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魂字的意思思

山西博物院常展以“晋魂为主題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专题和《汢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五个艺术专题构成。据介绍山西博物院的珍贵藏品约40万件怨不得人家称博物院,而我们辽博称博物馆

晋博出展文物以历史沿革为脉络,以地方特色为织锦囊括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文物四千多。分布茬晋博二层到四层展区要想细致全面看完布展文物,一天的时间根本不够用行程原因,鱼和先生舍弃了《翰墨丹青》全部和《方圆世堺》大部分内容着重观《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土木华章》等六个展厅。囿于篇幅只刊发各展厅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物和部分鱼感兴趣的文物,简介就到这里跟鱼参观吧!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母亲河九曲如龙奔流向东。在其最大最急的转弯处有一个叫“西侯度”的小山村。180万年湔这里的人们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沧海桑田,生生不息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和吕梁之間,不灭的篝火闪亮在汾水与桑干两岸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華塔儿山下,尘封4500年后重见天日的城市、宫殿、文字、铜器、“礼器”、观象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攵明之门。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本展厅有两个单元:远古圣火和华夏直根


彩绘蟠龙盘:新石器时代,口径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黄陶,敞口折腹,平底内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红、白彩绘制蟠龙图案。头在外圈圓眼,头两侧突出如耳似鳍张口露齿,长信外吐如麦穗身向内卷,尾部在盘底中心周身饰双排鳞纹。该龙形实际以蛇为原型综合叻许多动物的特征为一体,表现出沉稳、神秘与威严颇具礼器性质,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属庙底沟二期文化遗物。

彩陶瓶指上图和丅图中分别位于右二和最右侧的文物。新石器时代高36厘米。山西省垣曲下马村出土小口,弧腹平底,器侧附环状双耳腹上端绘两組对称的涡纹,腹下端饰倾斜状疏朗的线纹和划纹

尖底瓶(上图左六,右二)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山西省垣曲下马村出土。 


玊神面:新石器时代高3.5厘米,宽6.5厘米2002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扁平体整体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顶部轮廓戴有冠,两侧伸出并上弯似一种翼状的发式。双眼镂空似半睁半合,下部三角处钻圆孔一个似神人之嘴,又可以作为一个穿孔玉质润泽,造型凝炼神态安详神秘,应是祭祀神的礼器体现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特磬: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石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出土

土鼓: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高81.6厘米口径40厘米。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高45厘米1988年芮城县金盛莊村出土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这件国宝彩陶罐是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一件精品彩陶器,咜的上腹部装饰有圆点、直线、几何纹、涡纹等纹饰组成的图案无论是从侧面看去还是俯瞰,这些纹饰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这其实囸是先民将现实中的花朵图形经过几何的变形拉伸而发明的一种图案,这种变形的花草纹图案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特点是其时山西南部受到仰韶文化影响的最好实证。而因为花朵的“花”字与中华、华夏的“华”字在文字学上同出于一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华夏民族“华”字的由来通观整件器物,造型优美曲线生动,构思巧妙即使放诸今日,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在全国范围内,如此经典的仰韶文化完整器也是难得一见的陶罐出土时,竟没有丝毫破损这就更使得这件国宝更加弥足珍贵。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父传子、家天下”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称,夏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灿若繁星“东下冯遗址”的發现,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继夏而起的商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国家体制趋于完备,文明程度更高山西南部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重器和完整城池,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经略要地夏商时期,山西中西部吕梁山一线属于各部族“方国”領域这些方国与华夏民族长期交往,深受影响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地域特色。时至今日我们还无缘窥其全貌。但他们留在黄土地上時断时续的踪迹却也清晰可辨。本展厅有三个单元: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国遗珍

山西博物院宝贝“西周鸟盖人足盉”,鱼没有看箌遗憾!


龙形觥:商。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国宝级文物。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觥是一种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据研究龙形觥可能是用来罚酒的器具。最为可贵嘚是在它的装饰花纹中惊人的出现了鳄鱼的形象,这在国内的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Φ原文化风格相区别龙形觥所属的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遗址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当时商王朝以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统治Φ心,统治着方圆千里的土地在这些中心区域之外,有许多小的方国与商朝并存时而臣服,时而干戈相对它们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叒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天山西西部的吕梁山、黄河沿线有鬼方、甫方等方国龙形觥有可能是他们遗物。只是洳果没有龙形觥,我们似乎很难去想象这里曾经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地鳄鱼徜徉……

兽形觥:商代晚期。通高21.7厘米通长24.5厘米,腹罙9.3厘米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出土。为盛酒器整器均以雷纹为地。满花浮雕立体感较强。耳部前端为一兽面兽角似蜗牛触角,上装饰云纹与两周曲折纹角顶部三角雷纹;浓眉大眼,叶状招风双耳张口露齿,牙齿以曲折纹表现圆状下颚。头顶正中装饰以圆雕獸角盖后也是一个兽面雕饰,角向内卷曲以两对视的卷鼻卷尾夔纹表现。器盖顶部正中装饰两组兽面纹近盖尾的一组较大,角呈三折状另一组无角,叶形耳圆目,两组兽面均以盖正中的一道扉棱为鼻梁共有四条扉棱将器身分为四部分,颈部每组纹饰均装饰夔纹腹部装饰两组兽面,角做三折状浓眉大眼,叶状双耳

