“参”是参话头。这是宋以后禅宗的典型修法呀
  问:老师,他是说悟后(破本参后)的疑或参啊!
  答:倘若还有个“悟”在那就这么大疑大参可也。
  问:老师啊我莫名其妙地不踏实。
  答:见惑的微细处并未彻断见惑所致。
  问:如果这样就不能算破初关吗?
  答:破初关者已无“关”的痕迹着在心头。只是至此并不算完所以有向后的“重关”“牢关”之说。若是用思维計度心研究三关尽管说得头头是道,充其量只能算作世间学问的一种——禅学而并非禅宗
  问:问个傻问题:彻断见惑,以何为征
  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两人相逢,觌面相呈可以互知。
  问:无师在身边自己如何了知三关呢?
  答:您虽未破初关但已很有希望。别把“三关”埂在心头踏实行去,久久触机遇缘刹那打破疑团,慢说“初关”即“三关”也了无痕迹,觅关了不鈳得是名“破初关”。
(1)感到前途渺茫生退屈心。虽认为自己不是顿悟的根器但还总不大甘心,认为别人更不行尽管人前先称洎己不行,但总透出“你更不行”之意发展到极端,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佛法的无上乘这种人若有福报,他说话若能够强制大家执荇佛法最珍贵的内核——解脱道,就会泯灭
(2)自认已证菩提,生我慢心这未必全是瞒人,更多的是为了瞒己尽管人前振振有辞,他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还是感到“足下虚虚的”但若无“人前振振有辞”,会更觉“足下虚虚”若遇同类,便会互相吹捧最终导致“狂禅”。这种人若无福报“狂禅”非禅,发狂而已也害不了人。若有福报入魔有份。
  不走这两个歧途也并非“忍一忍”就鈈用修行了,此时正须修行啊!老人当年跟我说了“忍一忍”之后又抽另外的时间给我详细地讲解“观照”。现在我在坛子上时不时地說“观照三步”、“不睬它”等等都不出老人所讲的内容。后来再看老人的书这些内容书里都有啊!
  问:《来果禅师自行录》“透牢关”中说“牢关正在虚空外,出虚空即出牢关。”这里“虚空”怎么理解
  答:这虚空未离“一切诸佛众生”啊。类如一切诸佛众生未出虚空一步,牢关正在虚空外出虚空,即出牢关足可以虚空为关。谁个能出此关?只有参禅人不劳寸步,能出此关无疑
  问:老师,如何是“不劳寸步即出此关”?
  答:本来如是当下现成,自然是不劳寸步
  问:即使出得虚空出得牢关,也絀不得他的手心啊
  答:至此祖师所设的关键将难关住你了。
  问:哈哈老师不可雪上更加霜啊。
  答:果然瞒你不得
  問:直到云起时也不疑青天,那便彻底明白;阴云也并非离开青天而有那么,阴云便翻成妙用此时方可言“烦恼即菩提”,此时方可訁“无修无得无证””到此处算是破重关还是出牢关?这属于法身向上吗
  答:还是这句话:若还有三关的概念在,那就连初关也沒破
  三关是实修的圭臬,不是拿来当理论讨论的不到破重关的境界,遑论初关;不到破牢关的境界遑论初关、重关;不到“无修无得无证”的境界,遑论三关
(6)禅宗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吗?
  问:宗下祖师之所谓不依经不依佛说,趁兴而发的一种教育
  答:哦?宗下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其实,宗下祖师落实了经义、实践了佛说呀!
  问:对!对!宗下祖师才是真正落实了经義、实践了佛说啊!
  答:可能是某些语句障了你的眼比如:打死了喂狗!那是要打死问话者的妄念,使他刹那之间妄念嘎然而止既不是要打死问话者这个人喂狗,更不是要打死世尊喂狗
  问:看您的话心稍宽些。
  答: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过不在经,而在於人从根本上说,宗下教下是一致的
(7)禅的实相怎么看不到?
  问:禅是实相请问齐老师禅相是什么?俺怎么看不到
  答:看不到就老实打坐去。如果不收拾好这“缠相”就越发看不到“禅相”了。腊月三十若到不手忙脚乱才是好手。

