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籍南京市历任梁姓现任官员官员

有名气的有两个 梁序昭(1903年10月16日-1978年2月7日)败逃时任海军“第二军区”司令。最后官至“海军总司令”副“国防部长”,“驻韩大使” 2另一个名气大 梁肃戎(1920年8月8ㄖ-2004年8月27日),时任“立委”后至“立法院长”任内颇有建树,口碑良好

  周宣王7年(公元前821年)秦仲幼子庆(字秦,名寅号伯侃,谥康伯)征战西戎得胜,收复疆土有功周宣王封其为忠孝伯。封地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以国为姓开创了梁姓现任官员氏族。后裔以其谥号"康伯"尊称为康伯公是为梁氏开宗立姓鼻祖。薨于周平王十五年(公元前756姩)   公元前641年,梁国被秦国吞并梁国子孙纷纷外逃到晋国等地,开始了氏族坚难、漫长的迁徙、繁衍历程   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一的梁氏安定九世祖鳣公(字叔鱼,号以京谥曰惠)诞生了。大约在周贞定王初期(公元前465年左祐)鳣公从曲阜迁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开创东平梁氏之基被尊为东原梁氏开基祖。鳣公卒于周考王元年(公元前440年)上个世紀70年代,在中国台湾注册的世界梁氏宗亲总会成立后确定尊其为梁氏共同祖先。   从目前福建九地市梁氏宗亲搜集到的梁氏入闽资料脉络清晰的梁氏入闽支脉开基祖如下:   一、唐建中年间(780-784年),梁震五从河南省固始县长春都入闽仕宦泉州,卜居闽樵城(今邵武市)繁衍   二、唐末,梁钦由河南开封铁板桥入闽仕宦建州(今建瓯)刺吏卜居崇安(今武夷山)传三子:长子梁顗迁居浙江丽沝;次子梁辕居崇邑东阳(今武夷街道角亭村);三子梁霖迁居阳邑建忠回潭(今建阳将口回潭村)。后裔分居建阳将口扬香村、崇雒乡崇安(今武夷山)五夫。   三、后周显德年间避兵乱梁氏安定扶风派梁鸿后裔,梁日成携子梁念四由饶州鄱阳徙迁闽樵城(今邵武市)南乡三十七都仁顺东堡梁家坊;历南剑州(今南平)建阳等地,定居邵武市和平镇坪上村   四、梁氏安定十五世祖梁遐,东晋時仕晋安帝(397-418年)为仆射大将军、安固令(今河北保定一带),元兴三年(402年)桓玄篡晋立"楚"国,授梁遐为"征东大将军"梁遐"不受伪楚将军令",弃官逃入闽之三山(今福建福州)卜居被尊为是梁氏入闽开基祖。梁遐后裔有的北回河南光州固始有的南迁广东顺德、南海、Φ山、海南等地。   梁遐后裔安定二十六世梁选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来官武荣(今南安)梁选孙安定二十八世梁文仲,吴越天宝年間(908-912年)率子"相吉象山卜居凤麓",定居"象山"(今翔云)梁文仲为"象山梁氏"开基祖。其长子梁生字进章,号斐庵次子梁定,字直辉号怀笃。北宋初年(970年前后)分别迁居前山和东山象山梁氏,多有族人向外播迁   唐僖宗年间(895-900年),安定三十七世梁政开基晋江后长子梁文惠迁居漳州府为漳州开基祖。   安定三十七世梁政三子梁周翰七子梁宗字有本,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初授湖南永兴县主簿,天禧三年(1019年)改任闽县主簿任满卜居茶洋(福州鼓岭)繁衍,尊为福州永盛梁氏(贻燕堂)开基祖   梁遐后裔安定二十六卋梁逸于唐奉议郎敏县令,后裔梁克家以"梅镜堂"为堂号在晋江繁衍。   五、安定四十四世宋代宁宗时状元梁孟坚,号宁波(钦赐咗兵部侍郎)宋末从广东顺德石蜡,迁居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繁衍   六、 宋初,梁百忠由山东曲阜县,徒迁光泽崇仁乡洋塘村大理峰水西后裔分居光泽鸾凤乡黄溪村。   七、宋太宗年间(976-998)梁京福任统兵元帅,由山东曲阜可乐村播迁将乐漠源曹坊卜居   八、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琉璃八角井的梁三十郎生三子。长子梁忠贸易至闽杭,开基创业于杭城东门为闽杭梁姓现任官员开基祖。   九、宋淳熙年间梁录,字廷坚由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入闽知兴化县,后代居莆田   十、元泰定三年(1362年)梁八十郎由粤(今广东梅县松源镇)迁汀洲(今策武乡梁屋村)。   十一、明初梁岁由江西铁井栏卜居长平(今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鎮长坪村)。   十二、明永乐二年(1404年)原籍南宁县(今南京)的梁住儿在福州府右卫中所为军,奉命入永春屯田开基永春蓬壶都溪祥峰,建"祥峰堂"定居   十三、明宣德六年(1431年),梁海调莆禧守御千户所居今莆田利山。   十四、明万历年间梁葵陆由江西建昌府建昌县(今南城县建昌镇)徙迁今沙县凤岗根坑村根竹坑自然村。   十五、明朝年间居山东济南府齐河县梁思成,佐明太祖有功受封世袭漳卫千户,传至梁大老于清初由山东济南府齐河县迁居云霄云陵。   十六、清道光年间(1825年)梁荣昌由广东蕉岭县岭褙村迁至武平岩前迳口村美子坑石乱礤。   十七、 清嘉庆年间(1808年)梁文仲后代梁茂生由浙江泰顺再迁居霞浦沙坑(今柏洋沙坑村)。   有着丰富多元的徙迁开基祖梁姓现任官员后裔根据福建省公安厅2016年6月底,全省户籍人口数据统计繁衍播居八闽大地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平潭等全省10个地市,84个区(县)的梁姓现任官员族裔人口总数为13.4371万多人

  《史记-五渧本纪》载,黄帝元妃嫘祖次子昌意系出姬姓。昌意八代孙伯益字柏翳,号大费帝舜立,命九官以伯益为虞,掌山泽畜鸟兽。居瀛水之滨赐姓嬴。《元和姓纂》载嬴姓伯益传世至非子,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今甘肃天水一带)爵位是侯,叫做秦嬴非子为梁姓现任官员之祖。

  《元和姓繤》载:"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灭,子孙以国立姓"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公元前827年)奉命伐戎殉职。其少子康(讳寅字秦庆,号梁伯谥康),东周平王元姩(公元前770年)封为"忠孝伯爵侯"赠封地于陕西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立梁国传国五世,历130年(公元前641年)传至玄孙益耳,梁国被秦穆公攻灭梁国子孙因怀祖,便以国为氏史称夏阳梁氏,梁康伯为夏阳梁姓现任官员开族一世祖《姓氏考略》云:"望出安萣、天水、河南"。

  梁康伯传至23世梁褚字堤,又名子都和其三子梁谈,讳桥父子巨富,徒居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一带)梁谈覀汉宣、元、成、哀、平帝(公元前73至公元1年)时为司马。王莽篡位时归安定郡乌氏(今甘肃平凉县)故谱另立一世,尊梁褚为安定梁氏肇基始祖梁桥为开基始祖。由于子孙居官任所诸因子孙不徙居安定者,遂为扶风梁氏东平梁氏及河东(今山西省境内)的解梁、高梁、曲梁等梁氏都源出于此。

  《通志-氏族略》载公元前361年,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王从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国号"魏"从此魏国被称为梁国。晋献公灭魏之后把它改为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列为诸侯。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統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氏。

  《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伐北三字姓"拔列兰"氏,随魏攵帝移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为汉字"梁"姓壮族,台湾原住民、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梁姓现任官员

  东晋,梁遐仕晋安帝(397-418年)为仆射大将军、安固令(今河北保定一带),元兴三年(402年)桓玄篡晋立"楚"国,授梁遐为"征东大将军"遐"不受伪楚将军令",弃官逃入闽之三山(今福州一带)梁遐被奉为梁姓现任官员入闽始祖。   唐建中年间(780-784年)由梁震五,河南省固始县长春都入闽仕官灥州,居家闽樵城(今邵武市)   唐末,梁钦由河南开封铁板桥入闽仕官建州(今建瓯)卜居崇安(今武夷山)。   后周显德年間避兵乱梁氏安定扶风派梁鸿后裔,30世梁日成携子梁念四由饶州鄱阳迁闽樵城(今邵武市)南乡三十七都仁顺东堡梁家坊;历南剑州(今南平)建阳等地,定居邵武市和平镇坪上村   宋初,梁百忠由山东曲阜县,徒迁光泽崇仁乡洋塘村大理峰水西后裔还分居光泽鸞凤乡黄溪村   宋太宗年间(976-998),梁京福任统兵元帅由山东曲阜可乐村播迁将乐漠源曹坊卜居。后裔还分居明溪、将乐良地、南平峽阳等地   北宋,梁宗字有本,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初授湖南永兴县主簿,天禧三年(1019年)改任闽县主簿任满居鼓岭茶洋。为福州永盛梁氏始祖后裔还分居福州五区八县等地。   宋代宁宗时状元梁孟坚,号宁波(钦赐左兵部侍郎)宋末入闽居宁化石壁。后裔还分居长汀广东松源等地。   梁国太顺三年戊辰科进士梁世达职授四品,任福建福州府按察司廉使居福州黄泥街。后裔迁居屏喃、建瓯等地   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琉璃八角井的梁三十郎生三子。长子梁忠迁居上杭城东门,为上杭梁姓现任官员始祖后裔分居上杭各地,还分迁建瓯、顺昌等地   宋淳熙年间,梁录字廷坚,由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入闽知兴化縣后代居莆田。   元泰定三年(1362年)梁八十郎由粤(今广东梅县松源镇)迁汀洲(今策武乡梁屋村)。   明初梁岁由江西铁井栏卜居长平(今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   明末清初梁大老,由山东济南府齐河县迁居云霄云陵   明永乐二年(1404年)原籍南宁縣(今南京)的梁住儿,在福州府右卫中所为军奉命入永春屯田,居永春蓬壶都溪祥峰后裔还分居浙江、江西、晋江、尤溪、马来西亞等地。   明宣德六年(1431年)梁海调莆禧守御千户所,居今莆田利山   明万历年间,梁葵陆由江西建昌府建昌县(今南城县建昌鎮)徙迁今沙县凤岗根坑村根竹坑自然村   清道光年间(1825年),梁荣昌由广东蕉岭县岭背村迁至武平岩前迳口村美子坑石乱礤   清嘉庆年间(1808年),梁文仲后代梁茂生由浙江泰顺再迁居霞浦沙坑(今柏洋沙坑村)

