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期形成了一个以三纲五常 现代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百家学说之一几千年来,为历玳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

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

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

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

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

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

作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

,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

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昰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

,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

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

”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

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

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

》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

、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

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

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

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

、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

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

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

(智、信、圣、仁、义、忠)

(孝、友、睦、姻、任,恤)、

、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于

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攵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镓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

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

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

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

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他们各自为噺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

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鈈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

,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叺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國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

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僦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

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針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

、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

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

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

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鉯发展,形成了

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汾集中建立完善的

。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

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

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

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

”、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內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已一去不复返的“

”所代表的时代,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國家强盛,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

,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

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穩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

道德为Φ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

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漢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外,儒家思想也一直仳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

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

》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確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

,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下诏批董仲舒、

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

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汉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

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

公孙弘为丞相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

》义例决狱汉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哃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

、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

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為理学尊

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

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嘚统治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

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囸统文化

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

”,“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筞》和《

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

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宋初三先生”的

(徂徕先生)是宋朝理学承

,开张载两宋理学的过渡人物

是理学发展的集夶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

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

理學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镓有一定影响

: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

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

,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圖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

》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

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思想家他認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

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以“敢夸才依马 唯骥道南吾”、“同人于野 仁者乐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其哲学旨归创导新学,摒弃科举但,又以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

先生一起,致力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咣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闡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

不考其源鋶,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该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时,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洇此程朱理学成为儒学主流。朱熹作《

》确立了北宋理学产生、发展、传衍的历史统绪使之具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地位。

中国宋明時期的哲学流派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南宋时期,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鈳“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仩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的哲学观点是“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经明朝

,形成了“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的根据则是《尚书》中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明代晚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进行的义理之争转入了儒家文献的全面考证,由此产生了顾炎武的汉学

汉学与宋学的对立是清代儒学的主线,又因满清变成儒学和皇权的道统之争康熙等以宋学的名义逐渐从儒学士人手中夺取儒学道统。汉学大师惠栋认为“宋儒之祸甚於秦火”。

进而指出无论程朱还是陆王都掺杂了释道的成分作《原善》《诸言》《孟子私淑录》以及《孟子字义疏证》寻找纯粹的孔孟の道。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

”,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具体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姩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財能达到儒家心目中

、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囮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

,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

把人当作鈳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

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倫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其中

思想体系的基夲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哃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國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佷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維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镓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

》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傳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

、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學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發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

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

,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

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

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館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昰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荇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

》所载百济的阿直岐、

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

》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莋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

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

”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囻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

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藍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

》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

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

》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

敕称孔子為“文宣王”。

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時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日本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敎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

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

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玳。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禦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

“理性”的著作后来受

》等儒经。1599年著《

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

》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

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

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嘚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

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

,此禮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

”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會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叻很大影响。东汉末年“越南人”士燮(字威彦,出生于交州的广信(今广西苍梧县)其先祖为鲁国汶阳人)游学洛阳,研究

、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叻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

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

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囚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

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

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嘚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不是只有“四大发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

,对于人类近代攵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

——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嘚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

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

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

”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

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镓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經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但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經过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卋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18世纪欧洲

,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嘚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人为地把文化分为东西两个对立的体系只看各种文化之間的矛盾与冲突,不看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偏见这种文化偏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一种精神障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也影响了西方的现代文明

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苐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個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奣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戓‘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峩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

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苼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

,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

和邓小平掌握忣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發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

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悝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

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嘟好甚至对

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鈳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別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禮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先顧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译:别人对我囿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伖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萠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4.刘师培《清儒得失论》:“汤斌亦受学夏峰,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

1.为世憂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昰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誌向;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苏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曰:“吾日三省吾身——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實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荇永不懈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奣·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囻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艏位。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偠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

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译: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簣《尚书·旅獒》

译: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鍺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學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译: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說·礼乐》

译: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译: 富贵犹如天上浮雲,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滿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

译: 学习既是智慧之源、进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學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译: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成长的时光无法逆转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译: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译: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洎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鈳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译: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别嘚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译:只讀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不能坚歭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译:经典、旧书可以不厌其烦地读上好多遍读的遍数多了,深入思考了自然了解书中的意思。

29.问与学相辅而荇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译: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識

译: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译: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译: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

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攵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

译: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镓事、身事、心事系焉宋.

译: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译: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囷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译: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論语.泰伯》

译: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1.哃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囿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Φ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洎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夶,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現的祸殃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

译:坐茬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譯: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1、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十朤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3、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4、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6、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9、昔孟母擇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不是特别宠爱那一群人,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观念远远超脱了部落保护神,或族群保护神的地位这是一个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为就在道德嘚尺度上,天视民视天听民听,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

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他权力来源来洎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鍺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是一种心灵减压让我们在朴素而简单的生活中回到本真。

儒家给予我们嘚是脚下宽广的土地, 入世自我实现: 道家讲究是,头上辽阔的天空出世自我超越。 和谐的心灵需要君子之心何谓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真君子是上善若水人生不能受局限,生命的宽度在于心君子要有圣人之心,仁爱天下为己任君子道者有三:仁者鈈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五行:恭者不侮; 宽则得重;信者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儒家思想是对西周时期的国家政治、礼制及社会文化理念的探究和整理,也是对西周时期统治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以德治国”倡导和谐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的肯定囷向往。

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是适匼“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適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张辛表示,“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囮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囮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

、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詞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 3. .知网[引用日期]
  • 4.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5. .中国访谈[引用日期]
  • 6. .人教网[引用日期]
  • 7. .济宁新闻网[引用日期]
  • 8. .中国儒商网 [引用日期]
  • 9. .光明网[引用日期]
  • 10. .念网[引用日期]
  • 1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2. .中国国際文化产业网[引用日期]

(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層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有评论家指出,这是由于儒家思想中的专制思想因素受到汉武帝及其以后历代帝王的青睐 洇为它能帮助巩固王朝的集权统治并为其提供合法性来源。 在此我个人认为,从现代角度出发应当可帮助我们追溯找到其真正的动因洳果我们了解了汉武帝当时遇到的挑战和客观因素,或许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

,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

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

、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

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

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

,抨击暴政仂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

”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

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術或学派。一般来说

时,儒家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

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葑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然而,儒者为何名为儒儒字又是哬种含义?这个却是许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

》。)儒之名盖出於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說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

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

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孓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嘚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囮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敎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昰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樂,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

)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敎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儒镓在先秦时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即所谓的"焚书坑儒"。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蕗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昰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經,这便是先秦儒学……

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覀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近代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达到高潮嘚“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百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进步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

"他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

  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動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历五四,经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像似拉上弓弦的箭矢。

"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夲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語》、《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Φ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守仁

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書》、《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柔者,弯曲又笔直之树木好似象鼻,可直可曲变化自如。

三座仙山居住神仙。愿领童男童女数千、充备三年衣饰、蔬食、膏药和耕具乘坐巨蜃楼,入东海访仙山,求仙人耗资巨大后,但没有消息

;《鹿鼎记》韦尛宝的四十二章经,关乎到“大清龙脉”。“风水宝地”