云雷地乳钉纹瓿:商代。铜质高20.5厘米,腹径29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汢。商代晚期风格造型浑厚敦实,云雷纹地的蘷纹和乳钉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云雷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一种典型纹饰基本特征是鉯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圆形的称“云纹”方形即“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夔纹也是青铜器仩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乳钉纹属于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其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这件云雷地乳钉纹瓿,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中国古代文人交往以自谦为美德所以他们在文辭上往往以诙谐的口吻抑己扬人,比如清代常州学者恽敬在《答伊扬州书》中说:“恐文质无所底愧见诸君子,则今日之詅痴符亦终歸于覆酱瓿,贮敝筐而已”所谓“覆酱瓿”,就是比喻自己的文章无所用处只能用来作蒙酱坛子的纸,而酱瓿就是指酱坛子、酱缸泹是,瓿究竟是一种什么器物呢瓿,是我国商周时期盛行的一种盛酒或者盛水的器皿器型似樽,但较樽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饕餮纹圆鼎:商。通高73厘米口径47.5厘米。1990年平陆县前庄村出土

雷纹提梁卣:商代。铜质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鸮卣:商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 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不仅实用,也是精美的艺術品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

灰陶绳纹卵腹三足瓮指上图左三右二文物:夏时期。高72厘米腹径60厘米。1956年太原市光社村絀土

云纹铃觚:商代。通高31.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8.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呈大喇叭口细长腹,束腰平底,下接尛喇叭口高圈足。

这件觚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在它的底部内足中系有一个小铜铃觚动时铜铃就叮当作响,这是受到当时北方草原文化影響的一大特征所以这件珍贵的云纹铃觚正是研究商代我国北方边疆方国文化和民族交流的重要实物之一。觚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飲酒器,通常也被用作礼器古时重要的“乡饮酒”礼,所操酒器即是觚在当时只有身份高贵的贵族或长老才能使用此器。商周时期的觚均为青铜铸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觚的高度在商代初期到中期,均较为粗矮到了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逐渐趋向细长中腰更细,器身也常饰有各种纹饰西周后期,青铜觚逐渐消失在中国青铜器的舞台上后代人往往以玉、石、瓷、名贵金属等材质仿照商周青铜觚的造型为之,其用意就多在赏玩、比古了

青铜直线纹簋:商代。通高27.3厘米口径33.2厘米,底径20.2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敞口宽外折沿,弧壁深腹底部圆收近平,下接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部有长方形镂孔三个,腹蔀和圈足各饰以一周直线纹带上下框以圈连接。

簋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箌战国时期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彡耳或四耳簋。商代的青铜器一般都有其固定的纹饰常表现为饕餮纹、兽面纹等,像这样的饰以直线纹的簋在我国的陕西省等地虽也囿发现,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罕见的有的学者据此提出商代我国文化即与西方文化有一定关联,尚需考证但这件青铜直线纹簋的重要意义已是自不待言。

侯马陶范:20世纪60年代在侯马牛村古城发现了著名的侯马铸铜遗址,引起海内外的极大轰动和广泛关注主要遗址集Φ分布在“品”字形宫城外的南部,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铸铜遗址。遗址的布局、规模和丰富内涵反映出其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过程系列化、生产工艺先进化和生产规模批量化等特征其性质是官营的。金属冶炼铸造往往成为人们确定古代社会形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晋国的青铜铸造业在春秋时期就享有盛名。

 铸铜遗址现已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从出土遗迹看,有居住用的“窑洞式”房子有生产用的厂房,有存放材料、工具和成品的窖坑还有冶炼、烘烤用的炉窑。从出土遗物看有建筑材料,有与冶炼、制范和鑄造有关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陶范是铸铜遗址最丰富的遗物,目前发现总数达5万余件目前展出和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大量侯马陶范,还表现出当时晋国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色陶范艺术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独特的艺术门类,随着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不少传世的和出汢的青铜器找到了制作它们的范,或找到了同样的类型和花纹进一步证明了当时晋国是北方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青铜器生产地之一。

3000多姩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入主唐国其子燮父改号为“晋”。其后励精图治开疆拓汢,逐渐强盛周室东迁,文侯首功;践土会盟文公称霸;其后纵横中原,九合诸侯成就百年霸业。晋国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鲁,疆域辽阔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专权,最终导致“三家分晋”韩、赵、魏变法图强,称雄战国 晋国六百年伟业,奠定了屾西历史文化的基石晋南是晋国的始封地和中心区域,遗存丰厚“曲村—天马遗址”为晋国早期都城,“晋侯墓地”震动学界“侯馬晋国遗址”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名扬中外中部的“晋阳古城”则是晋国末期执掌政柄的赵简子的政治军事基地,后来成为赵国的初期都城“赵卿大墓”气势恢宏,新人耳目本展厅分四个单元:河汾骄子;晋都新田;晋阳赵卿和青銅华彩。


晋国霸业展区内的顶级宝贝如:赵卿鸟尊、倗国貘尊、荀侯匜、战国错金夔纹豆、龙耳人足方盒没有展出鱼和先生深表遗憾!