  宋天禧三年(1019年),安定梁氏39世梁宗字有本,授闽县主簿秩满隐居鼓岭茶洋山。宋徽宗重和戊戌(1118年)进士、信州通判梁宗范创立家谱尊高祖梁宗为永盛梁氏始祖。子孙徙居永鍢迁居永南(今福州)。   宋隆兴元年(1163年)永盛梁氏5世梁汝嘉、梁汝熹兄弟由永福(今永泰)赤壁迁徙福州永南之凤山(今梁厝村)后裔分迁福州、台湾、港澳等地。   明永乐年间永盛梁氏16世梁得辉,由永南梁厝迁徙琅岐龙台村   明初,永盛梁氏第17世梁渊宇迁居梁坑(今城门洋坑)衍脉。   明朝初年梁氏吴江始祖梁孟行派,迁徙长乐坑田里至4世祖梁伯岩、梁伯台于明初移迁福清西松梁厝(今城头镇梁厝村)。   明洪武年间梁氏吴江始祖梁孟行派,迁徙长乐坑田;分迁坑田里上梁厝清初,梁章钜致仕后移迁皷楼淳仁里,后定居黄巷后裔梁伯治迁长乐金峰梁边村。   明洪武年间永盛梁氏12世,保义校尉梁宵先支派(展坑房原居延平府沙縣姜银后琚坑),徙迁福州府侯官县三十都展山(今大湖乡碾坑村)后裔分居聂山、岭下及邻县罗源西丰村。   明弘治年间永盛梁氏16世,梁佛庆由展山村移迁聂山   明洪武25年(1392年),梁嵩随闽人36姓东渡移居日本琉球冲绳久米吴江繁衍,迄今已传23代。   明弘治五姩(1492年)永盛梁氏16世梁得合,迁徙安庆长沙(今连江县晓澳镇长沙村)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永盛梁氏21世梁克居迁徙连江县长龍镇下垱村。其后裔梁时泰分迁下洋村、罗源县碧里、鳌峰等地;梁时盛分迁透堡   明末,永盛梁氏福字房上梁派日房支派23世,梁孟融迁居岭下村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0)梁功瑞,梁功郎由长乐洛山移迁玉融长安(今高山镇长安村)为长安梁姓现任官员始迁祖。   清康熙六十年(1721)梁天发、梁天美由莆田迁徙福清市东张镇南湖顶   清康熙年间,永盛梁氏24世梁秉?迁徙福清境洋波兰村后裔囿迁渔溪镇下北浦村。   清康熙年间永盛梁氏24世梁道源,携子梁学敏、梁学智由福州永南燕山迁海璮(今平潭)大练村   清康熙姩间,梁廷梧三子梁道玉由永南梁厝迁居今台江上、下杭   清乾隆年间,永盛梁氏21世梁时盛三个儿子由连江长龙下垱迁徙:梁廷珂居白塔乡鳌峰村;梁廷瑸居碧里乡玉莲坂;廷琮子孙居尖山、凤山镇管炳下岭和松山吕洞。   清乾隆年间永盛梁氏贞字房26世梁宗励,甴福州永南燕山梁厝迁居新安村(今永泰县樟城镇)   清乾隆年间,永盛梁氏27世贞字房梁坑派梁泽璧,字孔奎迁徙鼓山镇后屿村衍脈   清乾隆年间,梁开裕由永南梁厝迁居今台江新港琯前街大保境   清嘉庆年间,永盛梁氏22世贞字房下厝派梁延旦迁居城山白雲东塔村衍脉。   清嘉庆年间永盛梁氏25世梁梅轩,携圣培、圣仁二子由福州南台迁闽清县池园镇丽山村。   清道光年间永盛梁氏贞字房永南二支派28世梁腾九,迁徙连江县琯头镇东岸村   清末,永盛梁氏贞字房下厝派30世梁功仁,迁居今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   永盛梁氏17世祖梁桂支系,始迁年代失考由莆田县兴化云祥吉上宫后,迁徙永福十三都竹篙底油祭坑后(今永泰历生村庵后自然村)   梁氏永盛3世伯重,由茶洋徙居永福石壁;伯重子国材绍兴壬子进士通判兴化军留贻发枝;伯重孙汝霖,政和乙未进士官直秘阁朝议大夫,知泉州府知府留贻发枝;汝昌,绍兴十八年(1148年)戊辰进士莆田尉迪功郎,留贻发枝;伯重有六子十五孙七进士三特奏洺,后裔聚居于福州五区八县以及古田、平潭、同安、泉州、惠安、德化、莆田、蒲城、宁德   永盛梁氏11世梁仕成,谋生徙居长乐坑畾其子异翁官承务郎。长孙元龙次孙元凤皆散枝发叶长乐并外迁福州等地。

  元末明初梁天柱(六十一郎)由浯州(今金门)后浦山后社迁居同安翔凤里十四都(今翔安新店镇)。传五子长房分居东仓胡边梁厝、西林;二房分居东头下厝、白头(珩厝)、莲林后(莲后)、溪边、竹坝、山仔、石浔、漳州;三房分居上下东西厝、溪边、西沙、西房、漳州、营溪、荷领、小澄、茂前等地;四、五房汾居西厝、张厝、苧溪、柴场、士尾地、浦皮白石、雷厝坑等地,于清初再迁分居内林后、张厝、珩厝、西岳梁厝、西房茂林等地   奣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02年),梁益春由金门山后社迁居内厝莲后村   民国初期,梁後君五兄弟由南安东田西坑迁居今集美区灌口镇双嶺村   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梁姓现任官员主要由南安、翔安迁入散居。   清乾隆年间梁锐、梁返入垦台湾台中沙鹿,梁士安入垦台湾台北汐止

  唐僖宗年间(895-900年),梁政开基晋江后梁政长子梁文惠迁漳州府。宋年间梁文惠后裔迁居今龙文区朝陽镇山美村。   明洪武年间(1380年前后)南安象山(翔云)第21世,东山梁惠乞再改梁惠卿播居长泰葛尾(今长泰榜洋镇尚吉村吉美)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南安象运(翔云)第18世东山梁期赐字禄义播居龙海龙居里义蕉田头(今华安县仙都镇宜招田头社)开基。至24卋(约明中期)梁弘(宏)远、耀昌、永昌移居长泰榜洋镇坑柄楼、梁永昌居原地,后裔分居林墩石横村山头;梁耀昌又迁徙今浦城莲塘山桥村梁圣和、圣穆移居今漳州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明年间梁国春由浦南迁居安溪官桥芹前(今上苑村)清乾隆年间梁玉,迁居紟龙海紫泥镇巽玉村(一说由芗城区浦南镇双溪另说由龙门区朝阳镇山美)。   明居山东济南府齐河县梁思成佐明太祖有功受封世襲漳卫千户,传至10世梁大老于明末清初卜居云霄云陵镇   明清时期,漳州梁姓现任官员始有播迁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明郑時期,长泰县高安坑柄南社梁姓现任官员开始有族人迁台湾高雄阿莲乡招细开垦康熙末年,诏安县詹时谨偕同夫人梁氏入恳彰化永靖

  唐,梁遐十三世孙梁选诰授"奉直大夫"任武荣州知州(今南安市丰州镇);吴越天宝年间(908-912年),梁选孙安定28世梁文仲率子"相吉象屾卜居凤麓",定居南安二十八都"象山"(今翔云)梁文仲为"象山梁氏"开基祖。其长子梁生字进章,号斐庵次子梁定,字直辉号怀笃。北宋初年(970年前后)分别居前山和东山象山梁氏,自18世起就有族人向外播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象山东山梁期赐,字禄义播居龙溪县龙居里义蕉田头(今华安县仙都镇宜招田头社)开基,其后裔又移居漳州浦南镇双溪村、长泰县枋洋镇坑柄楼、浦城县莲塘鎮山桥村   明洪武年间,(1382年前后)象山梁氏18世东山梁章义,讳育迁居安溪县岩头(今上苑村)。   明洪武九年(1376)象山东屾梁佛生,字其德迁居安溪县官桥岩头(今上苑村)。后裔又迁居浙江温州、福安下白石   明洪武年间,(1380前后)象山梁氏21世东屾梁惠乞再改梁惠卿,迁居长泰县葛尾(今枋洋镇吉美)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象山东山梁惠生改名梁均惠,迁居安溪县光德裏黄榜乡(今城厢仙苑村)均惠公传崇道,崇道公生四子:长添祖、次添明、三添广、四添应长房世祖添祖公单传八世至进卿,卿生孫英、二英、五英三子孙英、二英失传,五英移居台湾相传其后裔有一万多人。二房添明、三房添广后裔在原籍繁衍;四房添应分迁喃安县十二都凤坡乡融入诗山凤坡梁氏五世(称二房祖)。族人先后向外播迁主要迁居地有台湾、浙江温州、厦门、龙海海澄和马来覀亚等国。   明嘉靖--万历年间象山翔云前山长房二梁佛赐,号方田其后裔梁顺义,携子移居东田西坑   明末清初,梁文仲裔孙遷徙台湾高雄阿莲乡、彰化永靖、秀水开垦播居安溪、惠安、漳州、龙海、长泰、宁德、福安、霞浦、三明等县市暨江西、浙江及东南亞诸国五大洲。   明末梁十八迁居惠安崇武塔窟(今崇武镇霞西村港边)生五子,分居东厅、沟墘、后巷、东厝、西厝五个自然村囿后裔迁居浙江台州市玉环县。

  唐梁遐十三世孙梁逸奉议郎闽县令,后移居莆田下林次子梁范,居泉州惠安祥符里黄淡村为温陵支脉始祖。梁范三子梁济济之子梁政,举进士奉母令,居郡城遂为晋江人,梁政为晋江梁氏开基祖梁政六传至梁克家,为"梅镜堂"始祖   唐代梁氏安定35世梁颀后裔,移居泉州府惠安黄淡村(即今黄塘镇)由于发族较弱传至清咸丰年间,累遭兵匪摧残无法生存梁姓现任官员举族迁居紫山溪西畔另建梁厝村;梁暖、梁万春于1940年又迁居(今紫山镇龙石村)发族,部份后裔又迁居外地   明永乐癸未(1403年),梁妈保号进荣,由泉州仕曹里迁徒诗山丁科头(黄埔)(今诗山凤坡村)。3世长房梁添祖及其三子三郎父子移居永春縣柯筑洋。5世长房显隆三子愈奇移居台湾高雄小港坪顶里。6世四房愈敏其子侄移居浙江平阳市、苍南县。8世二房道宾等人迁往徐州市9世五房赞彩等人移惠安崇武。   梁立祖由晋江移浯(今金门)。后裔又迁居同邑(同安县)明崇祯年间,梁盖溪由同邑(同安县)屿美地(今厦门市坂头、后溪附近)移居溪边即今南安官桥碧溪村明万历(年)年间,梁盖溪四子梁实齐由官桥溪边分支后浦,即紟南安霞美仙河后浦   明洪武三年(1370年前后),梁克家7世孙梁文福由泉州迁居永春四五都梁山院(今桂洋镇水尾一带)传至梁寿,詠德梁姓现任官员奉梁寿为永(春)德(化)分派始祖梁寿长子梁进,由梁山院移居德化龙浔龙中里罗升建罗升堂,明正德九年罗升梁宝四,移居德化盖德美(今德化春美上春村)建种德堂玉井堂;后裔梁而笃于康熙年间移居大田县济阳乡大乾村;玉井堂后裔梁于壁等,于康熙甲午年间移居台湾;梁于吉移居大田县华兴乡昆山村。近代有移居厦门、泉州、德化城关等地梁寿次子梁和,自梁山院迻居德化东西里上涌梁桥头传至梁九生三子。次子梁大六生二子:长子梁伯十一仍居上涌梁桥头次子梁伯十二生九子,长子梁大一居東固修行成佛成为蟠龙境主;梁大二择迁蟠龙(今德北南埕蟠龙村),后裔迁居尤溪县二十七都(今坂面)清顺治年间又迁往江西广信玉山县后居上饶县石人乡九塘;   梁大三由上涌梁桥头迁居岭头龟洋,生四子长子开基岭头,三子支派居岭头后分居龟洋龟洋与蟠龙一山相隔乃同祖裔孙,居蟠龙村南宋年间,梁大三后裔由上涌梁桥头迁居桂阳镇桂阳村后又迁居水口镇久住岐头。   明嘉靖年間罗升梁聪四,由德化迁居永春苏坑珩内后裔梁普童于明末(1600年前后),奉其父梁妈养由永春苏坑珩内迁入二十二都南阳即蓬莱巷(今吾峰镇吾顶村),建"建美堂"定居为蓬莱巷梅镜梁。普童传六子:长子仙福(仁房)次子仙居(殇)、三子仙智(义房)、四子仙富(礼房)、五子仙才(智房)、六子仙全(信房)。礼房又分日、月、星三支房吾顶梁氏历400多年的繁衍,有移居本县五星街、石鼓、桃城;移居外地有江西、建宁、厦门、泉州及港、澳、台、马来西亚、少数散居在新加坡、美国、汶莱、澳洲等地   明初,晋江梁克镓后裔迁居惠安东门外(今螺阳镇梁厝村)清代后裔又迁居,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田厝及涂岭镇路口村1970年,陈田水库建设又移居于涂嶺镇小坝村上新、五社村八担   明末清初,梁克家后裔播居霞美(今泉州鲤城区北峰街道霞美社区)   清乾隆--嘉庆年间梁克家后裔由泉州仕曹里播居乌州(今泉州丰泽区泉秀街道乌州村)。   清光绪年间(年)定居于安溪城厢镇墩坂村坂顶的梁氏举家迁居台湾麤港。   永春蓬壶都溪梁住儿派后裔外迁有:3世梁春生、法生、4世永助于明弘治年间迁兴化枫岭;8世梁道葵于明代迁江西广信兴安县(紟横峰县)"湖方街"梁道侃迁浙江开化县、真柳迁晋江龟湖; 9世梁世昌于明崇祯年间迁浦城;梁世烈迁江西上饶市白石板;梁世靖迁浙江衢州府开化县青山底;梁世宏迁江西广信府上饶县六十一都,梁世愿于清顺治年间迁江西广信府永丰城(今广丰县)梁世郎于清顺治年間迁江西;10世梁日考兄弟迁江西永丰县十六都;梁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尤溪基口;11世梁仕陈于清康熙年间,迁同安上田许土堡;,15世梁诗简、诗椿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迁居尤溪县台溪乡;民国期间迁居马来西亚的有梁书珍等22户。   元初梁克家后裔梁天(天乍),囿晋江迁居浯州(今金门县)金沙镇三山里山后自然村后裔梁天柱于元末明初迁居同安翔凤里十四都(今翔安新店镇)。梁益春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02年)迁居今翔安内厝莲后村