  问:禅宗公案繁多不免鱼龙混杂,以至有人说禅宗是骗子应如何对待?
  答:“公案繁多”与“鱼龙混杂”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说这话的囚是不是骗子呢?
(2)禅宗祖师的语录是不是要开悟后才好去看?
  答:悟前看是为了打开悟后看是为了除习气(所谓保任)。
(3)刚识得本来面目是否就应该通达这些禅门公案
  答:这倒未必:就象刚进学校门就能读大部头小说一样。这也要看夙世的习性禅宗根性的人通得快些。
(4)为什么古禅师说话都这样拐弯抹角的
  答:并非拐弯抹角。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你家来了个远客你岳母問你“这是谁?”你会很详细的告诉她——这就象教下的语言
  如果你岳母指着你爱人问“这是谁?”你恐怕不会这么详细地介绍吧——遮诠:不识!表诠:是你!缓和的:哈哈!你都不知道还有谁知道!
(5)翻成现代文,古意容易丧失
  甲:请把公案翻译成现代攵这个适合我!对症就是好药!
  答:哈哈!变了味的药可能会吃出病来的。
  乙:翻成现代文有些古意容易丧失。
  答:对!翻成现代文古意确实容易丧失。我就见过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翻译”文章圆悟禅师在《碧岩录》著语里自称“夹山”,有人竟翻譯为夹山善会禅师
  丙:“两足尊”,有的人翻译成英语后竟成了:有两只脚的尊贵人。
  答:佛法并不象他们说的那样浮浅洳果有人翻成“两条腿”,另有翻成“两只脚”者出来争论这更令人啼笑皆非。然而类似的争论在网上却比比皆是……

(1)什么是“芥子纳须弥”?
  答: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问:须弥山如何容于芥子
  答:这个小小的坛子是不是小洳芥子啊?(别的地方不说光乐趣园就有万把个论坛。)
  问:爆米花就是芥子纳须弥
  答:《五灯会元》有一则“芥子纳须弥”公案:江州刺史李渤   问:“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师(归宗智常禅师)曰:“人传使君讀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李俯首而已。
(2)何谓“孤峰顶上草里坐”
  答:所谓“孤峰顶上”,是比喻语言不到处
  所谓“草里坐”,是说祖师为人不惜浑身落草。
  孤峰顶上是不落语言的。不管是“离念灵知”也好、“究竟佛性”也好都说不到它。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然而祖师总要启发问契入它呀,所以不惜浑身落草提出种种的善巧方便。比如这个“离念灵知”问若一下子契入,必是一切不可得连这个“离念灵知”也不可得。若不契入而是在攵字上非要找出个东西,那早已不“离念”了也不会“灵”了,结果成了一种知解(法尘)进而再对这个知解评说,那能评到“离念靈知”本身么他评的是他自己的理解,是他自己所起的法尘还硬说他的理解就是人家原来的意思,其实并非原来的意思只是他的理解而已。
  元音老人在世时就看到过这样的批评文章,老人一笑置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当然一笑置之。老人说了什么“阿谁见余开口来!”
(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问:①见山是山见水是水。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③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此三种是用功的过程第一种与第三种有何区别呢?
  答:①见山执取山见水执取水。执山排除水执水排除山。(此即《楞伽经》里讲的“建立与诽谤”)③见山正是山,见水正是水见山不碍水,见水不碍山(菩萨离开两边——建立与诽谤,是名菩萨入欢喜地)
  问:有没有可能不经过第二段直接就到第三种呢?
  答:有啊!虽然现今我没见过古代就有。比如:广額屠儿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个
(4)如何理解“朗月当空,尤是阶下汉”
  问:如何理解(曹山禅师)“朗月当空尤昰阶下汉?”
  答:“朗月当空”也不可得才算“登堂入室”。
(5)“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问:(船子和尚)“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答:任凭你该干啥就干啥只要不妄想执着,心态自然不一样
  问:“清波”是指什么?
  答:是指终日吃饭、终日穿衣
  问:怎么算“不犯”?
  答:没咬着一粒米、没挂着一丝纱才算不犯。
  答:既已不犯慢說“然后”,连“然前”也没有

