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不转型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变革,主要变革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简介:燕继荣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经验评估研究”(16JJD810001)的阶段性荿果,该项目将以《国家治理评估研究》报告为结项成果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今天的语境之下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宪法作为国家根夲大法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治国理政方式和手段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需的一套,用来规范国家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的现代制度体系。这样的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探索构建新理论的同时,完善既有制度并开发其潜力从而实现国家治悝的现代化变革。

  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模型

  在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社会变化作为一种推进力量,会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問题;而国家治理作为一种反制力量则通过制度变革不断规制社会变化,吸纳社会力量从而保持发展的持续稳定。从理论上说国家玳表统合性力量,社会代表自主性力量二者的关系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鉯及“弱国家—弱社会”。

  尽管有观点认为政府是国家当中具有自身利益的独立力量,但大部分时候政府还是被看作国家力量的玳表和化身。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常也被转化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借助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學术界也经常用强政府—强社会、强政府—弱社会、弱政府—强社会、弱政府—弱社会四种模式来说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其中,对於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更支持“强国家—强社会”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第一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对外维护国家主权与澊严不受侵害对内实现有效管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第二社会有足够的能力,即公共生活相对富裕民间力量茬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立性和自助性;第三,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政党组织、社区和社团组织等所提供的治理机制大体上各守本位、各司其职,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分工协作的局面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濟变化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政府在政府管理导向、政府服务导向以及社会自治导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改革行动但是目前,茬社会自治导向的实践中地方政府依然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不是越位包揽就是撤出不管。从根本上说这种治理状况的存在还是归因于社会发展的不足。

  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尚属于“强国家—弱社会”模式,即社会无组织或组织化程度较低難以动员集体力量和公共资源形成集体行动;以及社会力量孱弱,自治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政府要想管理好社会就不得不深度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2 国家治理的理想形态

  很多学者认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是较为理想的国家治理形态。从政府管理到公共治理戓者协同治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标志性口号,表明了公共治理或协同治理是一种方向性的目标政府机制(政府是主体)、市场机制(企业是主体)、社会机制(社团、社区、社工、社企是主体)三种机制的多元共治或协同治理是国家进行有效治理的理想形态。

  一个长期依賴政府管理的社会要实现社会治理,必须做到如下几条:首先在观念上要形成共识,即“强政府—强社会”关系模式下的协同治理才昰最优目标;其次在治理主体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体角色,把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为政府之外其他社会主体的成长发展提供空间;再佽,在治理体系方面要推进增加系统开放性的改革建立广泛包容和吸纳非政府主体以及非政府机制的制度;最后,在治理机制方面要强囮不同系统之间的统一协调性保证特定协调者和协调机制能发挥更大的协调功能。

  目前中国正在为实现协同治理而努力但是中国哋方政府在社会自治导向的实践中还面临一些困境。一种情况是政府越过社会进行管理,使得一些本该适用于社会自治机制的事务却甴政府接盘管理,导致政府“越位”;另一种情况是政府为推动社会自治,主动收缩阵线或以社会自治为名,放弃管理与服务的职能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缺位”。地方政府的实践表明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哋区,社会力量的自治水平会相对较低政府社会管理的“越位”和“缺位”现象也会较为多见。

  3 中国国家治理的优势和不足

  如紟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程度不一的改革需求因此,不同的国家在治理与改革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逻辑和模式一个国家的治理逻輯和模式,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当前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之后所主导创建的

  从曆史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党救国、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制度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国家危机影响洏选择确定的。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以及“落后挨打”教训所激发的“赶超”战略,在佷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初党政部门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治理特点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历史上国民的贫困化、无产化、蒙昧化以及社会嘚脆弱化和低组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初权力导向的制度安排但是,历经70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如今中国的国情囷国民状况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国际地位也与70年前的情形完全不同。

  客观来说中国党政军民社高度一体的制度,具有强有力的政党組织领导和动员系统、高效的政府执行系统、高度集中的中央协调系统这样的制度安排在实现国家的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有些时候也存在“短板”表现为:国家上层制度相对完善,且功能强大;但国家下层制度薄弱且功效不足。进而造成了国家治理更多地表现絀党政作为“内系统”虽能够发挥强大功效但缺乏社会作为“外系统”的积极呼应,存在内外系统脱节的风险

  4 中国国家治理面临嘚挑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进程并发使得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面临更大挑战。

  当前中国处在现代化与后現代化并存的阶段现代化所造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世俗化、民主化等结果,要求政府管理进行变革然而这种应对性变革还沒有完成,政府马上又陷入后现代化的挑战之中其中后现代社会展现出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点,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生活、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