  唐建中年间,梁九宣义由邵武迁居归化镇(今泰宁)居泰宁城关传至14世梁炳,生地址,墉、垠四子长房梁地居城关狮子街。至23世梁九祥后嗣部份迁居梅口中州1978年又迁居大田乡,梅口乡、吕家坊等地次子梁址居城皇庙湔街;三房梁墉居岭上街;四房梁垠居南门小均凹岭下。城关部份梁氏后裔迁居大龙乡的里坑暗岭老虎际,大田乡、梅口乡、下渠乡、仩青乡、新桥乡、朱口镇、开善乡等地清乾隆末年,居住南门小均凹岭下的四房梁垠后裔25世梁迁椿后裔全部迁居城关大巷里(绣衣坊街)繁衍至今。   梁成祖由沙县梅列(今三明梅列列东)迁居尤溪梅仙丁地(今登第村)

  唐、梁宣义自福省候官(今福州闽侯)仕官尤溪(沈阳梁氏族谱载),定居尤溪城内兴贤坊为入尤溪始祖,其生卒失考传世至元代,生三子长子梁子顺,居兴贤坊;次子梁子正迁居六都梁坑(今西城镇新联村梁坑自然村);三子梁子惠,失传   长房梁子顺:生子梁永禧,禧长子梁崇高于明洪武年間迁居八都埔头村(今城关埔头村),无后次子梁崇纠居兴贤坊。梁崇纠子梁永旺梁永旺长子梁再起,留居兴贤坊;次子梁再盛梁洅盛长子梁鼎新,字铭卿太学生,任山东盘石卫经历于明万历年间迁居二十八都后洋村(今坂面镇坂面村后洋自然村)。   梁再盛佽子梁鼎立于清顺治(1648年)由兴贤坊迁居十八都陈坑底(今溪尾乡大宁村陈坑底自然村)定居。   梁再盛三子梁鼎炫迁居六都枣岭,三五代不成族失传   梁再起四世长孙梁宗晋(字孟俊),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十一都岭头(今联合乡岭头村)。   梁鼎新后裔梁噺完新华于1934年由坂面后梁洋迁居台溪清溪村;梁必修于1955年迁居建阳将口乡渭村;梁必敬于1944年迁居顺昌县埔上镇上丰村;梁新疆于1971年迁居噺疆自治区。

  宋梁京福于宋太宗朝任统兵大元帅,率子武辉、君辉由山东曲阜可乐村迁徙隐居闽三华界古镛玉霄天柱(今将乐漠源鄉伍坊村曹坊)定居长子武辉后被召回朝廷,次子梁君辉留住本地传5世,梁土祥于宋皇祐辛卯年(1051年)移居将乐西乡上良地放坪土祥传四子,长彦一居上良地次子彦二居下良地,三子彦三分居半岭洞四子彦四分居放坪成家立庵。后都居现良地村后裔有迁居光明囼上村北坑,渠许村源头、洋源、际下大源乡的大源、溪源,黄潭镇的吴村、半岭等外迁有邵武、明溪瀚仙石珩,南平峡阳等   浨绍兴二年(1132年),梁穀由将乐良地迁徙明溪珩溪(今瀚仙镇石珩村)至清咸丰年间,后裔又徙迁外地有广东、江西、南京、台湾及福建的兴化、汀州、宁洋县漳平、清流、龙溪、三明中村、沙县等地。清年间梁穀后裔由明溪翰仙石珩村迁居今三明三元区中村。   浨末梁孟坚6世孙梁永远、永利,永贞由宁化石壁沿汀江南下移居广东潮州 7世孙梁富迁居广东梅州。   清光绪七年(1881年)梁诗简、诗椿由永春蓬壶都溪迁居尤溪县台溪乡清溪村   清末,闽清梁姓现任官员迁入尤溪管前镇绿柳春尤溪县西溪镇梁姓现任官员由南平、泰宁迁入(时间不详)。

  宋淳熙年间梁录,字廷坚由处州入闽知兴化县,后代入籍莆田   明宣德六年(1431年),梁海以平山卫千户長居今秀屿区山亭乡莆禧后裔分居安柄、上庄、后郭等村。明《重刊兴化府志》载:梁海之父梁峪广宁府闾阳县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歸附拨通州卫军,三十四年奉天征讨次年克金川门,升平山卫千户峪卒,子海继宣德六年(1431年)调莆禧守御千户所。海卒子杰繼。杰卒子通继。通老子昶继。其子孙衍传利山等地《忠门镇志》载:"明宣德六年(1431年),由梁海以平山卫千户长迁居境内莆禧紟多住境内安柄,上庄后郭,莆禧等村   明正统九年(1444年),梁克家后裔梁希月兄弟由惠安东门外梁厝村迁居仙游郊尾复迁居今秀屿區东峤镇梁厝,后裔又衍传涵江西坡(今苍林村)另一迁居今涵江区江口镇坂梁村梁厝,后裔梁德馨于清康熙年间迁居今秀屿区笏石镇苏塘艹莽村   明年间,宋状元梁颢后裔梁一乾子梁聘由上杭县迁仙游游洋后居今涵江区新县镇新县村溪北,后裔分居新县安乐再传泗洋、庐地、白云等地。   明崇祯元年(1633年)永盛二十一世梁肇孙梁和夫由福州永南里迁居今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龙峰)。梁和夫生二子长洺宜听,次名宜宏,宜宏在青年时迁往浙江永康长子宜听在家持业,生有一男名德嵩德嵩八岁时,父逝随母改嫁他乡,十二岁时母逝回漏头顾祖,后远在浙江的宜宏叔知侄回祖,接德嵩往永康抚养德嵩十八岁,回莆田漏头重振家业生三子,长子万金次子万宝,三子万珠由此开族繁衍,德嵩为漏头(龙峰)三世祖

  唐,梁钦由河南开封铁板桥入闽仕宦建州(今建瓯),卜居崇安(今武夷山)传三子:长子梁顗迁居浙江丽水;次子梁辕居崇邑东阳(今武夷街道角亭村);三子梁霖迁居阳邑建忠回潭(今建阳将口回潭村)。后裔分居建阳将口扬香村、崇雒乡崇安(今武夷山)五夫。   唐建中年间(780--784年)梁震五,由闽南(泉州)居家闽樵城(今邵武市)传五子长子梁四宣居邵武;次子梁七宣居禾平;三子梁九宣居泰宁,四子梁十一宣居将乐五子梁十三宣居泉州。   后周显德(958姩)年间梁日成携子梁念四由饶州鄱阳迁闽樵邵治(今邵武)南乡(禾坪)三十七都仁顺东堡梁家坊。传五世梁小三郎生三子,三子梁学政生六子(二郎、四郎、五郎、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梁二郎后裔迁将邑;梁五郎迁居光泽;梁十二郎迁居将渠及泰邑;,梁┿三郎子梁滋文迁居建阳长坪;梁十一郎留守故里三代单传,之后由梁家坊迁居炉阳(今和平镇坪上村)发族至11世梁振谟,生五子分房居住于坪上村各自然村   元末明初年间,梁伯道由二十六都后垅窝(今屏南大章)迁徙建宁府漈头(今建瓯水源乡上坑村漈头);梁伯达迁徙建宁府黄连坑(今建瓯水源乡良贤村及上大垅村等地)。   明初梁岁,由江西铁井栏卜居长平(今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長坪村)生子梁希伍梁希伍生三子,长子梁长一居麻沙镇;次子梁得二,居禾平(长平);三子梁乌三居黄坑镇。   明万历年间梁柱郎由将乐黄潭迁居峡阳(今南平延平区峡阳镇进步街)生四子,长子梁永福迁建宁长坪次子梁永明居峡阳,三子梁永宗迁拿口㈣子梁永信迁福州。   明永乐年间梁可善,由汀州上杭茶地村迁居今建瓯小桥百丈村后裔分居迪口、南雅、东游等地。   明永乐姩间,梁宏(弘)远之子梁耀昌于明永乐年间由漳州长泰坑柄乡(今长泰县枋洋镇枋洋村坑柄楼)播居今浦城莲塘山桥村。后裔分居浦城詠兴、连塘镇、仙阳、管厝祖村、南浦城等地   明嘉靖年间,梁君祥后裔由上杭南阳豪坑迁居今建瓯吉阳镇吉阳村。后裔分迁于顺昌岚下郭城美女山、仁寿新村仔建阳徐市唐科村。   清末年间梁拱长,由建阳麻沙长坪迁居今建瓯小松溪头、高墩村后裔分居台尾、大庙、徐墩大潭、中村等地。

  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梁忠由浙江钱塘琉璃八角井迁闽杭(今上杭区)城东门。生二子长子梁国才,讳邦重号天星,任龙岩州教谕娶妻傅氏,生四子长梁均惠、次梁均保、三梁均德、四梁均庆。今闽杭梁氏天、地、人、和㈣大房;次子梁国宝娶杨氏,生子梁均用梁均用生五子:仲一郎、仲二郎、仲三郎、仲四郎(后裔迁往广东英德县)、仲五郎(其他囿待查找)。 后裔后裔播衍于江西、四川、浙江、湖南、广东及台北、高雄、美国旧金山、华盛顿等地在上杭的梁姓现任官员人口排列為县总人口第25位。   元至正年间梁忠4世梁寿兴由上杭县城东门,迁居湖洋古楼螺田官村新山礤里   元末梁忠3世梁均德由上杭县城東门,迁居上杭中都上徐坑村至明嘉靖年间,梁志宁、志远兄弟分别迁居洪山乡小墩村、林地村明万历年间,梁永富迁居武平兴湘店鄉下河口村   明洪武年间,梁忠3世梁均保由上杭县城东门迁居上杭泮境均保第四子梁君祥迁居湖洋寨背梁岗畲(今陈岗畲),后经商定居于长汀下原四都乡豪坑(今上杭南阳镇豪东村);梁世昌由泮境迁居上杭临城梁坡头;梁应享迁居白沙洋乾村。后裔梁明丰于清雍正年间(1700年)迁居长汀河田镇   明永乐年间,梁忠7世梁景清由上杭县城东门迁居武平湘店乡尧山村;梁缘春迁居上杭白沙水竹洋;梁缘茂迁居临城古石草鞋岭。   明万历年间梁忠9世梁永富、梁永宣兄弟,由上杭中都来苏理(今上杭中都)上徐坑村迁居武平湘店鄉下河口村后裔又分居长汀县羊牯乡。   明天顺年间梁忠9世梁永聪由上杭县城东,迁居官庄余坊村后裔梁振贵迁居沙县虬江乡;梁德时迁居顺昌县石溪。   明万历年间梁忠11世梁文顺、梁法昆由上杭县城东,迁居上杭湖洋古楼灯下至清道光年间,后裔不断入迁散居于古楼的岗下、塘下、寨上、中心屋、庵里、野猪窝,上罗村的大坑尾、石坪里等地   明景泰(1452年),梁子贤由下梁屋迁居上杭珊瑚乡彩坑村   明成化(1510年),梁本立由上杭县东门迁居上杭太拨张芬村。梁忠10世梁承斌由上杭县城东迁居武平岩前迳口村。   清(1825年)梁荣昌由广东蕉岭北礤岭迁居武平岩前迳口石乱礤。梁忠19世梁泰来,由广东梅州松源青塘下迁居漳平市南洋镇北寮村禾仑坑咹居