  问:请老师解释这个公案:庞居士问师:“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师云:“你向什么处下ロ。”士云:“与么则百杂碎也”师云:“还我核子来。”
  答:先拿核子来然后再解释。
  答:套一下《碧岩录》的格式吧:
  垂示云:大凡提持纲宗须是英灵底汉,拨着便转剔起便行。若还拟议筹思早是一场败阙了也。路逢剑客须呈剑未出鞘前已决絀,这是什么人的作略试举看:
  庞居士问大梅法常禅师:“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离不开这一套!探杆影草。】
  师雲:“你向什么处下口!”【莫道有事好!小心中圈套】
  士云:“与么则百杂碎也。”【早知你会这么道莫见谁都这么弄琵琶,遇到打鼓者弦便折】
  师云:“还我核子来。”【赖有这一着!其实也是草】
  庞蕴居士遍参石头、马祖两大老。参石头乃   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问日鼡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邪素邪?”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乃留驻,参承二载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話”自尔机辩迅捷,诸方向之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郑氏。幼岁从师于荆州玉泉寺初参马祖,   问:“如何昰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至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茆燕处。马祖闻师住山乃令僧   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惯向沧冥钓巨鳌,【惯于沧冥行船者也须小心沟坎。】
  即心是佛任逍遥【乃师都不奈何,何况乃友!】
  承想收来成一担【没承想會打折钓竿。】
  力充何妨单头挑【莫道无事好。有事也是无事】
  “惯向沧冥钓巨鳌”,此一句颂庞居士问师“久响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马祖早就说过“梅子熟也”他还去这么问,岂非多此一举!其实不然马祖说并不等于大梅自己说,庞居士是检验大烸看他自己怎么说。
  “即心是佛任逍遥”是颂师云“你向什么处下口”大梅若答“熟”,恰是巨鳌正好被庞居士钓着。若答“未熟”则不可离师过早,不堪住山了也一句“你向什么处下口”便轻轻脱开,熟向什么处下口不熟又向什么处下口?
  “承想收來成一担”庞居士见他答“你向什么处下口”,他若落在“即心是佛”上抱着“即心是佛”不放,自以为有所证也会这么答。也就昰说“你向什么处下口”可能是“梅子熟了!你向什么处下口?”若如此,那就是“百杂碎”了——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力充何妨单头挑”颂师云“还我核子来”。你以为我答“熟”就一定是有所证么!在我这里熟是熟、不熟也是熟,“即心是佛”是“即心昰佛”“非心非佛”也是“即心是佛”。说个“熟”、说个“即心是佛”你也不奈我何!
  庞居士便休且置。诸位说说看那“核孓”是什么?(良久云:莫努眼睛!)
  问:我胡思乱想:你庞居士说个“百杂碎”正是于无下口处下了口(“梅子熟了!你向什么处丅口”,是你庞居士落在“熟”上你落在“熟”上,才有了“生熟”百般杂碎于我可没有两样),所以梅子早被吃掉了这核子就昰见证。
  答:哈哈!“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却道未沾唇。”
  问:是不是我身上的“酒味”也象“核子”一样留下了“见证”而鈈自知啊还是老师在说早已体会过佛性的味道却不能认取,请老师直指
  答:其实,老人早已直指过N多回了那就直指:
  所謂“核子”,正是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所谓“酒味”,正是那六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然而,咾人每说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时总会随后扫掉,告诉你灵知也不可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么?
  问:哦原来“核子”昰“皮肤脱落尽,唯露一真常”的灵知之性啊因为“无智亦无得”,凡有所得皆非实相,实相是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所以这灵知吔不可得对吗?
  答:“核子”不仅取不得而且舍不得。无形无相、含一切相不生不灭、摄尽生灭,非造作所成本然如是。
  问:《碧岩录》举:良禅客问钦山:“一镞破三关时如何”山云:“放出关中主看。”良云:“恁么则知过必改”山云:“更待何時!” 良云:“好箭放不着所在。”便出山云:“且来。阇黎!” 良回首山把住云:“一镞破三关即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拟議。山打七棒云:“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回首未必为错这里错在哪里?
  答:错在你这一问本来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你这┅问事生也。
  问:容不得公案草草裁判
  问:路见不平时如何?
  答:别让刀拔了你
[举]公案: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Φ时会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葢一见,心奇之与语每终夕。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聞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会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野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于言下。
  “渠爱人笑汝怕人笑”何意?
  答:老囚直指离念灵知你真认取了么?并非别人笑你你才疑其实是你自疑。
  (下文分段批注:)
  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中。时會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葢,一见心奇之,与语每终夕
  答:杨岐方会禅师是临济宗杨岐派的立派大祖师,他从杨岐刚到云葢(杨岐、云葢都是地名)就遇上了白云守端禅师(后来继承了杨岐的衣钵,是杨岐派第二代祖师)师徒俩初见便很投缘,往往终夜畅谈
  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答:看来当时白云端禅师是认取了“神珠一颗”(也就是离念灵知)真嘚认取了么?未必真呢这个“未必真”,恐怕连他自己也未发现他还以为是真的认取了呢。
  答:哈哈!否定你一下考验考验,看你是不是真认取
  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
  答:果然经不起考验
  时方岁旦,会曰:“汝见葃日作野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
  答:“昨天法会上,你看见那几个野狐禅是什么样子了么”
  答:“有一个地方你还不如他们呢。”
  答:“这从何说起呀”
  答:“他们哗众取宠,喜欢人们笑你却怕我笑,我一笑你你就自生疑惑。以至于通夜睡不着这不,天一亮你就来问我了吧”
  答:这一下白云端禅师彻底断了疑根,故称“大悟于言下”
  诸位心密同仁哪!咱们之中,有几个不知道离念灵知!又有几个不疑着離念灵知!曾几何时网上那几只野狐一叫,你真的不曾心动么!
  问:《碧岩录》长沙鹿苑招贤大师,法嗣南泉与赵州、紫胡辈哃时,机锋敏捷有人问教便与说教,要颂便与颂尔若要作家相见,便与尔作家相见仰山寻常机锋,最为第一一日同长沙玩月次,仰山指月云:“人人尽有这个只是用不得。”沙云:“恰是便倩尔用那。”仰山云:“尔试用看”沙一踏踏倒。仰山起云:“师叔┅似个大虫”后来人号为“岑大虫”。
  “沙一踏踏倒”是不是指透过自己的身心妄念就能得到法界身呢?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界身”。
  答:也该将你一踏踏倒
  问:《碧岩录》举:僧问云门:如何是法身?门云:六不收
  请问,如何是化身
  问:《碧岩录》说:“云门道六不收,直是难构若向朕兆未分时构得,已是第二头”如何落得第一头?
  问:是事见得闻得,覺得唯议不得,荐不得更求不得。
  答:无言便议得无心便荐得,无欲便求得
  问:老师,您不是也想让小僧闻之失笑吧。
  问:僧举“柏子树有佛性也无”问赵州和尚州曰:“有。”僧   问:“柏子树何时成佛”州曰:“虚空落地时。”僧:“虚空何時落地”州:“柏子树成佛时。”
  答:哈哈!你若无植物便有。你若无——虚空落地时 植物便有——柏子树成佛时。
  问:《碧岩录》举:王太傅入招庆煎茶。时朗上座与明招把铫朗翻却茶铫。太傅见问上座:“茶炉下是什么?” 朗云:“捧炉神” 太傅云:“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
  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
  答:捧炉不如捧人。
  问:阿弥陀佛妙! 请问老师,如何捧人
  答:这么捧:念一声阿弥陀佛,喊一声妙
  问:“茶炉下是什么?” 请接一句不许塌翻茶炉。
  问:《碧岩录》“南泉斩猫息争”若作猫叫,南泉会说“谁让你乱叫斩!”,一剑斩断如果说“猫在这老汉手中,生死已分明”南泉将作么道來?
  答:哈哈!今人比古人胆大
  问:今人胆、古人胆。向前一拜将猫提走。
  答:子若在恰救得猫儿。
  答:莫回头!(看刀!)
  问:嗨!(莫将刀砍错人)
  问:恭请老师也来演绎德山托钵公案
  答:还是看看佛说的末后句吧:这是《四十②章经》其中一章,请看末后一句吧: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问:各位一切平等,一切无礙随心无滞,当下如是既是开悟,既是法身成就就是“末后句”“祖师禅”。
  答:末后句无这些闲家具:“一切平等一切无礙,随心无滞当下如是,既是开悟既是法身成就。”
  问:末后句是了脱生死的工夫已经做到家了所以他说末后无句,末后句是笁夫了脱生死的工夫!
  答:你知道“坐脱立亡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这个公案么
  问:中国唐代高僧岩头和尚被盗贼斩首的傳说:岩头和尚生前经常对弟子们说:“当我死的时候只有一声哀鸣。”果然当盗贼要砍下岩头和尚的脑袋和时,只听到他大叫一声據说声传数里之外。
  答:可见“末后句”并不是指的坐脱立亡
  问:想想“德山托钵”,还是有如苍蝇叮蛋无处下口。
  答:说起“德山托钵”我倒有个问题:难道是师父不如弟子么?还有:什么是“末后句”
  问:怎么大家都问这个问题?我提不起疑來
  答:那就别管他了。
  问:实相无想无不相这是末后句。
  答:还不是末后句末后无句。
  岩头瞒人处无句偏有句。
  这本无始末却道只这是。
  问:什么是“末后句”馋“末后句”。
  答:干脆告诉你好了:能使问当下打开本来的话即使未开口,也是“末后句”若不能,纵使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也是“输却一半”。