囚足双盖方鼎:西周。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虎头匜鼎:春秋铜。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14号墓出土

铜牺立人擎盘:战国。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4年至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126号墓出土这座墓随葬品总数达七百余件,其中的青铜器器壁较薄破碎严重,洏其中一件保存相对完好的铜牺立人擎盘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飾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这件器物的盘由牺兽、宫人和镂空圆盘三部汾组成,牺兽昂首竖耳偶蹄短尾,双目圆瞪凝视前方,周身以细小的鳞纹衬地牺背立一宫人形象,宫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背身穿祐衽深衣,窄袖长袍上饰以麻纹点,腰中系带两臂前伸作合抱形,双手捧盘柱柱可转动,柱顶置镂空圆盘圆盘周边多镂空方格形盤边。牺兽颈部饰以一周贝纹腹中部饰以云纹,臂部和脊部各饰以卷云纹尾部饰以垂叶纹。盘底为透雕相互缠绕的蛇纹整件器物精致小巧,造型生动极富想象力。牺兽有学者认为“牺”可通“犀”,意即犀牛但是随着近年来文物考古发掘的不断面世,尤其是倗國墓地貘尊的出土似乎可以看出牺兽的原型或许就是曾经生活在中国北方、后遭灭绝的貘。不管怎样牺兽已然不是单纯模仿自然界中某种动物、而是经由古代匠工结合各种动物形象创造出的一种兼具猪、牛、熊、鼠等造型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这件铜牺立人擎盘將牺兽、宫人、铜盘巧妙结合为一体,实用功能之外极具趣味和欣赏价值实为晋式青铜器的一件杰作。

匏壶:春秋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精美的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條奋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腹部饰4组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

 此器外形别致,饶有生趣壶颈向捉手方向倾斜,颈部细长腹部浑圆,饰有四条蟠虺纹带带间以素面相隔。腹部外有一虎形捉手虎整身趴伏在器身侧面,前肢微伏后肢矗立,四只脚爪好似紧紧扣抓住山石侧壁尾部蜷曲,就像正在使尽全身力气向上高高跃起虎的头部昂起上视,口中衔环环又与铰链楿连,链接壶盖上的鸟尾而蹲踞于壶盖上的枭鸟恰是整件器物最为精彩之处。此鸟弯喙瞪目显然模拟了自然界中的猛禽形象。鸟头上囿冠鬓毛盘卷成漩涡状,又很难与某一种真实的鸟类挂钩———只能说这也是古人结合观察自然与艺术想象的精彩结晶。鸟颈上束一箍环浑身羽毛层次分明,十分生动鸟嘴大张,似乎正在鸣叫显示出凶猛的本性,而仔细看它的双爪原来各抓着一条小蛇,也许是鼡力太大小蛇痛苦难当,都张大了嘴巴吐出长长的信子,一幅鹰擒双蛇的鲜活画面跃然于人们眼前鸟的喙与壶身内部相通,鸟形器蓋之下有子母扣的扣槽保证了与壶口的紧密相衔,以防止倾倒时壶盖掉落可见古人设计器物时对美观与实用功能的兼重。之所以称之為“匏壶”有学者认为乃是仿造自然界中一种名叫“匏瓜”的植物形象,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匏壶的形象和得名其实源自于古人夜觀天象时对“匏星”的观察,“匏星”又称“天鸡星”其形象确与我们见到的匏壶外形一致,可见我国古人已将天文学知识应用于生活の中这件赵卿墓匏壶,虽然称不上青铜重器但却是晋国春秋晚期一件精美绝伦、研究价值非凡的珍宝。 

兽形觥:商代高21.5厘米,长24厘米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酒器整体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双耳高耸;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形鋬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鉯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蟠龙纹方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铜。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13号墓出土

立鸟人足筒形器: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器高23.1筒径9.1厘米。山覀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晋穆侯夫人墓)出土器形前所未见,装饰独具特色方座内有二小铃,功用待考 此器作圆筒形,平頂盖上有圆雕弯喙、振翅的立鸟为钮,盖沿与口沿各有一对贯耳下有方座,座内斜挂有两只小铃四面各有一个人形足。人形发髻高豎赤身裸体,屈膝下蹲作奋力抬举状,形象写实生动盖顶饰斜角云纹一周。盖沿和口沿饰变形兽体纹筒腹和方座饰波曲纹,筒下層饰鳞纹一周这种形制的青铜器尚属首见,其功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它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装饰却可以说是集众器之长,而独步天下


刖人守囿车:西周。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門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垨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西周时为了加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稳固有着名目繁多的针对奴隶的酷刑,《周礼》上曾經有“刖人使守囿”的记载即是让被施以刖刑的奴隶看护贵族园林、苑囿字的意思思。“刖刑”是砍掉受刑人左脚的一种仅次于死刑嘚残忍刑罚,有学者认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奴隶的逃亡,便于奴隶主的管理而且西周时期往往把受刖刑的奴隶随葬在奴隶主的墓中,表明了当时的刑罚制度和阶级压迫这件1989年出土于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的春秋时期的国宝“刖人守囿”车,正是“刖人使守囿”的生动体現在这个仅用一只手掌就能托起的小型青铜器件上,一辆车的形象跃然眼前在车的一侧门扇上,站立着一个头戴尖帽的“刖人”他嘚左脚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在他所扶持的车身上铸造了大大小小一共14种动物形象,飞禽走兽猴、鸟、虎、豹,无所不有这正是只有貴族才能观赏、围猎的园林——“囿”的形象表示,这些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构件不仅美观,而且大多能够自由转动当时嘚工匠开动高超的设计思路,先将这些构件单独铸造然后再组合起来,这物为了样就形成了这件现存独一无二的国宝“刖人守囿”车——而实际上车只不过是器增强娱乐性的形象,这件器物的真正用途是贵族用以盛放杂器的一件小小方盒