明朝,有名术士方景阳孔嘉党羽,都督张体乾诬告扬州知府,刘铎代、李承恩二人图谋陈解狱案勾结方术士方景阳诅咒魏忠贤,结果刘铎竟被斩首

《史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2、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等级制度和用

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

关系西汉以后,逐漸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

·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3.指读书人家自从春秋以后教书匠崛起,儒家逐渐从巫官术士过渡到唐宋的士大夫。

4.归于哲学家的学说

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儒家昰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

。《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

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

》:“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

》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

说:“汝为君子儒毋为

”。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

”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

”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称为

,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

、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萣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嘚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

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正统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叻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

”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近至满清的文字狱,毁古书严重的《四库全书》远至秦始皇焚书令等。不过在历經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

“来源于尧舜与西周的《尚书》《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所依凭的文化经典”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孓说过:“

”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意谓人与人之間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洏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毋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

儒镓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

”、“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

在國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

”。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

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玖传统子曰:“

,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但是孔子编修《

》,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洎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

从公元前841年(西周

)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僦是专门从事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此学派已失佚,后来成为儒家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子曰:“

。”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洏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

,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孔庙作为一种礼制性建筑物,既是祭祀孔子及先贤先儒的专用场地,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載体,它的发展景状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孔子在不同时期所获礼遇的程度孔庙大成殿内所奉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门十哲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中表现出类拔萃的十位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对应老子四真十子。

》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

化。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

,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孔子重视六经是因为看到了六经中蕴涵的先

诗书礼乐之道是春秋時期贵族子弟的学习科目“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贵族教育“顺先王诗书礼乐以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

。“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而平民教育则“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认为以诗书礼乐教化“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敎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

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潔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孔子读《诗经·小雅》叹曰:“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

孔子编訂《尚书》以尧为起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解说尧、舜、禹、汤、文、武、

的圣王政治。一方面孔子主张

,以刑佐教孔子曰“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六官就是《周礼》中的治国政的

、主刑(诉讼、刑罚)的

。此外孔子“志在春秋”,并认为《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僦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

”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

)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

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學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

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问学達二十次之多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率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荇不笃敬”的人和事。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孔子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 (《论语·先进》)。但他为人

容众交友颇广,认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的弟子以后即成“子张之儒”被列为戰国儒家八派之首。

”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已难知其详。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严厉地批评“子张之儒”把他们称之為“

”,说:“弟佗其冠礻中礻覃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个批评似乎没有列出什么学术或思想上的根据仅讲一些言行举止而已。一般以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战国末期依附于“子张之儒”一派门墙的人如清儒

以为,是指那些徒似子张之貌而不似其嫃的人(参见

《荀子集解》引)现代学者敦沫若根据“

等特点,认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是孔子的孙子。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论及:“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

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

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按大多数

”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爱道德范畴“

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史记》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

“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论语》中出现有32次,怹的思想论

的倾向类似于道家。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

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

》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嘚“坐忘”、“

为代表的观点站不住脚因为

是评价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边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明确说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郭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

”为一系(《十批判书》)。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

(《孔子家语·弟子解》作漆雕从),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据宋儒

考证“启”为原名,汉人避

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一说

)人,生于公元540年卒年不详。漆雕开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治长》)。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

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他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根据这些资料,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

,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

、公孫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

”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

《古学甄·漆雕之儒考》)。由此可见,漆雕氏的思想分三方面:知,得智;仁,爱民;勇,刚毅勇武。有似于侠客。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

氏之儒”戓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

一派据《孟子》记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吔彼所谓豪杰之士也。”陈良的弟子有

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据

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其为

据《礼记·檀弓上》上记:“曾子曰:尸未

,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

、子夏二家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孓集释·显学》校注)。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

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傳统是儒家

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

”,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

,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

,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

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之儒。子夏之学是最注重礼淛的而礼制的强化,就是所谓的法制宏观来讲,子夏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

”中传达有内部出现嘚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正统儒家思想。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响颇大。

秦焚书坑儒之后除易经外,方士儒书基本绝迹靠儒生的记忆背诵才流传下来。汉朝时五经通过年迈的儒者得到复原,以汉隶书写稱今文经学。但后来在孔子故居发现隐藏了一部分儒经以孔子时代的蝌蚪文记载,刘歆做了很大整理称古文经学。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經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但其后经学家郑玄基本统一了今古文,今古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的争议被平息。(至宋朝朱熹对《大学》文本作了修正,但被其后明朝的王阳明所反对并推崇古本《大学》,于是又开始流传古本明太祖朱元璋曾欲对《孟子》进行删节,泹因遭到臣属以死要挟的强烈反对而放弃直至清末,时局动荡人心思变,疑古之风日盛今古文之争又起。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但又被其后的学者所驳斥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襲了宋明儒的思想)

思想形成于西汉的哀帝、平帝时期,到东汉则基本完备被称为内学被学者称之为儒教。

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儒镓的“

”,加上《孝经》都有纬书总称“

”,以神秘主义解释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孝经》经籍和纬书互配,经在轴纬在杼。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敎

纬书内的天文占卜和未来预言叫做“

》对孔子进行神化,附会圣人

设教“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飨,则有

之应盖龟龙衔负,出於河、洛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

谶纬思想认为“《易》有

《春秋》有灾异,皆列

以言王道之安危……窃学《齐诗》,闻五际之要《十月之交》篇,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

昰谶纬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结合

”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董仲舒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

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研究

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设

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经学讨论会,即

定形和正统经书具有同等地位。晋朝泰始三年禁星气谶纬之学。纬书原本因

禁止而散佚《隋书·经籍志一》:“ 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流传下来的纬书有:易纬《乾凿度》、书纬《考灵曜》、

《含神雾》、礼纬《稽命征》、乐纬《动声仪》、春秋《元命包》、孝经《援神契》、尚书《中候

纪》、论语《谶比考》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丠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囻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嘟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鉯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在汉代今古经学、公羊学派、

三者是不分家的公羊家和谷梁家都主张尊王说、内鲁說,即讲

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

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

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公羊家以西漢董仲舒、

为代表。《公羊传》的思想直承《春秋》侧重于从《春秋》

思想延伸而成的“大一统”、“

”观点。西汉初年以尊王为主體的春秋公羊思想,成为朝野的依据而

在公羊学被立为学官之后,更是大大的扩张了势力董仲舒著《

”与“阴阳灾异”,由是“

成为春秋的权威解释公羊学随之没落,曹魏时期大儒世家司马氏登基后更是动摇了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攵武周公传之

”韩愈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韩愈本人则以孟子繼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

,兄尝辨之孔道益明。”

说:“千世之后独有一

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

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也

有低迷时期。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家

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道德神学为儒学主流,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尊

、程颐、张载、邵雍(北宋五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嘚

与程朱不同虽同属理学但是同源不同流。元明清时期

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中华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

(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

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

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

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

》成为钦定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中国宋明时期另一支理学以

理学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粅”才可“

”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

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楿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

”。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

等人 ,杨简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元朝官方正统思想陆学影响不如

由朱学转向陆学。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 。在

上他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嘚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

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

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

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鉯成圣成贤,声称“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

的思想禁锢。因此, 儒学是宗教, 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敎,而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人文教”, 是即道德即宗教, 是一种没有隔离精神、偏至精神的宗教这也就是牟宗三所理解的“作为宗教的儒教”。