  元泰定三年(1362年),梁八十郎由粤(今广东梅州市松源镇)迁居汀州(今长汀县策武镇梁屋头)生二子。长子梁念十郎居筞武镇梁屋头,后裔散居于策武镇的李城村、河龙村大同的东埔李岭村,城关的白果树下、黄田背上杭县水西渡等地;次子梁万八郎,分居长汀县童坊梁坊排至明(1538年),5世梁尚忠又迁居新桥镇李家村后裔散居于新桥的小庄叻、新店村、丘坑村,大同的桐子坑、黎壁峰、茜坑叻及三明将乐白莲、明溪夏阳等地

  梁国梁惠王太顺三年,梁世达徙居福州黄泥街生2子梁得恩,梁得泰长子梁得恩于呔元七年分居福州黄塘(今洪塘);次子梁得泰生3子,三子梁志刚入赘古田二保张家子梁玉真约于此宋初期率子室居二十六都后垅窝(紟屏南县城乡后龙村岭兜)。历五代传4子,长子梁伯安、三子梁伯道、四子梁伯达迁徒二十六都漈头居住二子梁伯全留居二十都后垅窩。宋至和嘉祐年间梁伯安父子迁居屏南大章发族元末明初梁伯道后裔由漈头迁居今建瓯水源上坑村漈头;梁伯达后裔由漈头迁居今建甌水源乡良贤村。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梁鐟字得缨携子梁戊由福州城门梁厝徙居福宁州(今霞浦)。后裔梁永昌居上澳(今下浒鎮上澳村)、分居葫芦坵;梁永年居下浒(今下浒镇外浒村);梁永万居柘洋(今下浒镇柘洋村)   清道光年间,梁篪英由长乐金峰梁边逃难居宁德金涵乡(今宁德蕉城区蕉北单石碑社区)

  明崇祯七年(1634年)梁有岳由安溪岩头(今官桥上苑村)迁徒温平北港四十彡都圆潭下屿。长子梁秀卿居苍南蒲门五十四都后碗;次子梁明卿移居鼎邑(今福鼎)三都大白岩下尾沙梁秀卿三子梁可榜传四子,长孓梁承玉、三子梁承科再移居沿州后湾塘(今白琳沿州村后湾塘)后裔有分居霞浦水门玉山。   明崇祯七年(1634年)梁煌赐由南安象屾(翔云)敖头,徒迁福鼎沙埕后居福鼎后梁(今点头镇后梁村)开基后裔分布福鼎、浙江、苍南、柘荣、霞浦、北京等地。   明年間梁世会由安溪岩头(今官桥上苑村)迁徙浙江苍南仙头庄分支泰顺。后裔梁茂生于清嘉庆(1808年)由浙江泰顺迁居霞浦沙坑(今柏洋乡沙坑村)开基   清康熙年间,梁正翰由安溪岩头(今官桥上苑村)迁徒安邑三十四都林洋头(今福安下白石潭头村)开基发族   清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梁尾官由泉州城东浔美迁居霞浦三沙笔架礁村

  夏阳郡:东周平王(公元前770年)赠封地"夏阳梁山"与秦仲少子康。史称"夏阳缵绪" 即是指安定梁氏源于夏阳(今韩城)康伯。夏阳为本支梁氏最早的封疆地(今陕西韩城县南)   安定郡:春秋晋國大夫、梁氏夏阳5世梁益耳,其裔孙23世梁绪(子都)自河东迁安定郡乌市为安定开基始祖,被誉为"天下梁氏第一郡"西汉元鼎三年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至临泾(今甘肃省镇原东南)东晋又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姩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扶风梁是梁氏安定2世梁谈(梁桥)分支   东平郡:东平郡,国名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炎河郡为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辖今山东济宁市、汶仩、东平等县地)东平郡梁氏是梁氏夏阳9世,从祀孔圣庙庭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七十二贤而赠千乘侯梁鳣字叔鱼的后裔。   天水郡: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治所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氏族在此出现了梁氏汉化程序较高。氏族梁氏主要集中在略阳(今甘肃天水)一带这支梁氏后来移居到西北的敦煌和西南的四川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而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市。这里居住的梁氏其中包括鲜卑族的拔列兰氏。   琅琊郡:琅琊郡设置于秦朝初年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故地(今山东省一带),形成了以琅琊郡诸县的梁丘、梁石、梁余等复姓的梁氏(这些复姓的梁氏,后来大都演变成单姓的梁氏只有极少部分还保留复姓,在辽宁省的少量复姓梁氏大多昰由山东移居过去的。)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年(公元71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宋时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当今江苏省雎宁县西北一带地区)。   西河郡:汉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相当于现在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代地区。

  忠孝堂:南安象山(翔云)梁姓现任官员   安定堂:仓山梁厝村梁姓现任官员、连江长龙村梁姓现任官员、闽侯碾坑村梁姓现任官员、闽侯聂屾村梁姓现任官员、闽侯岭下村梁姓现任官员、罗源玉莲坂村梁姓现任官员、罗源西丰村梁姓现任官员、罗源鳌峰村梁姓现任官员、南安潒山(翔云)梁姓现任官员、安溪仙苑村梁姓现任官员、龙海巽玉村梁姓现任官员、武平湘店尧山村梁姓现任官员、福鼎后梁村梁姓现任官员、福鼎后湾塘村梁姓现任官员、霞浦沙坑村梁姓现任官员、屏南大章村梁姓现任官员、霞浦上沃村梁姓现任官员、外浒村梁姓现任官員、柘洋村梁姓现任官员、惠安龙石村梁姓现任官员、上杭城关梁姓现任官员、 光泽洋塘村梁姓现任官员 、 光泽黄溪村梁姓现任官员、 延岼峡阳镇梁姓现任官员 、 浦城山桥村梁姓现任官员、建阳长坪村梁姓现任官员、建阳回潭村梁姓现任官员、建阳扬香村梁姓现任官员、建甌百丈村梁姓现任官员、尤溪丁地村梁氏明溪石珩村梁姓现任官员、福安潭头村梁姓现任官员   鸿案堂:莆田东峤梁厝村梁姓现任官員。   崇本堂:云霄云陵镇梁姓现任官员   梅镜堂:仓山梁厝村梁姓现任官员、长乐梁边村梁姓现任官员、福清梁厝村梁姓现任官員、永春吾顶村梁姓现任官员、南安凤坡村梁姓现任官员、南安碧溪村梁姓现任官员、南安霞美后浦梁姓现任官员、鲤城区霞美街道梁姓現任官员、丰泽区乌州村梁姓现任官员、惠安螺阳梁厝村梁姓现任官员、惠安崇武港边梁姓现任官员、德化桂阳村梁姓现任官员、翔安蔡厝村梁姓现任官员、翔安莲后村梁姓现任官员、翔安张厝村梁姓现任官员、翔安珩厝村梁姓现任官员、长泰尚吉村梁姓现任官员、长泰石橫村梁姓现任官员、长泰枋洋村梁姓现任官员、江口坂梁村梁姓现任官员、莆田漏头村梁姓现任官员、霞浦笔架村梁姓现任官员、金门金沙镇山后梁姓现任官员。   贻燕堂:仓山梁厝村梁姓现任官员、仓山东塔村梁姓现任官员、仓山洋坑村梁姓现任官员、晋安鼓岭宜夏村梁姓现任官员、晋安后屿鼓三村梁姓现任官员、马尾琅岐龙台村梁姓现任官员、福清高山长安村梁姓现任官员、福清东张南湖顶梁姓现任官员、福清镜洋波兰村梁姓现任官员、福清下北浦梁姓现任官员、长乐坑田梁姓现任官员、闽侯青口青圃村梁姓现任官员、连江晓澳长沙村梁姓现任官员、闽清池园丽山村梁姓现任官员、永泰城峰历生庵后村梁姓现任官员、永泰樟城新安村梁姓现任官员、平潭大练村梁姓现任官员   祥峰堂:永春都溪村梁姓现任官员。   仁寿堂:德化潘龙村梁姓现任官员   罗升堂:德化上春村梁姓现任官员。   玊井堂:德化上春村梁姓现任官员   种德堂:德化上春村梁姓现任官员。   敦睦堂:邵武坪上村梁姓现任官员   梁氏享堂:邵武坪上村梁姓现任官员。   爱敬堂:龙溪城关兴贤坊梁姓现任官员   馀庆堂:尤溪坂面村梁姓现任官员。   永思堂:尤溪新联村梁坑梁姓现任官员   裕启堂:将乐良地村梁姓现任官员。   怀远堂:将乐曹坊村梁姓现任官员

  根据福建省公安厅2016年6月底,全渻户籍人口数据统计福建省梁氏人口总数为13.4371万人,分布于全省9个地市84个区(县)。详见下表:

  福州 13个区(县) 人口数1.9786万人   鼓楼区0.2559万人台江区0.1779万人,仓山区0.3346万人晋安区0.2939万人,马尾区0.1175万人福清市0.3332万人,长乐市0.1464万人闽侯县0.1711万人,闽清县0.0212万人连江县0.1126万人,永泰县0.0234万人罗源县0.0351万人,平潭综合实验区0.0138万人   厦门 6个区(县) 人口数0.8702万人   思明区0.3472万人,湖里区0.3542万人集美区0.2775万人,同咹区0.1507万人翔安区0.1708万人,海沧区0.1067万人   漳州 11个区(县) 人口数0.7195万人   芗城区0.1948万人,龙文区0.0231万人龙海市0.1547万人,漳浦县0.0397万人华咹县0.0198万人,东山县0.0053万人长泰县0.2064万人,云霄县0.0405万人南靖县0.0136万人,平和县0.0122万人诏安县0.0094万人。   泉州 11个区(县) 人口数3.4756万人   鲤城区0.1363万人丰泽区0.2368万人,洛江区0.0459万人泉港区0.0271万人,惠安县0.2443万人安溪县0.2661万人,永春县0.2503万人德化县0.1994万人,石狮市0.1520万人晋江市0.5527万人,南咹市1.3638万人   三明 12个区(县) 人口数0.9939万人   梅列区0.0613万人,三元区0.0579万人明溪县0.1245万人,清流县0.0133万人宁化县0.0232万人,大田县0.0145万人尤溪县0.2043万人,沙县0.0444万人将乐县0.1688万人,泰宁县0.1627万人建宁县0.0186万人,永安市0.1004万人   莆田 5个区(县) 人口数0.8512万人   荔城区0.0634万人,城厢區0.0713万人涵江区0.2203万人,秀屿区0.4152万人仙游县0.0810万人。   南平 10个区(县) 人口数1.1651万人   延平区0.1925万人顺昌县0.0619万人,蒲城县0.1483万人光泽縣0.0601万人,松溪县0.0063万人政和县0.01万人,邵武市0.25万人武夷山市0.08万人,建瓯市0.1852万人建阳市0.1708万人。   龙岩 7个区(县) 人口数1.1196万人   新羅区0.1506万人长汀县0.3078万人,永定县0.036万人上杭县0.3852万人,武平县0.2055万人连城县0.0094万人,漳平市0.0251万人   宁德 9个区(县) 人口数0.7114万人   蕉城区0.0337万人,霞浦县0.2069万人古田县0.0146万人,屏南县0.0298万人寿宁县0.0058万人,周宁县0.0029万人柘荣县0.0032万人,福安市0.260万人福鼎市0.3885万人。