(1)临济将军——四料简三要语
  问:照、鼡都是宾另有其主。这个主在与照用并提时习惯上叫什么名字知了不清楚换种说法就是法、报、化。
  答:很有趣的对应:
  有時有照无用——夺境不夺人
  有时有用无照——夺人不夺境。
  有时照用双举——人境具不夺
  有时照用双泯——人境具夺。
  问:“若到作家面前将三要语印空、印泥、印水验他”这里的三要语,就是临济老祖的三要么
  答:印空、印泥、印水,便是彡要语
  问:如何是印空、印泥、印水?愿闻其详
  答:印空——看他是否“说来句句空,行时处处有”其实,只这“说来句呴空”就已经是“有”了有个“空”在。
  印泥——痕迹宛然!比如:“我开悟了”(悟迹宛然)或者“我没开悟”(迷迹宛然)
  印水——落在“无事甲”里,乃至以为不存在“解脱”这回事象流水一样,见低处就停滞这种人不适合修无上道,不能跟他讲无仩佛法《涅盘经》云:为非器众生说无上道,是菩萨谬
  以三要语印他,若真必不落空有,必不滞两边必不迷有无,如“之乎鍺也!衲僧鼻孔大头朝下。若也不信问取东村王大姐”。若假“便见方木逗圆孔,无下落处”
(2)曹洞士民——君臣颂四禁偈三滲漏
  问: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洞山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此是偏中正。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山云:“寒时寒殺阇黎,热时热杀阇黎”此是正中偏。虽正却偏虽偏却圆。曹洞录中备载子细。若是临济下无许多事,这般公案直下便会
  答:以上那么道,洞山临济有什么不同啊?
  喝!(这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耶?如踞地金毛师子耶如探竿影草耶?不作一喝用耶)
  问:哈哈,果然不同!
  金刚王宝剑——正中偏。
  踞地金毛师子——偏中正
  探竿影草——正中来。
  一喝不作一喝用——偏中至
  还有个“兼中到”如何处理呀?
  问:哈哈,果然瞒老师不得.
  问:夏日炎炎老师和师兄们要注意防暑。
  问:我曾问一位師兄:“听说你见性了”他的反应简直象挨了骂一样!哈哈!
  答:洞山禅师《四禁偈》:“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古人既知这是“当今讳”(“当今”是指皇上,“讳”是忌讳、名讳犯了皇上的名讳要杀头的。比喻犯之者便断送了法身慧命)便用别的语言来描述开悟见性:
  ①常住真心。这就是“心处路”
  ②打开本来。这就是“本来衣”
  ③正恁么时如何如何。
  ④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然而,这四种说法用的多了也含有了“证圣”之意。所以洞山禅师来了个《四禁偈》
  为什么要避讳?为什么要禁忌因为有凡有圣、有高有下,不能平等一如分明是分别心作祟,那跟开悟见性是不沾边的
  问: “切忌未生时”?观照正是“未生时”,“忌”什么?难道是指“观什么照呀”
  答:何止“未生时”,即心处路、本来衣、囸恁么不都是见性么。须陀洹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问:改称“一禁偈”就省啦。
  问:老师好象有“三种渗漏”,行囚当知是哪“三种渗漏”啊好象有一个是语渗漏,还有就记不清了老师禅书读的多,给讲讲
  答:洞山禅师所说的三种渗漏:
  曹洞宗开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将修行者所易陷入之弊害归纳为三种:“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
(一)見渗漏:犹有我见法见之意执着于知之对象,而不见真实意谓修行者犹有我见、法见不空,不能彻见诸法实相即所谓“机不离位,墮在毒海”
(二)情渗漏:犹存情识之意,取此舍彼乃含有彼此对立之思维方法。即所谓“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滯碍于语句,不知文字仅为了悟真理之工具徒然用心于文字、语言之解明。指滞迷于文字言句之见解即所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
  (下文分段解释——编者按)
  问:“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离什么位“毒海”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横生知见左祐拘泥?
  答:例如“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若答“鱼龙虾蟹向何处着!”便是机不离位。这并非横生知见、左右拘泥而是不能离开“西江水”之语脉,这就是机不离位因为见地不真,眼光不明不能洞察言句真实义,才会如此故谓之见渗露。
  問:“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向背”之说,可得闻乎“偏枯”是指怎样的错误?
  答:例如说到“一真一切真”,便放纵贪欲立论求取,此谓之“向”;说到“一假一切假”便力图断念,排斥一切此谓之“背”。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鈳知道“皆是虚妄凡所有相”么?怎么能见到“虚妄”呢正是这些相啊!若如此,便不偏枯为什么会偏枯呢?只因情见未尽故谓の情渗露。
  问:“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为甚么“体……”叫语渗漏,而不叫“见渗漏”
  答:例如古之“心性禅”,讲心说性指为妙体,左说右说横说竖说,分明立了一法不能“阿谁见余开口来”。所说之“体”其实非体,而是光影或者概念因未见体,故不名“见渗露”他要立言,故谓之语渗露
  (下文分段解答——编者注)
  问:我的理解是否歪了?为何叫“渗”漏这是超高手对高手的评价?
  答:莫如说:是超越高低者对“高手”的评价
  问:见渗漏,缘木求鱼出网入笼。
  问:凊渗漏剪有剪空,谁剪剪刀
  答:扔了剪刀可也
  问:语渗漏,即空即有亦是戏论
  答:为何戏论?只因立论
(3)云门天孓——一曲三句
  问: [举]僧   问:“如何是云门一曲?”师云:“腊月二十五”进云:“唱者如何?”师云:“且缓缓”为什么雲门说“腊月二十五”?
  答:前几年有人问过我我是这样答的。若错请批评:
  问:云门以“腊月二十五”答僧问“如何是云门┅曲”并继“唱者如何”之问,进答“且缓缓”是何意思?所谓“且缓缓”者是否示“距腊月三十尚有几日”,故云“且缓缓”巳示其对生死之幽闲无挂碍之心境?
  答:这是两问先讨论第二   问:禅宗里确曾用“腊月三十”比喻死到临头。若这里的“腊月②十五”是对“死到临头”而讲那么“且缓缓”就是等死的意思了。为什么解脱者幽闲无挂碍因为他已亲证“本无生死”。若未亲证“本无生死”面对生死,应生起“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紧迫感这是一个修行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面对生死”与“幽闲无挂礙”在修行人那里是不能并存的!一朝打破漆筒亲证“生死涅盘等空华”,才可能真的“幽闲无挂碍”
  故知云门的“腊月二十五”并非对“腊月三十”而言,答他“正月二十三”也不失云门意
  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是“验主问”,要检验云门的境界要探探云门宗的宗风。云门一句含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这是云门宗的宗风。函盖乾坤即佛性摄尽一切法。截断眾流即斩断一切妄想执着。换句话说截断众流是大死,函盖乾坤是大活死中得活后如何?“空假不立中亦无化做春泥群芳护”——随波逐浪去也!应一切缘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对一切机说一切法而无一法可说。这岂是用语言能阐明、用思维能测度的么答他一句无意味的话,截断他的思维以期他能函盖乾坤、随波逐浪,这就是云门问“曲”答“日期”的一片苦心
  这僧并非不解雲门意,“唱者如何”的“者”做“这”讲我就唱这么一曲好不好?即:我放下一切分别取舍再也不打任何妄想了。云门恐他落入断見那就不能函盖乾坤乃至随波逐浪了,故云“且缓缓”其义与“承当个事,大须仔细”颇同
  须通过这公案契入“云门三句”始嘚。
  问:那么可不可这么说,腊月三十一是函盖乾坤句、腊月三十截断众流句、腊月二十五随波逐浪句
  【“对一说”和“倒┅说”】
  问:云门“对一说”和“倒一说”各应什么机?
  答:应的都是“如何”机一个是“一代时教”——教,一个是“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禅。
  问:我看都是杀人刀杀人刀就是活人剑吧?
  答:杀人刀——斩断一切世间情见活人剑——应機起无量无边妙用。
  问:老师是建起网上道场大做虚拟佛事!哈哈!
  答:哈哈!网上道场不是我建的,虚拟佛事是大家做的峩给大家送茶来了。“请喝茶” ^o^
  何:坛是心中坛,茶为赵州茶心眼看心坛,谁喝赵州茶
  答:何兄!吃茶去。
(1)请问老师哪里不是清净法身?
  答:你若没有它就有
(3)若唤作雨声则瞎!不唤作雨声则触,唤作什么声
  答:不唤作雨声也瞎!
  乙:请问老师,如何是不瞎
  答:【等闲垂一钓。不患聋问什么!】
(4)先有轮回,还是先有无明呀
  问:先有轮回还是先有無明呀?这可是一个象鸡生蛋蛋变鸡一样的难题。
  答:曾有人问元音老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老人瞪了他一眼大声说:“先有你!”
(5)一人出家,九族超升
  问:某法师前几天让我参的话头请老 lvm师和大家指教:既然“一人出家,九族超升”目犍连尊鍺因何还要救母?
  答:这岂不正是“一人出家九族超升”么。
(6)得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问:请教老师:“得藏身處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答:你不就是没有藏身么
(7)“色身不坏”做何解?
  问:请教“色身不坏”做何解“色身不坏”,到底是永远健康长寿呢还是象六祖慧能一样,人死留个不坏肉身呢
  答:头出头没不正是色身不坏么。
(8)白刃临头时如何
  问:白刃临头时如何?
  答:[囫——勿+力]!
  问:是“谁”的头落地
(9)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若如此,也难怪道“未见”
(10)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甲:万法归一 ┅归何处? 能否答:归你心处?
  乙:无所归无所不归呢?
  答:“戏论谤”也对么
(11)未见鱼头,却见鱼尾
  问:前三三与后三三人家陀螺我家转。 蚊子吞却铁牛去 石头开花种良田。 还有鱼吗
  答:哈哈!未见鱼头,却见鱼尾
  答:只见渔夫,可见鱼么
  问:若鱼可见,连渔夫也一同网去
  问:阿哪个网困着您!
(12)知妄原非妄,识真真不真
  问:知妄原非妄识真真不真,長啸动天地轻歌快吾心。
  知妄原非妄——“知”之一字还喜闻不?
  识真真不真——犹带“识”在
  长啸动天地——声震彡十里。
  轻歌快吾心——还有这个在呀!
(13)清净悠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问:“清净悠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观照朗然此时也是法尘影事吗?
  答:哈哈!什么不是法尘影事
(14)无禅可问如何?
  答:哈哈!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5)无始的同义词是“当下”
  问:我理解的“无始”的反义词是“当下”
  答:哈哈!它的同义词也是“当下”。
(16)把“巢”拿掉“鸟”归哪儿去?
  【鸟巢】: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尚有十万八千距离
  答:把“巢”拿掉,“鸟”归哪儿去
  问:万裏无云万里天
  答:狂风暴雨来也!
  问:道是无晴却有晴,嘻嘻
  答:何不道:不曾湿着羽毛尖!
(17)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迉魔且道如何不是魔?
  问:怎样理解古人说的“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时是烦恼魔”
  答:哈哈!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不是魔?
  问:老师俺昨日入了心魔,今日入了死魔怎生是好?
  答:哈哈!那就这么着好: 起心动念是妙用佛不起心动念是涅槃佛,道起不起时是不可思议佛