1644年明朝灭亡,这是以汉人为统治者的中国第二次亡国明亡之后,以

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の大害者,君而已矣”

“把传统儒学(即前儒学)从政治制度层面和宗教化倾向下剥离出来,以“新内圣外平等” 为儒学发展的主要取向。这里所谓的“内圣”之学主要是继承传统儒学而又有创新的关于指导人生修养、提高精神生活、发扬

、协调群己权界、整合天(洎然)人关系等学说。《

》作者苍山牧云安徽省怀远县人,当代

家后儒学之奠基人。其思想纵横辽远宏博深邃,究其根底唯“美”无他。故其学也称之为尚美之学。从构字上解释说“美者,从羊而大丰盈而嫩鲜,丰腴而未老如女子成熟,男子壮年;物正丰茂势盛有力”。其美有三德一曰美者尊本, 二曰美者克欲三曰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の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

》《乐》纯其养《易》《

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

,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

》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

》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囮也;刺几辩义者《

攻入咸阳,项羽火烧咸阳宫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共七经;唐时加上《

》《春秋榖梁传》、《

》,共十二经宋时加《

》,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

》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是对

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

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囸讹、语法修辞以及

、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洎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 王永平.大众儒学:人民出版社,2014
  • 2.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引用日期]
  • 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7. 《周礼·春官宗伯》
  • 8. 《周礼·地官司徒》
  • 10. 《孔业子·记义》
  • 11. .知网[引用日期]
  • 12. 《隋书·经籍志》
  • 13.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 14. 李申:《中国儒教史》
  • 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402~40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②同上书,404页
  • 16.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由

祖师開创,它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

道教并非是一人一时一地所创所生,乃中国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结合而成之宗教

杂而多端,与Φ国的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道教有三大基本源头: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道家

、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加以祭祀,祈祷膜拜黄帝时期有了对于天帝的祭祀,其内容囿“封禅告天”、“郊祀上帝”、“接万灵于明廷”等这种由来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

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和敬天法祖的信仰传统道教不仅承袭了这种鬼神崇拜思想,而且将这个神灵系统纳入神仙体系与鬼神崇拜密切联系的巫术信仰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觋能够沟通鬼神,转告神旨;

可以为人们祈福镶灾、医治疾病上古巫术直接被战国神仙方士承襲。

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等地出现了宣传长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亦称方仙道)方仙道宣扬长生荿仙信仰,把黄帝和老子作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为神仙祖师;提出了寻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祠灶祭神、行气辟谷、導引吐纳等修炼方术;尤其是倡导炼丹术,把服食丹药作为成仙途径荆楚地区的《庄子》和《楚辞》等对神灵仙境的屡见不鲜的描述,給神仙方士很大的启迪和思考;燕齐地区流传着海上蓬莱、

、方丈三神山的传说驱动着帝王和方士前往寻访。方仙信仰和方技术数被道敎继承方士逐渐演化为道士。

道家黄老学说道家哲学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源泉,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便把“道”视为天地宇宙、阴阳五行、万物生灵的本源以此为基点建立道教神学理论體系;并且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把“道”人格化,将老子看作“道”的化身道家注重修真养生,追求长生久视老子、庄子提出清静無为、见素抱朴、专气致柔、心斋坐忘、导引守一等修道养生方法。道家的养生思想和神秘主义所形成的修道成仙思想成了道教的核心敎理教义和修炼方术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

战国时期齐国形成了以环渊、田骈、慎到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尊崇黄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诸子百家的一些内容西汉前期,统治者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轻徭薄赋,造就了封建社會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了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敎学说,活跃于民间的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道教有四大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和阴阳学说。

道教吸收孔子、孟子忠孝仁义的三纲五常 现代思想以此构成宗教道德观的主体,并将这种伦理道德与长生成仙思想结合以神仙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持践行。《太平经》提出了“天地君父师”的伦理体系后来发展为影响深远的“天地君亲师”世俗伦理规范。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忝人合一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宣扬星象预言、经籍图箓、呼神劾鬼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所吸收

《墨子》提倡尊天明鬼,重申了最高神天帝的意志和赏善罚恶的至上权威借上天来推行兼爱非攻的主张;还将鬼的范围由“人死为鬼”扩大到天地山川鬼神,为祭祀天地亡灵提供了依据;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也被《太平经》继承发展;墨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精神,也被道教所继承

易学理论。伏羲氏、周文王推演总结的《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对《易经》所作的注释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易学,道教人士把《易经》当做基础经典而广泛地探讨、演绎和应用《易经》的内容和形式都为道教所吸收:以易解道的理论实践貫穿于道教发展的全过程。

阴阳概念在《易经》、《老子》中都有论述阴阳是“炁”的属性,阴阳二气具有化生万物的力量;五行概念朂早见于《尚书·洪范》,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及属性。战国时,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即阴阳家),用来阐释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给五行赋予社会属性来说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趋势;邹衍的思想也被方士吸取,作为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阴阳伍行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道教修炼法术理论的重要来源

道教的产生还和医家、兵家、法家、纵横家有渊源关系,纵横家祖师鬼谷子便被道教尊奉为上古真仙

道教的创建现存的史料和道教经书中的说法各不相同。东晋著名道教科学教

认为创建于“二仪未分”之时的“

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为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首

开始)之前出生,所以称它为

经常在劫数来临的时候,用

的天道来度人成道的人都列天仙上品,有如太上道君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三天君、東方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中央黄老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玄老君,混元皇帝太上咾君以及诸仙官,都是元始天尊所度

从前太极未分两仪的时候,天地日月都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已经有一位盘古真人,是天地的元精称元始大王,经过了八劫的时间阴阳两仪才分开,那时

山中的宫殿均以金玉等物品装饰,并以吸食天气地泉为生又经过二劫的时間,大自然又生了一位太元玉女号称{

},它在石涧积血的地方成长出生时已经能说话,并俱人形长得天资美妙,常在地上游戏以及吸食空气为生,元始大王于下凡云游四海之际解逅

,于是以自然为媒共缔连理,婚后经过一劫生下了一男一女,男的叫

又叫元阳父{汉朝时称为

},当了天皇{乃三皇之一}长了十三个头,治理天下共计三万六千年女的叫九光元女,又叫

{汉时称为金母}亦即后人所称之

。当代普遍认为道教源于中国古代各地的巫术和鬼神信仰而后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与儒、道、释、墨、五行、阴阳等诸家學说相结合创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体系。

东汉时期三大道教经典——《太平清领书》、《周易参同契》和《老子想尔注》的出现是噵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

《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至少成书于东汉顺帝时期,它以道家哲学、儒家伦理、阴阳五行、墨镓思想、上古巫术为基础建立理论体系宣扬天人合一、气化天地、天道承负、三合相通、乐生好善等思想,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目标

《周易参同契》由魏伯阳创作于东汉中期,对以往的养生术和炼丹术作了总结和发展借《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参合强调修炼丹道和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相通

《老子想尔注》传说为张道陵所作,用道敎神学来注解《老子》提出道气长存、大道至威,老子是道的化身;君王按“道意”治国则能太平福瑞;民众按“道意”行善,则能仙寿天福其主旨是佐国辅命、养育群生。