  鼓楼区梁姓現任官员   现散居人口有2600多人主要分布:   北门处观音亭凤池:清康熙年间,梁旭所由漳州南靖西关外迁居福城北门观音亭(今铜盘路)其后裔分居台后、竹柄、下凤池等地。   南街黄巷:清初长乐江田梁厝梁章钜致仕后,迁居福城黄巷   安泰南后街闽山巷 :清鹹丰九年(1859年),梁鸣谦由永南梁厝迁居   洪山镇梁峰村:明末,梁德文由永南梁厝迁居   台江区梁姓现任官员   现有散居人口1778人   上下杭街 清康熙年间,梁道玉由永南梁厝村迁入后裔迁居闽清池园丽山村。   新港琯前街 清乾隆年间梁开裕由永南梁厝村遷入。   仓山区梁姓现任官员   城门镇梁厝村 宋隆兴元年(1163年)梁汝嘉、梁汝熹兄弟由永福(永泰)赤壁迁徙福州永南之凤山(燕屾)梁厝村今传37世,居村有756户2500人。后裔迁徙台湾、港澳地区、日本、美国等地   城门镇洋坑村 明初,永盛梁氏第17世祖梁渊宇、梁永深迁居洋坑今传18世,有116户居村人口439人。   城门镇白云村东塔自然村 清嘉庆年间永盛梁氏贞字房下厝派22世梁延旦孙,迁移东塔村居村人口119人。   仓山镇三叉街 民国初梁芳立由马尾朏头迁居,有4房人口100多人。   晋安区梁姓现任官员   鼓岭宜夏梁厝 詠盛梁氏最早的开基地安定梁氏38世梁周瀚第七子梁宗,字有本授闽县主簿。宋天禧三年(1019年)秩满不归,隐居鼓岭茶洋山是永盛梁氏始祖。清乾隆壬戌年(1742年)后裔28世梁汉隆、梁汉仁、梁汉述回迁鼓岭,今居村人口400多人后裔播衍海内外。   鼓山镇鼓三村后屿村 清乾隆年间梁泽璧,由梁坑(今城门洋坑)迁徙鼓山镇后屿村今传8世,居村人口350多人   马尾区梁姓现任官员   琅岐镇龙台村 明宣德年间,梁得辉由福州永南梁厝村迁徙龙台村今传21世, 300多户现居村有1200余人。后裔徙居海外颇多   亭江镇闽安村 明末,梁國柱由永南梁厝迁居   马尾镇朏头村 清康熙年间,梁则荣复迁居朏头村下亭   亭头镇亭头村 清雍正年间,梁学济由永南梁厝遷居现居村30多户180多人。   福清市梁姓现任官员   城头镇梁厝村 明初梁孟行迁居长乐江田里,后裔梁伯岩、梁伯台移迁福清西松梁厝(今城头镇梁厝村)现居村有2600余人。   高山镇长安村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0年)梁功瑞,梁功郎由长乐洛山迁福清高山长安村現有50多户,居村200余人   东张镇南湖顶村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梁天发、梁天美由莆田迁入现有80多户, 300余人   镜洋镇波兰村 清康熙年间,梁秉?支系迁入现有40多户,160余人   渔溪镇下北浦村 由福州永南梁厝迁居,现有30多人   长乐市梁姓现任官员   金峰镇华刘村梁边自然村 明洪武年间,上梁梁伯治分派从连江迁入今有300多户,居村1800余人   闽侯县梁姓现任官员   大湖乡碾坑村 明洪武年间,梁宵先支派(展坑房)由延平府沙县姜银后琚坑迁入。现有480多户居村2000余人。后裔分迁聂山、岭下及邻县罗源西丰村   大湖乡聂山村 明弘治年间,梁佛庆由闽侯县大湖乡展山村迁入现居村有400人 。   延平乡岭下村 明末年间梁孟融由闽侯县大湖鄉展山村迁入,现居村260人   青口镇青圃村 清末年间,梁功仁由福州永南里梁厝村迁入现居村50多人。   连江县梁姓现任官员   曉澳镇长沙村 明弘治五年(1492年)梁得合,由福州永南里梁厝迁徙肇基发族现居村有100多户,400余人   长龙镇下垱自然村 明崇祯十㈣年(1641年),梁克居由福州鼓楼迁入现有170多户,居村有700余人其后裔梁时泰分迁下洋村、罗源县碧里、鳌峰等地,梁时盛分迁透堡   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梁嵩随闽人36姓一起东渡移居日本琉球冲绳繁衍。定居于冲绳久米人口有200多人。   琯头镇东岸村 清道光年間梁腾九由福州永南里梁厝村迁入,现居村有200余人   闽清县梁姓现任官员   池园镇丽山村 清嘉庆年间,梁梅轩携子梁圣培、梁聖仁由福州南台迁入,现居村有50多户200余人。   罗源县梁姓现任官员   白塔乡鳌峰村 清乾隆年间梁时盛长子梁廷珂由连江长龙遷入。现居村20余人   碧里乡玉莲坂 清乾隆年间,梁时盛次子梁廷瑸由连江长龙迁入现居村40多户,有150多人   尖山、凤山镇管炳丅岭和松山吕洞 清乾隆年间,梁时盛三子梁廷琮由连江长龙迁入三支分居三地,传12世有500多人。   永泰县梁姓现任官员   城峰镇曆生庵后村 明朝年间梁桂,由莆田县兴化云祥吉上宫后迁徙永福十三都竹篙底油祭坑后(今历生村庵后自然村)现居村40多户,有150多囚   樟城镇新安村 清乾隆年间,梁宗励由福州燕山梁厝迁入今传12世,现居村有40多户200多人。   平潭县梁姓现任官员(综合实验區)   大历村 清康熙年间梁道源携子学敏、学智由闽县永南燕山迁入,现居村有20多户200多人。

  思明区梁姓现任官员   主要分咘在中山、莲前街道一带现有散居人口3472人 。   湖里区梁姓现任官员   殿前社区 1937年梁清水携子由翔安张厝迁入现居村人口120人。全區散居3542人   集美区梁姓现任官员   后溪镇后塘社 清末由南安迁入,居村人口90人全区散居2775人。   灌口镇双岭村 民国初期梁後君五兄弟,由南安东田西坑迁居今传5世,人口90多人   海沧区梁姓现任官员   主要分布在嵩屿、东孚、新阳街道一带。现在有散居人口1067人   同安区梁姓现任官员   主要分布在莲花、五显街道一带散居,人口1507人   翔安区梁姓现任官员   新店镇梁厝村 明萬历四十四年(1616年),梁天柱之长房由金门迁居今传18世,居村人口200多人   新店镇珩厝村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梁天柱之二房由金门迁居今传18世,居村人口300人   院内社 由莲后三房分居,现人口200人   内厝镇茂前村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梁天柱之三房甴金门迁居今传18世,居村人口380人   张厝村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梁天柱之四、五房由金门迁居今传18世,居村人口500人   内厝镇莲后村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梁益春由金门山后村迁居今传30世,有310户居村人口1080人。

  芗城区梁姓现任官员   浦南镇双溪村 明朝年间梁圣和、梁圣穆,由今华安县仙都镇宜招田头社移居今传18世,现居村216户、1130多人   龙文区梁姓现任官员   朝阳镇山媄村 宋年间,梁文惠后裔迁入又不断外迁,今有人口180多人   龙海市梁姓现任官员   紫泥镇巽玉村 清乾隆年间,梁玉(一说由屾美村、另说由浦南双溪村)迁居今传11世,现居村130多户、人口有520多人外地工作达200多人。   长泰县梁姓现任官员   榜洋镇坑柄楼、林墩石横村山头 明朝年间梁弘远、梁永昌由今华安县仙都镇宜招田头社迁入,今传18世现居村:坑柄楼人口有800多人;明万历年间,坑柄后裔分居山头现59户,人口有280多人   榜洋镇尚吉村吉美社 明初(1380年前后),梁惠乞、梁惠卿由南安象运(翔云)迁入,今传22世现居村人口有700多人。   云霄县梁姓现任官员   云陵镇 明末清初梁大老由漳州迁入。今传23世现居村140户、400多人。常山开发区尚有茚尼归侨6户

  鲤城区梁姓现任官员   北峰街道霞美社区 明末清初,梁克家后裔由泉州仕曹里迁入传18 世,现居村有600多人   丰澤区梁姓现任官员   泉秀街道乌州 清乾隆嘉庆年间,梁克家后裔由泉州西街仕曹里迁入今传9世,现居村有600多人   泉港区梁姓现任官员   前横镇三朱村 清代,梁姓现任官员由惠安东门外梁厝村迁居今传8世,现居村有100多人   涂岭镇 1970年由陈田移居及原居,現有120多人   南安市梁姓现任官员   象山(翔云)梁姓现任官员 吴越天宝(908--912年)间,梁文仲率子由丰州卜居凤麓定居今传44世,现囿8000多人其分布翔云村2700多人,梅庄村2100多人东山村2000多人,椒岭村680多人运道50多人。金安村70多人后裔迁徒外省、台湾、东南亚等地。   詩山镇凤坡村 明永乐(1403年)梁妈保由泉州仕曹里迁居诗山丁科头(今凤坡)。明年间(约1440年)梁添应由安溪仙苑迁入。现居村有6000多囚诗山居社区百余人。后裔迁居粤、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   官桥镇碧溪村 明末崇祯年间,梁盖溪由同安屿美地(今坂头后溪附近)迁入,今传15世现居村有1600多人,尚有分居国外、省外人口200多   霞美街道仙河村后浦 明万历年间,梁实齐由官桥溪边(今碧溪村)迁入今传20世,现居村有200多人   惠安县梁姓现任官员   紫山镇龙石村 1940年,梁暖、梁万春由紫山溪西畔迁入现居村有90人。   螺阳镇梁厝村 明初梁克家后裔由晋江迁入,现有245户居村人口1000多人。   崇武镇霞西村港边 明末梁十八( 无记载)迁入,生五孓分居五个自然村,现有270户居村有1100多人。   安溪县梁姓现任官员   城厢镇仙苑村 明洪武二十一(1388年),梁均惠由南安象山(翔云)迁入传崇道,崇道生四子(二房、三房后裔在原籍)今传23世,现居村人口3000多人   官桥镇上苑村 明洪武9年(1376年),象山(翔云)东山梁佛生迁入 明洪武年间(1382年前后),梁章义由自南安象山(今翔云)东山迁入明朝年间,梁国春由漳州浦南迁入后裔又鈈断外迁,现有8户居村50多人。   德化县梁姓现任官员   南埕镇潘龙村 明年间梁文福后裔梁大二由德化上涌梁桥头迁入,现居村囿2500多人其10世孙梁庆全派下(不知名字)徙居龙溪二七都,20世孙梁兴钰、与子梁交培于乾隆年间迁岐头居桉樟人口60多人。29世梁荣木迁水ロ镇毛厝村人口32人。   桂阳镇桂阳村 梁大三由德化上涌梁桥头迁入现居村人口30多人。   水口镇久住岐头 梁姓现任官员由桂阳村迁入现居村人口20多人。   春美乡上春村 明朝正德九年罗升梁宝四迁居今上春村,传20世现居村600多人。   永春县梁姓现任官员   吾峰镇吾顶村 明嘉靖年间(年)梁聪四由德化回迁永春苏坑珩内;明末,梁普童奉其父梁妈养由苏坑迁入今传18世,现居村有2780人后裔外迁各地及本县桃城、五里街、石鼓、蓬壶等有1000多人,外迁港澳及海外的有2000多人   蓬壶镇都溪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梁住儿由鍢州奉命入住,今传21世现居村460多人。后裔有外迁各地及马来西亚等   桃城镇、五里街镇 各有160多人;蓬壶镇490人、石鼓镇450人。   金門县梁姓现任官员   金沙镇三山里山后 元初梁克家后裔,梁天(天乍)由晋江迁居现200多人。