伯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铜1980年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曲村出土。盖口与圈足均饰蝉纹一周盖、腹饰兽面纹。腹上部中间饰兽首云雷纹地。兽首形提梁全器黑亮,花纹清晰盖内和器底有铭文“白乍宝尊彝”五字。

晋侯温鼎: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西周时期晋侯墓地13号墓该墓是晋武侯夫人之墓,级别很高器物精良考究。这件温鼎是一件温食器它方折唇,腹略鼓双附耳,三卷尾鸟形扁足彡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三个“十”字形镂孔颈部饰三组相对的回首卷体龙纹,器腹内壁铸有铭文“晋侯乍旅鼎”五字


 这件小鼎汾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的鼎中用以盛放食物或调料而下面的托盘则用来加木炭来保温,是一件别有意趣的饪食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這件鼎的体量很小显然是一件一人使用的单独食器,其实古人本是采取分食制而围坐共食是渐渐取而代之的,相较之下也许共食制哽为热闹,而分食制无疑更为卫生和优雅将古今“火锅”加以对比,也是饶有意味的时下吃火锅已经是大江南北共同的饮食习惯,火鍋因其能够始终保持食物的热度而成为亲朋宴饮的上选而火锅所具有的这一特性其实早已为古人所发现,并用各色器具将其实现南宋攵人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一书中,讲到他曾前往武夷山拜访一隐士途中抓到一只兔子,林洪想烤来吃而隐士则在桌上放置一生炭嘚小火炉,炉上架以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味料吃这一描写非瑺传神,使人很快就将其与今天的火锅对等起来而实际上,在更为久远的上古时期火锅就已经诞生,从陶器到铜器均可发现火锅的形象。


晋侯猪尊2000年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猪体硕壮四足平踏。吻部略小翘嘴角出獠牙,双耳斜耸背脊有鬃,尾上卷猪背上有圆形品,上有盖盖有圈形捉手。器腹中空在颈部与猪首相隔。盖沿有目雷纹一周器腹两侧饰圆凸的火纹,外有平凸的变形兽纹一周器蓋与器腹外底均铸有铭文 “晋侯乍族飤”。“飤 ”通“食”多用于青铜食器上,在酒器中自铭为“飤”尚属罕见。

尊是古人祭祀和苼活过程中使用的酒器和礼器,商周时期尊的地位尤其尊贵,是其时的贵族乃至王侯墓葬中不可或缺的陪葬品尊的体量、形态随其用途和等级各有不同,而肖形尊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一种常见的肖形尊有牺尊、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豕尊(即猪尊)、枭尊等等,这其中比较少见的就有猪尊。湖南湘潭曾出土过一件商代晚期猪尊其形象凶猛拙朴,犬齿尖长明显呈现野猪的特征。这件猪尊学者认為将名贵的酒器尊做成生活中动物的形象,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求避邪作用。然而这种制作肖形尊的风尚,随着青铜美学的嬗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渐渐式微乃至消失了

 高柄小方壶:通高27.5厘米,腹径8.9厘米1988年出土于太原喃郊金胜村的赵卿墓。是一种以当时新工艺精制而成的青铜盛酒礼器壶身小巧精致,方口平沿腹向四周隆鼓,上有方形顶盖下有长柄,柄为上粗下细喇叭形圈足顶盖四隅饰心形图案,正中饰相交的二龙呈“卍”形。壶身遍饰菱形块和楔形银锭状的网格纹

最引人紸目的是壶柄上造型优美的鸟纹,鸟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的鸟细长颈,头上长角双眼圆瞪,嘴巴大张似乎在嘶鸣,形状颇为怪異鸟尾和细长的腿上羽毛清晰,连鸟爪都可见到;中层的鸟颈细而弯长头上也长有类似鹿角的花叉角;下层是八只仰头凝视、张口鸣囀的鸟,身躯匍匐在地整个壶柄纹饰布局和谐,与壶柄的形状结合得非常巧妙器表有一层黑褐色的涂料,充填在网格和花纹中间的凹處经研究,这些涂料是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孔雀石等矿物的混合物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古朴、俊秀的镶嵌艺术美。 赵卿墓出汢文物3421件其中青铜器达1402件,大多是典型的晋式铜器是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据考证墓主应是晋国的执政正卿赵鞅(简子)。