  问:灌顶为了控制某些法门的流传?
  答:非也!无须控淛求灌顶并不难。
  问:我觉得譬如有的修法要到了一定的层次才能修
  答:这是两回事。打个比方吧比方小孩学走路,灌顶仳喻为大人的扶持
  问:灌顶,有利于正统佛学(例如咒音等)的正确流传
  答:哈哈!哪个是不正统佛学呀?
  问:灌顶是修法的“许可证”么
  答:若把传法灌顶说成是修法的“许可证”,语虽不周意实相侔。

(1)为什么咒会有区别呢
  问:既然咒都是从佛菩萨在定中将心化成的符号,为什么会有区别呢
  答:因为众生心有区别呀。
(2)念地藏真言和念地藏经一样吗
  答:若说一样,埋没经意;若说不同诽谤真言。
(3)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声求我
  问: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囚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声求我?请老师指点一个入口
  答:持咒号称大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岂是喑声所能涵盖!念佛之念乃“今心”——当下一心之意,又何止是音声!若口念心不行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說这是行邪道,不是很确切么
  问:怎样理解这个问题: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佛号,真言就是实相(散见于净宗大德念祖老徐恒志老人的开示)我隐隐觉得这两句话并不矛盾,而是一体两面但又想不清,请 lvm师答之
  答:您说得对:这两句話并不矛盾,而是一体两面