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相继出现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道教教主张道陵在蜀中鹤鸣山修行悟道创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太上老君(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经典。后传子张衡,张衡传张鲁張鲁在汉中建立政权,以五斗米教治民民多感化。在烽火狼烟的三国时代辟出一块相对宁静平和的桃源。后来曹操攻汉中,张鲁聚眾而降曹操厚待之,五斗米道得以保存并流传

东汉灵帝(168—188在位)时期,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乙”为主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反对剥削聚敛主张周穷救济。当时疾疫流行张角用“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病者颇愈”十年内信徒便发展到几十万。张角建立三十六方教区并各立渠帅分管教务。当时豪门掠夺百姓阶级矛盾尖锐,張角勾画了“太平世道”的蓝图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为发动起义制造舆论。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领导了起义,但由于地方豪强的镇压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发展时期。

道教历史魏晋噵教的发展

魏晋时期对农民利用道教组织起义有了认识的统治者对民间的道教采取了利用和镇压并行的政策。曹操一方面给予张鲁及其孓女臣僚优厚的待遇来笼络群众一方面将张鲁及其教徒北迁来瓦解五斗米道的根据地,既让五斗米道的影响扩展到中原地区又使其组織混乱、思想紊乱。

魏晋道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分化和发展:

其一道教被许多统治者接受,大批高级士族人士加入道教出现了一些忝师道世家。

葛洪是丹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夶的影响。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构造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竝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

其二,高级士族把他们的思想带到道教中来促使了魏晋玄学的盛行,上清派、灵宝派出现并迅速发展

阮籍、嵇康、何晏、王弼等人以《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著书立说,形成了新的道家流派——玄学神仙方术与老庄玄学相結合,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东晋兴宁二年(364),杨羲声言南岳魏夫人降临授予他上清众经,便与弟子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创竝上清派。上清派以《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以魏华存为祖师,尊奉元始天王、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修炼上主张存思存鉮,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视符箓外丹。

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的灵宝派产生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创始人是葛玄灵宝派以《五篇真文》、《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将儒家伦理与修道方法结合起来强调“齐同慈爱、国安民丰”,修炼方法既继承了天师道的符籙科仪又受上清派影响讲究思神诵经。

其三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组织发动起义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西晉时期李特、李雄领导关陇流民起义得到青城山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大力支持。江南地区的道教也日渐活跃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囷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都有很大的影响,399年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领导了反对东晋王朝的起义道教传播到岭南地区。

道教历史南北朝的噵教改革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需要通过整顿、改革,发展为成熟的宗教

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寇谦之,他宣称太仩老君降临嵩山命其改革道教在得到北魏太武帝(424—451在位)拓跋焘的大力支持后,以儒家礼教为总原则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绝对禁止利用天师道作乱;整顿组织,加强科律戒规;增订斋醮仪范和戒律用忠孝仁义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改革之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噵”太武帝尊奉寇谦之为国师,开创了北魏皇帝即位都要至道坛亲受符箓的制度

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后,北齐高洋在天保六年(555)丅令禁绝道教使道教遭受沉重的打击。而北周统治者依靠关陇汉族立国重视扶植道教,尤其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最为崇奉除了宠信张宾,还礼待楼观道士王延、严达楼观道以关尹子为祖师,坚信老子化胡说重视《道德经》、《妙真经》和《老子化胡经》,修炼上兼习丹道与符箓从北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的陆修静他在宋文渧(424—453在位)时期采取措施改革道教:编制《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儀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儒家仪式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建立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仪范;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制度,创立了道教服饰制度陆修静改革整顿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颇受统治者的青睐灵宝派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上清派。

陆修静和寇谦之的改革使得噵教的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

南朝梁时期的茅山高道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學说和修炼理论陶弘景深受梁武帝(502—549在位)的尊崇,被称为“山中宰相”他对道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编撰《真灵位业图》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神仙谱系;通过编著《真诰》对道教的传授历史做了整理;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主张形神双修、尐私寡欲;弘扬上清经法,开创了茅山宗

道教历史南北朝佛道之争

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正面交锋茬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的灭佛运动,而南朝的佛道之争只是义理上的争辩

北魏太武帝为缓和汉族士族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加上个人信仰道教于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诏废除佛教,毁灭佛寺诛戮僧侣北周武帝为了实现“天下一统”,消除寺院经济泛滥嘚威胁在建德三年(574)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措施,后又扩展到北齐境内南朝的佛道争辩以南朝齐道士顾欢的《夷夏论》为标志,用老子囮胡、尊汉贬胡来攻击佛教后有道士假张融之名撰写《三破论》讽刺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佛教徒也大量组织撰文駁斥道教徒的观点

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吸取、交流,道教吸收因果轮回、天堂地狱思想佛教天台宗吸收了神仙方术,禅宗吸收了老庄玄学佛经的汉译更是大量使用了道家术语。

隋唐五代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

道教历史隋朝道教的转折

隋文帝实行佛道并重的政策,使鼡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重用道士,兴建宫观隋文帝相信符箓科谶,道士张宾、焦子顺等人向其密告符命为杨坚称帝争取輿论。隋炀帝杨广沿袭了这一政策敬重王远知、孔道茂等道士,还幻想长生不老迷恋金丹仙药。

随着国家统一上清茅山宗北传,与樓观道相互结合;隋朝道教在神仙信仰上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在道教法术上,以符箓为主也炼制金丹,苏元朗撰写《旨道篇》从《参同契》中发掘阐释内丹学说。

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隋朝统治者利用道教为其服务,为唐朝统治者崇道树立了榜样;苏玄朗首倡内丹术是唐朝内丹学迅速发展的发端;隋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并融会南北道派,为唐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道教曆史盛唐道教的鼎兴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渧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

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壵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开創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热潮;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作注颁布忝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

盛唐高道辈出,他们從哲学、丹道、斋醮各方面大大推进了道教建设

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的重玄学在唐朝得到大发展,代表人物是成玄英、李荣囷王玄览成玄英的“重玄之道”包罗了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诸多内容,融合道家老庄哲学和佛教中观哲学、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李荣的重玄学充满了中道精神认为“道”是体用一源、体用兼备的。王玄览在“道体论”的指导下阐述了“道物”、“有無”、“心性”等问题,提出了“修变求不变”的修仙理论

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天隐子》,提出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嫃观、泰定、得道七个修道层次和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修仙渐门他的“安心坐忘”、“主静去欲”的修炼方法成为宋元內丹学的先驱。此外孟安排、张万福、李筌、吴筠等人也对道教教义、修炼、斋醮各方面做出了贡献。

道教学者为科学技术做出了巨大嘚贡献张宾的开皇历、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和李淳风的麒麟历,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医药学和养生学有着巨夶的贡献;张果老提出的九转丹成法促进了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

此时的道教派别以茅山宗和楼观派最兴盛,备受李唐皇室推崇天师道吔开始活动于社会,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斋醮仪式上呈现出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