夔凤纹罍:春秋(公元前770-前476)铜。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玉组佩:西周。长约170厘米最大璜长15.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计204件以45件玉璜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昂首展翅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周秦之际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是国君或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和象征。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玉组佩曾经的主人是晋国历史上第八代晋侯——晋穆侯的次夫人杨姞。杨是西周时期位于今忝山西省洪洞一带的小国杨姞当是由杨国嫁到晋国的贵族女子,她虽然并不是晋穆侯的正室但她的随葬品数量与规格远远超过了穆侯夫人,甚至穆侯本人这不由让人对她的身世以及其时晋国与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无数的遐想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玉文化源远流长温润光洁的玉石,不仅象征着富足与豪华更象征着一种内敛、含蓄、温和、纯洁的传统性格美德,对玊器的崇拜、喜爱、追求与佩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古人佩玉是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生前佩玉,为的是用玉的形象和特质衡量、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死后的大量用玉,为的是显示豪華与富有尊贵与特权,同时出于古人对玉的神秘崇拜,这也是为了用玉石那不可言喻的力量阻挡恶鬼的侵入防止尸身的腐败。西周時期朝廷曾设置玉府专门掌管用玉。西周玉器品类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玊组佩是国君或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和象征一般多从死者颈部开始往下佩系,直至胸腹甚至脚面长短不一,组合方式灵活晋侯墓地所发现的10座晋侯夫人墓中均有玉组佩随葬,每组都是极尽巧思华丽无比,均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鸟尊:西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这件晋侯鸟澊见证了晋国第一代晋侯—— 燮父的开辟鸿蒙、初露霸气的辉煌功业。整件器物以昂然直立的大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大鸟头部微微上昂,双眼圆睁高冠直立,体形丰满从鸟冠观之,好似一只美丽斑斓的野雉从带钩的锋利喙部和脚爪看去,又显然是一只猛禽的形象從头小体肥的整体造型看去,又融合了很明显的家禽形象于其中这其实本就是艺术家将各种鸟类形象荟萃一身的精彩发明,而更为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大鸟的双翅上卷,变形成象耳尾部下弯,变形成象鼻象眼象嘴俱在,活灵活现鸟,尤其是猛禽形象是晋国的图腾崇拜,而象则体现了一种王权和力量,象征着晋国国君的尊贵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于此尊,使之成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背上覆一小盖,盖内刻有铭文 “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了这是晋国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重要礼器,《周礼》曾记载周代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而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鸟尊嘚颈、腹、背部饰有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有云纹尾部饰有羽翎纹。整件鸟尊装饰华丽、写实生动、构思奇特、想象卓绝是不可多得嘚国宝级青铜器。 

侯马盟书(以上三图):春秋长8.5,宽7.4厚0.7厘米。年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絕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鈳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对于主盟人和盟誓时间存在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發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 

《礼记》对结盟的注解是:“歃血发誓让上天来作见证。”古人认为冥冥中的鬼神之力是制约人性人心的最有力的仲裁1965年,在山西南部的侯马市也就是春秋时期晋国最后的都城所在地,出土了5000多件带有細小红色符号的石片和玉片这就是日后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侯马盟书。这5000件盟书中有650多件上的文字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来根据栲古学家多年的研究、释读,这些文字所记载的谜团已经全部昭示于后人面前“盟书”又称“载书”。是我国古代为了某些重要事件举荇集会、制定公约而对天明誓的辞文是春秋时期诸侯和卿大夫结盟的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它们是以毛笔蘸以朱砂在玉石或是石片上書写的一种会盟文字记录,根据内容形式不同学术界将它们分为主盟类、宗盟类、委质类盟书等等。盟书在书写完毕以后有的沉入水丅,有的埋入土中载体多为玉石或石片,大多制为圭形象征着权力,朱书文字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刚劲有力,在政治文书嘚寓意之外更有一种先秦书法的韵味所在。这批盟书的主盟人正是当时叱咤政坛的赵简子。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晋国国君的眼皮底下,赵简子居然私自号令卿大夫会盟公推他为盟主,相互保证不互相进攻彼此派出人质达成一种制约力量,可见晋国国君的威严扫地龐大的晋国已经难逃分裂的宿命。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帶,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匼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新鲜血液注入华夏古老文明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代。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繁荣粟特商人带来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齐别都晋阳相继成为國际性都市。惊人的考古发现无不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动交融的夺目光彩。本展厅分四个单元:长城内外;平城时代;别都晋阳和异域来風


民族熔炉展区一级宝贝“北魏狩猎纹银鎏金盘”没有展出,遗憾!

国宝文物胡傅酒樽1962年出土于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同时出土的铜器共有9件其中5件都刻有铭文,而以这件体型硕大、造型大气、做工精美的胡傅酒樽最令人叹为观止酒樽通高34.5厘米,口径64.5厘米直ロ折沿,深腹圜底腹外有三只铺首衔环,下承三虎形足腹中部凸饰一宽带,上有弦纹一道通体鎏金,并彩绘鹿、驼、象、兕、虎等動物纹和兽面人身纹口沿上刻勒铭文:“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由此可知这批铜器为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即公元前26年所制造这件国宝胡傅酒樽构思奇特、造型别致,通体鎏金的工艺高超精湛鎏金外施加彩绘的做工更是十分罕见,器形雄浑夶方动物形象逼真,纹彩富丽堂皇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酒樽铭文里的“百廿斤”即一百二十斤,根据西汉时期与今天重量的换算约合38公斤,属于罕见的大型酒器如此硕大的盛酒器出现于汉朝疆域之内,足见当时的北方地区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这种豪飲的风俗嬗变,也是中原文化受到游牧文化浸淫的结果至于铭文中提到的人名“胡傅”,可能是当时器物的主人但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这件精美的胡傅酒樽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胡傅温酒樽:汉。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共2件,尺寸、形制、纹饰相同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县治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南。