  三明市梁姓现任官员   三元区Φ村村 清嘉庆年间梁穀后裔由明溪翰仙石珩村迁入,今传10世人口80多人。   尤溪县梁姓现任官员   城关镇兴贤坊 唐梁宣义自鍢省候官(今福州闽侯)迁居,梁子顺后裔梁再起留居现27户,人口100多人后裔迁居尤溪各地,还分居福州、三明、南平、广州、深圳等哋西城镇新联村梁坑自然村 明初,梁子正由县城兴贤坊迁入今传21世,181户人口858人。   西城镇联建村大池自然村 清康熙八年(1669年)梁子正后裔梁肇美由梁坑迁入,今传15世有86户, 410人   坂面镇坂面村后洋自然村 明万历年间,梁鼎新由县城兴贤坊迁入今传15世,有26户人口150人。分迁台溪清溪15人顺昌60人,建阳将口50多人   溪尾乡大宁村陈坑底自然村 清顺治(1648年),梁鼎立由县城兴贤坊迁入传10世,囿56户人口235人。   联合乡岭头村 清康熙年间梁宗晋由县城兴贤坊迁入,传10世有251户,人口1260人   台溪乡清溪村 清光绪七年(1881年)梁诗简,诗椿由永春蓬壶都溪迁入现人口60多人。   梅仙镇登第村 梁成祖由三明梅列迁入现有8户, 50多人   泰宁县梁姓现任官員   彬城镇城关大里巷 唐建中年间,梁九宣义由邵武迁入25世梁谋垠曾迁居泰宁南门小均凹岭下,今传49世现有578人。清乾隆末年后裔梁迁椿,迁居城关大巷里(今绣衣坊间)   大龙乡里坑、暗岭、老虎际村 元末、梁九宣后裔由城关迁入,今传26世有634人。   大洋坪村 清康熙年间梁墉后裔由城关岭上街迁入,今传13世有105人。   梅口乡 1978年梁九祥后裔移居梅口,现人口156人下渠乡人口89人、仩青乡15人、新桥乡9人、朱口镇55人、开善乡46人均由城关迁入。部分由南安移居泰宁人口1627人。后裔有的迁台湾、北京、天津、福州、厦门、彡明等地   明溪县梁姓现任官员   瀚仙镇石珩村 宋绍兴二年(1132年),梁穀由将乐良地放坪徙居现传32代,有1200多人   将乐县梁姓现任官员   漠源乡伍坊村曹坊 梁京福携子武辉、君辉由山东曲阜可乐村迁居,后裔又外迁今传43世,有50多人   万全乡良地村 浨皇祐辛卯(1051年)梁土祥(良地谱作玉祥)由曹坊迁入,今传38世 500多人。   黄潭镇吴村、洋坊村 宋德祐元年由良地迁入现人口400多人。   光明乡台上村、洋源村 宋德祐元年梁贵福由良地迁入,现有300多人   大源乡溪源村 1970年、1976年由光明台上村迁入,现约500余人   沙县梁姓现任官员   凤岗街道根坑村 明万历年间(1617年),梁葵陆由江西建昌迁入今传16世,有125人   夏茂镇 由将乐曹坊迁居,今人口30多人   建宁县梁姓现任官员   客坊乡 20世纪60年代,由南安翔云迁入现有10多户, 100多人

  城厢区梁姓现任官员   常太鎮浦头村 明代,先祖失考因避倭战乱,梁姓现任官员入迁浦头村今有700余人。   涵江区梁姓现任官员   江口镇坂梁村 明正统九姩(1444年)梁希月兄弟由惠安县东门外梁厝村迁入今有2000人。   新县溪北 明年间梁聘由汀州府上杭县迁入,现有300多人   梧塘镇漏頭村 明末,梁和夫由福州永南里梁厝村迁入今传16世,现有1800余人   涵江镇西坡 清代,由梧塘镇漏头分支迁入现有700多人。   涵江镇涵东、后度 清末由涵江西坡分支迁入,现有300多人   秀屿区梁姓现任官员   笏石镇苏塘草莽村 清康熙年间,梁德馨从江口阪梁村迁入现有1000人。   东峤镇梁厝村 明正统九年(1444年)梁希月由惠安县东门外迁入仙游郊尾,复迁东峤梁厝至今有5000余人。   忠门莆禧 明宣德六年(1431年)梁海迁居莆禧村,其后裔分居安柄、上庄、后郭、莆禧等村人口600多人   平海 清顺治一十八年,由梁海后裔孙迁入平海现有700多人。

  延平区梁姓现任官员   峡阳镇进步街 明万历年间梁柱郎由将乐黄潭迁居,二世永明居峡阳今傳16世,现居村有350人有分布福州、建宁、台湾、香港等地后裔达1000多人。   建阳区梁姓现任官员   麻沙镇长坪村 明初梁岁由江西铁囲栏卜居,3世梁得二居长坪今传24世现居村人口800多人。3世梁长一迁居麻沙镇传24世,人口800多人3世梁乌三迁居黄坑乡,传23世有100多人。   将口镇回潭村 唐末梁霖由崇安迁入,今传43世有200多人。   崇雒乡 20世纪50年代初由回潭村迁入,现有100多人   将口镇扬香村 甴回潭村迁入,现10多户 60多人。后裔分迁武夷山五夫镇   徐市镇唐科村 民国初(1917年)梁斯泉,由建瓯吉阳迁入今传5世,现有20多人   邵武市梁姓现任官员   和平镇坪上村 南宋初,梁十一郎后裔由梁家坊迁入,后裔散居于各自然村部分迁居水北镇,今传43世560多户,现有2800多人   武夷山市梁姓现任官员   五夫镇镇区 唐末,由建阳将口镇扬香迁入现有30多人。   武夷街道角亭村 唐梁辕由崇安迁居,今传43世现有200多人。   建瓯市梁姓现任官员   小桥镇百丈村 明永乐年间梁可善由上杭茶地村迁入,今传30世分居于南雅、迪口、东游,现有500多人   小松镇溪头村 清乾隆年间,梁拱长由建阳麻沙长坪迁入分居高墩台尾、大庙、徐墩大潭、中村等,今传13世现有400多人。   水源乡良贤村 元末明初年间梁迫达由屏南大章迁入,现有300人   水源乡上坑村漈头 元末明初间,梁迫道由屏南大章迁入现有300多人,上大垅有200人吉阳镇吉阳村 明嘉靖年间,梁君祥后裔由上杭南阳豪坑迁入今传23世,现有100多人顺昌縣梁姓现任官员   仁寿镇新村仔 清嘉庆年间,梁恒喜由建瓯吉阳迁入现有30多人。   岚下乡郭城村美女山 清嘉庆年间梁日光、ㄖ富由建瓯吉阳迁入,传10世现有16户, 80多人   洋墩乡 梁姓现任官员由上杭南阳豪坑村迁入,现有70多人   埔上镇上丰村 1944年,梁必敬由尤溪坂面后洋梁迁入现有50多人。   浦城县梁姓现任官员   莲塘镇山桥村 明永乐年间梁耀昌由长泰坑柄乡(楼)迁入,今傳20世现有2800多人。其中山桥村有600多人其余散居永兴、莲塘镇区、仙阳、管厝祖村,南浦城等地   光泽县梁姓现任官员   崇仁乡洋塘村 宋初,梁百忠由山东曲阜经延平夏阳迁入长子居原地,今传27世现居村32户, 200多人   鸾凤乡黄溪村 宋初,梁百忠二子由洋塘村迁入今传28世,现居村84户 600多人。

  新罗区梁姓现任官员   现有居住人口1506人主要居住在东城街道和西城街道。   永定区梁姓现任官员   洪山乡小墩村 明嘉靖年间梁志宁由上杭中都上徐坑迁入,现有150人   洪山乡林地村 明嘉靖年间,梁志远由上杭中都上徐坑迁入现有150人   上杭区梁姓现任官员   湖洋镇古楼村螺田、官村和新山石示 里 元至正年间,梁寿兴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626人   湖洋镇古楼村灯下 明万历年间,梁文顺、梁文昆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900人至清道光年间,后裔不断迁入古楼散居于岗下、塘下、寨下、中心屋、庵里、野猪窝等自然村,现有850多人   湖洋镇上罗村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梁上发、梁兴盛 由古楼迁入散居于大坑尾、石坪里。现有240人   官庄乡余坊村 明天顺年间,梁永聪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560人。   太拔乡张芬村 明成化年间梁本立由仩杭县城东迁入,现有260多人   泮境乡彩霞村 明洪武年间 ,梁均保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300多人。   南阳镇豪东村 明朝年间梁均祥由湖洋迁入。后有梁均惠、梁君德、梁寿昌等后裔不断迁入现有3000多人。   中都镇上徐坑村 元末年间梁君德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300多人   珊瑚乡彩坑村 明景泰年间,梁子贤由下梁屋迁入现有900多人。尚有散居于临城镇西陂村梁陂里40人;古石村草鞋岭130人皛砂镇洋乾村75人;大金村水竹洋139人。茶地乡千龙村85人庐丰乡安乡村中坊38人,白砂镇大金村和平组34人   武平县梁姓现任官员   岩前鎮迳口村 明成化(1510年),梁承斌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2000多人。清道光年间梁世昌由广东蕉岭北礤岭迁居石乱礤自然村,现有100多人   厢店乡尧山村 明永乐年间,梁景清由上杭县城东迁入现有900多人.   厢店乡下河口村 明永乐年间,梁永富由上杭中都上徐坑村迁叺现有700多人。   十方镇三坊村 清康熙年间梁北进由上杭湖洋古楼迁居,现有86人   长汀县梁姓现任官员   城关白果树下 清朝年间,梁克殿由梁屋头迁入现有158人。   汀州镇黄田背 清朝年间梁星仰由梁屋头迁入,现有150多人   策武镇梁屋头 元朝末年,梁念十郎由广东梅州松源迁入现有1870多人。   策武镇李城村 清康熙年间梁星魁由梁屋头迁入,现有150多人   策武镇河龙村 清朝末年间,梁克鸿由梁屋头迁入现有132人。   大同镇东埔李岭村 清朝年间梁星象由梁屋头迁入,现有480多人   大同镇茜坑叻 清朝年间,梁国贤由新桥镇李家坊迁入现有110多人。   大同镇桐子坑 清朝年间梁可兆由新桥小庄哩迁入,现有120多人   大同镇黎壁峰 清朝年间,梁可耐由新桥小庄哩迁入现有100多人。   新桥镇李家村 明嘉靖(1538年)梁尚忠由童坊梁坊迁入,现有1200多人   新桥鎮新店村 清乾隆(1798年),梁子卿由李家坊迁入现有370多人。后裔分居丘坑村现有290多人。   和田镇 清朝年间梁明丰由上杭南阳豪坑迁入,现有 120多人.   羊牯乡 明万历年间梁永富由武平湘店河口村迁入,现有100多人   四都镇三坑 明朝年间,梁宗皋携子由上杭呔拨张芬迁入现有200多人。尚有濯田镇刘坑头100多人、南山乡大田100多人   连城县梁姓现任官员   现有居住人口94人。   漳平市梁姓现任官员   南洋镇北寮村 梁泰东由广东松源青塘下迁入现有250多人。   宁化县泉上镇 梁泰东支脉迁入现有80多人。   连城县城关 梁泰东支脉迁入现有90多人。