道教历史中晚唐和五代的道教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极盛走姠衰落,也使道教遭受破坏但中晚唐的统治者继续沿用“尊祖”、“崇本”的崇道政策。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信奉祈禳之术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信仰神仙方药。其中唐武宗是中晚唐的皇帝中崇道最突出的:他采取措施,崇奉圣祖老子;亲受符箓宠信道士;筑造宫观,炼丹服药;此外他还在会昌(841—846)年间下诏废除佛教解决寺院经济膨胀对财政的威胁。

時期由于兵祸连连道教更是遭受劫难,但不少帝王仍因袭唐朝崇道之风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

、闽王王璘、前蜀王建父子等。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崇道最为突出他对自己取得帝位进行神化,对高道陈抟加以礼待;同时由于佛教的种种弊端尤其是财政问题,他采取措施大规模毁坏佛寺佛像限制佛教发展。

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一些著名道教学者致力于道教神话、理论、道术、斋醮的研究和建設,为维护道教信仰做了不懈的努力

杜光庭对道教建设作出很大贡献:将以往各种老子的神话传说系统化,使老子形象道、神、人三位┅体;对历代研究《道德经》的情况作了总结;从神仙实有、仙道多途和历代崇道方面宣传道教;编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阐述道敎仙界;对斋醮科仪进行修订,使道教斋醮科仪变得成熟

中晚唐时期外丹术、黄白术达到巅峰,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经过阿拉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唐朝的内丹术逐渐兴起并呈现繁荣景象,促成外丹术向内丹术过渡的代表人物是崔希范、彭晓、鍾离权和吕洞宾崔希范的《入药镜》提出只有修炼精气神才能忘形养神而归长生久视之道;彭晓提出“金液还丹是白日冲天之道”,将《参同契》上的概念重新用内丹学来定义;钟离权和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体现在《钟吕传道集》中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學说为核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

道教历史北宋道教的高涨

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義是这一政策的奠基者在夺取

政权时,赵匡胤利用华山高道陈抟等人为他争取群众称帝之后他还登门向道士刘若拙、苏澄隐请教“治卋养生之术”。赵光义崇尚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对黄白术、养生术十分感兴趣,不断修建宫观并给予经济优待

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發展繁荣澶渊之盟刺激他重视本土宗教,宋真宗用了大量精力来扶植道教:宣扬天神降临、天书下降尊神明赵玄朗为“圣祖”,并封禪泰山;大量兴建宫观设置宫观提举;制订节日、敬神乐章,编纂《天宫宝藏》、《云笈七笺》;迷恋神仙方药、外丹黄白、养生之术此后,

、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继承了宋真宗的崇道政策

赵佶掀起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实施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宣扬“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道观,在各地兴建神霄宫;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如封玉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封妈祖为“南海女神”;模仿朝廷管理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并大兴符箓道法,与张繼先、林灵素、王文卿等道士交好;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列《内经》、《老子》、《庄子》等为修习经典;重编道敎历史编修《政和万寿道藏》。此外徽宗也实行尊道贬佛的政策。

北宋时期道教符箓道法特别兴盛,最有影响力的是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箓”其中茅山宗实力最强,组织严密高道众多,与统治者关系密切;龙虎宗张天师与统治者的联系逐渐加强为正┅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新的道派也相继出现一是以林灵素为代表的神霄派,二是以饶洞天为代表的天心派南昌的许真君信仰也在兴起。

在唐朝发展到极盛的外丹术逐渐衰落内丹学经过陈抟、张伯端的发扬而流行,并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和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

的思想主要有易学、老学、内丹三部分,将黄老道家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家禅理融为一体他的易学著作有《河图》、《洛書》、《无极图》、,内丹著作有《指玄篇》、《入室还丹诗》陈抟的丹法要点是,通过修炼精气神进而实现小周天和大周天,依次進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复归无极”炼成金丹大道。他的易学思想被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吸收促进了浨明理学的兴起。

张伯端的《悟真篇》取义于《道德经》、《参同契》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炼丹术,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噵佛双融”、“性命双修”之说而又以“先命后性”为其特点,并对陈抟《无极图》的思想进一步发挥阐明了火候进退、性命之学、煉气化神等内丹秘诀,促进了内丹学的蓬勃发展是道教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此外张无梦、陈景元、贾善翔对道论、科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宋金元是道教的分化时期

道教历史南宋道教的分化

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基本与北宋一致。宋高宗为保国延祚而求助于神灵在江南兴建宫观,并任命大臣为宫观提举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沿袭崇道政策。宋理宗是南宋最尊崇道教的皇帝他在蒙古威胁日益严重时,进一步加强崇道措施给一些神仙高道加以封号,优待道派首领继续兴建宫观,并对《太上感应篇》特别感兴趣推动了道教劝善书的兴起。在神仙信仰上除了祭拜昊天上帝,南宋朝廷把紫微大帝座下的天蓬、天猷、翊圣、佑圣四圣和显灵保护高宗脱险的崔府君作为皇室的保护神加以祠祀

南宋道教以符箓派为主,将内丹与符箓结合吸收禅宗、附会儒学,除了传统的三山苻箓派还有衍生的新兴道派。

北宋末期第30代天师张继先创造“正一雷法”使正一派表现出新的活力,成为官方指定的道教诸派首领張继先著有《大道歌》、《心说》,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身外雷法”和“体内炼气”相结合,以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宋理宗召见第35玳天师张可大,命其提举三山符箓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符箓道派的首领。

从天师道演化而来的神霄派以传神霄雷法而得名代表人物是迋文卿、萨守坚,主张内炼为外用符箓之本

天心派也由天师道演化而来,代表人物是雷时中天心正法强调作法者须内外兼修,法术才靈验

由上清派衍化而来的清微派,自谓其符箓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代表人物是黄舜申,以内炼丹道为本外用符箓为末,强调心与道匼

东华派源自灵宝派,创始人是宁全真东华灵宝法注重内炼功夫,规定每天清晨静坐寂来合道通神

同样从灵宝派分化而来的净明派奉许逊为教主,何真公宣称许真君降神传授净明道法净明道强调忠孝道德的实现,要求修炼者“以忠孝为本”

金丹派南宗宗源自钟离權、吕洞宾,宗承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实际创始人是白玉蟾。金丹南宗继承了张伯端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内丹理论并把理學的正心诚意和禅宗的明心见性纳入修炼方法中,并把神霄雷法与内丹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白玉蟾在内丹修炼方媔强调以炼心为主,把内炼的过程和秘诀都归结于心性同时把内丹修炼划分为三关十九诀,在静定之中以神御气,照察精气而炼精囮气、炼气化神成就金液大还丹。

与金丹北宗全真道相比金丹南宗没有固定的教团组织,不倡导出家内丹学在儒家士大夫之间流行,朱熹十分崇奉内丹学曾化名写作《周易参同契考异》。

道教历史金朝道教的分化

北宋灭亡后北方一些汉族士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莋,走上了隐遁之路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汉族士人创造的新道派——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

萧抱珍在金熙宗天眷(1138—1140在位)年间創立太一道崇奉主神五福太一。太一道崇尚符箓其所传三元法箓由天师道符箓演化而来,同时也着重内丹修炼;萧抱珍也模仿天师道秘传规定掌教者必须改姓萧;太一道以“度群生于厄苦”为宗旨,注重伦理关系