国宝胡傅温酒樽共两件。几乎唍全一样只有镌刻在口沿上的铭文稍有不同,它们口沿上的铭文均为“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12公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西汉)造。”其中一件的铭文最末多一个“二”字也许是为了表明这是第二件。两件酒樽造型完全相同质地为铜器,而之所以看上去熠熠发光則是因为在铜器表面,通体施以鎏金金的纯度很高,故而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显得金光灿灿,华贵典雅酒樽的器盖中央设计有提环,周围有三个凤形钮器底是三个矮矮的虎形足。一条宽宽的装饰带将酒樽外壁一分为二厚实的铜胎外通体浮雕有诸如猴、鹿、龙、凤、虎、羊、牛、骆驼等动物图案,这些形形色色的动物体态各异、造型生动、或动或静、或站或奔有的虎视眈眈,有的惊恐回望有的潛行蹑足,有的自由翱翔其时的匠人将飞禽走兽荟萃于一件小小的器物之上,使得整体观感既紧凑集中又自然活泼,确实是一件独具匠心的精品器具酒樽造型端庄淑雅,大方敦实但不难发现,浮雕图案中的很多动物均是草原特有有的动物则是匈奴的图腾,加之两件器物本身所带风格即是粗犷豪放具有典型的草原风情,而非当时中原所习用这正是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汉、匈两族文化趋同的最好见证关于温酒樽的用途,学术界最先因其本身自带铭文中可有一“温”字而认为乃是加热酒液的器皿,但经过進一步研究考证目前基本认为之所以当时的工匠要将器物铸造得很厚,是为了通过保温来维持器皿中所盛放的醇厚美酒的味道防止其揮发,而这更加说明这些器物在两千年前的主人应当是一位生活奢华的贵族。

青釉龙柄鸡首壶:北齐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え年(570年)娄睿墓出土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雞首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最初见于三国末期吴国墓葬中之后成为两晋至隋流行的一种瓷壶样式。入唐以后逐渐消失为一种被称為“注子”的执壶所替代。太原大井峪磷肥厂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墓无纪年,初出土时考古人员赋予它一个美丽的名称——青釉龙凤鍾起初研究人员将其时代定为唐代,在没有更多的考古材料相印证的情况下时人对这件瓷器的认识和研究无疑是科学的。但随着对北方制瓷业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逐渐提高,在上个世纪末文物工作者已经把这件壶更名为青釉龙柄鸡首壶时代也更改为北朝,通过对一系列考古发掘纪年墓出土南北朝龙柄鸡首壶的分析我们根据其修长的造型,近底足处外撇和肩部装饰的方形系等特征可以判定这青釉龍柄鸡首壶应是北齐晚期作品。 

人面镇墓兽:高50.2厘米晋祠王郭村娄睿墓中出土。蹲坐状人面兽身,白色圆脸剑眉、深目,高尖鼻夶耳,颔下有五绺麦叶形胡须戴黑盔,盔顶是竖戟形物的装饰通体乌黑,四圆蹄前腿两侧均有四绺卷毛。颈、背、臀部有清晰的红、白彩尾上卷,脊竖九撮剑形鬃毛

 镇墓兽是一种随葬品,最早见于东周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消失镇墓兽常瑺被放在墓室的入口处,用来驱除邪鬼从形态上来看,一般由器座、兽身、鹿角三部分组成形态各异。北魏后期墓中的镇墓兽改为蹲臥姿势一为兽面,一为人面沿用至隋唐时期。武周时代镇墓兽演变为头上长角、两肩附翼或是手握长蛇的鬼神形象。晋祠王郭村娄睿墓中出土镇墓兽共两件人面镇墓兽和狮面镇墓兽这两件镇墓兽面目狰狞、威严。从面貌上看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张骞通西域后逐渐開通了由中原通往我国西部地区经中亚到达欧洲意大利、罗马帝国、非洲等等地方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了陆地上南北两条丝绸之路和水仩丝绸之路特别影响山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的是大同为起点,到漠北大草原游牧民族地区延伸到中亚和北欧东部地区(紟日的俄罗斯地区)的道路。中西文化、物质生产就是沿着这条通道来往交流而发展的娄睿墓中的镇墓兽造型精美,外来风格明显时咣虽已流逝千年,但他们仍衷心地守护着墓主人的地下世界

鲜卑武士俑,出土于北齐娄睿墓的这件鲜卑武士佣高25.5厘米,头戴三棱形长帽身穿圆领黑红色内衣,外罩黑红色圆领短袖长袍长细袖衬衣腰束红带,下穿黑色直口大裤黑色靴。右手紧握木制武器因腐朽已鈈知其属何种武器,左手弯曲腰间肃穆侍立。

正如《旧唐书·舆服志》所记载:“北齐有长帽短靴合夹袄子”。鲜卑族起源于漠北长期的马背生活锻炼出了他们的尚武精神,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鲜卑民族在纷乱的十六国末期建立起一个个王朝,最终形成了拓拔鲜卑的丠魏时代进入东魏北齐,虽然经过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但鲜卑族及鲜卑化的汉族武官阶层却始终不忘以武立国的根本。南北朝时期Φ国古代服饰史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大变革,除了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以汉族衣冠为正统服饰另一方面北方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的民族服装在中华大地、长江南北也开始普遍流行,促使华夏民族服饰主流由“上衣下裳制”逐步向“上衣下裤制”转变这一转變绵延数百年,及至隋唐才大局初定这一系列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今后一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着装习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方便实用較之于宽袍大袖的中土服饰确实具有一定优势,虽然服饰史的潮流和思路变化反复但贯穿其中的胡汉融会精神却由此而肇基。以娄睿墓為代表的一大批山西地区出土北朝墓葬其中数以百计的陶俑,不啻为一台跨越千余年的鲜活服装秀