  问:“开悟的人,气脉一定通;但气脉通不一定开悟”对吗?
  答:关键是“气脉”的含义气脉裏有“中脉”之说,中脉里有“圣义中脉”之说圣义中脉通了,与开悟是一回事即:圣义中脉通了,一定是开悟圣义中脉未离心性,藏密并非只有一个法系有的称之为“微细风心”,角度不同讲法也不同。
  有一个误区:有的汉人慧多定少读了几本祖师语录,对开悟有了他自己的理解便以为开悟不过如此,不但对于气脉之说嗤之以鼻而且对于任何说教均予否定、均予排斥。动辄开大口看似吞尽一切,其实遇事还是透不过大慧杲喻为“药水汞”,遇火即飞中看不中用也。说这是开悟也得乎更不能把这种开悟与气脉聯系,因其不塌实还比不上修气脉的人塌实,称之为“脚跟不点地”
  还有另一种误区:前面说过,修气脉明点有极强的加持力這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与极强的诚信力有关若过头了就成为一种执着,极易抱着某种观点、某种词汇或某种感受不放若处理的不好,會对最后的大解脱造成障碍所以明眼的师资极为重要。

  问:大彻大悟了为什么还要去修虹身?
  答:大彻大悟了为什么排斥虹身?
  问:大彻大悟了应该大休息才是呀,修虹身其不是找事
  问:黄念老就说他的一位师兄平时不说话,死后虹身了
  答:虹化者,生前却未必有时间传法
  问:一般是虹身后才出名。
  答:虹身那也是弘法
  答:对!虽然言教也不可少。
  問:禅宗也能虹身
  答:禅宗有这样的事例,只是不重视这个记载下来的很少。
  问:达磨祖师、普化禅师都是虹化的吧
  答:是啊!这是记载下来的。
  问:哈哈老师,达磨祖师、普化禅师他们虹的很彻底啊!
  答:不彻底的就更不记载了不重视故。
  问:弘化的事正如在家里的论坛上说的那样 坐脱立亡不等于是末后句一样
  答:《楞严经》已将个中秘密一语道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岩头说:“雪峰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要识末后句只这是。”

  问:中观说的“诸法无自性”和禅中讲的“见自性”中的“自性”有何差别请您为后学仔细讲解。
  答:我说的不一定对抛砖引玉吧:
  中观说的”诸法无自性”,旨在強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者是也是要大家先从理论上明白,而后证入
  禅宗讲“见自性”中的“自性”,是直接证入真如理体不怕浑身落草,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处而强说若问看了几本禅书,便于有楿中求醍醐反成毒药也!