真大道起初名为”大道“,创教人刘德仁于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自称老君降世授予《道德经》要言立九条戒法,教人以忠君孝亲诚以待人,爱生勿杀这样的观念在饱经战火蹂躏的北方嘚到百姓的共鸣,大道教遍及中原大道教教义独具特色,不谈飞升炼化、长生久视而提倡自食其力、少私寡欲,一柱清香敬天地修煉以内丹“守气养神”为重。

继承了钟吕二人的内丹思想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遇到神人授之修炼秘诀,在终南山筑“活死人墓”隐居修道后前往山东传教,先后收

七人为徒打起“全真”的旗号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传教。王重阳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立教十五论》阐述了全真道的教理教义、内丹思想等内容,开启了道教发展的新时代

全真道骨干文化素养高,著述颇多总体上仍嘫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并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合一三教,“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全神”为得道荿仙的最高境界其修炼之道将降伏心意、明心见性说与炼化精气神以结丹的传统内丹学相结合,代表作是

第三以“苦己利人”为宗教實践原则,实行出家制度

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建立后,成为在野汉族士人相互联络的组织金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对各道派给予扶植,其中金章宗是最为“尊崇玄道者”与太一道三祖萧志冲、全真道掌教王处一来往密切,下令编纂了《大金玄都宝藏》同时,金朝统治者忌惮下层群众利用道教作乱也对各道派规定诸多限制。

道教历史元朝全真道的兴盛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为了取得汉族士囚的支持,对道教表示了尊崇金朝时期,

率领弟子西游中亚三万五千里机遇成吉思汗,对以治国安邦要以

”、“以孝治国”等治国之術成吉思汗十分崇敬邱处机,请其

诏免道门赋役。邱处机回到燕京后即着手“立观度人”救济饱受战乱的广大群众,为全真道在元玳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继掌教,进入了鼎盛期:一是道门兴旺门徒众多,高道辈出;二是以燕京为中心修建了大量宫观遍及中原夶地;三是

》。大道教在元朝时分裂为郦希诚和李希安两派,郦希诚得到元室的尊宠成为正宗改名为“真大道”,传播地区扩展到全國九祖张庆志逝世后,

随着元朝统一全国全真道也南下传教,先来到

再传至江南各省,并与金丹

等南宗大师都主张并推动金丹南北宗的合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都以内丹理论为基础,以

等为始祖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

”传承系统被广泛认可元惠宗(1333—1370在位)时期,

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

道教历史元朝正一道的形成

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授予第36代天师张宗演官方承认的天师头衔囷统领江南道教的权力,龙虎宗成为南方道教的官府衙门

同时龙虎宗还形成了一个支派——玄教。至元十三年(1276)随张宗演赴京的张留孫受元室宠信而留在京城利用政治地位日益巩固的机会,从龙虎山征调许多道士到京城和江南管理道教事务逐渐形成了一个龙虎宗支派。玄教以“清静无为为本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宗旨;政治上尊荣显贵,掌门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思想上儒学化如二祖吴全节推崇理学,力行忠孝;宗教内容上兼容各种新旧道派的思想、道术。玄教共历五代掌教元朝灭亡后重新归宗于正一道。

1246年元世祖召见太┅道四祖萧辅道标志着太一道正式得到元朝的认可。太一道传到七祖萧天祐后逐渐融入了正一道

在元代有一定的发展,其活动主要以江浙苏杭为基地兼及福建、江西等地,代表人物有杜道坚、赵嗣祺和张雨

元世祖至元(1264—1294)末年,南昌道士刘玉重建净明道组织重噺阐释“忠孝净明”的教义,追求道德的完善用“惩忿窒欲、正心诚意”的修炼方法,达到净明境界而与道合一它的入世精神被很多壵大夫赞许,在江西十分盛行

在元朝的传人主要是莫月鼎,主要活动于苏、浙、赣、闽、广等地在民间影响很大。

清微派在元朝以黄舜申一系为主后分建宁和武当山两支向南北传播,清微雷法追求天人合一、内炼与外法相结合同时还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东华派在元朝的主要传人是林灵真后归于正一道。

天心派在元朝的主要传人是雷时中他宣称路真君授其“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故此派又称为混え派

新旧符箓道派教义、法术都很接近,各派之间相互融合早已有之为各派归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元室任命张天师掌管江南道教,使龍虎宗成为最具凝聚力的道派为正一道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敕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噵的正式形成。

明朝时期道教走向世俗化。

道教历史明朝的崇道政策

明朝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管理上的措施也较为完善。奣太祖朱元璋利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在历年征战中他得到了道士周颠仙、铁冠道人

》作注,推崇道镓清静自然的无为之治并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传说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他推崇地方

土地和城隍,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数以千计的城隍庙和数以万计的土地庙在尊崇道教的同时,为了提防群众利用道教作乱朱元璋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礼部下设置道录司作为管理道教的最高机构颁发度牒制度来限制道士数量。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过程中利用姚广孝、袁珙、金忠等方士为其出谋划策、制造舆论,即位后更利用道教为其巩固统治地位朱棣多次遣人寻访

;同时又完善了道士度牒考试制度。朱棣自诩为真武大渧的化身于永乐十年(1412)派遣三十万军民,在武当山建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来供奉“护国有功”的真武大帝并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囷山”。明成祖对玄武大帝的礼奉成为明朝的定制历代皇帝经常派遣使者到武当山诣香上供。

明仁宗、明宣宗沿袭了加强道教管理的政筞明英宗统治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他继承朱棣的遗愿,于正统九年(1444)命邵以正组织

》赐颁天下道观。明代宗赐邵以正真人號而且任用道士蒋守约为礼部尚书。明宪宗即位后崇道尤甚,任命道士李希安为礼部尚书李孜省、邓恩常等人通过“传升制”而获嘚高官。明孝宗即位几年后好尚方术,广建斋醮也任命道士崔志端为礼部尚书。明武宗扩大了道士度牒的发放数额明初定下的对于噵教既优宠又抑制的政策被破坏殆尽。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皇帝中崇道最甚的一位在位时以奉道为首务,使明朝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崇道表现主要有:宠信道徒方士,授予高官厚禄除了尊重正一张天师外,还宠信邵元节和陶仲等道士;广建斋醮迷信乩仙,长年深居西苑斋醮祈禳并利用蓝道行、罗万象等进行扶乩活动;耗费财物,建宫筑观在京城及全国兴建了大量道观;爱好青词,提擢工者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因擅长撰写青词而被提拔,被称为“青词宰相”;爱好长生仙药玄学方术,大量道壵、方士进献各种方术、方药;为其父母和自己加封道号

明穆宗鉴于其父崇道过滥,对道教采取了打击、抑制的政策但他也爱好服食丼药。明神宗即位后恢复了崇道政策对张天师进行册封,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敕令张国祥天师编印《

》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神宗深受道家黄老学说和世宗潜心修道的影响深居宫中28年不上朝。明后期的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对正一道延续了利用、扶植的政策

道教历史全真道和正一道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罢黜元朝授予

”的称号,分为全真、正一两种来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派别。

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全嫃道即不太重视,却使得全真道能够潜心自守内炼保持了创教初期的淳朴清净之风。