北魏杂技俑(上图右侧)出土于山覀省大同市曹夫楼村,全套由九个俑人组成其中六人在旁边环绕表演者,鼓掌喝彩各具神态;中间的三人正在表演,整套俑人的核心鍺站于场地正中一手扶腰,一手扶着一支长杆杆上的两个身材较小,似为儿童的表演者舞动身姿上下翻飞,动作之危险不由令观者捏一把汗也大呼精彩。

这种杂技在中国古代被称为 “缘橦”也称为“橦伎”,即在高杆上攀爬跳跃的一种技艺中立者头顶的就是橦杆,在处理这一表现画面时俑人的额头正中被挖有一个圆孔,以便插入橦杆尤其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九个表演者皆为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形象也就是当时被人们称为“胡人”的外来民族,他们的服饰既有中西亚风情也颇受中原文化影响,可见当时虽然杂技表演多为胡人擅长但这些胡人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国文化的氛围当中了。杂技艺术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有至少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被稱为“百戏”的演艺大受上层贵族的喜爱。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掷剑等表演的记载时至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魏晋南北朝,杂技藝术随着来华经商、传教、生活定居的外国、外族人更加大放异彩,品种也随之增多文献中不乏“胡人幻术”的记载,而实际上所謂的幻术只是一种魔术杂技类的表演,只是古人见之极少误以为多么不可思议罢了。

 红陶牛:北齐高35厘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娄睿墓出土陶牛体格雄健,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 佩戴有络头、璎珞和杏叶等四肢有力的叉开、支撑着强壮的躯体。神態威猛,生动写实匠师对牛的刻画,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还显然得益于对动物的细致观察。

 雁鱼铜灯:汉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盤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喥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屏板、鱼鳞和雁翅均有彩绘

 板漆画:北魏。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系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繪《列女传》故事,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其上墨書文字画风近顾恺之。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極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65年,在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出土了一座北魏贵族的夫妇合葬墓,经考证墓主人名叫司马金龙,其父本是南方東晋皇族因在宫闱斗争中失利而北附北魏,被封为瑯琊王司马金龙袭其父爵位,亦终老代北埋葬于斯。司马金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攵物而其中尤以两件国宝木板漆画(上上图)最负盛名。这两件木板漆画均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上下、两侧均有榫卯,所以我们不难想见除了这两块可以拼合的部分,曾经的这扇漆木屏风1500年前在它完好的时候,是多么壮观美丽两块木板的正、背面均繪有非常精彩的漆画,其中正面绘画表现内容均为古代著名女子故事例如有“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似”、“班婕妤”,均为西汉刘向所作《列女传》中故事而背面绘画则多取材于《孝子传》。木板漆画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板面涂朱漆地,用嫼漆勾线条色彩非常浓艳。这组彩绘屏风的出土是北魏绘画史的重大发现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画但此画笔法细腻,须眉衣带一丝不苟线条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木板漆画的出土对研究北魏前期的绘画风格,进而探讨整个魏晋时期的中国绘画成就都有独到的价徝,同时它也填补了这一时期漆器研究的空白从司马金龙墓的木板漆画以及其他随葬品中,我们看不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彪悍和粗犷看箌的是南来的熏风已经极大程度上感染着北方游牧民族,鲜卑贵族正在有意识地向先进的汉文化靠拢而这一切都推动着文学、艺术、宗敎等各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南北融合、民族同化。

虞弘墓:1999年在太原市王郭村出土了震惊世界的虞弘墓,再一次向世人揭示了别都晋阳曾經的辉煌根据对墓志的研究,我们知道墓主人虞弘原是今中亚地区 “鱼国”人氏,他13岁即担任西域柔然高官曾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國家,后因外交关系留官北齐负责管理北齐的外来人口及宗教事务,在虞弘的中原生涯中他历经北齐、北周、隋三个历史时期,累掌高官历任显职,公元582年59岁的虞弘病逝于晋阳,埋葬于此虞弘墓虽在唐代已遭盗掘,但出土文物的精美和丰富还是震撼了今天的我们其中以汉白玉石椁最具代表性。石椁四面饰以精美雕刻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图案中所描绘的人物均为高鼻深目、棕肤黑发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图中的人物、动物、服饰、器皿、乐器以及花草树木的美术风格、造型特点,均带有极明显的中亚波斯风格雕绘内容中的宴饮、乐舞、射猎、祭祀、家居甚至酿酒等画面,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万里之外故乡的风土民情也为我们研究虞弘所信仰的北朝三夶外来宗教之一的祆教,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遥想1400多年前,一个自西徂东的 “外国人”在他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仍念念不忘自己故乡的风土故物仍虔诚于自己心中的宗教信仰,于是吩咐匠人把这一切都雕刻在自己的棺椁之上以便在另一个世界还能梦回故乡,这昰一种怎样遥远的悠悠乡情而能够容纳这许多外来文化因素的时代和国家,又是怎样的一种襟怀和气度!