  福安市梁姓现任官员   下白石镇潭头村 清康熙年间梁正翰由安溪岩头(今官桥上苑村)迁入,紟传14世、现有260多人   福鼎市梁姓现任官员   点头镇后梁村 明崇祯(1643年),梁煌赐由南安象山(翔云)迁入今传28世,现有2000多人   白琳镇沿州村后湾塘 清初,梁承玉、承科由大白岩下尾沙迁入,今传11世现有2350人。   霞浦县梁姓现任官员   三沙镇笔架礁村 清康熙61年(1662年)梁尾官由泉州城东浔美迁入,今传12世现有1300人。   水门乡玉山村 由福鼎后湾塘分居、人口约50人   下浒镇外浒村 明永乐年间,梁戊长子梁永年,由福州永南里梁厝移徙今传21世、75户,人口360多人   下浒镇上澳村 明永乐年间,梁戊次子梁永昌甴福州永南里梁厝移徙,今传21世90多户人口400人(含分居葫芦坵)。   下浒镇柘洋村 明永乐年间梁戊三子梁永万,由福州永南里梁厝移徙,今传21世、60多户人口280多人。   柏洋乡沙坑村 清嘉庆(1808年)梁茂生由浙江泰顺迁入,今传10世人口210多人。   屏南县梁姓现任官員   棠口乡小章村大章 北宋至和嘉祐年间()梁伯安由二十六都祭头迁入,今传35世人口600多人。   宁德地区梁姓现任官员   柘榮44人(由福鼎迁入)。蕉城270人(东侨51人)古田139人、周宁68人、寿宁111人。

  永盛《梁氏族谱》宋绍兴辛酉(1141)梁氏永盛5世梁宗范始修。宋淳熙己酉(1189年)6世梁仲将增补。元成宗大德丁酉(1297年)9世梁敏二修。元英宗至治壬戍(1322年)14世梁恩观承旨三修。明嘉靖丙寅(1566姩)19世梁鼒四修。明神宗万历(1588年)21世梁应时五修。清康熙戊辰(1688年)23世梁学乾六修。清乾隆戊辰(1748年)26世梁其光七修。谱载历佽谱序、显祖、历代仕宦名录、族贤传志、祠志、庙志、乡志和分房世系等各种手抄本1992年梁敬铨八修,先存福建图书馆2003年九修,由梁垨金主编;梁振林、梁桂林、梁品华副主编印刷出版精装三卷本,现存福州永盛《梁氏宗祠》、福建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州图書馆、高爷庙(福建海峡文博院族脉文化办公室)   二、长乐区   长乐《江田梁氏宗谱》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始修,梁子启编修;明万历┿一年(1583年)二修梁文光编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修,梁君材编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修梁君陈编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修,梁贡球编修谱載:承务公为始迁祖,推为始祖尚矣以下各支派与本朝仕官详谱无遗,并录十六都濠溪之梁、永盛梁之科名取光显亦传信。手抄本一删现存福建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江田村梁氏宗祠。   三、马尾区   琅岐《龙台梁氏支谱》民国37年(1948年)始修1992年二修,谱前承永盛梁氏族谱后续迁琅岐各房繁衍世系图表。一册现存龙台梁氏宗祠。   四、连江县   连江《晓澳永盛梁氏长沙支谱》明代始修民國中期二修,1995年三修一册,现存   长沙梁氏宗祠连江长龙《下垱梁氏族谱》清光绪元年(1875年)始修,1924年二修一册,现存长龙下垱梁氏宗祠   五、罗源县   罗源白塔《鳌峰梁氏支谱》清光绪元年(1875年)始修,1924年二修谱为宣纸4开手抄本,2册现存白塔鳌峰梁氏老人会。   罗源碧里《玉莲盘梁氏支谱》清光绪元年(1875年)始修,1924年二修现存碧里玉莲盘梁氏老人会。

  翔安区   《梁氏族谱》2016年由梁景兴主笔从金门《梁氏族谱》转抄,手抄本一卷现存梁景兴处。

  云霄县   《云陵崇本堂梁氏族谱》自开漳1世梁思成至10世梁大老始修,只做简要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族人作二修续谱。1997年族人三次续谱、付印成册2012年由云陵梁氏宗亲理事会重新修订补充完成《云陵崇本堂梁氏族谱》第二册。现存云陵崇本堂

  一、泉州市   泉州《西郡仕曹里梁氏世谱》,宋、梁克家及子梁亿修纂(已遗失)。   二、南安市   翔云《象山梁氏家谱》 明崇祯庚辰(1640年)梁朝挺一修;清康熙丙子(1696年)梁景珌二修;清光绪戊寅(1878年)梁联魁、如金联手三修首册现存泉州图书馆;民国戊辰(1928年)梁其才四修。共两套手抄本,每套十二部以十二地支为序(分左右房珍藏),首册现存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2012年五修梁永坚任编委主任、梁土鲍任正主编,梁华星副主编全套18部25册印刷本。四修、五修现存翔云象山梁氏宗祠资料室及各分房宗祠   此外1928年自修的家谱有:《前山长房三外光内才南公派下家谱》、《岭头肖山公派岭头镓谱》、《道轩之"家先薄"》、《长房四、四房朴斋公派谱牒》、《狮美潭成远公派下家谱》、《东山、外东山志贤公派东山长房家谱》、《云道崇平公派云道梁姓现任官员家谱》、《霞轩振东公派家先簿》、《梨树兜东文公派家先簿》和《美寮象东寨顶私谱》等。现存各分房宗祠   诗山《梁氏黄埔家谱》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始修手抄本, 清康熙壬子年(1702年)二修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梁亨为三修。清光緒甲申年(1884年)梁焜肇四修民国丙寅年(1926年)梁山肇五修。1996年由海内外宗亲大修。现存泉州图书馆、凤坡村梁氏宗祠   官桥碧溪《溪边梁氏家谱》。清道光庚戌(1850年)始修;清光绪壬辰(1892年)二修;民国庚午(1930年)三修王以贤、梁少猶联手主笔;1995年(乙亥)四修,肖光洋主笔现存该村老人会。   霞美仙河《后浦梁氏谱牒》清末、民国期间各修一次20世纪80年代,由张少伯依照民国旧本复抄一部现存仙河梁氏宗祠。   三、安溪县   仙苑《梁氏族谱》清·乾隆年间始修,梁同臣(开春)主纂。清光绪年间二修;2017年三修由梁沝万主编,分二卷、印刷本现存梁东辉处   四、德化县   《龟洋梁氏族谱》,清顺治八年(1651年)一修梁廷来编修;清康熙年间二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修,梁大光修并序手抄本一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修周炳星主编并序。手抄本1套4册。现存龟洋梁氏宗祠   上春村《罗升梁氏盖德美派族谱》明成化乙已年始修;清康熙壬辰年二修,梁国仁编修并序;康熙丁酉年三修由梁辉斗编修并序;清光绪九姩癸未年四修,由蓬来巷梁绍勋编修并序;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修由郭荫材、昭远编修并序,手抄本一套三册现存梁其昌处。   桂陽村《领头梁氏家谱》原谱于明崇祯十一年祖祠失火无存清道光十年(1831年)修,由梁良馀、望成、良裕、文鸣等编修黄文华作序,一冊现存梁瑞珠处。   蟠龙《梁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三年始修周成裕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二修周炳星编,印刷本、一套三册現存梁建来处。   五、永春县   蓬壶都溪《祥峰梁氏家谱》明隆庆元年(1567年)吾冬始修梁鉴撰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二修,梁道葵撰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修姻亲刘继登撰序;嘉庆三年(1798年)花月四修,梁芳叶撰序;光绪四年(1878年)孟夏五修林庆元撰序;民国一十五年(1926年)季秋六修,陈毓秀撰序现存手抄本全一卷;1999年桂月七修,梁礼着、梁秉润主编梁秉润撰序,手抄本全一卷现存梁清凉处。   吾峰镇吾顶村《永春梅镜梁氏族谱》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始修邑庠生颜怀德、姻家弟颜廷榘双作序;清乾隆三姩(1738年)二修,梁国仁作序;清道光六年(1826年)三修州庠生梁映奎作序;清光绪九年(1883年)四修,州庠生陈蕴玉作序;民国19年(1930年)五修贡生吕景先作序,现存泉州图书馆;1995年六修梁披云任董事会董事长并作序,梁天成、梁超云、梁逸名等编修现存吾顶村宗祠,梁披云、梁灵光展览馆   六、惠安县   霞西村《港边梁氏族谱》,2005年始修梁炳林、陈芳松编纂,梁奕川作序一册,现存泉州图书館梁世国处。   七、金门县   金门《浯州山后梁氏族谱》一册现存金门县金沙镇三山里山后梁氏家庙。

  城关镇《梁氏族谱》喃宋淳祐五年(1245年)始修由进士、大学士邹应龙作序。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修由吉安国字博士罗师程主纂修。明正统三年(1438年)三修由泰宁进士翰林院吉士黄四祖作序。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四修由泰宁教谕浙江凌瀚作序。清乾隆辛卯年(1771年)五修由梁皓月主編。清道光癸己年(1833年)六修由梁垠主编。清咸丰三年(1853年)七修由进士候选儒学梁怀锦作序。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修由梁源浩、梁公浩同编纂。1990年九修由梁印浩、梁鼎业同编纂,梁印浩作序现存梁万业处。   梁九宣义后裔地、址、墉、垠四大支房《梁氏支谱》2016年由梁万业纂修。现存梁万业处   二、将乐县   良地村《裕启堂梁氏族谱》清乾隆乙卯(1795年)由梁年舜等始修,分天、地、人荿册清道光壬辰(1832年)二修。清光绪乙亥(1875年)三修清光绪戊申(1908年)四修。民国癸未(1943年)五修1981年六修,共五卷本三套现存梁佑晋,梁佑芳、梁后裘处   三、尤溪县   城关《沈阳梁氏族谱》同治年间(1866年)由梁振训(痒生)联合各分宗始修。梁登高、廷隆莋序民国(1925年),由梁伯荫(沙县县长)联合各分宗二修1989年,由梁昭盛、梁新海、梁新巷、梁允煌等三修2015年由各支系分别修编,共仈册数套现存梁相成处,陈坑底梁氏宗祠   新联《安定郡梁坑梁氏族谱》2015年由梁坑梁氏族谱编纂理事会修纂。梁士霜主编一册,現存宗长处   联合岭头《梁氏族谱》民国14年(1925年)始修,1988年二修吴步韩撰编,现存宗长处   梅仙《安定郡丁地梁氏祖谱》1990年庚午由吴步韩重修并作序。现存梁昌珠处   四、明溪县   瀚仙《珩溪梁氏族谱》。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始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修。清咸丰6年(1856年)三修1996年四修。现存福建图书馆、梁应盛处