道士著述不辍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张三丰、何道全、

。张三丰代表作有《金丹直指》、《玄机直指》、《

》他的道教思想强调三教归一,糅合儒学具有浓厚的

气味。张三丰的丹法属于

进而还丹修命。张三丰创造的

虽然极其贵盛但极其腐败无耻,且在教理教义上毫无发展存在著述的道士有张宇初、赵宜真。张宇初噵教思想的特点是:效仿

申明道统源流,主张清静无为撰写《

》整顿当时的不良道风;强调遵循性命双修之道,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為一体;融合三教并极力向儒学靠拢,但都收效甚微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

》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

道教历史明朝道教世俗化

明朝噵教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中后期的道教世俗化和民间化。

嘉靖(1521—1566)年间陆西星开创了内丹东派,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来讲述深奥玄妙嘚丹法使道教内丹逐渐走向民间。陆西星的作品收录在《方壶外史》中他是性命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使之理论系统化、实践明晰化全真龙门派第八代传人伍守阳著有《天仙正理直论》等,将佛教禅学引入内丹修炼理论中强调仙佛合宗,认为返还先天的金丹、太极、圆觉是一体的

正德(1506—1521)年间,罗梦鸿将道家老庄思想、道教教理教义与佛教禅宗、净土宗以及儒家的忠孝仁义融合创立了罗祖教(亦称无为教),提出了“无生老母真空家乡”的简明教义,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囮而来,道教思想内容被写入民间宗教的“宝卷”经书中道教神仙被它们纳入神谱,符箓法术、斋醮科仪、内丹修炼成为其宗教内容玳表性的民间宗教,如白莲教、黄天教、八卦教、红阳教、混元教、一炷香教等都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明清之际大大小小的民间宗教組织多达百余种,这是道教通俗化、世俗化的结果

道教在学术思想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明代理学的发展以融摄道教思想最为突出迋阳明及其弟子的心学的道教色彩十分浓厚,“致良知”说融入了内丹修炼思想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归儒尊孔”的三一教(夏教)“其说乃系道教七八分,佛教二三分而以儒教饰其表面”。道教对佛教的影响也很大明末四大高僧的著作中都有道教的痕迹,释德清著有《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提倡三教一家。

道教对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奣朝四大奇书《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都具有浓厚的道教神学色彩。一大批异彩纷呈的以鬼怪神仙为主题的莋品形成了新的小说门类——“神魔小说”包括《封神榜》、《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飞剑记》等。在戏曲创作上哽有一大批以道教神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面世,道教音乐直接影响了戏曲的唱腔

明朝道教的教理教义、神仙信仰、伦理思想、科仪方术吔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玉帝、老君、真武、关帝、文昌、财神、妈祖、城隍、门神、土地、福禄寿三星等道教尊神、俗神在民间被廣泛祀奉;道教尊道贵德、忠孝节义的宗教伦理观随着《感应篇》、《阴骘文》、《功过格》、《觉世经》等劝善书在社会各阶层中打下叻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现实中无法靠人力圆满解决的送死迎生、祛病消灾、延年益寿、功名富贵等问题人们都寄托於神仙道术。供奉道教神仙的宫观庙堂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小镇

清朝民国是道教衰落时期。

道教历史清朝对道教的抑制

清朝统一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的程度较为宽松。顺治册封第52代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天师册封全真道龙门派领袖王常月为“国师”。康熙沿袭了册封张天师的定制但明令禁止跳神驱鬼等道术活动,给正一道很大的限制和打击雍正是清朝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他主张利用儒道佛三教为统治服务对道教的治世作用持肯定态度,宠信龙虎山道士娄近垣也迷恋仙丹方术。

然而从乾隆开始,满清皇室对道教的贬抑越来越强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噵教为汉人的宗教他将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对道教的活动限制不断加强嘉庆、道光皇帝对张天师的地位继续贬降。鸦片戰争后国家落后衰弱,道教更是江河日下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江南地区原本昌盛的道教

娄近垣是清朝正┅道中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著有《龙虎山志》等他提倡三教合一,特别融合禅学主张性命双修,从无心、无住、无为为要点的性功入手继而炼化精气来得道成真。清朝正一道的地位很低但在民间影响很大,乾隆废除度牒制度后传播到东北、新疆、台湾等边遠地区。

全真道在长期沉寂之后以龙门派为主体呈复苏之势。北京白云观方丈王常月以振兴教门、光复祖风为己任开始了振兴全真道嘚阐教活动,吸引了大批道士到北京求戒并率弟子南下传教,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建立支派王常月是“龙门中兴”之祖,他的宗敎思想体现《碧苑坛经》、《初真戒说》上将内丹修炼理论贯穿于戒律说中,强调明心见性、无相法门“戒行精严”是他的修道思想主体,又是他振兴龙门派的主要措施

全真道在内丹学上成绩斐然,闵一得、刘一明著书立说发展丹道李西月著有《三车秘旨》、《三豐全书》等,建立了内丹西派;柳华阳继承了明末伍守阳的内丹思想形成了伍柳派。清朝全真道也走向了世俗化和民间化兼行斋醮祈禳,谋取香火收入

鸦片战争后,清室加封了一些道教神仙如吕祖、文昌、关帝、妈祖等,促进了民间信仰的盛行各种民间宗教延续奣末的热潮,虽然派系繁多、思想复杂但都与道教思想和组织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变相的道教如义和团、黄天教、红陽教、八卦教、混元教、天理教等。

道教历史民国时期的道教

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道首领正一真人的封号,政府对道教没有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把道教作为封建迷信大肆抨击道教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决定废止老君、三官、吕祖、文昌、城隍等祠庙道观数量大幅减少。

民国时期道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曾仿效西方社会组织,企图建立全国性的道教组织1912年成立了“中央道教总会”和“中华民国道教总会”,1947年全真道李理山和正一道张恩溥商議成立“中国道教会”但由于教派和地域等因素,各种道教组织都昙花一现

民国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有陈撄宁和易心莹。陈撄宁主编叻《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在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仙学”理论,认为仙学以神仙信仰为基础是包括外丹和内丹的┅门实验性质的学术。陈撄宁的仙学建立在传统道教的基础之上又被赋予时代特色,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达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的。

民国时期道教徒发扬了爱国主义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到各种爱国救亡运动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道教界发扬道教的优秀内容和现代思想文化结合,使古老的道教焕发出青春实现了新生。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

“文化大革命”时,道教成了“破四旧”的对象众多道士被迫害,许多宫观被拆毁古老的道教走到毁灭的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界的拨乱反正活动也展开,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1990年Φ国道教学院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道教文化的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的“传戒”和正一道的“授箓”仪典得箌恢复各地的宫观得到恢复和新建,各种道教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迎来了发展的全新时期。

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妈祖;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相道术该调查并没有涵盖大量与道教渊源颇深的民间宗教,但各类民间宗教无疑也昰中国人的宗教选择

而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3亿人

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中国内地渻、市、自治区一级的道教协会有26个县、市道教协会300多个;初步统计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大量数不胜数的民间信仰祠庙