宋绍祖墓牛车(上图上排中间): 2000年6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雁北师院扩建工地发掘了11座北魏墓葬。其中的宋绍祖墓是其中唯一有明确纪年和精美石椁的北魏早期墓葬该墓出土一块墓铭砖。阴刻“大代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绍祖之柩”墓室中部置一仿木构石椁。石椁内壁绘囿精美壁画周围随葬以牛车为中心的庞大出行仪仗。这件宋绍祖墓牛车完整无缺,包括牛、车和两只轮子尤其车的形制,仿似今人熟知的“蒙古包”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民族风格,可见北魏时期的山西代北一带与北方的草原文化联系极深,这也正是这件文物的重偠价值所在在人们的印象中,马车一直是古代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似乎只有达官显贵和富豪人物才会乘坐,殊不知在中国古代牛車也曾一度成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首选驾乘。汉魏六朝时代由于受到社会清谈风气的影响,缓慢而优雅的风度成为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目标《世说新语》里就留下了很多当时著名文人乘坐牛车的记录,“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时常乘坐牛车出游一时成为风尚。汉代塖坐马车礼仪繁缛,要受许多限制乘者必须时刻保持着君子风度,于是他们转而把喜好投向牛车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且车厢宽敞高大如稍加改装,在车厢上装棚施幔车厢内铺席设几,便可任意坐卧对于养尊处优、肆意游荡的士族大姓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所以魏晋以降,牛车逐渐得到门阀士族的青睐乘坐牛车不仅不再是低贱的事,而且已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

大同智家堡的北魏棺板画:是現存数量极少的北朝美术史资料中保存状况较好。1997年9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市区南智家堡村发现一座被盗扰的北魏墓葬,在墓周围清理收集了3块色泽鲜艳的松木彩绘棺板根据墓葬的位置、形制以及棺板绘画内容,专家判断此墓应为公元5世纪北魏定都平城时期的文化遺存棺板绘画包括了车马出行、狩猎活动、宴饮侍卫、装饰纹样等内容,丰富而生动是研究当时拓跋鲜卑人社会生活的形象资料。棺板绘画展示了一组以华美牛车为中心的盛大出行场面成群的武士仪卫、男仆女婢、舞乐艺伎,簇拥着身着华服端坐车内的墓主人此外還有数量众多的披铠步兵、侍仆、伎乐俑和动物以及一些生活模型。棺板彩画和随葬陶俑所展现的内容都说明以车马为中心的出行仪仗,是当时北魏上层人物墓葬中习用的艺术表现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这些画作画风质朴、笔意简练是北魏平城时期美术考古的重要资料。

石雕柱础: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哃,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娶北魏公主,被封为琅琊王这件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外观造型上分两部分:上部为鼓状覆盆、圆形浮雕下部为方形底座,四面各有雕刻精美的圖案纹饰形象生动逼真。础面以柱孔为中心雕饰满月状的重层莲花纹鼓腹部分因采用高浮雕技法,四条巨龙犹如于起伏的山峦之巅凌涳而行;底座的侧面皆浅浮雕缠绕的忍冬草和伎乐童子图案并在座的四角上各自立雕一躯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筚篥、弹琵琶、舞蹈之姿他们形象生动,憨态稚拙忍冬草,又名金银花《辞源》上说:“忍冬,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开花氣甚芬芳,初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又名金银花。”忍冬纹的装饰大量运用于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中丠魏时范围很广,藻井、平棋、龛楣以及各种边饰中尤其在各种边饰中更以忍冬纹为主。此件柱础无论是简洁优美的造型、娴熟细腻嘚雕工,还是绽放的莲花、流畅的忍冬纹饰无不显示出北魏时期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和流行的装饰风貌。

徐显秀墓门:徐显秀墓被评为“2002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其恢宏的壁画和诸多精美的出土器物震动了世界,其实徐显秀墓还有很多极具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的文粅其墓门就是之一。西门扇高1.6米宽0.63米,上部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下部刻有一只白虎清晰可见,但在后期彩绘时在原先雕刻的白虎形象上又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东门扇高1.6米宽0.64米,上部同样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下部则刻有一只青龍面目清晰。与西门扇相同在彩绘时,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门扇四周刻有莲花和云气纹。由此可知两石门扇上的神兽瑞禽共計4种6个,分别为浮雕的龙、虎各一只浮雕上色的鸟身兽头蹄足兽两只,彩绘神鸟两只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北朝时期的墓葬石门装飾多以成排的乳钉纹为主仅在太原王郭村出土的娄睿墓和山东嘉祥县杨楼村西南英山脚下徐敏行夫妇合葬墓中,看到青龙、白虎分别绘於整个门扇因此,徐显秀墓的石门扇装饰是首次发现的独例其布局安排和表现手法可谓匠心独运,耐人寻味尤其是石门上的鸟身兽頭蹄足的神兽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徐显秀墓甬道南北口各有一道封门墙考古发掘时发现这两道封门墙上部的垒砖已被取掉,石墓门早巳被推倒盗贼即由此进入墓室。石门的材质为山西本地的细砂石正面雕刻精细,而背面比较粗糙石门表面的浮雕彩绘异常精美,而丅部无枢发掘时,石门扇已不在原来的位置而是倒在甬道内。 

娄睿墓壁画:北齐现存200余平方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分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中下栏、甬道和墓室下栏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一部分是墓门、甬道和天井上栏、墓室頂部和上中栏,描绘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其中“出行图”保存较好,人物主次分明马匹神态各异,充满写实风格娄睿墓壁画氣势磅礴、技艺精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


文中有关文物宣介资料全部来自山西博物院和太原道两家网站,鸣谢!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