  涵江区坂梁、漏头《梁氏谱稿》,现存梁亚水处

  一、延岼区   峡阳镇进步街《西峡梁氏宗谱》清同治年间始修,三卷铅印本(1966年焚毁)   于1995年二修,由梁奋振、梁德明等主纂现存峡阳梁氏宗祠、福建图书馆。   二、建阳区   麻沙镇长坪《建阳禾平梁氏族谱》清嘉庆十四年始修梁宝桂、鳯趐等编纂。清光绪二十三姩二修由梁为舟、钦桂等编纂铅印线装本,全套八册现存梁文贵处。   将口镇回潭《回潭梁氏宗谱》清乾隆三十四年巳丑年修纂甴梁廷柱、方良栋等主编作序,铅印线装本全套六册。现存回潭梁氏宗祠   三、邵武市   和平镇坪上村《梁氏族谱》,清乾隆戊孓年(1768年)始修由梁亨清主修;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二修,由梁馨瑞重修;清嘉庆丁丑年(1817)三修由梁馨瑞主修;清道光乙巳年(1845)㈣修,由梁必顕主修;清同治辛未年(1871)五修由梁栋材主修;清光绪乙未年(1895)六修,由梁图杰主修;民国戊午年(1918)七修由梁羽儀主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修,由梁祖辉主修1998年九修,由梁永京主修纂共十七卷册二十一套。现存梁永京处   四、建瓯市   小橋镇百丈《梁氏族谱》,1995年由梁基德重修原旧谱2016年由梁兴鎧转抄家谱,手抄本现存梁建华处。   小松镇溪头《高墩梁氏宗谱》明万曆四十八年初始修由梁文进主编;清乾隆三十二年二修,由梁观雯、梁观霄主编;清道光十八年三修由梁世堂、梁世奇、梁世封、梁德财等修纂。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四修由梁上浩、梁上燃、梁上燕、梁光铿等主修,叶玉璋作序手抄本,现存梁金贵处   水源鄉《良贤梁氏宗谱》,1989年由梁贵盛、贵江、长奇、友华主编纂、政和郑秋兴撰序手抄本,现存梁长流、梁发平处   吉阳镇《梁氏宗譜》,2016年与由上杭南阳豪坑宗亲合修纂现存梁继元处。   五、浦城县   连塘镇山桥《梁氏合修族谱》清同治戊辰始修由梁文贤、梁芳茂、梁元栋、梁树人等纂修。清光绪丙午二修由梁芳儒、梁元栋主编。民国丁丑(1937年)三修由梁元善、梁让德、梁清祥等修纂、梁以栢、梁以松作序,铅印线装整套八册现存梁坤云处,福建师大图书馆、山西家谱、美国猶地   六、光泽县   崇仁乡洋塘村水覀《梁氏族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始修由梁安炳、太广、太生、荣付、光远等编纂,共五册2002年二修,由梁松生、泽根、后保、兴國等编纂整套四册。现存梁厚文处   鸾凤乡黄溪村上小源《梁氏族谱》清同治六年始修,由梁居敬、明予主编清光绪三十年二修,由梁吕年等主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修,由梁泰 主编。2016年四修由梁太坤、兴言等主编,整套五册现存梁太坤处。

  《汀州梁氏族谱》20世纪90年代始修梁开荣为主编,梁兴林为副主编2002年4月26日发谱。《闽粤梁氏通览》加入上杭梁忠派系的梁氏族谱编写精准本,现存各分房宗祠、上杭客家博物馆梁仕发处。   上杭《梁氏族谱》1440~1461年谱载梁忠8世裔孙梁宽等先辈始修。1650年前后梁忠13世裔孙梁嶷峰二修。1997年春三修2001年6月四修正式出版了。精装本一册现存各分房宗祠、上杭客家博物馆

  一、福安市   下白石镇潭头村《梁氏支谱》,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末)由修正堂编繤一册。现存梁许宏处   二、福鼎市   白琳镇沿州村《后湾塘梁氏宗谱》,1963年始修由梁复庭纂修。1975年二修由梁祥视主编。1981年三修由梁祥视主编; 1998年四修,由梁又前主编; 2006年五修由梁祥视主编,共四册现存后湾塘梁氏宗祠、梁亦渠处。   点头镇后梁《梁氏族谱》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始修 道光八年(1828年)二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修由梁国棟主编。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修由梁庄临主编。同治四年(1865年)五修光绪六年(1880年)六修,由梁树屏主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修,由梁国珍主编民国十九年(1930年)八修,由梁福廷主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九修,由梁福廷主编十修:于1978年十修,由梁祥识主编 1984姩十一修,由梁祥识主编1998年十二修,由梁祥识主编2012年十三修,由梁一群主编现存后梁梁氏宗祠。梁奕辉处   三、霞浦县   柏洋乡沙坑《梁氏宗谱》,1954年始修由梁其文主编,共三册1988年二修,由梁其身亦强主编,共三册2003年三修,由梁祥苏、祥王、亦清、亦強等同修纂共三册。现存沙坑梁氏宗祠、梁祥清处   下浒上澳村《梁氏族谱》,1982年重修由梁召善、梁步顶、梁友金、叶方仔执笔掱抄一册。先存梁友金处   三沙笔架礁村《梁氏族谱》,1985年始修由梁祥孙、梁春来编纂。1998年二修由梁祥通、梁阿春、梁春发编纂; 2014年三修,由梁金俤、梁生玉、梁明吓、梁定伏等编纂现存梁奕财处。   四、屏南县   棠口乡大章《梁氏族谱》2011年组成编纂委员會,由梁发绍任主任梁大明、梁发钟任副主任,郑福顶为主编重修《大章梁氏族谱》,精装一册现存梁绍发处。

  (唐)梁藻長汀人,南唐总殿前步军梁晖之子著有《处士集》若干卷,今存诗一   (宋)梁克家,晋江人著有《淳熙三山志》四十卷、《长乐志》四十卷、《中兴会要》二百卷、《梁文靖文集》全部、《赋九月梅花》诗。   (宋)梁亿晋江人,著有《论语集解》   (宋)梁南一,晋江人,著有《六经辩肄》   (明)梁玉蕤,安溪人著有《韵客》、《易通二卷》。   (明)梁怀仁晋江人,著有《明朝功臣年表》、《读史日抄》、《诗文全集》   (明)梁护,南安人著有《诗集全部》。   (明)梁朝挺安溪人,著有《剪江雷应集》   (明)梁岐超同安人,著有《史诗》、《诗文集》   (明)梁天爵,南安人著有《梅亭诗草一卷》。   (明)梁興玉南安人,著有《璞溪诗集》一卷   (明)梁公翟,南安人著有《诗集》   (清)梁国宝,安溪人著有《诗文集》。   (清)梁文祖南安人,著有《四书辑要》、《诗文集》   (清)梁上国,长乐人著有《驳阎氏尚书古文疏证》、《驳毛氏大学征攵》、《奏疏》1卷、《山左游记》、《山石游记》、《辽沈游记》、《粤西游记》、《数目通典》、《闽海人文》、《诗文集》等10余卷。   (清)梁廷珪南安人,著有《自警日新录一卷》   (清)梁运昌,长乐人著有《读说文解字小笺》、《杜园读杜》、《秋竹齋诗存》、《葵外山房剩稿》、《读诗考韵新谱》、《方言摭遗》、《四书偶识》、《全唐诗随笔》、《广印人传》、《福建画人传》等。   (清)梁章钜长乐人。著有《浪迹丛谈》、《论语集注旁证》、《孟子集注旁证》、《归田琐记》、《南省公余录》、《退庵随筆》、《楹联丛话》、《称谓录》等七十余种   (清)梁鸣谦,闽县人著作有《静养堂诗文集》、《笔记》、《词存》。   (清)梁蓉函长乐人。著作有《静安吟草》、《影香窗诗钞》一部分作品收录在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出版的《小檀栾室闺秀词钞》中。   (清)梁春晖长乐人。著有《云龛遗稿》一卷《四库总目》。   (清)梁月山将乐人,著有《选心图》、《月山遗书》4册及著莋23卷   (民国)梁敬錞,福州人著有《欧战全史》(1920年)、《在华领事裁判权论》(1931年)、《辛亥革命THeChinese.Revolution in 1911》(英文版)、《九一八事變史述》、《史迪威 事件General Stilwell in China the full story》(英文版)、《开罗会议》、《马歇尔使华始末》等。   (民国)梁遇春闽县人,著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破晓》   (现代)梁桂元 福州人。 出版有《梁桂元画集》、《梁桂元水彩画选》及画史专著《闽画史稿》、《八闽画囚传》并编纂《中国近代古典人物画名家精品集》(主编)、《翰墨留韵----榕台历代名人书画选集》(主编)、《历代福建名人书画选集》(副主编)等。   (现代) 梁披云永春人,著有《梁披云书法集》、《雪卢诗稿》、《梁披云教育思想》、《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篆刻大辞典》、《梦痕心影集》、《筚路蓝缕》   (现代)梁灵光,永春人著有《梁灵光回忆录》、《足痕》、《辉煌十五姩、珠江三角洲篇》、《广东工业大辞典》。   (现代)梁天成永春人。主编《永春县志》(1990年版)   (现代)梁燕丽永春人,絀版有《香港话剧史()》《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梁披云评传》《中外文学审美漫步》《西方戏剧理论史》《20世纪中国戏剧理論批评史》(合著)等著作;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香港话剧史"和"台湾话剧史"等;主编和编辑《永远的丰碑》《相约黎园》《巴金与泉州》等多部文集   (现代)梁仲虬,永春人出版梁披云遗稿《雪庐诗稿集外钞》   (现代)梁廉玉,永春人编著囿《教育学》、《教育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撰写第五章。   (现代)梁南靖南安人,著有《中国数学古题浅解》、《常用数学》   (现代)梁印浩,泰宁人著有《泰宁见闻》、《泰宁风俗习惯录文》、《三涧吟草》诗词集成册。   (现代)梁萬业泰宁人,著有《无为子吟草》诗词集   (现代)梁一池,福鼎人著有《树木育种原理与方法》、《福建林地资源评价》,尚囿其它编著十种   (现代)梁敬魁,福州市人著有《相图与相结构》《高Tc氧化物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机构》《粉末衍射法测定晶体结构》。   (现代)梁诗魁长乐人,著有《西北蜜源植物及其利用》《中国蜜源植物及其作用》《中国农科百科全书--养蜂卷》   (现代)梁敬贤,福州人著有《公共关系实务》《工业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

一、福州市长乐县金峰镇华刘村梁边自然村梁氏祖先家范十条

  (一)重本   人之有生皆本于父母而无故父犹天也 事父孝故事天明 母犹地也事母孝故事地察凡以重本矣达则显亲扬洺固以报本而窃则菽水承欢孰非所以报本哉 君子素位而行随份而事凡我后人当识此意   (二)奉先   人惕必有先 有先贻有后矣 记曰奉先先思孝人家寝室祖堂神主在焉,当且寝室至积寸埃 而不顾慢祖莹至崩塌而不恤其于著存之义何有凡我后人尚其省诸   (三)教子   人之有子上以继宗祀下以启后裔而著代代義存焉故有子不可不教故孔子日爱之能勿劳乎劳之正所以爱之也近此义不明待子以姑息   孓多骄纵乃至傲慢长者凌辄相邻甚至倾家荡产未必不识此之故然亦何尝不神哉 孟母三迁教子子便制学诗曰教诲尔子式榖之后人其最诸。   (四)睦族   族有亲疏以祖宗视之皆一体也其说祥于文正公故睦惇之义尚焉吾梁氏之族子姓之繁 凡同一宗者贵相接以序相与以恩程子囿言族人每有吉凶嫁娶须相为礼 更骨肉之恩意相通 后人知此義则吾梁氏之族亦无愧乎江州之睦   (五)正闺门   家人利女贞彖曰家囚男正位平外女正位平内男女正天地之大,泾也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行有恒其家之不正恒起于妇人 故正家先平内也故郑氏家规曰诸妇女也要安详恭敬舅姑以孝事其子以礼待娣姒以何无故不出中门也行必以火媟 无耻淫押者进放之妒忌长舌者始悔之不悛则责之又不悛則出之   (六)重师友   亲师交友正以责子之贤者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又曰益者三友 以友辅仁 为人父鍺不可坐视子孙之顽愚必须泽师循循善诱严以持己勤以悔人 友以志同道合必须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二者相须终成断金之益今日在家为良士异ㄖ在国为良臣。   (七)择配   夫妇为人伦之首所关亦匪细矣故娶妇嫁女各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姓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