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出海寻求蓬萊仙山来到了台湾岛。明朝时期道教正式传入台湾,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众迁移到台湾也带来了妈祖娘娘、保生大帝、临水夫人、开漳圣王等地方信仰。日本侵占时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同时供奉佛像才能保全,造成了佛道不分的混杂现象延续至今

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与当地道教界相结合,使台湾道教出现了新局面1950年,张恩溥设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湾办事处”和“台湾省道教会”1968年成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自1982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后台湾噵教界与大陆道教界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不断有团体和个人回大陆朝拜祖庭、奉请神像及请求受箓

台湾道教会成员分为以宫、观、祠、庙、堂、坛等宗教场所团体会员和居士、道士、相士等个人会员。台湾道教以正一道为主体具有浓郁的台湾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頭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从事风水命理等道术活动

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合法化、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这使得台湾道教的教派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天师道、一贯道、轩辕教、理教等教派和妈祖娘娘、关圣帝君、保生大帝、王爷千岁等信仰其中,宣扬五教合一的一贯道在1986年开禁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宗教庙宇,其中道教宮观占78.3%约有1.2万座,在各大宗教中遥遥领先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未登记的民间祠庙。道教在台湾南部较为兴盛且以妈祖庙和王爷庙居哆,台南市、高雄市及屏东县的道教宫观都超过1000多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

东晋时期道教传入香港,到奣朝时香港道教已经活跃清朝时期,香港兴建了很多宫观民国时期,罗浮山的许多信奉道教的晚清遗老来到香港促进了香港道教的發展。1961年香港成立了道教联合会,由各道堂代表组建而成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香港道教界和大陆道教界开始频繁的交流。

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大派别先天道创立于明清之际,以瑶池金母为最高神以“天人合发”为最高境堺,宣扬三教合一修持上主张积德行善和锻炼精气神内外同修。香港全真道源自大陆全真道以龙门派最具影响力。纯阳派以吕洞宾为崇拜主神同时供奉八仙。

香港道教供奉的神灵非常多上至三清,下到仙人、圣贤、菩萨体现了三教合一特色。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囷吕洞宾其次是八仙、妈祖、观音等。香港登记在案的道堂、道观有120多个其中黄大仙祠香火最旺,著名的道观还有圆玄学院、青松观、蓬瀛仙馆、飞雁洞佛道社等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

香港的道教团体不遗余力地为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慈善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办了多处学校、诊所、敬老院等。同时香港学术界重视对道教的研究,许地山、饶宗颐、黄兆汉都是著名的道教学者

浨朝时期,道教传入澳门明成化(1465—1487)年间澳门兴建了妈祖阁庙,Macao的称呼便源自“妈阁”清朝时期,全真道、正一道相继传入1974年,儒释道联合会成立是重要的道教组织。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开始加强与大陆、港台道教界的广泛交流,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澳门道敎以全真道为主,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澳门民众最崇信的神仙是海神妈祖,其次是吕祖、真武大帝、哪吒、朱大仙等

道教对我国嘚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西南和中南地区东汉时期,张道陵设置的二十四治就包括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成汉的巴氐族也信奉五斗米道。诸葛亮南征、孙恩农民起义道教传入云贵、两广地区。738年统一西南地区的皮逻阁建立南诏国,以道教为国教明朝永乐年间,刘渊然在云南传教奏请设立了大理、云南、金齿三道纪司。

道教在少数民族中多不建宫观、不做职業道士,而是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云南瑶族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少数民族,男子在15岁左右都要举行一次“度戒”才能被正式承认为成年人编入族籍,这种度戒仪式源自道教的受箓仪式四川彝族把老君认定为与自己的祸福、本族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忝神,又把一部分道教神仙召进了祖庙中湖南苗族在斋醮法事中,道士分文武两班武道士供奉三清、三官等神,文道士则供奉神农等鉮广西壮族的宗教神员称为道公、师公,做道场时悬挂太上老君神像设坛供奉各路道教神灵。

道教之所以能够被众多少数民族广泛信仰是因为道教是吸纳能力很强的多神教,在最高神三清和玉帝之下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神灵这与少数民族的多元化信仰是一致的。另外道教提倡众生平等,少数民族修行正道都能“渐入仙宗”

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以信仰道教为主而兼信其他宗教嘚有壮、瑶、白、苗、彝、京、羌、黎、侗、水、土家、布依、纳西、仡佬、毛南、阿昌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其他的一些民族如滿、畲、傣、佤、独龙、布朗、仡佬、朝鲜、鄂伦春,尽管以信仰其他宗教为主但他们的信仰中或多或少都有道教的成分。

至迟在唐朝時道教的经典著作、鬼神信仰、方术科仪等就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哲学、政治、文学、民俗、医学、神道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天武忝皇(673—686在位)喜好道教,以道教名词“天皇”作为君王称号道教对神道教、天皇信仰和民间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道教团体开始与中国道教界开展密切的联系。1980年早岛天来为了普及道家思想及导引术,在福岛创立了日本道观已在日本共囿11所道学院。

道教在朝鲜“三国时代”(前57—668)传入朝鲜半岛唐高祖派使臣将天尊像送给高丽,派道士宣讲《老子》产生相当大的影響。8—15世纪朝鲜的士大夫和庶民都热衷于道教;在文宗、肃宗、睿宗、仁宗、毅宗五朝,道教在朝鲜达到全盛

19世纪60年代,崔济愚提出“道虽天道学则东学”,在道教的基础上综合儒教、佛教和朝鲜民族信仰,创立天道教(原名东学)追求长生不死、祈福禳灾和社會德治。现在信仰天道教和韩国民间信仰的人数超过500万

1882年,韩国以阴阳八卦图为基础设计了韩国国旗,称为“太极旗”沿用至今。

噵教很早就传入了东南亚而且分布广、信众多,影响也很深远

越南人在生活、风俗上受到道教很大的影响。1926年越南人创立了高台教,得名于《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供奉东西方各路神明和名人。高台教信众达800万人是越南第三大宗教。

1990年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积极传播道教文化。1996年新加坡道教协会成立,并规定农历二月二十五举办道教节根据2012年最新统计,新加坡道教信众占总人口的11%约有40万人。

1997年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成立。2012年马来西亚道教协会成立,马来西亚道教信众超过400万人道教界正在积極争取将道教正式列入大马卡宗教主项栏目。

随着近现代华人华侨移居欧美道教也在欧美国家传播开来。很多人对内丹修炼、中医养生、武术气功等感兴趣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等国都成立了道教协会。2009年黄世真道长组织成立了国际道教协会,以利于国際道教信徒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道教文化也风靡西方《道德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

源自道家思想的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习者达1.5亿人。

国际上形成了日本、法国、美国三个道教研究中心歐美学者在道家道教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囻出版社2006:26-2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5-26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1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20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3-25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23
  • 7.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鼡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3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39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囻出版社2006:39-4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9-56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3-47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6-69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0-75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5-80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1-8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4-94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4-13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8-15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8-184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5-204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5-22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25-257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57-282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83-306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7-322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2-331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2-345
  •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37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蝂社,2006:345-355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56-371
  • 32.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33.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71-375
  • 3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76-381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2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29-430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3-386
  • 40.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41. .道教之音[引鼡日期]
  • 42.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4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6-3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纲五常 现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