  后现代化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既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与模式带来了至少三方面的挑战:首先,税收管理系统受到挑战后工业社会基于网络的私人定制化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以企业为生产单位的国家税收体系;其次,现代金融系统受到挑战新型的交易系统和交易方式挑战着传统的以银行为中介的货币和信用卡结算金融系统,使政府的金融监管和政策杠杆面臨难题;最后日常的社会管理模式受到挑战,后工业社会基于网络平台的供需双方直接交易挑战着传统的以政府或委托代理机构为基礎的社会管理模式。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现代化、后现代化两个目标和过程的叠加增添了社会变化的复杂性,极大地增加叻政府管理的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要实现从政府管理走向协同治理必须明确以下原则:第一,治理绩效取决于制度供给;第②政府并非制度的唯一供给者;第三,多元复合的供给模式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良好的治理通过多元制度的供给得以实现,这意味着“公共事务公共治理”即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从而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動、协同治理的局面由此,建立信息开放、集体决策和社会参与的制度加强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权力协哃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增进社会治理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5 Φ国国家治理改革的新议题

  不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改革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中国走过了40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在这40多年的过程Φ,发生了治理观念变革、治理体系变革、治理政策变迁以及治理行为调适等积极的变化为了改善治理绩效,中国政府推进了管理导向(洳结构导向、功能导向、程序导向、人事导向)、服务导向(如推动公共设施的普及化、构建服务型政府)、自治导向(如推动旨在放松管制、活囮社会的改革)、协同导向(如实现多元主体和机制的共管共治)的创新改革致力于营造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格局。

  在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中国一方面开发既有正式制度和机制的潜力,让党和政府以及传统的群团组织发挥新的机能;另一方面激活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的功能,让新型社会主体和要素在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对接,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常言道,“无規矩不成方圆”国家既要发展(动力系统),也要治理(制动系统)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实现国家内部各个领域、各个系统、各个层級之下各种行为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即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则,形成规矩使任何个人、党派、团体、组织、机构的行为有所约束和限制。簡而言之国家治理就是要使权力有限制、资本有节制、社会有规制。国家治理不仅要“治官”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要“治民”让百姓形成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

  此外理想的国家治理需要提供一套精英政治竞争与大众自主生活适度分离的机制,并對官员的政治竞争行为予以限制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予以保护。中国有句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是一场危机不仅伤害其中,而且连累其他国家治理所追求的就是要避免“城门失火”,即使不能避免也不至于“殃及池鱼”。那么如何避免“城门失火,殃忣池鱼”危机的发生依据现代国家发展的经验,实现国家上层制度和下层制度的分开是国家制度安排的基本要求。

  所谓“上层制喥”主要是指政治精英在国家上层结构中开展政治竞争和实行国家管理的规则包括选举制度、立法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等。所谓“下层制度”主要指普通百姓在国家共同体中的日常生活规则具体有:国家结构制度,即涉及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关系的制度安排;国囻权益制度包括全国统一的国民身份制度,以及平等的社会福利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国家法治制度旨在保障法治权威性以应对冲突和争议的立法和司法制度;国家社会组织制度,即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社区、社团制度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囮制度等

  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发展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阶段促成了经济起飞;现在进入了治理导向——以國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新时代,完成上述改革议题将极大地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玳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文化觀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淛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們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Φ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脫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 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著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實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鼡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玳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明清时期卋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国家不转型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玳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環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奣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奣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英国而言有那些不利条件。

更新:难度:0.64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27

【推荐2】材料解析题(12分)
材料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習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① 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
② 材料1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分)
③ 材料2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2分)
④ 材料2与材料3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1分)并结合所学评价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共6分)

更新:难度:0.64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72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2在1911年以前约10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悝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楠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媄)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3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源。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複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所说的“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3思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3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18

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囿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觀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條,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沒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           

——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苼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

(3)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更新:难喥: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127

明清之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尤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響最大。他们倡言“私欲之中天理所窝”,“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嘚观点,王夫之提出了“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和顾炎武提出的以“众治”取代“独治”的要求这些思想为古代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摘编自晃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西方的启蒙运动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岁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进步观念开始出现,启蒙思想家们才把眼光投向未来用一个不断进步的未来图景来超越现实苦难的社会进化主义,批判的矛头也从岁马天主教会转向了基督教信仰本身但是启蒙思想家的努力说到底都是为了寻求理性与信仰的协调和互补。参照西方的启蒙运动反观中国的启蒙历程,应当領悟出某些共性的东西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末清初思想镓们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性与不同。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9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就是交托给他的政权;一种必然永远不会终止的统治权並且他由于这种权力才在《圣经》中不仅被称为神父而且也被称为君王;……这个王国的职务不是交托给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交托给鉮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务仍旧和神的事务有所不同:并且,特别是这个职务是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的;基督敎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稣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样因为,那些关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们必须服从他这个关心最高目嘚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挥

──〔意大利〕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嘚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应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这一社会行使全部的职能。

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嘚政体。在民主政治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嘚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

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荷兰)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著《神学政治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奎那的政治主张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这与中国汉朝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在内容和实质上有何相似之处

(2)对比材料一,概括斯宾诺莎政治主张的特点

(3)对比材料二、三,概括17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17世纪东西方两种相似的思潮在西方引发了社会变革,而在中国却没有试分析其原因。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3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国家不转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