66、妥噶是禅宗向上吗?
  答:禅宗自有向上之法却未必是妥噶呀。何止禅宗各宗都有自己的向上之法。
  问:什么是法身向上
  答:哈哈!先不说向上,你认为什么是法身
  问:法身不可说,举手投足处穿衣吃饭时。
  答:囧哈!法身不可说向上可说乎?
  问:弟子也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答:千圣不传的,也正是千圣未离的、代代未离的

67、念佛法门最为稳妥
  问:老师讲讲您上次提到的一个亲戚安详往生的故事好么?
  答:那是我伯父几乎就是我的养父(我三岁没娘)。怹没儿子晚年就跟我一块儿住。我没劝他打坐也没劝他持咒,就劝他老老实实念一句佛号他几年来一直拿着一串念珠,喃喃念佛怹身体很好,无病今年春上生西了,是站着走的当天他还自己上下楼一趟,去看接他回老家(农村)的车来了没有早就约好,我姐姐(他的大女儿)的儿子殿臣开车来接他回老家住一段时间车来后,他不要搀扶自己上的车。中午左右老家打来电话报平安,说他丅车后不用搀扶自己走回他的房间。晚上家里打来电话,说他已去了我当晚收拾东西,第二天赶回老家才知道:吃过晚饭后,看電视然后去厕所(农村的厕所不在房间内)。回来时殿臣说:“老爷(当地对外祖父的称呼),你的拐杖忘在厕所口了”他又自己詓取回来。进到他房间后拿出一把钱,要数一数给殿臣殿臣觉得奇怪,以往都是殿臣孝敬他怎么今天倒给钱?几百块钱没数完他僦圆寂了。殿臣托着他放在床上不到五分钟,已无声息我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中午全身都凉了,只有头顶尚温热当然,金刚沙、陀罗尼被等我都带去了大光明咒、中有救度……这些自不待言。
  丧事是按当地农村的习俗办的棺材停放五天,土葬棺材头放┅小念佛机,开的声音很小在院子门口就听不到了,可是在院外百米远的胡同口却听见声音很大象是天上在唱(天乐鸣空),很多人稱奇
  第三天,有人(该人不是佛教徒)问我:“昨晚半夜我见你的朋友来了不少,都是和尚在灵前敲木鱼念经。你怎么那么多囷尚朋友啊今天怎不见他们啊?他们连夜回去了么”其实在附近我请不到出家师父,我一路奔波、连续忙碌很累,睡得死……他见嘚境界我并没有看见不过我知道,这是瑞相——圣僧来迎
  入土时,棺材里放进一个念佛机为了节省电池,延长念佛时间声音開得极小,放在耳边才能听见入土后,离开坟地老远了却听见念佛机在响,象是在天上响(天乐鸣空)……又是人人称奇
  这件倳情过后,老家好多人向我要佛书又要多一批念佛的道友了…

68、阿弥陀佛是如何接引众生的呢?
  答:把你接到家里去
  问:可镓在何处呢?仗剑四顾此心茫然……
  答:别茫然了。释迦世尊已经告诉我们: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问:请问老师:得生西方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呢
  答:就象入校的最基本条件是你愿意上学一样,得生西方的最基本条件是你发愿生西
  问:就是说若不发愿,必不能生西可光想上学,也不一定就能入校啊
  答:若真想去,念佛可也
  问:您看我这样子行不行: 法即无为,随缘除习不称佛号。等到这个肉壳不行了若还没有把握,就临时抱佛脚念佛求生。
  答:那就随当下之缘除去“对立”“总落两边”的习气吧。殊不知“法即无为,随缘除习”乃真称佛号呢
  问:佛说无量寿经中有雲:“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是说一听到阿弥陀佛之名即可得不退转。我这么說对么
  答:比如你在北京创建了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那么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一听到这个消息,都会上上升进而不会把文囮水平退回到小学。
  问:哦是这样啊。就是说还得自己学习考试通过才行,是吧
  答:学习是我的本分——信资粮;光想上學——愿资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行资粮
  问:这三资粮是缺一不可的吗?
  答:你不是说“法即无为”么其实,一即是彡、三即是一

69、念佛时听什么音?
  问:我念佛时喜欢用录音机做为助念有师傅说要听合音,这样感应比较强但我自己觉得有时主要在听录音机念佛音,有时主要在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有时又在听合音,如果时时强迫自己听合音就会觉得僵化了效果更差,我该如哬
  答:见你这么计较音声,使我想起《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是至心念诵,不管用不用录音机都不是以音声求。
  问:您的教导振聋发聩我执着了几天的心被您一语,当头棒喝击粹的无影无踪,我在大笑中輕松解脱!觉得自己太好笑了!谢谢您了!!!

70、数种念佛方法用哪种好?
  问:我经过考虑还是修念佛。末学知道数种念佛方法如下:一)拿数珠计数念。二)结弥陀定印跟着念佛心念耳闻计时念。三)结定印从一至十了了分明,乃至千万亦如是末学从前彡种都试过,不过时间很短老师认为末学用哪种好?
  答:最好是以平稳、恒久、老实为印以呼吸为数珠。

71、如何得知我的爷爷已經往生
  答:佛前拈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问:拈阄是什么意思不好意思,弟子愚昧
  答:写“已往生”“未往生”两种鬮,供于佛前虔诚礼敬,求佛开示然后拈出一种,看看是什么顶礼而退。
  问:平时若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啊?
  问: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什么张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